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迷因”现象
狂欢化理论视域下网络综艺特点研究——以《火星情报局》为例
狂 欢化理 论视 域 下 网络 综 艺特 点研 究
以 《火星情报局 》为例
邹振 宇 ,索 菲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 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3)
摘 要 :伴 随 着腾 讯视 频、优 酷视 频、芒果Tv等 流媒 散 的会 议厅,现 场观 众作 为初 级特工 可 以通过 现场 讨 论和
=、《火星情报局》狂 欢仪 式性 的构 建
一 、 《火星情报局 》营造的全民性狂欢
在 人类活 动中,特 别是 宗教相 关的活 动中,仪 式性是 一
在 狂 欢化 理 论 中,无 论是 为 祭祀 狄俄 尼索 斯在 “酒神 种十 分重要 的存在 ,是 提高参 与热 情的一种 方式。巴赫金 所
节 ”上 的集体 狂欢 还是 封斋期前 一周 举行 “谢 肉节”,人们都 描绘 的狂欢场 中,普通 民众可 以戏谑 地 为国王加 冕和 脱冕 ,
《火星情 报局》是 由优 酷与银河酷娱 、快乐全球传 媒联 留 出专 门板 块 让 远 程 特工 提 供 新 奇 发 现 。观 众 可 以 通 过 优 酷
合出品的首档 用综艺手法检验 全民新奇发现的 网络 自制综 艺 视频上传录 制的 “我发 现”短视频 ,向节 目组提供案例 ,还 有
节 目。由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 出任 局长 ,先后邀请薛之谦、刘 官方微 博、微 信公众号等 途径供 观众讨 论。以第一季为例 ,
体视 频 网站的高速发 展 ,各大视 频 网站在 扩充 自身功能的同 提案表 决 参与节 目。在传 统 的会议 上,台下的观众 大都是 聚
时也 在寻求内容的探 索和开发 。网络 自制综艺节 目近年来异军 精 会神 的聆 听者。火星 的会议 ,更像是 一场茶话 会,初级 特
狂欢理论视野下热点网络事件的群体创作研究
狂欢理论视野下热点网络事件的群体创作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如“黑猫投诉”事件、“湖南十中强奸案” 、“渔民抵制盲流”等。
这些事件不仅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同时也成为了学者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以狂欢理论为视角,探讨了狂欢群体创作对于热点网络事件的影响。
狂欢理论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巴黎神父吉英在其著作《狂欢与文化》中提出。
狂欢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群体的疯狂追求快乐、释放压力的一种现象,是一种群体创作的行为。
在网络时代,一个事件一旦引起了热度,在互联网上就会形成一种狂欢效应,网民们兴奋地互相转发、评论,形成一个个狂欢群体,这种行为也被称为“网上群体狂欢”。
狂欢群体创作对于热点网络事件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信息传递和舆情引导方面。
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噪音,人们很难从海量信息中找到真实的信息。
网民在狂欢情绪的驱动下,往往会追随网上热门话题,对于事件的真实情况并没有深入的了解,相反,往往会随意传播不实消息,加剧了事件的复杂化。
狂欢群体创作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迅速促进事件信息的传递和舆情的引导。
网民们通常会在社交网络和论坛等平台上大规模转发,通过热门话题引发其他网民的关注,引发更广泛的讨论和传播。
这使得事件的影响范围变得更大,事件的处理也更加复杂。
其次,狂欢群体创作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事件的舆论影响力方面。
热点事件往往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网民们纷纷发表评论和看法。
这些评论和看法构成了网络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事件的处理和影响至关重要。
狂欢群体创作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由于狂欢的特殊情绪和场景效应,网民们在评论和发表看法时,往往更加积极和激动,这种情感投射也会进一步影响其他网民的情感认知。
因此,狂欢群体创作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和影响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狂欢群体创作对于热点网络事件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于政治、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方面。
网络狂欢是一种集体思维和集体体验的情感状态,是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狂欢理论视域下土味视频“热”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狂欢理论视域下土味视频“热”现象的分析与思考狂欢理论视域下土味视频“热”现象的分析与思考近年来,土味视频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迅速走红,引发广泛关注。
土味视频以其诙谐幽默、质朴真实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为当下流行的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狂欢理论的视域出发,对土味视频的“热”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
土味视频的“热”现象可以从狂欢理论的角度进行解读。
狂欢理论起源于法国社会学家巴赫金,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为了逃避现实生活的种种压力和抑制,通过狂欢行为来释放自己,在短暂的疯狂中体验到自由、欢乐和归属感。
土味视频以其独特的方式,刻画出生活中琐碎、平凡甚至是尴尬的瞬间,通过夸张和幽默的手法,调动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喜剧效应,让观众在片刻间得到心灵上的轻松和愉悦。
土味视频的流行背后折射出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和情感共鸣。
在当下社会,人们面临着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个人情感表达的渠道和方式也越来越有限。
土味视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情感宣泄和沟通方式,通过欢笑和感动,观众找到了共鸣,缓解了压力,感受到心灵的温暖。
土味视频唤起了人们对纯真、朴实和真实的回忆和向往,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建立起一种情感共同体。
土味视频以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对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产生了影响。
土味视频强调质朴、真实和个体化,符合当代年轻人对于反传统、反规范的审美追求。
在土味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样的个体表达,触动了年轻人追求个性和自由的内心需求。
土味视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叙事形式,引领了一种时尚文化潮流,成为当代年轻人审美情趣的一部分。
然而,土味视频也存在一些问题及其潜在隐忧。
一方面,土味视频过于追求效果的短期效应,片段化的表达内容缺乏足够的深度和长期影响力。
另一方面,土味视频高度刻板化和模式化,大量相似内容的大量涌现,容易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降低了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意性。
此外,土味视频一些内容对于社会道德和价值规范存在冲击,引发一些负面社会问题的产生。
狂欢理论视域下“梗文化”的传播现象研究
狂欢理论视域下“梗文化”的传播现象研究1. 狂欢理论概述狂欢理论(Euphoria Theory)是一种关注人类情感体验的理论,最早由英国社会学家弗雷德里克伯尔丁(Frederick Blythe)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
狂欢理论认为,人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背景下,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即狂欢。
这种情感体验通常表现为对现实的否定、对生活的放纵和对自我价值的过度肯定。
狂欢理论关注的是人类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反应和行为表现,以及这些反应和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狂欢理论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也开始受到狂欢理论的关注。
梗文化是指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的一种具有幽默、讽刺、恶搞等特点的文化现象,其核心是通过各种图像、文字、音频等元素来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或观念。
梗文化的传播过程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互动和参与,使得参与者能够体验到一种类似于狂欢的情感体验。
本文将从狂欢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梗文化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现象进行研究。
通过对梗文化的特点、传播途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分析,探讨狂欢理论如何解释梗文化的传播现象,以及这一现象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1.1 狂欢理论的定义狂欢理论(Carnival Theory)是一种关注社会现象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如何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这一理论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后来被美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等人发展和完善。
狂欢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通过模仿、竞争、合作等方式,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社会地位的巩固。
在狂欢理论的视域下,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也具有其独特的传播规律。
梗文化是指在网络、社交媒体等平台上,通过创作和传播一系列有趣、幽默、讽刺或荒诞的内容(即梗),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现象。
狂欢理论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网红研究
2018.3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学术园地随着互联网技术、网络文化对公众生活的不断渗透,新的盈利方式不断被挖掘。
一种盈利方式出现的结果,便是一大批网络红人以喷井式的形态出现在大众面前。
其主要特点是技术低、传播速度快和生活化。
以往只有名人、娱乐偶像才能受到被大众熟知、关注与追捧的待遇,现在只要成为网络红人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网络技术的逐步发展,不同时期造就了各具特色的网络红人。
网红1.0时代还是主要以文字为主的网络写手,他们主要活跃于BBS 、文学网站;2.0时代的网红逐渐发展为在各大平台上发表评论的评论大V ,他们使用图片、带动话题,吸引大众关注;而如今3.0时代的网红分为三大形式、七种类别。
三大形式是指:视频型网红、文字型网红、商业型网红;七种类别指:电商型网红、吐槽型网红、事件型网红、知识型网红、颜值型网红、电竞型网红、平台型网红。
2016年,靠UGC 内容打拼市场的papi 酱可以说是网红中的代表人物,他们与之前的网红不同,他们的内容呈现方式更多元化、数字化,集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于一体,表达方式上也更生活化,更符合现代网民的接受方式。
网红指的是网络上出现的一些被大众所熟知的人。
维基百科中写道:“网络红人是指在网络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
网络红人相较于偶像明星,其性质与特点具有很大不同。
首先就是其生产方式,传统的偶像明星都是由经纪公司包装进行培训得以出道,大众无法参与其制造过程,只能被动地接受;而网络红人相对更具草根性,他们是由网民的关注而产生,大众参与性高,相较偶像明星,大众有更大的权利。
其次是两者的审美标准不同。
在我们所熟知的偶像明星中,女明星通常都是身材苗条、皮肤白皙,男明星也通常帅气硬朗,对外在条件尤为苛刻。
而网络红人对于外表并非严苛,前期有凤姐、犀利哥,后期也有艾克里里等一众各具特色的人物。
可以发现,网络红人相对传统偶像明星具有低门槛、低要求的特点,他们来源于生活。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与反思
1.全民性。
巴赫金认为“全民性是狂欢节的本质特征”。
在狂欢节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没有等级差异,没有心理距离,和谐地融为一体。
而表情符号基于互联网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大大缩短了沟通的距离。
网络空间中的每个人作为传播主体,可以随时随地地发表言论,传达观点,甚至是构建有个性特色的话语体系。
通过表情符感的缺陷,同时也反映出了公共事件的参与心理、话语权力的表达心理、个人情绪的发泄心理、草根颠覆权威的心理等。
这些社会心理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实践组成了具有狂欢意义的文化景观。
1.大众参与和民意表达的视觉狂欢。
大众以空前的热情参与到公共事件的讨论中,以一种主人公的意识表达个人意见,对热点事件进行进一步的解构或者再创造,表情符号则成为寄托情绪和意见的载体,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事件的影响。
公共平台的热点话题搭载表情符号在社交网络进行了多次延伸。
例如,2016年傅园慧表情包的走红,代表着中国民众对体育赛事和竞技精神的关注与期望。
人们在传播傅园慧表情包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传播一种对体育精神全新建构的理解,是在公共事件中表达态度和观点的渠道。
表情符号在社交网络的二次传播中拓展了热点事件本身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表情符号的制作不再仅仅局限于元事件。
热点的传播再加上网友对其的解构和重塑,内容和话题在公共平台多次延伸。
表情符号的创作也开始慢慢褪去元事件的意义,衍生出新的意义。
受众群体通过对表情包中人物、场景的剪裁、拼接,同时赋予其新的符号意义,增添了新的叙事元素,特别是突出了视觉的冲击和身体感官的感受,并逐渐改变了人们的读图方式、认知形式和行为习惯。
从另一层面来说,网络空间充斥着身体拟像的景观,这种表情符号的亚文化所。
论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狂欢理论为视角
论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狂欢理论为视角一、概述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网络传播已成为大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交流情感的重要平台。
草根狂欢现象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是网络传播中的一种独特景观,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
顾名思义,是指在社会底层广泛存在的、以网络为媒介的集体性、狂欢化行为。
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壁垒,使得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在这种背景下,草根狂欢现象呈现出多元化、去中心化、碎片化等特点,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场所。
狂欢理论作为一种文化研究视角,为我们理解和分析草根狂欢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它强调在狂欢状态下,人们能够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和限制,通过非理性的、感性的方式来表达自我、释放压力、追求快乐。
在网络传播中,草根狂欢现象正是这种狂欢精神的体现,它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了一个充满欢笑、泪水和激情的虚拟世界。
草根狂欢现象也带来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何平衡网络传播的娱乐性和严肃性?如何在保证草根文化活力的避免其走向低俗化、恶俗化?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也涉及到社会文化价值的塑造和传承。
本文将以狂欢理论为视角,对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
通过分析草根狂欢现象的特点、成因和影响,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和价值,为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简要介绍网络传播的发展与普及,以及草根文化的兴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渠道。
网络传播的普及与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草根文化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网络传播的发展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动。
从最初的电子邮件、论坛,到如今的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网络传播的形式日益丰富,互动性和即时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形成多元化的信息交流和表达方式。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摘要】本文通过狂欢理论视阈分析了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
首先介绍了狂欢理论的基本概念,说明了狂欢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其次探讨了网络谈话节目所具有的狂欢属性,包括互动性强、场面感强等特点。
然后分析了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表现形式,如游戏化、情感化等。
接着探讨了影响网络谈话节目狂欢特质的因素,包括主持人、节目内容等因素的影响。
最后总结了网络谈话节目狂欢特质的实践意义,指出了其在提升节目吸引力、增加粉丝黏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进一步深化了对网络谈话节目狂欢特质的研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狂欢理论、网络谈话节目、狂欢特质、探析、基本概念、属性、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实践意义1. 引言1.1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网络谈话节目在狂欢理论视阈下呈现出多样化的狂欢特质,这种特质不仅满足了观众对娱乐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促进文化价值的传播和社会认同感的建立。
深入探讨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对于理解当代娱乐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交流的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狂欢理论的基本概念狂欢理论是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主要探讨群体活动中的欢乐与疯狂现象。
狂欢理论认为,狂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特点包括集体行为、情感共鸣和对现实的解构。
狂欢活动通常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参与者在其中沉浸于欢乐和自由的氛围中,对社会现实产生一种转变和解构的力量。
狂欢理论的基本概念来源于法国社会学家巴舍拉尔的狂欢概念,他认为狂欢是一种超越个体意识的集体体验,涉及情感、思维和身体的多重层面。
狂欢的核心是人们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一种非理性和解放的状态,对社会现实产生一种临时的转变。
狂欢理论强调狂欢活动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探讨了狂欢现象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和转变。
狂欢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群体行为的动态和特质,对于分析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谈话节目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重要途径,因其互动性高、话题广泛、参与门槛低等优势,备受广大网民青睐。
针对这一现象,狂欢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探析了网络谈话节目所呈现的一种狂欢特质。
一、狂欢理论浅析狂欢理论起源于法国社会学家芬贝尔,其提出的“狂欢节”指的是本土举办的传统庆典活动,如嘉年华、羊肉节、万圣节等,其目的旨在用狂欢来打破规范、传统,提高社会集体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同时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狂欢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放松心情,释放情感,享受快乐,共同参与,形成一种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感受。
1. 思想开放的话题范围网络谈话节目的话题范围非常广泛,基本上可以涵盖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科技、健康等领域,甚至可以涉及到一些与现实生活无关的娱乐话题,例如影视评析、综艺热潮等。
这种宽泛的话题范围反映了网络谈话节目的思想开放性,它不受规范和禁忌的限制,鼓励探讨不同主题,促进不同文化和观点的碰撞,最终实现多元化的交流。
2. 多元化的参与方式与传统的电视或广播节目不同,在网络谈话节目中,参与者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例如视频直播、网络聊天、博客和微信群等,这种多元化的参与方式反映了网络谈话节目的包容性和普及性,其参与门槛较低,知识、地域限制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网友参与,形成了虚拟社交群体。
3. 高度的观众互动性网络谈话节目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观众可以通过视频直播、文字聊天等方式及时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与主持人和嘉宾进行互动,形成一种密切的互动关系。
这种高度的观众互动性反映了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其互动性既包括交流的平等性,也包括自由的开放性,能够促使观众和参与者共同进入一种自由、开放的思想狂欢状态。
4. 表达个性的自由空间。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红经济与文化的作用机制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红经济与文化的作用机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狂欢理论视角下网红经济与文化的作用机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红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正在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而网红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狂欢理论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网红经济与文化的作用机制,揭示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社会影响。
本文将概述狂欢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探讨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红经济与文化的兴起背景和发展现状,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网红经济与文化的作用机制,包括网红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构建个人品牌,吸引粉丝,进而实现商业价值;以及网红文化如何影响消费者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推动社会文化的变迁。
本文将反思网红经济与文化的作用机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网红经济与文化的作用机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大众对网红经济与文化的关注和思考,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狂欢理论与网红经济的内在联系狂欢理论,源自巴赫金的狂欢化思想,主张在狂欢节中,人们打破了日常生活的规范与秩序,进入了一种全民参与的、平等的、自由的庆祝状态。
这种理论视角为我们理解网红经济与文化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在网红经济的语境下,狂欢理论所揭示的全民参与和平等自由的特性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网红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其影响力超越了传统的媒体边界,使得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这种平等性不仅体现在网红与粉丝之间的互动上,更体现在网红经济链中的每一个环节。
从内容创作者到平台运营者,再到品牌商家,每一个环节都在平等的规则下共同参与,形成了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经济生态。
网红经济也体现了狂欢理论中的庆祝状态。
在网红文化的推动下,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更是一种表达自我、追求快乐的方式。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一、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狂欢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姆提出的,用以解释社会集体行为的一种理论。
狂欢理论认为,当人们处于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会出现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他们放下了平日的规矩和约束,尽情享受其中的乐趣。
而网络谈话节目正是一种社会集体行为,其具有狂欢理论所描绘的特质。
网络谈话节目的观众群体可以被视作一种社会集体。
观众不仅是节目的接受者,更是参与者和创造者。
他们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与节目主持人和嘉宾进行互动,形成一种社会群体。
在这种群体中,人们会感受到一种放松、自由的氛围,进而放下平日的约束,尽情享受节目带来的乐趣和快乐。
网络谈话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满足了狂欢的需求。
网络谈话节目以其轻松、幽默的形式吸引了大量观众,节目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生活、娱乐、新闻等各个方面。
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会迅速融入享受其中带来的乐趣。
网络谈话节目强调互动,鼓励观众参与使观众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一种社交的狂欢感。
狂欢特质对网络谈话节目具有重要的影响。
狂欢特质使得网络谈话节目更容易吸引观众。
在狂欢氛围的熏陶下,观众会感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从而更加愿意参与成为节目的忠实粉丝。
狂欢特质可以提升网络谈话节目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狂欢特质使得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更容易记住和传播节目的内容,从而扩大节目的传播范围。
狂欢特质使得网络谈话节目更具有社交价值。
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社会群体的感觉,从而增强了观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了社交的形成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狂欢特质对网络谈话节目的影响,需要在节目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做出一些努力。
要注重节目内容的创新和多样化。
通过不断创新和更新节目的内容,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新鲜的体验,进而产生狂欢的情绪。
要加强节目的互动性。
节目制作方可以通过设置互动环节、开展线上活动等方式,鼓励观众参与到节目当中,增强节目的社交属性。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摘要】本文从狂欢理论视阈探析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
在网络谈话节目中,特点分析包括多样化的话题和嘉宾选择,以及直播互动的特色。
狂欢氛围通过节目策划和主持人的调动带入,增加了话语权争夺与碰撞的强度。
观众参与度的提升则使节目更加互动和生动。
娱乐性与信息性并重是网络谈话节目的核心特质。
狂欢理论在节目制作和运营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带来更多的观众和话题热度。
未来网络谈话节目将更加注重情感共鸣和用户体验,加强社交互动和深度内容展示,走向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谈话节目、狂欢特质、狂欢理论、氛围营造、话语权、观众参与度、娱乐性、信息性、应用意义、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在狂欢理论的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呈现出独特的狂欢特质,引发了观众的极大热情和参与度。
狂欢理论认为,狂欢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是一种集体行为,通过放纵、共鸣和超越传统界限来实现集体认同和团结。
在网络谈话节目中,狂欢特质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谈话节目具有强烈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观众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与主持人和其他观众进行互动,营造了一种参与感和共享感。
网络谈话节目通过多样的节目形式和娱乐元素,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的限制,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参与。
网络谈话节目中话语权的争夺和碰撞也是狂欢特质的表现之一,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能够激发出更多思考和讨论,提升了节目的吸引力和深度。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丰富多彩,通过热闹、互动、娱乐等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参与,为网络传媒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 正文2.1 网络谈话节目的特点分析网络谈话节目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
观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直接参与节目内容,与主持人或嘉宾进行互动交流。
这种互动性不仅可以增加观众的参与度,也可以让观众感觉到自己是节目的一部分,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
狂欢理论视域下微博话题“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运作机制探析
第 5 卷 总第 123期 151研究与交流一、“狂欢理论”与“奶茶事件”的契合性脱离体制、脱离常规、对立与俯就、粗鄙化这四个基本特征,是巴赫金提出狂欢世界感受的四个范畴。
1那么基于这四个基本特征对照我们要分析的“奶茶事件”:(一)脱离体制狂欢节中,原本世界的等级束缚被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在“狂欢”状态下自由平等地交往。
随着现实世界的等级界限和束缚关系的消解,人们的狂欢活动便呈现出行动自由、接触亲昵、关系随意的状态。
在微博平台这一“奶茶”议题下,每个用户隐去身份等级、网络交流的便捷、对同一话题的兴趣也打破现实与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自由、随意。
(二)脱离常规狂欢活动中,游戏与现实的界限被消弭,游戏与现实的逻辑、语言、行为被掺杂,正常生活中被地位、阶层、年龄、性别等多方面限制压抑的理智,在狂欢中被消解。
在微博平台这一“奶茶”议题下,用户围绕这一话题的“调侃”“拼贴与制造”“盗猎与游牧”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的“插科打诨”。
(三)脱离界限狂欢活活动中,由于参与者或带着面具或隐去身份,因此,狂欢语境中的能级制度与身份关系是可被忽视的,这就使得一些对立的概念相互接近融合,神圣与粗俗、崇高与卑下、明智和愚蠢等逐渐合为一体。
微博这一话题中,由于发表言论的无门槛,高明与低俗、有趣与无聊等并没有区别。
(四)脱离神圣狂欢活动的无理智与脱离现实,使得人们的语言、行为更加脱离束缚、毫无逻辑、简单直接,甚至充满讽刺嘲笑、污言秽语。
同一议题之下,用户可以简单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不一的用户之间互相攻讦的行为往往充斥这种粗鄙的性质。
二、研究方法通过对微博中#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一话题下,截止到2020年11月2日(本文完成之日)的综合跟评(随机抽选1000条)进行分析,主要分析评论的主体、图片和文案内容及态度倾向,进行归类整理。
拟归纳为四种类型:贴合话题型、蹭热度型、戏谑调侃型、不明所以型。
分析不同参与类型在共同构成这场狂欢中的表达特征以及作用,并通过这些分析探究这一话题的运作机制与迅速蹿红的原因。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狂欢理论是古希腊哲学家尼采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狂欢是人类自由意志的释放,是一种超越个体的共同体的体验。
在现代社会中,狂欢被广泛应用于文化、政治、娱乐等领域。
网络谈话节目是一种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以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对话为主要形式,以讨论话题、热点事件为主要内容的节目格式。
本文将从狂欢理论的角度出发,探析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
首先,网络谈话节目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
网络谈话节目的直播形式和互联网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很高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听众不仅可以立即收听到节目内容,还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向主持人和嘉宾提问、点评和分享自己的看法。
这种开放性和互动性更加激发了听众的热情和参与度,形成了一种共同体的感觉。
听众们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向主持人和嘉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其他听众的狂热和激情,从而形成了一种共同的狂欢感。
最后,网络谈话节目具有娱乐性和情感性。
网络谈话节目的内容往往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情感性。
主持人和嘉宾的谈话方式和节目风格都需要考虑听众的文化背景和情感需求。
主持人和嘉宾的表现和互动,以及听众的反应和评价,涵盖了丰富的情感元素。
这些情感元素往往是听众狂欢的主要因素,在节目的整个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娱乐和情感狂欢。
综上所述,网络谈话节目具有很强的狂欢特质。
其开放性和互动性激发了听众的参与和热情,形成了一种共同体的感觉;其时效性和争议性引发了听众的讨论和思考,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话题狂欢;而其娱乐性和情感性则涵盖了丰富的情感元素,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娱乐和情感狂欢。
这种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且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推广作用。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中,网络谈话节目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之一。
众多的网络谈话节目中,《狂欢理论》是备受瞩目的一档,它以新颖的主题和独特的视角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那么,在狂欢理论的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又有怎样特质呢?本文将从狂欢的角度对网络谈话节目进行探析。
一、狂欢理论概述狂欢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巴舍拉尔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狂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特定时刻、特定场合中,放松束缚、忘记规则、尊重行为准则的一种行为,它体现了人们的欢乐、投入和解放。
在狂欢中,人们可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释放疲惫的心灵,体验到不一样的情感和情绪体验。
二、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1. 融入热点话题网络谈话节目通常会选择当下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这样的话题选择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引发他们的兴趣和讨论热情。
在狂欢理论的视阈下,热点话题就像是一场精神飨宴,观众们可以在其中尽情释放情感和思想,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共鸣。
2. 提供多样化的观点网络谈话节目通常会邀请多位意见不同的嘉宾参与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这种多样化的观点碰撞和交流,往往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思考和讨论,让观众在其中感受到一种自由的表达和交流氛围,体验到狂欢的乐趣。
3. 开放的交流平台网络谈话节目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
观众可以通过弹幕、留言等方式和其他观众一起交流讨论,在这样的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种自由的交流环境也符合狂欢的特质,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参与其中的愉悦和快乐。
4. 强调情感共鸣网络谈话节目往往会通过人物故事、真实案例等方式,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谈话节目中,观众们可以通过主持人和嘉宾的讲述,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冲击,让情感得到释放和共鸣,这也是狂欢的一种表现形式。
5. 探索新鲜的领域网络谈话节目也会不断探索新鲜的领域和话题,让观众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文化。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狂欢理论是指人们在大规模聚集的情境下所表现出的一种无拘无束、放纵自我的状态。
在狂欢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释放压抑的情绪,展现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一面。
而在网络谈话节目这样的平台上,狂欢的特质更加明显,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便利性和匿名性来更加放松自己,释放内心的情感,展现出更加直接和真实的一面。
本文将从狂欢理论的视角出发,探析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进一步揭示人们在这样的平台上所展现出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状态。
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表现在人们在这样的平台上更加放纵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受到各种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不能够完全展现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
而在网络上,特别是在匿名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更加放纵地表达自己,不用担心被别人指责或者批评。
这种放纵的行为表现在网络谈话节目中尤为明显,人们会在节目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
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还表现在人们更加坦诚和直接的交流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在交流中采取一定的姿态和言辞,以维护自己的形象和面子。
而在网络上,由于匿名性的特点,人们不用担心自己的形象和面子受到损害,可以更加坦诚和直接地和他人交流。
这种坦诚和直接的交流方式使得网络谈话节目成为了人们释放情感、交流想法的理想平台。
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还表现在人们更加倾向于通过各种方式来释放内心的情感和压抑。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压抑自己内心的情感,无法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宣泄。
而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等多种方式来释放内心的情感和压抑,得到心理上的宣泄和满足。
这种通过多种方式来释放内心情感的特质在网络谈话节目中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一、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逐渐减少,隔阂逐渐增加,这与实体互动过程中人们面对面交流已经极少有了关。
而网络媒介的出现让人们彼此的距离变得更近。
网络谈话节目更是在这种背景下受到了广泛欢迎,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例如,某些网络谈话节目,通过网上实时留言、微博互动等方式,将观众与节目主持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增加了互动时的感官刺激,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并降低了彼此间的隔阂。
二、充分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当下人们对于娱乐方式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网络谈话节目则能够充分满足这一需求。
网络谈话节目的主持人通常采用轻松愉悦的语气、亲和力和交互性较强的氛围,让观众有了更多自由表达自己的机会和更方便的方式。
通过这种开放性的话语环境和人性化的表现形式,节目将狂欢氛围渗透到人们的心理,让观众感受到一种“轻松自由、卸下束缚”的感觉,体验到快乐和尊重,进而为自己的个性寻求到了更大的认同感和自我彰显的机会。
三、激发了社会的集体意义狂欢特质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经验,更重要的是一种公共体验。
网络谈话节目将节目内容和话题向着大众文化方向引导,激发了社交圈子的黏性和凝聚力,引导人们融入集体主义的文化氛围之中。
例如,一些讨论重大社会事件的网络谈话节目,在节目中侧重讨论时事政治、历史文化、社会问题等公共话题,通过分享和探讨集体的情感、经验和智慧,让观众在更广泛的社会集体中获得大量认同感和价值感。
四、促进了互动和参与网络谈话节目的互动和参与机制是其一大特色。
节目主持人和观众之间、观众和观众之间,都可以通过留言、评论、投票、问答等多种形式,进行实时的互动和交流。
这种互动和参与机制,加强了节目观众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增加了节目的吸引力,同时也为个体的自我表达和展示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人们获得了更多的娱乐和学习的机会。
总之,网络谈话节目在狂欢理论视阈下产生了自身的狂欢特质,通过有效的互动机制、群体活动氛围、集体意义的形成等方式,为人们提供展示自我、认同他人、获得快乐的体验,促进了社会的交流和融合。
论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
内容摘要
此外,网络电影的制作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具有专业水准 的作品。最后,网络电影草根文化的视觉狂欢往往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 途径传播,具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和影响力。
内容摘要
网络电影草根文化的视觉狂欢对电影产业和视觉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 先,它为电影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草根制片人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创作 和分享,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电影制作中来,拓宽了电影创作的思路和视野。 其次,网络电影草根文化的视觉狂欢也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变革。
案例分析:草根狂欢在网络传播中的影响和价值
无论是Papi酱还是喊麦哥,他们的成功都充分体现了网络传播中草根狂欢的 影响力和价值。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呈现了草根网民的生活态度和审美取向,并借 助网络传播的力量迅速获得了大众的认可。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现象,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和价值。草根群体通过网络平台自由地表达和分享,形成了一种多元化、大众化 的文化交流模式。然而,草根狂欢也存在一些局限和问题,需要我们和引导。
标题:狂欢中的契合:巴赫金狂 欢理论与大众文化
标题:狂欢中的契合:巴赫金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首次出现在他的重要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 中,该理论是他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的深入研究的结果。狂欢理论强调的 是一种颠覆性的、自由的文化现象,它与大众文化有着深刻的。
标题:狂欢中的契合:巴赫金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
内容摘要
传统电影制作往往需要庞大的资金和复杂的制作流程,而网络电影则通过降 低制作成本和简化制作流程为电影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此外,网络电影草 根文化的视觉狂欢也丰富了视觉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得视觉文化更加多元和包 容。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狂欢理论源自法国社会学家巴舍拉的著作《狂欢社会理论》,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状况的独特解读和反思。
在这一理论视阈下,我们不仅可以探究社会的文化现象和影响因素,还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独特的社会规律和特质。
网络谈话节目作为当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狂欢理论的研究对象之一。
本文将从狂欢理论的视角出发,探析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
一、网络谈话节目的兴起和狂欢特质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谈话节目逐渐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娱乐放松的重要途径。
网络谈话节目融合了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优点,以其自由度高、互动性强、内容多样等特点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而正是这些特点,使得网络谈话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狂欢特质。
首先是网络谈话节目的自由度高。
相比于传统的媒体平台,网络谈话节目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节目形式、内容主题和嘉宾,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这种自由度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也为节目制作者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促进了节目的多样化和创新。
其次是网络谈话节目的互动性强。
在网络平台上,观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参与到节目中,与主持人和嘉宾进行互动。
这种互动性不仅增强了观众对节目的参与感和身临其境感,也拉近了主持人和观众之间的距禿,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使得信息和意见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交流。
再次是网络谈话节目的内容多样。
网络谈话节目中的内容涵盖了新闻时事、文化艺术、生活趣闻等各个领域,丰富多彩。
主持人和嘉宾的言论和观点也常常呈现出多元化和碰撞,为观众带来了更加生动和活跃的观看体验。
以上种种特质使得网络谈话节目具有一种狂欢的氛围和特质,与狂欢理论中对社会文化现象的解读有着一定的契合度。
接下来,我们将从狂欢理论的视角出发,探究网络谈话节目中的狂欢特质。
1. 匿名性和自由放纵在网络谈话节目中,观众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参与评论和互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绪,而这种匿名性和自由放纵,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放纵自我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迷因”现象作者:丁倩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8期【摘要】“网络迷因”又称“网络爆红”,指某个信息或理念迅速在网络用户间传播的现象。
近几年,各种“网络迷因”事件层出不穷,以狂欢理论观照这种现象,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狂欢的精神和特质。
笔者从几个典型案例出发,分析这些具有狂欢表征的现象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以及现实影响。
【关键词】网络迷因网络事件网络狂欢一、“网络迷因”的由来“网络迷因”是指一种在网络上向他人快速传播的文化现象。
某人或某事件会在不知名的状态下,通过互联网大量复制,突然变成很受关注的网络现象。
①“迷因”这个词最早是由英国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他1976年的大众科学畅销书《自私的基因》中提出的。
在《牛津英语词典》被定义为:通过非遗传方式、特别是模仿方式得到传递的文化基本单位。
“网络迷因”现象,又称“网络爆红”现象,则尤指一些幽默或令人好奇的事物,例如短语、图片、音频或视频文件等,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最后甚至引发网民一场场无厘头的狂欢。
②只要是能够通过电子技术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的内容都可以称为“迷因”,在早期的互联网中,这样的内容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传播或新闻讨论社区传播。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搜索引擎、网络论坛、社交网站、社交新闻网站和视频网站,很多现象也蔓延得更快速。
“狂欢”是20世纪思想家巴赫金提出的,他认为,“狂欢式意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礼仪、形态的总和,是仪式性的混合的游艺形式……狂欢式转化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
”③这种文化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存在于诸如诙谐性祭祀活动以及英雄戏仿作品中。
今天,随着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网络及网络传播的特征契合了狂欢文化全民性、仪式性、平等性等多方面特质。
正是这些特质为狂欢文化在网络中的呈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而“网络迷因”现象的出现,正是网民对这种精神的体现和传达。
二、“网络迷因”的传受者“网络迷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所有的传播者都是自发的。
网络上,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在浏览信息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信息能够在最短时间传达并收到各界的反馈。
每一次“网络迷因”事件的出现都给人以“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感觉,同时也彰显了网民的集体“智慧”。
2012年3月,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
蒋兆和创作于1959年的《杜甫像》被人从高二课本挖出。
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图1)。
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他时而端机枪,时而开坦克,时而骑白马,时而踩单车,时而吃西瓜……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杜甫的爆红,就是一个典型的“网络迷因”事件。
尽管互联网的匿名性在某种程度上让人们无法对这些现象追根溯源。
但我们发现,“网络迷因”的产生已开始由普通网民自发参与演变为有预谋有组织的专业经营性质。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互联网营销,甚至不惜雇佣“水军”。
但“网络迷因”的兴起与衰落,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无章可循的,即便是普通的文化载体,也能突然之间成为某一时段的流行。
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被网民找到兴奋点,然后被网络无限放大,甚至引发全民的狂欢。
“屌丝”,源于百度“李毅吧”球迷阿Q式的自嘲,屌丝是指没钱,没背景,没未来,身份卑微,生活平庸,感情空虚的青年。
他们渴望获得社会的认可,但又不知道该做什么。
“屌丝”二字爆红于网络,并且迅速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
可能很多人都无法说明为什么这二字会这么红?但是,仔细深究,各种“迷”现象也不是凭空而起,它是传受者之间内心真实写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某种空虚。
三、“网络迷因”的内容滑稽表演、化妆游行、假面派对等是巴赫金所描写的“狂欢节”的重要内容。
而“网络迷因”的内容更为广泛,它可以是一个单词或词组,可以是一个笑话、一句引语、传言或某个事实、图像、一段视频、甚至可以是某个网站。
在传播过程中,“迷因”的内容可能保持原样,也有可能会被后来的接收者加以改造,它们在网络上消逝的速度可能跟爆红的速度一样快。
“切糕”的火爆,也是一个典型的“网络迷因”事件。
切糕真名“玛仁糖”,在中国大小城市街头均有流动摊贩出售,人所多见,实在不足为奇。
在表面上,使“切糕”开始走红的是一则由“岳阳公安警事”官方微博发布的市民新闻。
但一则普通新闻是无法发动无数网民自发参与传播的,岳阳“切糕事件”之不普通之处在于,这个话题极为跨界,在多个角度都有引爆点。
比如各地市民购买切糕曾上当受骗的共同经历;比如关于切糕本身的常识性探讨;比如切糕的“天价”;再比如民族政策、地域歧视、警方办事等时事性讨论,种种因素叠加,切糕就火起来了。
这还不够。
像所有网络爆红事件一样,当参与的网民达到一个临界点,“切糕”就已经不再是切糕,而变成一场无厘头的狂欢,人们藉由这个话题传播载体,争相表达自己的幽默(或“吐槽”),精彩段子层出不穷:“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切糕”;“奥巴马宣布,超过万亿的国债将以二百斤切糕的形式归还中国”;“切糕恒久远,一斤永流传。
”当这些文字开始流行的时候,一个网络神话宣告诞生。
当然,这个神话破灭的也非常快。
根据百度指数(图2),这次事件仅仅又是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
与“切糕”类似的还有一首韩国歌曲《江南style》在网上的爆红。
这首歌曲的旋律并不动听,所谓MV里面的骑马舞也美感欠缺,怎么就会火遍全球呢?很多人对此苦思不解。
很显然,不能从MV本身去找原因,答案只在歌曲之外,人们不是为这MV倾倒,而是在参与、传播和模仿中获得快乐。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网民只需参与即能获得快乐,而传播又不付出成本。
“迷”住网民的往往不是他们在传播什么,而是他们参与传播这个过程本身。
与此同时,网民的种种参与行为都体现了一种对话语权和自由的追求,尽管公众话语大都以娱乐的方式出现。
四、“网络迷因”的表现形式1、网络恶搞恶搞是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一种文化现象,网友尤其是年轻网友以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来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
④在熟悉恶搞文化的网友眼中,凡是能够通过再编码、再创作而流行于网络的东西,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
对杜甫的恶搞,对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海报的恶搞,对影视演员杨幂鼻子的恶搞,对舰载机指挥员姿势的恶搞等都在网络上爆红。
当然,并非所有的恶搞都会演化为“网络迷因”事件,会受到人们热烈欢迎的网络恶搞,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网络恶迎合了受众内心的新奇诉求,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奇妙的乐趣。
透过恶搞,可以看到很多社会现象,可以让身处社会中的人更加清醒地认识这个世界。
恶搞是一场民间的狂欢,大众的狂欢,它体现了大众意识的解放和思想的觉悟。
通过这样的狂欢形式,来表达对严肃和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的反抗。
2、转发、评论“网络迷因”大放异彩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大多数网民通过转发、评论参与到狂欢中。
通过对某一事件的转发和评论,把自己平时积累的情绪、建议、网络新语词等元素聚集起来,于嬉笑怒骂中反映社会现实。
信息不断被加工和拓展,不同转发者对信息的加工和评论都将影响用户对该信息的理解。
在此过程中,尤其是“微博红人”的转发和评论,直接影响着“网络迷因”的传播。
各种网络事件在转发和评论中得到最好的传播得益于形式各异的网络语词,各种体如甄嬛体,高晓松体,绳命体等,正是在无数转发和评论中创造和传播。
这可谓是一场由语言文字构造出的大众狂欢。
3、行动主义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迷因”事件延伸到了线下。
《泰囧》是一部票房超过12亿元的电影,也是目前中国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但在现实中,它又不只是一部电影,它撞上了神秘的“网络迷因”,在互联网传播的催动下,它成了一种流行,一种时尚,一场都市狂欢。
网络上流行着这样一个段子:今天你看《泰囧》了吗,没看《泰囧》简直见面就不好意思打招呼。
这种表达在线下,主要表现在行动主义不断上升。
2012年最典型是,PX石化项目拟定落户厦门后引发的和平“散步”事件。
该事件是市民通过网络进行号召,后上升为具体的反对行为,最终引发了官方的关注,促进事情的解决。
这充分显示,对于这些“迷因”背后的事件的官方宣传口径和网络上的民众观点相差非常大,并且最后常常是网络迷因的广泛传播转而影响官方做出合适的处理。
结语“网络迷因”的发展和蔓延非常迅速,它们的影响已引起了研究人员和业界的关注。
在学术上,研究人员研究它们如何演变以及预测迷因如何生存和扩散到整个网络。
在商业上,它们被用于病毒式营销,这将会是一种廉价的大规模的广告形式。
这种集体狂欢,可以召唤沉迷于日常生活和等级制度中的人们在网络中绽露开放、完整的人性。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的核心并非单纯的狂欢,狂欢只是蕴藏精神的容器而已。
最大的狂欢原则就是自由。
我们要弄清网络迷因的实质,切不可在狂欢中迷失了自己。
参考文献①网络迷因[EB/OL],百度百科,http:///view/4331473.htm,2013-01-16②信海光,《切糕、网络迷因和互联网营销》[EB/OL].http:///expert_article-151326-44875.shtml,2013-01-16③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铃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三联书店,1988④崔秋丽,《论网络恶搞及其文化狂欢》[J].《东南传播》,2008(9):142(作者:华中师范大学201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实习编辑:叶怡静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