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

合集下载

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理论视域下“房间”意象研究——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为例

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理论视域下“房间”意象研究——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为例

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理论视域下“房间”意象研究——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为例摘要:女性意识是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最重要的写作主题之一。

其小说《一间自己的房间》中特别指出,一个女人想要写一部小说首先就是要拥有自己的一间房间,批判了当时父权制度下女性的卑微,意味着女性既要争取经济独立也要争取精神独立。

只有这样,女性才能客观的思考、没有恐惧以及怨恨地参与创作中来。

在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视域下分析《一间自己的房间》,以房间的意象、女性意识以及人的概念作为主要分析对象,从而阐明“房间”不仅意味着经济以及精神独立,更重要的是它融合了两者,揭示了雌雄同体的概念。

关键词:《一间自己的房间》;第三空间理论;女性独立意识;雌雄同体;女性的回归一、爱德华·索亚与第三空间理论爱德华·索亚出生于纽约市布朗克斯区,不仅是美国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同时也是伟大的后现代地理学家。

爱德华·索亚受到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H. Lefebvre)所著《空间的产生》的启发,最终在1947年出版的《第三空间: 洛杉矶及其他真实想象的地方之旅》一书中提出了这一概念[1]。

传统意义上来说,人们徘徊在二元论的思维模式之中。

第一空间由客观性和物质性两座大厦组成,是一种强调环境的空间地理学。

然而,第二个空间倾向于基于想象的地理来阐述事实,并将它们投射到经验世界。

基于以上概念,爱德华·索亚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

“第三空间”的出现打破了空间的整一观念,揭示出了在二元对立思维下被遮蔽的现实空间,利用分散的后现代意识来探索被西方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和全球化意识所压制的声音[2]。

二、从第一空间理论角度分析“房间”意象女性渴望经济、职业、空间独立全部人类生活和生产都依赖于经济活动,被压迫者在经济上的不独立不自由确定了他们的从属地位和被压迫性。

书中伍尔夫描述到,“妇女挣的每一分钱都会根据她们丈夫的智慧处置”①(46)。

空间理论与文学空间

空间理论与文学空间

一、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陆扬1、索亚与第三空间:《第三空间:》20世纪后半叶对空间的思考大体呈两种向度。

空间既被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可以被标示、被分析、被解释,同时又是精神的建构,是关于空间及其生活意义表征的观念形态。

索雅提出的第三空间正是重新估价这一二元论的产物,据索雅自己的解释,这一理论把空间的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均包括在内的同时,又超越了前两种空间,而呈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向一切新的空间思考模式敞开了大门。

31第一空间认识论偏重于客观性和物质性,力求建立关于空间的形式科学,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环境的地理学,因此作为一种经验文本在两个层面上被人阅读:一是空间分析的原始方法,就对象进行集中的准确的描绘,一是移师外围,主要在社会、心理和生物物理过程中来阐释空间。

第二空间认识论”要晚近得多,可视为第一空间认识论的封闭和强制客观性质的反动。

简言之是用艺术对抗科学,用精神对抗物质,用主体对抗客体。

……第二空间形式从构想的或者说想象的地理学中获取观念,进而将观念投射向经验世界。

……近年实证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存在主义、现象学、阐释学等等思想和方法的融合,则是推波助澜,促使两种空间融合。

第一空间分析家更多地求诸观念,反之第二空间的分析家们,也非常乐于倘佯在物质空间的形式之间。

“第三空间认识论”由是观之,它既是对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认识论的解构又是对它们的重构。

……索雅强调在第三空间里,一切都汇聚在一起:主体性与客体性、抽象与具象、真实与想象、可知与不可知、重复与差异、精神与肉体、意识与无意识,学科与跨学科等等,不一而足。

322、第三空间与《阿莱夫》:第三空间的彻底开放性:一切皆见于第三空间,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看它,其间万象无一不是清清楚楚,然第三空间又神秘莫测,从来没有人彻底看清它、理解它,它是一个“无以想象的宇宙”。

……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这就是列斐伏尔,也是博尔赫斯,给予“第三空间”的最大启示。

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

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

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空间理论及其在文学空间构建中的应用。

我们将首先概述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

接着,我们将分析文学空间如何借助空间理论进行构建,以及这种构建方式对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还将讨论空间理论与文学空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通过深入分析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的内在联系,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解读文学作品,进而拓宽我们的文学视野和认知深度。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逐一分析空间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空间的社会性、文化性和心理性等方面。

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案例,探讨文学空间如何体现这些要素,并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的理解,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空间理论概述空间理论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探究了空间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社会和科学领域中被构造、理解和体验。

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建构。

空间理论起源于哲学、地理学、社会学、文学等多个学科,并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一个独立且多元化的研究领域。

在哲学中,空间被看作是存在的基本维度之一,与时间和物质紧密相关。

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对空间的理解强调了其主观性和社会性。

他们认为,空间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是人类在感知和理解世界时赋予物质的形态。

地理学对空间的理解则更侧重于其地域性和物质性。

地理学家将空间看作是自然和人文因素的交织体,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他们通过空间分析来揭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从而深化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社会学视角下的空间则更多地关注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

社会学家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的载体和体现,是权力和资本的竞技场。

他们通过分析空间中的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等现象,揭示了空间与社会结构的紧密联系。

文学空间则是空间理论在文学领域的应用。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随着后现代主义、空间转向等理论思潮的兴起,空间不再仅仅被视为背景或场所,而是成为了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核心要素。

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我们对空间的传统认知,也对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回顾20世纪中后期西方空间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列斐伏尔、福柯等空间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接着,我们将分析这些空间理论如何影响文学观念的变化,尤其是在空间叙事、地理文学、城市文学等文学流派中的体现。

我们还将探讨空间理论对文学作品中空间描绘和空间感知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进一步塑造我们的文学审美和文化认知。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揭示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推动文学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反思当前文学研究中对空间维度的重视程度,并探讨未来文学研究在空间领域的新方向和新可能。

二、西方空间理论的发展脉络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方空间理论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从物质到文化、从静态到动态的重大转变。

这一发展脉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地理空间理论、社会空间理论和文化空间理论。

传统地理空间理论:在20世纪早期,空间大多被视为一种静态的、客观的、物理的存在。

地理学家们将空间视为地表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载体,并着重于描述和解释空间的物理属性和地理分布。

这一阶段的空间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空间的自然属性和物质性。

社会空间理论: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对空间问题的深入研究,空间逐渐被理解为一种社会构造。

社会空间理论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反映。

在这一阶段,空间被视为一种动态的社会过程,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塑造的。

文化空间理论: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兴起,空间进一步被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

(完整版)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

(完整版)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

(完整版)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刘进1、摘要:当代西方学术知识从20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一种“空间转向”趋势,在这种趋势中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空间观念,颠覆了传统空间观念中空间的从属性和同质性,空间成为事物存在的本体纬度,充满了异质性。

20世纪中后期的西方文学和文学理论是参与这种“空间转向”的重要组成。

在当代空间视野下:文学空间自身就是现实空间的重要组成;文学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量的呈现最终借助于对文本的多次、多重阐释;文学阐释和研究本身成为文学空间介入现实、批判现实的一种空间结构。

2、对“空间”的关注是西方学术总体上的跨学科趋势的重要组成。

193、西方传统中的空间观念:西方古代、近代传统主要思考的是在预设的空间内各种事物之间、人类群体以及个体(肉体与灵魂)的和谐秩序问题。

西方现代传统主要思考的是在作为舞台的空间中各种事物以及人类如何在时间和历史的纬度上演化、进步的问题。

……西方现代传统中的空间概念具有过渡性:它在对古代等级制空间构成挑战的同时,其自身又逐渐成为新的对人的控制力量,蕴涵了新的转向。

在西方现代和古代传统中,空间都处于被时间和历史所支配的地位,差异仅仅在于———古代对空间的预设以外在于人的“理式”或“上帝”为依据,而现代对空间的预设则以人自身为依据。

西方传统中的空间观念具有从属性和同质性的特点:相对于时间的优先权而言,空间从属于时间,是时间演绎的容器;就空间自身来说,追求空间内部各种成分、各种事物、各种活动的秩序性、和谐性,以形成有机的同质性整体。

从古代的“和谐为美”到现代各种理论对文学文本有机整体性或结构的强调,文学对历史的想象成果都突出文学内部空间的同质性、统一性。

由此,对文学的研究和阐释往往也就以外在于文学空间的力量来对文学文本有机意义进行追寻,并以对这种预设性的唯一有机意义的追寻作为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目标。

204、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空间理论形成的基本路径与基本内涵菲利普韦格纳指出,“空间本身既是一种`产物',是由不同范围的社会进程与人类干预形成的,又是一种`力量',它要反过来影响、指引和限定人类在世界上的行为与方式的各种可能性。

文学理论的空间转向研究

文学理论的空间转向研究

文学理论的空间转向研究一、概述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崛起和文学研究的深化,文学理论的空间转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

传统的文学理论往往聚焦于时间性的维度,以历史的演进和文本的解读为核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文学理论的空间维度,尝试从空间的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这种空间转向不仅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也为我们理解文学的本质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学理论的空间转向,意味着我们开始将文学作品视为一个空间性的存在,而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性的序列。

这意味着我们要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元素,如地理、环境、场景、建筑等,以及它们如何与文本的时间性元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文学作品的意义。

同时,这种空间转向也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将文学视为一种社会空间的实践,而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活动的产物。

1. 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概述文学理论,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其历史发展脉络与人类社会的演进紧密相连。

自古以来,文学理论就在不断地探索、发展和完善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在古代,文学理论主要体现为对文学作品的直观感悟和简单评论。

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往往以神话、史诗、民歌等口头传承的文学形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

例如,古希腊的《伊里亚特》和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等作品,都体现了古代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初步解析和评价。

进入中世纪,文学理论开始逐渐走向系统化。

在欧洲的黑暗时期,宗教文学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文学理论也主要以宗教为题材,强调对圣经故事和诗歌的诠释和解读。

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逐渐形成了对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框架,如但丁的《神曲》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作品,都体现了中世纪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深入解析。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追求激发了文学创作的活力,文学理论也随之蓬勃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开始关注个体的主体性和自由思想的表达,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评价和人性探索。

当代文学发展空间及趋向

当代文学发展空间及趋向

当代文学发展空间及趋向当代文学发展空间及趋向文学空间理论和批评以外部研究方法积极探索文学空间的社会文化历史因素,体现出文学与文化间复杂的关联,尤其将文学空间拓展到能动、异质和社会生成力层面上,进一步深化了文学空间研究。

当代文学发展空间及趋向当代空间认识论发生了结构性转移,它强调空间的能动性、自我生成性、异质性,由此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批评,后者将话语重心转向忽视已久的“文学空间”问题,以期在对文学空间的重新审视中,建构适应于当代空间认识论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话语。

当代文学研究对文学空间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它们也表征着20世纪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文学研究从关注文本形式的内部研究走向侧重社会文化的外部研究的历程和重心变换。

文学文本学空间研究当代文学研究中,巴赫金最早真正注意到了文学空间问题,他在20世纪初就提出小说的时空体概念。

巴赫金吸收了新康德主义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强调文学中“空间和时间不可分割”,文学时空体是“形式兼内容的一个文学范畴……空间和时间标示融合在一起被认识了的具体整体中”[1],他以时空体为基点分析了从古希腊到现实主义小说,指出时空体是区分叙事类型特征的基础,它经历了从公共空间(狂欢广场)到私人空间领域的演变。

巴赫金站在历史诗学的角度,于社会历史语境和文学审美纬度中洞察文学空间问题,提出文学的空间和时间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观点,为文学空间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研究框架。

同时,弗兰克在对乔伊斯、庞德等现代小说的分析基础上,提出“空间形式”概念,它是现代小说中使用并置、主题重复、多重故事、夸大反讽等的艺术手段,用以说明现代小说文本中出现的空间化倾向。

弗兰克继承了西方诗画对比说的古老传统,在形式美学角度考虑文学空间问题,把现代小说中出现的碎片化、拼贴等形式美学技巧视为现代小说的新趋向,使文本形式呈现出绘画一样的空间效果。

巴什拉独树一帜,他运用现象学和精神分析法专门研究文学文本中具有诗意的空间意象和其间蕴涵的存在论哲理意蕴。

迈克·克朗文学空间理论研究

迈克·克朗文学空间理论研究

迈克·克朗文学空间理论研究作者:孟浩来源:《大学教育》 2017年第6期[摘要]在《文化地理学》一书中,迈克·克朗辟专章“文学地理景观”就文学空间问题展开了论述。

在克朗对文学空间结构的阐释中,文学文本呈现出三种空间维度:书写家与外面世界的“家园”空间,书写空间变迁与视角变换的“城市”空间以及表达两性欲求与空间经验转移的“性别”空间。

对克朗此三种空间形态的阐释将有助于丰富文学空间的相关课题。

[关键词]迈克·克朗;文学空间;家园;城市;性别[中图分类号] 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06-0087-02在“空间转向”的时代语境下,迈克·克朗(Mike Crang)认为,文学创造并非简单地反映地理空间。

文学中有关地区的写作是作者主观地区经验的创造性书写与表达。

在1998年出版的《文化地理学》的“文学地理景观”一章中,克朗就文学文本中的空间结构问题进行了讨论。

他认为,文学文本中空间结构的论述大致可归纳为“家园”“城市”“性别”三个维度。

一、家园:书写家与外面的世界克朗指出,将文学文本中对地理空间景观与这一地区的实际地理风貌进行对照可知,文学与地理学的空间关系并非是将一张文学“地图”与另一张重叠那么简单。

克朗认为,一部作品中对地理昀描写就好比游记,是对“家”的创建,无论历险的结果是迷失抑或回归。

他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告诉我们,在文学作品中,不乏有对“家园”空间结构的书写:主人公(或由于被迫或出于自愿)离开了家,继而接受流浪的考验与生命的锤炼,内在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终于有了一番作为,以成功者的身份回家,接受世人的推崇。

这“退出一接受考验一复返”的模式,一如英雄神话的典型叙事,向前可追溯到中东地区的古老史诗《吉尔伽美什》。

而古希腊时代荷马的史诗巨作《奥德赛》以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俄狄浦斯王》同样符合这一模式。

由此,克朗认为,童话故事、骑士传奇和数以百计有着英雄情节的小说故事,包括传奇故事和现代游记在内的诸多文学文本中都可以见到类似的空间结构模式。

空间理论

空间理论

对于空间一词的解释,开始它是一个地理概念,一般词典上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由长度、宽度、高度等因素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

它是我们经验可以感知的具体存在的本体。

空间观念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则是处于历史性的变化之中。

一般认为空间既有具体的物质形式,同时也有精神的建构。

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它的精神属性,如我们所知道的社会空间、国家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城市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等等概念。

比如对城市空间的理解,既可以表达为被物理与经验地意识为形式和过程,意识为都市生活可衡量可标识的形状和实践;同时它也是一种思想性和观念性的领域,在形象性、自足性的思想和符号化的表象中概念化,是一种想象的构想性空间。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群体和人们也是根据不同的社会纽带组成不同的空间联系,这种空间联系既有文化的,又有社会的,也有宗教的。

空间结构的联系显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西方学者空间理论分析中,空间通常分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

所谓第一空间指的是空间形式具象的物质性,它是由经验来描述的事物,而第二空间指的是人类认知形式中的空间性,它是由空间的观念进行再表征的。

第三空间则结合了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视角,同时又开展了地理性和空间性想象的范围。

在这一空间中,是既真实又想象化的。

而通常第一空间被认为是真实的,而第二空间被认为是想象的。

西方大多数社会学研究者多将空间作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设释。

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

主张从政治经济角度对待空间,认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就是(社会)产品”,“它真正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

福柯则从观念史的角度来对待空间。

认为空间是权力实施的手段和媒介,权力是借助空间的物理性发挥作用。

一般空间理论家都认为,空间知识的生产主要是通过话语建构式的空间再现、通过精神性的空间活动来完成的。

认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关于空间的想象,这便是“心目中的地图”。

文学与空间

文学与空间

文学与空间一、作为文化符号的空间1、空间诗学空间并不单纯是自然空间,也是各种权力角逐的平台。

如中心与边缘、通用语言与方言的张力,以及嵌入地域之中的阶级、社群、性别和美学之间的复杂权力关系,这些因素都持续地影响着人们对地理的感知经验。

(文化空间和空间政治)2、具体例子*爱伦坡:《厄舍古屋的倒塌》*卡夫卡:《地洞》*博尔赫斯:《小径分叉的花园》*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瘦小的城市之四》3、文学书写对于空间生产的意义。

二、城市与文学1、城市文学a、城市的空间意义a1、城市和现代性b、城市和中国文学b1、何谓“城市文学”?城市文学是指以城市生活和城市居民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学,其内容围绕凸现城市特点这一中心向不同层面展开,具体包括勾勒城市风貌,书写城市印象,表现异于乡村的都市生活形态,彰显物质欲望,描写个体都市体验以及刻画各类市民形象等。

城市文学的本质与特色归根结底决定于城市的本质与特色。

b2、中国的城市文学(边缘性):具体个案*‚上了白漆的街树的腿,铁轨隆隆地响着,铁轨上的枕木象蚂蚁似地在光线里向前爬去‛……‚‘上海特别快’突着肚子,达达达,用着狐步舞的拍,含着颗夜明珠,龙似地跑了过去。

‛有谁见过‚大月亮红着脸躇珊地走上跑马厅的大草原上来了‛,……‚太阳光,金色的眼珠子似地在乌云里睁开了。

‛……‚睡熟了的建筑物站了起来,抬着脑袋,卸了灰色的睡衣。

‛……‚鞋跟,鞋跟,鞋跟,鞋跟,鞋跟……‛*我和杨哭从东部一座小城市来到北京,打算在这里碰碰运气。

我们都很年轻,因此自以为赌得起……(《手上的星光》)我确信我这一刻听到了这座轮盘一样的城市吱吱转运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呼唤着人们下注。

(《手上的星光》) ……‚整座城市只是一个祭坛,在这个祭坛上,物是唯一被崇拜的宗教,人也为了物而将自己毫无保留到献给了这个祭坛。

‛当城市人将其当作神来虔诚地顶礼膜拜时,人也就被物异化了。

(《闯入者》)那些被高级商场与名牌轿车吞吐的男人和女人则像是一个种群,他们笑容与声音混合着淫糜的气息与华贵的灯光,构成了城市森林中的一只鸟,一只奇怪的鸟,也许还瘸了一条腿,像某种鹳类那样在大街边向城市眺望。

文学叙事中的空间

文学叙事中的空间

文学叙事中的空间方英【摘要】文学叙事中主要存在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这3种类型。

物理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人的知觉可以感知的空间;心理空间是人的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编辑后所建构的内部空间,也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各种社会性元素的关系建构,主要强调政治、经济、权力、种族、阶层、文化等因素。

在这3种空间中,存在不同空间之间的对立、交集与边界,这些往往是文学家表现和探究的重点,应当得到特别关注。

而对同一种空间中子空间的切分,则是文学空间叙事研究必不可少的步骤。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spaces, namely, physical space, mental space and social space. Physical space is the space in physical state, and is able to be perceived by human senses. Mental space is the interior space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edition of and the projection onto the exterior world by human emotions and consciousness. Social space is the inter-personal spa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ionship of various social factors, placing emphasis mainly on politics, economy, power, race, class and culture. In addition, the contrary of, intersection of and boundaries between different spaces are what writers favor exploring and revealing, and thus should be particularly stressed. In addition, the division of the different sections of space is necessary for the studies on spatial narrative.【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年(卷),期】2016(029)004【总页数】7页(P42-48)【关键词】文学叙事;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边界【作者】方英【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2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新世纪以来,国内的空间叙事研究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叙事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第十九章空间理论

第十九章空间理论
19.
空间理论
20世纪末叶,学界多少经历了引人注目的“空
间 转向”,此一转向被认为是 20世纪后半叶知识和政治 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事件之一。空间反思的成果是最终 导致建筑、城市设计、地理学以及文化研究诸学科变 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日益呈相互交叉渗透趋势, 并且影响到了文学和艺术作品的重新解读。
19.1
19.2 列斐伏尔与《空间的生产》
空间理论的最有影响的著作,可推法国新马克思 主义哲学家亨利· 列斐伏尔(1905—1991)于1974年出版 的《空间的生产》。在空间理论上,列斐伏尔反对传 统社会理论单纯视空间为社会关系演变的容器或者说 平台,反之指出它是社会关系至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空间既是在历史发展中生产出来的,又随历史的演变 而重新结构和转化。
19.5 重读文学空间
文学中的空间一大部分是城市的空间,麦克· 克 朗指出,小说描写城市早有悠久的传统,但城市不光 是都市生活的资料库,不光是故事和情节从中展开的 一个场景,不论它叙写得怎样绘声绘色,城市景观同 样也表现了社会和生活的信念。
克朗认为,商场这个封闭的空间比较留恋市井街 道,其成为文学的中心场景,标志了都市空间从公共 空间向私人空间的转移。它不仅是建筑和经济的移 位,同样也是城市经验的移位。 文学在克朗看来是参与了这一空间经验的转移。
福科论空间
பைடு நூலகம்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大体都将空间视为本身不具 有任何特性的客观的容器 ,但埃利亚学派就否认有可 能存在空洞的空间,同样否认空间具有物质属性,因 为假如空间具有物质属性,空间自身就不得不存在于 另一种空间之中。芝诺的“飞矢不动”等一系列悖论, 被 认为是非常典型地揭示了空间和时间令人困顿不已的 性质,特别是关于无限的问题。
福科早在1976年就发表过题为《其他空间》(Des Espaces Autres)的讲演 ,他认为当今空间面临的问题 是它还没有被完全世俗化。伽利略的成就从根本上说 不完全在于他发现或者再发现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 在于他在建构一个无限开发的无限的空间。空间由此 从中世纪的定位转移到近代的扩展模式。问题是伽利 略的开放的空间的传统在今天依然是远有待于开拓。 对此福科指出,今天我们的生活依然是被一系列根深 蒂固的二元对立所统治,我们的制度和实践依然没有 摧毁这些空间。

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空间理论视域下的文学空间研究

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空间理论视域下的文学空间研究

二、文化表征
最后,文学空间的意识形态属性是指空间所反映出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 权力关系。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形态往往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对于 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具有重要影响。
二、文化表征
在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文学空间的文化表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作家 可以运用隐喻、象征、意象等手法,将空间融入到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中。此外, 理论价值表现在它对于文化表征的深刻反映和独特呈现上。文学空间的文化表征 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理解文化和社会的视角。它揭 示了文化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从而使得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 和反思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空间理论 视域下的文学空间研究
目录
01 一、空间生产
03
三、空间理论视域下 的文学空间研究
02 二、文化表征
内容摘要
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空间理论视域下的文学空间研究
内容摘要
在当今社会,空间概念已经从传统的地理、物理概念扩展到了文化、社会和 心理领域。这种转变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空间的研究。本次演示将从空间生产与 文化表征两个角度,探讨文学空间研究的不同方面,并分析空间理论视域下的文 学空间研究。
“空间凝视”是指文学作品通过特定的视角和描写方式使读者对某个空间产 生特殊的。在文学作品中,凝视不仅是一种视觉行为,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实践。 通过凝视,读者与作品中的空间建立起了特定的,进而对作品的主题和意义产生 深刻的理解。“空间修辞”则是指作家在描述空间时所采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如 隐喻、象征、意象等。这些修辞手法不仅使作品中的空间更加生动形象,还反映 了作家的审美倾向和文化观念。
三、空间理论视域下的文学空间研究
尽管在空间理论视域下的文学空间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 题和不足之处。首先,部分研究过于理论框架的建构而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的特 殊性。其次,由于空间理论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研究者在选择理论时存 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最后,对于文学空间的跨学科研究还有待加强,尤其 是如何将文学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文学空间研究。

文学空间论域下的文学理论之生成

文学空间论域下的文学理论之生成

多 德 形 而 上 学 空 间 说 统 辖 着 西 方 近 代 空 间话 语 。 人 们将 空 间视 为 一个 预 设 的 、 态 的 , 静 被动 的 容器 思 考其 间展 开 的各种 事 物 , 此 , 学 研究 中空伺 如 文 问题 的失语 也 便 不难 理 解 。亚里 士 多德 《 学 》 诗 重 点谈 论 的是 文类 、 节 、 物 、 情 人 动作 等 问题 , 立 了 确
他 的模 仿 说理 论 . 未 涉 及艺 术 空 间 . 并 但正 是 空 间 问题 的失语 和格 外 强调 空 间 中展 开 的情 节 、 物 、 人
异质性、 能动 性 、 开放 性 的丰 富 内涵 。面对 当前 空
间认 识论 范 式转 换 、 当代 社会 生 活 空 间 化重 组 加 剧 以及 当代 文学 创作 实 践 的 空 间化 倾 向等语 境 变
动 作 等 , 明空 间 是 作 为在 场 的 人 物 、 动 、 节 说 行 情 得 以展 开 的不 言 而 喻 的一 个 预设 、背 景 和舞 台存
在着 。 自身并 无任 何 意义 。


空 间 认 识 论 与 文 学 空 间
此 观念 根 深 蒂 固 .也 体 现 在具 体 的文 学批 评
革 , 时性地 重 审空 间 认识 论 与 文 学 的关 系 , 积 历 对
极 建 构 当下 文学 空 间理 论 和 批评 话 语 就 显得 十分 必 要而 迫切 。总体 而言 , 文学 空 间在不 同空间认 识
论 制 约下 经 历 了静态 物 理 空 间到 精 神 心 理空 间 再
到 当下 动态 多元空 间 的历程 。
卡 西尔 说 :空 间和 时 间是 一 切 实 在 与之 相 关 “ 联 的框架 ,我 们 只有 在 空 间 和 时间 的条 件下 才 能 设 想人 和真 实 的事物 。”] 8 学艺 术 作 为客观 存 [P) 15文 ( 在不 可能丧 失空 间之维 。但 相 比时 间 , 学研究 对 文

现代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空间形式理论与空间批评浅析

现代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空间形式理论与空间批评浅析

现代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空间形式理论与空间批评
浅析
袁春红
【期刊名称】《雨露风》
【年(卷),期】2024()1
【摘要】如果说19世纪是时间和历史话语的天下的话,那么20世纪则是空间和共时结构的时代。

进入20世纪,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愈来愈突显出“空间化”特征,在这样一个空间的时代、图像化的时代,理论范畴也倾向于空间性。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对共时结构的强调显示了语言研究的“空间转向”,而现代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可追溯至“二战”后美国学者弗兰克提出的空间形式理论,20世纪90年代兴盛于法国的“空间批评”则是现代文学研究“空间转向”的深化。

【总页数】3页(P00042-00044)
【作者】袁春红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
【相关文献】
1.“空间转向”下的文学研究——“空间形式”的理论背景综述
2.批评理论的空间转向——论戴维·哈维对空间问题的探寻
3.空间理论与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
4.后
现代叙事视角下世界文学空间转向与流变——近年来国内外后现代文学研究综述5.如何与"现代性"周旋──从《批评空间的开创》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中国的文学地理学批评

当代中国的文学地理学批评
颜红菲: 当代 中国 的文 学地 理 学批评 5 7
大 的学术建构 。 地理学讲求贯通 。但 贯通 的学术 原则必 须以博通 的 知识结构为基础 , 没有博通 的知识 而又强作 解人 , 势必 变 成一堆杂乱材料的堆积 。时下一 些论著 在材料 上往往 在 相似性上 比较 , 相似成为 比较 的基础 , 果就不 能不发生 结 错误 , 有可 能导致 地理 学联 系 的原 则变 成 了相似 性 的 很 附会。表面上看来 , 可能 是逻辑 问题 , 实质是 知识的 问 其
( 圣 弘 , 建武 夷 学 院 副教 授 、 中师 范大 周 福 华 学 文学 院访 问学 者 ) 责任编 辑 : ( 余一 力 )
注解 【 o 】 Nt e
① 参见 《 世界 文 学评 论》 ( 0 9 : 1— 6 《 界 文学 评 论》 1 20 )4 4 ; 世 2
当代 中 国 的文 学 地 理 学 批 评
好 相反 。西 方 是 理 论 先 行 , 有 了 成 熟 的 理 论 为 指 导 , 先 再 产 生 出新 的 文 学 批 评 方 法 。 而 国 内虽 然 在 文 学 地 理 跨 学
的《 近代诗派与地域 》 关 注地 理对 文学 创作 和文学 风格 ,
的影响 。8 0年代 , 随着文化批判 的兴起 、 文化地理研 究著
陆扬 : 空间理论和 文学 空间 ” 《 国文学研 究 》 2 0 : 1— “ ,外 4( 04) 3
3 7。
文学地理学研 究的 另一 个 问题 是 , 应该 尽量 防 止对 文学作 品中空间的文化属性 研究 的缺失 和忽略 。文 学是 “ 有意味的彤 式” ( , 克莱夫 ・贝尔 18 我们 当然不 能忽 9) 视艺术 形式 的批 评 ; 但是 , 破意 味也是 必要 的。我 们越 说

文学空间与空间叙事理论

文学空间与空间叙事理论

文学空间与空间叙事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学空间与空间叙事理论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文学空间是指通过文字构建出的虚拟空间,是作家用以呈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传达情感理念的重要媒介。

而空间叙事理论则是对文学空间中叙事元素和叙事结构的系统研究,旨在揭示空间如何影响叙事效果,如何深化主题意义。

在文学创作中,文学空间与空间叙事理论紧密相连,互为补充。

一方面,文学空间为叙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作家能够自由地构建情节、塑造人物,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另一方面,空间叙事理论则通过对空间元素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增强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将从文学空间与空间叙事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表现,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还将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实例分析,以期能够更加生动、具体地展现文学空间与空间叙事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够为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二、文学空间的多维性文学空间并非单一的、线性的存在,而是具有多维性的复杂结构。

这种多维性既体现在物理空间的描绘上,也反映在心理空间、社会空间、历史空间等多个层面。

文学空间通过物理空间的细致刻画,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环境感知。

物理空间是文学作品中直接呈现的空间形态,如自然风景、城市景观、室内环境等。

这些空间的描绘不仅具有视觉美感,还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传达出深层的文化意义和情感色彩。

文学空间还包含丰富的心理空间。

心理空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的舞台。

通过心理空间的描写,作品能够深入揭示人物性格、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增强读者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文学空间还涉及到社会空间和历史空间的维度。

社会空间反映了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人际关系和阶级地位,是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批判意识的重要场所。

历史空间则通过再现历史场景、描绘历史人物等方式,将文学作品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结合,赋予作品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周氏兄弟文学空间的生成

周氏兄弟文学空间的生成

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
了。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 大书房最初是玉与仲阳常因下棋吵架, 一个将棋盘撕碎,一个拏棋子 撒满明堂中,过了一会又决定 从新比赛,便分头去满地拣拾 黑白子,或往东昌坊口杂货小 铺买纸棋盘去了。
• 周作人代述的一重要原因便是,描述“鲁迅记忆”几 乎等同于描述周氏兄弟共同“看见”的昔日场景。这 是其他人所完全不能有的先天优势条件,同时也为周 作人对鲁迅文本的解读增添了更多可靠性。
小说与回忆文如何形成钩连?
• 二、文学空间的共生性 ➢ “如果说旁人从小说来获取生平材料是触碰不得,一碰则导致极大疏漏的险径,那么作为鲁迅生平
• 周作人的回忆:“文武地方官,知县 与把总都已溜走了,人心恐慌,都 想逃难”
鲁迅《怀旧》:“予窥道上,人多 于蚁阵,而人人悉函惧意,惘然而 行,手多有挟持,或徒其手。中多 何墟人,来奔芜市,而芜市居民则 争走何墟。至金氏问讯,云仆犹未 归,独见众如夫人方检脂粉、芗泽、 纨扇、罗衣之属,纳行箧中,此富 家姨太太似视逃难亦如春游,不可 废口红眉黛者
• 东昌坊口
• 《孔乙己》——咸亨酒 店
• 桐生及其做夥计的泰山 堂药房
• 傅澄记米店“小店王”
• 屠家小店宝林太娘之女 所 遭遇的“抢亲”在祥林 嫂身上重演
• 《我的第一个师傅》— —长庆寺
• 《社戏》
• 详细交代从“安桥头”到“赵庄”看戏的实际路线与观剧情形 :“有一 年曾往里赵庄去看过戏,沿着河的北岸走去, 不过一里路就是, 河身很窄,又是个涹(不通行的水路), 船用不着,大家只是站 在稻地上看罢了”,周作人还原了赵庄、安桥头这两处历史地图上 未作标注的村庄的具体地形, 也由此揭示出《社戏》因叙述需要 所作的必要变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陆扬*内容提要:空间理论是近年后现代学术中的一个热点,特别是爱德华#索雅的第三空间理论。

第三空间可以比较于博尔赫斯的/阿莱夫0,具有芥子须弥的极大魅力。

由此重读文学空间,则可更多读出列斐伏尔所谓的社会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

关键词:空间第三空间列斐伏尔索雅克朗20世纪末叶,学界多多少少经历了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0,而此一转向被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知识和政治发展中最是举足轻重的事件之一。

学者们开始刮目相待人文生活中的/空间性0,把以前给予时间和历史,给予社会关系和社会的青睐,纷纷转移到空间上来。

空间反思的成果最终导致建筑、城市设计、地理学以及文化研究诸学科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日俱增呈现相互交叉渗透趋势。

对于现代都市空间经验这一从稳定一统向多元流动特征的变迁,文学的理解事实上不可能无动于衷。

就小说中的城市空间而言,19世纪的模式被认为是叙述和描写,20世纪一方面都市生活的时间节律明显加快,一方面空间的经验也变得支离破碎。

普鲁斯特5追忆逝水年华6中的回忆已无形式可言,乔伊斯和弗吉尼亚#沃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则使完整的叙述不复可能。

那么,近年大有成为显学之势的空间理论对于文学又意味着什么?本文将就此作一探讨。

索雅与第三空间/第三空间0是近年后现代学术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此概念由来于美国后现代地理学家爱德华#索雅(Edward Soja)1996年出版的5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6(Thirds pace: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一书。

爱德华#索雅出生在纽约布朗克斯(Bronx)区,据他后来回忆说,在这个文化多元性表现得再明显不过的城区,他10岁时便活像个街头地理学家。

什么是第三空间?索雅承认他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第三空间这一概念,是有意识尝试用灵活的术语来尽可能把握观念、事件、表象以及意义的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

在更大的语境上看,20世纪后半叶对空间的思考大体呈两种向度。

空间既被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可以被标示、被分析、被解释,同时又是精神的建构,是关于空间及其生活意义表征的观念形态。

索雅提出的第三空间正是重新估价这一二元论的产物,据索雅自己的解释,这一理论把空间的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均包括在内的同时,又超越了前两种空间,而呈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向一切新的空间思考模式敞开了大门。

上承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H.Lefebvre)1974年出版的名著5空间的生产6(The Production o f Space),索雅分析了他所说的三种/空间认识论0。

/第一空间认识论0最是悠久,索雅指出*陆扬,文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美学和外国文学研究。

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此一思维方式主宰空间知识已达数个世纪,它的认识对象主要是列斐伏尔所说感知的、物质的空间,可以采用观察、实验等经验手段,来作直接把握。

我们的家庭、建筑、邻里、村落、城市、地区、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和全球地理政治等等,便是此一空间认识论的考察对象。

第一空间认识论偏重于客观性和物质性,力求建立关于空间的形式科学,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环境的地理学,因此作为一种经验文本在两个层面上被人阅读:一是空间分析的原始方法,就对象进行集中的准确的描绘,一是移师外围,主要在社会、心理和生物物理过程中来阐释空间。

比较来看,/第二空间认识论0要晚近得多,可视为第一空间认识论的封闭和强制客观性质的反动。

简言之是用艺术对抗科学,用精神对抗物质,用主体对抗客体。

索雅认为,它假定知识的生产主要是通过话语建构的空间再现完成,故注意力是集中在构想的空间而不是感知的空间。

第二空间形式从构想的或者说想象的地理学中获取观念,进而将观念投射向经验世界。

精神既然有如此十足魅力,阐释事实上便更多成为反思的、主体的、内省的、哲学、个性化的活动。

所以第二空间是哲学家、艺术家和个性化的建筑家一显身手的好地方,不仅如此,这里还是倾情展开论辩的好地方,空间的本质是什么?它是绝对的呢,还是相对的呢,还是关系的?是抽象的呢,还是具体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呢,还是一种物质现实?思想起来都叫人颇费猜测。

但索雅也承认两种空间认识论的界限有时候并不那么一目了然。

他引列斐伏尔的话说,它们有时候仿佛是全副武装,打算决一死战,有时候却又一方包含而且促进着另外一方。

而近年实证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存在主义、现象学、阐释学等等思想和方法的融合,则是推波助澜,促使两种空间融合。

第一空间分析家更多地求诸观念,反之第二空间的分析家们,也非常乐于倘佯在物质空间的形式之间。

/第三空间认识论0由是观之,它既是对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认识论的解构又是对它们的重构,用索雅本人的话来说即是,/它源于对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二元论的肯定性解构和启发性重构,是我所说的他者化)第三化的又一个例子。

这样的第三化不仅是为了批判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思维方式,还是为了通过注入新的可能性来使它们掌握空间知识的手段恢复活力,这些可能性是传统的空间科学未能认识到的0(Soja81)。

作为/他者化0)/第三化0的又一个例子,很显然第三空间不仅仅是种批判和否定,诚如/解构0一语本身的肯定和建构意味已为大多数人肯定,/第三空间0认识论在质疑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在向先者注入传统空间科学未能认识到新的可能性,来使它们把握空间知识的手段重新恢复青春活力。

为此索雅强调在第三空间里,一切都汇聚在一起:主体性与客体性、抽象与具象、真实与想象、可知与不可知、重复与差异、精神与肉体、意识与无意识,学科与跨学科等等,不一而足。

如此而来的一个必然结果便是,任何将第三空间分割成专门别类的知识和学科的做法,都将是损害了它的解构和建构锋芒,换言之,损害了它的无穷的开放性。

故此无论是第三空间本身还是第三空间认识论,都将永远保持开放的姿态。

第三空间与5阿莱夫65第三空间6中,索雅辟专节就他的第三空间和博尔赫斯的/阿莱夫0作了比较。

第三空间既不同于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又包容两者,进而超越两者。

据索雅观之,就活像博尔赫斯同名小说中那个貌不起眼,却是包罗万象的/阿莱夫0(Aleph)。

真可谓芥子须弥,极天际地。

/阿莱夫0是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1945年写的一部短篇小说。

Aleph是希伯来字母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中第一个字母,神秘哲学家们认为它意为/要学会说真话0,在小说中,则活生生是个涵括万象的微观世界。

小说开篇作者便引了两段文字作为题记,其一出自5哈姆雷特6第二幕第二场:/啊,上帝,即便我困在坚果壳里/我仍以为自己是无限空间的国王。

0其二出自霍布斯5利维坦6第四章第四十六节:/他们会教导我们说,永恒是目前的静止,也就是哲学学派所说的时间凝固;但他们或任何别人对此并不理解,正如不理解无限广阔的地方是空间的凝固一样。

0索雅称他在重读了5空间的生产6后,再一次为5阿莱夫6这篇小说所倾倒。

的确,博尔赫斯作品文体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这在一定程度上,或许正可与索雅的第三空间相类比。

关于阿莱夫,索雅引博尔赫斯自己的话说,永恒是关于时间的,阿莱夫是关于空间的。

在永恒中,所有的时间,包括过去、现在、将来都共时存在。

而对于阿莱夫,则全部宇宙空间原封不动见于一个直径一英寸许的光闪闪的小球里。

他大段援引了小说里的有关文字:我合上眼睛,过一会又睁开。

我看到了阿莱夫。

现在我来到我故事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中心;我作为作家的绝望心情从这里开始。

任何语言都是符号的字母表,运用语言时要以交谈者共有的过去经历为前提;我的羞惭的记忆力简直无法包括那个无限的阿莱夫,我又如何向别人传达呢?神秘主义者遇到相似的困难时便大量运用象征:想表明神道时,波斯人说的是众鸟之鸟;阿拉努斯#德#英苏利斯说的是一个圆球,球心在所有的地方,圆周则任何地方都不在;以西结说的是一个有四张脸的天使,同时面对东西南北。

(我想起这些难以理解的相似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们同阿莱夫有关。

)也许神道不会禁止我发现一个相当的景象,但是这篇故事会遭到文学和虚构的污染。

此外,中心问题是无法解决的:综述一个无限的总体,即使综述其中一部分,是办不到的。

在那了不起的时刻,我看到几百万愉快的或者骇人的场面;最使我吃惊的是,所有场面在同一个地点,没有重叠,也不透明,我眼睛看到的事是同时发生的:我记叙下来的却有先后顺序,因为语言有先后顺序。

总之,我记住了一部分。

我看见阶梯下方靠右一点的地方有一个闪色的小圆球,亮得使人不敢逼视。

起初我认为它在旋转;随后我明白,球里包含的使人眼花缭乱的场面造成旋转的幻觉。

阿莱夫的直径大约为两三公分,但宇宙空间都包罗其中,体积没有按比例缩小。

每一件事物(比如说镜子玻璃)都是无穷的事物,因为我从宇宙的任何角度都清楚地看到。

我看到浩瀚的海洋、黎明和黄昏,看到美洲的人群、一座黑金字塔中心一张银光闪闪的蜘蛛网,看到一个残破的迷宫(那是伦敦),看到无数眼睛像照镜子似的近看着我,看到世界上所有的镜子,但没有一面能反映出我,我在索莱尔街一幢房子的后院看到三十年前在弗赖本顿街一幢房子的前厅看到的一模一样的细砖地,我看到一串串的葡萄、白雪、烟叶、金属矿脉、蒸汽,看到隆起的赤道沙漠和每一颗沙粒,,我看到曾是美好的贝亚特丽丝的怵目的遗骸,看到我自己暗红的血的循环,我看到爱的关联和死的变化,我看到阿莱夫,从各个角度在阿莱夫之中看到世界,在世界中再一次看到阿莱夫,在阿莱夫中看到世界,我看到我的脸和脏腑,看到你的脸,我觉得眩晕,我哭了,因为我亲眼看到了那个名字屡屡被人们盗用、但无人正视的秘密的、假设的东西:难以理解的宇宙。

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qtd.in Soja55-56)博尔赫斯写到这里,自称他感到无限崇敬、无限悲哀。

索雅则发现将5阿莱夫6的意义与列斐伏尔有关空间生产的理论联系起来,可以从根本上打破空间知识旧的樊篱,增强他所要说的第三空间的彻底开放性:一切皆见于第三空间,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看它,其间万象无一不是清清楚楚,然第三空间又神秘莫测,从来没有人彻底看清它、理解它,它是一个/无以想象的宇宙0。

故此,任何人想运用语词和文本来把握这个无所不包的空间,将终归徒劳。

盖语言和文字都在时间里流出,此种叙事形式和讲述历史的方式,永远只能触及第三空间/阿莱夫0般共时态状的皮毛。

索雅认为这里列斐伏尔5空间的生产6与博尔赫斯描述阿莱夫是异曲同工的,一样不断提到语言、文本、话语、地理和历史编纂等等,实是无能为力完全把握人类的空间性的,或如5阿莱夫6篇首引的5利维坦6所言,无限广阔的地方:无限广阔的空间!这个无限广阔的空间果真是言所不能言吗?我们的语言肯定未必如此不堪信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