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普通班)
河北省大名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普通班) Word版含答案
高一12月份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在美国网站上,有不少人发帖讨论“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很多人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
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
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
一位网友说,他家隔壁曾住着一位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该网友,以感谢对她的帮助。
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
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
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领域:在“武侯世界”“引力世界”等翻译网站上有近400万的活跃用户在“追更”中国网络小说。
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
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
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⑤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 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 有着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们在今天也变成可以欣赏的风景。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 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 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而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
⑥如今,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 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中写到,纯净的香雪涤荡了我们心头征战 生活多年的灰尘。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 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追远的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 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
⑦1983 年 3 月的《人民日报》在我手上已经发黄发脆,但我面前呈现的却是一场晶莹的香雪过后,如 云如烟的山桃花怒放之后,鸟儿鸣唱,满目青山。
(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6 月 16 日,有删节)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三月香雪”在文中的含义就是实指三月里一场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文章结尾以“场晶莹的香 雪”对标题做了照应。 B. 文中写“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到山村用一斤挂面换得一只肥鸡”的情节,借夸大的物品间的价值落 差,突出了山村的拮据寒酸、封闭落后。 C. 第⑥段写“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看似闲笔,实则表现了人们对温暖、清新的美德的珍惜, 深化了主题。 D. 文中作者讲述了小说《哦,香雪》的创作动机,开头写《哦,香雪》在《人民日报》发表,结尾又写到
河北省大名一中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半月考试题
河北省大名一中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半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金庸的权力观金庸曾在《三十三剑客图》中说过,“研究中国历史上这些大人物的心理和个性,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
千百年来物质生活虽然改变极大,但人的心理、对权力之争夺和保持的种种方法,还是极少有什么改变。
”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对权力进行了无情的否定。
书中写到,正是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乾隆背叛了六和塔上的盟约,践踏了海宁潮前兄弟击掌、互不伤害的誓言。
美丽的香香公主最后留下血写的遗言“不要相信皇帝”,撕破了乾隆道貌岸然的面具,用鲜血刻画出了他的阴险、毒辣和狡诈。
《碧血剑》对李自成杀进北京以后迅速腐化、堕落的描述,也见证了“权力趋向腐败,绝对的权力趋向绝对腐败”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不具备做“政治领袖”的条件,却是个可以信赖的人,他有许多美好的品质。
在人性的尺度之下,小说中的朱元璋和张无忌相比却显得暗淡无光,美丽的周芷若也一点都不可爱。
就是从《天龙八部》到《笑傲江湖》,金庸小说中常常出现“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口号,不过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从宫廷到江湖,都是如此。
东方不败因掌握大权而腐化,任我行也免不了同样的结局,那是人性中的普遍现象。
岳不群、左冷禅掌了权也一样如此,他们都野心勃勃,将无限的权力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这是中国社会被数千年专制政治所毒化而出现的畸形现象。
与写作武侠小说几乎同步,自1959年创立《明报》以来,金庸执笔写社评,特别是他的早期社评也贯穿着自己对权力的批判、否定。
2019届河北邯郸大名县一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河北邯郸大名县一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
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
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
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
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
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
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
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
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
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
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
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
河北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普通班) 人教版高二
河北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普通班)人教版高二高二12月份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审题人: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感恩教育是通过以情动情、以德报德、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感恩教育包括认知层次,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帮助,并在内心产生认可;情感层次,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的冲动;实践层次,将感恩意识和回报冲动转化成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
家庭是人的感恩意识认知和感恩情感培养的摇篮。
首先,父母应在孩子稚嫩的心田里早早播下感恩的种子,要让孩子从小学会体贴父母、关心他人。
其次,给孩子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报答恩人、与人为善的故事。
其三,适度灌输中国传统孝道的精华。
孝是中国古代最深入人心的观念之一,“百善孝为先”是千古流传的古训。
班固在《汉书》中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通过家庭的感恩教育,弘扬传统孝道中的精华,注重对青少年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的培养,为日后道德教化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校教育就是通过浇水和施肥使感恩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新加坡的许多幼儿园,老师让每个孩子在肚子上绑一大包袱,扮成妈妈怀孕时的样子,然后让其爬楼梯或打扫卫生,感受辛苦。
这样,孩子放学回家都会给妈妈搬凳子、擦汗水,尽力所能及的孝心。
【高一语文试卷】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试试题(清北组)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试语文试题(清北组)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2019年12月河北省大名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强化训练测试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绝密★启用前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强化训练测试卷(二)语文试题2019年12月一、古代诗歌阅读(45分)1、伤春①【宋】陈与义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②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1129年冬,金兵渡江,攻破临安,宋高宗从海上奔逃。
1130年春,金兵又攻破明州,宋高宗奔逃到温州,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该诗作于此时。
②甘泉,宫名,秦始皇筑的行官,汉武帝时有所增筑。
③向延阁,名子諲,当时做长沙太守。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歌的第二句,写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宫,以汉朝之事比况金兵逼近京都,用典贴切,形象化,与第一句形成因果关系。
B.三、四句中“初怪”与“岂知”互相呼应,句法灵活,“穷海看飞龙”是指皇帝逃到偏远的海上。
C.颈联化用诗句,对仗贴切、工整,紧扣题目“伤春”,写诗人白发如霜,对处处烟花燃放的景象都无心欣赏。
D.尾联落笔有力,写出了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抵挡金兵的入侵,“犬羊”一词是对金人的蔑称。
(2).这首诗雄浑沉郁,深得杜甫同类题材诗歌的神韵,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感情。
(6分)2、秋梦【唐】杜牧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彻夜难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4)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
河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A卷
河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 (2018高一下·乐清月考)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
《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 . 《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 . “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 .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2. (2分)下面对《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他抒发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欢,而是力图表现对当时社会关系与精神文化的深刻思考。
B . 在高鹗所续的后40回中,由于家长们的周密安排,宝玉在不知底细的情况下,与宝钗成亲,黛玉则在忧伤中死去。
C . 《红楼梦》的情节主线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
此外,作者还描写了当时贵族家庭内部和外部种种矛盾。
D .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也自有艰难窘迫之处,她不仅曾遭受赵姨娘的暗算,还要受婆婆王夫人的气。
3. (2分) (2017高三·拉萨月考) 下列属于端午节的普遍意义的是()A . 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B . 伍子胥的忌辰C . 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D . 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4. (2分)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第二天的夜晚,戏剧文学中的许多高大形象争先恐后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B . 山上的石头奇形怪状,有的像猴子嬉戏,有的像双龙衔珠,有的似莲花盛开,真是巧夺天工。
河北省大名县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
河北省大名县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其次次月考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客观题时,请依据序号填涂。
作答主观题时,请勿超出或答错答题区域。
3、全部答案作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人文学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不同:在于它以探究人的生存意义和境界为中心,以构建人类精神家园和抱负世界为职志。
狄尔泰认为,人文学术包含了事实、命题、价值推断三个层次,其中价值推断是最高层次;人文学术除了它的学问以外,它还会包括一种与价值、抱负、规章和塑造将来的目标相联系的价值推断和命令系统的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很强的人文性,中国传统学术从本质上说是种人文学术,强调学问对于提升人生境界、加强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
此即人文学术争辩的重心和目的所在。
孔子抱负中的学者所从事者乃“为己”之学。
所谓“为己”,即“因心以会道”,“以美其身”。
马一浮也说:“学问却要自心体验而后得,不专恃闻见;要变化气质而后成,不偏重才能。
学问、才能是学问之资藉,不即是学问之成就。
学问是要自己证悟,如饮食之于饥饱,全凭自觉,他人替代不得。
”历代儒者正是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从人文典籍中探寻对“道”的体究、证悟,并将其所得以著述或讲学形式传授给后人,由此薪尽火传,文脉得以连续,学术得以进展。
然而,鸦片战斗以后,先是器物,再是制度,然后是学术文化。
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的呼声中一步步向西方学习,企图以学术报国的现代学人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崇拜比西方同行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电子技术高速进展,信息化、数据化进程加快,各式数据库相继开发、完善。
这为人文学术争辩供应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转变着人文学者的学问结构与争辩方式,对人文学术争辩造成极大冲击,使技术化问题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半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名一中11.22半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血缘关系因天生存在而具有超强的稳定性,使得亲情成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情感。
血缘关系与亲情关系叠加,使亲子间既相互给予又相互接纳,共同型塑着代际伦理。
社会转型越剧烈,人们就越会珍视血缘亲情,藉以增强日常生活的稳固性,但亲子间的相予与相纳随着社会转型又极易发生断裂,继而出现代际纠纷。
就代际关系的内部机理来说,西方奉行接力模式:甲代抚育乙代,乙代抚育丙代,且乙代对甲代无赡养义务,丙代对乙代亦无赡养义务,呈现出代间接力景象。
中国奉行反馈模式: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赡养乙代,呈现出下代对上代的反馈景象。
反馈模式是基于孝道理念。
赡养父母在中国语境中就是孝敬父母。
反馈模式及孝道理念传承之时,西方的家庭伦理观念以强劲的势头汇入中国。
当代中国人可以借助于法律及其内在的权利话语来应对家庭伦理的观念来自西方,尤其是其中的权利话语更是西方的舶来品。
有学者指出,西方人常以意志自由与自我选择为理论依据来论证子女对父母不具赡养义务。
任何一种行为若要被认为在道德上是应该做的,那就必须建立在行为主体对此行为自愿的基础上。
西方的接力模式固然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家庭伦理,现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固然曾对儒学展开批判,但社会转型并没有促使反馈模式及其内在的孝道理念随之发生转型,而随之发生转型的当是情感表达的制度。
反馈模式体现着亲子关系双向的情感表达。
父权制度仅仅只是情感表达于反馈模式上的一种表现。
它被打破后,亲子代际法律地位平等的制度得以确立。
无论制度为何,人类情感的表达其实都趋于自然主义,即服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并且于行为上不加任何修饰顺其自然地表现出来。
代际平等制度的确立使得当代民众更趋向于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亲情。
如果说现代的情感表达自然主义旨在打破传统的父权制度及其伦理规范,而伦理规范越少必然会使得人的本能以及本性受到的规制越来越疏松,继而出现代际关系越来越不可靠的情形。
2020-2021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一12月周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周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知人论世”源出《孟子》中的一段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后人浓缩为“知人论世”。
要想了解作者其人,就必须知晓他所处的时世以及他在这个时世中的行为和经历。
历史上,许多文学批评家都把“知人论世”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如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评论晋人刘琨的作品时说:“琨既体良才,又罹厄运,故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
”这是用刘琨罹逢厄运的经历,来解释其诗作何以多感慨悲愤之词。
“知人论世”常被学者视为重要的人物研究法。
陈寅恪先生在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写的审查报告中说:“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
”历史学者朱成甲写的《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用的就是陈寅恪所说的“知人论世”的人物研究法。
朱成甲说:“我费了比研究李大钊本身的材料多得多的时间,去研究与之相应的背景,去研究与之相关的大量事件和人物。
”朱先生这样研究李大钊,无疑比只研究李大钊本人的材料要全面、准确和深刻得多。
李新、刘桂生两位史学名家评价朱成甲所采用的这种研究方法时说:“它不是让历史人物自己来解释自己,而是让时代来解释人物。
”这句话是对“知人论世”的人物研究法的极好说明。
(选自李乔《也谈“知人论世”》,有删改) 材料二:孟子所谓“知人论世”,本义是指“交友之道”。
后经文论家的发展,成为一种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
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word格式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这一问题的具体回应。
它具有三个维度,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蕴藏着新时代应该塑造与弘扬的伦理与道德,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而且还是先进文化的表征。
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
“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释放,却也使资源与环境、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之间的隐性矛盾显现。
建立在单纯追求物质丰富基础上的幸福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从而将美的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以物质与精神共同美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整体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让中国变得物质富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善,既强调变美的过程又突出美的结果,成就幸福的理想状态。
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
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
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词,其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
美丽的内容是从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
美丽中国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们需求的改变。
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
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在美丽中国视域下成为审美意义的客体,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物质积累过程中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与价值目标。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清北组)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清北组)范围:必修五——选修一至四单元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l-3题。
宋代年间,广州的外商聚集区——蕃坊之繁荣。
主要为外商服务的翻译也逐渐增多,但据史料记载,在京城礼宾院(宋代专为接待各国使节设立的机构)服务的译员,身份地位很低,逢年过节接受朝廷赏赐的时候,不过与奶酪匠同列。
但由于翻译与外商甚至外国使节打交道,时有突然发达的机会。
据史料记载,当年有个名叫王元懋的人,因家境贫困,到庙里打杂谋生,遇见了一个通晓“南蕃诸国”文字的老僧。
老僧看王元懋勤快乖巧,将自己通晓的外语渐渐传授于他。
后来王元懋逮了个机会随船出海,来到占城国(位于今越南南部)、,当时占城古国正急着跟大宋朝廷“攀亲戚”,以获得保护,通晓两国语言的王元懋很快成了国王的座上宾,充任翻译之职,后来又娶了公主,一穷二白的年轻人变身“驸马爷”。
像王元懋那样靠外语技能改变人生的平民并不罕见。
据不少历史学家的研究,早在宋代,广府地区已有很多有胆识的商人走出国门,到东南亚诸多古国“闯世界”去了。
他们脑子好使,在国外待久了,逐渐熟悉当地语言,就可以凭借“双语”优势,充当贸易中介,甚至为向朝廷进贡的使团做做翻译,地位比在国内高很多。
广州是外贸大港,市舶司雇有专业译员,位于西城的蕃坊及中外居民杂处的扶胥港还有不少民间翻译。
这些翻译不可能个个正派,欺负外商语言不通,虚报价格,买卖双方两头吃的劣迹并不少见。
一旦外商之间出现诉讼,地方官不得不依赖翻译提供的证词断案,翻译甚至接受利害关系人的请托,提供伪证,为此,《宋刑统》还有惩罚翻译伪证行为的特别条款,宋代学者陈郁所著的《藏一话腴》一书记载了一个案例,广府有两个外商因债务纠纷闹上公堂,翻译收了欠债人的好处,胆大包天,居然跟地方官说,听原告的意思,不是因债务纠纷才上公堂,而是因天气久旱,愿自焚献祭,向老天祈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12月份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审题人: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在美国网站上,有不少人发帖讨论“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很多人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
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
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
一位网友说,他家隔壁曾住着一位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该网友,以感谢对她的帮助。
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
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
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领域:在“武侯世界”“引力世界”等翻译网站上有近400万的活跃用户在“追更”中国网络小说。
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
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
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
今天,《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而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梦》时,可是一度将宝玉错认为女孩。
误解与曲折并不是问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让真正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更多地传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季羡林曾说过,“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
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
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与世界共赏中国文化之美,人类文明将会拥抱更多的精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诗词不仅受到国外读者的喜爱,还可以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B. 当今中国文化只要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就一定能为更多的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
C.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关键是打造更多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传播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
D. 精彩的中国故事“走出去”,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也可能产生误解与曲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荷兰女士送李白诗集的例子,表明诗词既是外国网友学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
B. 作者从当代作家作品、影视剧和网络文学等方面来举例论述中国文化已经开始“走出去”。
C. 对“走出去”的中国文化,作者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列举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
D. 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作者先举例,再分析,最后坚信更多的“长安花”将走出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超过很多人的想象,连普通外国人也喜欢诗词。
B. 如今中国文化能够“走出去”,就是因为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
C. 网络文学虽然已“走出去”,却没有真正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和价值理念。
D. 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路虽坎坷不平,但精彩的中国文化将更多地传播出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 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被称为老龄化社会。
19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现象在部分国家出现。
1851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国家,此后,瑞典、挪威、英国等一批欧洲国家步入老龄化。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逐渐向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进入21世纪,全球老龄化速度加快。
2015年,全球有6.17亿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预计到 2020 年,13个国家将成为“超高龄”国,即2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
到2050年全球将有16亿老年人,届时将有94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21%,其中有39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达28%以上。
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2002年联合国在马德里召开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化马德里政治宣言》。
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被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摘自《全球老龄化状况及其应对策略》)材料二: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生育态势, 2017-2021年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而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
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0.5个百分点,而到2050年也仅降低1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21世纪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5%。
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
应对乃至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
(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材料三: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首次超过10%;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两亿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4.87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的四分之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2000年-2005年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22%,同期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4%。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失能化、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2050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1亿,占老年人口总量的22.3%,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留下来的大多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
与“边富边老”甚至“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
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同时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
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摘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应对策略》)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面两孩政策下,生育率会有短暂上升,不过很快又回落到较低水平,生育率的短暂上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十分有限。
B.人口生育率的提高能使老年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老年人口数量不会下降,因此,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
C.尽管用提高生育率改变老龄化趋势很困难,但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
D.应对、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不只是短期内改变人口结构,还需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设计综合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体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社会问题。
B.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就开始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已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C.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增多,不仅带来了我国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更使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难度加大。
D.养老配套设施不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是我国高龄、患病老年人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
6. 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第26次鼓励17岁那年,他铸下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大错,因为兄弟义气,他把对方打成了重伤。
他本是有机会逃走的,但还没等他把行李收拾好,警察便将他家的小院团团包围了。
警车就停在村口的马路上,远远地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他的父亲。
父亲蹲在村口的老树下,默默地抽着旱烟,仿佛身后发生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直到他被带上警车,他的父亲也没有回头看他一眼。
直到这时,他才猛然意识到,在自己被抓的过程中,他唯一的亲人──他的父亲一直没有露面,甚至连一句话也没有。
父亲格外平静的神态让他恍然大悟,一定是父亲举报了他!恼羞成怒的他突然发了疯般地跳下警车,冲着这个头发已经有些斑白的老人扑来,为什么,为什么,我恨你,我恨你!果然是父亲举报了他。
父亲的举报符合从轻处罚的规定,让他少判了两年。
但他毕竟是重罪,在监狱里,他待了整整10年。
10年,他从一个毛头小子变成一个稳健壮实的青年。
10年,他在监狱管教和政府的帮助下,获得新生。
只是,从他被带上警车的那一刻起,他和父亲的关系便形同水火,势不两立。
他恨那个老头,尽管他自小便没了母亲,是这个老头一手把他带大,尽管这个老头曾经省吃俭用供他念书为他筹划未来。
仇恨的种子一旦在心里埋下,便很难再结出甜蜜的果实。
他觉得这个头发斑白的老头根本不配做自己的父亲!他不想回家,更不愿见那个老头。
从监狱里出来后,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外面租了一个小房子。
然后,便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历程。
那个老头托人打听到了他的消息,想要见他一面,却被他冰冷地拒绝了:是他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他和自己之间的血缘亲情早就在警车开动的那一刻恩断义绝!自己这辈子都不需要他!他开始和那些稚气未脱的大学毕业生一起,在招聘会上穿梭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