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困境、原因及对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困境、原因及对策
( 南京晓庄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 江苏 南京 2 l7 ) l1 1
摘 要: 实践教 学是 大 学 生成 长 成 才 的重 要 途 径 , 也是 《 纲要 》 教 学的 一 个 必不 可 少的 环 节 。 课 它有助 于《 纲要 》 课教 学 目标 的 实现 和 教 学效 果 的提 升 , 而 确保 高校 思政 课 整 体教 学 质 量 。但 从
担 起 的育人 功能 。
大学生在充分了解 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基础
上激 发学 生热 爱党 、 爱 社 会 义祖 国 的感 情 。可 以 热 说 , 国主义教 育是贯 穿该课 教 学过程 的重要 旋 律 。 爱
收 稿 日期 :0 1 7— 5 2 1 —0 2
作者简介 : 余守萍 , 南京 晓庄学 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讲师 。 一 Nhomakorabea62 —
要 达 到这 样 的 目的 , 仅 依 靠 课 堂 理 论 教 学 是远 远 仅 不 够 的 。毕竟 爱 国 主义 教 育 本 身 就 是一 个 长期 的 、 持续 的 、 移 默化 的过 程 。课 堂理 论 教 学 固然 可 以 潜 让教 师 系统地 、 计 划 、 目的地 讲 授 教 材 , 绍 丰 有 有 介 富 的历史 史实 , 入挖 掘教 材 中的爱 国主义 因素 , 深 但 很显 然 , 这其 中缺 少 了理论 联 系实 际 的平 台 , 缺少 了 让学 生 独立 思考 的载体 , 且 纯 理论 教 学 很 容 易 造 而 成讲 大 道理 、 少互 动 , 至 引发 学 生 的抵 触 情 绪 , 缺 甚 爱 国主 义教 育 自然 无 法 取 得 实 效 。 因此 , 践 教 学 实
是, 纵观 目 纲要》 实践教学的开展现状 , 前《 课 不难发现很 多高校都存在 流于形式和低效的 困境。 应积极探 索应对措施 , 确保《 纲要》 实践教 学的真正 实施 , 课 实现其从历 史角度进行思想政 治理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历史性强而现实性较弱,其次是思想性太强而趣味性不足;再者是教学手段上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少;最后是教学形式灌输性强而探究性少。

针对本门课程特点和上述存在的教学问题,本文试从增强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四个方面来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教学问题如何改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呈现教学模式僵化与疲软的现状,如何确实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作用,是每一个从事本门课程教学的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历史性强而现实性较弱,其次是思想性太强而趣味性不足;再者是教学手段上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少;最后是教学形式灌输性强而探究性少。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历史性强而现实性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历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达到鉴史育人的目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有很多老师是历史专业毕业的教师,有丰富的历史积累,在课堂上容易仅仅讲历史而讲历史,注重课程的历史性,而忽视了教学的教育性。

这就偏离了本门课程开设的初衷,在一次学习进修的培训上,一位中山大学的教授就说:”上思政治课的老师可以上历史课,而上历史课的老师不一定会上《纲要》课。

也正因为很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不联系现在,不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很多学生上起课来就觉得课程的内容离他们很远,加之有高中历史的基础,就更增加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厌烦。

互动式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探讨——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

互动式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探讨——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
互 动 教 学法 的 意 义
中, 特别是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堂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法。 课
1 互动式教学法的相关概念阐释
当代大学 生都喜欢张扬个 性 , 追求 民主和平等 , 都 他们思 想 活跃 , 对新的信息 接收能力非常 强 , 也决定 了他们 的价值选 择 这 的多元化 。所以如果现在 还是用传统 的灌 输转播 的教学方式 来
来 , 多的高校思政课都是使用 的“ 很 注入式” 的传统 的陈旧的教学
方法 , 这种教学 方法主要是教 师讲授知识 , 基本 都是直接 的灌 输
知识 , 很少 去进 行启发教学 。教师把学生 看成是被动 的接收器 ,
化局面, 党和 国家都非 常重视 大学生 思想政 治教育 工作 。早在 20 年 2 出台的《 05 月 中共 中央宣传部 、 教育部 关于进一 步加强和
互 动式教学法 主要就是指 教师根据所授 教材的 内容来设 计
多种互动式 的活动 , 利用教学 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动态互动来实 现师生之 间 、 学生之间及课堂 内外 的互动合作 , 通过 相互对话 、 讨
论、 观摩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 , 而达到预定的教学 目标 , 从 有效提
高教 学效率 的一种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 学法是对过去传 统的教
中 图分 类 号 : 6 24 G 4. 文献标识码 : A DOI1.99js .62 88 .020 . 7 :0 6 /in17 — 1 1 1 . ( 3 .s 2 5) 3
当前对大学 生开展思想政 治教育 的主渠道和 主要 载体就是 高校 思想 政治理论课 教学 , 当前面对 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深刻变 在
授课 《 中国近现代 史纲 要》 收到 的教学效 果必 然是非 常低效 的 。 而如果 能在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 国近 现代 史纲要 》 中 教学 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式教学”利弊分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式教学”利弊分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

创新 , 将“ 开放 式教学 ” 付 诸实施 。“ 开 放式 教 学 ” 的
指 导 思想是 : 教 师 在正 确 地 了解 学 生 心 理状 况 的前 提下 , 努力 创造 宽松 开放 的学 习环 境 , 营造 和谐 的学 习氛 围 , 引导学 生 自主 地 学 习 。其 主 要 内容 包 括 三
第 2 9卷 第 4期
2 0 1 3年 8月






学 院


( 社 科 版)
V0 1 . 2 9 NO . 4 Au g . 2 01 3
J o u r n a l o f No r t h Ch i n a I n s t i t u t e o f Wa t e r C o n s e r v I C Y a n d Hv d r o e l e c t r i c P o we r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学 生 了解 国 史 、 国情 , 深 刻 领 会 历 史 和 人 民 怎 样 选 择
再 为分数 而死 记硬 背 。
首先 , 课 堂教 学环 节 的开 放 。这 一 环节 的关 键 是教 师转 变 “ 满堂灌 ” 的传 统观 念 , 充 分 发挥 学 生 的 积极 主 动性 , 引导他 们 自觉参 与课 堂教 学 , 形 成教 师 与 学生 的 良性互 动 , 营 造 开 放 活跃 的课 堂 氛 围 。据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3— 2 1
变 一 l , _ .
作 为一名 普通 的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论 课 教 师 , 在 担任 《 中国近 现代 史纲 要 》 课 程教 学 任 务 的过 程 中 , 积极 参 与教 研 室 及 学 校 的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 改 革, 以“ 开放 式 教 学 ” 为主, 努 力 推 进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的教 学创 新 , 实现《 中 国 近 现代 史 纲 要 》 课“ 帮 助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发布时间:2021-12-06T07:17:29.059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7月第19期作者:于媛媛[导读] 爱国主义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捍卫民族生存与尊严的强大动力。

于媛媛潍坊理工学院 262500摘要:爱国主义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捍卫民族生存与尊严的强大动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必须高度重视与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反观当下的教学活动,在进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时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紧扣时代主题,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法,让爱国主义精神真正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9年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纲要”课程,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在新时代更要与时俱进,弘扬时代主旋律,加大爱国主义精神的融入力度。

一、“纲要”课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教师主导作用不强思政教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 [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总要求。

然而,当下很多高校专职思政教师配备数量不达标,很多课程是由辅导员等其他教师兼任。

即使是专职思政教师,在政治素养、专业素养、人格操守方面也参差不齐。

比如在教学技能方面,依然存在照本宣科、因循守旧的现象,不能根据时代的进步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反复说教,流于形式,在传递爱国主义精神方面主导地位不强,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共鸣。

(二)学生主体地位不显《实施纲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打造“内容为王”的线下思政“金课”--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打造“内容为王”的线下思政“金课”--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打造“内容为王”的线下思政“金课”--以“中国近现代史纲
要”课程为例
张婧
【期刊名称】《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35)1
【摘要】自2018年6月教育部发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强烈信号以来,各级部门高度重视、科学部署,线下思政“金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线下思政“金课”建设需要在教学形式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教学内容质量的提升,坚持“内容为王”。

“内容为王”就是要坚持教学内容的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增强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以此提升教学质量,最终达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总页数】5页(P98-102)
【作者】张婧
【作者单位】郑州西亚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化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纪念文本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拓新——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中心的考察
2.在问题意识与互联网思维下打造思政"金课"——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3.“双一流”背景下的思政课一流课程建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为例4.高校"思政金课"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5.打造高校情景式立体化思政课堂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颁布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2012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均强调实践页眉文字页脚文字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
・-— —
26 7・ - — —
节, 是学生获取 、 掌握 知识 的重要途径 , 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
教学计划 , 致使教 师开展实践教 学 比较 随意 , 不 同的老师采 取不同 的实践教学形式和 内容 ; 三是 没有合理 的开展实践教 学 的要求 , 如开展 实践教学 的时间段 、 对于学生 提交的实践 教学报告 内容与形式 的要求等都没有合理统一的要求 , 致使
实效性不强 的问题 , 笔者针对 这一问题谈一 些 自己的看法 。


《 纲要》 课程 实践教 学 的重要 性
电影观后感 和社会调查 报告 , 打出实践教学 分数 , 作为学生 平时成绩 的重要考核依据 。相对而言 , 这两种 实践教学形式 过 于陈旧 , 而且 没有一定 的保障措施 , 致使绝 大多数学生并 未真 正进行实 践 , 提 交的观 后感 和社会调 查报 告水分 比较
不同的教师有不 同的要求。
课程都要加强 实践 环节 。《 纲要》 应该 贯彻党和 国家教育方 针, 积极 探索实践教 学的 内容 和形 式 , 开展丰富多 彩的校 内
外实践教学环节 , 使学 生融 人到《 纲要》 教学 的过 程 中, 加深
对课堂理论教学 的认识 , 提升其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的实际能 力, 这是《 纲要》 课 开展 实践教学的本质要求 。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与中学 历史 教学 的衔 接 , 就 成 为 实 现这 门课 的 教学 目的并 取得 教学实 效 的重要 问题 。高校 思想政 治理 论 课教 学是 要 让 大学 生 在 中学 阶段 “ 已知” ( “ 是 什 么” ) 的基础上 , 解决 对 “ 未知” ( “ 为什么” ) 的认 知 、 态 度 和情感 。 因此 , “ 纲要” 课 的教 学 内容应 尽 可 能
立思考、 深人探究 的能力。学生发言后 , 主讲老师进
行 总体评 价 , 一定 要 将 历 史 人 物 和历 史 事 件 置 于 所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o 6 —2 l
作者简介 : 成林萍( 1 9 7 2 一) , 山东菏泽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副教授 , 法学博士 , 硕 士生导师。研究方 向: 中国近代 史 ,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项 目简介 : 本文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学改革项 目( 项目 编号 : 0 2 0 9 1 2 5 4 2 1 0 1 4 4 ) 的阶段成果 ; 北京市教委首 都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课题( 项目 编号 J G WX J C Z 2 0 1 2 1 8 ) 的阶段性成果 。
8 9
做 到不 重复 中学 阶段 的“ 是 什 么” , 而着 重 讲更 深 层 次 的“ 为 什么 ” 。笔者 通过 调 查 了解 到 , 在 校 大学 生 中学阶 段 已经 系统 地 学过 中 国近 现代 历 史 的课 程 , 对 中 国近现 代 史 的发 展 线 索 和 重 要 史 实 已基 本 了 解 。 同样 的教学 内容 , 如 果换 一 个 新 鲜 的 角度 可 以 引起学 生思考 的兴趣 , 也 容 易让 学 生 信服 。“ 纲要” 课 讲授 中 的一个 重 要 问题 是 “ 中 国历 史 和 人 民 为什 么和怎样 选择 了马克 思主 义 ?这 个题 目的正面讲 述 是 将 问题放 到较 长时 间 段 , 阐述在 特 定 的 国情条 件 下、 在俄 国十月革命 影 响下 , 中国共 产党成 立并 参与 领 导 中国革命 最终 取得胜 利及 其将 马克思 主义 中国 化, 并使 之成 为 中 国主 流 文化 价 值 观 念 的过 程 。我

互联网背景下“微思政”教学模式探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互联网背景下“微思政”教学模式探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FEBRUARY,2021/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Forum“微思政”,广义上指的是思政微课,是在素质教育环境下衍生的一门课程,或者说是一个教学方向。

从微观视角上看,“微思政”是一种即时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上去比较随机,实际上是专门设计的,思政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心理等多种方面。

与传统思政教育相比,“微思政”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体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目标。

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内容更加广泛,方式更加新颖,为“微思政”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互联网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思政”教学的影响(一)丰富教学内容当前社会背景下,互联网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同时也影响着社会中的各个领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固化且单一,并且教学内容相对单调,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迷茫,对很多历史事件既不了解又不清楚,根本无法达到“微思政”的教学要求[1]。

在互联网应用背景下,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实效性以及便利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也得到了相应的拓展。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去获取教学相关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有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信息,以此丰富教学内容,为“微思政”的教学渗透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二)拓展教学渠道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主动权,再加上课时以及教学时间的限制,使得课堂教学无法获得好的效果,“微思政”教学更是无处渗透[2]。

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渠道得到了拓展,教师和学生可以面对同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彼此之间的课堂地位也变得平等,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同时使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朝着多元化和立体化方向发展,实现了静态教学向动态教学的转换。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策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1. 多元化社会背景带来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尤其是在高校学生中,他们受到了各种不同的信息和思想影响,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已成为主流。

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在这样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成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

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改革时代在不断变迁,社会在不断发展,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地进行内容的更新和改革。

但是在进行内容更新和改革时,如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如何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成为了面临的挑战。

3. 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迅速,网络平台成为了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主要渠道。

网络信息的传播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网络上的错误观念和不良信息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偏差。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又一挑战。

4. 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和引导,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但是当前一些高校的教师队伍中,还存在一些素质和能力不足的问题。

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的策略1. 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离不开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有必要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旨在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包括优化内容、突出重点,多元化教学方式,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增强互动性。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研究背景结束】1.2 研究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我国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有助于学生对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

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现实的意义。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难点,进一步完善历史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通过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能够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理解,为学生注入历史文化的热情与活力,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推动历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2. 正文2.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容繁杂,难以把握重点;教学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学生参与度低,缺乏互动性。

略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理性与情感教育——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为例

略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理性与情感教育——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为例
因为通过 引导 , 学生 把 目光 已经投入 到制度层 面 , 接近
动性 , 为学 生学 习知识和提 高能力进 行教学 , 而不仅 仅 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应当开展探 索性 学 习和研究 性学 习 , 将发展 空间 留给学生 , 教 师不要越 俎代庖 , 他 的角色 是引导和 组织教 学 , 充分发 挥学生 的
化教学 内容 , 并根 据本 门课程 的特点 , 结合学 生的具体
[ 收稿 时间] 2 0 1 3 — 0 8 — 2 3 [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山东省 高等 学校教 学改革立项课题“ 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 育面临的 困境与对策研究” ( 项目 批准号 : 2 0 1 2 3 3 6 )

教 学中的理性教 育
“ 纲要” 课教学 中的理性思维 培养实际上是 两种思 维训 练 , 一种是逻辑思维 , 一种是历史思维 。 逻辑思维是

种横 向的空 间序列上 的思维 , 就是把一个 问题做一个
横切 面 , 把它 的前 因、 后果 、 表现分层次列举 、 分析。 历史 思维是一种纵 向的时间序列上 的思维 , 要求在 思考问题 时, 不仅要 注意当前思考 的 问题 , 还要把 历史上 与之相 类似 的现象连接起来加 以思考 , 从 中得 出一种 规律性 的 结论 。 对教师而言 , 在教学 中成功培养学生 的这 两种思维 是一个艰辛 的过程 。 因为学生毕竟在知识与生活阅历上
永 恒的月色。

情况, 选择 最适 当有 效 的教 学方法 , 以保证 学生有效 地
学 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 中可 以打 破教 材的编排体 系 , 以某 个话题展开讨论 , “ 围绕 问题组 织课程 ” ,将问题 意识 贯 穿于课堂教学 中 , 并注意 问题 之间的逻辑关联 , 在提 问 、 引导 、 释疑 的教 学过程 中, 达 到训练学 生逻辑思 维与历 史思维的效果 。例如在讲述 日军侵华 的 “ 九一八事变 ” 时 ,让 学生 回忆 近代 以来 日本对 中 国的一 系列 侵略 活 动, 比如“ 甲午战争” 、 “ 八 国联军侵华 战争 ” 、 “ 日俄战争 ” 等, 这样学生的思维很快被纳入历史 流之 中。教师要做 的, 是通 过一连 串有价值 的设 问 , 使静止 的长河 流动起 来, 引导学生进 行 比较与归纳思考 。教 师可询问学生此 前 中国反对 日本侵略斗争屡次失败 的原 因是什 么 , 并鼓 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 比如有 的同学说是 因为 当时统 治者个人 品性差 , 贪腐无 能 , 教师应 当表扬 他答 出一个 重要原 因。有 的同学 可能说是 中国军 队装备 落后 , 战斗 力差 , 教 师要表扬这位 同学补充 了重要 的一 点。有的 同 学善于思考 , 提 出 日本经过 明治维新 , 走上 了资本 主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为例
第l 2卷
第 9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 NAL OF JXIUNI ERSTY I V I
V0 . 2 No 9 11 .
S p . 01 e t2 2
21 02年 9月
文章 编 号 :62— 7 8 2 1 ) 9— 0 8— 17 65 ( 0 2 0 0 1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尽管与其他专业课 教师队 伍相 比人数较多 , 但受学科特征 、 待遇、 位等因素影 响 , 地 人员流动性大 , 教师 队伍很不稳定 , 此外一些高校从 事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 的兼 职 教 师 所 占 比例 较 高 , 样 就 造 这 成 了这支队伍大而 不强 的状 况 。在 教学 资源方 面 , 大多 数高校基于经费紧 张 , 只重视 专业课建 设 , 忽视 公共课 , 在教学设备 、 图书资料 、 教学 管理 等方 面出现一边倒 的现 象 。受 以 上 因 素 的 影 响 , 国 高 校 大 多 采 用 大 班 授 课 的 全 方式 , 这种模式在一定 程度 上缓解 了学 校教育 教学 资源 不足 的问题 , 但在教学过程 中任课教师 面临更多 的困惑。 如 不 同专 业 的 学 生 对 基 础 知 识 掌 握 程 度 不 同 , 班 上 课 合 很难照顾到不 同学生对 知识 的需求 ; 堂上 学生 只是被 课 动 的 接 受 知 识 , 鸭式 的教 学 完 全 忽 略 了 学 生 的 感 受 ; 填 课 堂秩序难 以保障 ; 等等 。诸 如此 类 的问题时 时 困扰 着学 生及教师 。 作为一 门课程 , 习结束 , 学 通过 考核 , 学生 成绩 合格 获得相应学分 。思想 政治理 论课 的考试 涉及 班级多 、 人 数多 , 安排考 场、 监考教 师等 方面难 度大 , 考试 结束 后任 课教师 的阅卷量大 , 尤其 学生对 知识 的掌握 和思想 行 为 的变化很难通过单一的考核办法来衡量 。 二 贯彻科学发展观 改革《 纲要》 课教学 1 紧 扣 课 程 性 质 , 合 教 学 内容 。 . 整 《 纲要 》 课内容庞杂 , 时间跨 度大 , 主要讲 授 “ 国近 中 代 以来抵御外来侵 略、 取 民族独立 、 翻反 动统治 、 争 推 实 现 人 民解 放 的历 史 , 助 学 生 了 解 国 史 、 情 , 刻 领 会 帮 国 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方法单一化、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教学资源匮乏和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教学内容多样化,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健全教学评价机制。

通过以上对策,可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认识。

这些举措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思维,促进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应对挑战。

加强与改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问题、对策、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方法单一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学内容多样化、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机制、关键词。

1. 引言1.1 概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大学历史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主要介绍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今的历史发展。

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思想等方面,对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史和把握中国历史发展脉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改进。

教学内容单一化问题,即重点强调某些事件或人物,而对其他内容忽略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化问题,即只使用传统讲授模式,缺乏互动和多样化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即部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教学资源匮乏问题,即教学用书、资料等方面存在不足;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问题,即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水平和学习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如加强教学内容多样化,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健全教学评价机制等。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兰州商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兰州商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魏 贤玲
( 州商 学 院 兰


兰州 702 ) 300
马克 思主 义学 院 , 甘肃
[ 摘要] 通过 回顾新 中国成立后思 想政治理论课发展 的历史轨 迹 , 面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开设历程 与现 状 , 直 分析 思想 政治理论课 开设 的主要特 点和存在 的不足 , 出了改革 完善思想政 治理论课 的初步规 划设想。 旨在 让 高校 学生深刻领会 和 提 全 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 , 感悟和认 同中国革命和建设 实践。 [ 关键词] “ 两课 ” 课程 ;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学改革 教
锦涛同志的“ 科学发展观” 思想又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了毛泽 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 中国, 中国共产 只有 兰州商学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中的只有共产党 ,
改革的实践中, 一步步扎扎实实走过来 , 积累了一些经验和 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教训。现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的发展变化为例, 探讨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
[ 中图分类号] 62 2 G 4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5— 4 2 2 1 )7— 14— 3 [ 10 39 f0 0 0 0 5 0 收稿 日期] 2 1 0 2 00— 2— 6
[ 作者简介】 贤玲 , , 苏邳 州人 , 魏 女 江 兰州商学院马 克思主义 学院博士 , 副教授 , 主要研 究方 向为 中国近现代 史与 民族问 题; 齐磊 , , 女 河北 易县人 , 兰州商学院马 克思主 义学院教授 , 主要研 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 史与禁毒。
21 00年 第 7期 总第 22期 0

以“协同”为核心的思政课群组学习模式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以“协同”为核心的思政课群组学习模式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作者: 周婷婷[1]
作者机构: [1]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353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222-22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6期
主题词: 群组学习;思政课改革;纲要课
摘要:"""互联网""时代,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个体学习的深度融合,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直面的挑战。

为应对这种挑战,以""协同""为核心的""群组学习""模式,在综合考量学生、教师、技术三方条件的基础上,创设了群体学习的体验情境,满足了学习者学习和情感的双重诉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思政课大班额教学压力。

在具体课程设计与实践中,将问题导向的内容铺排、听说读写的多维学习实践体系、规范的群组规模和完善的协作互动流程,纳入群组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深度学习,进一步增加课程满意度,强化学习效果,减少差异性。

"。

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机制构建——以“中国近代史”课程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机制构建——以“中国近代史”课程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机制构建——以“中国近代史”课程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近年来,高校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方面不断加大力度。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对于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思政课程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机制构建,本文将以“中国近代史”课程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要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定位和目标。

课程思政着眼于整个课程体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到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旨在通过课程学习启迪学生思想,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

而思政课程则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明确了两者的定位和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协同机制构建。

其次,要加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容融合。

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将“中国近代史”课程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使两门课程有机融合。

例如,在讲授清朝衰败和中国近代化进程时,可以结合思政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反思中国历史中的教训和启示,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将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相结合,使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互贯通。

同时,还要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针对性地思考课程内容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例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近现代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思考时代发展的规律和个人责任的担当。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此外,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教学主体,要加强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培养,提升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探析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培育健全价值观的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人才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在信息技术发展、移动互联网普及以及新媒体出现等各种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着新的严峻的形势,各类思想通过多种渠道的渗透影响着大学生观念认知,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与复杂性。

结合对当前形势的分析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内外部等各种因素的挑战。

而要应对各种挑战因素需要高校能够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设网络空间环境,重塑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挑战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一)内部因素带来的挑战(1)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采用整体划一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宣讲,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想路线等展开,方式较为单一,侧重通过填鸭式教学模式,不断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输出端与接收端存在着失衡的现象,学生无法及时地吸收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化。

此外,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对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等方面的灵活性变通,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匹配不齐全,很多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性”不足,教师多兼职多项教学任务,无法专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惯性化落实导致了约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一直约束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大学生自身带来的挑战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作为教育的接收主体,大学生具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生活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大学生对一些问题会有自己的见解以及看法。

大学生具有自己的个性,比较普遍的是一些大学生形成了自我中心观,高度关注于自己的个性。

对于这一部分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很难突破学生的心理防线,及时引导对学生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Ta k i n g t he Co u r s e o f Out l i n e o f Mo de r n Hi s t o r y o f Ch i na a s a n Exa mp l e 教学 是根据教育教学 的一般规律 , 对 教 学 内容 和 教 学 方 法 进 行 创新 改革 的教 学 模 式 。“ 中 国近 现 代 史 纲 要 ” 课
殊, 学 生 从 初 中 到 高 中一 直 在 学 习 , 基础知识 扎实 , 知 识 储 备
Mo de r n Hi s t or y of Chi n a . But c o m pa r e d t o t he t r a d i t i on a l m o de o f t e a c hi ng, r e s e a r c h — ba s e d
t e a c h i n g p o s e s n e w r e q u i r e me n t s f o r t h e c o l l e g e t e a c h e r s o f t h e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c o u r s e 0 一
( De p a r t me n t o f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Ta n g s h a n Co l l e g e ,Ta n g s h a n 0 6 3 0 0 0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Re s e a r c h — b a s e d t e a c h i n g i S f e a s i b l e a n d e f f e c t i v e i n t h e c u r r i c u l u m r e f o r m o f 0u t l i n e o f
中图分 类 号 : G6 4 1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3 4 9 X( 2 0 1 4 ) 0 1 —0 1 0 7 —0 2
Ch a l l e ng e s Fa c e d b y Co l l e g e Te a c h e r s o f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d Po l i t i c a l Co u r s e i n t h e Pr a c t i c e o f Re s e a r c h l b a s e d Te a c h i ng
rj
以“ 中 国近现 代史 纲要 ’ ’ 课 程为 例
潘 彩 霞
( 唐 山学 院 社 科 部 , 河北 唐 山 0 6 3 0 0 0 )
摘要: 研 究 性教 学在“ 中国近 现代 史 纲要” 课程 改革 实践 中具 有 一定 的 可行 性 和 实效 性 。但 相 对 于
传 统教 学模 式 , 研 究 性教 学也对 高校 思想 政 治理 论 课教 师 的角 色 转换 能 力 、 知 识建 构 能 力 、 科 研 创 新 能力 、 网络 应用和 掌控能 力 、 团 队协 作 能力和 科 学考核 评价 能力 提 出了新 的 要求 。教 师既要 成为 学 生 的经 师 , 更要 成为 学 生的人 师 , 同 时需要教 师具 有 敬 业 和奉 献 精 神 , 真 正达 到 爱校 、 爱教 、 爱生 的博 爱境 界 。 关 键词 : 高校 思想政 治理论 课 ; 教师; 研 究 性教 学
c a r e e r a nd s t ud e n t s .
Ke y Wo r d s:i d e o l og i c a l a nd po l i t i c a l c o ur s e;t e a c he r ;r e s e a r c h — ba s e d t e a c h i ng
第 2 7卷第 1 期
2 0 1 4年 O 1 月
唐 山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Ta n g s h a n Co l l e g e
Vo I . 27 No .1
J a n . 2 0 1 4
-_ _
同 校 思 想 政 治 课 教 师在 研 究 性 教 学 中面 临 的挑 战
ve r t h e i r a bi l i t i e s t o c ha ng e t h e r o l e i n t e a c hi n g,t o c o ns t r uc t kno wl e d g e,t o r e s e a r c h a nd i nn o— v a t e,t o us e a nd man a g e t he i nt e r n e t ,t o wor k i n a t e a m a n d t o e v a l ua t e s c i e nt i f i c a l l y.Te a c h e r s s ho ul d i mpa r t kn o wl e dg e a nd c u l t i v a t e p e op l e,a nd t h e y s ho ul d a l s o b e d e d i c a t e d t O t he i r s c ho o l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