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史精品

合集下载

我国古代地城市规划思想

我国古代地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

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图2-1-1)。

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021年整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2021年整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考试大纲要求1。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知识结构体系(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自此形成并发展。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变通2. 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到近百万。

①中轴对称。

②东西两市。

③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

④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①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②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借助京杭大运河舟车之利,促进了什刹海商业区的形成。

明清北京城①北部收缩2。

5km、南部扩展0.5km。

②突出8km中轴线。

③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④皇城南形成商肆。

(二)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

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

《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

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

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

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

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

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

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

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

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

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坊际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图2-1-3)特点:⑴全部新建、按规划修建; ⑵更加强调中轴线对程,很多方面体现《周礼》所记载的王城的布局制度; ⑶合院式住宅的形式扩大到公共建筑及至整个城市的布局;(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⑷“天人和一”思想的规划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2、西方古代城市建设发展进程及代表城市★古希腊城邦时期的“希波丹姆”模式。代表城市为:米列都城 特点:城市布局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中世纪的城市多为自发成长,很少有按照规划建造的。由于战争频繁,城市的设防要求高,一些城市以防御为出发点进行规划建设。★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建设。城市改造多集中在局部地段,如城市广场,代表性的有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第10页/共39页
★进步: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市与乡村 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影响: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基本理论,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影响并促成“卫星城镇理论”;对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
10、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判简.雅各布斯1961年《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社会公众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工作方法与理念的关注与批判。从专业理论的发展角度,由如何做好规划转而注意到是在为谁作规划。背景资料:60-70年代城市规划理论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26页/共39页
★决策理论 1965年大卫多夫《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 1962年大卫多夫与雷纳《规划选择理论》思想观点:对规划决策过程和文化模式的理论探讨以及对规划中通过过程机制保证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尤其是弱势团体的利益的探索。
第22页/共39页
8、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批判60-70年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可概括为:系统、理性和控制论。要点:系统工程的导入,把城市看成一个巨系统。理性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的对象主要局限在物质方面。数理分析和大型计算机的运用使城市发展模型和城市规划控制模型成为可能。批判性问题焦点:理性主义规划多局限于物质形态,对社会问题关心太少。焦点:行政管理中,对决策者的立场观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规划师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被要求过多的综合能力;细部处理工作占用了太多的综合性总体规划,易顾此失彼。

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理论

让城市的明天更美好城市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劳动分工加深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如马克思所说,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发展动因和形成机制。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为“绝对集中”时期: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的时期为“相对集中”时期:在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的同时,开始向郊区扩展,但城市人口的增长仍然高于郊区. 后工业初期为“相对分散”时期: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人口的增长开始超过城市人口的增长。

所以在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想中主要有两大理论。

它们分别是城市集中主义和城市分散主义。

一、城市集中主义1922年,柯布西耶发表的“明天城市”的规划方案,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阐述他对现代城市的基本构思。

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并为人们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柯布西耶尤其强调了城市交通的重要性,首次提出了立体交通的概念,及中心去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走重型车辆,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市区和郊区由地铁和铁路线来联系。

1931年,柯布西耶又发表了“光辉的城市”的规划方案,在方案中,他明确提出,集中的城市才有活而不是霍华德的“城市中的花园”式的田园城市。

柯氏的“现代城市”理论自然有其局限性的一面,但是,这却丝毫不影响《明日之城市》一书应有的价值。

如果能够将这些不同的规划名著加以比较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思考,必定能够加深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需要承认,柯布西耶理性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活动。

例如,在城市中心采用立体式的交通体系,在市中心区修建高层建筑,扩大城市绿地,创造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等原则,已被许多城市的规划全部或部分地采用,最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有昌迪加尔规划、巴西利亚规划和巴黎德方斯区规划等。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第一部分中国城市发展史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概念一、城市的形成1. 居民点的形成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

2. 城市的形成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导致形成了最初的城市。

城市的定义?两个概念——城和市。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

“筑城以为君,造郭以为民” 《吕氏春秋》市:交易场所。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易经》“城市”——有着商业交换和防御职能的居民点。

3. “城郭”之构频繁的战争使城市成为兼具统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双重功能的空间实体:“城”、“郭”相套布局方式——“城”集中了宫殿官署;“郭”是地主、商人、手工业者的居住区、市场、手工业作坊。

第二节城市发展的动力一、古代城市结构的三个主要动力要素古代城市结构的三大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城市在集聚、生成及定型的具体过程中,总是受控于三大主要动力要素:王权、商业与手工业相应构筑了城市发展的三个台阶:◆王权城堡:夏及以前◆王权+手工业中心:商、周◆王权+手工业+商业中心:春秋战国及以后二、王权在城市诞生中的作用1.社会大分工的作用:(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促成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产生剩余价值;——出现阶级分化,造就王权;——“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中国古代城市的典型形式:高大的宫殿居中,方格路网,环以坚固城墙。

2.西周王城制度西周城市作为宗法分封政体和礼制社会组织的一个部分,进入政治制度的序列,较之前代城市单纯的暴力工具形象,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西周王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前朝一夫。

”“匠人营国”: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

“方九里”:指城市是每边九里的方形。

“旁三门”:指城市每边设三门。

三位人本主义的规划大师--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的规划思想

三位人本主义的规划大师--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的规划思想

1.4进化中的城市
盖迪斯在与法国社会科学家勒浦莱的合作中, 强调提出 了人类居住地域土地之 间现已存在的, 决定于地方经济性质的、细微的内在关系, 并吸收了勒浦莱提出 的“三合一”即“地 点-工作-人”的关系的思想, 他的《进化中的城市》一书 的贡献在于牢固地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 即周密地分析地域 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势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关系, 强调把自然地 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 盖迪斯的历史贡献是他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 这 使他成 为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
0 2
芒福德的城市规划理论是我国城市规划界的一个 瑰宝, 它为后来新城市主义思想、邻里规划思想、 社会规划思想等提供了养料, 它的城市规划思想 在后世得以广泛的应用, 所以我们尊称他为人本 主义规划思想巅峰的使者。
02
理论形成背景
2.1 思潮发展
人本主义(Humanism)思想发轫于古希腊时期的理性主义思想传统,经由中世纪宗教和神学的异化,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形成了一种比较 系统的思想形态。各个阶段的人本主义虽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它们都是倡导一种人本精神,都是围绕着人的理性和非理性而展开的。理性人本主义主张追 求科学知识和人类智慧,而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主张人的非理性冲动和绝对自由的人本精神。
1.5 人本主义规划思想 巅峰的使者
19世纪末, 美国在英国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下进行了建设城 郊花园居住区的尝试, 英国的低密度住宅群设计经验受到美 国人的欢迎。他们还认识到, 不仅要设计好住宅与住宅群, 还必须创造更适合于人们生活的社区。
20世纪20年代初, 在纽约举行了关于社区问题的讨论。美 国地区协会对美国当时社区的世纪情况进行了调查, 提出了 美国的城市规划理论, 因而引起了许多国家规划建筑界的重 视。特别是芒福德的地区城市理论的设想, 在这个设想的前 提是在一个大城市地区范围内, 设置很多小城市, 在用各种 交通工具把这些小城市连接起来。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期伟大思想家们的各种理论与概念,笼统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近代 历史上的 空想社会主义 源自于 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 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的“乌托 邦”概念,这种先进的思想影响了以后许多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Saint-Simon,1760—1826)、傅立
叶(Charles Fourier,1772—1837)、欧文(Robert Owen,1771—1858)等等。
洲,“只有一条宽500米的街区,要多长就有多长——这就是未来的城市”
(图3-5)。这个城市中的居民既可以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并可 以使原有城市中的居民回到自然中去。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带形城市 的理论:
城市应有一条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 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 无限。
带形城市理论对20世纪的城市规划和城市 建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1930、1940年代 中,前苏联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全面研究。
筑学、园林规划和城市绿地规划的兴起与发展。在美国,城市美化运动的前奏是1850 年 代末开始的公园运动,在奥姆斯特(F.L.O1msted )的率领下,1859 年首先在纽约建 设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这种方式改善了城市机能的 运行,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 伯恩海姆(D.Burnham)所作的
• 法国人 傅立叶 提出的社会制度 模式是以 法朗 吉(Phalanges) 为基本单位的社 会形态,并精确 地计算出法朗吉 的最佳人数是 1620 人,在这 里根据劳动性质 或种类的不同分 成若干生产队, 大家共住在一所 大厦中,成员可 以根据自己的爱 好选择劳动内容。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城市发展规划史范文

城市发展规划史范文

城市发展规划史范文城市发展规划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城市规划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本文将以古代城市规划、中世纪城市规划、工业时代城市规划和现代城市规划为时间轴,探讨城市发展规划史。

古代城市规划史:古代文明是城市规划的起源地之一、古代城市规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交通和防御。

早在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人就开始规划有序的城市。

他们采用了严格的几何形式,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包括宗教场所、居住区和贸易区。

与此同时,古代中国的颐和园和长城也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作。

中世纪城市规划史:中世纪时期,城市规划的重点由防御转向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欧洲的中世纪城市是根据城市市场和城堡的位置建立的。

城市的主要街道是竖直于城市市场的,并且从城堡延伸出来,以便于国王和贵族进行管理和控制。

这些城市通常由高墙和城堡保护,以确保城市的安全。

工业时代城市规划史: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规划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例,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面临着严重的住房短缺、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系列城市规划法案被引入,包括《都市改造法》和《新建筑法》。

这些法案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法律依据,并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城市规划开始注重人类的健康和幸福。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包括可持续发展、人性化和社区参与。

这些理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芝加哥世博会,当时的建筑师丹尼尔·伯纳姆提出了“城市美化”和“露天博物馆”的概念,以改善城市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近代城市规划的代表性案例包括纽约的中央公园和新加坡的现代城市规划。

总结:城市发展规划史是人类社会进化的见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城市发展的不断追求。

从古代的交通和防御,到中世纪的经济繁荣,再到工业时代的工业化发展,以及现代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第二章 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④ 影响
现代交通网络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
索里亚·玛塔的马德里线形城市规划方案
城市中的各要素紧邻 城市交通轴线聚集, 且必须遵循结构对称 和留有发展余地这两 条原则。
哥本哈根城市规划
一是建设新型郊区,停止老城区无休止的蔓延。 二是依托铁路干线,形成“指状城市”(Finger City)。
以哥本哈根市向外放射状布局的铁路为轴线,建设完备的 城镇体系并通过发达的交通和老城区相连,最终形成以铁 路为“手指”(finger),站点或附近城镇为“珍珠”( pearl),老城区为“掌心”(palm)。 三是尽量少占或不占农田并对一些贫瘠的土地进行开发, 营建出“宜居环境”。 四是保留现有绿色开敞空间,充分保护并进一步美化环境 。在各个“手指”之间保留和营造楔形绿色开放区域并尽 可能地使其延伸至中心城区内。
R·欧文曾是英国一家大工厂的经理,他设计的“合作新村”, 人数有时定为500~1500人,有时定为300~2000人。新村中间 为公用厨房、食堂、学校、会议厅,四周为住宅、医院、招待 所;周围辟有花园;外围是工场、饲养场、啤酒厂、面包房、 田地和牧场。欧文大力宣传这种设想,呼吁政府采纳,未能成 功。他变卖财产,1824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购买了3万英亩土 地;带了900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建立了“新和谐公社”,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不几年就失败了。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
昌迪加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干旱的平原上,占地约40平方公里, 规划人口规模近期为15万人,远期为50万人。昌迪加尔的总体规划 贯穿了勒·柯布西埃关于城市是一个有机体的规划思想,并以“人 体”为象征进行城市布局结构的规划。勒·柯布西埃把首府的行政 中心当作城市的“大脑”。主要建筑有议会大厦、邦首长官邸、高 级法院等,布置在山麓下全城顶端(图中1区),可俯视全城。博物 馆、图书馆等作为城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附近,地处风景区。 全城商业中心设在作为城市纵横轴线的主干道的交叉处,象征城市 的“心脏”。大学区位于城市西北侧,好似“右手”;工业区位于城 市东南侧,好似“左手”。城市的供水、供电、通信系统象征“血 管神经系统”;道路系统象征“骨架”;城市的建筑组群好似“肌 肉”绿地系统象征城市的呼吸系统“肺脏”。

城乡规划原理3第三章 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城乡规划原理3第三章 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第三章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分期,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的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般在城市规划史的研究中,将自古希腊到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时期称为“古代城市规划时期”,其中又进一步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称为“古典城市规划时期”,将中世纪及文艺复兴前后称为“中古城市规划时期”;将工业革命以后至20世纪初称为“近代城市规划时期”,这是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众出纷纭并逐步走向独立学科建设的重要时期;20世纪初以后至今的时期统称为“现代城市规划时期”,但是由于西方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1960年代末以后,社会、经济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进入了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后现代社会”,这种社会宏观背景的变化对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城市规划中两个不同时期的重要思想纲领文件《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因此我们也常将1960年代末以来称为“后现代城市规划时期”。

但正如经济、社会、文化、建筑等领域谈论的“后现代”一样,“后现代”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思想内涵,而表现出无限开敞的持续进化特征,因此这一时期也将在城市规划领域长期存在并发展下去。

第一节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一、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演化的整体脉络西方(欧洲)的古代文明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绝对君权等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随着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变迁,不同的政治势力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占据着文化主导地位,不仅带来了不同城市的兴衰,而且城市格局、风貌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古希腊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古罗马城市的炫耀和享乐特征、中世纪的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广场和君主专制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等等,都是不同社会和政治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可以从整个西方古代城市发展的绵长、复杂过程中,梳理出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化的一条基本脉络:人文主义思想与君权(神权)思想穿插交锋的过程,甚至可以发现,这种思想交锋的过程一直延续到我们今天城市规划中的不同层面、不同场景,虽然在形式上已经远不同于古代,但思想根基却是一脉相承的。

[精品文档]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中的问题

[精品文档]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中的问题

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启发一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柯布西耶是上个世纪伟大的建筑大师,他的机械美学为人所津津乐道,但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师,他在当代城市规划建筑上也有伟大的贡献。

他曾提出过关于城市规划的观点。

我们可以把他总结成四点:第一:他认为传统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的加剧,已有功能老朽。

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

第二:关于拥挤问题可用提高密度的方法解决。

第三: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第四:他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且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总之他就是认为城市应当集中发展,由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二柯布西耶的伏埃森规划1925年他做了巴黎中心区的改建设计,即伏埃森规划。

他设计了16幢60层供国际总部大厦等使用的高塔。

地面完全开放,可自由地布置高速道路和公园、咖啡馆等。

这样使空间从四面八方展开去。

概括一下他对巴黎规划的总体思路,其内容为将城市分为三个区:中心区、商业区、行政区。

在他看来,城市需要建高楼,高楼之间建绿地,这套建筑空间理论中带有一定的社会主义色彩。

但这个巴黎方案并没有被采用。

现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了,为什么这个方案未被采纳?我们先看这个规划,它还是提倡城市集中发展,我们知道那个时代分散主义思想盛行,尤其是霍华得的田园城市在欧洲影响很大,而且当时巴黎城市地区无限膨胀,中心城用地紧张,人口过度膨胀,为了解决这个困局,巴黎当局偏向分散的规划理念,认为城市应该一步一步分离,城市中心功能应被进行分担。

此时,由田园城市理念发展而成的卫星城更符合这个思想。

因为卫星城的作用就是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

所以不可避免的这个规划未被采纳。

三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发要知道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就得从我国规划国情出发来探讨我国将来的规划怎么走。

30.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发展新思潮(下)

30.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发展新思潮(下)
变为一个开放的、由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组成的大伦敦,城市由一系列相互 平行的、由绿地分割的城区组成。 • 大伦敦规划(1944):研究视角的转变:在一个比较广阔的范围内进行特大 城市的规划,将霍华德和格迪斯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勾勒出一个半径50公里 左右,覆盖一千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地区发展图景。
四、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五、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的两次根本转型
• 第一次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传统的象征性构图、艺术创作为主体 活动的古典城市规划运动,转变为面对现实社会、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科学 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形成现代城市规划。
特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 新城的概念:一种规划形式,其目的在于在大城市以外重新安置人口,设置 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 会( 《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
─ 卫星城理论与新城运动
• 新城建设的目标:建设一个既能生活又能工作的、平衡的和独立自足的新城,
─ 公众参与
四、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特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 1937年英国政府为了研究、解决伦敦人口过密的问题,成立了以巴罗爵士为 首的巴罗委员会。1940年提出的《巴罗报告》中建议:要通过疏散工业和人 口来解决大伦敦的环境与效率问题。
─ 艾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及其影响
• 1942年英国皇家学会MARS小组提出规划报告:将伦敦由一个封闭的形态转
利于高效率的运行和管理
五、1970至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 西方社会发展的巨大转型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诞生 • 1970年代至1980年代西方城市研究的主要思想流派 •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的两次根本转型 • 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的总结——《马丘比丘宪章》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发展及相互影响【精选资料】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发展及相互影响【精选资料】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进程及相互影响【摘要】:千年历史,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过各种思想的演变和方式的改革。

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体系。

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方面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影响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考古证实,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在政治、伦理和经史书籍中。

几千年来,伴随着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几经演变。

西周是我们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式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对城市建设制度也有严格的规则。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因此,周代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及文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时期。

各种学术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并传承后世。

学术思想的百家争鸣,商业的发达,战争的频繁以及筑城与攻守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当时城市建设的高潮。

因此,东周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

既有与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想,在城市建设上提出:“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自然至上理念,从思想上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

外国大师城市规划方案思想史

外国大师城市规划方案思想史

1、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理论渊源(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巴黎改建——城市美化运动——公司城)理论渊源:1、空想社会主义莫尔—“乌托邦”;欧文—“新协和村”;傅立叶—“法郎吉”;康帕内拉—“太阳城”。

2、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1833年英国成立委员会专门调查疾病的原因,1842年通过了《关于英国工人阶级卫生条件的报告》,1844年成立了英国皇家工人金额及住房委员会,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 1890年颁布“工人住房法”。

3、巴黎改建1853年欧斯曼为巴黎的行政长官对巴黎进行了全面的改建。

•1)、完成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

•2)、市中心的改建,以卢浮宫、宫前广场、协和广场、雄狮凯旋门一代最为突出。

•3)、美化巴黎面貌,对道路宽度和沿路建筑物的高度都规定了比例,屋顶坡度也有定制。

•4)、建设两种绿地:一种是塞纳河畔的滨河绿地,一种是宽阔的花园式林荫大道。

•5)、巴黎改建把市中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适应了因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

•6)、市政设施上有重大成就。

4、城市美化运动定义:城市美化运动主要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针对日益加速的郊区化倾向,为恢复城市中心的良好环境和吸引力而进行的城市“景观改造运动”。

前奏:1850年末开始的公园运动。

开始:是以伯恩海姆所做的“芝加哥规划”为开始。

城市美化运动中做出最重要贡献的是F.L.Olmsterd,他于1859年设计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

核心思想:恢复城市中失去的视觉秩序和和谐之美,采用古典主义加巴洛克的风格手法设计城市。

意义:城市美化运动的目的是期望通过创造一种新的物质空间形象和秩序,以恢复城市中由于工业化的破坏性发展而失去的视觉美与和谐生活,来创造或改进社会的生存环境。

然而这个活动的局限性是很明显的,很少从居民福利出发,很少考虑在根本上改善布局的性质,它并未给予城市整体以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3.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田园城市:英国霍华 德(E. Howard)的 在1898年发表《明 天—一条通向真正改 革的和平道路》,提 出田园城市理论,以 城乡结合的模式,来 解决大城市的拥挤、 卫生等问题,为卫星 城镇理论提供基础。
建筑学传统: 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 的现代城市 设想
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 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Common)
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 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是应该共同遵 守的。
三、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原则:3R原则
减量化原则(Reduce) 再利用原则(Reuse) 再循环原则(Recycle)
参考书目(References)
1、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美] 刘易 斯·芒福德 著,中国建工出版社 1989.10
2、世界城市史。[意] L.贝纳沃罗 著,科学出版 社 2000
3、城市发展史。张安承 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5.10
4、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阮仪三 主编。天 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9
5、可持续发展导论。吴家正 尤建新。同济大学 出版社。
文艺复兴时期典型城市:威尼斯
圣马克广场是世 界上最精致的广场 之一。它在不同空 间的互迭和视觉上 的相似性和对比性 运用上,达到了形 成环境的和谐统一 的艺术高峰。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针对工业城市所出现的问题。 1. 近现代城市 资本主义与商业城市 伦敦重建(1666年伦敦大火) 巴黎改建 船坞、商业建筑、公园等新建设形式
现代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The History and Principle of Urban Planning

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

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图2-1-1 )。

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发展理论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组织单元,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的规模和功能需求也不断发展演变。

城市发展理论是研究城市演化和规划的基石,旨在探索城市如何发展,并提供指导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理论框架。

一、城市发展理论的起源与背景城市发展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城市学的兴起和进化。

城市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结合了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规划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城市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1. 传统城市发展理论传统城市发展理论以城市化和现代化为核心,主要观点包括经济增长、工业化、社会分工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其中,尤以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最为重要,工业化使得城市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2. 新城市发展理论新城市发展理论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规划,强调环境保护、社会平等和可持续性。

这一理论倡导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和发展,促进市民的参与和共享城市资源,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性。

3. 城市创新与发展理论城市创新和发展理论强调创新和创意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等方面,推动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

城市规划和政策应该鼓励和扶持创新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城市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4.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这一理论也促进了城市绿色化和低碳化的进程。

三、城市发展理论的应用和启示城市发展理论的应用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发展实践中,为决策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路。

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并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来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

同时,城市发展理论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