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故事的演变_达红
白蛇传故事嬗变研究
白蛇传故事嬗变研究《白蛇传》故事嬗变研究《白蛇传》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讲述了白蛇精与人类男子许仙的爱情故事。
然而,这个故事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嬗变。
这些嬗变涉及到故事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和地域的文化背景中的意义。
最初的《白蛇传》故事可能起源于唐代,以志怪小说《博异志》为蓝本。
在这个版本中,白蛇被描绘为邪恶的生物,需要被消灭以保护人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明朝以后,白蛇的形象逐渐从邪恶的妖怪转变为具有神性的女神。
这可能与明朝时期中国民间宗教和道教的发展有关。
在清代,随着戏曲的繁荣,白蛇传故事也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在戏曲中,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被强调,而对抗的矛盾则被淡化。
同时,白蛇的形象也进一步美化,她被赋予了更多的女性美德和神秘力量。
这一阶段的嬗变使得《白蛇传》从一个恐怖的妖怪传说转变为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进入近现代,随着社会和文化变革,《白蛇传》的故事又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嬗变。
在当代的影视作品中,白蛇的形象往往被塑造成一个独立、勇敢、聪明的女性角色,而不仅仅是一个痴情的女子。
这种形象的变化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于女性角色和女性地位的认识和期待的变化。
总的来说,《白蛇传》的故事嬗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的变迁。
从最初的邪恶妖怪形象到现在的独立勇敢女性形象,白蛇的转变不仅仅体现在故事中,也体现了我们对于自身和世界的理解和认知的转变。
在未来的研究和创作中,《白蛇传》的故事还有望继续发展和嬗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有可能看到更多元、更复杂的白蛇形象和故事情节。
通过对于《白蛇传》故事嬗变的研究,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的丰富性和生命力。
王昭君,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名字,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传颂着。
她的故事历经千年传承和嬗变,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且对后世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王昭君故事的传承与嬗变,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
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 白蛇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以其富有诗意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了人们。
在中国文化中,白蛇故事被广泛传承和演绎,并不断发展和改变。
本文将对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进行详细的描述,并举例说明。
一、古代传说中的白蛇故事 白蛇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山海经和神话传说中。
在这些传说中,白蛇被描绘成一种神奇的生物,具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
白蛇在古代传说中常常被人们视为一种仙灵的存在,它们可以变化各种形态以及拥有各种神奇的能力。
例如,在《山海经》中,有关白蛇的记载称白蛇可以变化为美丽的女子,以迷惑人类并获得他们的信任。
这种形态的白蛇被描绘成具有巨大威力的神奇存在。
二、白蛇故事的文学传承 白蛇故事在中国文学中的传承始于《搜神记》和《笠翁对韵》等明清小说的创作。
在这些小说中,白蛇被描绘成一个感情丰富而又有人类形态的女子。
她与青蛇的爱情故事成为了白蛇故事的核心。
例如,明代文学家徐霞客所著的《笠翁对韵》中的《白蛇赋》就是一个典型的白蛇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白蛇化为人形,与人类男子许仙相爱。
然而,因为白蛇的真实身份被揭露,两人的爱情遭到了世俗的阻挠。
最终,他们经过了种种磨难,最终还是相守到了一起。
三、戏剧化的白蛇故事 白蛇故事也被广泛地改编为戏剧作品,丰富了传统戏曲的剧目。
在这些戏剧作品中,白蛇为了和许仙相爱,常常被描绘成具有伟大勇气和智慧的女性形象。
例如,京剧《白蛇传》是一部著名的白蛇故事戏剧化的作品。
在这个戏剧中,白蛇为了和许仙相爱,不惜出千计策,打败妖魔,最终获得了和许仙的美满姻缘。
四、白蛇故事的现代改编 随着时代的发展,白蛇故事在现代文化中也不断进行改编和演绎。
在现代的改编版本中,白蛇故事往往与当代社会背景相结合,表达出对于爱情和包容的思考。
例如,近年来上映的电影《白蛇:缘起》就是一个现代改编的白蛇故事。
在这个电影中,白蛇和青蛇以及其他人类形象的人物之间的爱情故事被置于了一个古代和现代相融合的背景中。
《白蛇传》故事的演变及主要人物形象浅析
《白蛇传》故事的演变及主要人物形象浅析《白蛇传》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千百年来已家喻户晓,白娘子和许仙的艺术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本文通过围绕对[白蛇传]故事的形成及千百年来的演变,从最初一个简单普通的民间悲剧故事,逐步发展成血肉相连,情理相融的民间传奇,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渐渐丰满的主要人物形象鲜活而生动,让人感受深刻,故事中人物的演变分析,同样表达了普通民众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愿望。
一、故事发展演变白蛇传故事从一个简单的民间故事,从一个神话色彩浓厚的爱情悲剧,发展演变为反封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人性情理最真实的爱情故事,是对白素贞在人间短暂生命里程的记载,她虽然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千百年来她的传说不是神话,已成为江南乃至华夏大地民众心中的历史,千百年来,白蛇故事历经发展演变,从蛇妖的恶到人性的善,从最初的贬到今天的褒,我们看到了善与恶的反思。
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娘子从一个谋害人性命的蛇妖形象,飞速发展为在同封建礼教的斗争中,自尊,自强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在追求自由爱情的过程中,不惜赔上性命,这种人性的光辉不断获得世人肯定。
无论从戏剧到影视剧,还是从影视剧到民间传说,不同剧种在故事里对白蛇善良的品行及追求幸福的权利给予了一定肯定,并对她悲剧的结局,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无论“她是妖,还是仙”,借用余秋雨所说,无论成妖、成仙她都不会甘心,因为那都不是她的初心,她的理想最平凡,她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然而做人不易,天地不容,她也注定做不了人,她来到人间本为报恩,但当她与许仙结为夫妻,品尝到做人的幸福、快乐后,这段情缘便再难割舍,这也为她的结局埋下了致命的隐患,她不顾人妖不能结合,不顾法海的无情镇压,不顾被压到雷峰塔下的灭顶之灾,死死抓住了许仙,作为她短暂生命的眷恋。
二、主要人物分析白娘子:在唐朝[白蛇记]及明代[西湖三塔记]等相关作品中,白娘子展现给观众的形象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蛇妖形象,专门化作美女谋害男人,让人徒生恐惧,不寒而栗,纵观唐、明时代的白娘子形象除了怪异妖魅之外,人物刻画失去了真正的内涵。
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
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摘要:1.白蛇故事的起源与早期发展2.文学与艺术作品中的白蛇故事3.白蛇故事的主题与寓意4.白蛇故事在当代的传播与影响正文:白蛇故事,作为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经典IP,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起源于远古时期,经过千百年的演变,逐渐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
1.白蛇故事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白蛇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有关蛇的神话传说就已经开始流传。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就已经有了蛇的传说。
到了汉代,白蛇故事开始逐渐演变,蛇的形象逐渐与女性形象相结合,形成了白蛇精的形象。
在唐代,白蛇故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白蛇传》的雏形。
2.文学与艺术作品中的白蛇故事白蛇故事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都以它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明朝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白蛇传》,该剧以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为主线,展示了白蛇故事的浪漫与悲壮。
此外,京剧、越剧、评剧等多种戏曲形式都有《白蛇传》的经典剧目。
3.白蛇故事的主题与寓意白蛇故事的主题丰富多样,其中最核心的是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
白娘子为救夫婿许仙,不惜犯天条、水漫金山,展示了她对爱情的无私奉献。
此外,白蛇故事还蕴含了善恶有报、仁爱宽恕等传统道德观念。
4.白蛇故事在当代的传播与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白蛇故事在当代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近年来,以白蛇故事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动漫作品层出不穷,使得白蛇故事成为了家喻户晓的IP。
同时,白蛇故事也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例如,许多年轻人会将白娘子视为爱情的代表,将许仙视为理想的对象。
综上所述,白蛇故事作为中国民间传说的代表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
白蛇传的变迁
白蛇传的变迁白蛇传的故事由来已久,最终成型则是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面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还有清代方成培重写的雷峰塔传奇以及香港小说家李碧华写的青蛇。
蛇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冷血残酷荒淫的象征,在各个小说中都有着重要的论点,就连新白里法海都是如此说的:蛇是冷血动物,不可能有任何情感。
这代表着几千年来很多人对蛇的主观看法,可谓根深蒂固。
白娘子的形象也是在逐步转变的,由冷血残酷到日后的温婉贤淑的白娘子,这是有一个过程。
而西湖民间也有着西湖三塔记等等脍炙人口的小说,但是她的性格和为人跟过去一样,基本上是妖性为主,也就是一个随心所欲不惧常理不遵礼教的一个女权卫士,就算是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里,白娘子依然是以一个蛇蝎美人,妖性大过人性的反面形象出现。
我们先来说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中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样的诗句讽刺南宋的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生活,在一阵繁琐的介绍后,故事开场了,首先作者描绘了白氏女子的美貌:许宣看时,是一个妇人,头戴孝头髻,乌云畔插着些素钗梳,穿一领白绢衫儿,下穿一条细麻布裙。
这妇人肩下一个丫鬟,身上穿着青衣服,头上一双角髻,戴两条大红头须,插着两件着饰,手中捧着一个包儿,要搭船。
白氏一登场就穿着一身白衣素饰,从她的口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穿着白衣素饰的缘故:那妇人答道:“奴家是白三班白殿直之妹,嫁了张官人,不幸亡过了,见葬在这雷岭。
为因清明节近,今日带了丫鬟,往坟上祭扫了方回。
不想值雨,若不是搭得官人便船,实是狼狈。
”说白了,白氏一出场就是以一个寡妇身份出现,俗话说得好:寡妇门前是非多,不用划拉够一车,那么白氏见到许宣又如何,其实作者用明示的方式告诉我们白氏不是个寻常女子,请看:老儿见说,将船傍了岸边,那妇人同丫鬟下船,见了许宣,起一点朱唇,露两行碎玉,向前道一个万福。
许宣慌忙起身答礼。
那娘子和丫鬟舱中坐定了,娘子把秋波频转,瞧着许宣。
许宣平生是个老实之人,见了此等如花似玉的美妇人,傍边又是个俊俏美女样的丫鬟,也不免动念。
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
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白蛇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蛇故事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表现形式的文学形式。
本文将从白蛇故事的起源、发展、演变三个方面,探讨白蛇故事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和发展。
一、白蛇故事的起源白蛇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白蛇往往被视为一种神秘、神圣的生物,有着许多神奇的传说和神话。
例如,在《山海经》中,有着关于白蛇的记载,它被描述为一种能够变化成人形的蛇精,有着神奇的能力和力量。
此外,在民间传说中,也有着关于白蛇的故事,比如《白蛇传》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白蛇传》讲述了白娘子和小青两位蛇精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白娘子和小青通过修炼和积累功德,最终成为了有神通广大的蛇精。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白娘子遇见了许仙,两人相爱并结婚。
然而,由于白娘子是蛇精的身份被揭露,她遭到了天庭的惩罚。
在历经磨难后,白娘子终于得到了许仙的谅解和支持,两人重修旧好。
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爱情、道义和伦理的价值观,同时也表现了白蛇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二、白蛇故事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蛇故事逐渐从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脱离出来,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对白蛇故事的塑造和改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时期,文学作品中对白蛇故事的塑造和改编开始出现。
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名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它是现代白蛇故事的重要源头之一。
在这个故事中,白娘子被描绘成了一个善良、可爱的女性形象,她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更加生动、感人。
此外,故事中还增加了对白娘子身份认同的探讨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使故事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清朝时期,白蛇故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
在清代作家闽雪村民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名为《青梅》的故事,它以白蛇为题材,讲述了青梅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白蛇传故事的真正起源与流传
白蛇传故事的真正起源与流传展开全文蛇年伊始,江苏卫视将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剧中主角请进演播室,随着“千年等一回”的旋律,赵雅芝(饰白素贞)、叶童(饰许仙)、陈美琪(饰小青)三人共同回忆了二十年前拍戏时的趣闻轶事,陈美琪哽咽着感谢观众仍时常念着她们。
《新白娘子传奇》名列CCTV十大经典剧第一名,直到今天,白娘子仍然是现代观众心中女性贤良淑德美好品性的化身,连旅居德国的龚琳娜都放下“忐忑”,高歌一曲《法海你不懂爱》。
吃人心肝的蛇精美妇在白蛇故事成形之前,白蛇大多是聊斋式的恐怖妖怪。
蛇妖空有人形皮囊,却没有人类的善良爱人之心。
唐传奇《李黄》就有美女蛇妖以色相诱惑凡人交合的情节。
写陇西官宦子弟李黄在长安东市被一白衣美女引诱,与她同居数日后回到家中身体化成一滩血水。
李家人找到那白衣女子住处,发现只是一个空园子,除了听人说“往往有巨白蛇在树下,更无别物”。
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蛇妖害人故事,被认为是后世《白蛇传》的原型。
白蛇已经幻化成女神般的美人,只不过这个白娘子没有爱,是个惑人吃人的妖怪。
青蛇已经有了,不过不是小青,是老青。
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将地点换到了西湖,讲书生奚宣赞游玩,途中救回一迷路女孩儿卯奴。
十余日后,有一婆婆来寻回卯奴,并请奚宣赞到家答谢。
到了这家后,一白衣美妇当晚就强嫁于奚宣赞,之后还要吃他心肝下酒,幸亏卯奴念旧恩搭救。
后道士奚真人作法,将婆婆、卯奴、白衣妇人捉获,三怪现形,分别是獭、乌鸡、白蛇,三怪遂被镇于西湖石塔内。
宋元话本里的白蛇虽美丽但仍是吃人的妖怪,只有乌鸡妖卯奴还算有情有义。
“情教”教主冯梦龙真正使白蛇从淫荡吃人的妖怪变成受人同情的白娘子,要归功于明代的文学大家冯梦龙。
出生于明万历年间的冯梦龙,一生留下了很多话本和传奇,最有名要数“三言”、“二拍”系列,他出生时,与大明王朝平行的西方世界正值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普遍反对神性,提倡人性,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大明王朝也与之遥相呼应,有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批文人冲破理教对人性的束缚,希望发乎天然的“情”能够超越理教、门第甚至人神的界限,就像《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一样。
[民间故事白蛇传]白蛇传的故事
[民间故事白蛇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传的故事篇一:白蛇传神话故事的来龙去脉《白蛇传》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汉族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
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
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
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
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
白蛇传神话故事的来龙去脉剧情梗概——天上人间,悲欢离合白素贞是修炼千年的蛇妖,一心修炼只为成仙。
前往宝芝堂学徒的书生许仙,遇到大胡子刀客八两。
两人误入人妖仙三界之间的“半步多”,与急于积累功德成仙的白素贞、小青姐妹和捉妖和尚法海不期而遇。
在人妖仙混杂、处处是陷阱的“半步多”,白蛇和许仙在彼此舍命相助中,互生情愫。
只是当时身为蛇妖的白素贞,还不能理解情为何物。
而法海只分人妖,不辨善恶,执意妄为,遭受天雷之谴,被上天收回法眼,盲了双眼。
白素贞历经艰辛送许仙回人间,法海变作白素贞骗许仙回头,并使他忘了“半步多”的一切,忘了心中所爱白素贞。
白素贞千年的修行,使她比人间的女子更美,只是没有眼泪。
只要集齐眼泪,她就可以成为真正的神仙。
受观音菩萨指点,白素贞为了成仙来到人间,收集人间的代表“生老病死爱恨离别”的八滴晶莹眼泪。
许仙在西湖断桥遇到一场急雨,与白素贞再度重逢,留下借伞还伞的情缘。
白素贞陆续收齐七滴眼泪。
这七滴眼泪,每滴眼泪背后都有一个人间至情至爱的故事。
它们风吹不散,水流不融,分别应在“生老病死恨离别”之上。
白素贞距离成仙已是咫尺,可她却变得更加向往人间。
白素贞不能斩断情根,愈陷愈深,最终嫁与许仙为妻,并怀上孩子。
屡遭天谴。
法海以斩妖除魔为名,一直要拆散许仙和白素贞,最终利用自己徒弟十天使诈,设计逼迫白素贞现出蛇形,吓死了许仙。
白素贞为救许仙盗来仙草,而法海趁机劫走许仙。
白蛇传的故事
白蛇传的故事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一,流传于江南地区。
故事情节曲折,感人至深,被誉为中国古代爱情传说中的经典之作。
故事的开始,是关于一对相依为命的白蛇和青蛇。
她们化作人形,来到人间历练修行。
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她们遇到了一个名叫许宣的年轻书生。
白蛇对许宣一见钟情,为了救他,她不惜冒死施法救治。
而这一切,也让她们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白蛇化身为人后,取名白素贞,与许宣结为夫妻。
他们过着恩恩爱爱的日子,白素贞也倾心于人间的生活。
然而,这段美好的姻缘却引来了法海的觊觎。
法海是一位有着高深法术的和尚,他看穿了白素贞的真实身份,不顾一切地要将她镇压。
在法海的追逐下,白素贞和许宣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白素贞为了保护自己和丈夫,不惜施展法力与法海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她化身为巨蟒,与法海展开了生死搏斗。
最终,在许宣的帮助下,白素贞战胜了法海,化解了危机。
然而,这场生死较量也让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故事的结局是悲情的,白素贞最终被法海所害,被迫返回青蛇山修炼。
而许宣则在思念妻子的日子里,不辞而别,寻找着白素贞的踪迹。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口口相传的传说。
白蛇传的故事情节曲折,充满了悲壮的色彩。
它不仅仅是一段爱情传说,更是关于人性、命运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白素贞和许宣之间的爱情,经历了重重考验,最终却无法抵挡命运的安排。
正是因为这种深刻的感情与人性的挣扎,让白蛇传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不朽的经典之作。
白蛇传的故事,也在后人的笔下被不断演绎和改编。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影视作品中,白蛇传都成为了永恒的题材。
它所传达的爱情、人性和命运的主题,也一直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白蛇传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古老的传说,更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听者和读者,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
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
摘要:
1.白蛇故事的起源和发展
2.白蛇故事的文学作品
3.白蛇故事的戏曲和影视作品
4.白蛇故事的影响和文化意义
正文:
白蛇故事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朝。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描述白蛇精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故事不断地发展演变,形成了多种文学作品、戏曲和影视作品。
白蛇故事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唐朝。
据说,当时有一条白蛇在杭州市的西湖边,被一个叫许仙的青年所救。
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情,白蛇精化身为人形,与许仙结为夫妻,并生下一个儿子。
然而,故事的结局并不美满,因为白蛇精被一个叫做法海的和尚所镇压,最终导致许仙和她的分离。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蛇故事被改编成了多种文学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朝作家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这部小说对白蛇故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增加了许多情节和人物。
此外,清朝作家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中也有白蛇故事的版本。
除了文学作品外,白蛇故事还被改编成了多种戏曲和影视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京剧《白蛇传》,这部戏曲作品对白蛇故事进行了精彩的演绎,深受观众的喜爱。
此外,还有电影《青蛇白蛇传说之白蛇传》和电视剧《新白娘子传
奇》等作品,这些作品都对白蛇故事进行了重新诠释和演绎。
白蛇故事的影响和文化意义深远。
它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还涉及到人性、道德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霜降民间故事白蛇传说的起源
霜降民间故事白蛇传说的起源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秋季进一步深入的标志。
在中国民间,霜降这一节气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故事。
其中,白蛇传说是最为著名的一个,被广大民众传颂至今。
本文将探讨霜降民间故事白蛇传说的起源与发展。
1. 白蛇传说的基本情节白蛇传说主要讲述了白娘子因为误食仙草而成精的白蛇与白娘子一起生活在凡间的故事。
白蛇在寻求教化之际,遇到了治病救人的青年许仙,二人相爱并结为夫妻。
而由于白娘子的妖精身份被法海发现,白娘子被迫离开许仙,并最终被困在雷峰塔下。
经历重重困难后,白娘子重返凡间与许仙再续前缘。
2. 传说起源的古籍记载在古代文献中,关于白蛇传说起源的记载较早。
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南史·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四》中,其中有关于白蛇传说的记载。
随后,唐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也有对白蛇传说的提及。
这些文献记载为后世的白蛇传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3. 传说的后续发展白蛇传说在古代流传下来后,经历了不断的改编与演变。
唐代文学作品《西华山志》中,将白蛇传说与虞姬故事相结合,将白蛇描绘成了一个英勇善战的人物形象。
随后的明代小说《白蛇记》将白蛇传说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
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更加感人,白蛇形象也更加形象生动。
这些后续的文学作品,使得白蛇传说更加深入人心,并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4. 白蛇传说的社会影响白蛇传说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还深入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艺术方面,白蛇传说被改编成了京剧、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形式,丰富了中国戏剧文化。
在美术领域,白蛇传说更是被无数画家描绘成了各种形式的作品,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经典题材之一。
此外,白蛇传说还在其他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民间信仰、庙宇建筑等。
5. 白蛇传说的寓意与价值观白蛇传说中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与悲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婚姻与家庭的价值观。
白蛇为了和许仙在一起,勇气地面对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展现了坚贞的爱情和勇气的精神。
《白蛇传》的故事是如何演变的
《白蛇传》的故事是如何演变的白蛇与书生的故事,起初并没有那么缠绵悱恻。
关于这一题材,最早有唐代志怪小说集《博异志》中的《李黄》《李琯》,宋元话本集《清平山堂话本》中也有《西湖三塔记》,它们的根本内容都是将白蛇描写成扮作美女吃人的妖怪用以警示劝人。
譬如《李黄》的故事就是这样讲的:唐代书生李黄在长安东市看到一位身着白衣的漂亮寡妇,这位美女自称姓袁,李黄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就跟着她回家了,跟她一起过日子,待了三天。
第四天李黄回了自己家,他一回家,仆人就闻到他身上有一股蛇腥味。
随后,李黄就一病不起,对妻子说“我起不来了”,随后身子化为脓水,只剩一颗人头。
家里人就去找那个姓袁的美女,结果到了她家所在,才发现那是个废园子。
在这类故事中,蛇化成的白衣娘子还延续着毒蛇心肠,丝毫没有后来那位我们广泛认识的白娘子的美好品质。
戏曲改编成就爱情悲歌民间传说能够在民间广泛流传,很多时候依靠的是走乡串户的戏曲,但根本上最能吸引观众、留住观众的还是好故事。
第一个把白蛇传故事搬上戏曲舞台的是明代的陈六龙,但这个版本已经失传。
现存最早的以白娘子为题材的戏曲剧本是清人黄图珌的《雷峰塔传奇》。
黄氏版本中的白氏妖性十足,会圆睁怪眼威胁许宣“我如今老实对你说了,你快快收心与我和睦,万事皆休。
倘然还似这等狂妄,我叫满城百姓俱化为血水,不要带累别人丧于非命,你自去想来”。
听听这话,像不像威胁唐僧与其结婚的那些女妖们说话的语气,这样的白娘子,许宣无论如何爱不起来也不敢爱吧!戏曲在不断的演出过程中,经过艺人们的加工,又参加了很多精彩的情节,如端阳、求草、水斗、断桥等,这些内容都保存在现存乾隆年间的旧抄本《雷峰塔传奇》中。
先说说白娘子。
这时候的白娘子就越来越接近我们现在认识的白娘子了,她为了追求人类的爱情,放弃自己千年的道行,这自我牺牲的精神多么令人感动。
她勇敢面对法海的威势,颇有“大女主”的气势。
此外,在方成培的剧中,白娘子第一次怀孕了,这一招很厉害,从唐朝到宋明时期的白娘子故事中都没有孕育,这次却孕育了。
白蛇故事的发展和演变
白蛇故事的发展和演变
白蛇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民间故事之一,它通过讲述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白蛇为了和许仙在一起而经历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展现了爱情的坚韧和奉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蛇故事逐渐在各种文学作品、戏剧、电影和其他艺术形式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最早的白蛇故事可以追溯到唐代的《白蛇传》。
这部作品以白蛇和许仙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白蛇为了救活许仙而不惜舍弃自己的修炼成果、乃至与天地神仙抗衡的壮丽场面。
《白蛇传》将白蛇描绘为智慧、勇敢和善良的形象,让人们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敬佩。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蛇故事开始在各个地方产生了不同的版本和变种。
在明清时期,白蛇故事开始与佛教的因果报应和道家的仙风道骨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种关于爱情、道德和人性的综合故事。
此后,白蛇故事在戏曲、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尤其是在现代,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白蛇故事开始在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中得到了广泛的呈现。
著名的电影《白蛇传》和《新白娘子传奇》不仅使白蛇故事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让更多的人对这个古老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白蛇故事的演变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爱情的不同理解。
从最早的纯粹的爱情故事,到后来的关于人性和道德的思考,再到现代的商业化呈现,白蛇故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总的来说,白蛇故事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它既受到了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变迁和艺术形式的发展的影响。
无论是古代的经典版本还是现代的商业化呈现,白蛇故事都以其深情、动人和思考人性的特点,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
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最新版2篇】目录(篇1)1.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概述2.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历程3.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的影响正文(篇1)1.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概述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初是以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形式出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蛇故事逐渐发展成为文学、电影、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并成为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历程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早期阶段,白蛇故事以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形式出现,如《白蛇传》中的白蛇、青蛇、许仙等角色。
后来,白蛇故事逐渐发展成为文学形式,如《白蛇传》等文学作品的出现,使白蛇故事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蛇故事也逐渐发展成为电影、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
电影《青蛇》展现了白蛇青蛇等角色的个性和特点,而音乐剧《白蛇传》则以精致的表演和华丽的服装让观众体验到白蛇故事的魅力。
3.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的影响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对文化、艺术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白蛇故事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如文学、电影、音乐等,传播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其次,白蛇故事中蕴含的自由、爱情、勇气等主题,对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篇2)1.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2.故事概况3.故事发展历程4.现代故事的新形式5.结论正文(篇2)故事概况白蛇故事源于中国民间传说,通常以白蛇为女妖,以爱情或冒险为主题,叙述白蛇与人类男子之间的爱恨纠葛。
故事中的白蛇通常拥有神奇的力量,如变形、隐身、操纵水火等,而人类男子则多为平凡人,面临与女妖的斗争。
故事发展历程白蛇故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最早出现的版本中,白蛇是作为道德教化的象征,提醒人们要坚守道德底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蛇故事逐渐演变为爱情故事,白蛇与人类男子的爱情成为故事的核心。
在明清时期,白蛇故事开始出现于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如《白蛇传》等。
现代故事的新形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白蛇故事开始在网络上流传,出现了新的形式,如短视频、网络剧等。
《白蛇传说》的人性观
《白蛇传说》的人性观《白蛇传说》的人性观,摘要,本文从人的本质、妖的人性化和人的性格更富有人情味三个角度分析了电影《白蛇传说》中传达的人性观,认为该片在人性观方面表明了人性善的一面,有同情和帮助弱者的善性;在人物的性格塑造方面也有了更大突破,人的性格更富有人情味,而不脸谱化。
妖在和人的交往中,受人的感染也具备人的部分善性,有了人的爱和恨,开始人性化。
这体现了电影的人文情怀,宏扬人性善这一主题,是对电影和文学的新发展。
,关键词,人的妖化;妖的人化;人情味;人文情怀号称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就是其中之一,叙述一个千年蛇妖白素贞和人间书生许仙的爱情故事,故事中主要人物有白蛇、青蛇、许仙、法海等。
后来人们还把这个故事进行不断地补充、演绎,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逼真,人情味更浓,并把它搬上银幕。
2011年10月上演的《白蛇传说》就是这样一个经过不断加工改造、广受人们喜爱的电影。
相对于之前有关白蛇、青蛇的故事,电影《白蛇传说》有许多新的突破,如电影特技的使用和魔幻巨制的形式等。
在故事内容方面也有许多新的突破,出现了一些新的形象,如白蛇、青蛇的朋友乌龟、白兔、公鸡、小老鼠,残害生灵的白狐妖和蝙蝠妖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新角色出现,那就是法海的徒弟能忍。
在人性的表达方面,该片也有了新的突破,突出人性化,强调人性善是主宰故事发展的主线。
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该片中的人性新发展。
一是人的外形可以改变,人性的本质不会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和妖是两个不同概念,人间和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人有是非和情感,妖没有;人的本性是善的,妖的本性就是祸害生灵。
人对妖是不屑一顾的,又慑于妖术的强大和受到的迫害,人对妖一直持有厌恶、恐惧的心理。
这样,人和妖两重天,本是水火不容的两个世界。
但在《白蛇传说》这部电影里,法海的徒弟能忍追随法海多年,已从法海那学来一身降魔捉妖的好本领,也誓从师父除妖安民。
没想到在同蝙蝠妖的一场恶战中,能忍竟然被蝙蝠妖咬伤,中了妖毒,渐渐地变成了妖形。
《白蛇传》的演变与发展-精品文档
《白蛇传》的演变与发展-精品文档《白蛇传》的演变与发展《白蛇传》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白蛇与许宣的爱情故事一直是人们谈论不休的话题。
在越来越多的编者的笔下,这个故事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经过了几百年的积淀,它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早在唐人谷神子《博异志》中有一篇名为《李璜》的短篇,写陇西男子李璜与容貌美丽的白衣女子同居三日,归后但觉满身腥气,“身重头旋”、“口虽语,但觉被底身渐消尽。
揭被而视,空注水而已,惟有头存。
”家人往寻白衣女宅,但见空园孤树,问邻居,则见树下常有一大白蛇出入。
这篇的末尾还附上另一个故事,说官宦子弟李?g与一素衣女子交往,归后脑裂而卒。
家人至前日留宿处查看,但见一枯槐树中有大蛇盘曲之迹。
砍掘其树,得小白蛇数条。
这两个故事已经初见白蛇影子,但故事只是为了说明妖魅害人的主题。
真正《白蛇传》的雏形是明人洪?F的《西湖三塔记》,这是一部宋元话本。
它写宋孝宗淳熙年间,奚宣赞与白蛇精变化的白衣妇人结婚,后又几被其所害,幸得奚真人相救,三妖被镇于西湖三塔下。
话本中的男主角是临安人,名字与许宣相近,白衣妇人又是白蛇所变,且有同伴,又都被镇压于西湖的塔下,与后来的白蛇故事有明显的渊源关系。
白蛇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是在明代。
明末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所辑录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讲述的白蛇的故事比以前复杂得多,也丰富的多。
有了游湖借伞、订盟赠银、庭讯发配、赠符逐道等情节,同时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白娘子、许宣等主要人物的性格也很突出。
白娘子虽然未脱尽妖气,但已经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幸福的义妖。
许宣则是一个庸俗、怯懦的小市民,胆小怕事,软弱动摇,与白娘子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个话本描写白娘子与许宣的矛盾,为白蛇故事的进一步演变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于今可见的最早的白娘子故事的戏曲创作,是黄图看山阁刻本《雷峰塔》传奇。
此本写成于清代雍乾时期,继承话本对白娘子性格的刻画,着力描写白娘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白蛇传》的出现与演变
《白蛇传》的出现与演变《白蛇传》是中国民间传说之一,本来就知者众多,随着上世纪90年代的一部《新白娘子传奇》变的更是家喻户晓。
近日,我偶然查了一下《白蛇传》的故事原型,顿觉世人观念变异,真是到了好坏不分,善恶不明的地步。
在《白蛇传》中,蛇妖化成的美女成了人们赞扬的对象,而降妖的高僧法海则成了多管闲事,人人厌恶的对像。
然而故事原型又是如何呢?先说高僧法海,法海本是唐宣宗时的宰相裴休的儿子,他出家后,来到了金山的一个洞中修炼。
一天他正在打坐,突然有一条白蟒出来盯着法海。
法海和尚运用神通,将白蟒赶走。
这便逐渐有了法海与白蟒斗法的故事。
其实,中国自古就有包括蛇精在内的各种妖魔害人的传说,如唐代传奇小说中的《白蛇记》里就说了一个白蛇成精,化成美人,迷惑好色之人,然后吃掉的故事。
小说强调:万万不可为色欲所迷;人、妖不可共居的道理。
杭州一带,古时同样也有蛇妖害人的记载。
据杭州《净慈寺志》记载,在宋代该寺附近山阴曾出现过巨蟒,并会变成女人时常蛊惑害人;而陈芝光《南宋杂事诗》中,也有“闻道雷峰蛇怪”之说。
又据清初常熟钱曾所辑《也是园书目》中,宋人词话作品《西湖三塔记》中所写:由白蛇幻变的女子在西湖迷路,得到奚宣赞的救助,但蛇妖却要吃奚的心肝。
最后蛇妖被镇[讳]压在西湖三塔之下。
一样也是强调人、妖不可共居。
到了明朝时期,有个叫冯梦龙的作家在《警世通言》中整理了白蛇故事,写成了名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短篇小说。
小说里开始把蛇妖人格化,但主题依然是讲蛇精害人,害的许宣几次遭灾,还是强调人妖不可共居,为人不可好色;法海和尚依然是正面人物。
在这里我只引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结尾部分,大家一看即知。
许宣游玩西湖遇着美女白娘子,因执于色欲,便结为夫妻。
但白娘子乃蛇精所化,多次给许宣带来祸害。
许宣从高僧法海禅师处知道白娘子乃蛇妖后,便坚决要求除妖。
许宣按法海所教将钵盂按在蛇妖头上。
“随着钵盂慢慢的按下,不敢手松,紧紧的按住,只听的钵盂内道:‘和你数载夫妻,好没一些儿人情!略放一放!’许宣正没了结处,报道:有一个和尚,说道:‘要收妖怪’许宣听的,连忙教李募事请禅师进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3期2011年6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9No.3Jun.2011收稿日期:2010-09-05作者简介:达红(1971—),女,讲师。
白蛇故事的演变达红(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常州213002)摘要:白蛇故事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
在千年的传承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白蛇故事以及“白蛇”的形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增补删减。
其中唐代《博异志》、宋元话本、冯梦龙《警世恒言》及当代作家李碧华的小说《青蛇》对白蛇故事的记载都极具特色。
分析不同时期白蛇故事的变化,可以探求这种变化折射出的不同时代特质和人民内在的追求与思想表达。
关键词:白蛇故事;社会形象;白蛇形象中图分类号:I206.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0887(2011)03-0030-03蛇,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对蛇的敬畏、疑惑、恐惧及崇拜几乎贯穿了东方文明的发展史。
蛇自身蕴涵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所赋予它的特殊的社会意义,使得蛇的形象深入人心。
蛇作为一种有着特殊意义的异类形象,广泛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为人民群众广泛接受,这当中,最典型的要数民间文学中“白蛇”的形象。
白蛇故事在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的传承与变异,都折射着时代及文学的发展,表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质、不同时代人们的追求。
由此,形成了“白蛇”丰满而复杂的社会形象。
一、唐代《博异志》中的白蛇故事最初的白蛇故事出自唐代谷神子的《博异志》。
小说写一个陇西男子李黄,在长安东市偶然遇到一个姿容绝代的白衣孀居女子,替她还了钱后与白衣女子同居了三天,回家后只觉得满身腥气,头重脚轻,卧床不起,“口虽语,但觉被底身渐消尽,揭被而视,空注水而已,唯头存。
”家人吓了一跳,再去寻白衣女子,但已经人去楼空。
邻居说,树中常有大白蛇盘绕,众人这才知道少妇是蛇妖所变。
在这则故事中,气氛阴森,情节简单,无论对白蛇还是对李黄的描述都十分单薄,人物形象在故事里仅仅是一种教育的抽象符号:白蛇是害人的美女蛇,李黄是因贪图美色而丢了性命的好色男子。
这个故事教育男性不能好色。
无论故事本身还是故事中的形象都未表现出丰富的个性特征。
二、宋元话本中的白蛇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白蛇故事在百姓的口耳相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也融入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至宋元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壮大,迎合市民娱乐要求的各种艺术形式越来越丰富,其中话本就以故事生动、情节丰富广受市民的欢迎。
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就是一个以民间白蛇故事为底本,话本艺人在讲述过程中不断根据听众的反应进行增减修改,极受百姓欢迎的故事。
《西湖三塔记》说的是:南宋年间,临安府官宦子弟奚宣赞于清明时节到西湖游玩,帮助一个迷路女孩卯奴回家,与卯奴的母亲———白衣娘子同居。
半月后,白衣娘子喜新厌旧想杀奚宣赞,被卯奴救了。
奚宣赞回家后举家迁移避祸,不想第二年清明,奚宣赞又被白衣娘子的婆婆掳到她们家里,过了半月,白衣娘子又想杀奚宣赞,又被卯第3期达红:白蛇故事的演变奴所救,奚宣赞的叔叔———道士奚真人得知后做法收服了她们。
现形后发现婆婆为一只水獭,卯奴是只乌鸦,白衣娘子是一条白蛇。
在这个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里,主人公的个性鲜明,正反形象明朗、单一。
白娘子是一个冷酷无情的魔怪、吃人的蛇妖,她代表恶的势力。
男主人公奚宣赞生活安逸、悠闲,没有见过世面,受到妖魔的恐吓便不知所措,是魑魅魍魉横行当道的受害者。
而奚真人则是正义的化身,是维护社会安宁和平的卫士。
由乌鸦幻化的女孩卯奴,她虽然身为妖魔,却是弱势群体的同情者,她曾几次搭救奚宣赞,做过一些好事,她的存在衬托了白蛇妖极恶的形象。
从一个异类白蛇反复害人的故事可以看出当时人民对社会的隐忧:南宋年间,外表看似太平盛世,其实它的内部充满了危机———外部异族入侵,内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的话本《西湖三塔记》,其主人公表现出吃人、邪恶、阴险的形象性格特征。
作者正借助这种邪恶的妖魔形象,表达了期盼能出现一位神人,镇压住来自内部、外部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还老百姓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的心愿。
三、明朝冯梦龙笔下的白蛇故事到了明代,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发展的中晚期。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明代社会内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以程朱理学为主导的封建思想渐渐被动摇,出现了一批如李贽这样的中下层地主阶级思想家。
他们在作品里集中抨击大地主当权派的腐朽、黑暗和无能,主张革新政治。
随着城镇工商业的不断兴起,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在明代的小说中,出现了较多的市民阶层追求思想解放和封建统治者拼命维护封建礼教的主题。
这种新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着纠结着融合着,白蛇形象及其故事就折射了这样一个充满思想碰撞的时代。
冯梦龙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塑造了一个与前代不同的白蛇形象。
他吸取民间白蛇传说,并加以改编,将前人描述白蛇妖的鬼怪故事改写成了情感故事。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许宣是一个药铺的主管,清明节进香时遇上了白娘子和丫鬟青青。
许宣与白娘子偶遇,渐渐熟识,成亲,都很顺利。
后来,白娘子偷盗官府和富商的钱财被官府截获,白娘子跟青青逃脱,许宣却两次受连累,分别被发配到苏州和镇江。
后来,白娘子在镇江找到许宣,又重新开起了药铺。
但到最后,专收妖的法海和尚出现,许宣最终背叛了白娘子,他协助法海迫使白娘子现出了白蟒蛇的原形,白娘子被永远地压在了雷峰塔下面。
冯梦龙是一位明代作家,当时民众的感情与心理总会不自觉地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来。
明代社会思想的冲突与矛盾都会不自觉地影响着作者对白蛇形象的塑造。
因此在冯梦龙的笔下,白蛇形象呈现出与前代完全不同的特质。
他所描绘的白娘子是一个很能引起男子关注的“如花似玉的美妇人”,虽为妖,身上却处处体现出人性的需求———渴望爱情。
但追求爱情的过程与手段却充满了有悖于当时时代对女性要求的妖性。
她追求爱情极大胆率直,主动接近许宣,当面提出“愿成百年之好”;面对许宣的怀疑,她“圆睁怪眼”地责怪自己的丈夫;为了让自己的爱人高兴,她无视世俗礼教的要求,偷盗官府库银,偷富商,戏道士,惩淫色,藐视一切权威。
她关注自己的幸福,一门心思地想把许宣留在自己身边,甚至有些不择手段。
冯梦龙对“白蛇”这个形象的情感是十分矛盾的。
他既看到了白蛇体现出的人性中可爱的吸引人的一面;但是作为封建文人,他对这种不合礼教的行为还是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和反对。
他力图用这个故事警戒世人———不要为女子美丽的外表迷惑,男子应该抗拒“色诱”。
这种矛盾体现在故事的许多方面,如许宣对白蛇的感情变化。
许宣对白娘子的感情由最初被深深吸引到爱慕,再到又爱又怕。
许宣作为凡人,美色当前,感受到强烈的爱情,怎么不被吸引,进而心生爱慕?但白蛇毕竟是妖,所以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许多行径都是不合社会要求的。
于是白娘子每一次与许宣团聚,她因多情而使出的不合礼法的手段都为许宣带来祸害。
这似乎就使故事带上了一些道德宣教的意味:“但看许宣因爱色,带累官司惹是非。
”作者想要告诉像许宣那13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样的俗人,在美色面前要冷静。
许宣一次又一次地上当,又似乎在说明“美色”具有人们难以抗拒的诱惑力,人们也容易被美丽的表象所迷惑。
而白娘子最终被镇压也体现出道学家对“色”或“美色”所持的排斥的道德态度取得了最后胜利,强化了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道德取向。
但在故事中,白蛇的美丽率真、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反而衬出俗人许宣的不坚决,更让人感动,因此作者试图表达的主题显得苍白无力。
法海对白娘子坚决镇压的态度也反映了冯梦龙思想上的矛盾。
白娘子是为了自己的爱情与追求而不顾一切的资本主义思想萌芽时期的市民代表。
而法海则是用一切手段扼制、镇压与社会规则不相容的异类的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许宣则是在这两种矛盾对立思想的斗争中找不到出路、苦苦挣扎的老百姓的代表。
斗争的结局是代表封建礼教的法海,终于将许宣这个摇摆不定的市民代表拉到自己的身边;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市民代表白娘子最终被制服,并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被永远地镇压在雷峰塔下面。
白娘子的遭遇符合那个时代的政治及文化特征。
但是有一点值得赞许,就是已经有人敢于站起来进行斗争了,并且这种反抗得到了许多市民的同情。
四、李碧华笔下的白蛇故事明代之后,无论是文学作品中还是民间故事中的白蛇故事,其情节与冯梦龙所记载的大致相近,但结尾常有变异。
在弹词《义妖传》里,白娘子由法海镇住关在雷峰塔里,许仙也因此而出家;二十年后,白素贞(白娘子的真名)的儿子高中状元,衣锦还乡祭母,于是白素贞难满出塔,全家团圆。
《西湖民间故事———白娘子》中反抗性更强,最后小青勤奋修炼,终于破塔救出白素贞,二人合力将法海这个多管闲事的臭和尚打得逃入了蟹壳里,成为了蟹壳和尚。
最具突破性与颠覆性的白蛇故事和白蛇形象出现在当代,特别是香港作家李碧华的《青蛇》。
虽故事仍以传统的白蛇故事为底本,但它完全颠覆了传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白蛇完全退居到次位,青蛇成为主角,周旋在许仙与法海之间。
青蛇与白蛇是相依相伴的姐妹、争风吃醋的情敌,还有些暧昧情愫。
她觊觎许仙的爱却又鄙视其人格,爱慕法海却又视其为敌对面,处在多角情感的纠结点。
许仙的懦弱自私、左右摇摆,青蛇看得最真切;青蛇色诱法海,佛法与色相的抗衡,青蛇最明白。
她以亦妖亦人的冷眼打量着人世的情爱,用睥睨不屑的眼神,在嘲弄后面感叹苍凉的爱情。
李碧华的《青蛇》与传统的白蛇故事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白蛇故事往往或是民间流传的故事,或是文人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些许的改编,它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民间文学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而李碧华则借用传统民间故事的壳对人性、爱情进行深度思考,是一种由“我们”至“我”的思考。
在《青蛇》故事里,作者用传统意义上蛇的象征来描写人的情爱心理。
在中国传统文学的异物婚恋中,蛇郎或蛇女都是欲望、性、寂寞的象征。
青蛇作为一个独立的、鲜活的女人得到复苏,一个女人复杂细腻的爱恨情仇被一一刻画,传统定义中的两个男人的面具被粉碎———瓦解了许仙老实人的形象,让法海被佛法幽禁的情欲复苏。
而青蛇则实实在在体会着女人的情感生活,两段情之中交织着真心假意,在故事主角的情迷意乱中显露出人物的真性情。
李碧华用一个全新的视角,犀利、严肃地审视着人性,从而得出主题———“神、人、妖均逃不过情网”。
这种“人性的复归”,正是当代文学的主体思潮流向。
当今社会,作家多遵循社会主体文艺思潮,着眼于人物的精神生态,更注重人的内心及其情感的真实性,并积极地体现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李碧华以一种异端的潇洒,不动声色地述说一个关于爱情、关于人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