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年课标全国卷高考试题全面分析表-历史
近两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若干特点和启示
近两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若干特点和启示2011-3-30 8:16:57 看不清楚?可以调整字体大小:【最大很大一般】阅读:0 次近两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若干特点和启示一、解题:高考试题是最好的高考信息源高考试题隐藏着最多的高考信息,研究高考试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由:1、高考试题从来都具有导向、引领、指挥棒的作用;2、高考试题和命题人员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3、国家以高考试题推动课程改革的意图十分明显,且认可目前的命题趋势。
对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有不同的看法,如周长森老师在《中国历史课程网》上发表了《2010年各地历史高考试题批判》长文,如认为“历史题变成语文题,不考历史考语文,不伦不类”。
《中学历史教学》2010年第3期周明学的《高考历史命题何以与学生为敌?》:高考试题应该充满人文关怀,要有利于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考出学生的真实能力,考出学生的成就感与信心,要让勤奋学生、优秀学生、有真才实学的学生脱颖而出。
聂幼犁先生指出:高考命题,并不是有学问就能做得好,过去命题可以完全靠经验,而现在只有经验和学问,不懂得命题理论,不掌握命题技术,不熟悉中学实际情况和有关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很难做好这项工作。
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脱离教材,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立意的考查方向短期内不会改变,以高校教师为主的命题队伍也不会改变,所以研究高考、适应高考、赢得高考,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二、数据统计(必考部分85分)1、知识范围分值分布及结论通史专题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政治史(必修Ⅰ)经济史(必修Ⅱ)文化史(必修Ⅲ)2009年20分41分24分28分49分8分23.5%48.2%28.2%33%58%9%2010年24分20分41分28分45分12分28.2%23.5%48.2%33%53%14%结论:(1)从通史角度看,以中国近现代史或者世界近现代史为主;(2)从专题史角度看,经济史为主,文化史最少。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及答案 (自动保存的)汇总
2012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应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完全解读(全国乙卷)01
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历史命题特点
1、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本真,强调“五育”并举。试题彰显了 政治自信、文化自信,将党史学习融入历史教育和考察,推动育 人价值落地,使学生在培育知识、追求理想、塑造价值观等方面 得到启迪,进而关照现实。 2、从双减政策出发,聚焦基础,凝炼思维。着重考察基础,通 过对学科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察,引导学生将基 础知识内化,深入掌握方法。引导教师把重点放在讲透教材和学 法指导上,回应双减政策“减量增效”的要求。 3、史料实证为主线,综合考察核心素养。史料研读和证据意识 是历史学习的根本思路,从史料的探究、论证和分析过程中强化 基础训练,构建“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历史思维逻辑,启发 其获得更立体、灵活和批判式的思维品质 4、重视课程关联,学科多元渗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20年修订版)》对高中历史课程关联提出了新的要求,试 卷命题结合高中实际学情和学科特点,融合多种学科、社会热点, 起到有效整合历史课程资源,拓宽学习途径的作用。
2、深化基础性考查,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质量
试题通过对学科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 深入考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 点和基本方法,引导教师把精力放在讲透教材重点内容 和练习题减量提质上,而不是提前结课备考、把教学重 点放在解题技巧上。全国乙卷第26题,围绕宋代官职 “通判”的概念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 限等进行阐述,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的 目的,学生只有深入理解“通判”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 延,方能准确作答。
(1)充分体现论从史出的特点,适度引用图表或原材料。如 选择题第24题、第31题选用了图表格式呈现题干材料,第25、27、 28题以及第42、45题,都引用了原文加引号的方式表达,需要学 生具有良好的文言文字阅读功底,以及一定情境下的思辩能力。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小论文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小论文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思想【解析】首先,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例根据“三、所谓对其本国己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虛无主义......”可以得出钱穆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而应该从当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论证主题,例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史实。
既要看到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以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也要看到封建专制给当时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
【答案】略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图6——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
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一、试题总体评价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整体上延续了以往的风格,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强调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
试题题型稳定,内容涵盖广泛,重点突出,难度适中。
二、具体题目解析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该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涉及了农业、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
试题以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为材料,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和深入的理解能力。
2、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该题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为主题,选取了多个历史事件为背景材料,涉及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历史事件的经过,还要理解其历史意义和影响。
3、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该题以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涉及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并能够分析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4、世界古代文明该题以世界古代文明为主题,选取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文明为背景材料,涉及了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
试题要求学生具备对古代文明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能力。
5、世界近代史该题以世界近代史为主题,涉及了工业革命、殖民地运动、世界大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并能够分析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备考建议1、夯实基础知识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学生在备考时要认真学习历史教材,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制度。
同时,要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提高解题能力高考历史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强调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
因此,学生在备考时要注重解题能力的提高,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关注时事热点高考历史试题往往会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命题。
全国统一2024年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单选题1.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更的共同缘由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须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2.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全部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冲突3.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
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4.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峻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惊慌5.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独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
这表明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清政府激励民间投资设厂6.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由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
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
”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7.1940年头中后期,中国很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
这说明,当时A.商业的旺盛带动了工业生产B.抗日斗争的成功推动生产复原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8.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
2009—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古代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C2.(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解析】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
答案为C。
【答案】C3.(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
【答案】A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2009—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
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
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
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
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臵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5分)“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
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封闭保守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D.艰难脆弱2.(★★)(1.5分)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
“凡故杀他人马牛,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
”这些法律规定反映出当时()A.小农经济出现衰退现象B.政府严格控制民间经济活动C.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D.民间屠宰耕牛现实普遍3.(★)(1.5分)《汉书•元帝纪》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中华民族的“安土重迁”思想根源是中国古代()A.商品经济的发展B.巩固统治的需要C.儒家思想的影响D.农耕经济的发展4.(★★)(1.5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工商业城市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现象,它反映了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该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A.外商企业B.民间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5.(★★)(1.5分)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6.(★)(1.5分)有西方人说中国人太聪明了,他们用两种最简单的东西,赚了全世界无数人的钱:一是桑叶,二是泥土(瓷器).下列产品出现在英国市场上的先后顺序是()①丝绸②青花瓷③白瓷④粉彩瓷。
A.①③②④B.①④②③C.①②③④D.③①④②7.(★★)(1.5分)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不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A.“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B.“皆云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能辨识珠宝”C.“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D.“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8.(★)(1.5分)某同学的论文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的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的论据的是()A.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9.(★)(1.5分)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
近四年全国新课标卷考点分析
规律应用考查,变压器、电功率。选修3-1第2章(直流电)、3-2(交变电流)
17
概念、规律应用考查,变压器、交流电有效值、功率。选修3-2第5章(交变电流)
规律应用考查,电磁感应、感应电流、图像。选修3-2第4章(电磁感应)。
(2)(9分2问)折射定律、全反射、数学知识运用。
(1)(5分填空题2空)物理光学知识考查,干涉。
(2)(10分2问)机械波传播、叠加等知识考查。
本大题四年来,均是一小一大,小题分值三年6分、一年5分,小题题型为5选3的选择题或填空(12/15);12/13/14考察波、15年光学。
大题为计算题,12/13/14考察几何光学、15年波
(13分、1问)物理模型构建考查,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匀速直线运动。必修1第1/2章(力学)
(12分1问)基本规律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必修1第2/3/4章(力学综合)
(12分1问)规律应用,胡克定律、物体平衡、安培力。必修1第3(相互作用)4(牛顿运动定律)选修1第3(磁场)(力电综合)
(20分2问)概念、规律应用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平抛运动规律、动能定理、电场能的性质与力的性质、匀强电场电势差与场强、电场线关系。必修2第5章、选修3-1第1章(力电综合)
(20分3问)物理模型构建、规律应用考查,运动学公式、v-t图像、牛顿运动定律。必修1第1/2(直线运动)第4(牛顿运动定律)(力学综合)
本题四年主要是力电知识的综合运用,2015年为纯力学综合,分值在18-20分间。
33
(1)(6分选择题5选3)考查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选修3-3第10章。
全国高考文综卷1历史试题近四年对比分析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28.据研究,1853 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 9.09 便士, 28.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 28.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 2 - / 14
全国高考文综卷 1 历史试题近四年对比分析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 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 26.表 2
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1;而北京和天津, 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 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
这一比例高达 5:1 甚至 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 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 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2014年:一、试卷题型与知识分布与去年试题相比,今年高考试卷题型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知识分布由去年的5道中国史题目和7道世界史题目改为8道中国史题目和4道世界史题目,考察中国史的题目明显增加。
试卷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占48分,非选择题占52分。
知识分布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部分的内容。
其中12道选择题中,六部分的考察的情况如下:考察内容题目数量分值中国古代史 4 16中国近代史 3 12中国现代史 1 4世界古代史 1 4世界近代史 1 4世界现代史 2 8非选择题部分考察情况如下:题号考察内容分值40 中西科技文化比较学科内综合试题2541 新史观模式下考查中国近代史创新试题12选做题45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54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4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4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二、试题特点2014年的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基本上保持了相应的稳定性,体现出“重视基础,考查能力,关注热点,材料灵活”的特点。
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相结合,同时又侧重了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命题设计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和综合能力考查。
1、从考查内容上看①依托主干知识,重视基础性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遵循这一原则,试题所涉及的知识,都是课程中的基础知识,例如儒学的发展历程、宋明理学、清朝海禁政策、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小农经济、维新变法、“一五”计划、美国1787年宪法、苏联新经济政策、欧元、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抗日战争、清末新政等等,这些都是重大历史问题,为考生所熟知,试题用主干知识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②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点试题充分关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做到了学科特点和时代特点的有机结合,科学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
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历史试题评析
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历史试题评析一、试卷整体评价2023年的全国高考甲卷历史试题,保持了近年来的一贯命题风格,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创新和变化。
试卷结构合理,难度适中,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高考改革的方向。
二、试题题型及内容1. 选择题:试题涉及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多个方面,通过精心设计的题目,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同时,试题也注重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分析、比较、归纳等。
2. 非选择题:试题以材料分析、问题解答等形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
试题内容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三、试题特点及亮点1. 时代性:试题紧密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全球化、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2. 综合性:试题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多个方面。
3. 创新性:试题在题型、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如材料选择的新颖性、问题设置的灵活性等,都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体验。
四、备考建议1.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确保对历史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2. 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分析、比较、归纳等历史思维方法的训练。
3. 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历史学习和现实社会相结合。
4. 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多个方面。
综上所述,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历史试题是一份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考察、体现时代性、综合性与创新性的试卷。
考生在备考时,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注社会现实,将历史学习和现实社会相结合。
2023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标准答案全国卷1
2023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标准答案全国卷1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朝代使用了科举制?A.唐朝B.明朝C.元朝D.清朝正确答案:B2.《资治通鉴》是哪个朝代的著名史书?A.元朝B.明朝C.隋朝D.唐朝正确答案:D3.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抗日战争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确答案:D4.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原王朝?A.清朝B.元朝C.唐朝D.宋朝正确答案:C5.下列哪个重要运动用以反对帝国主义?A.二十一条要求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戊戌变法正确答案:C二、简答题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答:新文化运动是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一场文化革命。
当时,中国社会遭受到严重的封建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低迷状态。
新文化运动的爆发,主要是对旧文化的既有控诉,更是受到社会现实的压迫所迫。
2.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是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人民战争思想、政治思想、军事思想、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是中国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得出的结论,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时代性。
三、解析题以下是《大公报》上刊载的关于一位人物的介绍:“此陈非彼陈,却是陈独秀的妻兄。
他是“战斗教师”的代表人物之一,曾经担任过《新青年》的编委会委员,并长期致力于教育战线。
”请问这位人物是谁?答:这位人物是陈其通。
他与陈独秀是姻亲关系,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之一,主张革命和民主改革,曾经积极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和发行工作,并为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新课标2024_2025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02古代中国的经济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02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全部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乎其微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清代江南的租佃制【解析】“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可看出个体租佃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选C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不涉及土地全部权的变迁,解除A项;“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问题,而佃农的普遍,客观上说明地主有利可图或者说明利润丰厚,解除B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这里的信息没有说明农产品的动向问题,不能说明商品化的程度,解除D项。
【答案】C2.(202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需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忱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汉代土地兼并与自耕农经济【解析】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封建社会基本沿用这一政策,故A项错误;由材料“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货币税收加重了富商大贾对自耕农的剥削,因而影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税收状况而非农夫的生产热忱,故C项错误;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故D项错误。
2023年普通高考历史试卷评析
2023年普通高考历史试卷评析一、试卷结构处于新老高考并行和新旧课标交叉使用的高考,出现“3+3”“3+1+2”新高考与传统的“3+综合”三种考试模式,依据新课标的推行与统编教材的使用,部分省市对试卷结构做了调整,今年历史学科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试卷结构。
传统文综的模式即将退出舞台,基于旧课标的文综试题在整体风格和题型结构等方面基本保持稳定。
从通史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重大体持平,基本符合教材的实际,避免了各部分内容考查比重失衡和随意性的问题。
从模块角度分析,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考查内容的选取及其所占比重,与前几年相比,体现以下突出特点:政治史略有增加、经济史基本持平,文化史的内容略有降低,文化史的考查比重略低于政治史和经济史的比重。
今年的25分大题都采用了中外相联的方式,各部分的比重也有一定灵活性。
以上表明,2023年的试题结构与往年相比是稳定的,各断代史和模块、试题的覆盖率都保持基本平衡,体现了试题的公平性、连续性和科学性。
2.2023年新高考历史试卷新高考历史试卷突破了实行多年的文综试卷的成例,以独立的学科试卷形式呈现,在考查范围、试卷结构等方面做了很大调整,尤其是广东、河北、江苏、湖南对试卷结构调整幅度较大,取消了选做题。
尽管各卷在题量上略有差异,但整个试卷结构已大体趋同了。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和统编教材的使用,一些省份的老教材退出舞台,高考试卷中的选做题也随之终结。
按照历史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参照统编历史教材的必修、选择性必修安排,在必备知识考查上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将分散在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中相互衔接的内容组成有机的结构体系,形成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对选择性必修模块的考查,既有单独命制的选择题,也有与必修相关内容融在一起综合考查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这一做法,符合历史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既体现了“四翼”中综合性的要求,也符合历史学科综合化、体系化的学科特色,同时,也方便于试卷的编排和试题的命制。
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习题考点分布表
自治
Ⅰ
12 分
[政治 ·30]解放战争期间中
卷 问答 1 道,9 共奉行独立自主外交
分
[文化 ·29]五四运动后马克
思主义的传播
[政治 ·28]洋务运动时期的 [经济 ·42]洋务企业对近现
2018 年Ⅱ 卷
选择 3 道, 12 分
问答 1 道, 12 分
近代外交观念 [政治 ·30]抗日战争时期中 共抗日根据地农民抗日热 情的增强 [文化 ·29]孙中山的新三民
年
选择 3 道, 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
世纪 70 年代的矿业政策
Ⅱ
12 分
[经济 ·28]洋务运动与福州 [改革 ·45]清末北京街道管
卷 问答 2 道, 船政局的“协造”生产
理改革
23 分
[文化 ·29]民国初年追求新 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选择 3 道, [经济 ·28]晚清政府放宽兴 [政治经济文化 ·41]近代西
选择 3 道,
托古改制
Ⅱ
12 分
[政治 ·30]抗日战争时期日
卷 问答 1 道,
本金融侵略
15 分
[经济 ·28]洋务运动
[民主 ·46]陈独秀的民主思 想
[政治 ·30]抗日战争时期国 [文化 ·40]康有为与严复关
选择 3 道, 民党的一党专制政策
于缓解人口压力的思想
Ⅰ
12 分
[经济 ·28]外资经济对中国
流行
[政治 ·25]宋代科举制的发 [文化 ·42]汉代儒学思想对
展
人才选拔分类的影响
[经济 ·24]战国以前冶铁业 选择 4 道,
的发展
Ⅲ
16 分
[文化 ·26]中国古代药物学 卷 问答 2 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四年课标全国卷高考试题全面分析表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
题号考查知识点
高考试题亮点
回归课本入题视角思维方法设问角度规范表达
24 西周的政治制度和董
仲舒“大一统”主张
的影响
√√√
25 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
发展的特征
√√√
26 黄宗羲思想主张的理
解
√√
27 理解评价的苏格拉底
的思想主张
√√√
28 巴黎公社革命√√√
29 太平天国运动√√√
30 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
3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2
经济全球化
√√√
33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作
用
√√
34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5 哥白尼、牛顿和爱因
斯坦
√√√
40 中国古代、近代选官
标准的变化的原因、
表现及认识
√√√√
41
评价西方的崛起
√√√45 清朝少数民族管理制
度变革的措施
√√√46 中外民主政治实践夫
人差异和认识
√√√47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及历史阶段
√√√√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
题号考查知识点
高考试题亮点
回归
课本
入题
视角
思维
方法
设问
角度
规范
表达
24
分封制
√
25 郡县制√√√
26 宋明理学√√
27 明朝商品经济发展√√
28 亚里士多德√√√
29 美国独立战争√√√
30 日本明治维新√√√√
31 中国近代教育的变化√√√√
3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3 百团大战√√
34 新中国的外交√√√
35 历史史观√√√
40 明清之际的手工业与英国工业革
命
√√√√4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五琦和刘晏的榷盐法
√√√4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思想
√√√4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远东国际法庭与中国
√√√
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对曹操的评价
√√√√
2009年宁夏卷
题号考查知识点
高考试题亮点
回归
课本
入题
视角
思维
方法
设问
角度
规范
表达
24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25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26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27 古代中国的商业√√√
28 明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
29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30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31 第二次工业革命√√√
32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33 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4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35 《史学原论》√√√
40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探索
√√√√4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宋的经济制度
√√√√4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人民和公民权宣言》和《1791
年宪法》
√√√√
4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爱因斯坦的和平主义
√√√
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孙中山的思想
√√√√
2008年宁夏卷
题号考查知识点
高考试题亮点
回归
课本
入题
视角
思维
方法
设问
角度
规范
表达
24 古代中国传统的纪年方式√√
25 唐朝的官府和地方大姓的关系√√√
26 宋朝的政治制度√√
27 李贽的思想√√
28 雅典的民主政治√√
29 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
30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1 甲午中日战争√√√
32 中国的传统文化√√√
33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4 经济特区√√√
35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发展
√√
40 经济危机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4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彼得一世改革和日本明治维
新
4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民主党派的主张变化及原因
4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马歇尔计划的原因和影响
√√√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沈括的贡献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