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资讯里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资料
【课文资料】什么是讽刺?讽刺是指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
鲁迅认为“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是曾有的事实,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如何达到讽刺的效果?一是运用仿拟的修辞手法。
这种修辞手法往往都有一定的针对性,或顺其意而仿之,或反其意而仿之,都能借助变动的字眼表明自己的独特见解,尤其是在驳论文章里往往能产生一种辛辣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
仿拟修辞手法为鲁迅杂文广泛使用,如《拿来主义》中仿拟出“送去主义”。
二是运用反语。
从表面上看是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和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如《藤野先生》中的“实在标致极了”。
三是多用比喻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杂文虽有议论的特点,单往往不像议论文那样全面系统地进行论证,而是经常用比喻的方法,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态度,运用比喻进行讽刺,比抽象的说理更鲜明、更生动、更深刻。
四是运用富有表现力的副词、形容词等,造成一种诙谐有趣、含蓄有力的语言效果。
如本文开头的“总”“只”“一味”等。
一曲自信自强的鼓气之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写作背景无耻的侵略,无能的反动政府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
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进一步向华北深入。
1933年五月,国民党反动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塘沽协定》,变相承认日军占领东三省及热河省的合法性,并把察哈尔省北部及河北省东部的大片国土拱手送给日本帝国主义。
1934年,蒋介石又指使国民党华北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黄郛和日本谈判,与伪满洲国达成通车通邮方案,实际上就是承认了伪满洲国。
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并没有停止要占领全中国的侵略野心。
在平津危急、华北危急的形势下,反动政府为了开脱罪责,利用宣传喉舌,将自己一手制造的丧权辱国的卖国行为,推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上。
2019鲁迅《中国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原文语文
鲁迅《中国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原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省xǐng悟玄xuán虚搽chá 诓kuāng骗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 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我国国土日益沦丧,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
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鼓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这种散播悲观失望情绪、混淆黑白的论调,是极其有害的。
鲁迅就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写作本文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和揭露。
三、理解词义1.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于有关古迹的诗题)。
伤今,对今天的人或事感到悲伤。
2.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3.玄虚:空而不切实;靠不住;不可信。
4.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5.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6.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7.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8.诓骗:说谎话骗人。
9.不足为据:不能够当作证据。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②):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③—⑧):驳斥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三部分(⑨):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五、问题解疑1.本文以问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这个问句聚焦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它以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十分巧妙;它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自己观点的自信,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询问,这样的标题内涵十分丰富。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鲁迅
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共同抗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资本论》的诞生,不也是马克思与恩格思合作的结晶吗?孙中山先生说: “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以合作为原则,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 则亡”。可见,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故弄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 不满现实,追怀古代的事情
。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和他人。
前仆后继: 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来。
形容革命者斗争的英勇壮烈。
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和敌方论据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直接反驳敌方论点的? 3、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从正面提出了什么论点? 用哪些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批驳方式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1.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 2.体会尖锐辛辣的批驳语言。 3.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玄(xuán)虚 省(xǐnɡ)悟 摧(cuī)残
渺(miǎo)茫 家pǔ( 谱 ) wū( 诬 )蔑 kuānɡ(诓 )骗 zǎi( 宰 )相
脊( )梁
搽( chá)
jǐ
驳论:提出一个错误的论点,然后进行反驳, 再提出自己正确的论点。
驳论文一般结构: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指明错误的实质 或危害。(打靶子) 3、得出自己的结论,树立正确的观点。(树观点)
部编版教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题答案
也不是“自信”。这些批驳证明,不久前失掉的是“他信 力”,现在发展着的是“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 也就是说,对方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 误的,所以说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仿写:我们从古以来,就有热爱和平的人,有一身正气 的人,有为民图利的人,有舍身为国的人……即使岁月流 逝,也掩不住他们明珠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精神。
2.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 物具有这样的品行?课外查找资料,搜集相关的人物事迹, 与同学交流。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 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 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奋起反抗反动统治的革 命者和坚持抗战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如陈涉、李自成、 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 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 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 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
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 参考答案:“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 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 论证过程。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 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三、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交代时代背景,表明自己为何而写。(2)先摆 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 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2“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 表达效果?
部编版九上语文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上语文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与同学讨论。
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
参考答案: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
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
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点拨:解答此题,应先把握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批驳的方式通常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参考答案:第3—5段作者先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由对方论据只能推导出中国人丧失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不能推导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它们不能证明论点,因而批驳的是对方的论证过程。
三、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2.“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参考答案:1. ①交代时代和社会背景,表明自己为何而写。
②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2. 作者运用“仿拟”修辞格,由“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一词,既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讽刺意味。
3.“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呼应的是上文中提到的“公开的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些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等的谬论。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呼应的是上文提到的那些“埋头苦干”的四类人以及“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原文阅读(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原文阅读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②,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③,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④。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⑤,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注释】①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本篇最初发表于1934年10月20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名公汗。
文中加粗的语句,是最初发表在《太白》月刊上时被国民党书报检察机关删去了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中国人已经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请结合资料和课文内容,填写表 格,展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吗?”的辩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研学随练展收获
正方
中国人已经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1:
反驳:
论据2:
反驳:
论据3:
反驳:
鲁迅观点:
反方
论据1:自古
论据2:现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研学随练展收获
正方
反方
中国人已经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1: 九一八沦陷,我国地大物博
请用300字的文字表述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
小
结
先驳后立结构妙,论点鲜明论据凿。 举例论证又比喻,嬉笑怒骂皆文章。 人物精神隐藏深,国之“脊梁”要揣摩。
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 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了”,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
研学随练展收获
对待这情况,如何重拾中国人的民族 自信力呢? 明确告知所有人: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
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三、聚焦论证 寻找破绽
研学随练展收获
检学综练展成效 当下中国的“筋骨和脊梁”数不胜数。不过,对现在的中国青年,也产生了质 疑,有人说他们担当不起民族的未来,他们要么看重物质享乐,要么不想努力 却空想着一夜成名,要么“躺平、啃老、佛系”。
同学们,中国青年担当不起中国的未来吗?你们认同这个 观点吗?作为时代青年,你准备做怎样做中国脊梁?
研学随练展收获
✘ 论点
先驳
✘ 论据
后立
驳论文:一般先反驳错误的
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
✘ 论证 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 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
证过程。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一部分(1—2)揭示对方的论点论据,暗示对方 的论点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8)从正面和侧面批驳敌论,以古今 事例论证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第一层(3-5):从反驳对方的论据入手,分析对方 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直接反驳对方论点。 第二层(6-8):提出正面论点(间接反驳)古往今 来,具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大有人在,中国人自古以 来就有自信力。 第三部分(9):得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 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
用驳论证的方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接反驳,又用正面立 论的方法间接反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对方的论据确实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 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 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作者又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的 论点是争锋先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 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就间接 驳斥了对方论点。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 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中 国 人 失 掉 自 鲁 信 迅 力 了 吗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 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 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 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 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 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 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 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 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 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 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 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 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 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 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 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 信力。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 1934 年 9月 25 日,正是“九一八”事变 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一篇文 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中国⼈失掉⾃信⼒了吗》是中国⽂学家鲁迅在民国时期所著的⼀篇杂⽂,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编⼊《且介亭杂⽂》。
作于九⼀⼋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失掉了⾃信⼒的⾔论,⿎舞了民族⾃信⼼和抗⽇⽃志。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课⽂ 从公开的⽂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夸着“地⼤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也不信国联,改为⼀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慨叹⽈:中国⼈失掉⾃信⼒了 如果单据这⼀点现象⽽论,⾃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
假使这也算⼀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曾经有过“他信⼒”,⾃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就会疑,⼀个转⾝,也许能够只相信了⾃⼰,倒是⼀条新⽣路,但不幸的是逐渐⽞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到求神拜佛,可就⽞虚之⾄了,有益或是有害,⼀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更长久的⿇醉着⾃⼰。
中国⼈现在是在发展着“⾃欺⼒”。
“⾃欺”也并⾮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见其明显,笼罩了⼀切罢了。
然⽽,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信⼒的中国⼈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的⼈,有拼命硬⼲的⼈,有为民请命的⼈,有舍⾝求法的⼈,……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类的⼈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不过⼀⾯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暗中,不能为⼤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失掉了⾃信⼒,⽤以指⼀部分⼈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必须不被搽在表⾯的⾃欺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和脊梁。
⾃信⼒的有⽆,状元宰相的⽂章是不⾜为据的,要⾃⼰去看地底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解析
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国民党反动派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当时还处于地下 斗争状态下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 命力量。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 法的人······”为什么说这些人是中国的脊梁呢?
埋头苦干的人: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的人, 他们是创造了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 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 李时珍等。 拼命硬干的人:是不怕流血牺牲的人,反抗 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 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 祥等。
二、品味语言、体会讽刺意味,体味作 者的思想感情。
(1) 揣摩第1自然段,三个副词“总”、“只”、 “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第5段有一些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 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3)······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 简直就是诬蔑。 (4)揣摩“自欺力”“他信力”造语的新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 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 ---“失掉自信力了”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 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 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 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而现在的 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 点的自信,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 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
1.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 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 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 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 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 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 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 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 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赏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赏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和“七七”事变之间。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他以鲜明的爱憎,强有力地批判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论调,无情地揭露与抨击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投降、自欺欺人的无耻丑行,同时又无限深情地热烈讴歌了人民大众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战斗精神,给那些往中国人民脸上抹黑的家伙以当头一棒!一、结构缜密,层次清楚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引出错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二部分(3~8):分析揭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实质,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摆事实加以证明。
第三部分(9):作者针对陈词滥调,作出剖析,从表面看,是那些“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者失掉了自信力,而那“地底下”的是中国的脊梁,他们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二、立场鲜明,爱憎分明文章的前半部分表示的是对那些对国家丧失信心、卖国投降、自欺欺人的人的深恶痛绝,是犀利的讽刺和无情的嘲笑;而后半部分,却是对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的衷心爱戴,无比崇敬,是热情似火的讴歌。
一曲高亢激越的“脊梁颂”之后,便热情赞颂中国共产党人“有自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
在白色恐怖中写得这样字字含情,句句有意,是何等难能可贵!犀利如刀与热情似火,是两种不同的情感状态,却又和谐地统一在一篇优秀杂文里,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这篇杂文使用了许多“人”字句,其所指对象有所不同。
如: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鲁迅《中国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原文(最新整理)
鲁迅《中国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原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省xǐng悟玄xuán虚搽chá 诓kuāng骗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五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五篇]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阅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论述层次。
2、学习品味内涵丰富的杂文语言。
能力目标1、会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探究作品的思想意义。
情意目标感受作者运用犀利、讽刺的语言所表达的爱憎情感和严正立场。
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阅读和有感情的朗读,品味作品犀利、辛辣、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和有关本篇文章的资料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相结合,激发学生理解课文,走进鲁迅的兴趣和热情。
3、拟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辅助教学。
4、课型:品读鉴赏课重难点简析:1、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证缜密。
先驳后立,明确、有利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立场。
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2、作者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这就告诉我们鲁迅写作杂文完全是时代的要求,斗争的需要。
从理解文章,理解鲁迅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品味杂文语言,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探究作品思想意义。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1934年,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着侵略中国的步伐。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而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上述情况,颇有感触,奋笔写下了这篇文章,今天我们有机会走近它。
鲁迅《中国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原文
鲁迅《中国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原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省xǐng悟玄xuán虚搽chá诓kuāng骗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推荐三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推荐三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推荐三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篇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三周年之际,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
《中 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知识清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 1934 年 9 月 25 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猖獗,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活动也愈加明显。
一些人对抗日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大肆宣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论调。
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写下这篇文章,予以有力的驳斥,鼓舞民族自信心。
三、文体特征这是一篇驳论文。
驳论文是一种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通常先指出对方错误的论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法进行批驳,最后得出自己正确的观点。
四、文章结构1、摆出敌论点和论据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敌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直接反驳作者指出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不是自信;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求神拜佛是“自欺”,也不是自信。
这些都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3、间接反驳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列举从古至今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等,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他们的存在证明了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4、得出结论作者强调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这表明真正的力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五、论证方法1、驳论证通过批驳敌论的论证过程来驳倒敌论。
敌论以部分中国人的表现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结论,作者指出这些人的表现不能代表全体中国人,从而反驳了敌论的论证逻辑。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共25张PPT)(优质版推荐)
鲁迅(1881.9.25-1936.10.19) ,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 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 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 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怎样理解“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 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 及御用文人
•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 的群众革命力量
• 意义: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不要看那 些反动文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 那些真正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作为。
作者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2001年7月13日, 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 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 会主办权。
• 2001年11月10日, 世界贸易组织 (WTO)作出决 定,接纳中国加 入WTO,历经15年 的奋争与期待, 中国终昂首跨入 WTO大门!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 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 术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 英雄。
。2. 一份耕耘,份收获,努力越大,收获越多,奋斗!奋斗!奋斗!3. 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4. 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5. 不管现在有多么艰辛,我们也要做个生活的舞者。6. 奋斗是万物之父。— —陶行知7. 上帝制造人类的时候就把我们制造成不完美的人,我们一辈子努力的过程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我们的一切美德都来自于克服自身缺点的奋斗。8. 不要被任何人打乱自己的脚步,因为没有谁会像你一样清楚 和在乎自己的梦想。9. 时间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只在于你怎样使用10. 水只有碰到石头才能碰出浪花。11. 嘲讽是一种力量,消极的力量。赞扬也是一种力量,但却是积极的力量。12.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也会遇到一些挫折,一些困 难,那韩智华就是我们的榜样,永不认输,因为我知道挫折过后是一片晴朗的天空,瞧,成功就在挫折背后向我们招手,成功就是在努力的路上,“成功就在努力的路上”!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向美好的明天走去。13. 销售世界上 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14. 不要匆忙的走过一天又一天,以至于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命不是一场速度赛跑,她不是以数量 而是以质量来计算,知道你停止努力的那一刻,什么也没有真正结束。15. 也许终点只有绝望和失败,但这绝不是停止前行的理由。16.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7. 我颠覆了整个世界。只为了摆正你的倒影18. 好的想法是十分钱一打,真正无价的是能够实现这些想法的人。19. 伤痕是士兵一生的荣耀。20.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21. 多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可以”,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不可能”束缚,才能不断超越自我。22. 人生本来就充满未知,一切被安排好反而无味——坚信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地奋斗,就会迈向美好的未来。23. 回避现实的人, 未来将更不理想。24. 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25. 无论什么思想,都不是靠它本身去征服人心,而是靠它的力量;不论靠思想的内容,而是靠那些在历史上某些时期放射出来的生命的光辉。——罗曼·罗 兰《约翰·克利斯朵夫》26. 上帝助自助者。27. 你的爸妈正在为你奋斗,这就是你要努力的理由。28. 有很多人都说:平平淡淡就福,没有努力去拼博,又如何将你的人生保持平淡?又何来幸福?29. 当事情已经发生,不要抱怨,不 要沮丧,笑一笑吧,一切都会过去的。30. 外在压力增加时,就应增强内在的动力。31. 我们每个人都应微笑面对人生,没有了怨言,也就不会有哀愁。一个人有了希望,就会对生活充满信心,只要你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以 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32. 勇敢的人。——托尔斯泰《袭击》33. 昨天下了雨,今天刮了风,明天太阳就出来了。34. 是的,成功不在于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只要你努力过,拼搏过,也许结果不一定是最好的那也走过了精彩的过 程,至少,你不会为此而后悔。35. 每一天的努力,以后只有美好的未来。每一天的坚持,换来的是明天的辉煌。36. 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要与命运奋斗。——恽代英37. 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38. 志不可立无可成之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王守仁39. 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40.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41.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42. 在我们能掌控和拼搏的时间里,去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43. 我们不是等待未来,我们是创造未来,加油,努力奋斗。44. 人生如画,一笔一足迹,一步一脚印,有的绚丽辉煌,有的却平淡无奇。45. 脚跟立定以后,你必 须拿你的力量和技能,自己奋斗。——萧伯纳46. 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证思路常用答题模式等-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教学
列举了“四类人”,论证了古代就有有自信力的中 国人在,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论证思路
技法
1.审清题干,确定答题区域。通读某段(或全文) 内容,明确答题范围中提及的论点。 2.提取提示论证方法、揭示主旨的关键词,划分某 段(或全文)层次。 3.针对所划分层次,分析论点、论据等具体内容先 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再就论证过程中使用了什 么论证方法进行说明,或列举了……的例子,或引 用了……的内容,或将与……进行对比,最后论证 了什么观点或道理。 4.整合语言,表述时加上表达关系的词语,如“首 先”“然后”“接着”“最后”等。
点)。 ②分析文章各个段落,明确各段落内容(观点)。 ③将材料内容和各段落内容比较,分析材料观点与 哪段观点一致。
答题模式
材料×作为论据较好。材料×指出了……, 与本文(段)……(观点)一致/能够有力 证明本文(段)……观点。
材料×可以放在第…段作为论据较好。材料×指出 了……,与本文(段)……(观点)一致/能够有力 证明本文(段)……观点。
提取中心论点
提取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看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中心论点。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弄清 论点与论题的区别,别把论题当论点;要根据论题,结合文本内容, 顺藤摸瓜,找出论点。二是标题往往不是一句完整的话,需要稍加整 理。 (2)看开头语段。作者往往通过事例、名言提出论点,可注意文中相关 的提示语,如“可见”“由此观之”“当然”等。 (3)看结尾语段。就是所谓篇末点题的写法,大多有“所以”“总而言 之”“因此”等表总结性的词语。 (4)看中间过渡语句。 (5)归纳各分论点,总结出中心论点。
第7段: 举例证明我们古代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第8段: 第9段:
〖2021年整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
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头子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在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
还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
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那,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呢?在同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予以有力的驳斥,文章指出中华民族仍有许多“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在,而这些人正是民族的脊梁。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
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
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
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
“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
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 •《且介亭杂文》
敌论据论点
(1—2)
论据 两年前: 自夸“地大物博” 不 久: 希望国联 现 在: 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点: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直接反驳
(3—5)
偷 换 概 念
敌论点:
论点
间接反驳
(6—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立论
驳论
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 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一般结构和形式: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整体把握
朗读1--5段思考:
对方的论据是什么?得到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 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拼命硬干的人” 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 “为民请命的人” 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 “舍身求法的人”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
思考敌论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 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
含义?
批驳的突破口
自夸“地大物博” 是事实 希望国联 也是事实 求神拜佛 却也是事实
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 抓住了它,就能击中 要害。
是信“地” 信“物” 悲观论者早就失
掉了自信力,只 是“他信” 有“他信力”, 现在是在发展着 “自欺力”。
是“自欺”
突破口 论据不能证 明其论点
敌论据论点
(1—2)
1997年7月1日,香港在 沦亡百年之后于回到祖国的 怀抱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英国旗徐徐降下
1999年12月20日, 中国政府对 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澳门儿童手拿区旗与国旗, 迎接回归 中国国旗在会场扬起来
2001年7月13日, 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 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 主办权。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脊 梁
以 偏 概 全
古 论据 今
前仆后继的战斗 结论:
(9)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 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 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朗读6--9段思考: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 据是什么? 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又如何反驳 了敌方谬论?
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 点?这论点以什么作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 刺意味?
对方的谬误论点是: 对方论据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 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敌论点:
论点
间接反驳
(6—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脊 梁
以 偏 概 全
古 论据 今
前仆后继的战斗 结论:
(9)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 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 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你是如何理解的?能 不能举例说明?作者强调他们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 实际意义?
“埋头苦干的 人”
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在2004年雅典奥运上,中国代表团以
32金的骄人成绩,跻身亚军,直逼美国 霸主地位。
中国女排获得雅典奥运金牌再创辉煌
刘翔获得的男子110米栏金牌 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 的第一枚田径金牌。
2005年10月 “神六”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 成功
神 六 顺 利 升 空
着陆场工作人员在欢呼庆祝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古至今有“脊 梁”
结
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 己的看法,他用有“脊梁”
现 在
经过论证,关于“自信力”作者得出了 怎样的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 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论据 两年前: 自夸“地大物博” 不 久: 希望国联 现 在: 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点: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直接反驳
(3—5)
偷 换 概 念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 也许能够只相信自己,倒是一条心 “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 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国人”,“前仆后继” 的战斗的路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 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 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是否有益结果很快 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求神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 分明的结果。 有意或是有害,伊始就找不出分明 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 醉着自己。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 脊梁”?
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是真正 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 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 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 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 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 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哪些。
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你从下段文字中的划线字中读到了怎样的况味?产 生了怎样的联想?
2002年,中国上海市获得了2010 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这将是世博会第一 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
上海市民在南京东路步行街欢庆申博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 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 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
从公开的文字看起来:两年以 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 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 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 夸了,只希望着过脸,也是事 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情。 实;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 所有的中 过脸,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 国民党反动统治 国人 者及其御用文人 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 自信力了。
敌论点中 敌论据中 “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范围大 所述“我们”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一
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
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
小结
敌论据
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
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不久不自夸只希望国联
以偏
敌论点
概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驳 敌 论 证
失掉了“他信力”
己论点 己论据
发展着“自欺力”
正 面 立 论
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 人们坚 持抗战 劳动人民, 包括知识分 和民族 子,如毕升, 解放。 李时珍
我们有并不失 掉自信力的中 国人在。
反对剥削 阶级和外 来侵略者 的革命志 士,民族 英雄 英勇献身, 追求真理
正面立论, 间接反驳敌 论点。
同情人民, 杜甫,白居 易
“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了”“是事实”“也是事 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 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你从下 段文字中的划线字中读到了怎样的况味?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 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 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 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却也是事实。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统,
管它冬夏与春秋。
文学体裁: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文体形式:
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论点 论据 论证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论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