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壮声自远,悲情恸古今——辛词悲壮词风的微探

合集下载

辽宁鞍山市第八中学高中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知识点和相关练习试题百度文库

辽宁鞍山市第八中学高中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知识点和相关练习试题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间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武均州:即武巨。

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指洛阳。

朝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墓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

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案】(1)D(2)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②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③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解析】【分析】(1)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故选D。

(2)“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描写寒食时节译路上梨花处处盛开,以盛开的梨花渲染朝陵驿道上使者骑马奔驰的热烈氛围;作者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这里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想象,突出了诗人激动兴奋愉悦畅快的感情;本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面作的,以梨花处处开的春日美景,寄寓着作者对国家中兴收复失地的美好祝愿。

语壮声自远,悲情恸古今——辛词悲壮词风微探

语壮声自远,悲情恸古今——辛词悲壮词风微探
是 一种冷 漠 的公正 。
从 悲剧 审美 意义 上看 ,辛弃 疾 的人生 属于 社会 悲剧 、命运 悲剧 与 性格 悲剧 三种 类 型悲剧 的共 同产 物 。而其 中,社会 悲剧 起着 主导 作用。 辛 弃疾 是南宋 时代 一位 关心 国家前 途 、民族命 运 的爱 国词人 。 北 宋灭 亡后 ,年 仅 2 2 岁 的辛 弃疾 聚集 2 0 0 0人投 入抗 金义 军 ,并立 下 赫赫 战功 。辛 弃疾 率 军南 归后 ,向宋 孝宗 进 《 美芹 十论 》 ,始终 没 有 得 到 统 治者 的重 视 。辛 弃 疾 的 爱 国热 情 、 战斗 精 神 和 卓 越 的 军 事才 能没 有得 到 理解 和重视 。辛 弃疾 被 主和 派诽谤 ,弃 置不 用 达 2 0 年之久 。 最终含恨去世 , 据《 济南府志》 载, 他临死时还大呼 “ 杀 贼 !杀 贼 !”抗 金决 心至死 不渝 ! 生平 遭 际是词人 进行 文学 创作 时笼 罩于 心境 的主色 调 。不论是 命 运 悲剧 、社会 悲 剧还 是性格 悲剧 ,在 辛弃 疾 的人 生 以及他 的悲 剧 作 品 中都是 不 可截 然 区分 的。造 成悲 剧 的苦难 根源 在于 人生 有 限却 追 求无 限 ,这种 人 生存 的悖论 性 就是 一种 普遍 的悲 剧性 。而 这种 悲 剧 人生 带 给文学 殿堂 的是一 股 纯正 的悲壮 词风 。
稼 轩 的词风 堪称 是 快意人 生的 大 悲壮 。 当我们在 赏析 一 些诗词 而 又不知如 何界 定 悲壮词 风的 时候 ,何谓 悲壮 ?怎样 的诗 词才 配得 上 悲壮 ? 我 想 辛词 中的 这些 悲壮 内质给 我们提 供 了某 些方 面思考 ,并给 我们 的 阅读 与 写作 带来 了许 多启示 。 【 关键词 】悲壮;悲剧 ;爱国;信念 【 中图分类号 】 G 6 2 3 . 2 【 文献 标识码 】 A 悲 壮 即悲哀雄 壮 。唐代 杜甫 《 阁夜 》诗 : “ 五更鼓 角声 悲 壮 , 三峡 星河 影动 摇 。”宋 代刘 克庄 《 贺新 郎 ・ 再 用前 韵 》词 : “ 欲 托 朱 弦写悲 壮 ,这琴 心脉 脉谁 堪许 ?君 按拍 ,我 调柱 。”可见 ,悲 壮 的实质是壮语述悲情。我认为辛词的悲壮应该引起我们 的注意 ,这 在我们 的语 文 教学 中有重 要 的启示 。

晏殊《山亭柳-赠歌者》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晏殊《山亭柳-赠歌者》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山亭柳·赠歌者晏殊(宋代)家住西秦。

赌博艺随身。

花柳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

衷肠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译文我家住在西秦,具有多种技艺,敢于和人比试竞争。

在吟词唱曲上别出新裁,翻新花样。

我偶然学得了念奴的唱腔,声调有时高亢能遏止住行云。

所得的财物不计其数。

没辜负我的一番辛劳。

数年来往返于咸京道上,所挣得的不过是一些剩洒冷饭。

满腹心事,该向何人去诉说?若得知音赏识,我不会拒绝为他唱那些最难最高雅的歌曲。

唱完一曲后我在酒宴上当众落下泪来,再次拿起罗帕掩面而泣。

注释山亭柳:词牌名,晏殊是宋词中第一次用平声韵填写此调的作者。

晏殊小词一向并无标题,这首词以《赠歌者》题名是一种例外。

西秦:地名,在今甘肃省榆中县。

博:众多,丰富。

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

斗:竞争。

念奴:唐代天宝年间著名歌女。

高遏行云:《列子·汤问》说古有歌者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遏,止。

蜀锦:出自蜀地的名贵丝织品负:辜负。

‘数年”二句:杜甫《赠韦左丞》诗:“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漫:枉,徒然。

采:选择,接纳。

《阳春》:即《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歌曲。

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晏殊迁升为户部尚书(户部长官,属三司),以观文殿大学士的官衔做了永兴军的长官。

这首词作于晏殊知永兴军任上,此时晏殊年过六十。

被贬官多年,心中不平之气,难以抑制,假借歌者之名一吐心中的抑郁之情。

赏析全词通过一个歌者年老色衰遭遗弃的悲惨命运,道出封建社会千千万万被玩弄、遭遗弃的歌女艺妓的共同心声。

上片通过描写红歌女年轻时的盛况,反衬出年老的失意。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

”是歌女的语气自信而又自负。

“家住西秦”是写实,因为下面有“数年来往咸京道”的句子,歌女当是住陕西附近。

“赌”是比赛竞争之意。

一曲《登高》抒胸臆 老杜悲情传千古

一曲《登高》抒胸臆 老杜悲情传千古

诗意讲坛茛山东省平原县第一中学崔桂静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杜甫时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寄人篱下,生活困苦,身患疾病,潦倒无依。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创作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颈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品读《登高》,岂止这一联,全诗层层悲意涌上心头,选取其中几点粗浅感知。

●秋意肃杀之悲开头写景,天地苍茫,从上到下,由远及近,一气呵成,沉郁中透着悲情。

“风急”带动全诗,八个意象渲染出浓重的氛围,天气寒冷,秋气肃杀,秋风迅猛,万物凋零,狂风吹落木叶,发出凄厉的呼号声,天高云阔,飞鸟盘旋,一抹微云随风流转,孤单无依。

从远处传来几声凄厉的猿鸣,那声音划破长空,穿越山谷,刺向人的肺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猿鸣在文人墨客笔下多有提及,总觉不及老杜这里的“猿啸哀”来的悲凉,白居易“谪居卧病浔阳城”,听到的“猿哀鸣”,更多的是个人孤寂,知音难觅,孟浩然“日落猿啼欲断肠”也不过是远客思乡,愁肠百结,杜甫这一声猿啸是他心底的长啸,是他对着破败山河的悲鸣,是一种超越个人的旷古苍凉。

水边的小洲,泛着清冷的寒气,几只找不到归路的飞鸟,在空中低徊盘旋。

人在高台,似有风吹落叶飒飒入耳,树木不再繁茂,长江奔腾不息,这无穷无尽的时间使诗人倍感渺小,四季变化的树木和从未停止的江水,壮志未酬之苦,老病孤愁之哀,全部迸发出来。

可见杜甫的悲,悲在秋意肃杀,悲在无边的落叶与无际的江水。

盘旋的飞鸟,萧萧的落叶,使秋景更加凄清冷寂,诗心更加寂寞悲凉。

●百年迟暮之悲此时的老杜已56岁,指缝间划过的岁月正如萧萧而下的落木。

《破阵子》原文以及译文赏析

《破阵子》原文以及译文赏析

《破阵子》原文以及译文赏析《破阵子》原文以及译文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破阵子》原文以及译文赏析篇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作者: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注释八百里:牛之名。

五十弦:瑟。

的卢:马白额入口至齿者。

译文醉意中把灯拨亮抽出宝剑细看,一梦醒来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

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

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

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箭发弦动响声如同劈雷一般。

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

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报效朝廷。

赏析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

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

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

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

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

上句是看,此句是闻。

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

“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

《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

读《辛弃疾词》有感1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辛弃疾词》有感1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辛弃疾词》有感1000字_读后感_模板读《辛弃疾词》有感原创:橙妈橙妈近来拜读《辛词》,颇有一股豪气涌上心头。

真想穿越千年,站在狼烟四起的抗金战场,看辛弃疾如何金戈铁马、挥斥方遒;想穿越千年,回到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做辛弃疾忠实的倾听者,替稼轩分担一点儿家国之忧。

中国从古至今无数的爱国诗人,像一颗颗闪耀的明星镶嵌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坛的历史长河中,褶褶生辉。

从先秦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唐朝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从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如梦来”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多少为国家、为人民奔走疾呼的灵魂,多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辛弃疾也是其中之一,但他又是与众不同的一位。

别人大多都是用文字、用感情在呐喊,以便唤醒”沉醉”的政府和民族,而辛弃疾则是拿起武器亲自上战场的爱国词人。

李贺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辛弃疾做到了。

他二十多岁时,组织抗金队伍,带上”吴钩”亲上战场,甚至夜闯敌营,擒拿叛徒。

他的英勇曾让”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让”懦士为之兴起”.辛弃疾想这样一直为国家分忧,为百姓解难。

但腐朽的南宋王朝”亲小人,远贤臣”,偏信谗言,懦弱胆小,贪图享乐,无心收复河山,所以,辛弃疾空有一腔豪情无法施展。

罢了!只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意。

我们不好说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这是历史的不幸,但这又是中国词坛最大的幸运,中国词坛从此多了一位光芒四射的词人。

光照古今,响彻千年!辛弃疾南归十年后写过一首《水龙吟》,我最是喜欢。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南宋朝廷早已南迁,偏于一隅,想的不是如何收复失地,而是”乐不思蜀”整天享乐。

慷慨悲歌辛弃疾沉郁激愤稼轩词

慷慨悲歌辛弃疾沉郁激愤稼轩词

慷慨悲歌辛弃疾沉郁激愤稼轩词作者:赵建柱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6年第09期辛弃疾的稼轩词,“悲中有壮,壮中有悲”意绪沉着,慷慨激昂,充满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意和壮志难酬的愤懑,人道是“词如其人,词为心声”,辛词正是英雄悲剧的伟大痛苦的体现。

正所谓“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范凯《稼轩词序》),他的痛苦正是慷慨悲歌的“英雄感怆”(刘辰翁《辛稼轩词序》)。

于是,他在词中幻化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态心志:急公好义的英雄少年,意气奋发的豪侠俊杰,戎马倥偬的勇帅悍将,遭馋被谤的忠臣义士,去国归耕的落魄闲人……丰富深刻、各具神色,给我们展现了复杂而多变的人生感怀。

他用词诠释了自己的生命,彰显了强烈的悲剧精神。

辛弃疾是“英雄词人,词人英雄”,他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以文立身,成就自我,载入史册。

“言语妙天下,名德冠朝绅”(宋韩玉《东浦词》),既表现出了词人在词作方面的才华,又表现出了词人在济世创业方面的英雄才情,可谓形神兼备,冠绝千古。

“命运可以摧毁伟大崇高的人,但却无法摧毁人的伟大崇高”(朱光潜《悲剧心理学》),辛弃疾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形成了的忠义刚直个性。

在词的广阔世界里,他给我们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情怀复杂、百感交集的悲情英雄。

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就是词人的自我形象的幻化,“每个英雄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悲剧”(弗兹杰罗),生不逢时,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就是词人的宿命。

南宋是一个庸弱悲壮的时代,那个时代是一个动乱、杀戮、黑暗、屈辱、人妖颠倒、贤佞错位,英雄失意……的不幸年代,他只能“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继续倾泻出“无人会,登临意”的孤愤之语(《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德国哲学家恩格斯说:“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就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即理想与现实的的冲突,我想“一世之雄”(宋黄斡《与辛稼轩侍郎书》)的悲剧命运也定然牵绊于此。

山东章丘市第五中学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

山东章丘市第五中学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

山东章丘市第五中学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洞仙歌赵鼎①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

把盏无人共心赏。

漫悲吟,独自拈断霜须。

还就寝,秋入孤衾渐爽。

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

奈此九回肠②,万斛清愁,人何处、逖如天样。

纵陇水秦云③阻归音,便不许时闲,梦中寻访?【注释】①起鼎:南宋抗战名臣,遭秦桧谗言被貶,后绝食而死。

此词就是他谪居时所作。

②九回肠:喻愁极多。

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曰而九回。

”③陇水秦云:“陇水”和“秦云”本指陇头之水和秦岭之云这些环绕故都长安的山川云雾,词人在这里用来暗指那些昏庸无能的朝中奸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集中写了独酌、悲吟、孤卧三个生活细节,表明作者处境的艰难,愁怀的激烈,以及时光难度的悲吟。

B. “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

把盏无人共心赏”词人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自己被贬谪此地孤苦伶仃的苦闷之情。

C. “可怜窗外竹”三句,既是景语,更是情语。

从“可怜”、“不怕”、“弄”等用语看来,词人含蓄地赞颂了竹子耐严寒的品质,以寄托诗人的情操。

D. 上片以行动描写为主,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深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渴望回归故土,一心报国的满腔忠贞之情。

(2)请对这首词中运用的最突出的手法“赋”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

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

②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下片先是景物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描写层层深入,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

如月色、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良辰美景,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以“万斛清愁”形容愁恨之多,以“邈如天样” 以形容朝廷之远,以“陇水秦云”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

【解析】【分析】(1)D项,“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错,应是先景物描写,后心理描写。

一曲《登高》抒胸臆 老杜悲情传千古

一曲《登高》抒胸臆 老杜悲情传千古

一曲《登高》抒胸臆老杜悲情传千古【摘要】杜甫的《登高》是一首表达悲情的古诗。

在这首诗中,杜甫描绘了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以及对时代的无奈和感慨。

杜甫在《登高》中展现了内心的挣扎和矛盾,通过这首诗将自己的悲情传递给后人。

这首诗成为杜甫悲情传世的经典之作,永载千古。

通过《登高》,杜甫将他的情感和思想永远留在了历史长河中,成为后人学习和传承的宝贵遗产。

《登高》不仅代表了杜甫个人的情感体验,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思想风向。

杜甫通过这首诗歌,告诉后人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及对时代命运的忧虑和思考。

【关键词】《登高》,杜甫,悲情,古诗,孤独,心境,忧虑,国家,人民,无奈,感慨,挣扎,矛盾,传递,后人,经典之作,永载千古。

1. 引言1.1 《登高》是一首表达悲情的古诗《登高》是一首表达悲情的古诗,通过诗人杜甫的笔触,展现了一种深沉悲伤的情绪。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孤独的心境,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表达了对时代的无奈和感慨。

在这首诗中,杜甫所表现出的内心挣扎和矛盾,更是触动人心。

通过《登高》,杜甫将自己的悲情传递给后人,使其成为一首永载千古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真情实感,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与无奈。

《登高》可以说是杜甫悲情传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通过诗歌永载千古的典范。

在《登高》中,杜甫所表达的悲情和悲壮情怀,将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那个时代的激荡和沉痛。

1.2 杜甫以《登高》表达自己的心情杜甫以《登高》表达自己的心情,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忧郁和孤独。

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命运和人生的沉重思考,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世界。

诗中的“白发三千丈,青山海上来”表现了杜甫对自身境遇的沉痛感叹,他面对岁月的无情摧残和人生的荒凉,深感孤独和无助。

杜甫通过“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他心怀忧虑却又无法改变现实,表现出一种对时代的无奈和感慨。

《卖花声·怀古》原文及翻译赏析

《卖花声·怀古》原文及翻译赏析

《卖花声·怀古》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翻译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金谷园里玉楼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葱郁,江中龙舟显威名。

往事难回首,东风又起,暮春时候一片凄清。

美人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

伤心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

注释⑴阿房(旧读ēpáng):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征发刑徒七十余万修阿房宫及郦山陵。

阿房宫仅前殿即“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史记·秦始皇本纪》)。

但实际上没有全部完工。

全句大意是说,当年秦始皇曾在华丽的阿房宫里观赏歌舞,尽情享乐。

⑵金谷名园:在河南省洛阳市西面,是晋代大官僚大富豪石崇的别墅,其中的建筑和陈设异常奢侈豪华。

⑶隋堤古柳: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称为“隋堤”,即今江苏以北的运河堤。

缆龙舟:指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今扬州市)事。

⑷东风还又:现在又吹起了东风。

这里的副词“又”起动词的作用,是由于押韵的需要。

⑸“美人”句:言楚汉相争时项羽战败自刎乌江。

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被汉军围困。

夜里,他在帐中悲歌痛饮,与美人虞姬诀别,然后乘夜突出重围。

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东)边自刎而死。

这里说美人自刎乌江,是这个典故的活用。

⑹“战火”句:言三国时曹操惨败于赤壁。

周瑜指挥吴蜀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大军。

⑺“将军”句:言东汉班超垂老思归。

班超因久在边塞镇守,年老思归,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上面有两句是:“臣不敢望到酒泉郡(在今甘肃),但愿生入玉门关”。

见《后汉书·班超传》。

⑻秦汉:泛指历朝历代。

⑼涂炭:比喻受灾受难。

涂,泥涂;炭,炭火。

《九日蓝田崔氏庄》古诗词鉴赏

《九日蓝田崔氏庄》古诗词鉴赏

《九日蓝田崔氏庄》古诗词鉴赏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九日蓝田崔氏庄》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年代】:唐【作者】: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内容】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赏析】:“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人已老去,对秋景更生悲,只有勉强宽慰自己。

今日重九兴致来了,一定要和你们尽欢而散。

这里“老去”一层,“悲秋”一层,“强自宽”又一层:“兴来”一层,“今日”一层,“尽君欢”又一层,真是层层变化,转折翻腾。

首联即用对仗,读来宛转自如。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自己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

这里用“孟嘉落帽”的典故。

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

”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

然而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倩人正冠,显出别是一番滋味。

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

这一联用典入化,传神地写出杜甫那几分醉态。

宋代杨万里说:“孟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

”(《诚斋诗话》)“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按照一般写法,颈联多半是顺承前二联而下,那此诗就仍应写叹老悲秋。

诗人却不同凡响,猛然推开一层,笔势陡起,以壮语唤起一篇精神。

这两句描山绘水,气象峥嵘。

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

山高水险,令人只能仰视,不由人不振奋。

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

用“远”、“高”拉出开阔的空间;用“落”、“寒”稍事点染,既标出深秋的时令,又令人有高危萧瑟之感。

4.2《扬州慢》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4.2《扬州慢》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作业布置
阅读古典诗歌,要把握作者作品中意象的特点,揣 摩其组合方式,体会独特的意境。请同学们反复诵读品 味《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 两首词,比较二者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
谢谢观看
姜夔所处的南宋时期,国事衰微,小朝廷偏安一隅,文恬武 嬉,对金人铁蹄践踏下的扬州等地区不闻不问,抗战派呼声渐趋 微弱,国家风雨飘摇,民不聊生。
深沉的黍离之悲
对战争的厌恶、痛恨 对国势衰微的痛惜、不满、愤恨 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 对昔日繁华的追怀 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深沉的黍离之悲
同学们再次深情朗诵,深入体悟作者的黍离之悲。 至文笔之清刚,情韵之绵邈,亦令人讽诵不厌。
任务探究
三、再读词作,结合诗句分析造成扬州今 昔巨大反差的原因?思考《扬州慢》中黍离之 悲的具体内涵。
反差原因: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胡马窥江去后”点明扬州衰败的原因。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则赋予无生命的景物以人的情感,仿 佛那废弃的池塘和残存的古木也在控诉着对战争的厌倦,对敌人 的痛恨。不难让人联想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世说新语》 ∙言语)。时至黄昏,凄清的号角伴着寒风袭来,回荡在这座荒凉 寂寥的空城之上,如何能不令人无限伤感?
姜夔所见所闻
满眼弥望荞麦青青孤单可怜。荒废的池苑和残存的古老的大树, 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回荡在这座凄凉残 破的空城。
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 寂静无声。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 而生?
问题探究(小组探究)
1、明明是冬至,为何作者却说“过春风十里”?
姜夔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

语壮声自远,悲情恸古今——辛词悲壮词风的微探

语壮声自远,悲情恸古今——辛词悲壮词风的微探

语壮声自远,悲情恸古今——辛词悲壮词风的微探摘要:悲惨的人生遭际;真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成就了辛弃疾的豪放悲壮的醇正词风。

毋庸置疑,在文学的长河中稼轩的词风堪称是快意人生的大悲壮。

当我们在赏析一些诗词而又不知如何界定悲壮词风的时候,何谓悲壮?怎样的诗词才配得上悲壮?我想辛词中的这些悲壮内质已经给我们许多启示。

关键词:悲壮悲剧爱国信念悲壮即悲哀雄壮。

《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唐代杜甫《阁夜》诗:“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宋代刘克庄《贺新郎•再用前韵》词:“欲托朱弦写悲壮,这琴心脉脉谁堪许?君按拍,我调柱。

”可见,悲壮的实质是壮语述悲情。

正像刘克庄、王士祯所评,“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辛稼轩集序》)辛弃疾词最显著的艺术成就在于充实、巩固、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正是由于辛弃疾创作了大量的“英雄语”、“豪杰词”,至此豪放风格才蔚为大国,正式成派,辛弃疾的创作也成为这一派的杰出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东坡所处的年代和他创作歌词的态度与稼轩明显不同,苏轼是“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故东坡豪气横放洒脱,用语自然流畅而少顾忌。

稼轩则不同,他“锐意恢复,所志不行,乃悲歌慷慨,一于词发之”,(陈匪石《宋词举》)对南宋王朝的不思进取持批判态度,故其用语曲折多变,难于直言,并常常反复用典,借古喻今。

东坡是豪放中见超脱,这是东坡的当行;稼轩则是豪放中见悲壮,这是稼轩的本色。

表情方式的不同,因而也就造成了艺术风格的差异。

我认为辛词的悲壮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启示。

悲壮源于悲剧人生从理论上讲,造成悲剧的是宿命论,是个人无法抵抗的毁灭,是自由意志无法避免的必然。

很多伟大的理想说到底是对必然性的无知,是自以为是、自以为无所不能的人道主义对人类脆弱性的视而不见。

悲剧是理想与命运的搏斗。

但当我们感受着主人公在历尽艰辛后还坚持自己最初的爱和理想永不放弃,当我们从悲剧中获得哀伤悲伧的感觉时,那种快意人生的悲剧又变成了命运的胜利,悲剧的震撼力告诉我们无论多少世代,命运依然存在,悬在命运头上的,却是一种冷漠的公正。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词“风”意象微探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词“风”意象微探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词“风”意象微探
张威;徐定辉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2()41
【摘要】苏轼的词意象丰富,内蕴无穷,其中“风”是苏轼词众多意象中的一个突出意象。

“风”意象在苏轼词中是叙事写景抒情的时间线索、人物心理状态的自然投射、政治人生的多重隐喻、自由洒脱的精神象征。

本文试图从多个维度来探究“风”意象在苏轼词中的表层和深层的功能作用、审美意蕴与文化品格。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张威;徐定辉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人间词》的意象微探
2.从苏轼词的酒意象探苏轼多元化的品性
3.苏轼豪放词风探因
4.语壮声自远,悲情恸古今r——辛词悲壮词风微探
5.从苏轼词的酒意象探苏
轼多元化的品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燕歌行》赏析精选3篇

《燕歌行》赏析精选3篇

《燕歌行》赏析1原文:燕歌行南北朝:谢灵运孟冬初寒节气成,悲风入闺霜依庭。

秋蝉噪柳燕辞楹,念君行役怨边城。

君何崎岖久徂征,岂无膏沐感鹳鸣。

对君不乐泪沾缨,辟窗开幌弄秦筝。

调弦促柱多哀声,遥夜明月鉴帷屏。

谁知河汉浅且清,展转思服悲明星。

译文:孟冬初寒节气成,悲风入闺霜依庭。

初冬时节,天气变冷,凉风透过窗隙,吹入室内,一层寒霜,铺在小院之中。

秋蝉噪柳燕辞楹,念君行役怨边城。

秋蝉在柳树上喧叫,飞回温暖的南方,燕巢成空;想起夫君还在戍守边城,心中哀怨。

君何崎岖久徂征,岂无膏沐感鹳鸣。

总是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戍边抗敌,没有你在身边,我对梳装打扮也毫无热情。

对君不乐泪沾缨,辟窗开幌弄秦筝。

日思夜想心中悲怨,泪水沾湿了衣襟;我打开窗户,撩起帷幔,弹起秦筝,抒发满腔的思念。

调弦促柱多哀声,遥夜明月鉴帷屏。

琴声悲切哀婉,夫君啊,你是否能听见,漫漫长夜,只有照进屏风的月光与我作伴。

谁知河汉浅且清,展转思服悲明星。

自己与丈夫难以见面,好比天上的牛郎和织女隔着一道银河,翻来覆去睡不着,悲思不减到薄明。

注释:孟冬初寒节气成,悲风入闺霜依庭。

燕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有《燕歌行》。

《乐府解题》曰:“燕,地名。

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

”本篇也是写女子怀念到燕地边塞戍役的丈夫的。

古燕地在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一带。

孟冬:初冬。

指农历十月。

悲风:容易引起人悲伤情绪的寒风。

闺:古代女子住的内室。

秋蝉噪柳燕辞楹(yíng),念君行役怨边城。

噪柳:在柳树上喧叫。

辞楹:在屋柱上筑巢准备过冬。

君何崎(qí)岖(qū)久徂征,岂无膏沐感鹳(guàn)鸣。

崎岖:本指道路高低不平,此喻命运艰难不顺。

徂征:前往边塞从军。

膏沐:油膏脂粉等古代女子美容品。

鹳:鹳雀,一种水鸟。

对君不乐泪沾缨(yīng),辟窗开幌(huǎng)弄秦(qín)筝(zhēng)。

对君:疑是“思君”之误。

此诗拟之,故知是思君之误。

缨:彩带。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考练古代诗歌鉴赏6含答案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考练古代诗歌鉴赏6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六)(思乡怀人诗专项训练)姓名班级组别本试题共34分,40分钟完成.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11分)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 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二、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

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3、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6分)4、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5分)三.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5.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⑴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

⑵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⑶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异曲同工如临深渊B.买椟还珠殊途同归如履薄冰C.南辕北辙殊途同归如履薄冰D.买椟还珠异曲同工如临深渊6.(江西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

《醉高歌·感怀》诗词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醉高歌·感怀》诗词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醉高歌·感怀》诗词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醉高歌·感怀》是由姚燧所创作的,第一首首两句写作者自己的经历和现状,言浅意深,颇有反躬自省之味。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醉高歌·感怀》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醉高歌·感怀》元代:姚燧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

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

荣枯枕上三更,傀儡场头四并。

人生幻化如泡影,那个临危自省?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

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

十年旧剑长吁,一曲琵琶暗许。

月明江上别湓浦,愁听兰舟夜雨。

《醉高歌·感怀》译文十年京城观赏燕月、笙歌宴舞的生活,到吴地后两鬓已是白霜点点。

西风吹起,兴起思归品鲈鱼之念,而此时人已经步入晚年。

人生的发达与衰败,官场上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都是幻化泡影,人生无常荣华富贵不过过眼云烟。

长江畔,翠柳含烟,远远望去,一片青翠莽苍;微风拂起,江水波光粼粼,似乎带有一丝寒意。

道别后,只听得那令人断肠的《阳关》旧曲在低低吟唱,因为害怕远行者听到后会更加感伤。

多年的为官生涯令人感叹,一曲琵琶传递思绪;与友人分别,在月白风清的夜晚乘船离开九江,最怕在木兰舟中听那淅淅沥沥的夜雨声。

《醉高歌·感怀》注释中吕: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

醉高歌:中吕宫曲牌名,亦入正宫。

又名“最高楼”,小令兼用。

燕(yān)月歌声:用战国时荆轲的掌故。

燕,指元京城大都。

霜:喻指白发。

一说“吴霜”即指江南的寒霜。

“西风”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

此处作宾语,指思念故乡。

已在:一作“晚节”。

桑榆晚景:原指日落景象。

此处喻年老。

东隅,指日出处;桑榆,指日落处。

傀(kuǐ)儡(lěi)场:演傀儡戏的场所。

亦喻指官场。

荣枯:喻人世的盛衰、穷达。

四并: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同时遭逢。

十年:多年。

书剑:指文人的游宦生涯。

长吁:即长叹,指多年的为官生涯真令人感叹。

暗许:暗中许诺。

湓浦(pǔ):即湓水。

文言文形容忧国忧民

文言文形容忧国忧民

文言文形容忧国忧民1. 描写忧国忧民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陆游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杜甫谒先主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王昌龄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馀里,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前出塞九首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个是古文,不是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 古诗文中抒发人物忧国忧民、忠心报国的名句1.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陆游)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诉衷情(陆游)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壮声自远,悲情恸古今——辛词悲壮词风的微探
摘要:悲惨的人生遭际;真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成就了辛弃疾的豪放悲壮的醇正词风。

毋庸置疑,在文学的长河中稼轩的词风堪称是快意人生的大悲壮。

当我们在赏析一些诗词而又不知如何界定悲壮词风的时候,何谓悲壮?怎样的诗词才配得上悲壮?我想辛词中的这些悲壮内质已经给我们许多启示。

关键词:悲壮悲剧爱国信念
悲壮即悲哀雄壮。

《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唐代杜甫《阁夜》诗:“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宋代刘克庄《贺新郎•再用前韵》词:“欲托朱弦写悲壮,这琴心脉脉谁堪许?君按拍,我调柱。

”可见,悲壮的实质是壮语述悲情。

正像刘克庄、王士祯所评,“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辛稼轩集序》)辛弃疾词最显著的艺术成就在于充实、巩固、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正是由于辛弃疾创作了大量的“英雄语”、“豪杰词”,至此豪放风格才蔚为大国,正式成派,辛弃疾的创作也成为这一派的杰出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东坡所处的年代和他创作歌词的态度与稼轩明显不同,苏轼是“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故东坡豪气横放洒脱,用语自然流畅而少顾忌。

稼轩则不同,他“锐意恢复,所志不行,乃悲歌慷慨,一于词发之”,(陈匪石《宋词举》)对南宋王朝的不思进取持批判态度,故其用语曲折多变,难于直言,并常常反复用典,借古喻今。

东坡是豪放中见超脱,这是东坡的当行;稼轩则是豪放中见悲壮,这是稼轩的本色。

表情方式的不同,因而也就造成了艺术风格的差异。

我认为辛词的悲壮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启示。

悲壮源于悲剧人生
从理论上讲,造成悲剧的是宿命论,是个人无法抵抗的毁灭,是自由意志无法避免的必然。

很多伟大的理想说到底是对必然性的无知,是自以为是、自以为无所不能的人道主义对人类脆弱性的视而不见。

悲剧是理想与命运的搏斗。

但当我们感受着主人公在历尽艰辛后还坚持自己最初的爱和理想永不放弃,当我们从悲剧中获得哀伤悲伧的感觉时,那种快意人生的悲剧又变成了命运的胜利,悲剧的震撼力告诉我们无论多少世代,命运依然存在,悬在命运头上的,却是一种冷漠的公正。

从悲剧审美意义上看,辛弃疾的人生属于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三种类型悲剧的共同产物。

而其中,社会悲剧起着主导作用。

辛弃疾是南宋时代一位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正是民族英雄岳飞被赵构、秦桧一伙杀害的前二年。

公元1127年,金兵一举攻取开封,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愤怒的中原百姓终于在1161年纷纷起义抗金。

年仅22岁的辛弃疾聚集2000人投入抗金义军,并立下赫赫战功。

辛弃疾率军南归后,向宋孝宗进《美芹十论》,对南宋王朝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如何抓住时机进军收复中原失地等等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由于投降派的极力反对,英明果断的《十论》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辛弃疾毫不气馁,不久又向宰相虞允文进呈《九议》,内容和《十论》基本一致,但他这次却尖锐地指出:打击敌人,恢复国土,是关系到国家、生民的大业,不是皇帝或宰相的私事,应当上下一心共同参加。

《九议》和《十论》的命运一样,辛弃疾的爱国热情、战斗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没有得到理解和重视。

1181年,主和派对辛弃疾的抗金行动和要求予以诽谤与弹劾,于是辛弃疾被逐出朝廷,弃置不用达20年之久。

直到辛弃疾64岁时,南宋大臣韩氏想进军中原建功立业,曾起用辛弃疾做镇江知府。

辛弃疾也想借机会实现抗金夙愿,却终因良言献策未能如愿,1207年10月3日,辛弃疾便含恨去世,死时68岁。

据《济南府志》载,他临死时还大呼“杀贼!杀贼!”抗金决心至死不渝!
生平遭际是词人进行文学创作时笼罩于心境的主色调。

不论是命运悲剧、社会悲剧还是
性格悲剧在辛弃疾的人生以及他的悲剧作品中都是不可截然区分的。

造成悲剧的苦难根源在于人生存的有限性。

人生有限却追求无限;人追求无限却依旧有限,受限于形而下之肉身与有限的外在现实。

这种人生存的悖论性就是一种普遍的悲剧性。

而这种悲剧人生带给文学殿堂的却是一股醇正的悲壮词风。

爱国是悲情的内驱
悲壮之悲情不能以狭窄的一己情感为内驱,应该有更广阔的社会内容并上升到国家的高度。

辛词的内容比苏词更为广阔,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地步。

但辛词中思想内容最集中、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

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

”(徐釚《词苑丛谈》卷4)爱国是中华民族许多文人至死不渝的情感,但不同的是,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所以他的爱国词更加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

”(徐釚《词苑丛谈》卷4)因此,在爱国词中最值得重视的是那些表现自我经历、自我形象、自我感触的作品。

那些记录自己戎马生涯,或借助追念自己战斗生活而抒发感慨的词,当属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作品如:《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等。

辛弃疾的爱国词是通过各种题材加以表现的,最主要的一是酬唱词。

辛在酬唱词中很少写一己相思的陈词,而多以北伐恢复大业共勉,使酬唱词内容为之一新。

如:“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二是登临写景词。

辛词中有许多爱国的名作,如《念奴娇•我来吊古》、《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永遇乐•千古江山》、《南乡子•何处望神州》等都是这类作品。

三是怀古词。

如被杨慎评为辛词第一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上阕“意在恢复,故追述孙刘”(宋翔凤《乐府余论》);追述孙刘,即是批判“三国两晋形势与今日不同”,“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中原”,“天下无事,须南自南,北自北”的苟和派论调。

下阕意在慎兵,故感慨宋文帝;感慨宋文帝即是提醒当局不要重蹈草率用兵而失败的覆辙。

最后感伤廉颇,感伤廉颇即是感伤自己生不逢时,不得重用。

由于借助了咏古,使讽今具有了更深沉的内含,辛弃疾的爱国之情至死不渝、至真至纯。

可见,悲壮之悲情不是一己之私怨,而是铅刀一割的爱国真情。

信念是壮语的内核
罗曼•.罗兰曾说过,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是真正无谓的勇士。

当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秦王,太子丹和宾客以及荆轲的几个朋友,全体穿戴起白衣白帽,一同相送。

直送到易水旁边,今河北易县附近,挥泪诀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激起了送行者无比悲愤慷慨的心情。

荆轲唱着,头也不回地走了。

给后人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诗句。

而这种摄人心魄的悲壮其内核是荆轲忠于国家的必死信念。

众所周知,辛弃疾南归以后的痛苦时期正是这他词作的盛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造成了他豪放而深沉的词风。

他的词绝大部分是反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意志和对投降派偏安误国的痛恨,这就集中地表现了当时人民反抗民族压迫、渴求统一的愿望和要求,成为几百年来一直振奋鼓舞人民爱国精神的壮词名作。

坚定的信念不是从来就有的。

信念总是徘徊于坚持与动摇之中,总是彷徨于前进与退缩之中。

信念的失去固然有外在的迫力,固然有种种的无力与无奈,但主要还在于自己。

外因永远靠内因才起作用。

正如信念的重塑需要外在
的推动力,但最终还要靠自己去完成,任何人也不可能把信念深种于你的心中。

前面已经说过辛弃疾的悲惨遭际,在人生最郁郁不得志的时期,辛弃疾痛苦悲愤,却不消沉,在苦闷时依然能保有昂扬奋进的精神,如在与另一爱国志士陈亮的酬唱中,他既道出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悲愤心情,又道出了他的坚定信念。

这又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当繁华已尽的李唐王朝“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时候,正是由于诗人多国家的挚爱和不死的信念,才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情壮语,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代的志士仁人。

可见,正是的壮语是源于坚定忠贞的信念。

悲惨的人生遭际;真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成就了辛弃疾的大悲壮。

当我们在赏析一些诗词而又不知如何界定悲壮词风的时候,何谓悲壮?怎样的诗词才配得上悲壮?我想辛词的这些悲壮内质已经给我们阅读和写作方面带来了许多许多启示。

参考书目:
1.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齐鲁书社,1990年5月版。

2.袁行需:《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