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案

合集下载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版电子教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学时:9学时第三章教案内容分配学时1: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学时2:第一节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学时3: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学时4:第一节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学时5: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学时6: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时7: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时8: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时9: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三章第一学时教案授课内容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重点和难点: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3、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5、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作用6、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授课思路:1.突出重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手段: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入手,在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比较中,讲授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使学生切实把握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观念、方法和原则,由此加深学生对唯物史观理论基础的理解。

2.通过案例讲解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问题导入: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历史绵延不绝,对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思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总会对包括人的行为在内的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总体思考。

如世事变幻,其间有无规律?人生如梦,当中有无命运?各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根源何在?历史的演变有无规律?人生,是命运的安排,抑或上帝的指令?人是自由的吗?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解答,这些解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社会运动规律理论。

毛概(2023修订版) 第三章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教案

毛概(2023修订版) 第三章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教案

毛概(2023修订版) 第三章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教案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3.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任务4.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实践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研究,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2. 掌握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原则和思想方法;3. 理解社会主义革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4. 分析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对中国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本章的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的认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促进思考和交流。

3. 群体演练: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演练,模拟社会主义革命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 视频展示: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素材,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场景,增加研究的趣味性。

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课堂测试:在课堂结束时进行简短的测试,检验学生对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思考题或读书报告,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3.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提问和讨论的能力等。

参考资料1. 马克思恩格斯著《宣言》2. 中国中央委员会著《关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3. 著《论持久战》以上内容为毛概(2023修订版)第三章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教案的主要框架和安排。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以确保教学效果最佳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掌握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3.建立对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空气往往被看作是呈现温度的存在,但人们从来没有见过温度,那么温度是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向学生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2. 讲解知识点•物质的三态:以水为例,讲解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

•物质态的转变:通过实验或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展示固体-液体-气体的转变规律,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本质。

•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讲解实验或者生活中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3. 练习和讨论在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后,以最为常见的水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例如:当水温升高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当水的温度降到何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4. 拓展应用通过生活中实际案例对本章内容进行拓展。

例如,如何在不同温度下煮开一壶水?在夏季热天,如何利用温度跨度生产饮用水?在寒冷的冬天,为什么路面上的雪需要加盐?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确定学生是否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并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巩固和复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入,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效地拉开了本节课的帷幕。

讲解知识点时,采用具体的实验或生活例子,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本质,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练习和讨论环节,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巩固和加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的最后进行总结回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确保学生掌握了本章的关键思想和基本知识。

初中化学第三章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章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章讲解教案
主题:物质的化学组成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化合物的概念和结构。

4.能够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物的成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难点:掌握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展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及其特点。

2.讲解
(1)化学元素:介绍元素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

(2)元素周期表:简要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组织结构和分类原则。

(3)化合物:介绍化合物的概念和结构,以及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3.实践
让学生完成一些化学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四、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题,并思考一个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化学组成,通过讲解和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人民防空教育教案第三章核武器、核事故及其防护

人民防空教育教案第三章核武器、核事故及其防护

第三章核武器、核事故及其防护【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核武器、核事故的特点及其破坏因素,掌握遇到核袭击时的防护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核袭击的自我防护能力和自救互救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核武器概述2、对核武器的防护3、对核事故的防护【教学方法】:讲课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防毒衣、防毒面具、口罩、毛巾、围巾、防风墨镜、三角巾等。

【教学过程】:第一节核武器概述一、核武器(一)什么是核武器核武器是利用核反应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

(二)核武器的特点1、杀伤破坏因素多2、程度重3、范围广4、时间长(三)核武器的分类1、按结构原理:可分为原子弹、氢弹和特殊性能核武器。

2、按作战使用范围:可分为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

3、按配用的武器:可分为核导弹、核炸弹、核炮弹、核地雷、核鱼雷和核深水炸弹。

一般所说的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是指弹头部分,而运载工具是用来发射或投射核弹头的工具,有导弹、火箭、飞机、火炮、潜艇、鱼雷等。

二、核武器的威力及其爆炸方式和外观景象(一)核武器的威力核武器的威力是指核爆炸时释放的总能量,通常用“梯恩梯”(TNT)当量(简称当量)来表示。

它的含义是指爆炸时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梯恩梯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

(二)核武器的爆炸方式核武器的爆炸方式主要有空中爆炸和地面爆炸两种。

(三)核武器空爆时外观景象主要特征为火球不接触地面,初期为球形,很快变为扁球形。

几秒或几十秒后,火球冷却成灰白色,或棕褐色的烟团,并继续上升,不断扩大,同时地面上掀起一股尘柱。

最初尘柱和烟云不相连接,随后尘柱迅速追及烟云,形成爆炸特有的蘑菇状烟云。

三、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五种。

(一)光辐射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指爆炸时的闪光及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和热。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教科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教科版

授课人:授课年级高一课题课时3.1牛顿第一定律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导学目标目标解读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

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及其主要过程和推理。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4.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并能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惯性是物质固有的一种性质,所以与外界环境无关,要多体味其中的意义。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需要安排1个课时教学,若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外,建议用15~20分钟,安排在课内则只需15分钟左右。

从了解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到认识伽利略的科学实验方法,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发展过程及方法,着重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多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并解释其中的物理规律,领悟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概念和特点。

课前准备研读教材,估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准备课堂演示的实验器材或视频资料。

导学过程设计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乘公交车回家时,汽车突然启动或者前进中突然刹车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启动时我们会往后仰,刹车时会向前倾,甚至与车厢“亲密”接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惯性。

那什么是惯性,怎么样的物体才有惯性,惯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图片展示第一层级研读教材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双色笔,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

通读教材,作必要的标注,梳理出本节内容的大致知识体系。

PPT课件呈现学习目标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和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

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第一层级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就学案中基础学习交流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思想道德修养》教案第三章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

《思想道德修养》教案第三章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

(四)教学目标《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往客体的划分具有不确定性。

事实上,交往的双方互为主体,即使在某些情况下,好像一方是交往的发起者,具有主动性,但只要一进入交往过程,交往双方就进入了互为主体的状态。

交往的互动性要求人们在交往中保持积极状态、发挥能动作用、扩大交往范围,敢于交往,善于交往,诚于交往。

第三,人际交往具有层次性。

人际交往的层次性体现在不同对象、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需要和目的等各个方面,如与亲友、与同学、与老师、与熟人、与陌生人交往,以及因公交往和因私交往,这就需要人们根据不同类型交往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交往策略。

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素质,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

对于大学生来说,积极开展人际交往,对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和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大学阶段同学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而且要掌握并遵守社会规范,这样才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毫无疑问,对大学生来说,无论是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获得,还是社会规范的自觉遵守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赖于不断地与社会、与他人的交往实践,有赖于在交往实践中不断地接受社会、他人的教育和引导,因此,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环节。

其次,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正确地认识自我,从而合理地评价自我,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初涉人世的大学生来说更为困难。

经验表明,人对自己的认识需要以他人为镜,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和比较中,把自己的形象反射出来而加以认识。

一般地说,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对方尊重自己、喜欢自己、愿意与自己交往,就表《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思想道德修养》教案《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思想道德修养》教案第一,重视第一印象。

教案名称:第三章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教案名称:第三章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教案名称:第三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一、教材分析本章节选自《妇产科学》教材,主要介绍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中详细描述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流程,同时也强调了疾病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和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本课程面向大学医学类专业高年级及研究生以上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知识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需要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如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理解。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判断和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各种情况,具备临床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防治的重视,树立为患者提供优质诊疗服务的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判断和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各种情况,为后续的临床医学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五、教学对象本课程面向大学医学类专业高年级及研究生以上的学生。

六、教学任务分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妇产科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为后续的妇产科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通过课堂讲解,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准备备好教学所需的教材、PPT、模型、多媒体教学资料等,并安排好教学场地和设备等相关事项。

同时,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可能面临的生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九、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骤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教学设计目的)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主题。

浙教版七年级上数学第三章实数复习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数学第三章实数复习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数学第三章实数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1. 实数的概念与分类2. 实数的运算规则3. 实数与数轴的关系4. 实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及性质。

2. 掌握实数的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3. 能够运用实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实数的概念及分类,实数的运算规则。

2. 教学重点:实数的性质,实数与数轴的关系,实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数教学挂图。

2.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数轴图纸,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实数概念,例如气温变化、身高测量等,让学生感受实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讲解:(2)讲解实数的运算规则,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3)分析实数与数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数轴上表示实数。

3. 随堂练习:(1)完成教材第3.1节的练习题,巩固实数的概念与分类。

(2)完成教材第3.2节的练习题,提高实数运算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实数的概念与分类2. 实数的运算规则3. 实数与数轴的关系4. 实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1)实数:2,3/4,√2,5.5。

(2)运算结果:5.2,3.8,2,4。

(3)见数轴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实数的概念、分类、运算规则及其与数轴的关系?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入无理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鼓励学生探索实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数的概念与分类2. 实数的运算规则3. 实数与数轴的关系4. 实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6.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一、实数的概念与分类重点和难点解析:实数的概念是本章的核心,学生需要理解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两部分。

高中化学第三章第2节教案

高中化学第三章第2节教案

高中化学第三章第2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组成。

2. 掌握原子结构的实验研究历程。

3. 能够描述原子的基本结构模型。

4. 理解原子的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及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 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组成。

2. 原子结构的实验研究历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讲解原子是化学世界中最基本的颗粒,通过观察实验,我们逐渐认识到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学习内容(25分钟)a. 原子的实验研究历程• 道尔顿的原子模型• 汤姆逊的电子云模型•朗缪尔的铂金模型• 玻尔的量子理论模型b. 原子结构模型• 原子核(质子和中子)• 电子云• 原子序数与元素周期表3. 实验演示(15分钟)展示光谱分析仪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观察原子的光谱特性,了解原子结构的研究方法。

4. 锻炼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阐述各自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5.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内容,强调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知识的重要性,并为下节课内容进行铺垫。

四、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材,复习本节课内容。

2. 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准备下节课的实验报告。

五、板书设计:原子结构- 道尔顿、汤姆逊、朗缪尔、玻尔的原子模型- 原子核(质子、中子)及电子云- 光谱分析实验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实验研究历程和基本模型。

通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同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化学思维和知识面。

第三章 代数式教案-七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章  代数式教案-七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一、单元学习主题本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数与式”主题中的“代数式”.二、单元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标准2022》指出初中阶段数与代数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一,是学生认知数量关系、探索数学规律、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石,可以帮助学生从数量的角度清晰准确地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数与代数领域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和“函数”三个主题,是学生理解数学符号,以及感悟用数学符号表达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的关键内容,是学生初步形成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感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重要载体.“数与式”是代数的基本语言,初中阶段关注用字母表述代数式以及代数式的运算,字母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运算和推理,通过字母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教师应把握数与式的整体性,一方面,通过对负数、有理数和实数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数是对数量的抽象,知道绝对值是对数量大小和线段长度的表述,进而体会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数形结合的意义,会进行实数的运算;另一方面,通过代数式和代数式运算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通过基于符号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感悟数学结论的一般性,理解运算方法与运算律的关系,提升运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数学知识与实际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模型、验证反思的过程,形成模型观念;要关注基于代数的逻辑推理;能在比较复杂的情境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逻辑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2.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代数式”,本章包括两个小节:3.1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3.2代数式的值.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让学生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的公式;会把具体的数代入代数式中进行计算.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利用学生熟悉的数的有关知识来学习式的有关知识,理解式的运算与数的运算是一致的,即式的运算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之上的,式的运算更具有一般性,数的运算是式的运算的特殊情形.通过类比教学,体会“数式通性”,在对数与式运算的对比分析中,使学生理解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在不断重复中得到提高的,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到数与式的相关概念和运算来源于实际,是实际的需要,看到数与式的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起到的作用,感受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式比数更具一般性的道理.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的过程,既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又能培养学生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逐步让学生养成善于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三、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代数式,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简单的列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简易方程等知识,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的经验,这些是学习本单元的直接基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通过举例复习用字母表示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复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学生充分体会字母的含义,逐渐熟悉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理解字母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运算,为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打好基础.同时,要运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来开展本章的课堂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数的运算来学习式的运算,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不仅能让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数式通性”的道理,还能促使学生的学习形成正迁移,从而提升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特定情境,使学生一直处于熟悉的数学氛围之中,会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探究意识.虽然代数式可以简明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和数量关系,同时又具有一般性,可以给解决问题和计算带来方便,但列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仍然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困难,是学生思维突破的一大难关,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类比思想的逐步渗透、抽象能力的逐步培养.四、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现实的问题情境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用字母表示数是数量关系的一种抽象化,它更具有一般性,是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提高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通过经历由数到式的过程,体会式的运算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之上的,在感悟“数式通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类比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4.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5.通过经历自主探索、观察发现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学意识和应用意识.五、单元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六、单元评价与课后作业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整体设计体现以下原则:针对性原则:每课时课后作业严格按照《标准2022》设定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情况.层次性原则:教师注意将课后作业分层进行,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层次性.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渗透人人学习数学,人人有所获.重视过程与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生活性原则:本节课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应回归于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根据以上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设置为两部分,基础性课后作业和拓展性课后作业.。

社区护理教案第三章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5篇)

社区护理教案第三章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5篇)

社区护理教案第三章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5篇)第一篇:社区护理教案第三章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第三章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的概念2.熟悉健康教育的对象方法和技巧 3.掌握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及主要形式【教学重点】 1.健康教育的概念2.社区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课程类型】新知识理论课【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结合提问、社区案例等进行启发式教学等)、讨论教学【教具】多媒体电脑、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屏幕、多媒体课件、激光笔等第三章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第一节概述社区护理的核心是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社区健康,健康教育是其达成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通过运用教与学的一些理论,增进人们的健康知识,自愿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利用现有的卫生保健资源,最终达到改善人们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一、概念健康教育是只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各种活动,是健康信息在教育与被教育者之间传递和交流,是受教育者树立健康意识,自觉自愿的改变不良行为,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维护和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健康教育的意义、目的和任务(一)健康教育意义(二)健康教育目的(三)健康教育任务三、社区健康教育的对象(一)健康人群(二)具有某些致病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三)患病人群(四)病人家属及照顾着四、社区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一)社区健康教育的方法1、教育方法2、文字教育方法3、形象化教育4、电化教育(二)健康教育技巧1、开发社区领导层,东苑社区力量,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2、强调学习对象的参与3、讲究信息传播技巧4、学习内容安排符合学习的规律5、适当安排实践6、教育形式多样7、重视健康教育信息反馈五、健康教育相关理论(一)行为学理论(二)健康相关行为(三)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第二节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实现社区人群健康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

人教版化学初中第三章教案

人教版化学初中第三章教案

人教版化学初中第三章教案课题:原子的结构课时:1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1. 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即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构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 通过简单的实验展示一些具有原子结构的物质,如水、盐等,引导学生对原子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15分钟)1. 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即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 分析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包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带负电荷。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让学生观察电子的质量实验,通过实验结果验证电子是质量极小的粒子。

2.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电子云模型实验,让学生感受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轨迹。

四、总结归纳(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组成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重要性和存在形式。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组成的掌握程度。

2. 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原子的结构- 基本组成:原子核和电子- 原子核:质子和中子- 电子:带负电荷- 实验验证:电子的质量很小- 电子云模型- 思考:原子的存在形式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了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生动的实验和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教案设计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教案设计

第3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第1课时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体会学习方程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3.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4.初步认识方程模型,体会数学模型思想,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从一个学生熟悉的实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使学生会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严谨的良好素养.【教学重点】重点是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会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难点是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情境1】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1)m=0;(2)-2+5=3;(3)x>3;(4)x+y=8;(5)2a+b; (6)2x2-4x+1=0.你能说出什么是方程吗?【情境2】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1)情境漫画:好马和劣马沿同一条路径旅行,好马每天走240里,劣马每天走150里,劣马先走12天,好马若干天可以追上劣马.你能列出相应的方程吗?(2)学生问老师多少岁,老师说我像你这么大时,你才2岁,你长到我这么大时,我就41岁了.请你算算老师、学生各多少岁?你能列出方程吗?你能说出以上两个方程的共同点吗?【教学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从而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情境1中(1)(4)(6)是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情境2中(1)设好马x天追上劣马,列方程240x=150×12+150x;(2)学生15岁,老师28岁.设学生x岁,则老师(2x-2)岁,列出方程2x-2+x-2=41.两个方程都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教学说明】通过现实情景再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模型的意义,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前面的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有趣的情境,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一元一次方程问题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问题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教学说明】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生活,在经过观察、分析后能得出结论.【归纳结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根.2.等式的基本性质问题1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是什么?问题2什么是等量代换?【教学说明】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在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另外发展学生运用符号的意识.【归纳结论】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a-c=b-c.性质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a bc c=(c≠0).性质3:如果a=b,那么b=a.(对称性).性质4:如果a=b,b=c,那么a=c.(传递性).在解题过程中,根据等式的传递性,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代替,简称等量代换.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各式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A.S=12ab B.x-y=0 C.x=0D.123x+=1 E.3-1=2 F.4y-5=1G.2x2+2x+1=0 H.x+2.2.说明下列变形是根据等式的哪一条基本性质得到的?(1)如果5x+3=7,那么5x=4(2)如果-8x=16,那么x=-2(3)如果3x=2x+1,那么x=1(4)如果-8=y,那么y=-8.3.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4x+1=9的解.(1)x=2 (2)x=3.4.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2x-4=18 (2)2y+8=5y【教学说明】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对利用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有更加明确的认识.【答案】 1.C F2.(1)等式的基本性质1 (2)等式的基本性质2(3)等式的基本性质1 (4)等式的基本性质33.(1)把x=2分别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得左边=4×2+1=9,右边=9,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2是方程4x+1=9的解.(2)把x=3分别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得左边=4×3+1=13,右边=9,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不是方程4x+1=9的解.4.(1)x=11(2)y=8 3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从教材第87页“练习”和教材第90页“习题3.1”中选取.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教学反思】本节课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了多个贴近学生认知规律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课时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与合并同类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移项的概念.2.能够运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3.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引入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移项”的概念方法运用的理解;并使学生会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情感态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又体现知识的应用性,通过对移项法解方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重点是合并同类项、移项法解方程.【教学难点】难点是灵活运用合并同类项、移项法解方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情境1】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1)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怎样的?(2)某校三年共买了新桌椅270套,去年买的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又是去年的3倍,前年这个学校买了多少套桌椅?请你帮忙解决一下,你准备怎么做,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请说出你的理由?【情境2】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把若干本书发给学生,如果每人发4本,还剩下2本;如果每人发5本,还差5本,问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思考对于所列出的方程如何把它向x=a的形式转化?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你们能发现什么?【教学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设出未知数并列出方程.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总结出移项时,要改变符号.情境1(1)合并同类项时,系数相加减,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2)中设前年购买新桌椅x 套,可以表示出:去年购买了2x 套,今年购买了6x 套.列出方程x +2x +6x =270.方程的左边直接合并同类项,可得9x=270,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2求出方程的解x=30.情境2中设有x 名学生,列出方程4x +2=5x-5.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两边都减(4x +2)再两边同时加7得出x=7.在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以看做把方程的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教学说明】 通过知识的回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同时让学生体验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成功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移项问题1 什么是移项?移项的依据是什么?问题2 移项的目的是什么?移项的过程是怎样的?【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在经过观察、分析、类比后能得出结论.【归纳结论】 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 1.移项的目的是把所有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的过程是项的位置改变和符号变化的过程.即对移动的项进行变号的过程,没有移动的项则不变号.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变形中属于移项的是( ).A.由15x =1得x=15 B.由3x=1得x=13C.由3x-2=0得3x=2D.由-3+2x=7得2x-3=72.通过移项将方程变形,错误的是( )A.由3x-4=-2x+1,得3x-2x=1+4B.由y+3=2y-4,得y-2y=-4-3C.由3x-2=-8,得3x=-8+2D.由y+2=3-3y,得y+3y=3-23.关于x的方程2x+a-9=0的解是x=2,则a的值为()A.2B.3C.4D.54.在方程3x-12=1,13x+1=12,6x-5=2x-3,x+12=2x中与方程2x=1的解相同的方程有()A.1个B.2个C.3个D.4个5.方程4x+3=-3x-1的解x=_______.6.解方程:(1)0.6x=50+0.4x(2)4x-2=3-x(3)-10x+2=-9x+87.(1)当y是什么值时,5y-10与18-3y的值相等?(2)当y是什么值时,5y-10与18-3y的值互为相反数?【教学说明】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不是孤立的,需要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答案】 1.C 2.A 3.D 4.D5.4 76.解:(1)移项,得0.6x—0.4x=50 合并同类项,得0.2x=50系数化1,得x=250(2)移项,得4x+x=3+2合并同类项,得5x=5系数化为1,得x=1(3)移项,得-10x+9x=8-2合并同类项,得-x=6系数化为1,得x=-67.(1)5y-10=18-3y解得y=7 2(2)5y-10+18-3y=0解得y=-4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什么是移项?移项的过程是怎样的?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从教材第88页“练习”和教材第91页“习题3.1”中选取.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教学反思】本节是用“移项”、“合并同类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这将为后面几节进一步讨论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去括号”和“去分母”的解法准备理论依据.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第3课时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与去分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方程变形中的去括号和去分母.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3.通过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及步骤的探究,体会化归思想,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移项、合并同类项解方程的基础上,引出通过去括号和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步骤的理解;使学生在经历学习解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情感态度】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严谨的良好素养.【教学重点】重点是灵活掌握和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程序【教学难点】难点是解方程时如何去分母.(①不漏乘不含分母的项②注意给分子添加括号.)【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情境1】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同学们,目前初中数学主要分成代数与几何两大部分,其中代数学的最大特点是引入了未知数,建立方程,对未知数加以运算.而最早提出这一思想并加以举例论述的,是古代数学名著《算术》一书,其作者是古希腊后期数学家——“代数学之父”丢番图.丢番图的墓志铭:“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所经历的道路.上帝给予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胡.再过七分之一,点燃起结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天赐贵子,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进人冰冷的墓.悲伤只有用数论的研究去弥补,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请你列出方程算一算,丢番图去世时的年龄?思考所列方程与已学方程有什么区别?你能否把它转化为已学方程的形式?【情境2】 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解方程(1)4(2-x)-60=3(x-1)(2)2157146y y ---= 【教学说明】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列出方程,发现所得方程与已学方程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情境1中设丢番图去世时的年龄为x 岁,得出方程11115461272x x x x x +++++=方程中有分数,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2把方程中的分数转化为整数.情境2中(1)x=-7;(2)y=14- 【教学说明】 通过现实情景再现,让学生通过列方程,发现所列方程与已学方程的区别,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已有的知识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问题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问题2每一步中的依据及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在经过观察、分析、类比后能得出结论.【归纳结论】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有: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具体见下表:1.数学小诊所:小马虎的解法对吗?如果不对,应怎么改正?解方程2141136 x x--=-解:去分母2(2x-1)=1-4x-1去括号4x-1=1-4x-1移项4x+4x=1-1+1合并8x=1系数化为1 x=8【教学说明】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对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概念,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次数、常数项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尽量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不是孤立的,需要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答案】1.不对,应为:去分母:2(2x-1)=6-(4x-1)去括号:4x-2=6-4x+1移项:4x+4x=6+1+2合并:8x=9系数化为1:x=9 82.解:去括号,得12x-14-3=32x+1.移项,合并同类项,得-x=17 4.两边同除以-1,得x=-17 4.3.解:(1)去分母:3(x+1)-(x+1)=6. 去括号:3x+3-x-1=6移项:3x-x=6-3+1合并同类项:2x=4系数化1:x=2.(2)分母小数化整:490532 523 x x x--+-=去分母,得6(4x-90)-15(x-5)=10(3+2x).去括号,得24x-540-15x+75=30+20x.移项,合并同类项,得-11x=495.系数化为1,得x=-45.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从教材第89、90页“练习”中选取.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教学反思】本课从情境故事和回顾知识入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本章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其他植物激素这三个部分的内容。

本节内容则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两部分。

(2)生物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各种代谢活动及生殖发育能够严格有序的进行,需要各系统、器官及细胞的协调统一;生物体作为环境的成员,能够生存下来,需要自身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

本节中的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容,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生长素的发现史渗透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提供了基础。

并且,利用胚芽鞘作材料还可以有许多新的研究内容,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严密思维,科学的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生长素发现的过程。

②领会生长素发现过程中有关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2)能力目标①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②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③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④通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执着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四、学情分析:本章内容在于学生学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因此学生对于生物的调节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此知识基础上,高二的学生观察思维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章《热力学第一定律》教案精选

第三章《热力学第一定律》教案精选

中交换的热量又是多少?
2、“对于热力系统而言,能量守恒就是进入系统的能量与离
开系统的能量相等。”这种说法是否正确。♣3
♣3 答:错误。
小结: 1、本次课的核心内容是闭口系统的能量守恆关系式:
q=∆u+w;Q=∆U+W。 2、围绕这个方程的要点概念有:实质、储存能、内能。 3、要注意方程的适用条件和正确的符号表达。 作业: 习题:3来自1,3-4,3-5;思考题:3-2
∫2
讨论: q = ∆u + pdv 的适用条件。♣3 1
三. 意义:
是热力过程分析计算的基本依据;
也是热功转换的基本表达式
♦Q-∆U = W:等式的左侧是消失的热,右侧产生的功,
即:消失的热总是等于产生的功
例 3-1 某闭口系统完成了一个由四个过程组成的循环。试填充表中空
缺的数据。
过程 1—2 2—3 3—4 4—1
4、技术功与轴功的概念、计算以及与体积变化功之关系。
教 学 1、推动功与流动功的概念;
2、技术功与焓的概念;
难 点 3、轴功的概念。
标记
♣注释♥强调注意♠教学方案设计♦说明
说明
第三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3-1 第一定律的实质 一. 实质
♠从本章主要内容简 介入手。
第一定律的实质:能量转换与守恆定律
∫ ∫ δW = W1−2 + W2−3 + W3−4 + W4−1 = δQ = 4kJ ∫ ( ) 得: W4−1 = δQ − W1−2 + W2−3 + W3−4 = −1kJ
∆U4-1 = Q4-1 - W4-1=1 kJ ♥注意:1 应用第一定律解题时要注意各量的正负和单位的一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四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四篇

【导语】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学习能⼒,⽆忧考为⼤家准备了⼈教版⼋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四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3—1温度教学⽬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温度计教学器材:烧杯、冷热⽔、温度计、体温计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学达标:引⼊课题:欣赏⼀段有春、夏、秋、冬的影⽚问题:你知道物质有⼏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猜想)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进⾏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70页试验:图4.4-1⽰结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的温度⽐较⾼?学⽣结论〔 ……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结构原理:利⽤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3、摄⽒温度:字母C代表摄⽒温度℃是摄⽒温度的单位,读做摄⽒度;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度,把标准⼤⽓压下沸⽔的温度规定为100摄⽒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

低于0℃⽤负数表⽰例:37℃读作37摄⽒度-45℃读做零下45摄⽒度4、体温计:○1 结构、量程、分度值○2使⽤5、实验⽤温度计的使⽤:探究:怎样使⽤?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总结:(1)使⽤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认清分度值……每⼩格代表的数值(2)使⽤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②待温度计的⽰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相平(让学⽣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三节海陆的变迁一、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了解海陆变迁的实例,认识不同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海陆变化,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理解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分析地理现象和资料,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难点理解板块运动的机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古今海陆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如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的古河道等,提问学生:“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出海陆变迁的主题。

新课讲授海陆变迁的原因讲解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是导致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通过实例和图片进行说明,如地震、火山喷发导致地壳变动,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等。

组织学生讨论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填海造陆、围湖造田等。

大陆漂移假说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和主要依据。

通过动画或图片展示大陆漂移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后来逐渐分离漂移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

引导学生分析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如大陆轮廓的吻合性、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等。

板块构造学说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等。

结合世界地图和板块分布图,让学生认识六大板块的名称和位置。

通过动画演示板块的运动方式,如碰撞、张裂等。

分析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如板块碰撞形成山脉、海沟等,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等。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组织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日本多地震的原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课题: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 知识与技能: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生命起源不同观点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收集、查找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培养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2.关注生命起源的科学报道,体验探究推测活动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体验探索生命奥妙的艰辛。

3、引导学生真正地认识到科学研究和人的认识是逐步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教学重点: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难点:关注生命起源不同种观点。

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问题1、(展示地球图片)当我们凝视这个美丽而神秘的星球,我们充满着太多的感激与感慨,这是因为她承载了万物生灵在这里繁衍生息,她的博大与厚重。

我们人类尊称她为地球母亲。

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我们知道400多万年前,还没有人类,我们的原始祖先------森林古猿还在莽莽的森林里风餐露宿,与兽共舞。

那么几亿年前乃至几十亿年前,地球的生物又是怎么呢?地球上生命的进化和起源问题,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是科学家争论和关注的焦点之一。

地球上最初有没有生命?最早的生物是怎样的?在第三章《生物的进化》中,要讨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历程、进化的原因等自然科学课题。

本节是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二、合作探究:1、议一议:你收集到哪些有关生命起源的传说或假说?推测判断一:“神创论”不攻自破。

大家认同的是生物进化学说(化学进化学说)这个学说认为:原始地球上的无机小分子在当时地球条件下,经过极其复杂而漫长的化学变化过程,逐渐演变成的。

现在就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过时间隧道来到46亿年前原始地球。

想象那种巨变与沧桑。

看资料一,闭上眼睛想象原始地球的环境,有位名人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老师旁白。

当时天空中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参杂着各种隆隆的巨响-----思考问题:1、原始大气的成分? 2、原始大气和现在大气最大的差异?没有氧,[课堂讨论]推测判断二:化学进化论学说学习结论:米勒实验证明了化学进化论中,从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是有可能实现的。

然而,目前由有机小分子物质到多分子体系再到原始生命的进化过程,人们还没有找到科学的证据。

许多科学家认为从科学实验来找到能够作为“化学进化学说”的证据,难度很大;在这种现状下,促使科学家另辟新径,寻找新的途径来探索生命的起源。

推测判断三:宇宙起源学说(宇生说)三、交流展示分析陨石成分,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P50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判断:分析每个实验是否成立以及其逻辑关系的严密性。

同学们,通过分析陨石的成分,大家可以作出什么推测?拓展延伸,联系实践: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还有哪些重要成就? 1965年用氨基酸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

1981年又用简单的有机物合了核酸。

小结: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1、神创论。

2、化学进化学说。

3、宇生说。

4、自然发生论。

5、其他四、归纳小结:1、掌握了用科学推测方法研究和学习生命起源的问题,同时要有确凿的证据,严密的逻辑和丰富的想象。

2、学习了关于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的过程,3、了解了各种不同学说的观点。

五、当堂训练:一、必做题1、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盘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不断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2、原始大气在 .....、......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3、原始生命起源于.......物质。

二、选做题4、原始的地球大气与现在的空气在成分上有明显的差别,那时的大气成分主要是 A A 水蒸气、氨、甲烷等 B 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C 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 D 水蒸气、氧气、氮气等5、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是()A、原始大气B、原始海洋C、陆地上D、大气层中板书设计: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推测判断一:“神创论”不攻自破2、推测判断二:化学进化论学说3、推测判断三:宇宙起源学说(宇生说教学反思: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知识与技能:能够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过程与方法:复习巩固各类型的动物、植物的主要特征,根据各类型生物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尝试排列出生物的进化顺序,从中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研究生物进化证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技能。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教学重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难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问题1、课件播放:(牛羊在草地上吃草、小鸟在树上歌唱、青蛙在稻田里鸣叫,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鱼儿在水中嬉戏)的图片。

问:刚才同学们看到了些什么?现在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是怎样由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演变来的?在这几十亿年的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各种生物的进化历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二、合作探究:1、议一议:没有人能够亲历生物进化几十亿年的全过程,要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只有靠对各种生物在进化的漫长历程中留下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来认识。

看课本p57..58面思考:通过阅读这则资料你知道了什么?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是生物进化史中的一幅幅真实的图画和可靠的文字。

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并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生物的比较,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直接的证据。

(课件出示各种生物化石。

)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里的生物化石,真实的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

那么化石的地层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分析交流,再小结:结构越简单、分类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

结构越复杂、分类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晚近的地层中。

三、交流展示2、分析,你能说出资料中的几类动物的进化顺序吗?你怎样得出这个进化顺序的?学生交流后教师课件出示。

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

指名进行全班交流,同时教师课件出示:始祖鸟化石和始祖鸟复原图及始祖鸟身体特征的简单介绍。

再出示始祖鸟与爬行动物和鸟类的比较。

3、一些生物的细胞色素C与组成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差别的统计表,强调: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

想一想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4、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研究生物进化主要方法——比较法。

生物进化的研究是建立在对许多科学领域的研究基础上的,涉及许多研究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比较法。

四、归纳小结:1、始祖鸟是________ 和_______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证明了生物进化历程,能从一种向另一种进化。

2、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3、什么是比较法?比较法的作用是什么?、五、当堂训练:一、必做题1、生物进化的许多环节还缺少化石证据。

化石证据不够全面的原因可能是——有的化石人类还未发现;有的生物没有留下化石;地壳或环境的变化导致一些化石的毁灭等等。

2、课本p61面第1、2题二、选做题3、什么是比较法?比较法的作用是什么?合作探究:1、议一议: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在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那么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到现在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经历了哪些进化环节呢?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

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1、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认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阅读p59..61面的生物进化树并填空。

2、生物进化的规律:(1)观察生物进化树上的动植物的进化历程,想一想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什么?(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三、交流展示看课本p59..61面,小组讨论发言,教师纠正。

1、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2、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3、科学家们在研究一些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往往根据已有的证据提出某种假说,然后进一步搜集证据证明他们的假说。

当然,找到的证据,有的支持假说,有的却不支持假说4、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因为任何生物都是不断进化发展的,进化的历程是漫长的,而且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

在由爬行动物进化到鸟类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异,并经自然选择将这种变异保存和遗传下来。

从进化的角度看,鸡这一物种形成时,鸡和鸡蛋同时形成。

从基因水平看,鸡和鸡蛋具有同样的遗传物质基础,二者在地球上的出现也是无所谓先后的。

四、归纳小结:1、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2、生物进化的规律3、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4、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五、当堂训练:一、必做题1、简叙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生物进化的规律?2、课本p61面第3题二、选做题3、课本p61面第4题板书设计: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一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主要是比较法1、化石的概念:2、化石与地层的关系:3、化石的作用:二、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二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教学反思: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4知识与技能:1.模拟保护色形成的过程,说明生物进化的原因;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物进化的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收集、查找资料的能力。

积极参与的能力,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重点:研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难点: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问题1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录像认识了勇敢的总鳍鱼祖先是如何从水生生活艰难地登陆的。

1938年人们在南非又捕获了这种曾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鱼类。

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对这种鱼的研究,重现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吗?很多进化现象由于需要历经漫长的时间而没有办法被人类观察到,可是也有些进化现象在比较短的时间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