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
生理学重点整理(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生理学复习Bible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研究生物有机体各种技能的科学,对象为人体及高等动物了的各种机能。
其层次分为器官和系统水平,分子和细胞水平,整体水平。
2.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3.什么是稳态homestasis和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有哪些部分?内环境:细胞外液,其各项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是高等动物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稳态: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动态平衡。
内环境占体重的20%,其中血浆5%,组织液14%,脑脊液和淋巴液较少。
4.人体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其特点是?神经调节:机体调节的主要方式,主导地位,其方式为反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特点是:快速而精准体液调节:人体体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如激素和代谢产物等,可随血液循环或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对其功能活动进行调节,有时候体液调节收到神经系统控制。
其特点是:缓慢,但持久而广泛一些。
自身调节:生物机体的器官或组织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可不依赖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而陈胜适应性的反应。
其特点是:作用比较局限,可以在神经和体液调节尚未参加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用。
5.生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急性实验(离体细胞、组织、器官的实验方法和活体解剖方法等)和慢性实验。
6. 负反馈和正反馈negative/posi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起到纠正控制信息的作用者,称为负反馈;它是维持稳态的重要机制。
反馈信息的作用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一致,起到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者称为正反馈;它使某一生理活动过程逐步增强直至完成(分娩和凝血反应)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的变化率固定不变时,能够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强度。
2.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在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相对稳定的电位差3.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细胞膜两侧电位的迅速可逆的倒转和复原,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一些列相继的过程。
动物生理学血液学实验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指导老师:实验名称:血液学实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实验用兔颈动脉采血的方法2.了解红细胞比容及其测定方法3.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影响血凝的一些因素装二、实验内容和原理订将抗凝血放在特制有刻度的玻璃管(温氏分血管)中,经过离心沉淀,使血细胞线与血浆分离。
红细胞下沉,彼此压紧而又不改变每个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根据玻璃管刻度的读数,可以计算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即红细胞比容。
血液凝固可分为三个主要步骤:第Ⅰ阶段是凝血因子FX激活成FXa并形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酶原激活物)第Ⅱ阶段是凝血酶原(Prothrombin,FⅡ)激活成为凝血酶(thrombin,FⅡa)第Ⅲ阶段是纤维蛋白原(FI)转变成纤维蛋白(filbrin,FIa)在这三个主要步骤中都需要Ca离子的参与三、主要仪器设备大兔一只,兔手术保定台,烧杯(500ml,50ml),常用手术器械(手术刀、毛剪、手术剪、止血钳),线动脉套管,动脉夹温氏分血管,长颈滴管,5毫升试管,离心机,天平,5ml 注射器试管,试管架,吸管2%戊巴比妥钠,3.8%柠檬酸钠,肝素,1%氯化钙,5%草酸钾,液体石蜡,带有开叉橡皮管的玻棒等。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手术操作2%戊巴比妥钠按1ml/kg的剂量从耳缘静脉注入实验用兔麻醉后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同时准备实验用试管等)剪去颈部术野的被毛,切开皮肤,找出两侧颈动脉将颈动脉剥离2厘米左右,然后在颈动脉下面穿两条线。
将一侧颈动脉在远心端用线结扎,再于近心端用动脉夹夹住。
结扎处与动脉夹之间最好不少于 1.5厘米用眼科剪刀在这段动脉上靠近结扎处1/4的地方,斜向近心方向剪一小口,将动脉套管插入,用线扎好,以免滑脱,待用(需采集血样时打开动脉夹即可)比容的测定:(1)用配有长注射针的注射器吸取含肝素的抗凝血,然后将注射针插入温氏分血管的底部,缓缓地将滴管内的血液注入分血管内(不得有气泡),使血液正确地装到刻度10处。
动物生理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皮肤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繁殖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3、神经骨骼肌兴奋传导过程:终板前膜→Ca++进入突触轴浆→乙酰胆碱释放→Ach 与终板后膜受体结合后膜Na通道开放内流→终板电位→近终板肌膜去极化→动作电位,胆碱脂酶,Ach 重吸收到突触前膜【电传递(缝隙连接)CNS 、心肌;化学传递:突触神经递质】4、强、弱电的作用:强电:用来攻击敌害和觅食;弱电:只作为电感受器的一部分【第三章血液】2、各血细胞及血小板的功能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吞噬与消化;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参与变态反应;淋巴细胞——T细胞-细胞免疫、B细胞-体液免疫;单核细胞——吞噬、免疫红细胞RBC:通过血红蛋白Hb运输O2和CO2,并对机体所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血小板PLAT: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第四章血液循环】2、等容收缩和舒张相的生理意义室内压变化幅度增大,心脏泵抽吸作用增强。
快速射血和快速充盈相的速度和血量有关。
3、心胀泵血功能的评定指标心输出量;心指数;每搏出量;射血分数;心力储备4、心肌细胞的分类工作细胞、自律细胞、非收缩非自律细胞5、组织液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6、影响静脉回流:体循环平均压;心肌收缩力;体位改变(直立性低血压);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胸内负压组织液和淋巴液生成的因素:组织液由血浆滤过毛细血管而形成;引起血浆胶渗压减小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的因素,能促进淋巴量的增加。
7、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不同时期离子通道开放时间0期—快Na+通道开放1期— K通道开放,快Na+通道关闭2期—慢Ca++通道,K+通道开放3期— K+通道开放,Ca++通道关闭4期—慢Na+通道开放, K+通道开放, Na-K泵,恢复静息膜电位。
【第五章呼吸】2、呼吸膜的结构:表面活性物质层,肺泡上皮细胞层,肺泡上皮基膜,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间隙,毛细血管基膜层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3、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保持肺的扩张状态;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利于呕吐;利于反刍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意义(生理功能)减小吸气阻力;防止肺泡内液体积聚;稳定大小肺泡容积5、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Pco2升高、pH减小、温度升高—使氧离曲线右移,血氧饱和度下降,有利于氧气的释放。
动物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
2.心音图:机械振动转换成电信号后 2.心音图: 心音图
得到的图形。 得到的图形。
四、心泵功能的评定
(一)心脏的输出量——基本指标 心脏的输出量 基本指标
1.每分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左右基本相同 左右基本相同
(1)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每搏输出量(stroke 一次心博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一次心博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2)每分输出量(cardiac output) 每分输出量(cardiac 每搏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 (3)心输出量正常值 : 5 ~ 6L/min
2. 窦房结细胞0期去极化机制 窦房结细胞0
(1) 与Na +无关 (2) Ca2+内向电流
3. 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
4期膜电位不稳定 自动除极。 期膜电位不稳定, (1) 4期膜电位不稳定,自动除极。 (2) 4期自动除极达阈电位时,激活膜 4期自动除极达阈电位时, 期自动除极达阈电位时 上Ca2+通道,Ca2+内流,引起0期除 Ca2+通道,Ca2+内流,引起0 通道 内流 极。
(2) 心室充盈期 快速充盈期——房室瓣开启,心室容 房室瓣开启, 快速充盈期
积增大。 积增大。
减慢充盈期——入室血流速度减慢, 入室血流速度减慢, 减慢充盈期
心室容积继续增大。 心室容积继续增大。
心房收缩期——房内压升高,心房内 心房收缩期 房内压升高,
血液挤入心室。 血液挤入心室。
左心室泵血机制
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节 律性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内容1.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内容1. 内容2. 内容2. 心肌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动物生理学 第四章血液循环
2.自律性(autorhythmicity) (1)自律细胞的电位特点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舒张期自动去 极化的速度(图) 最大舒张期电位水平(图) 阈电位水平(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上一页
下一页
3.传导性(conductivity)(图)
(1)传导性的特点
(2)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
上一页
下一页
4.收缩性(contractility)
心肌收缩性的特点:
(1)对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有明显的依赖 (2)不发生强直收缩 期前收缩或额外收缩(extrasystole) 代偿间歇(compensatory pause)
上一页 下一页
期前收缩: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一次
额外的(人工或病理)刺激,可产生一次额外的兴 奋和收缩,由于它发生在下一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 的正常收缩之前,所以称为期前收缩。
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一)心肌细胞的类型及特点 (1)普通心肌细胞 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 特点:富含肌原纤维,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 性,不具有的自主节律性,是心脏泵血活动的动力, 又称为收缩细胞或工作细胞。 (2)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 包括P细胞和浦肯野氏细胞。 特点:缺乏收缩能力,具有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能 力,称为自律细胞。构成心传导系统,完成兴奋的传 导功能。
快钠通道,可被河豚毒(TTX)特异性阻断。
Ⅱ. 1期:又称快速复极早期 膜电位由+30 mV迅速降至约0 mV,形成复极1期, 此时快钠通道已关闭,但有短暂的K+外流。复极l 期与0期合称峰电位,历时约10 ms。
Ⅲ. 2期:又称平台期或缓慢复极期 膜电位下降缓慢,膜电位稳定于0 mV水平附近达 100~150 ms之久。主要由慢钙通道开放,Ca2+(伴 有少量Na+)内流和K+外流所形成的离子电流动态 平衡。初期是Ca2+内向离子电流占优势,随着时 间推移K+外向离子电流逐渐增强,导致膜电位缓 慢地变负。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说明:生理学课程主要讲解以人体为主的生命活动内在规律和机制,配合生理学实验,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解剖结构、功能活动和生理机制。
增加对人体卫生、保健、预防疾病的知识。
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板书,文字说明,图片以及动画,配以教师的讲解。
以求把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师讲授技巧结合一体,达到深入浅出,教与学都轻松的目的。
全部课程的信息量大,课堂教学学时需要72-76学时。
教材: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王玢,左明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绪论(2学时)第一章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10学时)第二章神经系统(16学时)第三章感觉器官(6学时)第四章血液(2学时)第五章循环系统(8学时)第六章呼吸(6学时)第七章消化和吸收(6学时)第八章能量代谢和体温(4学时)第九章尿的生成和排出(6学时)第十章内分泌(6学时)第十一章生殖(2学时)第十二章生长与发育(4学时)绪论(2学时)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急性实验法1、在体实验(in vivo)2、离体实验(in vitro)(二)慢性实验三、生理学的研究层次1. 整体水平2. 器官、系统水平如:心脏、血压3. 细胞分子水平如:细胞培养、递质测定四、生理学的研究进展五、如何学好生理学第一章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10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可兴奋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的原理。
2、掌握细胞上的信息传导及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及机制。
3、了解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及收缩的外部表现4、了解影响生物电和细胞信息传递的因素。
第一节刺激和反应一、刺激和反应二、兴奋和兴奋性三、刺激引起反应的条件在受刺激的组织、细胞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的条件下:1、刺激强度:2、刺激作用时间3、强度变化率四、强度---时间曲线阈强度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基强度时值的概念五、兴奋性的指标1、阈强度2、时值六、兴奋性的变化一)、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1、绝对不应期2、相对不应期3、超常期4、低常期二)、阈下总和1、空间总和2、时间总和第二节神经和肌肉的生物电现象*生物电的发现一、损伤电位:(injury potential)。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研究对象- 动物生理学关注的是动物机体的生命现象,包括生物化学过程、细胞活动、组织功能、器官系统的工作以及整个生物体的行为和生存策略。
- 研究范围涵盖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重点关注动物如何通过各个生理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
2. 研究任务- 揭示生命现象的物理和化学基础:探究动物体内发生的各种生理过程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 了解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如何协同工作,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 探索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分析动物如何通过生理调整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 应用于实践:将动物生理学知识应用于医学、兽医学、农业、生态保护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二、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1. 古代阶段-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文明对动物生理学有所探讨,但多限于观察和哲学思考,缺乏科学实验。
- 我国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对脉搏、呼吸、消化等生理现象有所记载。
2. 中世纪阶段- 欧洲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如伊本·纳菲斯对血液循环有了初步的认识。
- 解剖学的兴起为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近代阶段- 17世纪,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论》,奠定了血液循环理论。
- 18世纪至19世纪,贝尔纳、普尔扎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推动了生理学的发展。
4. 现代阶段- 20世纪,生理学进入分子和细胞水平,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奇金、埃克尔斯对神经传导的研究。
- 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使动物生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 急性实验:在短时间内对动物进行生理功能的观察和测量,如血压、心率等。
- 慢性实验:长时间跟踪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植入电极监测神经活动。
- 活体实验:在不影响动物生存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验,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活细胞。
- 离体实验:在体外环境中研究组织、细胞或分子的功能,如器官切片培养。
动物生理学4血液
---------------------------------------------------------------最新资料推荐------------------------------------------------------1 / 3动物生理学4血液第四章 血液 学习目标掌握 血浆的组成与生理机能 血细胞生理血液凝固与抗凝 血型 了解 血液的理化特性 输血 第四章 血液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血液概述;第二节 血浆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第四节 血液凝固、血纤维溶解与抗凝系统; 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 第一节 血液概述 一、体液(body fluid )与血液(blood ) 1 、体液进化及其意义 多细胞动物:单细胞动物直接与环境进行交换,多细胞动物出现细胞外液,最初的细胞外液是由海水形成; 血液循环系统:细胞外液分化为血浆和组织间隙液,组织间隙液仍然是盐溶液;淋巴液和脑脊液:血管内液体溶入了多种蛋白质,出现各种血细胞,形成了血液。
第一节 血液概述 2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 体液: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总称,约占机体总重量的60% 。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部的液体,是细胞内进行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场所。
占人体重约40-45 %(约占体液的62 %)。
细胞外液 (内环境):组织间隙液、血浆、脑脊液、淋巴液,占人体体重的20-25 %(约占体液的38 %)。
内环境紊乱: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是机体独立生活必要条件。
第一节血液概述体液组成(将体液作为 100 %)第一节血液概述上次课内容回顾 1 、小脑对躯体运动机能调节; 2 、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技能的调节; 3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机能的调节; 4 、锥体系统与锥体外系统; 5 、自主神经系统的起源与分布; 6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 7 、体液与血液(体液、内环境、稳态)。
动物生理学-循环系统
心腔内瓣膜位置及作用总结如表9-1: 表9-1 心瓣膜位置及作用
瓣膜 二尖 瓣 三尖 瓣
主动 脉瓣 肺动 脉瓣
位置 左房 室口 右房 室口
主动 房 防止血液由右心室返回 右心房
防止血液由主动脉返回 左心室 防止血液由肺动脉返回 右心室
(四)心壁的构造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组成。 1.心内膜 是心腔面一层光滑的薄膜,心的瓣膜就是由心内膜折叠而成。 2.心肌层 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肌比心房肌厚,左心室肌又比右心室肌厚。心房肌 和心室肌均附着于纤维环上,互不传导。 3.心外膜 属浆膜,覆盖于心肌层的表面。同时也是浆膜性心包的脏层。 (五)心的传导系 心的传导系是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主要 作用是产生并传导冲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主要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1.窦房结 是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入口与右心 房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面。 2.房室结 位于冠状窦口上方的心内膜深面。接受窦房结 的控制。 3.房室束及其分支 由房室结发出,在室间隔上部分为左、右束支,最后延为浦肯野纤维,与 心室肌纤维接触,将冲动传递给心室肌。
(六)心的血管(图见上) 1.动脉 营养心的动脉为左、右冠状动脉。 (1)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根 左侧,从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 间穿出,分为两支。 1)前室间支:沿前室间沟下降, 布于室间隔前2/3、左心室前壁 及右心室前壁的少部。 2)旋支:沿冠状沟左行,布于 左心室侧壁、后壁和左心房。 (2)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根部右侧,从右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 穿出,沿冠状沟向右下行,发出后室间支,沿后室间沟下降。右冠 状动脉主要布于室间隔后1/3、右心室、右心房及左心室后壁的少 部。 2.静脉 心的静脉主要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和心小静脉,它们先汇入冠 状窦,再经冠状窦口入右心房。
动物生理学章节测试题及答案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一、名词解释1.心动周期2.每搏输出量3.心力储备4.期前收缩5.代偿间隙6.窦性节律7.异位节律8.每分输出量9.脉搏压10 第一心音11 心电图12 T 波13 降压反射14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15 心钠素二、填空题1.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和。
2.心肌细胞按结构和功能可分为和3.普通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和。
4.血管系统由、和组成。
5.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是、、和。
6.心血管调节基本中枢在。
7. 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与_____的平衡电位基本相等,0期去极化主要由_____内流形成,1期复极化主要由________失活和____________短暂外流相等所致,平台期是由于______携带的外向电流和______携带的内向电流大致相等所致,3期复极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完全失活而______外流逐渐增强。
8. 在心电图中,P波表示____________的电位变化,PRS波群表示____________的电位变化,T 波表示______________的电位变化,P-Q间期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所需的时间。
9. 在心室快速射血期,室内压______房内压和主动脉压,房室瓣处于______状态,主动脉瓣处于______状态。
10 微循环是指______和______之间的血液循环。
11 微循环血流通路有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
12 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______血压+______渗透压)-(______渗透压+______静压)。
13 当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心肌细胞膜上的_____结合,可使心率______。
14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在_____。
15 心肌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特点是_____特别长。
16 心肌兴奋后,兴奋性发生的周期性变化可分为_____ 、_____和超常期。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知识点总结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能的学科,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以实验为主。
按研究对象又分为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细菌生理学。
下面是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知识点流动的组织——血液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具有运输、防御和保护的功能,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是血浆。
下层是红细胞,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3、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3、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4、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数量最多,富含血红蛋白。
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5、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但数量少。
能吞噬病菌,对人体起防御和保护作用。
6、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
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流的管道——血管1、三种不同的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液流速快。
3、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到心脏去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液流慢。
4、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少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液流速最慢。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1、心脏解剖图2、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有左心房、右心房和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主动脉连左心室,肺动脉连右心室,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都有瓣膜,这些瓣膜单向开放的,只能沿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3、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2、在体循环中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了物质交换,体循环把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动物生理学(总结)
3)脂肪
4.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其机理
(1)吸收
(2)吸收机理: 1)被动转运;包括滤过,渗透、扩散和易化扩散等; 水分靠滤过、渗透吸收。脂类物质,如甘油一酯,脂肪酸等靠扩散或易化扩散吸收。 2)主动转运:需要耗能量。钠泵 3)胞饮作用
第六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1.机体热量的产生和散失及其调节 1)在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主要通过传导、对流、辐射方式散热; 2)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则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 2.家畜对高、低温的反应 1)习服 动物短期(通常数月)生活在超常环境温度(寒冷或炎热)中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2)风土驯化 随着季节性变化机体发生的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表现为被毛厚度和血管收缩性发生变化等,以增强机体对 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3)气候适应 经过几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动物的特性、生理、生化,随本身及当地的温度环境表现出良好 的生活能力,并且能够繁衍后代。
第九章 内分泌
1.激素的概念、分类、作用原理、分泌的调节 (1)概念: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信息分子,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对特定的靶器 官、靶细胞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 (2)分类: 根据化学本质,可将激素分为以下四类: 1)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松果体激素等。 2)肽及蛋白质。下丘脑激素、垂体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心肌激素、胃肠道激素、某些胎盘激 素等。 3)类固醇。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 4)脂肪酸衍生物。前列腺素等。 (3)作用机理
第二章 血液
1.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2.全身血液占体重的比例:6%~8% 3.血浆蛋白的功能: 1)运输功能; 2)营养功能; 3)形成胶体渗透压; 4)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5)缓冲作用; 6)免疫功能。 4.红细胞的功能及其脆性: 1)担当体内运载 O2 和 CO2 的工具; 2)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3)红细胞容易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脆性。 5.各白细胞的功能特点: 1)中性粒细胞:吞噬外来微生物和机体本身的坏死组织,故有防御病菌和清除坏死组织的作用; 2)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起到限制、减轻速发性过敏反应的作用,具有特殊的杀伤作用 又有调节变态反应的 功能; 4)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不仅具有吞噬作用,还参与免疫作用; 5)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为血液凝固。 7.抗凝与促凝措施: 1)抗凝:血液与光滑面相接触;减低创面的温度;除去 Ca2+和纤维蛋白;加入抗凝剂(抗凝血酶Ⅲ、肝 素等)。 2)促凝:血液与糙面相接触;提高创口的温度;添加维生素 K。
动物生理学4血液
动物生理学4血液动物生理学:血液血液,作为动物体内重要的生理液体之一,承担着多种重要的功能。
它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可以在动物体内循环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调节体温和酸碱平衡,并参与免疫和凝血等生理过程。
本文将对动物血液的组成、功能和生理调节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先来看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其中血浆是血液的液体基质,占据血液总体积的55%左右,主要包括水、蛋白质、糖类和脂类等成分。
血细胞又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红细胞负责携氧,白细胞参与免疫和抗炎过程,血小板则主要参与血液凝固的过程。
血液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红细胞携带的血红蛋白能与氧气结合,在肺部从气体中将氧气吸收,并在全身循环中将氧气输送至组织和细胞,供其进行有氧呼吸。
同时,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也可以被吸收并运输至细胞,供能和合成新的物质。
血液还能够帮助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
血液循环能够将体温分布到全身,使得机体各部位保持适宜的温度范围。
同时,血液还可以通过碳酸氢盐体系调节细胞外液的酸碱平衡,保持血液pH值的稳定,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此外,血液也参与免疫和凝血过程。
白细胞是机体的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和攻击入侵的病原体,维护机体免受感染。
血小板则可在血液受伤时迅速聚集,形成血栓,阻止血液的流失。
凝血过程中的一系列反应依赖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形成凝血酶,最终使伤口形成坚实的血栓,帮助伤口愈合。
血液的生理调节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例如,当体内发生出血状况时,机体会通过肾上腺素、血小板激活因子和其他途径激发血液凝固的过程,起到止血的作用。
另外,在高温或剧烈运动等情况下,机体会通过扩张毛细血管调节血液的流通量,以防止体温过高和体力透支。
总结起来,血液作为动物体内重要的生理液体,承担着多种重要的功能。
它不仅能够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机体的基本代谢需要,还能够调节体温和酸碱平衡,参与免疫和凝血过程等。
动物生理学资料
生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2、内环境: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各种腔室液等)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3、稳态: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是内环境理化因素、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
4、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膜破裂的一种特性。
5、血型:血细胞膜外表面特异性抗原类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血型。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现象。
7、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8、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缓慢传播而至耗时较长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9、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10、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11、胸内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12、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13、呼吸商:单位时间内机体产生CO2的量与消耗O2的量的比值。
14、吸收:食物经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15、排空:胃内容物分批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6、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一般不经过充分咀嚼,就匆匆吞咽进入瘤胃,通常在休息时返回到口腔仔细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活动称之。
17、等热范围:在适当的环境温度范围内,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可保持在生理的最低水平而体温仍能维持恒定,这种环境温度称之。
18、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所谓基本生命活动条件是:1.清醒;2.安静状态;3.最适的外界环境温度;4.消化道空虚。
)19、肾糖阈: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有一个浓度限度的,这一浓度限度称之为肾糖阈。
20、兴奋—收缩偶联:在肌膜的电位变化与肌丝滑行引起的肌肉收缩之间,存在某种中介过程将两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21、运动终板:运动神经纤维的末梢终止于骨骼肌肌纤维表面而构成的卵圆形的板状结构。
动物生理学第四章血液ppt课件
献血组平均寿命为70.1岁,高于未献血组的平 均 67.5岁;献血组的存活率为67%,高于未献血组 的40%;献血组的死亡率为33%,低于未献血组的 60%。
六、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父母、子女)、 配偶将会获得免费用血。本人三年内享受献血量 三倍、三年后享受等量用血,超过800亳升将无 限量用血,直系亲属、配偶将享受等量用血。充 分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同时也 是你“爱心、孝心、关心”的充分体现,即对他 人的爱心,对父母的孝心,对妻子儿女的关心。 无偿献血既为了今天的别人,也为了明天的自己。
人体内的血液并不都参与血液循环,有20-25% 的血液贮存在脾、肝、肺、皮肤等“贮血库”内。
当人体血循环需要血液时,脾脏等会连续不断地释 放血液进入血管,参与血循环。献血200毫升不影响 血液循环,怎么会影响健康呢?
人体血液成份的吐故纳新活动十分活跃,人体内
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即20亿个红细胞)衰老、 死亡,白细胞的平均寿命约7-14天,血小板的寿命 就更短,约7-9天。再说,人体骨髓有强大的代偿 功能,在一定的条件激发下,骨髓造血功能可增加 到正常的6-8倍,一个健康人每天生成红细胞约 2000亿个,血小板 1200亿个,即每个健康成人每年 新生的血细胞相当于人体血细胞的总量。献血200毫 升后人体很快就会得到补充,决不会影响健康。
血浆渗透压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溶血(hemolysis)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
并进入血浆中的现象,称红细胞溶解,简 称…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 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
等张溶液是指,与红细胞张力相等的溶液。也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题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题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细胞外液就是细胞赖以生存得体内环境,称为机体内环境。
2、细胞内液:机体内得水分及溶解其中得溶质称体液,存在于细胞内得体液称为细胞内液。
3、稳态: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外液得化学成分与理化特性始终保持相对稳定得状态,称为稳态。
4、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得调节称为神经调节。
5、体液调节:机体内能传递信息得化学物质经过体液得运输对生理功能进行得调节称为体液调节、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1.液态镶嵌模型:液态镶嵌模型就是关于细胞膜得分子结构得假说,其基本内容就是:细胞膜呈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膜中镶嵌有具有不同生理功能得蛋白质。
镶嵌得蛋白质与磷脂双层分子交替排列。
2.简单扩散:脂溶性物质山膜得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得现象,称为简单扩散。
3、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得物质,在特殊蛋口质得协助下,山膜得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得现象,称为易化扩散、4。
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得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得分子或离子山膜得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得过程,称为主动转运。
5、钠泵:钠泵就是镶嵌在细胞膜上得一种特殊蛋口质,具有ATP酶得性质,就是Na+-K+依赖AT P酶。
活化得钠泵可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通过构型得改变来转动物质,不断地将Na+泵出细胞,同时乂将K+从细胞外转运入细胞内,维持细胞膜内外N&+与K+得不均衡分布,完成对其她物质得继发性主动转运。
6。
受体:受体就是细胞拥有得能识别与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得蛋口质大分子,它与配体结合后启动一系列过程,最终引发细胞得生物学效应;根据其位于细胞得位置不同,分为膜受体、胞浆受体与核受体。
第三章血液1。
血浆:取抗凝血注入分血管(乂称比容管)中离心,压紧后分成两部分,上层为血浆。
血浆得成分复杂,除大量得水分外,主要有血浆蛋白(包括球蛋口、口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无机盐与非蛋白含氮物。
2.血清:采出得血液未经抗凝处理,静止后将凝固,首先生成血块,血块收缩后析岀得液体部分称为血清、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血液 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细胞生理
生理性止血
血型与输血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液是一种不透明的红色液体,它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
液
血浆
血细胞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55%)
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又称红细胞压积(PCV)。
(45%
)一、血液组成
血清: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即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血细胞
二、血液的物理特性
1.颜色;
2.比重;1.050-1.060
3.粘度;液体流动时,由于液体分子间相
互碰撞磨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
动缓慢并表现粘着的特性。
三、血浆的成分和理化特性
1. 血浆的化学成分
❑水:90%以上
❑无机物:电解质(Na、K、Ca等)
❑有机物:血浆蛋白—白蛋白(最多)、球蛋白、纤维蛋白原;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尿素、尿酸、肌酸、肌酐、氨基酸、多
肽、氨、胆红素等;气体;激素;维生
素。
❑白蛋白(清蛋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转运某些低分子物质和脂溶性物质。
❑球蛋白:包括α
1、α
2
、β、γ-球蛋白三类。
α
1
-球蛋白与糖结合形成蛋白;α2–球蛋白可
与VitB
12
、胆色素结合形成各种结合蛋白;β–球蛋白主要与脂质结合形成脂蛋白;γ-球蛋白
为免疫球蛋白,与特异性免疫有密切关系。
❑纤维蛋白原:参与血液凝固的重要物质。
2. 血浆蛋白的机能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由晶体物质(NaCl 等)形成。
调节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胶体物质(白蛋白等)形成。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液量。
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保持RBC 正常形态和功能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3. 血浆的理化特性
3.1 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等渗溶液:凡是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
如:0.85%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等。
生理盐水为0.9 %NaCl溶液!
高渗溶液:凡是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
低渗溶液:凡是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
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体渗透压↓→水向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一、红细胞(RBC )1.2 数量
♂450-550万个/mm 3
♀350-460万个/mm 3
1. 红细胞的形态、数量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
1.1 形态
正常人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其它细胞器,胞质中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 ),呈双凹圆盘状。
2.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2.1 红细胞膜对物质通透的选择性
O2和CO2—单纯扩散;氨基酸和葡萄糖
-)等—易化扩散;一价负离子(Cl-、HCO
3较易通过;二价负离子与正离子均难于通过。
2.2 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
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
这种变形能力称之。
2.3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和溶血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
溶血: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膨胀、破裂后,血红蛋白被释放,这一现象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渗透脆性:低渗溶液中红细胞开始及
完全溶血时低渗NaCl溶液浓度。
2.4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指红细胞能稳定地悬浮在血浆
中的特性。
血沉: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又称红细胞沉降率(ESR)。
通常血浆中纤维蛋白、球蛋白及胆固醇 ,血沉加速;而白蛋白、卵磷脂 时,血沉减慢。
Hb
❑Hb 组成
Hb 由珠蛋白和一种含铁的色素(血色素)结合而成。
血红素分子包括原卟啉和两价的铁原子两部分。
4. 血红蛋白(Hb )组成、含量
❑Hb
含量
♂12-16g/100ml ♀11-15g/100ml
每个RBC 含2.8×108个Hb
5.1 原料
Fe2+和蛋白质5. 红细胞生成
叶酸、Vit B
12、内因子缺铁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促进Vit B
12吸收
直接参与DNA合成DNA合成必需5.2 成熟因子
PO2↓
RBC↓
Hb↓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
(主)
肝细胞(次)雄激素T3
生长激素
三、白细胞
(WBC)
1. 白细胞的形态、数量
1.1 形态
呈球形,有核,无色,体积比红细胞大,直径一般为10-20um。
1.2 数量
正常人在安静时,血液中所含白细胞总数平均为6000个/mm3。
一般少于4000个
/mm3或多于10000个/mm3属不正常。
巨嗜细胞攻击Ecoli
2. 血小板生理特性
❑粘附当血管内膜受损伤暴露出胶原组织
时,血小板便会粘附在胶原组织上。
❑聚集可逆和不可逆聚集,
、胶原、凝血生理性致聚剂:ADP、TXA
2
酶。
病理性致聚剂:细菌、病毒、药物。
❑释放ADP、ATP、肾上腺素、5-HT、Ca 等。
❑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
3. 血小板的功能
❑生理性止血功能
❑促进血液凝固功能
❑对血管壁的营养和支持功能
第三节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但几分钟后出血就自行停止。
生理意义反映生理性止血状态,与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密切相关。
生理性止血过程
1.血管挛缩损伤刺激,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
2.血小板血栓形成血小板粘附、聚集在血管受损处,
形成止血栓(初步止血)
3.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激活凝血系统,使血
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网
加固血小板血栓(有效止血)
血管损伤
暴露血管内皮下胶原
血小板激活
(粘附、聚集、释放)血小板止血栓(初步止血)
血凝块形成(有效止血)
血管收缩凝血系统激活
纤维蛋白形成
1.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5-HT 、TXA 2
2. 血液凝固与抗凝
2.1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定义: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特点: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
定义: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1) 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的特点:
①FIV 是钙离子
②除Ca2+和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为蛋白质
③除FIII(组织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中,FⅡ、Ⅶ、Ⅸ、Ⅹ在肝脏合成,需维生素K参与。
④凝血因子激活后,在该因子右下角标上
“a”
纤维蛋白
(3) 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途径
区别内源性凝血
途径的始动因子是
FXII,参与凝血过
程的全部凝血因子
均在血浆中。
外源
性凝血途径的始动
因子为组织因子
(TF或FIII),来自
组织。
联系生成FXa以
后, 内源和外源两
条凝血途径成为同
一的途径。
血液凝固过程
2.2 抗凝系统
细胞抗凝系统和体液抗液系统
体液中的抗凝系统
1)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抗凝血酶III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抗凝血酶III可以与FIXa、FXa、FXIa、FXIIa和凝血酶分子中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使凝血因子和凝血酶活性中心失活。
2) 肝素
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一种粘多糖,可与抗凝血酶III结合,增强抗凝血酶III的抗凝作用。
还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抑制物和其他抗凝物质来抑制凝血过程。
3) 蛋白质C系统
4)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2.3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溶解、液化
2.4 促进和延缓血液凝固方法•抗凝和延缓凝血的方法
1)移去血液中的钙离子
2)低温可延缓血凝
3)肝素
•促凝和加速凝血的方法
1)增加粗糙面
2)加温
3)维生素K
相应的抗原+抗体
2. 血液的免疫反应
红细胞凝集
免疫反应
红细胞上相应的凝集原+ 血清中相应的凝集素
红细胞凝集
红细胞凝集溶血输血反应血型鉴定的机制体内:
体外:
3. 血型的鉴定
人的红细胞膜上存在具有与恒河猴红细胞膜上相同的抗原——Rh因子
1. 输血的意义
补充体内血量,维持血液的供应
复习思考题
1. 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各有什么作用?
2. 简述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3. 血小板在生理性凝血过程中起何作用?
4.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并指出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异同点。
6. 什么叫血型?说明输血的基本原则。
为何同型血相输还要做交叉配血试验?
7. 将红细胞置于0.9%NaCl和5%葡萄糖的混合液中,其形态与功能有无改变?为什么?
8. 一次失误将500mL的蒸馏水输给了病人,会引起何后果?为什么?
9. 已知某人血型为A型或B型,能否鉴定他人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