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期中考试辅导
生理期中考试复习范围
期中考试复习范围(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自身调节负反馈主动转运动作电位前负荷兴奋-收缩耦联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气道阻力肺活量肺牵张反射慢波电位胃肠激素肠胃反射肾小球滤过率球—管平衡血浆清除率神经的营养效应神经递质受体
二、简答题
1.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简述细胞器的主要功能。
3.比较几种物质跨膜转运的特点。
4.试述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试述ABO血型的检测。
5.试述胸腔负压的成因及生理意义。
6.试述动脉血中Pco2升高、Po2降低和H+浓度升高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及产生机制。
7.胃液中含有哪些主要成分?分别由什么细胞分泌产生?各具有哪
些生理作用?
8.大量出汗或大量失血对尿量各有何影响?其机制如何?
9.试比较糖尿病多尿、垂体损伤出现尿崩症,以及大量饮清水所致
水利尿的不同机制。
10.试述突触抑制的类型和产生机制。
生理学考试辅导资料
生理学考试辅导资料一.考试内容精要正常成人体重的约60%是体液。
体内的液体按其在体内的分布可分为两大类:约5/8的体液(约占体重的40%)分布在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其余3/8的体液(约占体重的20%)分布在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
体内细胞所直接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细胞外液是机体中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它主要由组织液和血浆组成。
内环境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
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器官维持正常生存和活动的必要条件,直接为细胞提供必要的物理、化学环境并提供营养物质,接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废物。
反之,各种细胞、器官的活动又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在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情况时,或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体内一些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最后使机体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生理情况和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可使被扰乱的内环境重新得到恢复。
这种过程称为生理功能的调节,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调节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
反射弧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的某一器官或组织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借助于体液运输,到达全身各组织细胞或体内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
某些组织细胞可产生一些化学物质,不是经过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调节邻近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这种调节是局部性的体液调节,称为旁分泌调节。
另外,下丘脑内有一些特殊的神经细胞也能合成分泌激素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为神经分泌调节;体内有些特殊物质包括某些代谢产物(例如CO2),对某些细胞、器官的功能也能起调节作用。
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也不依赖体液因素,自身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的过程称为自身节。
如:血管壁平滑肌在受到牵拉刺激时,会发生收缩反应,这种自身调节对于维持组织局部血流量的相对恒定起重要作用。
生理学期中试题
生理学期中试题一.选择题1.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
A.新陈代谢B.兴奋性C.生殖D.反射2.内环境是指()。
A.细胞内液B.细胞外液C.组织液D.脑脊液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应B.反射C.反馈D.兴奋性4.不是神经调节特点的是()。
A.效应短暂B.精确C.反应速度快D.反应速度较慢5.下列属于负反馈的是()。
A.分娩B.体温调节C.血液凝固D.排尿反射6.阈值越大,说明组织的兴奋性()。
A.越高B.越低C.两者没有关系D.阈电位7.CO2进出细胞膜的方式是()。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出胞及入胞8.下列离子转运过程属于主动转运的是()。
A.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B.终池释放Ca2+C.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D.复极化后K+入胞内9.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的共同特点是()。
A.物质顺浓度差B.不消耗能量C.不需膜蛋白的帮助D.转运的都是小分子物质或离子10.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通过()。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出胞作用11.静息时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的状态称为膜的()。
A.极化B.超极化C.除极D.复极12.细胞内液中主要的离子是()。
A.K+B.Na+C.Ca2+ D.Fe2+13.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
A.单纯扩散B.载体易化扩散C.继发性主动转运D.入胞作用14.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肌纤维B.肌小节C.肌原纤维D.H带15.细胞内的Na+向膜外扩散属于()。
A.易化扩散B.主动转运C.单纯扩散D.入胞16.阈下刺激能够使细胞产生的电位变化是()。
A.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C.局部电位D.阈电位17.(2012年山东高考题)具有携带O2和CO2的功能,且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
A.红细胞B.中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血小板18.某人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则此人的血型为()。
期中复习
一、体液调节1、体液调节的概念: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A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2、体液的组成成分:除H2O、CO2、O2、糖、无机盐等外还含有各种激素。
二、激素调节1、激素调节的概念: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着另一种调节方式--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2、动物激素的概念和主要种类:(1)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①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a、促新代谢,促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
b、促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激素。
c、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d、促进植物的生长,伸长方面:植物生长素与赤霉素。
②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促进降血糖途径,抑制升血糖途径)。
3、激素调节的特点(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①激素作用的特异性:激素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处,与组织细胞广泛接触,但却是有选择性的作用于某些细胞、腺体、器官,能被激素作用的器官、腺体、细胞分别称为靶器官、靶腺、靶细胞。
各种激素所作用的靶细胞的数量和广泛性有很大差异。
大多数激素均有其固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
例如,垂体的三种促激素都是蛋白质激素,可是其中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只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性腺激素只作用于性腺。
另外,有的激素却能广泛的影响细胞代谢,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等。
②激素具有高效能的作用: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少,但却能显著加强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对机体的代谢、生长与生殖等重要生理过程有着巨大的影响。
如每周注射几毫克的生长激素就可使侏儒症患者生长速度显著增快,追上正常人。
生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生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绪论
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生物体及其器官、组织、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阐述各种生理功能的过程、机制及调节方式。
2.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 内环境和稳态:人体内部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和胞饮胞吐。
2. 细胞的跨膜电位: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3. 兴奋性及其周期变化: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零电位的基础上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使细胞发生反应。
三、血液
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包括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具有运输、缓冲、防御和维持内环境稳态等功能。
2. 血浆渗透压和血容量: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血容量是指循环系统中血液的总量。
3.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红细胞主要在骨髓中生成,其数量、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可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四、血液循环
1. 心脏的功能: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泵血,将血液泵向全身各组织器官。
2.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使心肌细胞收缩。
3. 血管的功能与分类:血管是血液流通的管道,根据其功能可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4. 血压的形成与调节: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血压的形成与心脏的泵血功能、血管的阻力和血容量等因素有关。
血压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来实现。
生理学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生理学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A、体液性调节B、自身调节C、正反馈调节D、负反馈调节E、前馈2、可兴奋组织细胞兴奋的标志是:A、发生收缩反应B、发生反射活动C、产生动作电位D、产生局部电位E、产生电紧张电位3、血浆的比重主要取决于:A、红细胞数量B、白细胞数量C、血小板数量D、血浆含水量E、血浆蛋白含量4、下列各项中属于负反馈的是:A、排尿反射B、排便反射C、分娩过程D、血液凝固过程E、降压反射5、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A 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B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D、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凝血酶原形成E、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形成6、人体的血浆约占体重的:A、4%B、4、5%C、5%D、5、5%E、6%7、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白细胞总数高于下列哪值,即为白细胞增多?A、7×10°/LB、8×10/LC、9×109/LD、10×109/LE、11×109/L8、最主要抗凝物质是:A、肾素和 PF3B、肝素和肾素C、抗凝血酶Ⅲ和肝素D、抗凝血酶Ⅰ和抗凝血酶ⅡE、抗凝血酶Ⅱ和抗凝血酶Ⅲ9、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期左心室内压达最高值?A、房缩期B、等容收缩期初C、等容收缩期末D、快速射血期E、减慢射血期10、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最主要体液因素是:A、雄激素B、雌激素C、维生素B2D、红细胞提取物E、促红细胞生成素11、心脏射血发生在A、心房收缩期B、心室收缩期C、心室充盈期D、等容舒张期E、全心舒张期1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表现在A、0期B、1期C、2期D、3期E、4期13、自律细胞和工作细胞的生物电活动的区别是A、0期去极化速度B、0期去极化幅度C、3期复极的离子转运D、复极化时间的长短E、4期自动去极化14、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收缩期与舒张期的关系是A、房缩期长于室缩期B、整个心动周期中,收缩期长于舒张期C、收缩期与舒张期相等D、整个心动周期中,舒张期长于收缩期E、心室舒张期长于心房舒张期15、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是A、保持血管充盈B、保持足够的静脉回流量C、防止血管硬化D、保证器官的血液供应E、减轻心肌的前负荷答案:1-5BCBAD6-10CCABB11-15DDDCA。
高二B部生物必修三期中考试考前指导
高二B部生物必修三期中考试考前指导1.属于内环境成分的物质是: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抗体。
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物质是:血红蛋白、呼吸酶、消化酶等。
2.稳态的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调控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稳态的生理意义: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4.体温保持平衡的原因: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5.下丘脑:是体温平衡、血糖平衡、水平衡的调节中枢。
下丘脑也是内分泌腺活动的枢纽。
6.抗利尿激素:产生部位:下丘脑,释放部位:垂体,作用部位:肾小管和集合管作用结果:尿量减少7.胰岛素:产生部位:胰岛B细胞,化学本质:蛋白质,作用:降低血糖8.抗体:产生部位:效应B细胞(浆细胞),化学本质:蛋白质,分布: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合成场所:核糖体,存在时间:短。
9.刚吃完饭时,血糖浓度高,此时,胰岛素含量高,胰高血糖素含量低。
10.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和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11.免疫细胞包含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12.体液免疫是B细胞发挥主要作用,B细胞可以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可以产生抗体。
体液免疫也有T细胞发挥作用13.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细胞能迅速的活化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14.细胞免疫是T细胞发挥主要作用,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同时T细胞也产生细胞因子,增强效应作用。
抗原释放出来后被体液免疫除去15.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病原体是HIV(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注意:不是丧失,因为细胞免疫丧失,但是体液免疫部分保留)16.自身免疫能力过强的疾病:超敏反应、风湿性心脏病、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生理学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生理学期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A. 磷脂B. 蛋白质C. 碳水化合物D. 胆固醇答案:C2. 人体中负责运输氧气的蛋白质是:A. 血红蛋白B. 球蛋白C. 白蛋白D. 纤维蛋白答案:A3. 以下哪个选项是人体最大的器官?A. 心脏B. 肝脏C. 皮肤D. 肺答案:C4. 人体细胞中,负责能量转换的主要细胞器是:A. 线粒体B. 内质网C. 高尔基体D. 核糖体5. 胰岛素是一种:A. 激素B. 酶C. 抗体D. 神经递质答案:A6. 人体中,负责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是:A. 线粒体B. 内质网C. 高尔基体D. 核糖体答案:D7. 下列哪项不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A. 淋巴细胞B. 巨噬细胞C. 红细胞D. 抗体答案:C8. 人体中,负责调节酸碱平衡的系统是:A. 呼吸系统B. 消化系统C. 循环系统D. 泌尿系统答案:D9. 人体中,负责运输脂肪的蛋白质是:B. 球蛋白C. 白蛋白D. 纤维蛋白答案:A10. 人体中,负责传递遗传信息的分子是:A. DNAB. RNAC. 蛋白质D. 脂肪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人体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主要分为______和______。
答案:跨膜蛋白;外周蛋白2. 人体中,负责储存能量的物质是______。
答案:脂肪3. 人体中,负责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______。
答案:红细胞4. 人体中,负责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分子是______。
答案:激素5. 人体中,负责肌肉收缩的蛋白质是______。
答案: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6. 人体中,负责细胞内物质运输的系统是______。
答案:内质网7. 人体中,负责细胞内废物处理的细胞器是______。
答案:溶酶体8. 人体中,负责细胞分裂的细胞器是______。
答案:中心体9. 人体中,负责细胞内信号传导的分子是______。
答案:第二信使10. 人体中,负责细胞内DNA复制的酶是______。
执医考试生理学辅导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液体。
注意:不同物质的等渗溶液不一定都能使红细胞的体积和形态保持正常。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 所谓“张力”实际是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造成的渗透压。
等渗又等张的溶液:0.ຫໍສະໝຸດ 5% NaCl, 5% 葡萄糖 等渗不等张的溶液:1.9% 尿素
血钙和血 磷水平
排卵后,LH作用于黄体细胞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雌激素第二次高峰
呼吸过程中停留在呼吸道中的气体并不参与气体交换,这部分气体称为解剖无 效腔 。正常潮气量时减去生理无效腔的体积才是有效通气量。 肺活量反映了一次呼吸时,肺所能达到的最大通气功能 。肺活量在测定时不限 制呼气时间,用力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 能呼出的最大气量,它不仅反映肺活量容量的大小,而且反映了呼吸所遇到的 阻力变化,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
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胃酸、脂肪、高张溶液、精神情绪因素
辐射散热
传导散热
对流散热
蒸发散热
定义
人体以热射线的形 式将体热传给外界
冷的物体
散热条件
皮温>环境温度
机体的热量传给与 之直接接触的温度
较低的物体
皮温>环境温度
通过空气流动 体表水分汽化吸收
进行热量交换
热量散热
皮温>环境温度
皮温>环温 不感蒸发 皮温≤环温 发汗
应用
空调降温
冰帽降温
电风扇降温
酒精擦浴
叶酸(VB9)与VB12:参与细胞内DNA合成(重要辅酶) 铁:参与细胞内血红蛋白合成
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咳嗽、胸闷。严重者 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发绀 等,有时咳嗽可为唯一的症状(咳嗽变异型哮喘)。有的青少年病人则 以运动时出现胸闷、咳嗽及呼吸困难为惟一的临床表现(运动性哮喘)。 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舒张剂或自行 缓解。某些患者在缓解数小时后可再次发作。
高二生物期中考试复习内部资料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
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一)内环境的稳态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注意: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4、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组织水肿及其产生的原因1、组织水肿:指组织间隙中积累的组织液过多。
2、原因:血浆渗透压的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导致水分过多地进入组织液。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1.反射与反射弧①概念:反射是动物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生理学教案及考试重点(多场景)
生理学教案及考试重点一、引言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体的正常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掌握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教案以人体生理学为主,兼顾其他生物体的生理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2.掌握生物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如细胞功能、消化、呼吸、循环、神经、内分泌、免疫等。
3.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生物体功能的调节机制。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绪论: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2.细胞生理学:细胞膜、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内信号传递等。
3.消化生理学: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酶的作用、营养物质的吸收等。
4.呼吸生理学:呼吸系统的组成、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呼吸运动的调节等。
5.循环生理学:心脏的功能、血管的功能、血液循环、血压的调节等。
6.神经生理学:神经元的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信号的传递、反射活动等。
7.内分泌生理学:内分泌系统的组成、激素的作用、激素的分泌与调节等。
8.免疫生理学:免疫系统的组成、抗原与抗体的作用、免疫应答等。
9.生物体功能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生物节律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讨论法:针对生理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考试重点1.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生物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如细胞功能、消化、呼吸、循环、神经、内分泌、免疫等。
3.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物体功能的调节机制。
4.生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1.理论教学:共计48学时,每周2学时,共24周。
生理期中复习
名词解释1.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的稳定或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
2.内环境: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浸浴的液体环境,故称之为机体的内环境。
3.正反馈: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够加强控制部分活动的,称为正反馈4.负反馈:大多数情况下,反馈信息能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5.去极化:是指膜内电位值向减小方向的变化过程,又称除极化。
6.反极化:是指膜内电位发生了极化的倒转,由膜内负电位转变为膜内正电位(由内父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的过程。
7.复极化:指膜内电位向静息电位水平方向恢复的过程。
8.超极化:指膜电位差超过静息电位水平的过程。
9.极化:指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10.兴奋性:细胞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1.阈电位:指能导致细胞膜对Na离子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12.阈刺激:能使静息电位减小刚好能达到阈电位水平并爆发动作电位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13.血浆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吸引水分子都能力。
14.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5.自律性: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时,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16.窦性心律: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称为窦性心律。
17.期前收缩:心肌在有效不应期后,受到人工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刺激时,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引起一次期前收缩。
18.代偿间歇:在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19.神经调节: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通过反射活动而实现的一种调节方式。
20.体液调节:指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或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经体液(血液成组织液)运输至全身或某些局部的组织细胞调节其活动简答题1.神经,体液调节的方式特点2.正负反馈调节的特点与实例3.细胞膜被动转运的类型与特点被动转运:单纯扩散不需要膜蛋白的帮助,也不消耗能量通道转运①对离子的选择性②转运的高速度③门控机制载体转运①结构高度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4.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机制静息电位产生机制:细胞安静时,由于细胞膜内k离子浓度高,膜内外存在k离子浓度差,在浓差力的推动下,k离子外流,使膜外电位变正,膜内电位变负,即形成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
生理期中考试大题答案
期中考试大题答案1.植物叶片的气孔为什么在光照条件下会张开,在黑暗条件下会关闭?答:气孔运动主要受保卫细胞的液泡水势的调节。
调节保卫细胞水势的渗透调节物有下列几种。
(1)K+:在保卫细胞质膜上有ATP质子泵,分解由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产生的ATP,将H+分泌到保卫细胞外,使得保卫细胞的pH升高。
质膜内侧的电势变得更负,驱动K+从表皮细胞经过保卫细胞质膜上的钾通道进入保卫细胞,再进入液泡。
在K+进入细胞内时,还伴随着少量氯离子的进入,以保持保卫细胞的电中性。
保卫细胞中积累较多的钾离子和氯离子,水势降低,水分进入保卫细胞,气孔就张开。
(2)苹果酸:照光下,保卫细胞内的二氧化碳用于光合碳循环,pH升高,导致淀粉分解生成PEP与二氧化碳反应,形成草酰乙酸转变成苹果酸,苹果酸和氯离子共同平衡钾离子。
(3)蔗糖:光照可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蔗糖,蔗糖可进入保卫细胞,使保卫细胞水势降低,水分进入保卫细胞,气孔张开。
2.在光合作用中,A TP和NADPH+H+是如何形成的?又是怎样被利用的?答:(1)产生:①ATP的产生:在类囊体的电子传递体中,PQ可传递电子和质子。
光照引起水的裂解,水释放的质子留在膜内侧,水释放的电子进入电子进入电子传递链中的PQ。
PQ在就受水裂解传来的电子的同时,又接受膜外侧传来的质子。
PQ将质子排入膜内侧,将电子传给PC。
这样,膜内侧质子浓度高而膜外侧低,膜内侧电位较膜外侧高。
使膜内外形成了质子动力势。
当H+沿着浓度梯度返回膜外侧时,在ATP合成酶催化下,ADP和Pi 脱水形成ATP。
②NADPH+H+: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聚光复合体就受光能,并经过特殊叶绿体a对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通过以下顺序传递:H2O→PSⅡ→PQ→Cyt b6/f→PC→PSⅠ→Fd→NADP +,最后形成NADPH。
(2)利用:在碳同化过程中消耗。
①C3循环:RuBP与CO2固定,在Rubisco酶所用下形成两分子的3-PGA;3-PGA在3-磷酸甘油酸激酶作用下形成DPGA消耗ATP;DPGA与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作用形成3-磷酸甘油醛消耗NADPH;RuBP更新时,Ru5P形成RuBP消耗ATP。
生理学期中复习
2.化学门控离子通道:由特异性的化学物质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引起其通道的开或关。
3.机械门控离子通道:膜的机械变形导致其开或关。
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低浓度的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强直收缩:肌纤维的动作电位频率很高,肌肉只有平滑的收缩总和,不出现舒张。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能缩短,只有张力变化。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阻力较小,在肌肉缩短过程中阻力不变。
前负荷: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或牵引力。
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或牵引力。
肌肉收缩能力是指与前后负荷无关的影响肌肉收缩效果的肌肉内部功能状态的改变。
4.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功能: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并向形态可识别的前提细胞分化;加速有核红细胞分裂;促进血红蛋白合成;加速骨髓释放成熟红细胞入血。
生理性止血
受伤局部及附近血管收缩—血小板激活粘附形成止血栓—凝血系统激活,纤维蛋白网形成加固血栓—纤维组织生长,长久止血。
血浆晶体渗透压=组织液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正常情况下:碳酸氢根/碳酸=20
红细胞生理特性:1.通透性 2.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通过口径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或血窦孔隙时,红细胞发生变形,并在通过后恢复原状的特性。 3.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比较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简称血沉。
酶的生理意义:
1.由Na离子——K离子——ATP酶形成的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 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 :低血糖症 高于1.2 g/L ;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理学期中考试辅导:请各位老师向所有授课班级学生交代以下内容1.考试形式:双语闭卷,120 min2.考试时间:11月10日(11周四)18:30-20:303.考试范围:绪论——呼吸,前5章内容4.考试题型:①名词解释5个×3`=15分(英文出题,要求必须用英文回答,范围见本页附件);②单选题(答案5选1)10个×1`=10分(答案须填入表格内,答在题页无效)③回答题5个×15`=75分(每章1题)5.名解限定如下:Physiology Knowledge ReviewTerminologyInternal environmentall cells of the body are surrounded by extracellular fluid, extracellular fluid is called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body.Homeostasishomeostasis is the maintenance of a constant stat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internal medium. Negative feedbacka regulated variable is sensed, information is sent to a controller, and action is taken to oppose change from the desire value.Positive feedbackWith positive feedback, a variable is sensed and action is taken to reinforce change of the variable, so it promotes a change in one direction.Facilitated diffusionIt means the diffusion of lipid insoluble or water soluble substance across the membrane down their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by aid of membrane proteins.Sodium-potassium pumpThe sodium-potassium pump is responsible for the coupled active transport of Na+ out of cells and K+into cells. Sodium-potassium pump is also an adenosine triphosphatase, an enzyme that catalyzes the hydrolysis of ATP to 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ExocytosisA stimulus to secrete causes the intracellular vesicles to fuse with the plasma membrane and to release the vesicles contents is called exocytosisEndocytosisVery large particles enter the cell by a specialized function of the cell membrane called endocytosis. The principle forms of endocytosis are pinocytosis and phagocytosis.Resting potentialIn the resting state and without stimulation, cells maintain a negative electrical potential inside in relative to the outside.DepolarizationIt means the membrane potential becomes less negative than the resting potential (close to zero). Or the change in membrane potential away from the resting potential and toward the sodium equilibrium.HyperpolarizationIt means that the membrane potential is more negative than the resting level.Action PotentialIt is a rapid, reversible, and conductive change of the membrane potential after the cell is stimulated.ExcitabilityThe ability of the cell to generate the action potential. Excitability is a fundamental property common to all tissues and cells.Threshold potentialIt is a critical membrane potential level at which an action potential can occur.Neuromuscular junctionThe complex structure responsible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from nerve to skeletal muscle.EPP (end plate potential)A focal depolarized potential on the end-plate membrane.Isotonic contractionTension remains constant but the muscle shortens when a muscle contracts.Single twitchThe single mechanical response of a skeletal muscle to a single action potential.TetanusA sustained contraction resulting from the rapid stimulation of a skeletal muscle, including incomplete tetanus and complete tetanus.Blood CoagulationThe process of blood flow from flowing liquid to gel or gelatin.Blood groupTypes of specific antigens on the blood cell.AgglutinationCombination of the same antigen and antibody in the blood results in harmful immune reactions showing hemolysis.Cross-match testSerum from recipient is tested against the donor's cells, and serum from donor is tested against the recipient's cells, this test is called cross-matching test.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ERP)Time from phase 0 beginning (depolarization) to phase 3 (repolarization) with -60mV, which can not generate AP of cardiac myocyte again.PacemakerThe automatic cells that ordinarily fire at the highest frequency 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sinoatrial node, excitation of the heart normally begins in the sinoatrial (SA) node.Atrioventricular delayWhen excitation transmission is from atrial muscle to ventricular muscle, conductive speed is slower at Atrioventricular node, which is beneficial to ventricle filling and ejection. Electrocardiogram (ECG)It is an external recording of the electrical activity of the heart.The synchronized depolarizations spreading through the heart cause currents that establish field potential, whose differences can be amplified and detected by electrodes placed on the body surface. The record produced is called electrocardiogram.Cardiac CycleIt is the events occurring during a single heartbeat, cardiac cycle includes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vents and systole and diastole ,which forms into one mechanical activity cycle. Stroke volume (SV)It is blood volume of per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mL/beat), EDV-ESV=70ml.Ejection fraction(EF)The proportion of the end-diastolic volume that is ejected (i.e. stroke volume/end diastolic volume) Ejection fraction =(EDV - ESV)/EDV = 55%~65%.Cardiac output (CO)The product of the frequency of pumping (heart rate) and the stroke volume is the cardiac output; it is also called minute volume. = SV×HR, 5-6 L / min.Or cardiac output (CO) is the amount of blood pumped by a ventricle in a period of time (min). Cardiac index (CI)Cardiac index is the cardiac output per square meter of body surface area.Cardiac reserve (CR)The ability of the heart to adapt need of organism for expelling a larger quantity of blood above the basal level.Systolic PressureThe pressure rises during cardiac systole and falls during diastole. The peak pressure value reached during systole is termed the systole pressure. Usually, at rest systolic pressure of the healthy young adult is 100~120mmHg.Diastolic PressureDiastolic pressure is the lowest blood pressure in an artery during the diastole of the heart.Pulse PressureThe pulse pressure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ystolic pressure and diastolic pressure.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AP)The 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is the pressure in the arteries, average over time.Diastolic Pressure + 1/3 Pulse Pressure; 100mmHg (13.3kPa)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The venous pressure as measured at the right atrium, superior vena cava and inferior vena cava, 4~12 cmH2O.MicrocirculationCapillary blood circulation between the arteriole and venule is microcirculation.External respirationThe exchange of gases between pulmonary blood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Internal respirationThe exchange of gases between the tissue cells and the systemic capillaries.Pulmonary ventilationIt is the exchange of gas between the alveoli and the environment.Intrapleural pressureIt is the pressure between the chest wall and lungs. Or the pressure within the pleural cavity is called intrapleural pressure.Tidal volume (TV)The amount of air that moves into the lungs with each inspiration (or the amount that moves out with each expiration) i.e., the volume of air inspired or expired with each normal breath; it amounts to about 500ml.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 (FRC)The volume at which these two opposing forces (lungs, contraction and chest, expansion) balance is called the 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 (FRC). Or it equals to the 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 plus the residual volume. This is the amount of air that remains in the lungs at the end of normal expiration (about 2300ml).Anatomic dead spaceThe space in the conducing zone of the airways occupied by gas that does not exchange with blood in the pulmonary vessels, such as in the nose, pharynx, and trachea since these area is not useful the gas exchange process but instead goes to fill respiratory passages.Alveolar ventilationIt measures the volume of air that actually reaches the alveoli per unit time because it takes into account dead space volume or it =(tidal volume-dead space )×respiratory frequency, and it is a pulmonary ventilative accurate estimating index.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The ratio of pulmonary ventilation to pulmonary blood flow for the whole lung, at rest about 0.84 (4.2 L/min ventilation divided by 5.5 L/min blood flow).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The curve describe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2 and the hemoglobin oxygen saturation, which has a characteristic sigmoid shape.Bohr effectBlood pH↓ or PCO2↑ increase Hb releasing O2 (affinity↓)Haldane effectBlood O2binding with hemoglobin (Hb) induces CO2release, and HHb easily combines with CO2.Carbon dioxide dissociation curveThe curve describe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CO2 and the CO2 content in bl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