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清官离任是明镜 只有离任仍然清廉如水才是清官

合集下载

古代官员“离任”那些事

古代官员“离任”那些事

古代官员“离任”那些事作者:李志刚来源:《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2年第04期历史上有清官,也有贪官。

古代官员离任,上演了一幕幕五花八门的悲喜剧,值得玩味。

唐朝大历年间,有一县太爷离任,当地绅民送匾一块,上书“天高三尺”。

县官不解其意,还以为是乡绅对自己的颂扬,便满心欢喜地接受下来。

后来,还是比他有文化的老爹悟出其意:匾文乃诅咒之语,“天高三尺”者,并非“天高”,而是“地低”之故也——地皮被那贪官刮去了“三尺”,岂不等于“天”高了“三尺”?此等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另有一个送匾的故事。

说的是某县官在任期间对老百姓敲骨吸髓,把财物搜刮得一干二净。

到离任之时,再没什么可搜刮的了。

可他仍不甘心,便找来一把折扇,把当地优美的山水画到了扇子上,恨不能带走。

就在贪官离任之时,百姓编了四句诗送给他。

诗曰:“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币民财一扫空。

好山好水移不去,临行写入画图中。

”贪官的形象跃然诗中,真是惟妙惟肖。

五代后晋的宋州节度使赵在礼,在任上弄权牟利,强征苛敛,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当他离任时,乡民在衙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以示“欢送”。

对联云:“早去一天天有眼,迟去此地地无皮。

”可见,百姓对贪官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如果说“遗臭匾”、“遗臭对联”、“遗臭碑”是老百姓对离任贪官惟妙惟肖的刻画,那么,“德政碑”、“万民伞”、“遗爱靴”、“廉池”、“门口摆清酒”等则是老百姓对离任清官表达的敬意。

秦汉时期,清官离任时,乡绅们就向草民摊派若干的钱粮,请人写一篇花团锦簇的文字,刻在石头上,立在显要的地方,称为“德政碑”。

到了唐朝,政府下令不许立德政碑,否则立的碑不仅要拆毁,责任人还要挨一百板子。

如果要立,须逐级上报至礼部,礼部同意后方可立碑。

申请立碑程序复杂,待批复下来,官员往往已离任多时,于是,“万民伞”应运而生。

“万民伞”其意是说这个离任官员,平时就像把巨伞一样佑护着老百姓,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送的伞越多,表示这个官员越有面子。

关于清廉从政的历史典故

关于清廉从政的历史典故

清廉从政的历史典故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包拯不持一砚归”的故事。

包拯在端州任职时,曾有一和尚想赠他一方砚台,包拯不肯接受。

和尚很不理解,说:“你身为知州,不拿一方砚台,还做什么官呢?”包拯笑道:“端州砚虽然天下闻名,但它是石质,拿得再多,还是石。

如果我爱砚,不如回家自行琢磨。

”此事传开后,人们都称赞包拯清正廉洁。

除了这个故事,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清廉从政的历史典故。

例如,明朝的于谦在任巡抚期间,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

人们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于谦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不但造福一方百姓,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此外,唐朝的狄仁杰、北宋的包拯、明朝的海瑞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廉吏。

这些人的清廉从政事迹,不仅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典故。

总之,清廉从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理念。

这些历史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代官员的高尚品德和政治理念,也为我们今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反腐败斗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启示。

鉴古观今明镜悬,为官勤政俭清廉含义

鉴古观今明镜悬,为官勤政俭清廉含义

鉴古观今明镜悬,为官勤政俭清廉含义
《鉴古观今明镜悬,为官勤政俭清廉》是一句充满哲理的话语,它具有深刻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借鉴古人的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现实,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作为一名官员,应该勤政廉洁,尽力为人民服务。

在古代,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学到东西,即使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人。

另一位古代哲学家墨子则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时,“为官”是一种职业,它需要我们担负起为人民服务的责任。

作为一名官员,勤政、清廉、俭朴是必备的品质。

勤政意味着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断努力为人民谋福利;清廉意味着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做违法的事情;俭朴意味着要节约用人民的钱财,不乱花钱、不滥用权力。

总之,鉴古观今明镜悬,为官勤政俭清廉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人生态度,它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 1 -。

古人的廉洁故事

古人的廉洁故事

古人的廉洁故事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廉洁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古代的官员到民间的普通人,都秉持着廉洁正直的品质。

这种品质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更对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几个古人的廉洁故事。

一、包拯:公正无私,不畏权贵包拯,北宋时期的著名官员,以公正无私、不畏权贵著称。

他曾任监察御史、开封府尹等要职,任职期间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畏权贵,敢于直言。

有一个故事流传至今:包拯任开封府尹时,一个权贵犯了法,包拯依法予以惩处。

事后,这个权贵怀恨在心,企图通过贿赂包拯的手下以求轻判。

包拯得知此事后,立即将这个权贵的手下逮捕,并严厉惩处。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包拯公正无私、不畏权贵的品质。

二、海瑞:清廉如水,刚正不阿海瑞,明朝时期的著名官员,以清廉如水、刚正不阿著称。

他曾任户部主事、应天巡抚等要职,任职期间始终以勤政为民为宗旨,打击贪污腐败,深受百姓爱戴。

据史书记载,海瑞在应天巡抚任上时,曾多次拒绝贿赂,严惩贪官污吏。

有一次,一个贪官为了巴结海瑞,特意送上一份厚礼。

海瑞不但没有接受,反而训斥了这个贪官一顿。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海瑞清廉如水、刚正不阿的品质。

三、郑板桥:清风亮节,不事权贵郑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以清风亮节、不事权贵著称。

他曾为官多年,后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归隐。

郑板桥在任职期间,始终保持廉洁自律的品质,不为权贵所动。

据史书记载,郑板桥在担任潍县县令时,曾拒绝一个权贵的非分之请。

这个权贵对此十分不满,打算暗中报复郑板桥。

郑板桥得知此事后,写了一封信给这个权贵,信中写道:“吾乃一介寒士,安敢与贵人相抗?”这个故事展现了郑板桥清风亮节、不事权贵的品质。

以上这些古人的廉洁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们的个人品质和修养,更体现了古代廉洁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以这些古人廉洁品质为榜样我们应当时刻铭记古人的教诲和训诫:做人要廉洁自律;做官要公正无私、不畏权贵;做事要勤政为民、服务大众。

话说清官

话说清官

话说清官作者:周丽萍来源:《廉政瞭望》2008年第04期小时候喜欢看戏,每当看到一出伸冤告状的戏,心头就急,寻思着“青天大老爷赶快出来吧”!当然,除了戏曲,还有老人们讲的故事。

外婆并不识字,但讲起铁面包青天、九品芝麻官的故事来,却是如数家珍,讲得跌宕起伏,令人如痴如醉。

这就是笔者最初的“清官启蒙”。

我想,多数国人的“清官意识”,也便是这样熏陶而来的吧。

没有舞台戏曲的浓墨重彩和民间故事的口口相授,清官不会像现在这样深入人心、世代风行。

原因很简单,在古代社会中,多数民众都不识字,他们是通过语言而不是文字来认知历史的。

其实,“清官”称谓本就起于民间。

在二十四史中,对好官一般称为“循吏”、“良吏”、“廉吏”。

“清官”一词是受宋元民间清官文学的影响,由民间用语转而被吸纳至官方法律文书中的。

时光荏苒,时移世易,中国经历了百年来沧桑,许多传统的文化逐渐式微甚至消亡,然而,清官文化却是长兴不衰,尤其在反腐败斗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报刊上在宣传清官,影视剧在热播清官,老百姓也在热切地呼唤清官。

为何国人的清官情结如此历久不衰?清官是否是当今廉政建设一剂良药?或许,我们能从历史中寻找一些答案。

清官的DNA中国人民的清官梦源远流长,根深蒂固,这令人费解:同样都经历过贪腐专制的黑暗时代,与中国历史上千古传颂的清官文化相比,西方为何没有对“清官”的热切呼唤和顶礼膜拜?笔者认为,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孕育了清官文化的基因。

草根话语和主流舆论、精英思想在儒家文化中合流,共同孕育了中国人的“清官梦”。

历朝历代都有苦读四书五经、饱受儒学熏陶的官员,怀抱修齐治平、忠君爱民的理想,其居官立身之道,以操守廉洁为本。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两千多年来都是以儒治国。

儒家讲究以德治国,强调个人的道德操守,而“廉”就是传统道德的核心,有句话叫做“非廉无以养德”。

儒家又讲“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推崇为政者“廉以洁己”、“慈以爱民”。

三国时期,司马懿曾说:“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

历史趣谈:北宋仕途之包拯 清官如水与吏猾如油

历史趣谈:北宋仕途之包拯 清官如水与吏猾如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宋仕途之包拯清官如水与吏猾如油导语:包拯坐开封府南衙时,有个人犯法,按律当受脊杖,便事先贿赂值堂书吏。

这个赃吏收钱后关照犯人:“审讯时你大喊冤枉,我自会为你辩解。

”果包拯坐开封府南衙时,有个人犯法,按律当受脊杖,便事先贿赂值堂书吏。

这个赃吏收钱后关照犯人:“审讯时你大喊冤枉,我自会为你辩解。

”果然,审讯时犯人分辩不已大喊冤枉,那吏员大声骂道:“快吃了脊杖滚出去,别啰嗦!”包拯听后马上对这书吏的卖弄权势产生厌恶,便将他责罚一通,反而把那个犯人从轻发落了。

在包拯看来,这叫“以抑吏势”,殊不知“已为(吏)所卖矣”!这便是官清如水敌不过吏猾如油的最好例证。

在一部中国州县衙门史上,清官斗不过猾吏的故事有的是。

为何会出现这种怪象?根源在于官制和吏制的不同:“官人者,异乡之人;吏人者,本乡之人。

官人年满者三考,成资者两考;吏人则长子孙于其间。

”吏员大多是当地豪富推选的,世代盘踞地方衙门,早已与豪富勾结成一气,形成地头蛇之类的势力;而那些到州县里来当官的全是外乡人,上任之初连语言交流都是障碍,哪还谈得上熟悉民情、明察秋毫?等有点熟悉了,又得依官制调走。

在那些资深吏员看来,衙门的真正主人是他们,上面派来当领导的反倒成了过往客人。

如此,官员“为吏所欺”也就理所当然了。

自然,像包拯这样行事的,还是出于一个清官的动机,如果是庸官当政,则会不辨是非,被猾吏牵着鼻子走。

《名公书判清明集》里记载,南宋江东提刑蔡杭在管辖诸县转了一圈,收到的状纸全是老百姓控告猾吏的。

仅以弋阳县孙回、余信二猾吏为例:其平素作为是,广泛分布爪牙,“私押人入狱,讯腿荆至一二百”;其日常收入是,“既有无名钱,又有自寄钱”,对百姓敲锤骨髓,以致怨声载道。

当蔡杭传讯证人调查生活常识分享。

历朝历代著名贪官 “离任”被讽刺的奇闻趣事

历朝历代著名贪官 “离任”被讽刺的奇闻趣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朝历代著名贪官“离任”被讽刺的奇闻趣事导语:俗话说,“铁打的官场流水的官”,古往今来,官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衙门依然存在。

中国古代官员离任,可谓五花八门,什么样的情况都有。

清俗话说,“铁打的官场流水的官”,古往今来,官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衙门依然存在。

中国古代官员离任,可谓五花八门,什么样的情况都有。

清官、好官离任令百姓恋恋不舍,恨不能长期留住;人虽走,却留下了好名声。

贪官、坏官离任则令百姓欢呼雀跃,犹如送瘟神一般;人走了,骂名却难以消除。

给贪官送匾立碑,很有创意,在我国由来已久。

相传唐朝大历年间,馆陶就曾有一任县官鱼肉百姓,想方设法搜刮民脂民膏,落下了千古骂名。

这位贪官离任时,当地绅民送匾一块,上书“天高三尺”。

县官不解其意,还以为是乡绅对自己的颂扬,便满心欢喜地接受下来。

后来,还是比他有文化的老爹悟出其意:匾文乃诅咒之语,“天高三尺”者,并非“天高”,而是“地低”之故也──地皮被那贪官刮去了“三尺”,岂不等于“天”高了“三尺”?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以后,天高三尺就成了赃官们刮地皮的代名词。

相对“天高三尺”还有“刮地三尺”的说法。

古代有个官员(年代不详),嗜酒耽误政事,贪财残害百姓,老百姓对他十分怨恨。

到了这个官员被解除职务的时候,老百姓送给他德政碑,上书“五大天地”。

这个官员问:“这四个字是什么用意?令人不解。

”老百姓齐声说道:“你一到任时,金天银地;你在家里时,花天酒地;你坐堂办公时,昏天黑地;老百姓喊冤时,恨天怨地;你如今卸任了,谢天谢地!”还有一个故事,是以诗的形式出现的。

一个贪官,在任期间对老百生活常识分享。

水至清则无鱼,看清政治才知:清官太“狠”也会成害群之马

水至清则无鱼,看清政治才知:清官太“狠”也会成害群之马

水至清则无鱼,看清政治才知:清官太“狠”也会成害群之马近千年来秦桧一直被当作是宋朝的老鼠屎以至于近千年被人们唾骂,甚至人们还做了他跪着的肖像以向世人赎罪。

大部分人都觉得中国的各个朝代上之所以会日渐没落逃不开兴亡败落的命运就是因为有这些奸佞小人的存在。

但是今天小编却要颠覆大家的认知,水至清则无鱼有的时候清官比贪官更会加速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灭亡。

拿清朝刘鹗说的话来证明小编的观点,他说有的时候清官总认为自己是清廉的,所以固执己见自认清高,他总觉全天下只有他一个好人这种想法反而会害了人,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观点。

康熙皇帝也赞成这个观点,认为水至清则无鱼,清官太“狠”也会成害群之马。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但他其实被同时期的欧阳修弹劾过很多次,因为包拯曾经撸下两位官员而这两位官员被他弹劾下台之后包拯就代替了他们的位置,所以欧阳修就向皇帝弹劾他,说包拯有私心也不是什么清官只是为了代替别人的位置而已。

小编说这个故事并不是说想讽刺包拯的为人,包拯的为人我们在各种小说传记或者电影电视剧中我们都有了解,他确实是一个忠厚仁义,平易近人的清官,但是有的时候清官就会犯他这种错误。

包拯可以做到问心无愧,但是其余的清官则不会。

在士大夫的阶层里其实最让人讨厌的就是清官,这里指的并不是说像包拯那样的清官,而是一些自认为清高的官员,他们不会接受贿赂,只会用自己心中所衡量的天平去判案。

如此看来也没有什么不对但其实他们一直被士大夫阶层所瞧不起,就像刚才小编所说的包拯弹劾过两位官员后来又顶替了他们的位置,包拯可以做到问心无愧但有些自认为清高的官员就不会这样做。

他们难免有自己的私心,觉得别人做什么都不如他做得好不如他直接去替替别人,这样的做法总是会在无意中伤害了别人。

这就会间接的造成许多冤假错案的发生,这对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丧失民心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发展前景呢。

在士大夫阶层里因为这些清官他们这种自认清高的想法害了不少的人并且大多都不宽厚待人往往是眼高于手尖酸刻薄,所以受到别人的排挤。

旧时贪官离任趣谈

旧时贪官离任趣谈
见 , 姓 对 此 贪 官 已经 到 了 忍 无 可 忍 的 百
地步 。
了, 骂名却 难以消除。 老百 姓从来对官 员的腐败贪婪 极为
不 齿 , 又无能 为力 , 怒而 不敢 言 , 但 敢 怒
遗 臭也 , 则碑 从而 臭之 。其碑 同其所 以
利 民害 民 者则 各 异 。路 南 县 长许 良安
术 加 丁 , 见于各 种 笔 记 、 品等 野 史 散 小
里 , 民 间广 为流 传 。 在
古代 的空 白, 不妨 视为 古代贪 官离 任丑
事的补充。
相传 唐朝 大历 年 间 , 有一 县 太爷 离
任 , 地 绅 民送 匾 一块 , 当 上书 “ 高 = 天 尺” 。县 官 不 解 其 意 , 以 为 是 乡绅 对 自 还 己 的 颂 扬 , 满 心 欢 喜 地 接 受 下 来 。后 便 来 , 是 比他 有 文 化 的 老 爹 悟 其 意 : 还 匾 文乃诅 咒之 语 ,天高 i尺 ” , 非 “ “ 者 并 天
14 年 3 , 9 3 月 国民党 军统特务许 良安
被任命 为 云南省 路南 县县 长。一 上任 , 许 良安 便 鲸 吞 抗 战 田 赋 , 立 名 目征 收 巧
酒 税 、 查 费 , 短 几 个月 里 就 搜 刮 民 财 巡 短
我 偶然 读到 的这 个资料 , 始知 中旧
各 种 纪 念 碑 中有 “ 官 遗 臭 碑 ” 种 。我 贪 一 觉得 , 贪官立碑的创意不错 , 为 即让 贪 官 本 人 遗 臭 万 年 , 可 作 为一 个标 本 , 以 又 用 警 示 后 人 : 让 为 官 者 知 道 , 姓 是 多 么 百 敬 爱 清 官 、 恨 贪 官 , 而 形 成 一 种 以廉 憎 从 为美 、 以贪 为丑 的风 尚 。 ( 自《 摘 中华 文摘 } OO 6 2日) 2 L年 月

古代“清官文化”的启示

古代“清官文化”的启示

古代“清官文化”的启示王杰权力本该纯净。

CFP包拯、海瑞、于成龙、张伯行、张养浩……这些古代清官,既给一代又一代人留下难以释怀的廉洁情结,也启发人们思考这样一条千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官员清廉则国运兴盛,官员贪腐则国家败亡。

对任何一个政权来说,如果不解决官员的贪腐、奢靡、纵欲、享乐问题,必然会导致人亡政息、国将不国。

清官之念长期以来,在古代史料典籍的文字中,在千千万万的百姓心中,对官员都有这样一种理想期盼:他们心中装着百姓,恪守着“清、勤、慎”为官箴言;他们公正无私、廉洁自律、大义灭亲;他们为了百姓,不惜丢掉乌纱帽,自毁锦绣前程,敢与贪官污吏、豪强权贵做斗争;他们不惜牺牲身家性命,犯颜直谏,抨击皇帝的误国政策、荒唐行为……这就是历史上的“清官”,百姓心目中的“好官”。

从历史上看,“清官”一词出现的时间要比“循吏”“良吏”“廉吏”等词汇稍晚一些。

最早见于《晋书·何遵传》中:(何嵩)“宽弘爱士,博观坟籍,尤善《史》、《汉》,少历清官,领著作郎。

”“清官”是中国话语中的一个特有的概念,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特有的一种政治文化现象,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是受宋元民间清官文学的影响,由民间用语转而被吸纳至官方法律文书中的。

那么,清官(好官)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官才能算得上是一个清官呢?应该说,不同时期衡量清官标准的侧重点是各不相同的。

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战国、秦及汉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标准。

汉代中期以后,推行教化又成为好官的标准。

但是,教化的成效往往很难考核,所以从三国末年开始,“清、慎、勤”又成为衡量“好官”的标准。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严于律己、鞠躬尽瘁、言传身教、秉公执法、公正不阿、犯颜直谏……都是用来形容“清官”形象和品行的。

在奉行官本位思想的封建社会,“清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官德与廉政文化的重要内容。

时光荏苒,时移世易。

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的沧桑,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逐渐式微甚至消亡。

离任是面镜

离任是面镜

实 。衡 量 企 业 管 理 的 一 个 重 要 指 标 就 是 执 行 力 , 执 而 行 力 的 强 弱 取 决 于 领 导 做 事 的 态 度 和 作 风 。因 此 , 领
导做事一定要老老实实 、 踏踏实实 、 扎扎实实 , 这样才
能 取 得 实 效 . 能成 为 大 家 放 心 的 人 。 通 过 做好 每 一 才
离任时 . 百姓情 深意浓 . 依依难 别 。沿途 家家户户 都
在 门 前 的 供 桌 上 摆 放 一 碗 清 水 和 一 面 明镜 .以 此 颂
级 的指 示 要 求 , 合 本 单位 的 实 际 。 分 发 挥 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极 性 、 结 充 主 动 性 和创 造 性 , 真 务 实 、 拓 创 新 , 出创 新 、 求 开 提 管 用 、 行 的 贯彻 意 见 和措 施 . 狠抓 落 实 上 下 工 夫 。 可 在 见

常菜蔬 , 在县衙 空地 自种 自用 ; 出入用 舟 车 , 自付报
酬 。离 任 时 , 囊 空 如 洗 , 上 仅 有 书 籍数 捆 、 机 一 他 船 织 台 . 无 他 物 。 当 时 . 人 赠 诗 赞 日 :有 官 贫 过 无 官 别 有 “ 日 . 任 荣 于 到 任 时 。” 去 临 行 一 身 清 。北 宋 时期 。 名 书 法 家 米 芾 曾供 职 著 于涟 缄 ( 属 江 苏 涟 水县 ) “ 满 归 , 橐 萧 然 ” 临 行 今 。任 囊 。
这里。 姑且摄取 几个 “ 形象 ” 美好 、 值得推崇的镜头。
离 任 钱 囊 空 。古 语 道 : 三 年 清 知 府 ,十 万 雪 花 “ 银 。 其 实 , 今 官 员 , 非 全然 。 康 熙 年 间 , ” 昔 并 清 嘉定 有 个 县 令 陆 陇 其 , 职 期 间 . 着 由夫 人 自 纺 自织 : 就 衣 日

古代清官与贪官的离任

古代清官与贪官的离任














































上心 , 还贪财纳贿 , 使 当地 民怨沸 腾。在
钱” , 聚敛 甚多 。后 来 , 赵在礼 投降 了契
丹人 , 多 次被羞辱 索财 , 心 中惶惑 不安 ,
在 马槽 上 吊 自杀 了。
泉。 ” 况钟赴京 后 , 因政 绩 突 出 要 升 官 , 百 姓数万人 上书挽 留, 朝廷 赐 况 钟 正 三 品 ,
让 其 仍 回 苏 州 做 知 府 。 正 统 七 年
( 1 4 4 2 年) , 况钟病 死在任 上 , “ 民 多垂 泣
送其柩归” , 并 立祠 堂以示崇敬 。
存 的希望 呢 ! ' , ‘ ‘ 刮地皮 ” 这个形容贪官 的
俗 语就是 这么来 的 , 而李 固烈也 因此被 永久地刻到了历史 的耻辱柱上 。 清 官离任 , 百姓哭 , 美名 留 ; 贪官离 任, 百姓笑 , 骂名传 。要想 留得 好政声 , 岂是 不贪 不 占那 么 容 易? 还要 敢 于担
尽 瘁。只有 这样 , 才不怕离任 , 也 只有这 样, 才能无愧 于心 , 无愧于天地。 Z 4
政 府法铡 2 0 l 7 年
隋朝 赵 轨在 齐州任 上 , 考 绩连 续 多
年 最佳 , 受 到朝 廷嘉奖 , 召其入 朝为官 。

清廉名人故事演讲

清廉名人故事演讲

清廉名人故事演讲尊敬的领导、各位来宾: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清廉名人的故事。

清廉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应该以之为荣,珍惜之。

以下是我整理的三个故事,分别以清正廉明、廉洁自律和公正无私三个方面来展示这些名人的风范。

清正廉明第一位名人是元朝时期的陈宏道。

他是个孝子,十分恪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规,同时也是位官场风云人物。

他深知在官场只有清廉才能不为权势所腐蚀,不为欲望所迷惑。

因此,他在担任官职期间,不贪污受贿,不虚报工程,连修建官厅、祠堂等场所他都亲自检查,以确保没有任何贪污行为。

直到去世前,他的家里一直只有一堆简陋的瓦屋,连个寺院都没有。

他的清廉做事,深受百姓拥戴,永载史册。

廉洁自律第二位名人则是改革开放后的著名企业家吴建民。

吴建民是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也是国内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

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的“三无”经营——无机构,无贺卡,无小费。

他倡导从“不上市、拒贺卡、不送小费”入手,实现企业的一些基本准则。

他认为“为了干净经营,做风必须要重”,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保证公司层面的纯洁性。

因为他的深厚稳健之美,获得了很高的认同度和信赖度,而他的新东方教育集团也早已成了长盛不衰的行业标杆。

公正无私第三个名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先驱之一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传播者,他摆脱了儒家撰写文学作品的模式,将目光投向草根、市井。

他的文章,既富于感性的描绘,也以理性的剖析,直面社会现实,揭露黑暗面,呼吁人们行动起来。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关爱。

他坚持公正、无私的写作风格,既耐人寻味,又冷静凝重。

尽管鲁迅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为了文化遗产,但他的思想和精神仍然是永不过时的。

在这三位名人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清廉之美。

清廉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整个社会良性的发展保障。

无论现实如何变幻,惟有以追求清廉为己任,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人民才能在持久的历史长河中走得稳准狠,绽放着永不熄灭的光芒。

【作文】《鉴史问廉》之清官之念观后感

【作文】《鉴史问廉》之清官之念观后感

【作文】《鉴史问廉》之清官之念观后感【采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清官,是要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第一个是清廉,清廉就是不贪,第二就是清正,清正就是要直,这是对上级而言的,还要敢于直谏。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清官往往能够做到不徇私情、大义灭亲,执法如山,刚正不阿。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清官还必须清正、清洁、清明,清明在古代又叫循吏,就是指能造福一方百姓。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也就是说清官往往代表老百姓的一种愿望,也代表了老百姓的一种民心和民意。

“强项令”董宣誓死不向公主磕头认错【画面】2021年9月1日,根据东汉著名清官董宣的故事重新创作改编的曲剧《洛阳令》在洛阳新区歌剧院上演。

【采访】河南省曲剧团一级导演李杰:董宣、洛阳令的形象可以说是深入民心,50年来洛阳市曲剧团换了几代演员一直在演出这出戏,可见老百姓对这个人物、对这出戏的喜欢。

在今天的洛阳市东面,有一座巨大的古城遗址,东汉时期的洛阳城就在这里。

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这里是中国的政治中心。

但是,这里也是当时全国治安最为混乱的地区。

居住在城里的皇亲国戚、豪门贵族骄横跋扈,横行街市,就连他们的奴仆也仗势欺人。

当时,朝廷一连换了好几任洛阳县令,都没有改变豪门大族横行不法的局面。

最后,69岁的董宣被任命为洛阳县令。

一天,董宣率领一批衙役在洛阳街头突然围住了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刘黄出行的车队,并当场将她的一个家奴杀死。

河南省曲剧团一级导演李杰:当时公主门禁森严,作为七品县令的董宣根本就进不去公主府,没有办法去缉拿凶犯,董宣就在公主外出游玩的时候拦住了凤驾,要求公主给个说法,公主就不干了。

如果当时再放这个家奴走,那就是放虎归山。

所以董宣当机立断,在公主驾前、大庭广众之下施行了他作为一个执法者的权力。

愤怒的湖阳公主立即直奔皇宫,向刘秀告状。

光武帝刘秀听了姐姐的哭诉,立即派人去捉拿董宣,准备在朝廷之上将他处死。

不料,董宣的一席话使事情发生了改变。

揭秘古代官员“离任”的那些事

揭秘古代官员“离任”的那些事

值得玩味揭秘古代官员“离任”的那些事官场“阵营的铁水兵”,二千年后,一代一代官的人,但在官场。

古代官员离开办公室,他上演了一幕幕五花八门的悲喜剧,有的哭,有的放鞭炮欢送,喜乐,和诅咒滥用,把贪官碑,能有什么好玩的,非常有创意,值得思考。

在过去的腐败官员是贪婪的人的蔑视,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在他们的左发泄愤怒和怨恨,所以“耻辱片”,“耻辱联”,“耻辱碑”等各种表达与东方人和“粉墨登场”。

从大理唐代,县太爷离开办公室,当地商人的人送匾说,“三天脚”。

法官不了解它的意义,以为那是乡绅庆祝,他们满心欢喜地接受下来。

后来,或比他,」托瑞文化意识到它:变文是诅咒语,“每天三英尺”的人,不是“天大”,但“低”——土地腐败官员打击“三英尺”,不等于“天”高“三英尺”?这种讽刺的,深刻的。

另一派的短篇故事,但这是不知道。

说的是一些县的官员百姓在公民的术语,所有属性搜索。

离开办公室,就不会有搜索。

但他仍不甘心,然后找到一个折叠扇,当地美丽的山水画扇,恨不能带走。

出发当天的腐败官员,和人民作出了四首诗给他。

诗说:“来到荒凉的丰度,官方货币民财扫空;好山好水搬不走,写画。

”诗的腐败官员的形象,它是完美的。

五代后晋省节度使,在玩政治,利润给可怜,让事实上,抱怨。

当他离开的时候,政府说,上一副对联,以显示“再见”。

对联云:“每天早有眼睛,后来到地面无皮肤。

”可见,人们腐败官员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更有趣的是,当“贪官耻辱碑”。

主要支柱不是古人,但他充满了他的古代中国腐败官员是空白的。

1943三月,国民党军统特务被任命为云南路平南县县长。

一个术语,和附件阻力下降,环对白酒税收变化,巡回检查费,几个月民财搜索数百万元,以唤起公众的愤怒。

在人们的情绪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省政府撤回了县长的位置。

他的腐败官员,公众和超过恨,是为他所需要的。

此碑的名字的道路没有腐败的官员耻辱碑”。

碑文写道:“县道,是真正的我市唯一的腐败官员。

没有标记,为什么惩罚前,臭已经永远的离开了,让我毕…但在县所有犯规险恶的出轨,有足够多的人,如果不发片乐石进行永久支护,为什么所有的愤怒和未来几代人将退出。

廉史镜鉴:清廉之心如水

廉史镜鉴:清廉之心如水

廉史镜鉴:清廉之心如水关于人生的价值,有太多的答案,亦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最难言说。

很多人都在努力向外求,用一些外在的东西来为自己的人生加码。

身处社会中,我们不可能一无所求,或多或少都在求些什么,能跳出名利圈的人实属不易。

这种向外求,无边无际,难以止步,穷尽一生,费尽心力,也难寻满足。

这个时候,不妨在静默之中,想一想隋朝赵轨手持一碗清水的画面。

赵轨是隋朝有名的清官,因为他有良好的操守而被历史传颂。

他的一个老朋友知道他有深夜读书的习惯,读书时喜欢点燃沉香熏屋,帮助头脑清醒。

于是有一天,那位老朋友给赵轨送来一斤沉香。

老朋友的心意不忍拒绝,又不能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赵轨就讲了一件往事:“我家东边的邻居有一棵桑树,枝繁叶茂,枝丫伸到我家院子里来了。

初夏季节,乌亮的桑椹落到院子里,满地都是。

我赶紧叫家人把桑椹捡起来送还邻居,并借机教育儿子:我绝不是借此谋求虚名,只想不是劳作得来的东西不应该要。

”赵轨借题发挥,委婉地拒绝了老朋友的礼物。

老朋友听后,敬重赵轨这番谈论的旨归,便把沉香带了回去。

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友情在于心的懂得、精神的契合。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人与人之间,什么最珍贵?现在看来,内心的信任与肯定、情感的交融与懂得,一定是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

这一礼物,无需掂量与揣度。

对人、对事,多了一些举棋不定,就会少了一些心安理得,只有既不刻意隐藏,也不故意显露,一切出自本心,才能销毁一切对心的干扰,静若清莲,不惧风雨。

后来,隋文帝征召赵轨入朝做官,在他离开为官四年的齐州时,乡亲父老聚集路口,擦着眼泪说:“别驾在官任,水和火的小事都不触犯百姓,因此不敢用一壶酒送别您。

您清廉如水,我们斟上一杯水为您饯行。

”赵轨非常感激,接过水,一饮而尽。

齐州百姓伏于道旁,挥泪相送。

百姓以普通的一碗水作为送行的最高礼节,这是对赵轨为官清廉之心的极致评价。

这种如水至清的情感,弥足珍贵。

世间的财物,都有其极限,而这碗清水,珍藏于心,既是至高的荣耀,也是心灵的一脉清泉。

一杯水用清廉话题

一杯水用清廉话题

一杯水用清廉话题清廉若水是一种境界。

古时,北周清官赵轨离任时,百姓用一杯清水为其送行以赞其为官清廉。

清水,视之无色,嗅之无香,然而却至真至纯,源远流长。

它隐喻看透一切功名利禄,远离一切尔虞我诈,代表着中国文化所独有的一种境界。

清水之所以透明,是因为它不看重拥有,无欲无求。

人也是这样,唯有克制、忘掉自我之私欲,把爱己之小爱转化为爱人之大爱才能够固守清廉,享受清廉的乐趣。

清廉若水是一种信念。

无数的水滴才能汇聚成江河,无数的江河才能汇成海洋。

每位纪检人的清廉才能构筑纪检监察事业的无上荣耀,才能滋养纪检监察事业的生命。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清廉需要自己生长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清廉的信念。

信念是行动的支撑点,水滴之所以能穿石是因为坚持不懈,卵石之所以光滑美丽是因为浪花长年累月的冲刷。

清廉不能像飓风一样疾驰而过,相反,清廉需要春风化雨般的默默行动,而坚持同样需要的是信念。

清廉若水是一种情怀。

水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润泽生灵,纪检人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肩负着监督执纪问责的神圣使命,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最积极、最重要、最现实的力量,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更需要像水一样有清廉的情怀,守好忠诚之心、为民之心、斗争之心、纯洁之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只为了让人民群众满意。

清廉若水是一种追求。

水,心无旁骛,一心东流,故能成百川之美,江海之美。

清廉者,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心理上坦然,脚底下踏实,不为功名利禄所趋,不为个人荣辱所惑,无朝不保夕之感,无风声鹤唳之惊。

纪检人要有自己的追求,这种追求不能拘泥于表面,停留于物质,而是要追求一种清廉的浩然正气,两袖清风让世人敬仰。

立春已过,在虎年春天的呼唤里,水仿佛更欢快的流动着,挚爱这一汪碧水,更加牢记纪检人的庄严使命。

愿化作一缕清泉,用坚定的信仰和绝对的忠诚践行纪检人的初心使命。

廉政史话

廉政史话

廉政史话清官的“四清”清廉:生活清苦朴素,不贪图享受,不贪污、不受贿、不损公肥私。

清介:为人耿直、有骨气、不阿谀奉承、不随波逐流,对恶不敷衍,不屈服。

清明:居官勤于政务,办事有法度、有条理、爱民如子,奉公守法,不草菅人命,不枉屈是非。

清正:为人处世,气度宽宏,严于律已,宽于待人,不以一已之私而忘国家之忧。

古代惩腐保廉之“克己奉廉”这是从孔子等先秦诸子百家到近代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共同的主张。

他们提倡从教育入手,提高官员克己奉公、反贪拒贿的素质,要求为官者清心寡欲、淡泊明志、慎独律己。

这在封建社会是一种有价值的政治道德理念,曾经培养了一代代清官,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社会公德的一部分。

古代惩腐保廉之监察督廉。

主要是通过成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建立专门的监察制度,来监督帝王和官员,对帝王的过失进行规劝,对官员的腐败行为进行纠正和弹劾。

这一制度草创于西周、形成于秦汉、鼎盛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完备于明清。

这一中国历代传承不衰的制度,成了历朝统治者整饬吏治、整肃纲纪的一道政治防御工程。

古代惩腐保廉之回避保廉。

我国古代就实行了回避制度,主要用于选考官吏、行政监察和司法审案上。

宋代规定,州、府、军、监不得由本地人充当;明代则规定了“南人官北、北人官南”的回避制度。

清朝时,明确规定荐举中要“避乡”、科举中要“避亲”、任官中要“避籍”。

古代惩腐保廉之严惩治廉。

我国历朝历代对腐败的官吏,都给予严厉惩治,轻则罚款、追赔、革职留任、降调、削职为民永不录用,重则抄家、处死、灭九族。

秦朝实行贪与盗同罪,西汉则对受贿枉法者处以“弃市”,唐朝对贪官处以“绞刑”,清朝有的处以“赐令自尽”。

为官“八慎”之一——慎始。

谨防“第一次”。

人生贵善始。

加强官德修养,保持自身廉洁,关键在于第一次。

把好了第一次的关口,就是掌握了主动,就能在各种腐蚀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为官“八慎”之二——慎微。

谨防小恶积大恶。

有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干工作,收一点拿一点、捞一点占一点、吃一点喝一点、玩一点乐一点,是人之常情,充其量只是小节问题,无伤大雅。

清官 称呼的演变

清官 称呼的演变

有关“清官”称呼的演变
清官的称呼的演变可以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考察。

在历史上,对于清廉正直的官员,人们通常会用一些特定的词语来形容和赞扬他们。

比如,在先秦时期,人们通常会用“廉吏”来称呼清廉的官员。

到了汉代以后,“清官”一词开始出现,用来形容那些廉洁奉公、清正廉明的官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官”一词逐渐成为对廉洁奉公官员的普遍称呼。

此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清官的认知和评价标准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明清时期,由于官僚制度的腐败和贪污盛行,人们对于清官的期望和评价标准更加严格和具体,要求清官不仅要廉洁奉公,还要有办事能力、为民着想等多方面的素质。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变化,人们对于清官的认知和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人们更加注重官员的专业素质和行政能力,而不仅仅是廉洁奉公。

同时,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铁面官员”、“反腐英雄”等词语也用来形容那些在反腐斗争中表现出色的官员。

总之,清官称呼的演变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清官离任是明镜只有离任仍然清廉如水才是清官
导语:“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帑民财一扫空。

只有江山移不去,临行写入画图中”。

这首打油诗,对贪官污吏的形象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讽刺。

官员离任时,
“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帑民财一扫空。

只有江山移不去,临行写入画图中”。

这首打油诗,对贪官污吏的形象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讽刺。

官员离任时,最能看出其是否清廉。

历史上许多清官在离任时给人民留下一个清廉的背影,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骑着毛驴一身轻。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乾隆年间任山东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知县,他清正廉洁,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爱戴。

郑板桥离任时,当地不少富绅和贫民都要求为其摆宴送行,但都被他一一谢绝。

搬家时,他仅用了三头小毛驴。

一头由仆人前骑引路,一头背驮两捆书和一件乐器,一头装着简单的行李,由他自己骑着。

如此离任,走得格外轻松。

池洗笔墨走时清。

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米芾曾主政涟水(今属江苏省涟水县)。

“任满归,囊橐萧然”。

临行时,特将笔端残墨置于池水洗尽,以示“来去清白”。

他除了随身携带几件衣物和文房四宝外,未带走涟水一草一木。

今天,涟水县城那座整修一新、意义深远的“廉池”景观,引来无数游客景仰不已。

一位诗人触景生情道:“米公洗墨净心灵,留得清气满乾坤”。

空舟载石助船行。

东汉末期,陆绩出任广西郁林郡太守。

他为官清廉,肃贪拒贿,被誉为“一代廉臣”。

陆绩任满归家时,空舟而返,船轻不胜浪,难以越海,无奈只得装载巨石压船,以助航行。

陆绩返回故里苏州后,遂将巨石归宅。

后经变迁,巨石半块埋于土中,仅露其背,但过往者皆能指称“此乃汉陆公郁林石也”。

为弘扬其清廉遗风,后人在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