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的宏论与微行_二元论下人的世界

合集下载

西哲整理

西哲整理

早期希腊哲学(一)米利都学派1、泰勒斯(约前624-547年)(1)水是万物的本原(始基)大地是一片平而圆滑的东西,浮在水上面。

(2)物活论思想世界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充满了神灵。

2、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1-547年)(1)万物的本原无限者即不定性的物质(2)宇宙生成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始基包含两种对立的力量即冷和热(干和湿),并由此分裂出来。

(3)进化论思想萌芽:人类原是水中的鱼3、阿那克西米尼(约前585-525年)(1)气是万物的本原气更富于变化,且同生命密切相关。

(2)气的稀薄和凝聚——万物生成的方式㈡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约前580-520)(1)本原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比其他感性事物能更好地说明万物的共同本质(数量关系或量的规定性),乃至诸如正义、理性、机会等精神性事物。

数的特征是:无形体,不能直接感知,本身不变;数与万物的关系:是本体与现象、原本和摹本的关系。

神秘主义色彩。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形而上学倾向十对对立范畴(有限与无限,奇与偶,一与多,右与左,阳与阴,静与动,直与曲,明与暗,善与恶,正方与长方(3)灵魂不朽和轮回说㈢赫拉克利特(约前530-470)最傲慢的人,晦涩的爱菲斯人,不要王位,“最优秀的人宁愿取意见东西而不要其他一切,就是:宁取永恒的光荣而不要变灭的事物。

”(1)本原论:火是万物的本原(2)流变思想:一切皆流,无物长住,但有循环论思想局限(3)万物的变化都受逻各斯(分寸、尺度、秩序)支配。

实即对立统一规律:凡物都包含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事物的变化是出于对立面的斗争。

(4)认识论思想:先肯定了感性认识的作用,同时认为要把握逻各斯需要理性和思想(四)爱(埃)利亚学派1.(克)塞诺芬尼(约前565-473)科罗封人,行咛诗人。

第一个批评奥运会。

(1)对传统神话的批判反对拟人化的多神论,第一个将农业、栽培技术、火的发明等等看成人类自己的创造。

(2)一神论(一是神)神永远作为一个整体在知在听。

西方哲学大全

西方哲学大全

苏格拉底(∑ωκρτη),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生活在雅典帝国盛极而衰的时代,主张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主张美德即知识,主张人的道德,主张人性,反对过分的私欲,苏格拉底在教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首创了“产婆术”,他在批判自然哲学,特别是在批判阿那克萨哥拉的哲学中得出了目的论,在批判智者学派中得出了道德上的普遍原则。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生活在雅典贵族失势、民主派当权的时代,他提倡贵族政治,反对民主制度,在哲学上,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认为感觉是以个别事物为其对象,因而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一切真实的知识,只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的回忆。

最著名的话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逍遥学派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又称亚里士多德学派,亚里斯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

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最著名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所处的时代是中世纪分散在地方领主和自治城市手中的权力和特权开始向单一的君权过渡,主张要全面改造人类的知识,使整个学术文化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他还提出了经验归纳法,培根是近代哲学史上首先提出经验论原则的哲学家他重视感觉经验和归纳逻辑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开创了以经验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经验哲学的新时代,对近代科学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托马斯·霍布斯(1588年—1679年),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霍布斯认为人性国家不是根据神的意志而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社会契约论的奠基者),他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他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君主专制,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

哲学十一课笛卡尔的二元论

哲学十一课笛卡尔的二元论

哲学⼗⼀课笛卡尔的⼆元论惊得我⼆元论啦今天说笛卡尔的第⼆个论题:⼆元论01 ⼆元论的起源⼆元论核⼼:物质和精神是分离的。

思想和⾁体是分离的,这个概念古已有之。

我们甚⾄从我们的语⾔中找到,我的⼿,我的⼤脑,仿佛我和⼤脑是分开的,是两个东西。

常见的转世、轮回、穿越,借⼫还魂都体现了⼆元论。

那我们的思在笛卡尔时代,如果说⼀切都是依照⾃然规律来运动,会⾯临⼀些宗教上的问题。

那我们的思想和⾏为是不是也像⾏星运⾏轨道⼀样在⾃然规律下运动呢?如果有科学定律可以规范我们想和⾏为是不是也像⾏星运⾏轨道⼀样在⾃然规律下运动呢?的思想和⾏为,那么宇宙就不都是依照规律运动的,因为⼈的思想可不受宇宙规律的⽀配。

如我们就只是⾁乎乎的机器⼈,⾃由意果整个宇宙都有规律存在,那我们的意识是被制约的。

我们就只是⾁乎乎的机器⼈,⾃由意志是假象。

笛卡尔为了保证⼈的⾃由意志⼜保持⾃然规律,提出了⼆元论,把⼈的⾁体和灵魂进⾏切割。

⼀元论:⾁体是灵魂的载体,灵魂是⾁体的现象。

⼆元论认为⾁是会坏的机器,完全受物理定律⽀配。

但灵魂不是。

灵魂可以⾃由思考,不受物理定律⽀配。

⽽且可以做出反定律事件。

例如⼀个活⼈和⼀个刚刚死了⼀秒的⼫体,零部件上没有差别。

但是⼫体可⽤⽜顿三⼤定律来解释,你踢他⼀脚,移动多远,完全可以⽤物理知识算出来。

但你踢活⼈⼀脚试试,⾮但不会移动,有可能反过来踢你⼀脚。

物理定律⽆法解释这意识对物质有反作⽤。

个现象,这说明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

他认为物质是占领空间笛卡尔对灵魂和⾁体做了⼀个详尽的解释,但不是简单地照搬前⼈。

他认为物质是占领空间的,可以分割成⼀个个更⼩的部分,但意识不⾏。

灵魂、意识不占有空间,所以⽆法分割成更⼩的单位。

⾁体可以五马分⼫,⼤卸⼋块,但灵魂不可能分成0.5个我。

⼈是⼀个⼆元存在。

既会思考,也会占领空间,⾝体就是⼀个物质的笛卡尔的思考结果:⼈是⼀个⼆元存在。

既会思考,也会占领空间,⾝体就是⼀个物质的机器,受物理法则的统治。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中西方思维方式在美学上的差异就人类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而言,西方思维更适合于科学原理的发现,因为只有将事物孤立起来静止下来审视,才能全面地展示该事物的种种特性,从而发现一些根本性的东西。

如果不把经验、环境等因素完全抛开,事物的一些根本的属性就很难发现。

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就是在人为设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同样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为什么是由西方人提出的,而不是由中国人提出的呢,是思维方式决定的。

西方思维在严格划分概念,并且把它们视为实体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追问“它是什么”,也就有了定义它的冲动。

在过去的文明史中,西方思维推动了哲学的深入发展,使西方哲学走过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的发展阶段,带动了各门科学的发展,真正起到科学之母的作用,并推动各门科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作为西方思维方式代表的形式逻辑,更是极其有效的思维工具。

中国传统的思维则更适合于实用的发明,因为它特别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擅长于相关性的思考,它不依赖多少原理的指导,就可完成人们所预想的方案。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另一方面,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虽然在不同学派那里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和近代科学经过机械唯物论统治三个世纪之后被迫采纳的自然观非常相似。

哲学里的世界的本源

哲学里的世界的本源

如何理解世界的本源09级生物技术09308020曲贵运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单一决定论形成,归根到底是源于对整个世界认识的物质一元论或物质本源论。

我是不赞同物质本源论的,因为物质本源论有三大致命逻辑错误。

其一,违反了对立统一宇宙法则,违反了事物的本身非一质而是多样化的常识。

其二,违反了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哲学基本命题,既然世界是物质一元的,那就不存在意识,意识也就是物质,哲学命题不应再说成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而是多物质与单物质(意识物质)的关系,其结果,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命题。

其三、违反了客观世界现实,即世界并不只是由物质抅成的,而是由物质和意识统一构成的,意识也是客观存在。

另外,物质概念本是相对意识的概念,并不反映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世界是物质与意识的合成。

要弄清世界的本源,要先明白什么是意识,意识的哲学定义没有统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这种主观映象具有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也具有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

人类的意识活动具的社会性。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这一生物进化过程是意识得以产生的自然条件。

意识也受社会的影响,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秋石客的意识定义:意识是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是与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精神现象。

笔者认为,意识,一般是指人的意识,是狭义的。

而笔者所认定的意识定义是广义的,认为意识分高、中、低三个层次。

人的意识是意识的高级层次,动物界及生物界(飞禽走兽等意识)意识是中级层次。

植物界及无机界(含羞草等意识)是意识的低级层次。

意识同物质一样,也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物。

普遍存于世界和万物之中,世界是包含意识的世界,万物是包含意识的万物。

高级意识(如人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世界的主观抽象和映象。

对哲学两点论的四点思考

对哲学两点论的四点思考

如何理解哲学两点论一、凡事皆有两点1.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是可分的。

从宇宙的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都是无限的。

2.人类社会中,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也总能一分为二。

可分为主要的和次要的,基本的和从属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社会基本矛盾。

3.人们思维的领域也同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两点。

所以,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说:“一万年都有两点。

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

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

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其实,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们都有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点。

事物本身的两点是两点论的客观依据。

二、两点各有特殊1.不同事物的矛盾都有它自己的特点,这就是矛盾特殊性。

一种事物之所以是这种事物而非其他事物就是因为事物的特殊矛盾。

这种特殊矛盾并非指它的外部特征,而是指事物内部的特殊的本质。

特殊矛盾,构成了事物的本质。

我们只有深刻地认识到事物的特殊本质,不仅能看到事物间的共同点,还能抓住每个事物的特殊点,才有可能区别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坚持矛盾的普遍性,承认一切事物都是两点而非一点,为我们认识事物指明了总的方向,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则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客观基础。

不能“抓住尾巴就是牛”(典故),有尾巴是许多动物共同的特点,但不同动物除了尾巴,还在其它不同的东西,要想区分情况,仅仅了解到一般的普通的矛盾还不行,还应深入地调查了解事物各自不同的地方,才能发现问题症结所在,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两点不断变化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在我们的身上,生和死,醒和睡,少和老,都是同一东西。

后者变化了,就成为前者,前者再变化,又成为后者。

”“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

”他还断言:“我们走下而又没有走下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而不存在。

考研武大西哲名词解释

考研武大西哲名词解释

数是万物的始基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作为万物的始基或本原。

他们说,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原型,万物都是模仿数的,是数的摹本,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

从一中产生出二,二是从属于一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因。

从完满的一与不定的二中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形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据亚里士多德说,毕达哥拉斯还“把数目的元素描述为奇和偶,认为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一这个数目他们认为他们认为是由这两个元素合成的(因为它既是奇数又是偶数),并且由一这个数目产生出其他一切数目,整个的天只不过是一些数目”。

这两段话可以说大体上概括了毕达哥拉斯派关于数产生万物的理论。

具体来说:首先,他们认为,凡数都以“一”为基础,这个“一”即绝对的和谐,也就是神。

其次,奇数是平方数,因为连续奇数相加之和总是平方数;偶数是长方数,因为连续偶数相加之和,可劈分为两个连续因数。

逻各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

逻各斯是就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可以理解为“理性”、“理由”,就其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而言,可以理解为“原则”、“规律”。

逻各斯就是“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

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而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

认识“逻各斯”,思想要求在变化着的多样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同一原则。

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转化为火.但这种转化关系是有一定分寸的.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有两个方面:a)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它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b)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外在的本原可生可灭,变动不居;内在的本原是不变的同一原则,在各种形态的事物之中起作用.飞矢不动: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芝诺的观点。

笛卡尔哲学思想

笛卡尔哲学思想

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者和唯理论的创始人,它既是哲学家又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不仅其哲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在科学史上亦有一席之地。

笛卡尔将他的哲学体系(亦即人类知识体系)比作一棵大树,它的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树枝是其他的科学(主要是医学、机械学和伦理学)。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讨论笛卡尔的哲学,这就是“方法论”、“形而上学”和“物理学”。

一.方法论和认识论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问题的解决与方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而历来的哲学革命大多与方法论的创新有关,笛卡尔也不例外。

笛卡尔的哲学革命首先就是从方法论开始的。

㈠.方法论原则笛卡尔的方法论原则有四条:第一条,绝不把任何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做真的加以接受,也就是说小心避免仓促的判断和偏见,只把那些十分清楚地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进我的判断之中。

第二条,把我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适于加以圆满地解决的程度为止。

第三条,按照次序引导我们的思想,以便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即使是那些彼此之间并没有自然的先后顺序的对象,我也给他们设定一个次序。

最后一条,把一切情形尽量完满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使我确信毫无遗漏。

在这四条方法论原则中,笛卡尔首先确立的是普遍怀疑的出发点、理性的权威和衡量真理的标准。

他要求对一切知识采取怀疑的态度,只接受那些被心智(理性)明确地认识为真的东西,而且确定了真理的标准,那就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

所谓“清楚”就是对象界限分明,与其他的对象判然有别,不混杂。

所谓“明白”就是对象明显地、位置适当地呈现在心灵面前,不暗昧,不模糊。

在第二条原则中,他概括了分析的方法。

第三条原则概括了综合方法。

第四条原则则类似完全列举或归纳方法。

㈡.理性演绎论按照笛卡尔的观点,哲学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必须是从一个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基本原理推演出来的严密的科学体系。

西哲总结版

西哲总结版

1 恩披里克。

塞克斯都:晚期怀疑派的最后一位重要代表。

首先,原因不在。

原因和结果都是关系,而关系只是思维的对象,并非存在于实际之中,所以原因只是思维的对象,而不是存在。

其次,三段论是循环论证。

三段论的大前提是根据,而大前提本身又靠三段论的结论所断定的那个事实才成立,所以是循环论证,故而无效。

再次,道德领域无知识和信念。

在道德领,不要妄图去寻求真理的判断,不到去设立善和幸福的假定,也不应该有任何道德理想的信念,只有预防独断,抑制感情,顺从风俗和法律,保持灵魂的宁静,才能达到不动心和幸福。

2 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第一实体,个别具体事物,即感性实体,从三个角度理解,先有个别再有共相;先有认识事物再到一般;个别事物是独立存在的,先有感性事物的真实存在,才有共相的存在。

第二实体,事物的普遍概念,共相即理性实体。

3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在米力都学派和毕达戈拉斯学派之后,爱菲斯的赫拉克利特创立了一种变的哲学。

他的哲学充满了辩证法思想,对后来辩证法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赫拉克利特肯定了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他认为万物皆变,无物常住。

就是说世界万物都在永远的运动,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这种运动而已。

他把存在的东西比作一条河,声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

赫拉克利特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他关于运动变化的思想:“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在他看来。

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

赫拉克利特强调运动变化,并没有否定静止。

在他的思想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 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与宇宙论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尔谟是历史上第一个采用从思维到存在的本体论方法证明上帝存在的经院哲学家。

他首先断定人心中有至高无上的观念,继而宣布至高无上的东西不可能只作为观念存在于人们心中,它必然也是现实的存在。

上帝就是这样的至高无上者,因此,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理论简介
自西方文明发源以来,“理性”一词就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主题,成为贯穿西方文明历程的核心概念。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理性典范,从启蒙运动对理性的高扬到后现代对理 性的批判和重建,无论是古典时期的智者,还是当今学者,对“理性”存在诸多争议,或褒或贬,或拒斥或认同, 理性概念的核心地位都不曾动摇。它作为西方社会发展的特质,成为众多理论的焦点,成为多种理论样式的思想 立场和思想源泉。韦伯的理性化思想、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等等,理性成为众多社会学 理论流派的核心概念。理性选择理论正是结合了西方文明的理性特质和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而生成的。它是当今 社会科学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较强解释力的思想工具,成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思想空间的研究方向。
局限性
科尔曼的理论贡献是不能遮蔽的,它不仅对社会学的难题— —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作了理论尝试和经验分析, 也对社会学的研究层次(如法人行动等一些中观层的课题)给出了启示。此外,它对社会学开展与经济学的对话提 供了基础和空间,有利于社会学由边缘走向中心。但其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未加限制地把目的理性扩展到经济行 为以外的社会行为上,扩及到宏观的社会系统研究上,必将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局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贡献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在现代经济社会学界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科尔曼往往成了理性选择理论的代名词。其 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尔曼揭示了经济社会学理论新的发展方向。正如他自己在这本书的序言里所明示的那样,“本书充 分意识到重建社会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并力图使书中内容满足这一需求。只有特定的社会理论,而并非任何社 会理论均可满足上述需求。其原因在于创建社会组织不仅需要有关系统活动的知识,而且需要了解系统组成部分 的活动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此种社会理论需求方法论上的个体论。由于获得上述知识必须以理论与研究 的密切结合为基础,此种方法论上的个体论必须促进这一结合。创建社会组织是具有某种目的的行动,因此其理 论基础必然是理性行动理论或具有目的性的行动理论。”经济社会学100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它应当不断吸 收经济学、社会学理论中最新的研究成果,以丰富自己的学科体系。

笛卡尔与康德哲学的比较研究

笛卡尔与康德哲学的比较研究

笛卡尔与康德哲学的比较研究1. 引言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和康德(Immanuel Kant)是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位哲学家,他们分别代表了理性主义和启蒙运动中的批判哲学。

本文将对笛卡尔和康德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他们在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异同,以期在对比中揭示二者哲学观点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

2. 认识论比较2.1 笛卡尔的认识论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通过怀疑一切,最终确立了“我是一个思维的、完全非物质的实体”的观点。

他提出了“懒惰的智力”的观点,并强调理性思维对认识的重要性。

笛卡尔的认识论主张发展出了唯心主义的倾向,强调内心体验和直觉。

2.2 康德的认识论康德的认识论则突出了“经验先于一切”的理念。

他认为,人类认知世界需要经验和概念两者的互相作用,因而主张唯经验主义。

康德还提出了“先验形式”和“先验概念”的概念,强调人类认知活动受到认知先决条件的限制。

2.3 比较与对比笛卡尔和康德在认识论上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强调内心体验和理性思维对认识的影响,而后者更加注重经验和先验条件对认识活动的制约。

二者都试图对认识活动进行深入探讨,但从不同角度得出了各自独特而有力的结论。

3. 形而上学比较3.1 笛卡尔的形而上学观在形而上学领域,笛卡尔提出了著名的“心物二元论”,他将世界划分为无限宇宙物质和有限人类灵魂二层结构,强调人类灵魂由神赋予,并具有纯粹自由意志。

3.2 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康德则提出了广为人知的“现象—物自由—自然之文”三大问题,并从数学、物理、生命三个角度探讨了世界构成和有机体之间关系,并建构出他自己特有而独特清晰的标准。

3.3 比较与对比笛卡尔和康德在形而上学领域关注点并不完全相同,在定义问题范畴、提供答案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程度上差异。

笛卡尔更侧重于宏观宇宙构成与人类精神本体之间的关系;康德则更加重视个体与自然之间微观层面关系之探究。

神与世界的关系

神与世界的关系

神与世界的关系在人类的思维中,神与世界一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无论是信仰者还是非信仰者,都会对神与世界之间到底有何关系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和思考。

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神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众多哲学、宗教和科学领域。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令人着迷的课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宗教的角度来考察神与世界的关系。

不同宗教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

基督教认为神是世界的创造者和掌控者,他参与并干预着人类和世界的历史进程。

伊斯兰教也有类似的观点,把神看作是存在于世界之上的至高者,他拥有对一切事物的绝对控制权。

而佛教则强调个体的内心修行,认为解脱出世界的束缚才是真正与神相接触的途径。

然而,对于那些不信仰宗教的人来说,他们也有不同的理解。

一些人可能对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世界的一切都可以通过科学来解释。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的发展为世界的起源和运行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证据。

从这个观点来看,神并不是必需的。

然而,也有另一些人认为,科学无法完全解释一些存在的奥秘,比如宇宙的起源和人类的意识。

他们相信,神是这些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现象的源头。

除了宗教和科学,哲学也提供了一些对神和世界关系的思考。

柏拉图提出了存在宏观和微观中的两个世界,其中宏观世界是可感知和可测量的,而微观世界是灵魂和理念的居所。

这个理念可以表达为神是创造宏观世界的灵魂,而宏观世界是灵魂的影子。

伽利略和笛卡尔也提出了唯物主义和心灵-物质二元论。

这些哲学观点提供了不同的解释框架,使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来思考神和世界的关系。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神与世界的关系都是一个深奥而富有争议的话题。

每个人对此都可能有不同的信仰、理解和观点。

对于信仰者来说,神是他们内心的力量和依靠,也是指导他们行为和思考的灵感之源。

对于非信仰者来说,神是一种哲学概念,用来思考和探究世界的根源和目的。

无论如何,我们不应仅仅以狭隘的思维来看待神与世界的关系。

它涉及到众多领域的知识和思想,需要我们以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去探索和解读。

重思“主客二分”——基于主客体关系

重思“主客二分”——基于主客体关系

近20年来,“主客二分”已成为我国哲学尤其是生态伦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议题。

只不过大多学者对其是持否定和批判的观点,认为当前的生态危机、人地矛盾是由“主客二分”的哲学理念占主导造成的,要化解生态危机,消除人地矛盾冲突,首先要破除“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观念。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甚至把“主客二分”等同于主客体关系,并借题发挥,在超越、破除、否定和批判“主客二分”的哲学观念时,一同超越、破除、否定和批判了主客体的哲学观念,认为主客体及其关系同“主客二分”一样,是一种先验、静止、僵化、对立的二元论观念,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念。

一、“主客二分”的出场我们知道,西方传统主流哲学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不管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理论、唯名论和唯实论,还是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也不管站在什么样的阶级立场,很大程度都是在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中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的。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和传承,主客关系不仅成为先在固定的传统哲学研究框架,而且成为哲学研究的固定范式,也成为西方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模式。

西方人敢于对神秘事物的探险,敢于对自然的征服,追求极限活动和刺激等无不同这种思维方式有关。

西方传统哲学的精髓是在主客体分立甚至对立中思考人和世界的关系,强调天人相分,个体独立于整体,分析是其主要2021年第1期胡敏中[摘 要] 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把传统西方哲学的认知方法和思维模式概括为“主客二分”,并加以超越,甚至否定、批判和消解。

这一学术动向也影响到我国,有学者在否定和批判“主客二分”的同时,隐喻式地否定、批判主客体及其关系,把主客体关系的思维模式等同于“主客二分”,认为这种思维模式也一样有片面、静止、僵化和二元对立的特征。

其实,主客体关系是多面相的,从而能被建构多维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自然为人立法、人与自然互为立法、人为自然立法、更高形态的人与自然互为立法就展现了主客体力量对比变化的人类历程。

二元论与一元论的心灵哲学探讨

二元论与一元论的心灵哲学探讨

二元论与一元论的心灵哲学探讨在哲学领域,心灵哲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话题。

尤其是“二元论”和“一元论”这两种观点,它们对心灵与身体的关系、意识的本质以及个体的人类存在等问题各持不同看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它们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它们在心灵哲学中的影响和局限性。

一、基本概念1. 二元论二元论,或称二元主义,认为现实世界由两种不同但互相作用的实体构成:精神(心灵)和物质(身体)。

这种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后来在笛卡尔等人的思想中得到系统化。

笛卡尔主张心灵与身体分别具备各自独立的性质,心灵是非物质的、思维的存在,而身体则是物质的、延展的存在。

二元论强调了心灵的独特性,认为意识和思维不完全可以用物理过程来解释。

2. 一元论一元论则与二元论相对立,它主张所有事物都是由一种根本实体所构成。

根据一元论,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唯物主义,即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物质的,心灵和意识可以用生理过程和脑部状态来解释;另一种是唯心主义,即认为只有精神或意识才是真实的,物质世界不过是意识的表现。

在一元论中,心灵与身体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它们可能只是同一种存在的不同表现形式。

二、历史背景1. 二元论的发展古希腊哲学:柏拉图是早期二元论的重要代表,他提出了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分,认为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有一个对应的理想形态。

笛卡尔: 17世纪哲学家笛卡尔被誉为现代西方哲学之父,他在《第一哲学沉思》中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将思维与怀疑提升到中心地位。

他区分了“思维”的非物质性与“扩展”的物质性,奠定了现代二元论的基础。

19世纪: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如威廉詹姆斯开始关注心智现象的科学解释,逐渐使二元论受到挑战。

2. 一元论的发展唯物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尤其是在启蒙时代之前,一元论的唯物主义有着悠久传统。

德谟克利特提出物质原子理论,是早期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

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思想基础

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思想基础

• 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查理斯· 库利和乔治· 赫 伯特· 米德为代表的早期芝加哥学派注重微观层次的 个人及个人之间的互动。到了30年代后期,塔尔科特 · 帕森斯发展出了他的结构功能主义。从宏观层次上 对社会结构或系统进行阐述。默顿等人作为帕森斯的 弟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 乔治· 瑞泽尔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对社会的分析分 为四个角度,即宏观的主观性、宏观的客观性、微观 的主观性、微观的客观性。杰弗里· 亚历山大提出了 “多维度社会学”(multidimensional sociology),他 发展了四个层次的分析角度,即集体的唯心主义、集 体的唯物主义,个人的唯心主义,个人的唯物主义。
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思想基础
• 在19世纪以前,在社会科学中是找不到社会学的, 虽然在此以前早已有人对社会做过历史的经验研究。 但不能叫做严格的社会学理论。它们只不过是一种 哲学、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令人耳目一 新的学科混合物”而已。到19世纪30年代被孔德创 造出来。 • 第一节、促进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于发展的知识力 (Intellectural Forces)。 • 一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古代 的希腊,它的文明开始于荷马时期。它的文明在于 反对神创造世界的第一个思想成果,它打破了人对 旧世界的幻想,开始用科学的眼光说明人类生活的 发展与变化。
• 古代希腊的思想以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 347年)描写的理想国家为代表,特别强调社会 的有机统一体,明确规定国家的各个组组成部分 都应从属于它的整体。他认为,圣明的立法是保 持社会昌盛和秩序的关键,他凌驾于各个局部利 益之上。而亚里士多德(Austotole,公元前382-前 322)与柏拉图不同,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分化 结构,各种独立要素在结合为整体的同时,仍保 持着对整体的独立性。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起源 于人的合群的政治本性,人注定要合群而居,形 成共同体。其代表作《政治学》中对人类社会性 质的分析充满了社会学的见解。

东西方哲学的差异

东西方哲学的差异

东西方哲学的差异中国人的哲学,向来都推崇天人合一,以世界和谐为原则,从大处去观察世界,从宏观上去把握世界.而西方的哲学,特别是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的世界观,向来便是以严谨谨慎的态度,从小处去研究世界,从微观上去了解世界.东西方哲学的巨大差异哲学中的元存在问题,又称为本体论、本原论等等。

对它的认识,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哲学包括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二元论哲学在西方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康德等等。

当今中国大陆的学人对一元论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哲学大都已经耳熟能详,而对于二元论哲学大多数没有听说过,这是教育的偏激所致,哲学教育应当以哲学史启发和激励诘问、反思、批判、否定和超越的思维能力和勇气,因为哲学和其中蕴含的真理是在争论中不断地成长着的,在哲学界,任何一家之言都不能代表真理,更不能穷尽真理。

伯拉图的二元论哲学指存在着感性世界和睿智世界。

笛卡尔的二元论是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独立的存在。

莱布尼茨的二元论则是现实的和可能的两种存在。

康德的二元论简单的说是可知的现象和不可知的物自体两种存在。

一元论哲学的本体论简单的说是存在和思维两者是统一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哲学则相反。

这就是哲学史中千年争论的主题。

但是在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当中,发现居然有具体存在和抽象存在两个概念反复出现。

将以上的哲学大师们的意见汇总和归纳一下会发现,二元存在是共同的认识,但对二元的理解有很大的区别,对两者的关系的认识有很大的区别。

能不能统一起来呢?应当能,因为存在属于自然的真理,人类的认识与它相吻合时才接近真理,"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

"是人类认识的必然。

西方哲学博大精深而且精微细腻,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但是,西方哲学家们并不了解中华哲学,例如在1995年出版的《剑桥哲学辞典》中,居然没有伏羲和周文王。

当然就不可能了解《易经》的哲学真谛了。

西方法的二元观范文

西方法的二元观范文

西方法的二元观范文西方哲学家和学者长期以来一直试图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本质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念和理论,形成了西方哲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这些观念中有一种常见的观点被称为西方法的二元观。

西方法的二元观基于对世界的二分和对立的看法。

它主张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对立的实体或概念,这些实体或概念在思维、道德、宇宙等领域都有所体现。

这种二元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研究了对立和对立概念的重要性。

在柏拉图的哲学中,他提出了一种二元观,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物质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

物质世界是有形的、感知的,而理念世界则是无形的、超验的。

他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世界,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投影。

这种二元观意味着存在着两个不同但相互关联的领域,他们的对立关系构成了世界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并以自己的方式发展了二元观。

他认为存在着两个对立的原则:形式和物质。

形式是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而物质则是形式存在的基础。

形式和物质相互关联,二者缺一不可。

这种二元观强调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形式和物质的组合产生的。

西方法的二元观在基督教哲学和神学中也有广泛应用。

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提出了灵魂和身体的二元观。

他认为人类的灵魂是永恒的、属灵的,而身体是有限的、物质的。

他认为灵魂是身体的真实本质,而身体只是灵魂的容器。

这种二元观在基督教信仰中对人类的本质和存在有重要的影响。

除了哲学和宗教领域,西方法的二元观还在其他领域中得到应用。

在道德领域,存在着对立的道德观念,如善与恶、对与错、正义与不公正等。

这些道德观念之间的对立关系使得人们能够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

在科学领域,西方法的二元观也有所体现。

例如,科学家们研究了粒子和波动的二元性,认为粒子和波动是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

这种二元观说明了物理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之,西方法的二元观是一种对世界的二分和对立看法。

现代西方哲学概论听课笔记孟建伟老师

现代西方哲学概论听课笔记孟建伟老师

现代西方哲学概论听课笔记孟建伟老师2011-07-27 16:20:41| 分类: 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字号大中小订阅(四)关于颜色理论的争论:牛顿之后百年,先是歌德,后是黑格尔反对白光由单色光组合而成的学说,导致在物理学家心目中名誉扫地。

不存在比科学方法更高的哲学方法。

科学方法:最高、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

科学方法研究应当是哲学的中心内容。

科学高于哲学,哲学必须以科学为根据,为科学服务。

人本主义突破以认识论为中心的哲学模式,转向对人本身的研究,主张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黑格尔的三段式拐杖是铁框框,扼杀了人。

人的意志、欲望、情感本能、非理性应当高于理性。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人本主义强调以“人”(此为非理性的人)为本。

非理性主义强调非理性的体验、意志、本能、生命等,重视诗、艺术、文学、音乐等人文艺术。

人本主义排斥科学。

科学主义: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理性主义。

科学、理性、逻辑。

缺少理性,是不能生活的。

幸福(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感觉。

)、爱情。

幸福的概念要自己体验。

别人是不能给你幸福的。

幸福是一种满足感,一种落差。

(五)现代西方哲学对我国的影响及根源分析。

20年代“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界著名论战,导火线张君劢1923年2月清华大学“人生观”演讲。

张君劢《人生观》论点:科学为客观的,人生观是主观的;科学为论理方法,人生观起于直觉;科学为分析方法,人生观为综合的;科学为因果律,人生观为自由意志的;科学为对象相同现象,人生观为人格之单一性。

人生观高于科学。

“科学方法不是万能的”科学摒除个人主观成见,辨别事实真伪,真事实详细分类,求秩序关系,科学是教育同修养最好工具。

科学的普遍、贯通和万能,不在材料,而在方法。

——丁文江“科学与玄学”论战的意义:对中国新变化运动及民主和科学的兴起有重要意义。

90年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大讨论。

1993《上海文学》、《读书》杂志发起关于人文精神讨论。

马哲重要知识点详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哲重要知识点详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在考研政治中⼀般不会直接出题,但它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只有对这个问题有正确的把握,才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宏观上的理解,以便顺利进⾏马哲的复习。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论的标准。

⼆是思维和存在的同⼀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是不可分割的。

第⼀⽅⾯是根本的⽅⾯(划分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依据),它的解决制约着第⼆⽅⾯如何解决。

第⼆⽅⾯的解决也影响着第⼀⽅⾯。

哲学的两⼤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性,精神第⼆性,世界统⼀于物质。

唯⼼主义认为精神第⼀性,物质第⼆性,世界统⼀于精神。

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七、⼗⼋世纪英法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种或⼏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局限性;近代形⽽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作为世界的本原。

近代形⽽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近代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上学性、不彻底性缺陷;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唯⼼主义最初是⽣产⼒低下,科学不发展,⼈类愚昧⽆知的产物。

阶级的出现,脑⼒劳动和体⼒劳动的分裂,是唯⼼主义产⽣的前提条件。

从事脑⼒劳动的剥削者从⾃⼰的地位出发,总是⽚⾯地夸⼤精神的作⽤。

唯⼼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主义和客观唯⼼主义。

主观唯⼼主义把⼈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9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结晶,也是人的内涵的神物相幽的集中载体。

西方哲学界称世纪为“冒16险的时代”,称世纪为“理性的时代”,称1718世纪为“启蒙的时代”,称世纪为“意识形态19的时代”,称世纪为“分析的时代”。

实际上,20在这五百年中,西方文化模式及其向全世界的扩张,整体上显示了人类理性和理性主义从其诞生、成长、壮大直到僵死的全过程。

同时也是西方哲学从它的古希腊形态的复兴、成长、壮大直到最后终结的全过程。

到了世纪末,西方哲学20也就完结了它对于人类历史的全部使命,在人类的思想界,它将不得不退出自己曾经占据过的中心地盘,而让位于世纪必将兴起的“人学”,21历史的发展动力使其轮回了一个圈,但消失的影子并没有从历史的旋律中消失。

西方哲学的宏论表现为其时代精神随时空被不断转换,并从其改变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程度中体现出来,挖掘出细小粒子的物质世界,放大在宇宙天间的航天飞机,把人的生命价值一次次分辨和剥离,改变着人的传统与现在,并让未来捉摸不定,使其在天宇间让人放大与缩小。

为什么西方哲学拥有如此的宏大精神,而又有能够完成宏大精神下的如此微行呢?其哲学的理论精神昭示了什么?哲学的初始形态是哲学发展的萌芽,西方哲学第一哲泰勒斯以“水”为始终,即以物质形态的初始为始基元素,开创了西方哲学的新纪元。

就是以物质形态的具体研究,开创西方哲学的微观时代,其微行精神就此开始得到体现。

其微行精神最集中、最有力的表现是其科学的发达以及科学精神的全方位渗透。

把人的生理、心理分析不断推进到新的程度,把物质世界的逻辑分析科学化,把社会分析的历史价值逻辑化,全面地用符号诠释着世间存在的一切。

这与中国哲学、印度哲学的区别十分明显。

而其微行精神的全面渗透并没有妨碍拥有宏大的理论,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到今天欧盟一体化,其关爱世间的民主精神收稿日期[]——20060628作者简介[]牟长飞(—),男,土家族,研究生,贵州德江人,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干部培训中心主任。

研究方1972向:政治学。

——二元论下人的世界牟长飞(中共铜仁地委党校贵州铜仁)554300摘要[]本文试图从宏论与微行二元论结构的反映关系,了解当今世界下人的世界的构成特点。

关键词[]宏论;微行;二元论;人的世界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B08 []A []314200604004903理论探讨西方哲学的宏论与微行和怜悯人间的普世情怀同样在这文化精神下得到生生不息。

伊拉克的伊斯兰教版改造成“大中东民主计划”样板,可以说同样在延续、扩张着这种文化精神,亨延顿“文明的冲突”正在演绎着活生生的现实图景。

而实现这种文化精神正是以其物质财富作坚强的后盾,换句话讲,只有以微行精神为基础,才能实现其宏大精神的价值目标。

这种精神与物质并行不悖的二元论结构是西方哲学价值之魂,西方文明的粗鲁与征服、让世界为之震颤的正是这种精神的现实再现,科学技术与物质世界、社会变革正是其精神为始作俑者(生产力科学技术),人的价值的历史流变与+人的精神不同一(人的异化),也同样是西方文明的特殊产物。

哲学是文化的精髓和基石。

同样,不同哲学反映着不同文化精神的范式和变革,最终反映的是人的精神的范式和变化。

人是承担文化精神并变革文化精神的主体,主体的价值定位就是其文化精神的价值体现,那么,精神与物质的二元论结构的文化精神的价值在人的价值定位上体现出什么呢?一句话,人被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包围着,反之人是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承担者和实现者,也是其正负面的受益者和戕害者,历史的无情与现实的苍凉使曾拥有二元论结构哲学取得辉煌的西方人正在试图突破这个藩篱。

这当然不在本文探讨之列。

精神与物质的二元论结构是西方哲学的主旋律,同样是其魂,宏论与微行是这个二元论结构的人的价值取向,人的力量的征服达到了天宇边际的洪荒地带,人的精神皈依却始终在基督的精神里得到,人的“异化”与世界的符号重组不定如人的了解达到基因一样组合,明白了自己的世界却反而让自己丢失了心中的支柱,于是,找寻世界的本源追求过程并不是自己愿意所拥有的目标,宏论与微行的矛盾就越益加深,微行的力度越强却让宏论的程度越益模糊和张惶,工业文明的发达让人的心中并没有应有的文明安全,征服世界的野心和行为却遭到激烈的斥责和抗争,竟然用基督文明的精神阐释伊斯兰文明的罪责,于是,恐怖主义上升为国家的敌人,而恐怖主义的延伸上升为伊斯兰文明的产物,文明的冲突有了依据。

于是,征服文明和文明征服成了新的世纪的宏论,亨廷顿先生的理论上升为国家的战略,西方文明的微行与宏论上升为国际世界的新的反版,人的关系由此上升到不同文明(文化)的关系了!同时伴随的是工业文明的范式把不同文化的精神价值试图融化成相似或相近的二元论结构,正是这强势的冲击,不同文化下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成了国家民族迫不及待的任务,就连泱泱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同样不例外。

二元论结构下的西方文明正在接受历史的反思和考验,同样,人类也该反思了!而最直接、最切身感受的西方人该达到一个新的轮回呢!五百年的文明辉煌该怎样面对二元论结构的微行与宏论呢?核武器的更新换代真能换来真正的安全和安宁吗?文明的扩张到中东以及世界各地真能破解“文明的真正含义”这个千古之谜吗?人的超越走超越什么的路就赫然在眼前了,超越的东西即现存的现实是二元论结构下的文化特质。

这个特质就是人的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有什么存在的特征呢?首先,是人的主体精神的神圣与现实存在世界的结构、建构与重构。

实际上就是宏论与微行的特征主体显现化。

主体精神的神圣表现在人的中心地位以及与工业文明相应的确认中心地位的制度权威。

无论现在及过去的历史,法律的至上主义在西方人那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崇尚人的中心地位恰以人的生命、价值为中心,物质世界的50存在标尺是以人的价值标尺为基准的。

所以其主体精神在神圣光环中得到历史的涵重与积淀,并凝结成特殊的文化价值观积淀在西方人的血液里流淌,“人是万物的尺度”。

正是基于这样的精神取向、价值取标,才形成西方特有的人与自然的特殊二元论结构,即形成主客体对立的二元论结构,主体对客体就是征服、解溶、剖析、量化、物质世界的解构等等,形成了特有的“物质世界本体”的特殊的以符号体系相连起来的建构关系,这个建构关系就是人与世界的不是整体相结而是以世界的分合相关而形成的“人的物化”关系,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随着人的历史的演变和这个“人的物化”关系随科学技术的力量变迁而不断升级,才有不同历史阶段的关系重构。

所以说,西方社会的历史变迁才显得那么明显和次第!而中国年的社会变迁却没有社会的质的3000飞跃,封建社会的藩篱一并走过多少王朝更迭!其次,人的社会主体化与人的主体化相互张力,趋同而相异,这是宏论与微行在历史文明发展中相互认同与差对的体现。

二元论结构的核心是人的主体化,但社会的核心是人的关系制度化,所以才有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的制度建构是人的需要而生成,而社会的制度衍生是为了人的丰富、发展,并相互确认而形成人的世界的组成部分。

西方法律、法规的生成、衍生实际已成为一种制度文化现象,融入到其本身文化中并成其为一部分。

就是这些制度相互确认,才构成人与社会的制度关系,变成文明程度的演变流程,标志着人的社会化程度,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人的文明程度。

基于相互演变的关系调整,不断形成不同的制度层次,推动着人的社会主体化和人的主体化的趋同;同时,以改变、征服、解构的主体需要出发,又不断批判社会文明(制度相构体)的既存现状,始终以人的主体价值求变人的社会化,相互对逆而相异。

再次,人的自身价值的肯定与人的价值形式的否定。

这是宏论与微行在人的丰富和发展中的具体展现,也是二元论结构矛盾冲突的人的丰富的具体表现。

人的时空不论如何变迁,人的中心空间位置始终不会改变,这是二元论结构的本质所在。

西方文明下的方法论体系非常发达,但却在本体的超越上没有突破人的那个中心物质世界,而非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的本体泛化,在自然与天际中总有其恒定的“道”或“梵”,也非有苍海变迁的感悟与回望,而是对人的价值的坚定肯定。

其形态可以肆意变迁,发现或探寻的都该是人的那个物质世界,但并不因此而浓情,平时里公私分明,在公事中夹着人的感情是非常不可理解的事,与中国式的情结恰好相反。

正是在理性主义的坚守中,维系了人的中心价值地位,肯定了人的自我中心,而不管怎样变化;反之,正是因为自我价值的坚定肯定,在形式上就变化异常。

在历史上尽管中世纪的漫漫长夜同样会找回人的中心价值,在神与物质的大小分合下同样阐释自己的价值。

正是如此,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不同历史价值而丰富了自己,内涵价值与丰富内涵价值的形式在矛盾中走向相异而不同。

解构下的文明无论怎样发展,但人的追寻总是停不下历史逻辑的固有冲动。

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色彩始终在召唤,但是悲剧却是其艺术的最高殿堂。

追寻与回归总在肯定和否定中唱吟着人的肯定和否定,加减着人的内涵,而时空的变换像乘除一样,上可到天宇,下可到物质的微小世界,西方人正是在这加减乘除中承载着坚守与变迁、宏论与微行。

但却走到了历史的门口了,诚然,这是后语。

(责任编辑侯长青)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