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0 平均数|沪教版(2015秋) (3)

合集下载

平均数的计算(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计算(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计算(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2. 学会计算平均数的方法;3.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 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用于展示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实例;2. 学生准备计算器,用于计算平均数。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数据的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 新课讲解通过PPT课件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学会计算平均数。

3. 实例演示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个实例,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平均数,加深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理解。

4. 练习巩固通过PPT课件展示几组数据,让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板书平均数的计算2. 板书内容:- 平均数的定义-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的应用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2. 提高练习: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 拓展练习:研究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PPT课件、实例演示和练习巩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学会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在课后作业设计中,要注意作业的层次性,既要有基础练习,也要有提高和拓展练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数教案 沪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数教案 沪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沪教版教学内容:第五章:平均数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2.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给予引导。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教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解答。

2.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沪教版教学内容:第六章:平均数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2. 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不同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过程:六、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这个问题?2.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给予引导。

七、新课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第三单元统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第三单元统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第三单元统计平均数(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一、教学目标本单元学习平均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自然语言的表述方法。

•熟练运用平均数求解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教材、课件、黑板、粉笔或白板笔、PPT。

•学生:教材、作业本、笔、尺子、计算器等。

四、教学步骤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的知识,了解统计的意义和方法。

2.讲授通过教案的设计和课件的播放,让学生熟练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可以使用多种方式进行讲解,例如:•通过文字、图像、动画等形式详细解释平均数概念。

•介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如将一组数相加然后再除以它们的个数。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真实含义及其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3.练习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在黑板和练习册上完成平均数相关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在实践中提高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可以通过口头讲述、书面总结等方式进行。

5.作业布置合适的作业,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评估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六、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小组合作、讲评等方式提升学生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创造力。

七、教学参考文献•《数学》教材•沪教版平衡教育电子版教材•阳光实验小学《数学》教案库。

第三单元统计 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第三单元统计 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教案:第三单元统计平均数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应用。

2. 能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平均数。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投影片。

2. 练习题、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吗?他每场比赛得分是多少?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姚明的身高是2.29米,每场比赛得分是25分左右。

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数学方法来描述他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得分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能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 学生举例说明平均数的含义,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将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四、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回指导,总结解题思路。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板书设计:平均数含义:一组数据的总和÷数据的个数求法:数据相加÷数据的个数作业设计:1. 练习题: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含义。

2. 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0 平均数|沪教版(2015秋) (3)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0 平均数|沪教版(2015秋) (3)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平均数的含义与求法以及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和除法的有关知识, 本节课又为以后学习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主要处在形象思维阶段,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比较强.再者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1.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相结合。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有关平均数你们知道了哪些?还想知道有关平均数的那些知识?2.带着问题进入课的开始,首先出示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由一组不相同的数变成相同的一个数,这个数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平均数,揭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出示课件(课本例题1的主题图)我们学校每周都要组织了许多公益活动,这是小红所在的环保小队4位小朋友收集的矿泉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思考:怎样求这4个学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课件出示问题)(生讨论后汇报:先求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再除以4,或者会说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统计(平均数)▏沪教版(4)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统计(平均数)▏沪教版(4)
校本化
目标
1、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理解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简单有趣的平均数问题。2、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与价值,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使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数量的两组同类数据
课前准备
玻璃珠若干,秒表一个,每个学生自备碗一个,筷一双,多媒体课件。
教学板块
师生活动
评价关注点
目标指向
情景引入
主动探索
课内练习
课内拓展
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
一、相同数量的两组同类数据比较
我们就一起来玩夹玻璃珠的游戏,先听清游戏规则(1、不能用手拿2、掉在桌上和地上的不算3、时间:30秒钟。好,谁愿意来做裁判,帮大家看时间?
3、请小组长负责统计每组夹玻璃球的总数。
按组汇报板书
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观察验证
当加入一个特大或者特小的数据,平均数所产生的变化。
学生能运用了平均数的哪个特征。
说说本课的收获与疑问
指向目标1:
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思考。在学生的讨论中,认识到比较投篮的总数不合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4、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公正的裁判,出示:
同学们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
年龄
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总分
760
588
480
人数
8
6
5
师: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5、通过第一个游戏和为集体舞比赛排名,我们来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

沪教版五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数学教案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31
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知道求平均数的一个基本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
3、知道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它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意义与方法,
2、培养学生一定的估测能力,能对平均数的结果做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3、培养学生具有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用途,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精心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3.1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3.1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3.1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案:3.1 平均数年级:五年级上册学科:数学版本:沪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的第一节。

本节课主要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性质: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等于这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平均数时,要将所有数据相加得到总和,然后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性质,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2.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情景:小明有一袋糖果,他数了一下,共有20颗糖果。

他吃掉了5颗,又得到了3颗糖果。

请问,现在小明有多少颗糖果?2. 例题讲解:例题1:小明有一袋糖果,共有20颗糖果。

他吃掉了5颗,又得到了3颗糖果。

请问,现在小明有多少颗糖果?解题过程:计算小明吃掉糖果后的剩余数量:20 5 = 15颗糖果。

然后,计算小明得到糖果后的总数量:15 + 3 = 18颗糖果。

得出结论:现在小明有18颗糖果。

例题2:某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cm、165cm、170cm等。

请问,这个班级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解题过程:将所有学生的身高相加得到总和:160 + 165 + 170 + = 4800cm。

然后,将总和除以学生的个数:4800 / 30 = 160cm。

得出结论:这个班级的平均身高是160cm。

3. 随堂练习:练习2:某班级有25名学生,他们的体重分别为40kg、45kg、50kg等。

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包括: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

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 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提高数据处理的综合能力。

教学难点1. 平均数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平均数与总数、个数的关系。

2. 计算平均数时的计算方法,特别是数据较大时的计算。

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数据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讲解: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3. 示例:通过PPT展示计算平均数的示例,让学生跟随示例计算,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5. 应用:通过PPT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提高数据处理的综合能力。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板书设计1. 板书平均数2. 板书内容: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用实例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题,巩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提高数据处理的综合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例、练习和应用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部分,尤其是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

最新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计算》公开课教案

最新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计算》公开课教案

求平均数的计算1. 教学目标1、知道计算一组资料的平均数时,不能删去该组资料中的零值资料,能正确计算平均数应用题。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中总体情体,是一个虚拟的数值。

2. 教学重点/难点计算一组资料的平均数时,不能删去该组资料中的零值资料。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中总体情体,是一个虚拟的数值。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上周每天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的人数统计如下:只列式不计算生:(46+52+37+23+58)÷5师:如何计算平均数?生:把5天的总人数加起来再除以天数。

出示:平均数=总和÷个数二、出示课题师: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板书:平均数的计算㈠三、新课探索:探究一: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值1.计算结果师:计算一下(46+52+37+23+58)÷5的结果学生汇报:(46+52+37+23+58)÷5=43.2(人)2.质疑并讨论师: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人数会是一个小数?师:小组讨论一下,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小组讨论生:因为平均数是将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所以它可能是一个小数。

3.小结: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的是这一组数据的人数的总体情况,所以人数为小数,在这里就不足为奇了。

跟进练习:下表是4月~9月参加“幸福社区小小志愿者”活动的统计表,4月~9月平均每月有几人参加“幸福社区小小志愿者”活动?(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探究二:数据资料中有零值资料的平均数师:下表是上周在“班级文库”借书人数的统计表,上周平均每天有多少人在“班级文库”借书?(周一到周五都开放)计算并汇报情况一、(5+7+8+4)÷4=6(人)情况二、(5+0+7+8+4)÷5=4.8(人)讨论:那种方法是正确的?生:平均数是将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0”也是一个数值,所以要除以5.小结: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这组数据中所有数(包括0)都要参加计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平均数3 沪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平均数3 沪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3教学目标•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学会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实际问题的转化和解决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卡片•学生:学习用品、课本、作业本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 (10分钟)1.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平均”这个概念。

2.引导学生唤起对数学中“平均数”的概念印象。

第二步:知识讲解 (25分钟)1.在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公式之前,先让学生通过例子来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式。

2.介绍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例题演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第三步:举例练习 (30分钟)1.引导学生通过例题进行计算,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针对学生中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

第四步:实际应用 (30分钟)1.将平均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类比的教学形式,将学生对平均数问题的解决能力扩展到更广泛的场景。

第五步:实践练习 (20分钟)将练习内容放在老师设计的作业任务中进行。

下发作业任务后,老师在讲解和辅导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步完成,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通过实例的引导,我们在课程中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流程,从而更好地将平均数的知识应用到更灵活、更广泛的问题中,达到提高学生思维与应用能力的目的。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3.10 平均数|沪教版(2015秋) (共21张PPT)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3.10 平均数|沪教版(2015秋) (共21张PPT)

40
35
35
30
24
25
21
20
16
15
10
5
0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季度
小刚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 B ) A.(16+24+35+21)÷4 B.(16+24+35+21)÷12
C.(16+24+35+21)÷365
我身高125厘米,下水学游泳不会有危险。 冬冬
我身高125厘米
平均数
1分钟投篮比赛
我是裁判啊!
1分钟投篮比赛开始啦……
4个
第1次
第1次
3 个
6
7
第2次 个 第2次 个
第二轮比赛开始啦……
第1次3第2次7来自第1次 第2次 第3次
3
5
4
平5是均3每和次7的投中平5均个数。。
5
5
5
4
4
3
3
2
2
1
1
第1次 第2次
3
7
7
6
5
4
3
3
2
2
1
1
第1
第2


10 3+7=10(个) 9
8
7
平均分成2份
6
5
55
4
44
3
33
2
22
1
11
平均每次投中5个
4平是均3每、次5和投4中的4平个均。数。
4
4
4
4
3
3
3
2
2
2
1
1
1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3
5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统计(平均数)▏沪教版(3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统计(平均数)▏沪教版(31)

平均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具体的事例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知道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无实物可以对照。

3、知道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正确理解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说理。

3、通过让学生亲历计算方法的获得过程,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五年级语文小组有6名老师,数学小组有5名老师,在学校组织的打靶比赛中成绩如下:数学小组语文小组哪个小组打靶比赛的成绩好?二、探究新知1、你能不能看出,它们的平均成绩多少环?2、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它们的平均成绩)方法:(9+9+5+8+9)÷5 (7+10+6+7+6+9) ÷6=40÷5 =45÷6=8 (环) =7.5(环)答:数学小组打靶比赛的成绩好.3、交流反馈:强调:将一组资料中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 总和÷个数。

4、举出周边的事例巩固理解平均数。

5、理解和区别:(1)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2)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三、巩固练习1、试一试有一篮子鸡蛋,每个鸡蛋质量(重量)如下,这篮子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56g 55g 54g 58g 55g 53g 54g(1)(口答)平均数在几—几之间?估一估比较接近几?(2)计算:2、判断①小丁丁小组4人在1分钟时间内,平均完成口算题12题。

因为“平均数”是虚拟数,所以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正好完成12题。

()②小胖一组每人投篮三次,平均每人投中1.5个。

实际没有一个人投中1.5个,1.5是平均数值。

()③小亚上学期数学有5个测验成绩:70、89、90、98、96,所以她的平均成绩在70-90之间,是80分。

沪教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1平均数》word精品教案 (3)

沪教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1平均数》word精品教案 (3)

平均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具体的事例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知道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无实物可以对照。

3.知道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正确理解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说理。

3.通过让学生亲历计算方法的获得过程,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看!黄浦江上的五座大桥真漂亮!南浦大桥全长8346米杨浦大桥全长7658米奉浦大桥全长2202米徐浦大桥全长6017米卢浦大桥全长8700米1.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交流)2.看了这几幅图,你想知道什么?[说明:通过黄浦江上的大桥,让学生感受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1.你能不能看出,它们的平均长度多少米?2.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它们的平均长度?)方法:(8346+7658+2202+6017+8700)÷5=32923÷5=6584.6 (米)答:黄浦江上的这五座桥的平均长是6584.6米。

3.交流反馈:强调:将一组资料中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 总和÷个数。

4.举出周边的事例巩固理解平均数。

5.理解和区别:(1)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2)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说明: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5座大桥的平均桥长,然后将所求得的平均数与5座大桥的实际长度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与平均分的概念是有区别的。

在比较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初步体会平均数是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3.1 统计(平均数)▏沪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3.1 统计(平均数)▏沪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3.1 统计(平均数) | 沪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用正确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平均数进行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讨问题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并能够提高数字素养意识。

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讨问题并能够克服困难。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实际问题中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实际问题中平均数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课前预习教师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例如:1.什么是平均数?2.如何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什么情况下应用?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方式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数。

讲解新课1.让学生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来计算一些实际问题中的平均数,例如:统计班级同学的分数平均数,统计每个小组的人数平均数等等。

2.示范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与学生一起检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3.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讲解小结对课堂重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本课程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问题,分享思路,相互学习。

问答式教学法本课程采用问答式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问答环节,锻炼学生进行提问和回答的能力。

演示法本课程采用演示法,让教师对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进行示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评价方法本课程采用满分评价法。

评价标准1.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2.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讨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

3.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以下问题和不足:1.小组合作中,学生有的表现积极,有的表现较为被动,需要更多的激励和帮助。

2.在计算平均数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容易出错,需要更多练习和指导。

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1沪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1沪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均匀数教课设计1沪教版
均匀数
教课目的:
【知识与技术】:
1.经过详细的案例初步认识均匀数的观点。

2.知道均匀数是一个“虚构”的数,无实物能够比较。

3.知道均匀数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过察看、比较,正确理解观点。

2.培育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进行沟通和说理。

3.经过让学生亲历计算方法的获取过程,培育正确的思想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觉上海日异月新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

教课要点及难点:
1.理解均匀数的意义。

2.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

教课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课过程设计:
一、情形引入
看!黄浦江上的五座大桥真美丽!
南浦大桥全长 8346 米
杨浦大桥全长 7658 米
奉浦大桥全长 2202 米
徐浦大桥全长 6017 米
卢浦大桥全长 8700 米
1.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沟通)
2.看了这几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 说明:经过黄浦江上的大桥,让学生感觉上海日异月新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

而后经过让学生自己发问题,引出均匀数的观点。

]
二、研究新知
1.你能不可以看出,它们的均匀长度多少米?
2.小组议论:(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它们的均匀长度?)
方法:
1。

平均数的应用(第三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应用(第三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应用(第三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平均数的应用”展开,教学内容包括:1. 平均数的概念回顾:复习平均数的定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 平均数的性质与特点:讨论平均数的数学特性,如与总数和个数的关系。

4.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难点1. 平均数计算方法的掌握:学生需要理解并熟练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步骤。

2. 平均数性质的深入理解:学生需要理解平均数与数据集的总体特征之间的关系。

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应用: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将平均数应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展示,计算器,教学视频。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学习小组讨论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例子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3. 案例分析:通过几个精选案例,让学生实际操作计算平均数,并讨论其性质和特点。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反思。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清晰地展示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步骤和性质,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同时,将包含一些关键的公式和例题。

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基础计算题、应用题和思考题,旨在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围绕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可能的教学改进进行。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感悟“平均数”的意义。

2、感受“平均数”所蕴含的丰富的现实背景和“平均数”的作用。

3、会求“平均数”,并能解决相应的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4、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多策略的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感受移多补少。

1、出示方块图(如下):同学们,水槽内把挡板拿开水面会怎样变化?(让同学们先体验水面高的地方下降,低的地方上升)
2、有三排小球,如何移动使每排的小球数目同样多?我们可以称之为“移多补少法。


二、平均数的产生。

同学们真善于动脑,如果遇到下面的问题,你会怎样解决呢?
提出问题:
(出示情景图)红队和蓝队正在进行冠军争夺赛,两队打得难分高下,蓝队教练根据赛场情况决定增强得分能力,场外只有7号、8号两名替补队员,教练要根据他们在分组赛中得分情况选一人上场。

(出示得分情况统计表)
师:看,这是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看着这个统计表,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可能问:斜线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怎么认为?
生一:我认为斜线指的是这位同学在这一场得了零分。

生反驳:我不是这样认为的。

如果是得0分,就该直接写上0分。

所以我认为斜线是表示这一场他没有上场。

师:你们同意哪一种说法?
大家看到底该选7号,还是8号呢?2、小组讨论:
2.小组在一起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

师:咱们班的同学可真会讨论问题,都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和同组同学一起交流,并且还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这真好。

那你们讨论的结果是什么?
一生:我选8号运动员,因为8号运动员的总得分高。

师:哦,8号总分高,选他!
另一生:我认为不能根据总分来决定派谁上场。

因为7号运动员参加了3场,而8号运动员参加了4场。

师:是呀,7号运动员参加了3场,8号运动员参加了4场,怎么比?这位同学真是独具慧眼,说得在理。

那怎么办?
学生三:我认为应该用两位运动员的总得分来除以上场的次数。

就是用7号运动员的总得分÷3场,用8号运动员的总得分÷4场。

师问:他刚才说的是什么方法?谁听清楚了?还有其他的比法了吗?那大家认同哪种方法?
这的确是一个合理的好方法。

4、独立求平均得分。

那咱们就用这种方法计算一下该选7号还是8号,好吗?
抽一生到黑板试做。

(如果生列出分步算式,可继续提问:你会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
5、总结:
师:大家看这两个算式,他们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出每个运动员的总得分,再来求平均得分。

师:回答得真完整。

6、揭示课题:
(指着8号球员的平均得分10)问: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
生:10分不是8号运动员第一场,也不是第二场的得分。

10分是8号运动员的平均得分。

师:对,10就是7、13、12、8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
三、进一步认识平均数。

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1、生举例。

(如考试时要统计各科的平均得分、歌手大赛、模特大赛时也用到了平均数等等)
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瞧,这是我收集到的信息,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我校的同学们平均每人大约可以背诵80首古诗。

四年2班的同学们平均身高是136厘米。

分析得真清楚,咱们再来看看小明、小强给我们提供的信息。

自主练习2:
小明:我们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

小强:我们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7千克。

小明的体重一定比小强轻吗?
师:谁还想说,你也想补充。

这位同学分析清楚,理解透彻,看来同学们是真正地理解了平均数。

3、乐于助人的小刚遇到难题了,咱们一起去看看。

一群男孩子正在踢足球,不小心把足球踢到旁边的小河里了,个子最高的小刚自告奋勇地要下水涝足球。

小刚的身高是140厘米,这条小河的平均水深为110厘米,你认为小刚会遇到危险吗?
看来,同学们的安全意识非常强,能用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非常难得,那下面这道题你会计算吗?
四: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4:一分钟拍球。

总结:大家做得又对又快,接着看。

2、这是男同学在体育课上分组完成引体向上时的情景。

在规定时间内,一组3人,共做了18个;二组4人,共做了20个。

哪个小组成绩好些?
谁来说说你的做法?
3、看,老师还调查了今年五一期间到青龙山旅游区旅游的人数呢。

(出示统计图)张华估计平均每天销售门票1100张,李芳估计平均每天售出门票400张,你同意谁的意见?请说明理由。

生一:我认为他两人谁说得都不对。

因为这五天最多的一天才卖出1050张,而张华却估计平均每天销售门票1100张,根本不可能。

李芳估计平均每天售出门票400张,最少的一天也卖出了450张,也不可能。

生二:平均数不可能比第二天的1050大,也不可能比第五天的450少。

生三:老师我认为平均数必须在1050和450之间。

生四:我给他归纳为平均数必须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你们的分析太精彩了。

了不起,孩子们。

4、同学们,你们羡慕法官吗?法官那公正执法、威武果断的形象真让人佩服。

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小法官。

大地公司招工时承诺,每位员工月平均工资800元,结果一位员工在第一个月领工资时只领到了600元,于是他状告公司老板不遵守承诺,请问小法官们:这位员工能赢吗?
同学们分析得有理有据,真是一群了不起的小法官。

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希望同学们能活学活用,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