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论述题1

合集下载

病理生理学必考期末简答论述

病理生理学必考期末简答论述

四、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20分)1.1.反常性碱性尿答:高钾血症时(1分),细胞外的钾进入细胞内,细胞内的氢移向细胞外,血液变酸性。

(2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K+增加,K+-Na+交换增加,H+-Na+交换降低,肾排H+↓,尿呈碱性(2分)。

2.慢性缺氧红细胞增多的机制及利弊答:低氧血症→肾近球细胞→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骨髓造血干细胞→RBC、Hb↑(负反馈)(2分)有利:RBC、Hb↑,携氧能力↑;(2分)有害:过度↑,如红细胞压积﹥60%,血液粘滞性↑→血流变慢,促进微血栓形成。

(1分)3.肾性骨营养不良答:由于肾脏疾患引起的肾性佝偻病、骨软化、骨质疏松和骨硬化(1分),主要原因有:主要原因有:①钙磷代谢障碍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2分)②维生素代谢障碍;(1分)③酸中毒(1分)4. CO2麻醉答:.高碳酸血症时,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功能抑制的现象. (1分)①CO2入脑↑,因为CO2为脂溶性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颅内压↑,(2分)②HCO3-为水溶性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而CO2源源不断的进入颅内→脑脊液的pH值降低比血浆更明显→颅内压↑↑。

(2分)五、论述题(每题10 分共20分)1.休克初期机体发生何种形式的代偿?说明其代偿机制。

1.(1)回心血量↑维持ABP:(2分)①自身输血: CA↑→B、V收缩→血管容量↓,尤其是容纳体循环血量70%V 收缩→回心血量↑,称为“自身输血”。

(1分)②自身输液:组织液返流入血是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二道防线”。

α受体(+)→微A收缩>微V→微循环灌<流→Cap中流体静压↓→组织液向Cap内移↑,(返流入血↑)称为“自身输液”。

(1分)③循环血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ADH分泌增多。

(1分)(2)血流重分布:在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下,机体为了缓解这样的应激而出现的皮肤、肌肉、内脏、血管收缩、血流量下降而心、脑血管不收缩甚至扩张,血流量增加。

植物生理学论述题,名词解释

植物生理学论述题,名词解释

植物生理学一.简答题1、肉质果实成熟过程中内部有机物质发生哪些生理化变化?答:肉质果实成熟过程中内部得生理生化变化(1)呼吸跃变与乙烯得释放(2)有机物质得转化①碳水化合物变化α—淀粉E活性增加,淀粉→糖,果实变形变软②果胶得变化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使原果胶→可溶性果胶,酶使纤维长链→锻练③有机酸→糖有机酸+K+(Ca+)→盐有机酸为呼吸底物④单宁得变化:过氧化物酶使单宁→无涩味物质,单宁凝结成不溶性物质⑤色素得变化:叶绿素被破坏,呈现类胡萝卜素与叶黄素得颜色花色素形成⑥香味得产生酯类特殊得醛类与酮类⑦维生素含量增加(3)内源激素得变化,乙烯增加,IAA、GA、CIK下降2、什么就是水势?植物细胞相对体积变化与水势、渗透势与压力势之间得关系就是什么?答:水势:在植物生理学上,就就是每个偏摩尔体积水得化学势,就就是说,水溶液得化学势(μw)与同温、同压、同一系统中得纯净水得化学势(μw*)之差,除以水得偏摩尔体积(Vw)所得得商,称为水势。

Ψw=Ψπ+Ψp+Ψm一般情况下,压力势为正值:质壁分离时,压力势为零;剧烈蒸腾时,压力值为负值。

(1)达到初始质壁分离时,Ψp=0,Ψw=Ψs,细胞相对体积为1、0。

(2)充分膨胀时,V=1.5,Ψw=Ψs+Ψp=0随着细胞含水量得增加,细胞液浓度降低,Ψa增高,Ψw也随着升高,细胞吸水能力下降。

当细胞吸水达到紧张状态,细胞体积增大,Ψw=0,Ψp=—Ψs(3)剧烈沸腾时,Ψp〈0压力势为负值。

3、气孔运动得机理(1)淀粉一糖变学说淀粉在淀粉磷酸化E作用下,在pH5条件下生成nG—I-p,在白天CO 2下降,pH上升到7。

0,在淀粉磷酸化酶催化正向反应,淀粉水解成糖,引起保卫细胞渗透势下降,水势降低,保卫细胞吸水而膨胀,因而气孔张开。

黑暗中保卫细胞光合作用停止,呼吸仍进行CO2积累,pH上升到5、0淀粉磷酸化酶催化逆向反应,糖转化成淀粉,引起保卫细胞渗透势升高,水势升高,保卫细胞失水而膨压丧失,因而气孔关闭、(2)K+积累学说在光下,光合磷酸化产生ATP,活化H+-ATPE分解ATP,分泌H+到细胞壁得同时,把外面得K+吸收进保卫细胞,Cl也伴随进入与苹果酸根共同平衡K+得电性,Ψw下降吸水膨胀,气孔打开、(3)苹果酸代谢学说在阳光下,保卫细胞光合作用,[CO2]降低,pH升高,PEPC活性增强(HCO2-+PEP生成OAA与苹果酸)Ψw降低,气孔打开。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集【名词解释】(1)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增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是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兴奋,可以发生总和。

EPSP产生的离子机制(突触后膜- Na+,K+内流- 去极化)(2)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降低,这种电位变化称为IPSP。

IPSP 产生的离子机制(突触后膜- Cl- 内流- 超极化)(3)Decerebrate Rigidity去大脑强直(decerebrate rigidity),又称去脑强直,是因病变损害,使大脑与中脑和桥脑间的联系中断,影响了上部脑干的功能所致。

常见于重症脑出血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严重脑干损伤等。

其主要表现为四肢强直性伸展,上臂内收并旋内,前臂伸直并过分旋前,髋内收、内转,膝伸直,颈后仰呈角弓反张。

患者常呈深昏迷状态,伴有呼吸不规律及全身肌肉抽搐。

治疗宜查找引起去大脑强直的原发疾病,针对病因给予治疗。

(4)Decorticate rigidity去皮质强直(decorticate rigidity)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伸直,足屈曲。

多因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而导致的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仍保存。

患者睁眼闭眼均无意识,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对外界刺激无意识反应,无自发言语及有目的动作,呈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去皮质强直姿势,常有病理征。

因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未受损,故保持觉醒-睡眠周期,可无意识的咀嚼和吞咽。

常见于缺氧性脑病、脑炎、中毒和严重颅脑外伤等导致的大脑皮质广泛损害。

也称去皮质综合征。

(5)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rm(ARAS)上行网状激活系统,脑干腹侧中心部分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相混杂的结构。

(答案)广西医科大学生理学第一次作业题目(2)

(答案)广西医科大学生理学第一次作业题目(2)

生理学第一次作业题目论述题:(1~7)1、简述生理止血的过程。

(1)小血管受损后,损伤性刺激立即引起局部血管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小血管封闭。

这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小血管反应。

(2)血管内膜下损伤暴露了内膜下组织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以及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慢,利于血小板粘附与聚集于破损处,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填塞伤口。

(3)血凝系统被激活后,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了由纤维蛋白与血小板共同构成的牢固止血栓,有效地制止出血。

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动,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蔓延到这一局部以外。

2、简述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肌浆网(即纵管系统)对Ca2+释放和再聚积。

3、调控心脏、血管的神经有哪些?各自神经末梢释放什么递质?作用的受体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心脏:1)心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递质:乙酰胆碱;节前受体:N型乙酰胆碱受体;节后神经元递质:去甲肾上腺素;节后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受体;作用:导致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加快和心肌收缩力增强。

2)心迷走神经节前神经元递质:乙酰胆碱;节前受体:N 型乙酰胆碱受体;节后神经元受体:乙酰胆碱;节后受体:M受体。

作用:使心率减慢和房室传导速度减慢,抑制心房肌的收缩力。

血管:1)缩血管神经节前神经元递质:乙酰胆碱;节前受体:N型ACh受体;节后神经元递质:去甲肾上腺素;节后受体:α受体。

作用:引起节后神经元兴奋。

2)舒血管神经节后神经元递质:乙酰胆碱;节后受体:N 型乙酰胆碱。

作用:引起血管舒张。

4、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影响。

1)每搏输出量:当没播输出量增加时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也升高,但是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

2)心率:心率加快时,舒张期缩短,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加大,动脉压升高,但主要使舒张压升高明显,收缩压的增加较小,脉压减小。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1.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2、为什么说一块骨就是一个器官答:首先器官是由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构成的结构,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跟他的功能相适应;骨由骨组织,骨髓和骨膜构成,有一定的性状,在骨髓中存在血管和神经,有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的功能,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内骨骼的坚硬器官。

3、比较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和反射中枢内兴奋传导的异同答:神经和肌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两者之间并无原生质的直接相通,神经冲动从神经末梢传向肌纤维是通过他们之间的特殊部位来完成的,即神经肌肉接头,当运动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入神经末梢内,这时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将Ach释放入接头间隙形成量子释放,Ach与终板膜的化学门控通道偶联的受体nAchR结合,使受体构型发生改变,使Na和K在终板膜上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极电位形成兴奋突触后电位,这时多个终板电位引起肌膜的动作电位。

完成一次神经-——肌肉间的传递。

特点:突出延迟、突出疲劳、单向传导4、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对躯体运动的控制特点答:(1)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性的,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是双侧的,下部面肌和舌肌仍受对侧支配。

(2)机能定位精确。

躯体运动在皮层运动区的投影与支配部位呈倒影,但头面部是正立的。

(3)运动愈精细复杂的肌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皮层的代表区愈大。

(4)刺激皮层运动区所引起的肌肉运动主要是个别肌肉的收缩,不发生肌肉群的协同性收缩。

5、什么是脊休克原因答:脊休克是指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原因: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6、比较躯体浅感觉与深部感觉传导路不同点:相同点:1、一般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位于脊神经内,第二级位于脊髓后角或躯干内,第二级位于丘脑外侧核2、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质的相应区域,进行感觉的分析和综合。

植物生理论述题+答案

植物生理论述题+答案

植物生理论述题+答案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1.简述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1)水是细胞质的主要组成分。

(2)水分是重要代谢过程的反应物质和产物。

(3)细胞分裂和伸长都需要水分。

(4)水分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及生化反应的溶剂。

(5)水分能使植物保持固有姿态。

(6)可以通过水的理化特性以调节植物周围的大气温度、湿度等。

对维持植物体温稳定和降低体温也有重要作用。

2.试述植物水分代谢过程。

植物从环境中不断地吸收水分,以满足正常的生命活动的需要。

但是,植物不可避免的要丢失大量水分到环境中去。

具体而言,植物水分代谢可包括三个过程:(1)水分的吸收;(2)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3)水分的排出。

3.试述水分跨过细胞膜的途径。

水分跨过细胞膜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单个水分子通过膜脂双分子层扩散到细胞内;二是水分通过水孔蛋白进入细胞内。

4. 根据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说明它可解决哪些问题?(1)说明细胞膜和细胞质层是半透膜。

(2)判断细胞死活。

只有活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层才是半透膜,才有质壁分离现象。

如果细胞死亡,则不能产生质壁分离现象。

(3)测定细胞液的渗透势和水势。

5.有A、B两个细胞,A细胞的ψπ=-0.9MPa,ψp=0.5MPa;B细胞的ψπ=-1.2MPa,ψp=0.6MPa,试问两细胞之间水流方向如何?为什么?由A细胞流向B细胞。

因为A细胞的ψw=-0.4MPa >B细胞ψw=-0.6MPa。

6.在27℃时,0.5mol·L-1的蔗糖溶液和0.5mol·L-1的NaCl溶液的ψw各是多少?(0.5 mol·L-1 NaCl溶液的解离常数是1.6)。

0.5mol·L-1蔗糖溶液的ψw是-1.24MPa;0.5mol·L-1 NaCl溶液的ψw为-1.98MPa。

7.如果土壤温度过高对植物根系吸水有利或是不利?为什么?不利。

因为高温加强根的老化过程,使根的木质化部位几乎到达尖端,吸收面积减少,吸收速率下降;同时,温度过高,使酶钝化;细胞质流动缓慢甚至停止。

生理心理学自考02——10年简答论述题答案

生理心理学自考02——10年简答论述题答案

02年1试述巴甫洛夫朝向反射理论?76朝向反应:就是由新异性强的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

巴甫洛夫在狗唾液条件反射试验中发现,这种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

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了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

随着新异刺激的重复出现,失去了它的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程,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于是朝向反射不复存在。

2眼睛的随意性运动有哪些方式?在视觉中有什么意义?31共轭运动: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辐合: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辐合。

分散:与辐合相反,物体有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来,称为分散。

辐辏运动: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辐辏运动和共轭运动都是眼睛的随意运动。

人在观察客体时,有意识地使眼睛进行这些运动,以便使物像能够最好的投射在视网膜上最灵敏的部位——中央窝上,从而得到最清楚的视觉。

3什么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者受损后各出现什么样症状?173锥体系受伤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症状,是锥体系调节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障碍。

统称为锥体系症状。

它包括肌肉强直性痉挛所引起的硬瘫、深反射如膝跳反射亢进以及一些特殊的病理性反射。

与这些亢进的阳性症状相伴随的是皮肤浅反射的减退或消失,最常见的是肤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

这些锥体系症状是神经科医生用来诊断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及锥体束受损的根据。

与此相对应的是下运动神经元(脊髓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受损的症状,表现为肌肉张力消失、肌肉萎缩、软瘫、浅反射和深反射均消失4前额叶联络区皮层与何种功能有关?用什么实验,怎样证明?前额叶联络区与空间辨别学习和短时记忆的功能有关。

生理学分析论述题

生理学分析论述题

1.血管受什么神经支配?有什么生理作用?答:支配血管的神经是:(1)缩血管神经纤维,作用:缩血管神经纤维只有交感缩血管纤维,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可与血管平滑肌上的a受体结合,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的口径变小,引起外围阻力增加,动脉血压上升。

(2)舒血管神经纤维,作用:a.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其兴奋时,可释放乙酰胆碱,使骨骼肌微动脉舒张,肌肉血流量增加b.副交感输血管神经纤维,兴奋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肝、脑、舌、唾液腺素)器官血流量增加。

c.脊髓背根输血管神经纤维:皮肤受伤害性刺激时会发生红晕现象。

d.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兴奋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血管活性肠肽分泌增加,血管舒张,局部血流量增加。

2.试述心脏内兴奋传播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答:窦房结是正常心跳的起搏点,其P细胞产生自律性兴奋,并传入心房肌细胞,在心房传导速度快,使左右心房几乎同时兴奋收缩。

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慢,即出现房室延搁,使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保证了血液充盈时间。

浦肯野细胞构成心室内传导兴奋系统,其传导速度最快,以保证心室肌同步收缩。

影响心肌传导性因素有:a.细胞直径:直径大,传导兴奋速度快。

b.动作电位0期去级的速度和幅度:速度和幅度越大,兴奋传导速度越快。

c.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兴奋性高,兴奋传导速度就快。

3.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原因,并分析外周阻力增加对血压的影响。

答:动脉血脉形成的前提是心血管系统中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动脉血压源自心室收缩。

心室收缩使血液具有动能,与血液在血管中流动遇到外周阻力作用形成对血管壁的压力。

外周阻力增加时,在心舒期内导致舒张压升高,在心缩期内收缩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减小。

4.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有效?答: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它是反应肺通气效率的重要指标。

如潮气量减半,呼吸频率增加一倍(浅快呼吸)或者潮气量增加一倍,呼吸频率减半(深慢呼吸)时,每分肺通气量不变,但肺泡通气量却明显变化,深而慢的呼吸时,肺泡通气量明显增多,所以效率高。

生理试题1

生理试题1
三、简答题(每题 5 分 共 25分)
分数
评卷人
1.简述胃液的成分及作用。
2. 实验中牵拉兔一侧颈总动脉血压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3.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出现糖尿和多尿?
C.钙离子、钾离子 D.主要是钠离子
48.属于类固醇激素的是
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肾上腺皮质激素
C.肾上腺髓质激素 D.甲状腺激素
49. 关于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电刺激时出现同步化脑电图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 C、无明显改变 D、先增加后减少
17.特殊动力效应最高的食物是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混合食物
18.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激素是
A、甲状腺素 B、甲状旁腺素 C、促甲状腺素 D、降钙素
19.传导慢痛和内脏痛的主要纤维是
分数
评卷人
1. 刺激运动神经引起肌肉收缩,列举每一环节并论述其机制。
2004级本科生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每题1分共50分
1 -10 D A C D C C C D B D 11-20 C B B C B C C C C A
C.瓣膜中肌纤维的收缩 D.心房肌舒张
34.外周阻力增加时对血压的影响是
A.脉压减少 B.脉压增大 C.脉压不变 D.收缩压降低
35. 第一心音到第二心音之间的时间代表
A.心室射血期 B.心室充盈期
C.心室收缩期 D.心室舒张期
A.呆小症 B.巨人症 C.粘液性水肿 D.肢端肥大症
41.房室瓣开放见于
A. 等容收缩期初 B. 等容收缩期末
C. 等容舒张期初 D. 等容舒张期末

【生理学】血液循环论述题

【生理学】血液循环论述题

【生理学】血液循环论述题一,试述影响心脏电生理特征的因素。

1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①4期自动除极的速率:速率越快,达阈电位所需时间越短,发生兴奋频率增快,自律性增高,反之则自律性降低。

交感神经兴奋,使Na+和Ca2+内流增多,4期自动除极速率加快,自律性增高。

迷走神经兴奋,导致4期膜K+外流衰减减慢,4期自动除极速率减慢,自律性降低。

②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水平:最大复极电位的绝对值减小,同阈电位之间的差距减小,4期自动除极达阈电位所需的时间缩短,自律性增高,反之则自律性降低。

阈电位水平下移,同最大复极电位的差距减小,则自律性增高,反之则自律性降低。

2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①静息电位和阈电位水平: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同阈电位的差距增大,引起心肌兴奋的刺激阈值增大,兴奋性降低;反之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则兴奋性增高。

阈电位水平下移,静息电位与之差距减少,兴奋性增高,反之兴奋性降低。

②Na+通道状态:Na+通道具有激活、失活、备用三种状态。

当膜电位处于-90mV时,膜上Na+通道处于备用状态,此时心肌受到阈刺激,膜发生除极达阈电位水平,Na+通道被大量激活而开放,随后失活关闭,在失活关闭状态下,任何强度的刺激均不能使之再次激活。

3 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①心肌细胞的直径:细胞直径小,电阻大,传导速度慢,反之则传导速度快。

②0期除极的速度和幅度: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率越快,局部电流形成越快,除极达到阈电位水平所需的时间缩短,兴奋的传导速度加快,反之传导速度减慢。

③邻近未兴奋细胞膜的兴奋性:当邻近未兴奋部位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负值增大和(或)阈电位水平上移时,两者的差距加大,膜除极达阈电位水平所需的时间延长,兴奋性降低,传导速度减慢,反之兴奋传导速度则加快。

二,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答:1.影响搏出量的因素①前负荷即舒张末期充盈的血量,心室充盈量是静脉回心血量和心射血后存在于心室内的余血量之和。

运动生理论述题

运动生理论述题

2014运动生理学运动开始时机体首先分解肌糖原,持续运动5-10分钟后,血糖开始参与供能.脂肪在安静时即为主要供能物质,在运动达30分钟左右时,其输出功率达最大.蛋白质在运动中作为能源供能时,通常发生在持续30分钟以上的耐力项目.随着运动员耐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产生肌糖原及蛋白质的节省化现象.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为最大摄氧量。

也称为最大吸氧量或最大耗氧量。

VO2max受多种因素制约,其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氧运输系统或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能力与VO2max密切相关。

心脏的泵血功能及每搏输出量的大小是决定VO2max的重要因素。

心脏的泵血功能是限制运动员VO2max提高的重要因素。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有关,慢肌纤维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肌纤维中的线粒体数量最多、体积大且氧化酶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也较高。

3)其他因素对VO2max的影响1遗传因素VO2max的遗传度为%2.年龄、性别因素一般男子大于女子;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训练因素长期系统进行耐力训练可以提高VO2max水平由于乳酸代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渐增负荷运动时血乳酸急剧上升时的乳酸水平在之间。

因此,将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

在运动实践中应用个体乳酸阈可以评定有氧工作能力、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VO2max和LT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训练的重要指标。

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水平。

系统训练对VO2max提高较小,它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

系统训练对LT提高较大。

显然,乳酸阈值的提高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训练增进更有意义的指标。

生理学论述题简答题

生理学论述题简答题

大学生资料墙唯一QQ1667577348更多学科期末复习资料已整理论述题:1、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决定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有效滤过压,另一个是滤过系数(kf)指在有效滤过压的驱动下,单位时间内经过滤过膜的滤过液量。

kf是k和s的乘积(k是滤过膜的有效通透系数,s为滤过膜的面积)。

有效滤过压是滤过作用的动力,它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这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就会使有效滤过压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

正常情况下,当血压在80-180mmHg变动时,通过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作用,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不会有大的变化,只有在大失血等情况下,动脉血压降至80mmHg 以下,毛细血管血压才会明显降低,导致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出现少尿。

血浆胶体渗透压在生理情况下变动不大。

但当蛋白质摄取不足或因蛋白尿造成血浆蛋白大量减少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有效滤过压升高,滤过率增加,出现多尿。

另外,在输尿管或肾盂结石的情况下,囊内压会升高,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率减少,出现少尿。

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在某些肾脏疾病的情况下,滤过膜面积减少,滤过率降低出现少尿,或滤过膜受损,其通透性增加,将会出现蛋白尿甚至血尿。

2、中枢兴奋传播有哪些特征?答:1. 单向传递兴奋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传向突触后神经元,而不能反向传递。

因为只有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信息传递作用。

2. 中枢延搁兴奋通过突触时,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产生突触后电位等一系列过程,因而与兴奋在相应长度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相比,耗时较长,这种现象称为中枢延搁(central delay)。

3. 总和总和包括空间性总和及时间性总和。

4. 兴奋节律的改变在反射活动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往往不同。

5. 后发放(后放)在反射活动中,当对传入神经的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在一定时间内仍继续发放神经冲动,使反射效应持续一段时间,这个现象称为后发放。

《生理学》试卷及答案1

《生理学》试卷及答案1

《生理学》试卷及答案1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小题,共30分)1.物质在特殊细胞膜蛋白质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过程属于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出胞2.人工地增加细胞浸浴液中Na+的浓度,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A.先减小后增大B.减小C.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3.长期月经过多引起的贫血是A.再生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D.溶血性贫血4.凝血过程中,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在于A.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始动因子不同B.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D.因Ca2+是否起作用而不同5.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A.存在1期快速复极初期B.存在2期平台期C.3期复极时程长D.4期时程长6.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A.增强心肌收缩力B.使心房和心室不同时收缩C.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D.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7.降压反射的最终效应是A.降压B.减弱心血管活动C.升压D.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8.有关肺表面活性物质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增加肺泡表面张力B.降低肺顺应性C.阻止血管内水分滤入肺泡D.降低胸膜腔内压9.氧解离曲线右移是因为降低 D.H+浓度下A.体温升高 B.血液pH值升高 C.血液Pco2降10.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叙述,正确的是A.正常值为0.48B.比值减小表示肺泡无效腔增大与C.比值增大表示功能性动-静脉短路增加 D.比值增大或减小都可导致缺O2潴留CO211.使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A.Na+B.Cl-C.K+D.HCl12.关于头期胃液分泌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食物直接刺激口腔才能引起B.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C.不包括条件反射D.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很少13.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是A.唾液B.胃液C.胰液D.胆汁14.有关肾的内分泌功能,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分泌前列腺素B.分泌肾素C.分泌肾上腺素D.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15.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A.1~1.5小时B.2~3小时C.4~6小时D.7~8小时16.胆汁中与脂肪消化密切相关的是A.胆固醇B.胆汁酸C.胆色素D.胆盐17.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A.葡萄糖B.肪脂酸C.磷酸肌酸D.三磷酸腺苷18.高热病人敷冰袋、戴冰帽是利用A.传导散热B.辐射散热C.对流散热D.蒸发散热19.对人体的能量代谢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环境温度B.肌肉活动C.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D.精神活动20.损毁视上核,尿量和尿浓缩将各出现什么变化A.增加,稀释B.增加,浓缩C.减少,稀释D.减少,浓缩21.形成内髓部渗透压的主要溶质是A.NaClB.NaCl和KClC.KCl和尿素D.NaCl和尿素22.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B.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C.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D.突触前轴突末梢处于有效不应期23.关于视近物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视觉信号到达视觉中枢B.反射弧包括中脑C.睫状肌收缩D.悬韧带紧张24.对丘脑特异投射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投射至皮质特定区域,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B.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C.引起特定感觉D.切断特异传导通路的动物将出现昏睡25.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的是A.睫状肌B.竖毛肌C.肾上腺髓质D.多数汗腺26.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A.单向传递B.中枢延搁C.兴奋节律不变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27.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使A.梭内肌收缩B.梭外肌收缩C.腱器官传入冲动减少D.肌梭传入冲动增加28.血中激素浓度极低,但生理作用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A.细胞内存在高效能的生物放大系统B.激素的半衰期非常长C.激素分泌的持续时间非常长D.激素的特异性很高29.治疗呆小症应在出生后何时补充甲状腺激素才能奏效A.3个月左右B.6个月左右C.8个月左右D.10个月左右30.临床上长期服用强的松,对腺垂体的影响是A.促进生长激素分泌B.促进ACTH分泌C.抑制ACTH分泌D.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空,共20分)1.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是、、、。

病理生理学论述题

病理生理学论述题
答:体温上升期:临床表现及其机制:①皮肤苍白:交感神经兴奋使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减少所致;②发冷、恶寒:皮肤血流减少,皮肤温度降低刺激皮肤冷感受器所致;③鸡皮现象:交感神经兴奋致皮肤竖毛肌收缩所致;④寒战:运动神经兴奋致骨骼肌的不随意周期性收缩。热代谢特点:散热减少,产热增多,产热大于散热致体温升高。
18,心衰代偿反应血容量增加的发生机制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
答:机制:①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RAAS激活→肾血管收缩)→肾血流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排出减少。②增加肾小管对水钠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吸收:肾内血流重分部;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促进水钠重吸收激素(醛固酮)增多;抑制水钠重吸收激素(PGE2)减少。
临床表现: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大汗,心率加快,烦躁不安,血压可正常。
11,休克缺血期机体的代偿意义及机制
答:①回心血量增加和动脉血压维持。机制:静脉收缩,自我输血;毛细血管内压降低,重吸收组织液增多;大量动-静脉短路开放,增加回心血量;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②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机制:中枢血管a手提少,受交感影响少;心脏局部代谢产物增多,扩血管;交感神经兴奋,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③内分泌代偿,增加血容量。机制:ADH分泌增多,肾脏重吸收水增多;醛固酮分泌增多,肾脏重吸收水钠增多。
条件本身不能引起疾病,但可以左右病因对机体的影响、直接作用于机体或促进或阻碍疾病的发生,如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等可以消弱机体的抵抗力,这是如有少量不足以引起正常人得病的结核杆菌侵入机体,就可以引起疾病;相反,充足的营养、良好的生活条件、积极地体育锻炼等可增强机体对病源微生物的抵抗力,即使有结核杆菌侵入机体也可能不发生结核病。条件对疾病的影响不具有特异性,一种条件可以影响多种疾病,而一种疾病又可以受多种条件的影响。

生理论述题

生理论述题

【·】什么事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各有何特点?关系如何?1.神经调节是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特点: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

2.体液调节是指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调节靶细胞、靶器官的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过程,及某些代谢产物对局部细胞活动的调节。

特点:缓慢、持久、广泛。

3.自身调节是指某些气管或组织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

而自身对环境的改变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其特点是调节幅度、范围小。

对刺激的敏感性较低,它是机体调节的辅助方式。

以上三中调节方式密切配合,但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由于大多数内分泌细胞直接或者间接的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故体液调节常成为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又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滋生调节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重要补充。

同时这三种方式的调节活动中,还存在反馈调节,使机体的调节更为精确。

【·】Na-K泵的本质、作用、生理意义。

Na-K泵又称Na-K依赖式ATP酶,具有酶的活性,可使ATP分解释放能量。

Na-K泵的作用主要是将细胞内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膜外高Na的不均匀离子分部。

生理意义:①建立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势能储备,成为兴奋性的基础,使细胞表现出生物电现象,也可供细胞的其他耗能过程利用。

②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备条件。

③阻止Na和相伴的水进入细胞,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什么是动作电位,产生原理。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兴奋细胞接受一个有效刺激后发生的膜电位变化过程(除极、复极),称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要取决于膜内外离子分部不均和膜的选择通透性。

当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引起膜上Na通道突然完全开放。

此时,由于细胞外Na浓度比细胞内高,且膜内为负电位,而膜外为正电位。

这两种因素都促使Na向细胞内流动,使膜内电位急剧上升,直至相当于Na 平衡电位,即形成动作电位的除极相。

病理生理学简答题论述题

病理生理学简答题论述题

一心功能不全的常见原因与诱因原因;1心脏舒缩功能障碍见于心肌病变心肌炎等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心肌缺血等 2 心脏负荷过重前容量负荷过重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压力负荷过重如高血压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狭窄等诱因1 感染;1 感染引起发热使机体代谢率增加加重心脏负荷2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耗氧增加心脏舒张期缩短冠状动脉血液灌流减少 3 感染毒素直接抑制心肌收缩4 呼吸道感染时肺血管阻力增加加重右心后负荷2 心律失常;尤其是快速心律失常3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一方面抑制心肌收缩一方面诱发心律失常4 妊娠分娩;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负荷静脉回流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加重心脏负荷二心功能不全时心外代偿方式有哪些1;增加血容量,慢性心力衰竭主要代偿方式2;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脑供血3;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加4;红细胞增加三诱发心力衰竭机制1;心肌收缩功能降低1 心肌收缩相关的蛋白改变2 心肌能量代谢障碍3 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2;心肌舒缩功能障碍1 钙离子复位延缓2 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3 心室舒张势能减少4 心室顺应性降低3;心室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四简述酸中毒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的机制1;抑制钙离子内流2;使肌浆网与钙离子亲和力增加而释放钙离子减少3;氢离子与钙离子竞争结合肌钙蛋白最终导致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障碍心肌收缩力减弱五心脏代偿机制1;心外代偿增加血容量血液重新分布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加红细胞增加2;心内代偿心率加快最早出现;心脏紧张源性扩张增加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肌肥大;六左心衰呼吸困难机制1;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1)患者入睡后常常滑向平卧位平卧后下半身静脉淋巴回流增加肺淤血严重(2)膈肌上移限制肺的扩张(3)入睡后迷走神经兴奋支气管收缩通气阻力增加(4)入睡后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各种反射的敏感性降低只有当肺淤血严重缺氧严重时才能刺激呼吸中枢引发突然发作的呼吸困难2;端坐呼吸平卧时下半身静脉淋巴回流增加肺淤血加重膈肌上移胸廓缩小限制肺的扩张3;劳动性呼吸衰竭最早产生(1)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2)心率加快心室舒张期缩短左心室充盈减少肺淤血加重(3)肺顺应性降低呼吸道阻力增加使患者感到呼吸费力(4)缺氧导致呼吸活动反射性增强一为什么弥散障碍只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而无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1;CO2有脂溶性弥散速度比氧气大20倍2;动静脉血氧分压差远大于二氧化碳分压差值3;由氧气与二氧化碳的解离曲线特点导致二严重的慢性二型呼吸衰竭吸氧注意什么为什么原则是;持续低浓度(低于30%)、持续低流量(1~2L每分钟)吸氧,使动脉血氧分压达到60mmHg以求能供给必要的氧为主。

生理简答题

生理简答题

生理简答题生理简答论述题1.心肌细胞有哪些类型?①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心房肌,心室肌(工作细胞);②快反应自律细胞:房室束,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网;③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房结区,结希区;④慢反应非自律细胞:结区2.何为心动周期,简述其过程?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的机械活动周期,即从一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之前的过程。

(1)全心舒张期(2)心房收缩期(3)心室收缩期:①等容收缩期②快速射血期③减慢射血期(4)心室舒张期:①等容舒张期②快速充盈期③减慢充盈期3.如何对心脏泵功能进行评价?①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②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和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③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即心输出量。

④心指数: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

4.心肌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5.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有哪些?①静息电位水平: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

②阈电位水平:阈电位上移,兴奋性降低。

③钠通道的状态:备用,激活,失活。

6.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发生怎样的变化?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7.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①四期自动除极的速度:速度快,自律性高。

②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绝对值小,自律性高。

③阈电位水平:阈电位降低,自律性高。

8.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是什么?①结构因素:细胞直径大,细胞内的电阻低,局部电流越大,传导速度越快②生理因素: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膜电位水平;邻旁未兴奋区心肌膜的兴奋性。

9.何谓体表心电图?其各波的意义是什么?将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一定部位记录到的心脏兴奋的产生和传播时所伴随的生物电变化,是整个心脏在心动周期中各细胞电活动的综合向量变化。

(1)P波:两心房去极化的过程。

(2)PR间期:从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时程,兴奋由窦房结传到心室肌。

(3)QRS波:心室肌去极化。

(4)S-T段:QRS波之后到T波之前,心室各部分都处于去极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权编辑,09级全科五班130号\(^o^)/~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试述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是指细胞外信号分子-受体复合物与靶细胞的作用通过与G蛋白的耦联后,导致细胞内信号分子浓度或膜对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从而将细胞外信号传递到细胞内的过程。

依次需要:①G蛋白耦联受体,当细胞外信号分子与该受体结合后可激活G蛋白②G蛋白构象的改变可激活效应器酶和离子通道③G蛋白效应器,包括酶和离子通道两类,主要有AC、PLC、PLA2和PDE等,他们催化产生第二信使,将信号转导致细胞内④第二信使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2.试述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和机理:产生过程:①去极化期:单个的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去极化达阈电位,膜上的电压门控钠通道大量激活开放,Na架顺电化学梯度内流,使膜电位迅速发生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升支②复极化期:由于钠通道关闭,Na+通知内流,而K+受外向驱动力的作用,顺电化学梯度外流,使膜电位向静息电位方向迅速恢复,形成动作电位的降支③完全恢复期:由于动作电位期间的Na+内流和K+外流,使膜内局部Na+浓度升高,膜外K+浓度就升高,从而激活Na+-K+泵。

通过主动转运将N安家一处细胞外,将K+移入膜内,使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成分恢复。

3.试述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的传递步骤?哪些因素可影响其传递?:步骤:①运动神经兴奋,动作电位传导到神经末梢,接头前膜去极化②电压门控通道开放,Ca+进入轴突末梢,促进末梢释放递质乙酰胆碱神经接头间隙③乙酰胆碱与终极膜上的N2受体结合④终极膜上化学门控阳离子通道开放,对Na+、K+通透性增高⑤Na+内流大于K+外流,终板膜去极化而产生终极电位⑥终极电位刺激肌膜产生动作电位。

影响因素:①影响乙酰胆碱的释放,如细胞外Mg+浓度增高,与Ca+竞争,使Ca+内流减少,递质释放量减少②影响递质与受体的结合③影响乙酰胆碱的降解四.血液循环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①0期:在外来刺激作用下,首先引起部分电压门控式Na+通道开放和少量Na+内流,造成细胞膜部分去极化。

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膜上Na+通道的开放概率明显增加,出现再生性Na+内流,Na+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内电位由原来的负电位向正电位转化,直至接近Na+平衡电位②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快Na+通道已经失活,在去极化过程中又发生一过性外向电流I的激活,I的主要离子成分是K+。

③2期(平台期):平台期的外向离子流是由K+携带的。

平台期的内向离子流是由Ca +和少量的Na+负载的。

在平台期的早期,Ca+的内流和K+的外流所负载的跨膜正电荷量相当,一次膜电位稳定于1期复极所达到的电位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Ca+通道逐渐失活,K+外流逐渐增加,其结果是膜内电位逐渐下降,形成平台期的晚期。

④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L型Ca+通道失活关闭,内向离子流终止,而外向K+流进一步增加所致⑤4期(静息期):Na+-K+泵、Ca+-Na+恢复细胞内外K+、Na+、Ca+浓度差。

2.试述心脏内兴奋的传播途径及影响传导性的因素:途径: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蒲氏纤维→心室肌。

因素:①解剖因素:心肌细胞的直径是决定传导性的主要解剖因素,直径小的细胞电阻大,传导速度慢;反之,则传导速度快②生理因素: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0期去极速度愈快,幅度愈大。

局部电位形成速度快,局部电流大,电流扩布的距离也愈大,兴奋传导快。

邻旁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兴奋性低,传导速度慢。

决定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处于失活状态,兴奋传导阻滞。

3.试述动脉血压形成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机制: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因素。

此外还有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心室收缩射血入动脉,使主动脉和大动脉进一步扩张,主动脉压增高。

心室舒张时,射血停止,弹性储器血管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心缩期储存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前推进,使动脉血压在心舒期仍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影响因素:每博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及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的比例。

4.机体在正常生理功能下,动脉血压是怎样保持相对稳定的: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是位于颈内与颈外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受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

压力感受器能感受血压变化对动脉管壁的刺激。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分别为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出神经为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以及支配血管的神经。

效应器为心脏和血管。

当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发放冲动的频率增加,经传入神经传入延髓的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中枢活动加强,心交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活动减弱。

结果心脏活动受抑制,心输出量下降,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最后导致血压回降,接近正常水平,即产生降压效应。

当血压下降时,通过上述相反的过程,使血压回升到接近正常水平,即出现升压效应。

压力感受器性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

5.何谓微循环,试述微循环组成,特点及功能: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①迂回通路:路径: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特点:壁薄、透性好、流速慢。

作用:物质交换②直捷通路:主要存在于骨骼肌。

路径: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特点:经常开放、流速快、物质交换少。

作用:使部分血液快速通过微循环由静脉回流入心。

③动-静脉短路:主要存在于皮肤和皮下组织。

路径: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特点:壁厚、流速快、无物质交换。

作用:体温调节6.试述心血管的神经调节:①心脏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β1受体→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心迷走神经兴奋→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②血管的神经支配:交感缩血管纤维:血管平滑肌都受交感神经纤维的支配,不同部位的血管中缩血管纤维分布的密度不同,皮肤最密,骨骼肌和内脏的血管次之,冠状血管和脑血管中分布较少;在同一器官中,动脉高于静脉,微动脉中密度最高,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一般没有神经纤维分布。

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α受体→血管平滑肌收缩。

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在调节不同器官的血流阻力和血流量方面起重要作用。

交感舒血管纤维;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少数器官的血管平滑肌除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支配外,还接受副交感舒血管纤维的支配。

7.试述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紧张素Ⅰ不具有活性,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全身微动脉收缩,血压增高②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与心肌β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α受体结合,全身血管广泛收缩,血压增高。

与心肌β1受体结合,使心肌收缩力增强,但和血管平滑肌的β2受体结合的能力较弱③抗利尿激素:在正常情况下,抗利尿激素首先出现抗利尿效应,当血浆浓度明显高于正常时,引起升压效应。

④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舒血管物质、缩血管物质⑤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激肽具有舒血管活性,可参与对血压和局部组织血流的调节。

⑥心房钠尿肽:钠尿肽是一组参与维持机体水盐平衡、血压稳定、心血管及肾脏等器官功能稳态的多肽。

五.呼吸1.分别叙述动脉血中CO2轻度增多、H+拨那个度轻度增高和PO2轻度降低对呼吸一旦的影响及机理:①CO2增多可使呼吸加深加快。

CO2刺激呼吸屏障进入脑脊液,与H2O结合生成H2CO3,后者解离出H+,H+刺激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的中枢化学感受器,再经神经联系兴奋呼吸中枢,从而使呼吸加强;二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冲动分别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发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②动脉血H+浓度升高可使呼吸加深加快。

由于H+通过血-脑屏障的速度较慢,限制了它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其刺激呼吸主要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③PO2降低时呼吸加深加快。

低O2对呼吸运动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对呼吸运动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其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性的。

2.在动物实验中,接一根长橡皮管于气管插管,动物通过橡皮管进行呼吸,其呼吸运动有何变化?为什么?:呼吸加深加快。

原因:⑴接一根长橡皮管于气管插管,相当于增大了解剖无效腔,导致肺泡通气量减小,通过肺部气体交换,使血液中PCO2升高,H+浓度增加,PO2下降,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具体机制为:①CO2刺激呼吸时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CO2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与H2O结合生成H2CO3,后者解离出H+,H+刺激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的中枢化学感受器,再经神经联系兴奋呼吸中枢,从而使呼吸加强;二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冲动分别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发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②H+通过血-脑屏障的速度较慢,限制了它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其刺激呼吸主要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③低O2对呼吸运动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对呼吸运动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其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性的。

⑵接一橡皮管后,可使肺通气阻力增大,通过呼吸肌体感受器反射,使呼吸做功增加。

具体机制:当气道阻力增大时,呼吸肌活动增强,反射性地使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强,进一步加强呼吸肌的活动。

由于呼吸阻力增大,呼吸频率可能变慢。

六.消化与吸收1.胃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⑴盐酸:由壁细胞分泌。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酶作用PH环境②使蛋白变性,易于消化③杀菌④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⑤促进胰腺、小肠液和胆汁的分泌⑵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

水解蛋白质,生成䏡、胨。

少量多肽和氨基酸⑶黏液和碳酸氢盐:由黏液细胞分泌。

润滑、减少食物摩擦损伤、中和及阻隔胃酸或胃蛋白酶对黏膜的侵害⑷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与维生素B12结合,促进吸收2.胰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⑴HCO3-:中和胃酸、为小肠内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PH⑵消化酶:含分解三大营养物质的各种酶。

①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分解淀粉和糖原等碳水化合物为糊精、二糖及少量三糖。

②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基肽酶等。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为多肽和氨基酸,羟基肽酶可进一步水解多肽③脂类水解酶:胰脂肪酶、胆固醇脂水解酶和磷脂酶A2.胰脂肪酶、辅脂酶和胆盐形成复合物,分解中性脂肪为甘油、乙酰甘油和脂肪酸;胆固醇脂水解酶和磷脂酶A2分别水解胆固醇和磷脂。

七.能量代谢与体温1.当环境升高或降低时,体温是如何保持相对稳定的?:当环境温度改变时,首先导致表层体温波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