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2)

合集下载

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教材2(职业卫生相关标准)

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教材2(职业卫生相关标准)

GBZ 1-2010 4.2.1.8
厂房建筑方位应保证室内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相邻两 建筑物的间距一般不得小于相邻两个建筑物中较高建筑物的高度。 高温、热加工、有特殊要求和人员较多的建筑物应避免西晒。
GBZ 1-2010第4.2.2.2
噪声与振动较大的生产设备应安装在单层厂房内。如设计需要将 这些生产设备安置在多层厂房内时,则应将其安装在多层厂房的 底层。对振幅大、功率大的生产设备应设计隔振措施。
GBZ70尘肺病诊断标准 GBZ71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总则) GBZ72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的诊断规则 GBZ73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GBZ80职业性急性一甲胺中毒诊断标准 GBZ81职业性磷中毒诊断标准 GBZ82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诊断标准 GBZ83职业性慢性砷中毒诊断标准 GBZ84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诊断标准 GBZ85职业性急性二甲基甲酰中毒诊断标准 GBZ86职业性急性偏二甲基肼中毒诊断标准 GBZ87职业性慢性铊中毒诊断标准 GBZ89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 GBZ90职业性氯乙烯中毒标准 GBZ91职业性急性酚中毒诊断标准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代号由大写汉语拼音字母构 成。强制性标准的代号为“GBZ”,推荐性标 准的代号为“GBZ/T”。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编号由国家职业卫生标 准的代号、发布的顺序号和发布的年号构成。示 例:
GBZXXXX-XXXX、GBZ/TX XXX-XXXX;
(一)工作场所作业条件的卫生标准
GBZ 1-2010第7.2.4.1
生活用室的配置应与产生有害物质或有特殊要求的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隔开,应尽 量布置在生产劳动者相对集中、自然采光和通风良好的地方。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三、毒效应(毒性效应、毒性作用、毒作用):毒 物或药物对机体所致的、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四、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 )是指 一种外源性化合物的接触剂量与其所产生的某种健 康效应的严重强度之间的关系。 五、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接触剂 量与人群中特定健康效应的出现频率之间的关系。



(3) 生物因素
炭疽杆菌---炭疽(处理动物尸体作业) 布氏杆菌---布鲁氏菌病(兽毛、皮革等作业); 森林脑炎病毒---森林脑炎(伐木工人); 艾滋病毒—艾滋病(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 伯氏疏螺旋体(蜱叮咬)----莱姆病; 蘑菇孢子----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2、 法定的职业病
在广义职业病的基础上,各国政府根据本 国的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以法规形式规 定的,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劳保待遇的职 业病。国外又称需补偿的疾病 (Compensable disease)。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条 第二款: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 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 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 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刺激性气体:氯、氨、光气、氮氧化物、 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氟化氢、甲醛、 、 硫酸二甲酯、酸等。 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氢、 甲烷、氮气、二氧化碳等。 高分子化合物:二异氰酸甲苯酯(TDI)、 氯乙烯、含氟塑料等。 农药:有机磷农药等。




2024年职业卫生培训知识(2篇)

2024年职业卫生培训知识(2篇)

2024年职业卫生培训知识什么是职业病?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范围我国卫生部规定的职业病共分为九大类:1.职业中毒:(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5)铍病;(6)铊及其化合物中毒;(7)钒及其化合物中毒;(8)磷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9)砷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砷化氢);(10)砷化氢中毒;(11)氯气中毒;(12)硫化氢中毒;(13)光气中毒;(14)氨中毒;(15)氮氧化合物中毒;(16)一氧化碳中毒;(17)二硫化碳中毒;(18)硫化氢中毒(19)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铅中毒;(20)工业性氟病;(21)氰及腈类化合中毒;(22)四乙基铅中毒;(23)有机锡中毒;(24)羰基镍中毒;(25)苯中毒;(26)甲苯中毒;(27)二甲苯中毒;(28)正乙烷中毒;(29)汽油中毒;(30)有机氯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31)二氯乙烷中毒;(32)四氯化碳中毒;(33)氯乙烯中毒;(34)三氯乙烯中毒;(35)氯丙烯中毒;(36)氯丁二烯中毒;(37)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38)三硝基甲苯中毒;(39)甲醇中毒;(40)酚中毒;(41)五氯酚中毒;(42)甲醛中毒;(43)硫酸二甲酯中毒;(44)丙稀酰胺中毒;(45)有机磷农药中毒;(46)溴甲烷中毒;(49)拟除虫菊脂类农药中毒;(50)根据《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可以诊断的中毒性肝病;(51)根据《职业急性中毒诊断标准及自理原则总则》可以诊断的其它职业性急性中毒。

2.尘肺(1)矽肺;(2)煤工尘肺;(3)石墨尘肺;(4)炭黑尘肺;(5)石棉肺;(6)石棉肺;(6)滑石尘肺;(7)水泥尘肺;(8)云毒尘肺;(9)陶工尘肺;(10)铅尘肺;(11)电焊工尘肺;(12)铸工尘肺。

职业卫生知识

职业卫生知识

职业卫生知识职业卫生是指关于以提供安全、健康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为目的的科学和实践活动的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忽视了职业卫生对我们健康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基本的职业卫生知识,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在工作中保护自己的健康。

什么是职业卫生职业卫生是涉及保护工人健康和预防职业疾病的学科。

职业卫生学旨在识别和评估工作场所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

通过调查、评估、监测和干预,职业卫生专家致力于改善工作环境,减少工作相关疾病的发生。

为什么职业卫生重要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因素可能会对工人的健康造成影响。

例如,长期暴露于化学物质、尘埃和噪音等有害因素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听力损伤等健康问题。

职业卫生的重要性在于保护工人免受这些危害,并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员工的健康和生产力。

职业卫生知识1. 噪音控制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音环境可能会导致听力受损。

职业卫生专家应通过控制噪音来源、使用个人防护设备等方法来减少工作环境中的噪音水平,保护工人的听力健康。

2. 化学品管理工作场所中使用的化学品可能会对工人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职业卫生专家应对工作场所中的化学品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有害化学品的使用和排放,以减少工人暴露的风险。

3. 通风系统良好的通风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工作场所中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保持空气清新。

职业卫生专家应设计合适的通风系统,确保工作场所空气质量符合健康标准。

4. 作息规律长期加班、过度疲劳会影响工人的健康和工作效率。

职业卫生知识包括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持健康的作息规律,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保护身体健康。

结语职业卫生知识是一项重要的科学领域,它关乎每个人在工作中的健康和安全。

通过了解和应用职业卫生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职业卫生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2)

职业卫生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2)

2014年职业卫生知识测试题单位: 姓名: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于()正式实施。

A. 2001年10月27日B. 2002年5月1日C. 2002年1月1日D. 2002年7月1日2. 职业病是指()A. 劳动者在工作中所患的疾病B. 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有毒、有害物质因素而引起的疾病C. 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疾病D. 工人在职业活动中引起的疾病3. 安全带的正确挂扣应该是? ( )A.同一水平B.低挂高用C.高挂低用4. 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统称()。

A. 职业病危害B. 职业危害C. 职业危害因素D. 职业卫生危害5. 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统称职业病危害因素。

A. 粉尘、物理、化学因素B. 粉尘、物理、放射C. 物理、化学因素、生物因素D. 粉尘、物理、生物因素6.()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A. 接触职业有害作业的工人B. 职业病病人C. 接触有毒、有害的劳动者D. 接触矽尘工人7. 职业病危害因素侵入人体的途径有:( )A.呼吸道B.皮肤C消化道 D. 呼吸道、皮肤、消化道8. 劳动者怀疑自已得了职业病时,可以向()申请职业病诊断.A.当地政府部门B.当地卫生院C.用人单位所在地或本人居住地的具有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9.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

A. 同时设计,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B. 同时设计,同时施工C. 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D. 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10. 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

A. 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B. 警示标识C. 警示说明D. 警示语言11. 警示标识安全色有( )A.二种B四种 C.三种 D.六种1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中红色的含义是( )A.表示禁止、停止、危险以及消防设备的意思。

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考试题附答案(2)

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考试题附答案(2)

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考试题附答案(2)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考试题(附答案)11、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物理、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统称职业病危害因素。

12、(职业病病人)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13、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14、依据法律规定,对职业病防治工作及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的机关是(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15、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卫生审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施工。

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 )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16、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18、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19、目前有关职业病危害因素开展健康监护的目标疾病、健康检查的内容和监护周期的主要依据是(《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20、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强度或者浓度应当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计10分)1、职业卫生的监管范围:存在职业病因素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包括行政单位和部队。

( x )2、职业病没有法定职业病和非法定职业病之称。

( v )3、用人单位在和劳动者订立合同时,劳动者无权知道干的是什么工种,接触的是什么危害因素。

( x )4、在合同期间,用人单位调换工种,劳动者无权拒绝。

( x )5、我国2002年起实施的《职业病目录》中职业病的名单有10类115种职业性疾病。

(v )6、对技术服务机构作出的职业病诊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有争议的,不实行鉴定。

( x )7、在职业性健康检查中体检单位认为对部分劳动者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不理会。

职业卫生培训资料之职业卫生相关基础知识点

职业卫生培训资料之职业卫生相关基础知识点

职业卫生培训资料之职业卫生相关基础知识点1、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的区分?(1)职业安全:是以防止职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发生各种伤亡事故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主要研究的是如何防止职工在职业活动中的意外事故的发生。

(2)职业卫生:是以职工的健康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免受职业危害因素侵害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和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主要研究的是如何防止职工在职业活动中职业病的发生。

2、新《职业病防治法》2011年12月31日施行,共7章90条。

3、《工伤保险条例》于2011年1月1日实施;《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方法》2012年6月1日施行。

4、职业危害因素:工作场所中存在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对人体产生健康损害的因素。

分为: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危害因素、生产环境中的危害因素。

(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因素:①化学因素;②物理因素:a、异常气象条件;b、异常气压;c、噪声、振动;d、非电离辐射;e、电离辐射;③生物因素(2)劳动过程中危害因素: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②心理性职业紧急;③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④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急;⑤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使用不合理的工具。

5、常见职业性有害因素:①金属与类金属;②刺激性气体与窒息性气体;③一氧化碳;④有机溶剂;⑤苯;⑥粉尘;⑦物理因素。

6、职业危害因素的物理因素:①高温;②噪声。

分为机械性噪音、流体动力噪音、电磁性噪音三种;③振动。

分为局部振动(手传振动)和全身振动两种。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①中暑;②减压病;③高原病;④航空兵;⑤手臂振动病。

7、我国实行企业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职业卫生安全管理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8、我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机制,遵循国家-企业-员工三方需要的原则,建立“五方结构”的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 卫法监发[2002]63号《卫生部关于印发<职 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和<建设项目职业 病危害评价规范>的通知》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十大类)
A、粉尘类(13种) (一)矽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无机性 粉尘)尘肺的X线表现主要是肺门改变、小阴影、大阴影 (二)煤尘(煤矽尘) (三)石墨尘 (四)炭黑尘 (五)石棉尘(石棉肺 、胸膜间皮瘤 、肺癌 ) (六)滑石尘 (七)水泥尘 (八)云母尘 (九)陶瓷尘 (十)铝尘(铝、铝合金、氧化铝粉尘) (十一)电焊烟尘 (十二)铸造粉尘 (十三)其他粉尘
B、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女, 2岁,左脚患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核素(金-198)瘤内注射。剂量 偏大,致放射性皮肤损伤(破溃)
女,48岁,患腮腺癌(采用钴60外照射)致皮肤溃疡长达7年之久未愈。 处方剂量偏大
C、化学物质类(56种) (一)铅及其化合物(铅尘、铅烟、铅化合物、不包括 四乙基铅) (二)汞及其化合物(汞、氯化高汞、汞化合物) (三)锰及其化合物(锰烟、锰尘、锰化合物)
3.职业病危害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 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 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能导致职业病的有害因素。 4.职业病 :指企业、事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 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 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5.职业禁忌证:指员工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 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 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 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 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6.职业接触限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 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 接触水平。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 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三类。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二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二
除职业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的危害,从根 本上使劳动者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如 改变工艺,改进生产过程,防止有毒有害 物质跑、冒、漏、滴,使生产过程达到安 全卫生标准。
• 第二级预防:是在一级预防达不到要求,
职业危害因素已开始损伤劳动者健康时, 应及时发现采取补救措施,主要工作是为 早期检测损害与及时处理,防止其进一步 发展。
• •
二、职业中毒 劳动者在接触生产性毒物通过呼吸道, 皮肤,消化道而进入人体内,引起的中 毒称为职业中毒。
• 职业中毒分类 • 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 • •
后引起的中毒,称为急性中毒,多数是由生产 事故或违反操作堆积所引起。 慢性中毒:是长期小剂量毒物进入人体内,在 这些毒物的作用下逐渐使人体发生病变,称为 慢性中毒,慢性中毒绝大多数是由蓄积作用的 毒物引起的。 亚急性中毒:是介于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二者 之间的中毒,也就是在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 进入人体内所产生的中毒现象。
第三节 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范围 要点) (要点)
• 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范围涉及职业病危害
因素识别,职业病发病规律分析,职业病 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监护以及职业病 预防等。
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1)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 化学性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 粉尘。 • 物理性因素:包括不良气象条件,噪音, 振动,非电离辐射。 • 生物性因素:主要是指某些微生物或寄生 虫,森林脑炎病毒等。
第二节 职业卫生术语与概念
• 1、职业卫生:是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
康的影响,以及改善劳动条件的一门学科。 • 2、劳动条件:包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 生产作业环境三个方面。
• 3、作业场所:也称工作场所,是指劳动者
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作业场所的职 业卫生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劳动者的身心 健康,影响劳动生产率,在实际的作业场 所中危害因素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二十 多种因素同时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作用, 此时危害更大。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职业卫生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进行评价、控制和预防,以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以下是职业卫生基础知识的详细介绍。

一、职业病职业病是指长期接触某种有害物质或工作条件,导致身体某些器官或系统发生病变,并与该种有害物质或工作条件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常见的职业病包括尘肺病、噪声性听力损失、放射性损伤等。

二、职业卫生法规我国对于职业卫生问题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

这些法规对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以及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评价有害因素在进行职业卫生管理时,需要对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进行评价。

这些有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评价方法主要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

四、控制有害因素在评价出存在的有害因素之后,需要采取控制措施来降低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减少职工接触。

控制有害因素的方法包括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体防护等。

五、职业卫生监测职业卫生监测是指对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进行定期监测,以确定是否达到国家标准和企业内部标准。

职业卫生监测包括空气质量监测、噪声监测、辐射监测等。

六、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是指对从事特定工种的劳动者进行全面体检,以发现早期职业病病变和身体其他异常情况。

职业健康检查应该由专门机构或者医院进行。

七、职业卫生教育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方面,职业卫生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开展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宣传等活动,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职业卫生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职业卫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对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进行评价、控制和预防,以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遵循相关法规,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来降低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减少职工接触。

同时,也需要加强职业卫生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并通过开展职业卫生教育等活动来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职业卫生保护意识。

职业卫生培训资料 (2)

职业卫生培训资料 (2)

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培训资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结合单位实际,组织对员工进行职业卫生法规、职业卫生知识、操作规程、职业病防护设备和职业病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维护的培训,特制定本计划.一、我单位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培训中心负责职业卫生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工作,并指定兼职的职业卫生培训人员,负责我单位的职业卫生知识教育培训.二、培训内容1、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2、职业卫生基本知识;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4、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5、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救援措施;6、其他有关职业病的知识。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一、职业病防治法2011年12月3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保护广大劳动者健康权益为宗旨,规定了我国在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中的各种法律制度。

该法律确定的职业病防治法律关系主体有:政府卫生及相关行政部门,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以及承担职业卫生检测、体检和职业病诊断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单位等四方.法律明确了上述四方之间的行政和民事法律关系,并分别规定了各自的权利义务、法律地位、法律责任。

《职业病防治法》确立了我国职业病防止所采取的“控制职业病危害源头、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策略;明确了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中的职责和义务;突出了劳动者健康权益受到法律保护;规定了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职业病防治监管中的职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职能以及各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职业病防治法》的立法宗旨是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保障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了国家职业病防治工作总体运行制度,即政府监管与指导、用人单位实施与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和自律、社会监督与参与以及职业卫生服务技术保障等。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培训新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培训新

1.发现急性中毒时,应紧急停机切断毒源,抢救中毒者,并报告公司安 环办。
2.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现场人员,组织泄险,现场急救人员必须佩
戴必需的法防律护用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3.应使中毒者立即脱离中毒现场,停止继续接触毒物。
4.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流通处,保持呼吸畅通,迅速松开衣领、钮扣、腰 带,并注意保暖。
职业病防治法
ABC安全
【职法业律病防治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有违反本规定的
行为,分别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处1万以上30万以下的罚
款、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ABC安全
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
《中法华律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经2001年10月27日第九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于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目录
CONTENTE
01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02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我国职业健康体系的发展情况
ABC安全
国家重视立法从1956年就开始,如《工厂、矿山预防矽 尘危害的决定》等预防矽肺的法规,到1987年的《尘肺 病防治条例》和2002年的《职业病防治法》,基本建立 了法律法规体系。
电焊工尘肺:
长期吸入高浓度的电焊烟 尘而引起的以慢性肺组织
纤维法增律生损害为主的一种
尘肺。
▪ 红外线、紫外线
电焊弧光
ABC安全
电焊烟尘
▪ 成分主要为氧化铁、氧化锰、二 氧化硅、硅酸盐
▪ 伴随锰中毒、氟中毒和金属烟雾 热等并发病
有毒气体
▪ 一氧化碳、氮氧化物
汽油
ABC安全
汽油具有强烈的挥发性,并且易溶于脂肪。在生产 环境中主要是以蒸气的形式经呼吸道吸入人体,通过血 液循环到人的大脑,引起麻醉作用。汽油对皮肤有去脂 作用法,律经常接触汽油,很容易引起皮肤干燥皲裂、角化 和慢性皮炎。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基本知识(2篇)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基本知识(2篇)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基本知识在工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常常不可避免地有有毒有害的物品,这些物品在生产、使用、运输、储存过程中一旦管理不善、使用不当或与人体接触,极易造成中毒事故。

安全检查人员必须要了解掌握职业卫生、预防中毒的基本知识和安全检查要点。

一、氯氯在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

低浓度时,只侵犯眼和上呼吸道,对局部有灼伤和刺激作用;高浓度吸入后会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而出现“电击样”死亡;液态氯接触人体还会发生冻伤等伤害。

氯中毒经常发生在医药化学制品、城市供水、消毒漂白、金属回收等生产企业,预防氯中毒的方法主要有:1、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跑、冒、滴、漏,保持管道负压。

2、含氯废气须经石灰净化处理再排放。

3、检修或现场抢救时必须戴防护面具。

4、严格按工艺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气瓶超装、超压、混装、摔跌等现象造成泄漏。

二、氰化物氰化物包括氢氰酸、氰化钠、氰化钾、乙腈、丙烯腈等,大多数属剧毒化学品,常用于金属冶炼、合成纤维、医药化学制品、粮仓灭鼠杀虫、仓储、废旧物质回收等生产企业。

预防氰化物中毒的措施主要有:1、改进工艺,以无毒代替有毒。

生产车间宜尽量采用露天框架式建筑,便于毒物扩散稀释。

2、加强密闭通风。

进入反应器清釜前,必须充分排风,以排除残留的毒物。

3、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如氰化物的保管、使用和运输应有专人负责;建立严格的专用制度;用氰化物熏仓库时要防止门窗漏气,并需经充分通风方可进入。

4、加强个体防护。

应配备防护服、专用手套、防毒口罩(活性炭滤料)或供氧式防毒面具,不能戴橡皮手套进行操作;车间应配备洗手、更衣设备以及急救药品。

工作时应戴防毒口罩,工作后应用温水和肥皂清洗皮肤。

5、操作工人在就业前应进行体检,上岗后还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中毒现象并采取医疗措施。

三、苯、甲苯、二甲苯苯(甲苯、二甲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为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有特殊的芳香味。

在常温下即可挥发,温度升高,挥发更快;用途极广,常用作油脂、橡胶、树脂、胶水、涂料等的溶剂。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二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二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二
汇报人: 202X-01-06
contents
目录
• 职业卫生概述 • 职业病及其预防 • 职业环境卫生管理 •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 • 职业卫生教育与培训 • 未来职业卫生的挑战与展望
01
职业卫生概述
职业卫生概述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2
职业病及其预防
常见职业病种类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职业卫生培训内容与方式
培训内容
包括职业病防护知识、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和维护、工作场所危害识别、应急救 援措施等。
培训方式
可以采用线上或线下课程、专题讲座、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根据企业需求和 员工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
提高职业卫生意识与技能的方法
制定培训计划
企业应制定系统的职业卫生培 训计划,针对不同岗位员工
新兴职业病种类的出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兴行业的涌现, 一些新的职业病种类也随之出现,例 如长期操作电脑导致的肌肉骨骼疾病 、长时间使用手机导致的视疲劳等。
由于新兴职业病种类具有多样性和隐 蔽性,因此需要加强对其认识和研究 ,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职业卫生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职业卫生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例如远程监测技术、智能穿戴设 备等在职业卫生领域的应用,使得职业卫生工作更加便捷和高效。
需求进行培训。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职业卫生培 训,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员工 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定期评估与反馈
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确保 培训质量。
加强监管与合作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职业卫生培 训的监管,同时鼓励企业与专 业机构合作,提供更专业的培
训服务。

职业卫生知识

职业卫生知识

是指可能导致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发生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危害劳动者健康的有害因素。

职业卫生工作坚持的方针,是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和增进劳动者健康,提高工作生命质量,依法采取的一切卫生技术或者管理措施。

它的首要任务是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在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多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因素,可以分为五大类:,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目前我国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

2002 年 4 月 18 日新公布的职业病目录范围共有:如矽肺、煤工尘肺、石棉肺、水泥工尘肺、电焊工尘肺等;:如铅、苯、汞、锰、有机磷农药中毒等;:如中暑、高原病等;:如布氏杆菌病、森林脑炎等;:如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等;:如职业性白内障、电光性眼炎等;如噪声聋、铬鼻病等;如苯所致的白血病、石棉所致的肺癌、间皮瘤等;如职业性哮喘、棉尘病、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等。

职业病的预防遵循三级预防原则,即:①一级预防,从根本上着手,使劳动者尽可能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或控制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水平在卫生标准允许限度内。

②二级预防,对作业工人实施健康监护、早期发现职业损害,及时处理、有效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③三级预防,对乙患职业病的患者积极治疗,促进健康。

三级预防的关系是:突出一级预防,加强二级预防,做好三级预防。

落实三级预防的基本措施有:①实施劳动卫生监督,包括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以及事故性处理。

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的卫生防护设施“三同时”验收是其重要的内容;②降低有害因素浓(强)度。

常见的卫生技术措施有从工艺上改进、防止有害因素逸散,推广运用低毒,无毒的材料或技术,配置个人防护用品、通风防尘等;③职业性健康体检。

已成为常规的措施有就业职业性体检,定期职业性体检和离退休职业性定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第一节概述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条件或要素,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导致职业性损害的致病原,其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有害因素的性质和接触强度(剂量)。

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2)物理性有害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高低气压等),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电离辐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射线等);(3)生物性有害因素: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及某些植物性花粉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职业心理紧张、个别器官或系统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工作环境中有害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如太阳辐射)、厂房建筑或布局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如通风不良、采光照明不足、有毒工段和无毒工段在同一个车间内)和作业环境空气污染等第二节职业病危害因素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很多,导致职业性病损的范围很广,不可能把所有职业性病损的防治都纳入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范围。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参考国际通行做法,当务之急是严格控制对劳动者身体健康危害大的几类职业性病损。

因此,职业病防治法将职业病范围限定于对劳动者身体健康危害大的几类职业性病损—职业病,并且授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

目前我国的职业病种类为10类、115种。

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分为10类。

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较小的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急性或慢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

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

一、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一)来源生产性毒物的主要来源于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气物;有时也可来自热分解产物及反应产物,例如聚氯乙烯塑料加热至160~170℃时可以分解产生氯化氢;磷化铝遇湿分解产生磷化氢等。

(二)存在的形态毒物可以固态、液态、气态或气溶胶的形式存在于生产环境中。

气态毒物是指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例如氯气、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刺激性气体和窒息性气体;固态升华、液体蒸发或挥发可形成蒸汽,如碘等可经升华,苯可经蒸发而呈气态。

凡沸点低、蒸气压大的液体都易产生蒸气,对液体加温、搅拌、通风、超声处理喷雾或增大其液体表面积均可促进蒸发或挥发。

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称为雾。

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洒可形成雾,如镀铬作业时可产生铬酸雾,喷漆作业时可产生漆雾等。

悬浮于空气中直径小于0.1μm的固体颗粒称为烟。

金属熔融时产生的蒸汽在空气中迅速冷凝、氧化可形成烟。

能够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其颗粒直径为0.1~10μm的固体颗粒则称为粉尘。

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粉状物混合、筛分、包装时均可以引起粉尘飞扬。

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

二、生产性毒物的接触机会在劳动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操作或生产环节有机会接触到毒物,例如原料的开采与提炼,加料和出料;成品的处理、包装;材料的加工、搬运、储存;化学反应控制不当或加料失误而引起冒锅和冲料,储存气态化学物钢瓶的泄露,作业人员进入反应釜出料和清釜,物料输送管道或出料口发生堵塞,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设备的保养、检修等。

此外,有些作业虽未应用有毒物质,但在一定条件下亦有机会接触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

例如,在有机物堆积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地窖、矿井下的废巷、化粪池、淹菜池等)作业接触到的硫化氢,含砷矿渣的酸化或加水处理时接触砷化氢而致急性中毒。

三、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在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其次为皮肤侵入;由消化道进入,在职业卫生中意义不大。

(一)呼吸道气体、蒸汽及气溶胶形式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大部分生产性毒物都由此途径进入人体。

由于肺泡呼吸膜薄,呼吸膜的扩散面积很大,正常成人达70㎡,故毒物可迅速大量地通过,直接进入体循环,其毒作用发生较快。

影响气态毒物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很多:1、空气中毒物的浓度,浓度愈高,吸收愈快;2、毒物的分子量及血/气分配系数,分子量越小,血/气分配系数越大,毒物吸收越快;3、毒物的水溶性,水溶性较大的毒物,易为上呼吸道吸收,除非浓度较高,一般不易达到肺泡,水溶性较差,因其对上呼吸道的刺激较小,易进入呼吸道的深部;4、劳动强度、呼吸的深度和频率、肺通气量与肺血流量,以及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

影响气态毒物经呼吸道吸收的情况颇为复杂,它们在呼吸道的滞留量与呼吸方式和其粒子直径大小、溶解度及呼吸系统的清除功能有关。

(二)皮肤有些毒物如芳香族的氨基、硝基化合物,有机磷酸脂化合物,氨基甲酸脂化合物,金属有机化合物(四乙铅)等可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引起中毒。

毒物经皮肤吸收可以通过表皮屏障到达真皮,进入血液;也可以通过皮肤的附属器官(毛囊、皮脂腺或汗腺)进入真皮。

皮肤附属器官虽然分布广泛,但其总截面面积仅占皮肤面积锝0.1%~1.0%,故实际意义不大。

经皮肤吸收的毒物直接进入大循环。

影响毒物经皮肤吸收的因素:1、脂水分配系数;2、毒物的浓度和粘稠度;3接触皮肤的部位和面积;4、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5、溶剂的种类。

(三)消化道在生产过程中,经消化道摄入毒物所致的职业中毒甚为少见,常见于意外事故。

四、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生产性毒物种类繁多、接触面广,职业中毒在职业病中占有的比例很大。

因此,控制生产性毒物,对预防职业病、保护和增进劳动者身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我国在这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许多宝贵的经验。

为了保证作业场所安全使用有毒物品,预防、控制、消除职业中毒危害,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国务院依据职业病防治法2002年颁布了《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为生产性毒物的控制和职业中毒的预防提供了法律保障。

职业中毒的病因是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预防职业中毒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减少毒物对劳动者的侵害,应当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作好前期预防。

具体措施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根除毒物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低毒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例如有硅整流器代替汞整流器,用无汞仪表代替有汞仪表,使用苯作为溶剂或稀释剂,改为二甲苯作为稀释剂等。

2.降低毒物的浓度减少人体的接触水平,以保证不对接触者产生明显的健康危害是预防职业中毒的关键。

其中心环节是加强技术革新和通风排毒措施,将环境空气中的浓度控制在最高容许浓度以下。

(1) 技术革新:对产生有毒物质的作业,原则上应当采取密闭生产,消除毒物的逸散的条件。

应当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尽可能采取遥控和程序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者接触毒物的机会。

例如,手工电焊改为自动电焊;蓄电池生产中,干式铅粉灌注改为灌注铅膏等。

(2)通风排毒:在有毒物质的生产过程中,如密闭不严或条件不许可,仍有毒物逸散入作业环境空气时,应采用局部通风排毒系统,将毒物排除。

其中最常用的为局部抽出式通风。

为了充分发挥其通风排毒效果,应同时做好毒物发生源的密闭和含毒空气的净化处理。

常用的局部通风排毒装置有排毒柜、排毒罩及槽边吸风等,根据生产工艺和毒物的理化性质、发生源及生产设备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排风装置。

其基本原则是尽可能靠近毒物的逸散处,即可防止毒物的扩散又不影响生产操作,便于维护检修。

经通风排出的毒物,必须经净化处理后,方可排出,并注意回收利用,使作业场所有毒物质的浓度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3.工艺、建筑布局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应当符合职业卫生要求。

有毒物质逸散的作业,应当根据毒物的毒性、浓度和接触人数对作业区实行区分隔离,以免产生叠加影响。

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当布置在下风侧;如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放散有毒气体的生产工艺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

对容易积存或被吸附的毒物如汞,可产生有毒粉尘飞扬的厂房,建筑物结构表面应当符合有关卫生要求,防止粘积尘毒及二次扬尘。

4.必要的卫生设施如盥洗设备、淋浴室、更衣室和个人专用箱。

对能经皮肤吸收或局部作用危害大的毒物还应配备皮肤和眼睛的冲洗设施。

5.个人防护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辅助措施。

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呼吸防护器、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防护手套和皮肤防护用品。

选择个人防护用品应当注意防护用品的针对性、功效性。

在使用时,应对使用者进行培训;平时要经常保养、维护,在使用前注意检查,确保其功效得到很好的发挥。

6.职业卫生服务健全的职业卫生服务在预防职业中毒中极为重要,职业卫生工作人员除积极参与以上工作外,应当对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测、监测;对接触有毒物质的人群实施健康监护,认真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排除职业禁忌,及时发现早期的健康病损,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7.职业卫生安全管理管理制度不全、规章制度执行不严、设备维修不及时及违章操作等常是造成职业中毒的主要原因。

因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消除职业中毒具有重要作用。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时、如实申报存在或可能产生的职业中毒危害;从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用人单位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当提交“职业中毒危害预评价报告”、在竣工验收前提供“职业中毒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等资料,对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单位在设计阶段还应当提供职业中毒防护设施设计资料。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用人单位提供资料及时做出审核决定并书面通知用人单位。

未提交有关资料或未经审核同意的,不得批准该项目的建设、投产和使用。

做好管理部门和作业者的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使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行之有效的履行职业卫生管理职责,使有毒作业人员充分享有职业中毒危害的“知情权”,掌握职业中毒防护的基本技能,实现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的职业中毒危害预防、控制、消除管理体系。

五、急性职业中毒现场急救原则立即将患者移至上风向或空气新鲜场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若患者衣服、皮肤被毒物污染,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并用清水冲洗(冬季宜温水)。

如遇水可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应先用干布抹去污染物,再用清水冲洗,以防毒物继续经皮肤吸收。

现场救治中,应注意对心、肺、脑、眼的保护,发现呼吸停止时,应进行人工呼吸。

第四节生产性粉尘粉尘是直径很小(0.1~10μm)固体微粒,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天然生成,或在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为原因而生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