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性染色质小体的制备与观察

合集下载

中山大学人类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报告

中山大学人类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报告

人类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张皓予15335203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制备的方法。

2.正确识别巴氏小体的特征及其所在位置。

3.说明人体细胞中核内X染色体的数目和性染色体数目之间存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X染色质呈现于女性体细胞间期细胞核内。

在口腔黏膜细胞、羊水脱落细胞、皮肤结缔组织等细胞中均可检出。

用苯酚品红改良染液染色后,便可观察到染色较浓,多位于核膜内侧缘,呈凸平形、卵圆形、扁平或三角形,直径约1μm大小的小体。

女性细胞核中出现率为40%~60%。

Barr和Bertram首先(1949)在雌性猫的神经细胞核中发现,在多数核中部有一个小的深染的小体,而在雄性猫的同样细胞中只能偶而观察到这种小体,此后许多人的研究指出这种与性别有关的两型现象在有袋类、偶蹄类、食肉类和灵长类等动物的多数组织细胞中存在,而在噬齿类中只在少数组织中可以观察到。

这种染色质小体现在称为“性染色质”(sex chromatin),或称为“巴氏小体”(Barr body)。

这种小体常位于核膜的内表面,呈Feulgen阳性反应,表明是DNA的成分,有证据表明,性染色质的存在是由于在雌性哺乳动物核中存在两个X染色体,其中一个X染色体处于失活状态。

雄性个体只有一个X染色体。

因此原则上男性不应有性染色质。

但如果一个男人有XXY染色体,那就会有一个性染色质,虽然表现为男性。

同样,XXX的三体应当有两个巴氏小体。

因此,性染色质实质上是一个失活的X 染色体。

为什么失活的X染色体会以巴氏小体的形式显示出来?目前,已有许多证据证明,在雌性个体中那根失活的X染色体已经异染质化,成为功能性异染质。

使用放射自显影的方法已经证明,失活的X染色体的固缩周期与其它染色体是不同步的,它在S期是晚复制的。

此外,人们也已发现,晚复制的这根X染色体常位于核的边缘,这个位置也正好是巴氏小体出现的位置。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与用具显微镜,水浴锅,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

人类性染色质标本的制备和观察

人类性染色质标本的制备和观察
实质:Y染色体长臂远端的异染色质 Y染色质的数目=Y染色体数
内容步骤
实验一
(二)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1、制作过程: 取材(漱口后用牙签刮取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标
本) → 涂片 → 染色(滴1~2滴染液) → 盖片(染色5-8min) → 压片(吸去多余染液) → 镜下观察
2、观察(高倍镜)
实验一
1、几对基本概念 2、X染色质形成机制——Lyon假说
实验一
X染色质
实验一
Lyon假说:
(1)正常女性体细胞内仅有1条X染色体有活性,另 一条X染色体在遗传上是失活的,在间期细胞 核中高度螺旋化而呈异固缩的X染色质。
(2)X染色体失活发生在胚胎早期。 (3)X染色体失活的随机性和恒定性。
实质:失活的X染色体 意义:X染色体的剂量补偿 X染色质的数目=X染色体数-1
(2)识别X染色质的标准:(高倍镜下) 位置:紧贴核膜内侧缘,轮廓清楚,唯一深染的小体 大小:直径为1-1.5um,即小于核直径的1/10 形态:一般为平凸形,三角形或为卵圆形
实验一
内容步骤
实验一
(二)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1、制作过程: 取材(漱口后用牙签刮取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标
本) → 涂片 → 染色(滴1~2滴染液) → 盖片(染色5-8min) → 压片(吸去多余染液) → 镜下观察
人类性染色质标本的制备、 分析和PTC尝味实验
实验一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人类间期细胞核中性染色质的形成 机制。(重点,难点)
2.熟悉:X染色质标本的制作方法;熟悉人类 间期细胞核中性染色质的形态特征和分布。
3.了解: PTC尝味实验方法及这种单基因遗传 性状的遗传规律。
内容步骤

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

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

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摘要:人类X染色质(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呈异固缩状态(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直径约1μm,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

根据X染色体失活与Lyon假说,雌性哺乳动物的两条X染色体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有转录活性,另一条X染色体无转录活性,呈固缩状,形成X染色质。

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早期,且失活是随机的。

本实验以人口腔颊部粘膜细胞、发根毛囊细胞为材料制备X染色质标本,通过硫瑾染色、压片等方法观察巴氏小体。

本次试验的目的是掌握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正确识别X染色质,即Barr小体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假说以及为失活X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地特点。

1.引言1.1巴氏小体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另一对为性染色体。

女性为XX,男性为XY。

X与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在减数分裂时可以相互配对,其余部分则不同源。

Y 染色体含有很少的基因,而X染色体则含有大量的基因。

男性与女性的常染色体数目是一样的,所含有的基因数目也相等;但是女性含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一条X一条Y,因此女性性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剂量远高于男性,然而研究发现女性伴性遗传基因的表达剂量与男性是大体相同的,其原因可以用剂量补偿效应解释。

剂量补偿效应(dosage compensation effect)的定义: 在XY性别决定机制的生物中,使性连锁基因在雌、雄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

也就是说,在雌性和雄性细胞里,由X染色体基因编码产生的酶或其它蛋白质产物在数量上相等或近乎相等。

剂量补偿存在两种情况,雌性哺乳动物一条X染色体异染色质化(失活),只有一条X 染色体具有活性,使雌雄动物虽然X染色体数目不同但基因产物的剂量是平衡的;另一种是X染色质的转录速率不同,如果蝇雌性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都有活性,但它们的转录速率低于雄性细胞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

人类X染色质(巴氏小体)制备与观察

人类X染色质(巴氏小体)制备与观察

⼈类X染⾊质(巴⽒⼩体)制备与观察⼈类X染⾊质(巴⽒⼩体)的制备与观察摘要巴⽒⼩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形成的呈异固缩状态,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体,在遗传学、细胞观察⽅⾯有重要意义。

实验中作者取⼈⼝腔颊部上⽪细胞与发根⽑囊细胞进⾏硫瑾染⾊操作,通过显微观察对巴⽒⼩体进⾏识别与计数,描述巴⽒⼩体的形态,并统计其在不同性别⼈体细胞中的出现率。

引⾔在哺乳动物体细胞间期细胞核中,除⼀条X染⾊体外,其余的X染⾊体失活并呈异固缩状态,此即为巴⽒⼩体。

⼜称X⼩体、性染⾊质,直径约1µm,通常位于间期核膜边缘。

1949年,加拿⼤学者Barr在雌性猫的神经元细胞核中发现⼀种染⾊很深的⼩体,⽽在雄性猫中则极少出现[1]。

通常⼈类男性细胞核中很少或没有巴⽒⼩体,⽽⼥性有1个,性染⾊体异常的患者如XXY、XXYY、XXX、XXXY等,巴⽒⼩体的数量=X染⾊体数量-1。

综合巴⽒⼩体与哺乳动物性染⾊体的剂量补偿效应,Lyon M.F 于1961年提出Lyon 假说,主要内容有:(1)正常的雌性哺乳动物两条X染⾊体只有⼀条在遗传上有活性,另外⼀条失活;(2)X染⾊体失活是随机的。

因此表达是随机的,结果在杂合⼦中会出现嵌合现象(mosaic)。

例外:有袋类失活的X染⾊体全部是⽗⽅的。

(3)失活发⽣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如⼈在受精后的16天(5000-6000个细胞时)。

⼀个细胞的⼀条染⾊体⼀旦失活,这个细胞的后代细胞中该染⾊体均失活。

Lyon假说虽然可以解释⼀些问题但不是全部,如⼈类中的44AXO型个体表现为Turner 综合症、44AXXY表现为Klinefelter综合症。

随着⽣物学和医学的发展⼈们已经认识到单条X染⾊体失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失活的染⾊体上存在失活区和⾮失活的。

如⼈类中位于X染⾊体上的基因,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AHF(抗溶⾎第Ⅷ因⼦)等是⾮失活的,⽽Xg⾎型基因是失活的。

人类性染色质小体的制备和观察

人类性染色质小体的制备和观察

箭头所示为巴氏小体(女性细胞[左]中存在,男性细胞[右]中没有)
六、注意事项
1.在实验中取材时应该注意安全; 2.如果用毛囊细胞进行试验,采样前应清 洗头发,因出油后拔漱口数次,用洁净牙签 从女性口腔两侧刮取粘膜,原位刮2~3次, 第1次舍去,第2,3次分别涂于干净载玻片 上。 固定:口腔粘膜细胞加入新配置的固定液 (95%乙醇:冰醋酸=3:1),固定30min (固定液勿干)以上,空气干燥。
3)染色、制片 滴加染液,室温10min(勿干); 在95%的酒精中分色1-3分钟; 在无水乙醇中继续分色两次,每次1分钟 用二甲苯透明两次,每次约3分钟; 加盖玻片,压片。
巴氏小体为女性细胞中所特有的染色体结构,是1条X染 色体呈异固缩状态所形成,各实验室所统计的观察率不尽 相同,从30%一50%不等,有些实验室中在男性的细胞 中发现X小体有2%的出现率,但小体结构不规范、典型。 巴氏小体常位于核膜内侧。直径为1μm左右,其形状有微 凸形、三角形、卵形、短棒形和双球形等。观察时需注意 巴氏小体与细胞的比例。 正常女性细胞中仅可观察到1个巴氏小体,而正常男性细 胞中无巴氏小体或仅在个别细胞中有不典型的巴氏小体存 在。
2)固定 口腔粘膜细胞加入新配置的固定液(95% 乙醇:冰醋酸=3:1),固定30min以上,空 气干燥。
2)固定 毛囊细胞-拔取一根毛根比较大的毛发,在一张干 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45%的醋酸,静置约5分钟, 待毛根稍软后,用镊子尖把外层毛囊的组织细胞 轻轻刮下,弃去毛干。将细胞用解剖针在载玻片 上均匀摊平,并在空气中晾干。 实验改进意见:拿起上述发根的梢部,将其上毛 囊细胞轻轻蹭于另一干净载片上即可达到转移的 目的。(若用刀片或镊子将毛囊细胞刮下,可造 成细胞的堆积,同样会出现多层细胞的现象。1根 发根的毛囊细胞可以转移到3-4张载片上,以达到 充分利用实验材料的目的。观察时又可以看到清 晰的单层涂布细胞,便于观察统计。)

中山大学人类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报告

中山大学人类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报告

人类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张皓予15335203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制备的方法。

2、正确识别巴氏小体的特征及其所在位置。

3、说明人体细胞中核内X染色体的数目与性染色体数目之间存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X染色质呈现于女性体细胞间期细胞核内。

在口腔黏膜细胞、羊水脱落细胞、皮肤结缔组织等细胞中均可检出。

用苯酚品红改良染液染色后,便可观察到染色较浓,多位于核膜内侧缘,呈凸平形、卵圆形、扁平或三角形,直径约1μm大小的小体。

女性细胞核中出现率为40%~60%。

Barr与Bertram首先(1949)在雌性猫的神经细胞核中发现,在多数核中部有一个小的深染的小体,而在雄性猫的同样细胞中只能偶而观察到这种小体,此后许多人的研究指出这种与性别有关的两型现象在有袋类、偶蹄类、食肉类与灵长类等动物的多数组织细胞中存在,而在噬齿类中只在少数组织中可以观察到。

这种染色质小体现在称为“性染色质”(sex chromatin),或称为“巴氏小体”(Barrbody)。

这种小体常位于核膜的内表面,呈Feulge n阳性反应,表明就是DNA的成分,有证据表明,性染色质的存在就是由于在雌性哺乳动物核中存在两个X染色体,其中一个X染色体处于失活状态。

雄性个体只有一个X染色体。

因此原则上男性不应有性染色质。

但如果一个男人有XXY染色体,那就会有一个性染色质,虽然表现为男性。

同样,XXX的三体应当有两个巴氏小体。

因此,性染色质实质上就是一个失活的X 染色体。

为什么失活的X染色体会以巴氏小体的形式显示出来?目前,已有许多证据证明,在雌性个体中那根失活的X染色体已经异染质化,成为功能性异染质。

使用放射自显影的方法已经证明,失活的X染色体的固缩周期与其它染色体就是不同步的,它在S期就是晚复制的。

此外,人们也已发现,晚复制的这根X染色体常位于核的边缘,这个位置也正好就是巴氏小体出现的位置。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与用具显微镜,水浴锅,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

x小体的制备1

x小体的制备1

实验结果


低倍镜:选择轮廓清楚,不重叠,染色清晰, 核膜完整,核质中颗粒均匀的细胞,观察到细 胞核后转到高倍镜下观察。 高倍镜:观察X小体,大小约为1m,扁平状、 椭圆形或三角形,浓染,紧贴于细胞核核膜边 缘。
X小体的形状
X小体的阳性率


正常女性口腔粘膜上皮细胞中X小体阳性率约 10%~30%; 男性偶尔可见,阳性率<2%,且形态不典型。
实验原理

本质:
哺乳动物体细胞核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 余的X染色体发生异固缩,功能上处于失活状 态,将其称为X小体(X染色质,性染色质, 巴氏小体 Barr body),通常位于间期细胞 核的核膜边缘,染色深而致密。
实验原理

人类正常的男女体细胞中,22对常染色体并无 区别,但其性染色体分别为XY和XX。女性的两 条X染色体中,有一条在间期呈现浓缩状态, 可由适当的染料显示。正常女性口腔黏膜上皮 细胞中X小体阳性率10-30%。
人类X小体的检测
实验目的
掌握人类X小体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 观察识别X小体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


实验原理

发现:
1949年,加拿大学者Barr在研究猫的神经元 细胞时,发现雌猫神经元细胞核边缘有一个 染色较深的浓缩小体,而在雄猫则没有这种 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所有雌性哺乳动物 细胞中都有这种小体,能显示性别差异。


实验原理

应用:
胎儿细胞性染色体检查:羊水细胞,绒毛细胞,用于预防 性染色体遗传性疾病的发生,优生。
1. 鉴定个体的性别
2. 诊断性染色体异常综合征



克氏(Klinefelter′s)综合征,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 合征,患者为男性但有一个巴氏小体,核型是47,XXY 。 特纳氏(Turner‘s)综合征,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 患者为女性但却无巴氏小体,核型是45,XO 。 超雌:XXX, XXXY有2个巴氏小体等。

人类X染色质小体的制备和观察

人类X染色质小体的制备和观察

人类X染色质小体的制备和观察实验时间2016.12.06晚摘要:本实验利用传统的细胞生物学方法,通过选取女性和男性口腔上皮细胞,制备人类X 染色质小体装片,并进行观察,对X染色质小体的形态特征进行辨别。

最后对奥运利用巴氏小体进行性别检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引言1948年Barr发现雌性动物大多数组织中都存在着被碱性染料深染的小体,并称之为性染色质(sex chromatin)。

在之后的几年,Barr及其学生又相继研发了用皮肤活组织切片及口腔上皮细胞涂片检测性染色质的技术。

国际奥委会曾用使用检测性染色质的方法防止“伪娘”参加女子项目。

从大量的观察、统计的数据中,Harnden归纳出一个细胞中性染色质数与一个个体中所含的X染色体数、倍性的关系:一个细胞中性染色质数(最大值)=X染色体数-倍性/2。

本实验利用传统的细胞生物学方法,通过选取女性和男性口腔上皮细胞,制备人类X染色质小体装片,并进行观察,对X染色质小体的形态特征进行辨别。

最后对奥运利用巴氏小体进行性别检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实验材料2.1实验材料每一个学生: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牙签,一次性水杯,镊子,解剖针。

每一组学生:引用矿泉水,固定液(95%乙醇:冰乙酸=3:1,装在染色缸中),蒸馏水;70%、95%乙醇,无水乙醇,45%乙醇,5mol/LHCl,记号笔;二甲苯,香柏油,镜头纸;石炭酸品红染液。

2.2实验步骤2.2.1获取实验材料取一干净载玻片,用记号笔在即将涂细胞的一面作个标记。

用水将口漱净,尽可能除去口中杂物。

然后用牙签钝头在口腔(颊内侧)用力刮取,弃去第一次得到的刮取物,在同一部位继续刮取以取得深层的表皮细胞,将刮得的细胞涂抹在干净的载玻片上,反复几次,使玻片上的材料尽量抹厚些。

实验材料选自同学口腔上皮细胞。

2.2.1染色及制片在晾干的玻片上直接滴上石炭酸品红染料,染色10分钟,盖上盖玻片,吸去多余的染料,放在显微镜下观察[1]。

人类X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

人类X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

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摘要:本实验旨在掌握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通过将人体口腔颊部粘膜细胞和毛囊细胞解离、染色等步骤制片,在显微镜下正确识别X染色质,即Barr小体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

同时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假说以及为失活X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地特点。

1引言:1949年加拿大学者Barr和Bertram在一些雌猫神经原细胞核中, 发现在核膜内缘有一个染色较深的近似三角形的小体, 在雄猫中没有发现。

根据后来的深入研究发现,这个染色较深的小体和性别有关。

直到1971年巴黎会议上正式被命名为X 染色质。

以后的研究表明巴氏小体是一个异染色质化的失活的x 染色体。

在正常的男性细胞中只有一个X 染色体,是正常有活性的, 因此男性细胞中没有巴氏小体。

而在正常女性细胞中有二个X 染色体, 其中一个正常, 另一个异染色质化因此在女性细胞中可见到一个巴氏小体。

巴氏小体的个数= X 染色体个数一1 ,大都出现在核膜边缘。

性染色质在人类中,正常男性个体出现的比例约为1%,正常女性约为17-39%,在由性染色体数目异常而引起的性别畸型( X O 除外) 患者的细胞中, 可见到一个或一个以上巴氏小体。

因而通过巴氏小体检查可鉴别胎儿的性别和诊断性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疾病。

1961 年, 英国遗传学家Lyon 根据前人和自己的研究发表了莱昂假说, 明确提出了单个X染色体随机失活从而在两性间保证X 连锁基因转录水平一致的论点, 并为现在的科学家所普遍接受。

普遍认为, 巴氏小体的形成是与一个非编码RNA XIST 的大量且特异表达有关, 大量的XIST 顺式作用在其中一条X染色体上, 引发了该条染色质的广泛甲基化从而导致异染色质的形成, 使其上的基因出现表达沉默现象。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实验材料和仪器:1)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牙签;2)硫瑾染液;3)1mol/L的HCl、蒸馏水;4)口腔颊部粘膜细胞和毛囊细胞。

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

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

姓名系年级学号日期科目遗传学实验题目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摘要: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形成的呈异固缩状态,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在遗传学、细胞观察方面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实验掌握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正确识别X染色质,即Barr小体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假说以及为失活X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地特点。

本实验中通过取人口腔颊部上皮细胞与发根毛囊细胞进行硫堇染色、显微观察识别巴氏小体并进行计数,来描述巴氏小体的形态,并统计其在不同性别人体细胞中的出现率。

引言1949年,加拿大学者Barr在雌性猫的神经元细胞核中发现一种染色很深的小体,而在雄性猫中则极少出现。

他以更多的动物组织做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有袋类、偶蹄类、食肉类、灵长类(包括人类)等动物的不同组织的体细胞中,同样显示这种性别差异。

Barr称这种小体为核仁随体,现在我们通常称之为巴氏小体。

Barr推论这种小体是由性染色体的异染色质衍化来的。

20世纪60年代前后,根据对性染色体异常病人的X染色体与X染色质数目的关系的研究发现,X染色质数等于一个个体的X染色体数减1。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一个X染色质是一条异染色质化的X染色,在间期其DNA的复制要比其他的染色体晚(Morishima,1962)。

在一个个体中,究竟是来自父本还是来自母本的X染色体失活,则是随机的,这种随机失活是生物体内的剂量补偿机制(Lyon,M.,1962)。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X染色质是一种包含结构基因的异染色质,这种异染色质通常称为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 chromatin)。

因为X染色体的失活是个比较复杂的生物学问题,目前对这一现象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释的疑点。

例如:是否所有组织的全部细胞中,在任何时间都存在这种X小体?失活的X小体是如何进行复制的?虽然对X小体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但目前X染色质的检查,在医学遗传的研究中,临床和法医诊断上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人类性染色质标本的制作与分析

人类性染色质标本的制作与分析
人类性染色质标本 的制备和分析
医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人类间期细胞核中性染色质(sex
chromatin)的形成机制。(重点,难点) 2、熟悉X染色质标本的制作方法。 3、熟悉人类间期细胞核中性染色质的形态特 征和分布。
二、内容步骤
(一)性染色质的定义及形成机制。
3、Y染色质

在正常男性间期细胞核中,用荧光染料染 色后,可观察到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直径约 为0.3μm的强荧光小体。这是Y染色体长臂远 端的异染色质,称为Y染色质。
Y染色质的数目=Y染色体数
(二)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1、制作过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取材(漱口—用牙签刮取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标本)— —涂片——染色——盖片——压片(吸去多余染液)——镜 下观察 2、观察注意事项: (1)可观察记数细胞的选择 (2)X染色质的识别观察:(高倍镜下) 形态一般为圆形、三角形或小丘状小体,直径约1μm 为紧贴核膜内侧缘,轮廓清楚,深染的小体。
3、鼓槌标本的观察(示教): 观察:人类女性中性粒细胞分叶核上的球形 突出物 实质:X染色质 形成机制:在分叶核形成过程中X染色质向外 突出而成。
(三)PTC尝味实验:

尝味顺序:从低浓度开始(4-3-2-1)。 尝味部位:舌根部,注意卫生,避免触发呕吐反 射。 控制对苯硫脲尝味能力的基因型是:TT ,Tt ,tt




1、几对基本概念 染色质——染色体, 常染色质——异染色质 常染色体——性染色体 性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中性染色体 的异染色质部分显示出来的一种特殊结构, 包括X染色质和Y染色质

9人类性染色质小体的制备与观察

9人类性染色质小体的制备与观察

人类在受精后的第16天(受精卵分裂到 5000-6000),植入子宫壁时发生lyon化。
剂量补偿:
由于雌性细胞中的两个X染色体中的一 个发生异固缩(也称Lyon化),失去活性, 这样保证了雌雄两性细胞中都只有一条X染 色体保持转录活性,使两性X连锁基因产物 的量保持在相同水平上。这种效应称为X染 色体的剂量补偿。
➢ 进一步研究发现,其他雌性哺乳动物(包括人 类)也同样有这种显示性别差异的结构。而且不 仅是神经元细胞,在其他细胞的间期核中也可以 见到这一结构,称之为巴氏小体,也称为X染色 质。大小在1µm左右,呈三角形、卵形、短棒形 等。
研究发现,间期核内X染色质的数目总是 比X染色体的数目少1。
进一步研究表明: X染色质是一条异染 色质化(兼性异染色质)的X染色体,在间 期复制要比其他的染色体晚。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实验十 人类性染色质小体 的制备与观察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材料与药品 实验方法 注意事项 实验作业 思考问题
掌握莱昂假说和X染色体剂量补偿的含义。
掌握观察与鉴别X染色质的简易方法,识别 其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为进一步研究人 体染色体的畸变与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发现
➢ 1949年,Barr在雌猫的神经元间期细胞核中首 次发现一种染色较深的浓缩小体,而在雄猫则没 有。
达,则产生橙黄色毛斑。
Y染色质
正常男性的间期细胞用荧光染料染色后, 在细胞核内可出现一荧光小体,直径为0.3-1μm左右,称为Y染色质。 Y染色质在间期 也呈现异固缩状态。Y染色体长臂远端部分 为异染色质,可被荧光染料染色后发出荧 光。这是男性特有的,女性细胞中不存在。 细胞中Y染色质的数目与Y染色体的数目相 同。

人类性染色质体观察

人类性染色质体观察

姓名班级同组人科目遗传实验题目人类性染色质体观察组别第五组一、研究背景1949年,美国人Barr发现,雌猫神经元细胞核中在间期有一个深染的小体,而雄猫没有。

以后在其他哺乳动物中发现同样现象。

称为Barr’s body,巴氏小体。

研究发现巴氏小体的数目=x染色体数-11961年Mary Lyon提出巴氏小体是通过异固缩形成异染色体而失活的X染色体,是达到雌雄两性X染色体上活性基因剂量平衡的一种补偿方式。

巴氏小体也被称为性染色质体或 X染色质体。

Lyon假说的要点:1. X染色体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受精后的16天左右,胚胎的细胞数达到5000~6000左右,植入子宫壁时),一旦失活,其上的大部分基因也失去表达活性;2. 每一体细胞中哪一条x染色体失活是随机的;3. X染色体的失活状态可以通过有丝分裂传递,即一旦某条X染色体失活,在其所有子细胞中都是同样一条X染色体失活。

修正:失活的X染色体上并非全部基因都呈莱昂化(失活):①呈莱昂化(失活)的基因如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AHF(抗溶血Ⅷ因子);这些基因表现了完全的失活,即XGXG≈XGY②非莱昂化基因:如Xg血型基因、MIC2抗原基因等,这些基因无论在有活性还是在无活性的X染色体上都能够表达。

即 XGXG≈XGY的2倍③不完全的剂量补偿效应:如 XSXS 的产物是 XSY 产物的1.3倍,而没有达到2倍。

二、研究目的1、确定巴氏小体的位置,观察巴氏小体的形态;2、尝试通过观察巴氏小体的有无进一步验证性别三、实验原理巴氏小体形态:在间期也表现为浓缩致密的、深染的结构,在DNA复制期表现为晚复制。

大小约1~1.5微米。

女性细胞中观察到的频率为13~39%,正常男性0~2%。

但是:1.生殖细胞中不发生X染色体失活。

2.失活的X染色体上有活性基因似乎是与失活基因相嵌存在。

因此,哺乳动物的雌性就X染色体上基因的作用来说是嵌合体。

四、实验器材1、女生的口腔上皮细胞2、载玻片姓名班级同组人科目遗传实验题目人类性染色质体观察组别第五组五、实验试剂95%乙醇水溶液、1 mol/L 的HCl、改良酚红液六、实验步骤1. 涂片(1) 清洁口腔:细胞提供者需重复两三次用水漱口,以便去掉松动的上皮细胞和细菌.(2) 然后用清洁灭菌的牙签或适当的刮片,从女性口腔两颊刮取上皮黏膜细胞, 涂抹在干净载玻片上,每次可涂1~3 片,涂抹范围大约1~2 张盖玻片大小.2. 滴加1 mol/L 的HCl水解10 min。

8 实验八 人的X染色质小体观察

8 实验八 人的X染色质小体观察
遗传育种学实验
实验八 人类细胞X染色质观察
实验目的
掌握人类细胞X小体的制备过程 识别X小体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
实验原理
X染色质的相关知识:发现过程及基本形态 形成过程 临床应用
发现过程及其基本形态
1. 1949年Barr等在雌猫 的神经细胞中发现一 种浓缩小体,而雄猫 无。而且在其他物种 的雌性个体组织细胞 核中都有。因此X染 色质又称Barr小体
签、滤纸、纱布等 2.药品:
95%乙醇、5%醋酸,2%乳酸地衣红
实验步骤
取材: 漱口数次,尽可能除去细菌和食物残渣;
用洁净的牙签从口腔两侧颊部刮取粘膜,第一次刮取物弃去,将第 二、三次刮取物涂在干净的载玻片上。
固定: 滴加固定液(95%乙醇:冰醋酸=3:1或直接用乙醇)固定20~
30min/空气干燥
染色制片:1-2滴改良石炭酸品红染色5-10分钟(勿使干燥),加上
盖片,垫上滤纸用手指轻轻加压即可。
镜检:
实验结果的观察
X染色质的识别方法:一 般位于核膜内侧缘,形状 多样,多为半圆形,三角 形。
可计数细胞的标准:a:核较大, 轮廓清除完整,无缺损、皱褶, 染色清晰。b:核质呈细网状或 均匀的细颗粒状,无深染大颗粒 及细菌染小体。 轮廓清晰,约1um,常附着于核膜边缘或 靠边内侧,其形态有三角形、卵形、扁 平形等。
正常女性间期细胞核中X小体比例约 30%~50%,男性中则偶尔可见(2%), 且不典型。
作业及思考题
一.统计X小体的频率,画2~3个典型细 胞,示X小体的形态和所处部位
X染色质的形成过程
女性:XX 男性:XY
女性细胞内X染色体上基 因翻译蛋白质的量是男性 的两倍吗?
NO
不论细胞内有几条X染色体,只有一 条是具有转录活性的,其余的形成 异固缩的X染色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