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性染色质小体的制备与观察

合集下载

山东大学遗传试验报告,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和观察

山东大学遗传试验报告,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和观察

山东大学遗传试验报告,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和观察X染色质(又称巴氏小体,性染色质小体,X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呈异固缩状态(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直径约1μm,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

巴氏小体在显微镜下为一结构致密的浓染小体,一般靠近核膜处,约1-1.5μm大小。

形状多样有卵圆形,三角形,月牙形,线性等。

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约30-50%有一个巴氏小体,男性则低于1-2%。

细胞分裂间期X染色体在细胞核中出现异固缩现象:浓缩、染色深、无活性;在细胞分裂期巴氏小体可形成正常的染色体形态;复制时间比有活性的X染色体稍迟一些。

在个体中,X染色质数目等于一个个体的X染色人体数减1。

1949年,加拿大学者Barr在雌性猫的神经元细胞核中发现一种染色很深的小体,而在雄性猫中则极少出现。

Barr 称这种小体为核仁随体,现在我们通常称为巴氏小体。

1961年,Mary Lyon提出了X染色体失活的假说:1.雌性哺乳动物的两条X染色体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有转录活性,另一条X染色体无转录活性,呈固缩状,形成X染色质。

2.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早期。

3.失活是随机的。

X染色体的随机失活是性别决定机制为XY的动物为平衡两性之间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剂量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调控方式(因为Y染色体上的基因数量很少,因此雌性个体必须通过减少X染色体上基因剂量的方式使两性个体间基因剂量取得均衡),即所谓的“剂量补偿”,这也是X染色体失活的意义所在。

人们对X染色体失活的机制、不同物种的剂量补偿方式及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据研究,X染色体的失活发生胚胎发育早期,在X染色体长臂靠近着丝点的一段序列控制X染色体的失活,称为X染色体失活中心(XIC),将这段序列通过易位方式转移到常染色体,也能引起常染色体的失活。

XIC 中含有一个转录后不翻译的RNA基因:Xist基因(X - inactive - specifictranscript),它的表达量与X染色体的失活有关。

中山大学人类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报告

中山大学人类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报告

人类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张皓予15335203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制备的方法。

2.正确识别巴氏小体的特征及其所在位置。

3.说明人体细胞中核内X染色体的数目和性染色体数目之间存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X染色质呈现于女性体细胞间期细胞核内。

在口腔黏膜细胞、羊水脱落细胞、皮肤结缔组织等细胞中均可检出。

用苯酚品红改良染液染色后,便可观察到染色较浓,多位于核膜内侧缘,呈凸平形、卵圆形、扁平或三角形,直径约1μm大小的小体。

女性细胞核中出现率为40%~60%。

Barr和Bertram首先(1949)在雌性猫的神经细胞核中发现,在多数核中部有一个小的深染的小体,而在雄性猫的同样细胞中只能偶而观察到这种小体,此后许多人的研究指出这种与性别有关的两型现象在有袋类、偶蹄类、食肉类和灵长类等动物的多数组织细胞中存在,而在噬齿类中只在少数组织中可以观察到。

这种染色质小体现在称为“性染色质”(sex chromatin),或称为“巴氏小体”(Barr body)。

这种小体常位于核膜的内表面,呈Feulgen阳性反应,表明是DNA的成分,有证据表明,性染色质的存在是由于在雌性哺乳动物核中存在两个X染色体,其中一个X染色体处于失活状态。

雄性个体只有一个X染色体。

因此原则上男性不应有性染色质。

但如果一个男人有XXY染色体,那就会有一个性染色质,虽然表现为男性。

同样,XXX的三体应当有两个巴氏小体。

因此,性染色质实质上是一个失活的X 染色体。

为什么失活的X染色体会以巴氏小体的形式显示出来?目前,已有许多证据证明,在雌性个体中那根失活的X染色体已经异染质化,成为功能性异染质。

使用放射自显影的方法已经证明,失活的X染色体的固缩周期与其它染色体是不同步的,它在S期是晚复制的。

此外,人们也已发现,晚复制的这根X染色体常位于核的边缘,这个位置也正好是巴氏小体出现的位置。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与用具显微镜,水浴锅,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

人X染色质的观察

人X染色质的观察
人类巴氏小体的观察实验
实验原理 实验目的 主要仪器、材料及试剂 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
思考题
实验原理
• 1949年,Barr和Bertram在雌猫神经细胞核 内发现了一种浓染小体,直径约1.5um,雄 猫神经细胞核中则没有这种结构。进一步 研究发现,除猫以外,其他雌性哺乳动物 及正常女性间期细胞核中均存在这种结构, 当时称之为Bar小体,又叫X染色质(X chromati)或X小体(X body)。
Lyon剂量补偿学说认为:女性有两条X染色 体,但所表达的绝大部分遗传物质与只有 一条X染色体的男性是一样多的。这是因为 女性的X染色体中只有一条保持活性,而另 一条以巴氏小体的形式存在,遗传上无活 性,结果X连锁基因得到剂量补偿。
返回
实验目的
第一,初步掌握观察和鉴别染色质的方法,识 别Barr小体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 第二, 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理论假说以及失 活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的特 点。
(1) 清水漱口三次以上,用灭菌牙签的钝 头刮取口腔颊部细胞(将第一次刮取物弃 去),涂于干净的载波片上使成一薄层,空 气中干燥。
(2)固定:60%冰醋酸中固定20min. (3)染色:加几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
10-15min.清水冲去浮色。
(4)镜检: 在低倍镜下,可见口腔粘膜上皮细胞核为圆形或 卵圆形.细胞质不着色;换油镜,选择典型的可 计数细胞进一步观察,可计数细胞的判断标准是: 核较大、染色清晰、轮廓清楚、无皱褶及缺损, 染色质为细丝状或均匀的细粒,核膜周围无细菌 污染:在可计数细胞内,仔细寻找X染色质:X染 色质的特征是:染色深,轮廓消晰,平凸形、半 圆形、扁平形或三角形,大小为1—1.5um.多位 于核膜内侧缘:统计X染色质的阳性率(至少应观 察100个细胞)。

8 实验八 人的X染色质小体观察

8 实验八 人的X染色质小体观察
遗传育种学实验
实验八 人类细胞X染色质观察
实验目的
掌握人类细胞X小体的制备过程 识别X小体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
实验原理
X染色质的相关知识:发现过程及基本形态 形成过程 临床应用
发现过程及其基本形态
1. 1949年Barr等在雌猫 的神经细胞中发现一 种浓缩小体,而雄猫 无。而且在其他物种 的雌性个体组织细胞 核中都有。因此X染 色质又称Barr小体
签、滤纸、纱布等 2.药品:
95%乙醇、5%醋酸,2%乳酸地衣红
实验步骤
取材: 漱口数次,尽可能除去细菌和食物残渣;
用洁净的牙签从口腔两侧颊部刮取粘膜,第一次刮取物弃去,将第 二、三次刮取物涂在干净的载玻片上。
固定: 滴加固定液(95%乙醇:冰醋酸=3:1或直接用乙醇)固定20~
30min/空气干燥
染色制片:1-2滴改良石炭酸品红染色5-10分钟(勿使干燥),加上
盖片,垫上滤纸用手指轻轻加压即可。
镜检:
实验结果的观察
X染色质的识别方法:一 般位于核膜内侧缘,形状 多样,多为半圆形,三角 形。
可计数细胞的标准:a:核较大, 轮廓清除完整,无缺损、皱褶, 染色清晰。b:核质呈细网状或 均匀的细颗粒状,无深染大颗粒 及细菌染小体。 轮廓清晰,约1um,常附着于核膜边缘或 靠边内侧,其形态有三角形、卵形、扁 平形等。
正常女性间期细胞核中X小体比例约 30%~50%,男性中则偶尔可见(2%), 且不典型。
作业及思考题
一.统计X小体的频率,画2~3个典型细 胞,示X小体的形态和所处部位
X染色质的形成过程
女性:XX 男性:XY
女性细胞内X染色体上基 因翻译蛋白质的量是男性 的两倍吗?
NO
不论细胞内有几条X染色体,只有一 条是具有转录活性的,其余的形成 异固缩的X染色质。

人类性染色质标本的制备和观察

人类性染色质标本的制备和观察
实质:Y染色体长臂远端的异染色质 Y染色质的数目=Y染色体数
内容步骤
实验一
(二)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1、制作过程: 取材(漱口后用牙签刮取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标
本) → 涂片 → 染色(滴1~2滴染液) → 盖片(染色5-8min) → 压片(吸去多余染液) → 镜下观察
2、观察(高倍镜)
实验一
1、几对基本概念 2、X染色质形成机制——Lyon假说
实验一
X染色质
实验一
Lyon假说:
(1)正常女性体细胞内仅有1条X染色体有活性,另 一条X染色体在遗传上是失活的,在间期细胞 核中高度螺旋化而呈异固缩的X染色质。
(2)X染色体失活发生在胚胎早期。 (3)X染色体失活的随机性和恒定性。
实质:失活的X染色体 意义:X染色体的剂量补偿 X染色质的数目=X染色体数-1
(2)识别X染色质的标准:(高倍镜下) 位置:紧贴核膜内侧缘,轮廓清楚,唯一深染的小体 大小:直径为1-1.5um,即小于核直径的1/10 形态:一般为平凸形,三角形或为卵圆形
实验一
内容步骤
实验一
(二)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1、制作过程: 取材(漱口后用牙签刮取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标
本) → 涂片 → 染色(滴1~2滴染液) → 盖片(染色5-8min) → 压片(吸去多余染液) → 镜下观察
人类性染色质标本的制备、 分析和PTC尝味实验
实验一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人类间期细胞核中性染色质的形成 机制。(重点,难点)
2.熟悉:X染色质标本的制作方法;熟悉人类 间期细胞核中性染色质的形态特征和分布。
3.了解: PTC尝味实验方法及这种单基因遗传 性状的遗传规律。
内容步骤

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

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

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摘要:人类X染色质(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呈异固缩状态(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直径约1μm,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

根据X染色体失活与Lyon假说,雌性哺乳动物的两条X染色体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有转录活性,另一条X染色体无转录活性,呈固缩状,形成X染色质。

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早期,且失活是随机的。

本实验以人口腔颊部粘膜细胞、发根毛囊细胞为材料制备X染色质标本,通过硫瑾染色、压片等方法观察巴氏小体。

本次试验的目的是掌握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正确识别X染色质,即Barr小体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假说以及为失活X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地特点。

1.引言1.1巴氏小体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另一对为性染色体。

女性为XX,男性为XY。

X与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在减数分裂时可以相互配对,其余部分则不同源。

Y 染色体含有很少的基因,而X染色体则含有大量的基因。

男性与女性的常染色体数目是一样的,所含有的基因数目也相等;但是女性含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一条X一条Y,因此女性性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剂量远高于男性,然而研究发现女性伴性遗传基因的表达剂量与男性是大体相同的,其原因可以用剂量补偿效应解释。

剂量补偿效应(dosage compensation effect)的定义: 在XY性别决定机制的生物中,使性连锁基因在雌、雄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

也就是说,在雌性和雄性细胞里,由X染色体基因编码产生的酶或其它蛋白质产物在数量上相等或近乎相等。

剂量补偿存在两种情况,雌性哺乳动物一条X染色体异染色质化(失活),只有一条X 染色体具有活性,使雌雄动物虽然X染色体数目不同但基因产物的剂量是平衡的;另一种是X染色质的转录速率不同,如果蝇雌性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都有活性,但它们的转录速率低于雄性细胞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

人类性染色质小体的制备和观察

人类性染色质小体的制备和观察

箭头所示为巴氏小体(女性细胞[左]中存在,男性细胞[右]中没有)
六、注意事项
1.在实验中取材时应该注意安全; 2.如果用毛囊细胞进行试验,采样前应清 洗头发,因出油后拔漱口数次,用洁净牙签 从女性口腔两侧刮取粘膜,原位刮2~3次, 第1次舍去,第2,3次分别涂于干净载玻片 上。 固定:口腔粘膜细胞加入新配置的固定液 (95%乙醇:冰醋酸=3:1),固定30min (固定液勿干)以上,空气干燥。
3)染色、制片 滴加染液,室温10min(勿干); 在95%的酒精中分色1-3分钟; 在无水乙醇中继续分色两次,每次1分钟 用二甲苯透明两次,每次约3分钟; 加盖玻片,压片。
巴氏小体为女性细胞中所特有的染色体结构,是1条X染 色体呈异固缩状态所形成,各实验室所统计的观察率不尽 相同,从30%一50%不等,有些实验室中在男性的细胞 中发现X小体有2%的出现率,但小体结构不规范、典型。 巴氏小体常位于核膜内侧。直径为1μm左右,其形状有微 凸形、三角形、卵形、短棒形和双球形等。观察时需注意 巴氏小体与细胞的比例。 正常女性细胞中仅可观察到1个巴氏小体,而正常男性细 胞中无巴氏小体或仅在个别细胞中有不典型的巴氏小体存 在。
2)固定 口腔粘膜细胞加入新配置的固定液(95% 乙醇:冰醋酸=3:1),固定30min以上,空 气干燥。
2)固定 毛囊细胞-拔取一根毛根比较大的毛发,在一张干 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45%的醋酸,静置约5分钟, 待毛根稍软后,用镊子尖把外层毛囊的组织细胞 轻轻刮下,弃去毛干。将细胞用解剖针在载玻片 上均匀摊平,并在空气中晾干。 实验改进意见:拿起上述发根的梢部,将其上毛 囊细胞轻轻蹭于另一干净载片上即可达到转移的 目的。(若用刀片或镊子将毛囊细胞刮下,可造 成细胞的堆积,同样会出现多层细胞的现象。1根 发根的毛囊细胞可以转移到3-4张载片上,以达到 充分利用实验材料的目的。观察时又可以看到清 晰的单层涂布细胞,便于观察统计。)

人类X染色质小体的检测实验报告

人类X染色质小体的检测实验报告

实验十二人类X染色质小体的检测实验报告赵宁宁(郭强,赵蔚,赵凯强)生物103班1002040310 2011年11月9日摘要在哺乳动物体细胞核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余的X染色体常浓缩成染色较深的染色质体,通常称为X染色质小体(或称巴氏小体,性染色质小体,X小体等)。

巴氏小体通常位于间期核膜边缘。

1949年,美国学者巴尔(M.L.Barr)等发现雌猫的神经细胞间期核中有一个深染的小体而雄猫却没有,这表明这种小体与。

在人类,男性细胞核中很少或根本没有巴氏小体,而女性则有1个。

以后研究表明,巴氏小体就是性染色体异固缩(细胞分裂周期中与大部分染色质不同步的螺旋化现象)的结果。

伴随着巴氏小体的进一步研究,科学家们对X染色体失活的研究产生了极大地兴趣。

1.引言学者们对X染色质小体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在逐步地取得着突破,并在遗传学研究中具有着很多重大的意义。

早期的研究因为取材的问题不便而收到限制。

现在制备和观察X染色质小体有两种传统的方法,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材料。

本次试验利用人类的毛囊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制片染色,观察染色质以及X染色质小体。

2.实验材料、器具和试剂每个同学:女生的头发,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

每组同学:固定液(95%酒精冰醋酸=3:1,装在染色缸中),蒸馏水;45%醋酸,二甲苯,香柏油,镜头纸;卡包品红染液。

图1 头发及臂毛的结构图3.实验步骤3.1 获取实验材料本次试验所用的实验材料是毛囊细胞。

因男性细胞核中很少或根本没有巴氏小体,而女性细胞中则有1个,所以选取女生的毛囊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拔取一根毛根比较大的毛发,一般是女生的头发。

尽量选择颜色较浅的或者是白色的头发,这样就可以在制片中减少色素的干扰。

3.2 制片在一张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45%的醋酸,将毛根浸渍在其中。

静置约5分钟,待毛根稍软后用镊子尖或解剖针尖将外层毛囊的组织细胞轻轻刮下。

注意,此时不能用太大力量,否则可能将毛发上的色素细胞一起刮下,影响制片的效果。

人类性染色质体观察

人类性染色质体观察

姓名班级同组人科目遗传实验题目人类性染色质体观察组别第五组一、研究背景1949年,美国人Barr发现,雌猫神经元细胞核中在间期有一个深染的小体,而雄猫没有。

以后在其他哺乳动物中发现同样现象。

称为Barr’s body,巴氏小体。

研究发现巴氏小体的数目=x染色体数-11961年Mary Lyon提出巴氏小体是通过异固缩形成异染色体而失活的X染色体,是达到雌雄两性X染色体上活性基因剂量平衡的一种补偿方式。

巴氏小体也被称为性染色质体或 X染色质体。

Lyon假说的要点:1. X染色体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受精后的16天左右,胚胎的细胞数达到5000~6000左右,植入子宫壁时),一旦失活,其上的大部分基因也失去表达活性;2. 每一体细胞中哪一条x染色体失活是随机的;3. X染色体的失活状态可以通过有丝分裂传递,即一旦某条X染色体失活,在其所有子细胞中都是同样一条X染色体失活。

修正:失活的X染色体上并非全部基因都呈莱昂化(失活):①呈莱昂化(失活)的基因如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AHF(抗溶血Ⅷ因子);这些基因表现了完全的失活,即XGXG≈XGY②非莱昂化基因:如Xg血型基因、MIC2抗原基因等,这些基因无论在有活性还是在无活性的X染色体上都能够表达。

即 XGXG≈XGY的2倍③不完全的剂量补偿效应:如 XSXS 的产物是 XSY 产物的1.3倍,而没有达到2倍。

二、研究目的1、确定巴氏小体的位置,观察巴氏小体的形态;2、尝试通过观察巴氏小体的有无进一步验证性别三、实验原理巴氏小体形态:在间期也表现为浓缩致密的、深染的结构,在DNA复制期表现为晚复制。

大小约1~1.5微米。

女性细胞中观察到的频率为13~39%,正常男性0~2%。

但是:1.生殖细胞中不发生X染色体失活。

2.失活的X染色体上有活性基因似乎是与失活基因相嵌存在。

因此,哺乳动物的雌性就X染色体上基因的作用来说是嵌合体。

四、实验器材1、女生的口腔上皮细胞2、载玻片姓名班级同组人科目遗传实验题目人类性染色质体观察组别第五组五、实验试剂95%乙醇水溶液、1 mol/L 的HCl、改良酚红液六、实验步骤1. 涂片(1) 清洁口腔:细胞提供者需重复两三次用水漱口,以便去掉松动的上皮细胞和细菌.(2) 然后用清洁灭菌的牙签或适当的刮片,从女性口腔两颊刮取上皮黏膜细胞, 涂抹在干净载玻片上,每次可涂1~3 片,涂抹范围大约1~2 张盖玻片大小.2. 滴加1 mol/L 的HCl水解10 min。

9人类性染色质小体的制备与观察

9人类性染色质小体的制备与观察

人类在受精后的第16天(受精卵分裂到 5000-6000),植入子宫壁时发生lyon化。
剂量补偿:
由于雌性细胞中的两个X染色体中的一 个发生异固缩(也称Lyon化),失去活性, 这样保证了雌雄两性细胞中都只有一条X染 色体保持转录活性,使两性X连锁基因产物 的量保持在相同水平上。这种效应称为X染 色体的剂量补偿。
➢ 进一步研究发现,其他雌性哺乳动物(包括人 类)也同样有这种显示性别差异的结构。而且不 仅是神经元细胞,在其他细胞的间期核中也可以 见到这一结构,称之为巴氏小体,也称为X染色 质。大小在1µm左右,呈三角形、卵形、短棒形 等。
研究发现,间期核内X染色质的数目总是 比X染色体的数目少1。
进一步研究表明: X染色质是一条异染 色质化(兼性异染色质)的X染色体,在间 期复制要比其他的染色体晚。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实验十 人类性染色质小体 的制备与观察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材料与药品 实验方法 注意事项 实验作业 思考问题
掌握莱昂假说和X染色体剂量补偿的含义。
掌握观察与鉴别X染色质的简易方法,识别 其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为进一步研究人 体染色体的畸变与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发现
➢ 1949年,Barr在雌猫的神经元间期细胞核中首 次发现一种染色较深的浓缩小体,而在雄猫则没 有。
达,则产生橙黄色毛斑。
Y染色质
正常男性的间期细胞用荧光染料染色后, 在细胞核内可出现一荧光小体,直径为0.3-1μm左右,称为Y染色质。 Y染色质在间期 也呈现异固缩状态。Y染色体长臂远端部分 为异染色质,可被荧光染料染色后发出荧 光。这是男性特有的,女性细胞中不存在。 细胞中Y染色质的数目与Y染色体的数目相 同。

中山大学人类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报告

中山大学人类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报告

人类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张皓予15335203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制备的方法。

2、正确识别巴氏小体的特征及其所在位置。

3、说明人体细胞中核内X染色体的数目与性染色体数目之间存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X染色质呈现于女性体细胞间期细胞核内。

在口腔黏膜细胞、羊水脱落细胞、皮肤结缔组织等细胞中均可检出。

用苯酚品红改良染液染色后,便可观察到染色较浓,多位于核膜内侧缘,呈凸平形、卵圆形、扁平或三角形,直径约1μm大小的小体。

女性细胞核中出现率为40%~60%。

Barr与Bertram首先(1949)在雌性猫的神经细胞核中发现,在多数核中部有一个小的深染的小体,而在雄性猫的同样细胞中只能偶而观察到这种小体,此后许多人的研究指出这种与性别有关的两型现象在有袋类、偶蹄类、食肉类与灵长类等动物的多数组织细胞中存在,而在噬齿类中只在少数组织中可以观察到。

这种染色质小体现在称为“性染色质”(sex chromatin),或称为“巴氏小体”(Barrbody)。

这种小体常位于核膜的内表面,呈Feulge n阳性反应,表明就是DNA的成分,有证据表明,性染色质的存在就是由于在雌性哺乳动物核中存在两个X染色体,其中一个X染色体处于失活状态。

雄性个体只有一个X染色体。

因此原则上男性不应有性染色质。

但如果一个男人有XXY染色体,那就会有一个性染色质,虽然表现为男性。

同样,XXX的三体应当有两个巴氏小体。

因此,性染色质实质上就是一个失活的X 染色体。

为什么失活的X染色体会以巴氏小体的形式显示出来?目前,已有许多证据证明,在雌性个体中那根失活的X染色体已经异染质化,成为功能性异染质。

使用放射自显影的方法已经证明,失活的X染色体的固缩周期与其它染色体就是不同步的,它在S期就是晚复制的。

此外,人们也已发现,晚复制的这根X染色体常位于核的边缘,这个位置也正好就是巴氏小体出现的位置。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与用具显微镜,水浴锅,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

人类X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

人类X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

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摘要:本实验旨在掌握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通过将人体口腔颊部粘膜细胞和毛囊细胞解离、染色等步骤制片,在显微镜下正确识别X染色质,即Barr小体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

同时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假说以及为失活X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地特点。

1引言:1949年加拿大学者Barr和Bertram在一些雌猫神经原细胞核中, 发现在核膜内缘有一个染色较深的近似三角形的小体, 在雄猫中没有发现。

根据后来的深入研究发现,这个染色较深的小体和性别有关。

直到1971年巴黎会议上正式被命名为X 染色质。

以后的研究表明巴氏小体是一个异染色质化的失活的x 染色体。

在正常的男性细胞中只有一个X 染色体,是正常有活性的, 因此男性细胞中没有巴氏小体。

而在正常女性细胞中有二个X 染色体, 其中一个正常, 另一个异染色质化因此在女性细胞中可见到一个巴氏小体。

巴氏小体的个数= X 染色体个数一1 ,大都出现在核膜边缘。

性染色质在人类中,正常男性个体出现的比例约为1%,正常女性约为17-39%,在由性染色体数目异常而引起的性别畸型( X O 除外) 患者的细胞中, 可见到一个或一个以上巴氏小体。

因而通过巴氏小体检查可鉴别胎儿的性别和诊断性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疾病。

1961 年, 英国遗传学家Lyon 根据前人和自己的研究发表了莱昂假说, 明确提出了单个X染色体随机失活从而在两性间保证X 连锁基因转录水平一致的论点, 并为现在的科学家所普遍接受。

普遍认为, 巴氏小体的形成是与一个非编码RNA XIST 的大量且特异表达有关, 大量的XIST 顺式作用在其中一条X染色体上, 引发了该条染色质的广泛甲基化从而导致异染色质的形成, 使其上的基因出现表达沉默现象。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实验材料和仪器:1)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牙签;2)硫瑾染液;3)1mol/L的HCl、蒸馏水;4)口腔颊部粘膜细胞和毛囊细胞。

人类性染色质标本制作

人类性染色质标本制作

实验材料 器材:染色缸,显微镜,载玻片乙醇,甲醇,冰乙酸,流堇染料,乙醚,
香柏油,甲醇冰乙醇固定液等。
材料:带有毛囊的发根。
实验步骤
1、取材 取2 ~3根头发,要带有完整的毛囊组织。 加1滴40%醋酸软化毛囊,5 ~ 2、软化与涂片
10min后,刮下毛囊,弃发干,涂片1cm2大小,烘 干。 3、固定 4、水解 加固定液2 ~3滴,晾干。 放入5N HCL中10min,自来水冲洗2min,
人类性染色质标本的制 作与观察
实验目的
一、了解X染色质的不同检测方法及意义。 二、掌握X染色质的形态特点。
三、初步掌握显微镜下X染色质的识别方法
实验原理
人类性染色质(sex chromatin boby)是在间期 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异染色质部分显示出来的一种 特殊结构,其包括X染色质和Y染色质。 Lyon假说:英国遗传学家Mary Lyon 在1961年 首先提出了上述X染色体失活假说,即Lyon假说 其要点是:①雌性哺乳动物细胞内只有一条X染 色体有活性,另一条失活并固缩,后者在间期细 胞表现为性染色质;②失活发生在胚胎的早期; ③失活是随机的,即失活的X染色体既可来自父 亲也可来自母亲,但一个细胞某条X-旦失活, 由该细胞繁衍而来的子细胞都具有同一条失活的 X染色体。
剂量补偿效应:使细胞核中具有两份或两份以上基因 的个体和只有一份基因的个体出现相同表型的遗传效 应。 对于性染色体来讲,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雌 性个体的每一体细胞中有两条X染色体,所以在X染色 体上的基因剂量有两份,而雄性个体只有一条 X染色 体,基因剂量只有一份。剂量补偿效应使 X连锁性状 的表现在雌雄个体之间并无不同。1932年美国遗传学 家H.J.马勒首先在果蝇中发现了这种效应,并把它看 作是维持雌雄两性生物基因表达的一致所特有的一种 遗传效应。

人类X染色质的观察

人类X染色质的观察

人类X染色质的观察摘要:本实验学习掌握掌握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观察与分析方法,在显微镜下正确识别X染色质,即Barr小体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

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假说以及为失活X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地特点。

前言:1949年,加拿大学者Barr等人在雌猫的神经元细胞核中首次发现一种染色较深的浓缩小体,而在雄猫则没有这种结构。

进一步研究发现,除猫外,其他雌性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也同样有这种显示性别差异的结构。

而且不仅是神经元细胞,在其他细胞的间期核中也可以见到这一结构。

称之为巴氏小体,也称为X染色质。

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呈异固缩状态(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直径约1μm,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

Barr小体出现在哺乳动物雌性个体细胞的细胞核边缘,这主要是因为这条染色体处在失活状态所致。

Morishima 等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方法证实了失活状态的性染色体与其他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一样,在DNA 复制时总落后于其他常染色质,且大多出现在核膜边缘。

性染色质在人类中,正常男性个体出现Barr 小体的比例约为1%,正常女性的细胞只可能出现一个Barr 小体,比例为17~39%。

对于具有性染色体畸变的个体来说,Barr 小体出现的数目等于细胞内X 染色体的数目减1。

如下表rr小体);间期细胞核中,Barr小体大小约1μ,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紧贴核膜内缘,染色较深。

X染色质的数目是X染色体数目减一。

正常女性间期细胞中,X染色质阳性检出率为20%~70%,男性细胞中则平均低于1%(0~10%)。

但在Kliefelter综合征(47,XXY)患者细胞核中可见到X染色质。

因此,通过X染色质数目的检查,可以鉴定性别和性别畸形。

本实验取口腔粘膜细胞进行染色观察,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X染色质约15%左右,平均16.4%,不超过30~35%,仅含1个X染色质。

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

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

姓名系年级学号日期科目遗传学实验题目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摘要: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形成的呈异固缩状态,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在遗传学、细胞观察方面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实验掌握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正确识别X染色质,即Barr小体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假说以及为失活X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地特点。

本实验中通过取人口腔颊部上皮细胞与发根毛囊细胞进行硫堇染色、显微观察识别巴氏小体并进行计数,来描述巴氏小体的形态,并统计其在不同性别人体细胞中的出现率。

引言1949年,加拿大学者Barr在雌性猫的神经元细胞核中发现一种染色很深的小体,而在雄性猫中则极少出现。

他以更多的动物组织做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有袋类、偶蹄类、食肉类、灵长类(包括人类)等动物的不同组织的体细胞中,同样显示这种性别差异。

Barr称这种小体为核仁随体,现在我们通常称之为巴氏小体。

Barr推论这种小体是由性染色体的异染色质衍化来的。

20世纪60年代前后,根据对性染色体异常病人的X染色体与X染色质数目的关系的研究发现,X染色质数等于一个个体的X染色体数减1。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一个X染色质是一条异染色质化的X染色,在间期其DNA的复制要比其他的染色体晚(Morishima,1962)。

在一个个体中,究竟是来自父本还是来自母本的X染色体失活,则是随机的,这种随机失活是生物体内的剂量补偿机制(Lyon,M.,1962)。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X染色质是一种包含结构基因的异染色质,这种异染色质通常称为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 chromatin)。

因为X染色体的失活是个比较复杂的生物学问题,目前对这一现象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释的疑点。

例如:是否所有组织的全部细胞中,在任何时间都存在这种X小体?失活的X小体是如何进行复制的?虽然对X小体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但目前X染色质的检查,在医学遗传的研究中,临床和法医诊断上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