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的中考练习

合集下载

中考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考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6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上①谓侍臣曰:治《如治病,病导愈,犹宝将护。

俛|遽自放纵,病复作, 【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傥:倘若。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管夷吾举于士( ) (2)困于心衡于虑( )(3)病虽愈()(4〉四夷俱服 ( )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译文:3.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4分)答: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4分) 答:答案:1. (1)狱官。

(2)通“横”,梗塞,堵塞,不顺,(3)即使。

(4)臣服,服从。

评分标准:4分。

每题1分。

2.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的才干。

评分标准:2分。

紧扣“所以”“动”“忍”“曾”的理解,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

评分标准:2分。

紧扣“故”“数”字的理解,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3. 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中考文言文复习:有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试题

中考文言文复习:有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试题

中考文言文复习:有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试题
中考文言文复习:有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后面习题
1、解释词语
管夷吾举于士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衡于虑而后喻无法家拂士
2、选择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殚其地之出出入之迂
所以动心性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曾益其所不能曾不若孀妻弱子
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
3、翻译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课文理解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它的论点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作者先分析论证,最后归纳总结,分两个分论点。

B、文章分别用了道理论证,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的观点,反面论述的是“生于忧患”,正面论述的是“死于安乐”。

C、第一段列举了六个例子,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是从逆境中走出来,成就了大业,成为了圣君贤臣。

D、本文选自于《孟子》,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中国的“四书”,孟子与孔子是中国的两位圣人,合称为“孔孟”。

5、拓展延伸:结合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对“死于安乐”的理解,说说今天我们年轻一代应该如何去创造美好的人生。

第 1 页。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外对比阅读五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外对比阅读五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外对比阅读五篇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

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

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

不出三年,夫差③为禽④。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范蠡(lǐ) :人名,越国大臣。

②籴(dí):买进谷物。

③夫差:吴国君主。

④禽:同“擒”,捉住。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而王何患不思后患敌国外患B.举棋不定举于鱼盐举国上下不胜枚举C.智寡才轻郁郁寡欢鳏寡孤独轻诺寡信D.请食于吴丰衣足食食不裹腹锦衣玉食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于吴,则食可得也。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以议论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吴王的智寡才轻、不思后患。

C.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详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略写了“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4.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也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加以阐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精选6篇(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精选6篇(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精选6篇(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牙,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牙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群书治要》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人恒过______________(2)而后作______________..(3)鲍叔终善遇之______________(4)及小白立______________..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停两处)(2分)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文告讲我们“磨难造就人才”,【乙】文中的管仲经历了哪些磨难?管仲的成功,还借助于哪些外在因素?(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专练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专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

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

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

”求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

乃西至秦。

秦孝公卒。

说惠王,弗用。

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

游燕,岁馀而后得见。

说燕文侯,文侯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选自《史记•苏秦列传第九》,有删改)【注释】①说:劝说,说服。

②少:轻视,贬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衡于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出游数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期年,以出揣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3.【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含答案)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一、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3.入则无法家拂(bì)士“拂”同“弼”,辅佐。

二、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使动用法)2.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使动用法)3.饿其体肤(饿:使……受饥饿。

使动用法)4.空乏其身(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

使动用法)5.行拂乱其所为(乱:使……扰乱。

使动用法)6.动心忍性(动:使……震撼;忍:使……坚忍。

使动用法)7.人恒过(过:犯错误。

名词用作动词)8.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指在国内。

动词用作状语)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

动词用作状语)10.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使……生存发展。

使动用法)11.而死于安乐也(死:使……萎靡死亡。

使动用法)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敌对的。

名词作形容词)三、一词多义1.于:(1)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3)征于色(介词,在)(4)生于忧患(介词,在)2.发:(1)发于畎亩(动词,兴起,指被任用)(2)发于声(动词,显露、流露)3.拂:(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2)拂士(同“弼”,辅佐)四、古今异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起用今义:送出,发生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用今义:往上托,推举3.征于色,发于声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4.而后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说明,打比方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6.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7.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今义:进入(动词)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今义:出去(动词)9.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五、重点句子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习题分六部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理解默写、阅读选择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同,意思为:(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意思为:(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意思为:2.古今异义管夷吾举于士.古义:今义:士兵3.词类活用(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必先苦.其心志句中意为:②劳.其筋骨句中意为:③饿.其体肤句中意为:④空乏.其身句中意为:⑤行拂乱.其所为句中意为:(2)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动.心忍.性①动,句中意为:②忍,句中意为:(3)名词作动词人恒过.原意为:错误,句中意为:(4)动词作状语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句中意为: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句中意为4.其他重点实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畎亩:(2)百里奚举于市.市:(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任:(4)曾益..其所不能曾益:(5)人恒.过,然后能恒: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虑:作:(7)征.于色.征:色:(8)入则无法家拂士....法家:拂士:(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10)国恒亡.亡:5.一词多义(1)喻①而后喻.②引喻.失义(《出师表》)(2)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③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3)拂①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③参差披拂.(《小石潭记》)(4)劳①劳.其筋骨②无奔走之劳.矣(《送东阳马生序》)③少时用心于学甚劳.(《送东阳马生序》) ④上自劳.军(《周亚夫军细柳》)(5)过①人恒过.,然后能改②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③岂他人之过.哉④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⑤过.中不至(《陈太丘与友期行》)二、文言虚词1.而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困于心,衡于虑三、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卷版)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卷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典练习课文整体把握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首先采用的论证方法. 从正面论述()。

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反面论述,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答:基础知识积累1.文学常识填空(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作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和孔子齐名,世称(),同为()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2)“四书”指 :<< >><< >><< >> 和《孟子》。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必先苦.其心志()④曾.益其所不能()⑤人恒.过()⑥衡.于虑()⑦而后喻.()⑧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傅说 / 举于 / 版筑之间 B.故天 /将降大任 / 于是人也C.必先 / 苦其心志D.行 / 拂乱 /其所为4.下面加点字词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所以..动心忍性C.人恒过 ? 然后..能改 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按原文内容填空(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重点语段阅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浙江衢州2008(一)(1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必先苦其心志(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曾益其所不能.(2)人恒过然后能改.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答案:16.(1)(被)选拔(2)责任(使命、任务)(3)使……困苦(4)了解(明白)(4分,每小题1分)17.D (2分)18.(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分,每句2分。

意思符合即可)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家经典著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3分)①管夷吾举于‎士举:_____‎_____‎_____‎__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_____‎_____‎_____‎__③所以动心忍‎.性所以:_____‎_____‎_____‎__2.下边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4.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5.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是哪两句‎?()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6.下面选项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艰难困苦,玉汝于成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D.霜叶红于二‎月花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

生于忧患,生于安乐。

原文填空。

1、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的(客观点击)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2孟子强调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从个人谈到国家,针对国君提出的论断,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故的高度概括的句子是如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王4、本文的中心论点(主旨句)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本文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6、经历磨练的目的是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7、正面论证磨练人意志的益处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8、本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9、第三段的内容是围绕什么展开的?苦其心志10、本文侧重论述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11、由个人推论到治国,得出的结论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者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内容解析1、本文讲述了哪两个问题?(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个人作为,治国方面。

)2、本文的论证顺序是什么?从个人谈到国家,有特殊上升到一般。

3、本文所举六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都是出身卑微的人,在大有作为之前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练。

4、第1、2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摆事实。

举了六个人物,列举名贤,意在引出下文所要议论的问题,同时增强语言气势。

为下文议论提供论据,论证人才在社会中受到磨练的必要性,用事实论证生于忧患的道理,说服力强5、第3、4段说明了什么精神?论述了什么内容?人要有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在生活上,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艰难痛苦的磨练。

论证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6、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用艰苦环境造就。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作者认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你同意吗?为什么?同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汇编已整理,无重复12.【2013年·浙江省绍兴市】(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必先苦.其心志▲(3)曾.益其所不能▲(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17.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答:▲【答案】15.(4分)(1)任用,选拔(或“被任用”、被选拔)(2) 使……痛苦(3)通“增”,增加(4) 脸色(表情、神情、神色)16.(4分)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17.(4分)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

09顺义区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下列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劳.其筋骨④曾.益其所不能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专题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生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文言文(

专题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生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文言文(

专题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2022·贵州黔西·中考真题)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战国】《孟子·告子下》)【乙】吾观史蝤①以不能进蘧伯玉②而退弥子瑕③,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国以(因为)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贤能的人)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一定)复(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宋】苏洵《管仲论》)注:①史蝤:蝤qiū。

春秋时卫国大臣,以敢谏闻名。

②蘧伯玉:蘧qú。

春秋时卫国大臣。

③弥子瑕:春秋时卫国将军。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②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③萧何且.死____________④固.宜如此也____________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3.【甲】文用舜等先贤的例子证明要担当大任,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简要谈谈你从这段话受到的启发。

4.【甲】文中点到的“管夷吾”,即是【乙】文中的管仲。

对这位担当大任的人,苏洵说“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那个管仲呀,为什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死了呢?),包含了委婉批评色彩。

说说批评了管仲什么。

二、(2022·广西柳州·中考真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精练卷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精练卷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精练卷原文呈现教参译文(加粗内容翻译以课下注释为准)教参段层①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ɡ)益其所不能。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财资缺乏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第①段: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据此事实,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第②段:孟子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自然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文章中心】本文主要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中考重点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背诵检验

中考重点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背诵检验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写人面部表情的变:,。

4.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5.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知错能改的句子是,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的句子是。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表明艰苦磨练对人才成长作用的句子是,。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从反面分析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10.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也说过意思相近的话。

答案: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8.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乱国外患者。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舜发. 于畎亩之中(2)人恒过.(3)衡. 于虑2.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连用六个历史名人的例子,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是经历艰苦的磨炼成就的,为得出“天将降大任……”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

B.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考验之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C.本文运用了排比句式,说理充分透彻,气势磅礴,增添了文章的气势。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以较多的文字从个人角度论证“生于忧患”,以较少的文字从国家角度证明“死于安乐”,从而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答案1. (1)起,指被任用。

(2)犯错误。

(3)同“横”,梗塞、不顺。

2.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所以、动、忍、曾益、其)(2)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入、法家、拂、士、出、恒)3. D(总分总结构,错误。

分总结构)试题2:天津市,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训练题训练题(一)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士:士卒 B饿.其体肤饿:使……饥饿C.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D.因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皆以美于.徐公B.曾益其.所不能其.真不知马也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不知而.不愠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B.孟子的说理散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召力。

C.孟子认为,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土,外部没有实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就一定会灭亡。

D.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得出困境出人才的观点后,类推到统治者治国上。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C.人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强”,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错误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于.优患而死于安乐也舜发于.畎亩之中B.人恒过,然.后能改烨然.若神人C.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人则.无法家拂士6.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B.首段连用六个事例,对比鲜明,排比的句式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首段阐明了承担重大使命的人都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道理。

D.第二段由个人说到国家,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最终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发现B.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C.所以动心忍性.性:性格D.征.于色,发于声征:征验、表现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皆以美于.徐公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楚王问其故.C.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言和而.色夷D.人则.无法家拂士得之则.生9.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中考文言文试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中考文言文试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中考文言文试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题目]
阅读文言课文(节选),完成1、2题
①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选出对语句理解有错误的一项 ( )
A.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意思是:于是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人们。

C.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意思是:在国内,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样的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

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意思是: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2. 归纳选文第①段中作者的基本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解]
第1题。

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辨误。

答案: B
第2题。

考查对第①段所阐明的基本观点的归纳。

答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
艰难,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中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检测

中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检测

中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检测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4、5、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幸福生活的语句: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陋室铭》《陋室铭》可以调素琴,8、《陋室铭》9、《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0、《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何陋之有?12、《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3、《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4、《小石潭记》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15、《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16、《岳阳楼记》中从空间上形容湖面上的广阔浩渺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7、《岳阳楼记》中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8、《岳阳楼记》中写迁客骚人雨天登楼观景时的普遍心理状态的句子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19、《岳阳楼记》中写天气晴好时迁客骚人欢乐所激发的思想感情句子是: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年中考对比阅读集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年中考对比阅读集锦

一、[甲]人恒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同“弼”,辅佐边境6、翻译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答:甲文的主要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的主要观点:防患于未然共同特点:卒章显志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10、解释(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1)明白、知晓;(2)同“弼”,辅佐;(3)匹敌、对抗(4)完全11、翻译(1)人恒过,然后能改。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卒章显志。

三、【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外患,国家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的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字词句积累:1、字音畎(quǎn)亩傅说(yuè)胶鬲(gé)2、词义畎(quǎn)亩:田间,田地。

士:此处指狱囚管理者。

任:责任,担子。

拂:违背,逆,不顺。

乱:干扰,错乱。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生:生存发展。

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读bi,辅佐。

恒:常。

曾:同“增”。

征:表征,表现。

法家拂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3、通假字法家拂士拂:bì弼,辅弼。

衡于虑衡:héng横,梗塞,指不顺。

4、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课文内容理解(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这一章讲的是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4)、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

(5)、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这六个事例很好的支撑了其后的论证。

(7)、本文先接连举事例,再讲道理,最后明确观点,全文4节,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列举历史上圣贤们大苦大难的遭遇,论述担负大任并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先经历一番苦难的磨练。

第二段(3):论述人常处于困境之中才能振作奋发,国家没有忧惧则要灭亡的道理。

第三段(4):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文章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中考链接辽宁省辽阳市(2009年)(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8~11题。

(10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②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③炫卖④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⑤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注释】①舍:住屋。

②市:市场。

③贾人:商人。

④炫卖:边喊边卖。

⑤学宫:学校。

⑥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⑦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8.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2).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此可以处吾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10.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成才的史实和乙文“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11.“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句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大连市(2009年)(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则(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然(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11.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2分) 北京市(2009 年)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饿其体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11.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

(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

/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吉林省长春市(2007年)(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家经典著作。

(1分)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空乏其身衡于虑而后喻11、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