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备考串讲笔记讲义整理7
2014年中学教师资格省考教育学整理笔记小抄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产生:(一)神话起源说:是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二)生物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把教育概念生物化了,把教育看做动物的本能行为,从根本上否认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意识性,是偏颇而错误的观点。
(三)心理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孟禄。
将教育活动归结为无意识的模仿活动,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因而是不全面的。
(四)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教育产生于劳动。
从20世纪80年代后地位发生动摇。
(五)交往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是:叶澜。
《教育概论》认为教育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不是劳动生产,尽管人类社会最初的交往活动大量是从劳动中进行的,但我们依然不取生产劳动为教育的形态起源。
总之:目前我国比较倾向于交往起源说。
二.教育的发展(一)原始教育阶段特点:教育没有从人类的诸多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教育活动;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简单,粗糙,原始;人们受教育机会均等。
(二)古代教育阶段1.奴隶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的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未健全。
2.封建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方法呆板,奉行强迫与棍棒教育;官学与私学并存等。
(三)现代教育特点:教育的普及性,义务教育形态出现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形式多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深入。
系统,教育手段现代化。
网络化;教育国际化。
三.教育的内涵: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四.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是一种有目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1.人类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2.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活动,3.这种影响作用于人的身心两方面,4.它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其根本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超详细版本
《教育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2014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
2014最新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一、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二、评价目标的说明三、试卷结构四、考试内容一、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一、总体的评价目标1、能了解最初步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基本原理,懂得教育规律;2、能掌握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于中学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3、结合知识教学,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以及研究教育的兴趣和能力。
二、评价目标的说明1、“了解”是指考生通过学习应知道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2、“理解”是在了解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把握基本规律,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3、“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初步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中的问题,能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三、试卷结构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题型比例:选择题30%,填空题20%,简答题30%,论述题20%认知层次比例:了解30%,理解50%,掌握20%四、考试内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评价目标】1、了解教育的本质。
2、理解学校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3、理解原始社会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4、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5、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词源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1.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教育的三大区别;2.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教育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在对象、目的、方式三个方面的特殊性表现;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学校教育:由专门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备考串讲笔记讲义整理6
2015年内蒙古教师资格证报考即将启动,兴安盟人事考试信息网整理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资料,帮助广大考生备考。
希望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第六章课程一、课程概述(一)课程一般概念在西方,“课程”即“跑马道’,指学生要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意义上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1、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3、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常年编制的和学周的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关于课程的类型有以下5种分类: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基础型课程的要求最基本,适应范围大,并可以作为生长点,在此基础上拓展。
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基础型课程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比起基础型课程来有较大的灵活性。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将课程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次,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将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梳理
教育学重点梳理[2014][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斯宾塞认为教育就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3]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
[4]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原因、为什么)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自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面上。
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
综上所述,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5]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p4)[6]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对象——是一种“人-人”之间的关系;活动目的的特殊性——培养人;活动方式——以一种特殊的规训方式呈现。
[7]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8]狭义的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
[9]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0]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1]更狭义的教育——德育。
更广义的教育——大教育观。
[12]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首先表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其次表现在学校教育的组织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
学校教育具有稳定性。
[13]大教育观的形成:1965年,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原则。
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3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教育。
另外,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实现个性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
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与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表现在人具有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还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有以下不同的观点: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
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美国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2、外铄论外铄论者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对于人自身的因素,有的认为是需要改造的,如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持这样的观点。
有的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外铄论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他甚至这样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备考串讲笔记讲义整理5
2015年内蒙古教师资格证报考即将启动,兴安盟人事考试信息网整理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资料,帮助广大考生备考。
希望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一、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
但人共有的本质属性不能代替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自然的属性,受自然属性的制约。
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反映,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在教育这种特定环境下,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其主要任务是学习,通过学习获得身心的发展。
由于相对于教师来说,他们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传统的教师权威的文化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天然的权威性,这种天然的权威性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并不是对教师的完全盲从,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
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学生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和独立意志。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学生是不成熟的青少年儿童,是未进入正式成人社会的“边际人”。
长期以来,学生没有被看做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他们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
2、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从法制角度讲,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不仅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并且受到社会特别的保护。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要点复习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广义的教育: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在三个要素中: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制度化教育产生的标志:学校教育系统的建立,时间17世纪(近代)制度化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的形态依据实施机构划分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教育的形态依据历史存在方式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
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学内容主要“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雅典一向被看成“文雅教育”的源地。
我国“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西欧教会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世俗封建学校的“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是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
近代教育的特点: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制教。
现代教育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夸美纽斯在提出“把一切知识教验一切人”的教育目标的同时,找到了班级教学形式。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一书汇集了他的思想: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主张“有教无类”,大办私学。
2014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中学)考试复习讲义
(中学)复习讲义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里学》201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2014了解问题地准确一、帮助教师理论指导提供科学的教学二、为实际(中学)《教育心里学》干预学生并预测三、帮助教师研究进行教学实际结合四、帮助教师复习讲义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章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年代以前20世纪(20时期初创一、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教育心理学命《教育心理学》第一本桑代克美国年1903...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与教中学校情境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名的专著。
学科。
交叉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 ) 年代末50年代到20世纪(20时期发展二、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科心理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学与教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发展很快。
、教师学生、包含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开的。
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学科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教、学习过程等五种要素;由环境和教学媒体、教学内容教学信息论和教学机器、斯金纳程序教学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反思过程/评价和学过程的思想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一( ) 年代末70年代到60世纪(20时期成熟三、学生1.罗杰斯、人本主义课程改革CAI运动、课程改革发起布鲁纳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主体学生是学习的 ) 年代以后80世纪(20时期完善四、用。
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1994布鲁纳在。
主要范畴,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个体差异第二是表现在指导地位,关键作用教师2. 性研究,主动教学内容3.性研究,是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反思一般表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2014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考试重点整理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考试重点整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 3、学校教育制度(1)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人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叫___学校教育制度_______。
(13年1月真题)(2)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3)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5、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军事技术教育)、书(学字)、数(计量)。
以礼、乐为中心【例题·选择题】我国学校教育始于( )A.奴隶社会初期B.奴隶社会末期C.原始社会末期D.封建社会中期【答案】A【解析】: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从西周以后,出现了“国学”和“乡学”,这就是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
说明在西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学校教育就诞生了。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P7(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6、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阶级性、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备考串讲笔记讲义整理9
2015年内蒙古教师资格证报考即将启动,兴安盟人事考试信息网整理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资料,帮助广大考生备考。
希望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第九章德育一、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具有①社会性。
②历史性。
③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德育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的总要求3、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等能力。
4、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
对不良影响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能力。
(四)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有:一、德育目标;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三、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2014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七章
第七章教学(上)一、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包含以下几方面含义: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二)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教学的主要作用是: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充发挥作用。
因此,应妥善地安排教学与其他教育活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教学任务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
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智力,一般是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
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是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它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信心的综合体现。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二、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备考串讲笔记讲义整理8
2015年内蒙古教师资格证报考即将启动,兴安盟人事考试信息网整理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资料,帮助广大考生备考。
希望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第八章教学(下)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一)备课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备课内容包括: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
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
写课时计划,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其中,教学进程包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时间的分配。
(二)上课1、课的类型与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课的类型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任何一种课的结构在实际运用中,都会根据情况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①组织教学。
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
②检查复习。
检查复习的方式,有口头回答、黑板演算、检查课外作业等。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要点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要点教育目的: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在经过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怎样的积极变化;狭义: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的总要求。
功能:规范、选择、激励、评价功能。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个教育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概括。
内容: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
特征:全局性、变动性、现实性、阶段性。
当前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联系区别:联系:在对教育社会系的规定上具有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教育目的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还有怎么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
教育目的理论:个人本体论、社会本体论、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是生活论、教育适应生活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1全面发展课程价值观;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设计;3回归生活的课程内容观;4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观;5民主化和多样化的课程管理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划重点2014年
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划重点2014年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教师资格证的获取
2.教育学笔记的重要性
3.2014 年教育学重点内容
4.如何有效整理笔记
5.提高笔记的使用效果
正文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获取教师资格证是必备的条件。
在考试过程中,教育学是必考的科目之一,因此,如何掌握教育学的重点内容,整理好笔记,提高笔记的使用效果,对于备考来说至关重要。
教育学笔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知识体系,也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我们巩固记忆,提高考试的通过率。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教育学笔记的整理工作。
2014 年教育学的重点内容包括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
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应该在笔记中明确标注,以便于复习时快速找到。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将易错点、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如何有效整理笔记呢?首先,我们应该将笔记分为不同的模块,如基本理论、教育史等,以便于我们快速定位和查找。
其次,我们应该将笔记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标注,如加粗、划线等,以便于我们快速识别和记忆。
最后,我们还应该定期回顾笔记,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提高笔记的使用效果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做练习
题、模拟考试等方式,来检验我们对笔记的掌握程度。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分享笔记、讨论学习等方式,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作为一名初中教师,获取教师资格证是我们必备的条件。
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划重点2014年
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划重点2014年(最新版)目录1.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的重要性2.2014 年教育学考试的重点内容3.如何有效地整理和应用笔记4.提高笔记效果的建议正文作为一名初中教师资格证的考生,掌握教育学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它涵盖了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掌握教育学知识,制作一份详细的笔记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如何在 2014 年的教育学考试中划重点,提高笔记效果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的重要性。
一份好的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理论,梳理知识点,加深对教育学知识的掌握。
同时,笔记也可以帮助我们在考试前复习,快速回顾所学内容,提高复习效率。
其次,了解 2014 年教育学考试的重点内容。
根据历年教育学考试题目和考试大纲,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内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个体发展、课程与教学、德育、班级管理、教育心理学等。
在整理笔记时,应着重关注这些方面的知识点。
接着,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地整理和应用笔记。
在整理笔记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提炼重点:将教育学理论和知识点进行概括,提炼出关键点,以便于快速回顾。
2.归类整理:将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方便记忆和复习。
3.举例说明:通过举例说明教育学理论的应用,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4.制定复习计划:根据笔记内容,制定复习计划,确保在考试前能够全面复习。
最后,提供一些提高笔记效果的建议:1.多做练习题:通过做练习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理论,同时也可以检验我们的笔记效果。
2.多与同学交流:与同学交流笔记内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以提高笔记效果。
3.定期回顾笔记:定期回顾笔记,加深对教育学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笔记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划重点2014年
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划重点2014年作为一名即将踏入教育行业的准教师,初中教师资格证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一道门槛。
本文将为您梳理2014年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核心知识点,并提供一些备考策略与建议,帮助您顺利通过考试。
一、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要性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检验考生是否具备初中教师基本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获得初中教师资格证,不仅是成为一名初中教师的必备条件,也是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拓宽职业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
二、2014年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划重点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教育教学原则包括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教育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等。
3.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认知发展、情绪情感发展、个性发展等方面,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4.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德育原则包括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等。
德育途径有课堂德育、课外活动德育、班主任工作等。
德育方法包括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境感染法、实践锻炼法等。
5.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掌握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如民主管理、教育性管理、科学管理等方面。
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如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等。
三、备考策略与建议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确保学习时间充足。
2.梳理核心知识点,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3.多做真题,了解考试题型和难度,提高应试能力。
4.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答题效果。
5.保持良好的心态,克服焦虑,增强信心。
总之,2014年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核心知识点涵盖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中学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讲义资料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逐章逐节梳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2、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归为非制度化教育。
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4、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5、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8、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9、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0、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1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014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二章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和发展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到社会政治绎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影响,并对这此因素产生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但培养什么样的人,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也产生积极的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自古以来,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维持、巩固和发展,都需要不断有新的接班人,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学校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
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藉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内蒙古教师资格证报考即将启动,兴安盟人事考试信息网整理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资料,帮助广大考生备考。
希望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第七章教学(上)一、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包含以下几方面含义: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二)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教学的主要作用是: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充发挥作用。
因此,应妥善地安排教学与其他教育活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教学任务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
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智力,一般是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
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是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它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信心的综合体现。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二、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其主要观点如下: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首先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教材或精神客体的中介,掌握科学认识方法,以最经济的途径认识现实世界并改造主观世界、发展自身的活动过程。
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
教学认识的客体以课程教材为基本形式,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凝聚的精神客体,既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又是他们认识和发展自身的工具,具有中介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活动。
其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教学过程同样受—般认识过程普遍规律所制约。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学生个体的特殊性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
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教学基本方式是“掌握”。
(2)认识的交往性。
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
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认识是发展,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完全人格的养成。
(4)有领导的认识。
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形成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教师(领导)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体结构”。
学生的认识实际上走的是人类认识的捷径。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或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学生主要是通过‘读书”“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去‘应用”和“证明”。
这是一条认识的捷径,可以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表示的,是前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概括,而不是来自学生的实践与经验。
教学中学习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
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的,且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包括一般认识能力和特殊能力。
重视教学的发展性,是新时代的要求。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的条件是: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
也只有规律性的知识,才需要理论思维的形式。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教学过程中的知、情、意的统一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知、情、意是教学过程内在的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相关,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对这些方面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因此,教学中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不仅要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
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实现培养目标。
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且呈现多样综合的特点。
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的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
感知的来源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教具的演示、参观或实验,教师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再造想象以及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第二,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
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3、巩固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复习,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巩固的联系。
4、运用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组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以形成技能技巧,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5、检查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对组织进行教学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也要防止在运用中出现简单化和形式主义的偏向。
因此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生动活泼、多种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