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9课《爱莲说》课文解析 北师大版(通用)
初中语文文言文爱莲说原文及其翻译赏析

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水面上陆地上草本和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但我却独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越从远处闻,越发觉得清幽。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笔挺洁净地直立在水中,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而莲是花中的品德高尚者。
唉!对菊花的钟爱,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莲花那样钟爱的人,跟我一样的还有谁呢?但对牡丹爱的人当然是很多的了!【赏析】一、内容梳理段落层次(一) 爱花者蕃陶渊明爱菊(例1)以名人爱菊作陪衬比较。
世人爱牡丹(例2)以普通人爱牡丹作陪衬比较。
予独爱莲(主体) 突出自己(独)与各类人不同,爱莲。
其理由:1 本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形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 气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二) 点明题意菊花是花之隐逸者(说明照应例1) 隐者不显现,鲜有闻。
(不可取)牡丹花是花中富责(说明照应例2) 追逐富贵者多,不显其超凡。
(不可取)莲花是花中之君子(说明照应主体) 像我这样的人不多。
(肯定自己像莲,高洁。
) 通过对莲花的赞美,抒发了作者刚直、纯真、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句1 通假字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蕃”通“繁”,多)2 常用词理解(1) 出淤泥而不染“染”一般解释为“沾染”,联系上下文,在这儿应解释为“玷污”、“染污”。
(2)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古文中也解释为“利益”,但在这作“更加”讲:“植”古文中不仅可解释为“栽”,还可解释为“挺立”。
初中语文_第五单元 第九课 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
2.诵读课文,体味语言之美。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4.培养学生保持坚贞正直的价值取向,使其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上这副图片,这是什么花?生:荷花师:荷花又叫莲花,芙蓉、菡萏、玉环等。
小学的时候我们曾学过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我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曾写过一首赞誉莲花的作品,大家看一下大屏幕,能想的出来这句诗歌是什么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历代文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可谓情有独钟,那么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歌颂荷花的千古佳作,——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预习检测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2、题目含义“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还可以用来记叙、抒情。
题解: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朗诵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五步阅读法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
学生范读,听读课文录音,注意断句和朗诵情感。
学生模仿名家朗诵——点名学生试读——齐读。
2、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1)结合课下注释和手头的翻译工具翻译课文;(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同桌交流——教师提问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五个个文言句式:水路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点名学生尝试翻译第一、二段——教师出示全文翻译四、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本文思想和艺术。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教学课件】《爱莲说》(北师大)

例句: 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像品德高尚的君子。
温馨提示:
从梅、兰、竹、菊、蜡烛中选择一个对象。
畅言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展读延伸,师生对话
梅
兰菊竹来自烛畅言教育谢谢观看!
畅言教育二维码 扫一扫,提出你的建议!
畅言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 第九课
爱莲说
本课时编写:甘肃省金塔第四中学 栗金花
畅言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畅言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畅言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畅言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非常博学,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
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他曾带领属下在官 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夏
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
,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畅言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展读延伸,师生对话
仿照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爱
,因为它
”的句式造句。
1、从课文第一段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2、写出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品质?
温馨提示: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分工合作,最后派代表上台来 展示、讲解。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你准备好了吗!
畅言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悟读质疑,生生对话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品读探究,多元对话
爱莲说原文及讲解

爱莲说原文及讲解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应当就很多了!文言知识作品断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词多义(1)鲜陶后鲜有闻(少)芳草鲜美(鲜艳)《桃花源记》(2)之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之出淤泥而不染(联词,无实际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香远益清(形容词“远”用作动词“远播”)参考赏析写作风格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盛:特别,十分。
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八年级语文下册 5.9 爱莲说课件3 北师大版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 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 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之水 花陆
草 木
菊 花
牡 丹
背 诵
莲 花
再见!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文言词语
美丽而不端庄
洗涤• 1、可爱者甚蕃
蔓延• 2、濯清涟而不妖 生枝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3、不蔓不枝
• 4、亭亭净植 •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7、宜乎众矣
应当
少
立,树立
托物言志
想一想: 1.你认为周敦颐和陶 渊明的人生志趣相同 吗? 2.你认为周敦颐的出 世态度在我们今天还 有什么意义吗
爱莲说
周敦颐(宋)
梅梅梅 兰
菊
竹
竹
竹兰
——
花康 乃
给馨 母 亲 的
——
情玫 瑰
象 征 爱
——
百 合
代 表 祝 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采莲曲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北
鱼戏莲叶南
《爱莲说》课文讲解

《爱莲说》课文讲解【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后人遂称为“濂溪先生”。
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成为宋明理学的基础范畴,他本人成为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
他人品高尚,胸怀磊落。
任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县)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名曰“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亭亭玉立。
作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浑浊,运用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表现手法,即将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可以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于感染力。
【关于说】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
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疏通讲解课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爱菊”表明陶渊明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表现出其不苟随世俗的高洁品格。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用世人爱牡丹的世俗风气,来反衬自己爱莲花的高雅。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濯(zhuó)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爱莲说》教案 北师大版(通用)

《爱莲说》教学案例一、学情分析这是一个特殊的班级,学生基础之差,就我而言,可以说是叹为观止。
第一次摸底考,很简单的题目,居然大半学生开了红灯。
在以后的考试中,成绩也很不理想。
主要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有问题。
经验告诉我,这类班级要有提高,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上课也必须降格以求,以适合他们的接受能力。
比如,多用口头语,多用通俗语,少用书面语,少用文言文,尽管所教的是文言文。
另外要重视故事的价值,说话要形象具体,以便于学生能够感知,能够领会。
二、教案《爱莲说》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托物言志”,即借物来说理、抒情的写法;2.领悟短文的志趣和情操:清廉正直、洁身自好;学习重点:物——“莲”美丽的形象志——坚贞正直、鄙弃名利。
教学难点:动员学生探究性学习及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价值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步骤:课前预习:1、作者周敦颐。
2、“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淤泥濯清涟亵玩隐逸等。
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温故而知新,由《陋室铭》导入《爱莲说》。
二、释题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我为什么爱莲的道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叙事、写人、咏物的形式来阐述见解、说明道理。
讲究辞采,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近。
三、简介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任州县地方官吏,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创始人,古代著名哲学思想家。
后人将他的著作编为《周元公集》。
这篇“说”,是他在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南康知军)时写的。
在此期间,他曾亲率属下在府署(军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四、朗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有表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五、掌握下列词语的音义蕃fan(多)淤yu泥(淤积的污泥)濯zhuo(洗涤)清涟lian(此处指清水)亵xie(亲近而不庄重)噫yi(叹词)鲜xian(少)六、赏析课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9课《爱莲说》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

有的学生会想到:(1)莲花的特点是什么?(2)课文为什么要写莲花?……
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老师要给以鼓励,借此契机教师导入,本文写莲花的什么?同学们想知道吗?那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这时板书课题——爱莲说。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选择
根据本文的特点,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这些教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学法引导
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本课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情景导入,观察描述。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
②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③学习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学习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诱思导学,分析寄托。
1.有人说:做人做事只在特定时刻需要“出漪泥而不染”。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整篇文章通过“莲”来表达自己的志趣,在我们所学过或接触到的文章里,有过这样的文章吗?举例谈谈。
3.请同学介绍你最喜爱的一种花或树等,并说明你喜爱的理由。
1.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根据自己的社会经历,畅谈自己的独特见解。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花之君子 第9课《爱莲说》备课全方案素材 北师大版(通用)

周敦颐《爱莲说》备课全方案新课导入迎接贵宾、祝贺生日、慰问病人、看望亲友,以及其他一些喜庆活动,常常要献花,这是为什么?是为了借献花表示一种敬意,奉献一份爱心,表达一种祝福。
少年儿童,称为祖国的花朵;十六岁,称为花季;美好的团聚,说是花好月圆;形容春光明媚,说是鸟语花香……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总喜欢用花来形容、赞誉,可见花是非常圣洁、华贵的。
人们不只是用花来装点世界,美化生活,还赋予花一定的性格品质。
如梅花以“傲”为美,她冒风霜,战冰雪,总是第一个迎接春天的到来,表现了谦逊无私的精神世界。
就说落花吧,也是极为可敬可爱的。
到了一定的时候,她不贪恋枝头,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化为肥料,滋养哺育百花开放。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人们爱什么花,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志。
本文是周敦颐写的,他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写莲花、寄托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来认真阅读课文吧。
积累整合文言知识1.易读错的字音蕃(fán) 濯(zhuó) 亵.玩(xiè) 涟(lián) 颐(yí) 淤.泥(yū) 噫(yī) 隐逸.(yì) 蔓(màn) 2.一词多义 晋陶渊明独爱菊(仅,只)而吾以捕蛇独存(独自)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自从)有朋自远方来(从)并自为其名(自己)自不能动(自然,当然)亭亭净植(树立)独 自 植耕植不足以自给(栽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景观) 陶后鲜有闻(听见,听说) 博闻强志(见闻,见识)宜乎众矣(当然)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应该,应当)濯清涟而不妖(转折连词,却)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顺承连词)提刀而立(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庄重)粲粲妖容姿(艳丽,美好)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古时称一切反常的东西或现象)此恐是妖魅凭依耳(迷信传说中指害人的怪物)香远益清(副词,更、越发)满招损,谦受益(利益,好处)益习其声(副词,渐渐、更)五年而秦不益一尺之地(增加)其家必日益(富裕,富足)治大国若烹小鲜(鲜鱼,活鱼)芳草鲜美(鲜艳,鲜明)陶后鲜有闻(少)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大)出淤泥而不染(从……出来)闻宜 而 妖益 鲜 观 远 出不复出焉(出去)水陆草木之花(的)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无意义)作者介绍周敦颐(1017—1073),宋朝理学家。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教学设计】《爱莲说》(北师大)

《爱莲说》甘肃金塔第四中学 栗金花《爱莲说》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花中君子”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2.了解作者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3. 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诵读为主,在读中译,在读中品,在读中悟;2.按照“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依次进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君子之德,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2.积累文言词汇;3.分析莲的形象,理解君子之德。
【教学难点】辨识对比与衬托,掌握衬托的表现手法。
1.多媒体课件;2.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导语:玫瑰的花语爱与美丽,康乃馨花语是母爱和温馨,百合的花语是纯洁和祝福,梅花的花语是坚强。
而有一种花,她,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可药,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花吗?莲花,它还有什么别称?荷花、芙蕖、水芙蓉、菡萏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
古人把它赋予高洁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其中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6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课文,和作者一同分享莲之美。
二、明确目标,展现自我(PPT)三、通读课文,文本对话1.题目解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序、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设计意图:运用平台互动的抢答、随机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奠定基础。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9课《爱莲说》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

关于《爱莲说》一、教材分析:《爱莲说》是现行北师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短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课本上已明确指出: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学习以莲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德育目标: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依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会把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以花喻人的含义及托物言志的写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对初中的学生来说,疏通课文的字词句应是其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疏通课文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学生答疑法”,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由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答疑,疏通课文的字词句,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并获得相应的自学文言文的技巧和能力。
本课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一种新的表现手法,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会多使用启发提问的方式,运用“合作讨论法”、“能力迁移法”,来实现这一教学目地。
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文言语感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五、在教学准备上,我会先安排学生预习新课,扫清字词障碍,熟读短文成诵,并结合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体悟作者情感,了解写作手法。
六、下面,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课的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我会以“学生如花儿幸福的开放”,有的含苞欲放,有的一枝独秀,有的姹紫嫣红。
同学们想让自己这朵花开的更灿烂,更芬芳吗?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
然后以有关古代仁人志士赞美莲花的诗句引入本课,然后我会安排学生自由讨论回答,接着再请个别同学单独作答。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说课稿课件PPT说课稿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说课稿课件PPT说课稿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说课稿课件 PPT 说课稿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说课稿课件 PPT 说课稿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说课稿课件 PPT说课稿教案《爱莲说》说课稿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爱莲说》是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对于九年级来说则更应该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知识点的整合。
锻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霓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缨上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了侗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目黎标: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曝提高生活情趣。
3.教行学重点:1 / 10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诸者的思想。
4.教学难蛮点:如何通过莲花来表苫现作者的理想的。
学生术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出框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学习掖成绩优异的同学对八年级的霍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德,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琉习。
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己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番高他们的能力。
这部分同学推往往自尊心较强,教师要注曳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矣因材施教。
对于双差生要根漆据他们的弱点,选准切入点则很啊抓基础,确保他们合格诲毕业。
教学准备 1.学冻生课前活动安排:搜集写作倡背景给予本课相关的链接。
步 2.教师课前活动安排朗:准备好幻灯片和上课所用以媒体;教学资料。
资料如下傻:写作背景:《爱挞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哇作者周敦颐,宋代哲学家。
詹《宋史》上说他博学力行菠,并引用宋代著名文学家医、---------------------------------------------------------------最新资料推荐------------------------------------------------------ 江西诗派首领黄庭坚的话涎,评价他:人品甚高,胸叮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9课《爱莲说》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2.写几句关于莲花的话可以是对莲花的描写,学习本文的感受,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六.课文总结
1.归纳主题(找出中心句)
2.了解本文衬托的写法
本文中,作者除了写莲,还提到了什么花?几次提到?作用是什么?
衬托的两种类型——正衬,反衬
(1)陶渊明爱菊
世人爱牡丹(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与众不同)
予爱莲
(2)菊花之隐逸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衬托,表现莲的品格高出百花)
莲花之君子者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何人(衬托,感慨世风恶浊,表现作者洁身自好)
牡丹之爱众
全面掌握文章内容
七、教学评价设计
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求一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活动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的方法,着眼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培养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能力。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通过自学,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方法上,并把课堂当作他们能力展示的天地,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3、“迁移练习法”通过课堂练笔加深对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以及促使其良好品质的形成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旨,理解映衬手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
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爱莲说
课题:爱莲说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八(4)班
课时:1课时
提供者
一、教学内容分析
《爱莲说》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课文解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陆:地上。
之:助词,的。
甚:很。
蕃(fán):本义是茂盛,引申为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因不满政局,辞官隐居,有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李唐: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唐朝为“李唐”。
牡丹:著名观赏植物,有“花中之王”之称,花色鲜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妖艳(的品格),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雅,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
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之: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调节音节的作用。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没有堵塞。
蔓:名词活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活用作动词,长枝节。
益:越发,更。
亭亭净植:挺挺地洁净地树立着。
亭亭,直立的样子。
植,树立。
观:观赏。
亵(xiè):亵渎,不尊重。
](①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莲花的?)
【段析】作者从所有的花写起,由面到点自然过渡到要写之花。
“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
其中一个“独”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态度。
“出淤泥而不染”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洁身自好,“中通
外直”比喻君子行为正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美名远扬,“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坚守节
操,“可远观而不可亵远”比喻君子受人敬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
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隐逸者:即隐者,隐士。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和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时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鲜(xiǎn):少。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②怎样理解作者笔下莲的形象? ③怎样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④探究衬托的写法。
)
【段析】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又从映衬中表白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宜乎众矣”写出了追逐富贵的人多,同时表达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也委婉表达了对追逐污浊的世风的鄙弃。
答案速查①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②首先,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以示其洁。
隐逸之士是避污泥而求洁、出世以求洁;莲是出污泥而不染其污,置尘世而不随波逐流,由此见其气节的高尚、品格的可贵。
用“濯清涟而不妖”以示其庄重。
这一点不同于世人,世人一朝富贵,妖媚作态、飞扬跋扈;它却沐浴于清涟之中而不媚于世,处于美境而不忘形,由此见它操守严谨,风骨硬朗。
莲非世俗之人,是“富贵不能淫”的。
其次,“中通外直”,对己内心通达,“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与世无争,超然物外;对人则刚直不阿,有“威武不屈”的凛然正气,并非谄媚阿谀之流。
“不蔓不枝”,不攀缘富贵,不枝节横生、百般钻营。
这样的人,虽不被世风所容,却能芳名远播。
“亭亭净植”,一身铮骨傲气,绝不见俗易志,也不会受人指使利用。
即使混迹于污秽的世俗也能清者自清;置身于肮脏的官场也能洁者自洁。
不避世、不媚俗、不易志,这正是作者理想中的君子形象。
③这篇文章主要借颂扬莲的可爱来勉励人们要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君子的品格,并隐晦地讥讽了社会上追求功名富贵、庸俗不堪的人们。
作者借人们喜爱什么花来表明其品德的高下:他认为菊花
虽然能独抗寒霜却幽居独处,孤芳自赏,逃避尘世;牡丹虽“天下无双艳”,但其显示的富贵荣华,却正合世俗的追逐,令人厌恶鄙弃;只有莲花,洁身自好,不消极避世,不追名逐利。
它高洁的操守和方正的行为正是君子的风范。
通过赞美莲,达到赞美君子的目的,从中透露出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态度。
④衬托的运用有很多种不同的情况,有时可以区分为高衬、低衬或正衬、反衬,有时则无法区分。
本文中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属于反衬,这大概没有争论;但“菊之爱”究竟属于何种衬托,就很难说清。
“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从前一重意义来看,本文作者与之相反,他不赞成避世,而主张入世;从后一重意义来看,则“菊之爱”与“莲之爱”亦似有相同之处。
据此,我们不妨说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也许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至于这究竟是正衬还是反衬,大可不必去管它。
写法也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研究写法的目的是要弄清作者这样写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情意,至于用哪一个名词术语来概括是次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