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三章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适度、 结构合理以及流动有序。
这种状态不但可以充分满足该国或 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资源 的需要,而且也有利于实现该国或该地区 的社会、政治稳定。
首先,人口膨胀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
其次,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过于庞大,在城市, 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年龄人口需要就业; 在农村,有1.9亿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就业 出路。 今年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增加到 1.3亿,2030年将达到3.57亿,2050年达到 4.39亿,约占人口的1/4。
《德意志意识形态》
‚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 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 学、哲学、道德等等。‛ “而发展 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 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 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 物。‛
《 〈 政 治 经 马济 克学 思批 判 〉 序 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介绍
《序言》)发表于1859年。以《政治经济学 批判》为名出版的其中第一分册而写的。这 篇序言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立的科学意义, 其中对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 质作了精辟的说明,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质本 身下了经典性的定义。 《序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作了 经典的论述,勾画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 体系的基本框架。《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 其中第四段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 究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 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
◆从社会意识的主体看:分为个人意识 和群体意分为识; ◆从社会意识的高低层次看:分为社会 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从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基础看:分为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属于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三章)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第二章内容讲世界的本质、本原,讲“世界是什么?”也就是讲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那是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三章内容讲“世界的状态”。

讲各种事物间的关系,就是讲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

唯物论是马哲的基础,辩证法是马哲的“灵魂”,形容它无处不在。

唯物论和辩证法在马哲体系中是自觉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它的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它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二者不可分割地科学地揉合在一起。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第一节是辩证法部分的小绪论)一、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一方面与唯心主义辩证法根本不同,另一方面也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不同,是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1、唯物辩证法的概念定义有三种相似的说法,实质上是一致的。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总纲)(1)讲联系联系的观点(2)讲发展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叫总纲,也是它的基本观点。

它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宇宙间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孤立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和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同时也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静止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在这里,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完全是一致的。

3、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主要内容(1)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

它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具有暂时性和过程性,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是普遍规律;稳定和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运动、发展是绝对的、普遍的;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2)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犹如智慧的大树,主要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

其中“三大规律”的学说是它的“主干”,“五对范畴”是它的“枝叶”。

A、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五对范畴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和系统论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它们没有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世界的物质性-第四章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世界的物质性-第四章实践

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 实践的本质 三、 实践的内在矛盾 四、 实践的基本类型
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
中国哲学:“践行”、 “实行” 或 “行”,尤指道 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伦理和政治行为(亚里士多德) 生产劳动——抽象的精神活动(黑格尔) 理论的活动是真正人的活动(费尔巴哈)
性。
• 首先,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是整 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 其次, 生产劳动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实 践活动, 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是人 与自然对象之间的物质性的相互作用。
• 最后,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它集中体现了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章 实践与世界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 质概念
二、运 动、时 间和空

三、自 然存在 与社会
存在
一、物质概念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人们自然 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杂多与变化的现象中 是否有某种本原性的实在作为其统一的基础。 这就是世界的本原问题或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形成了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观点。
第三个环节:
从动物心理到
人类意识—— 决定性的环节。
意识固然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但意识的产生 却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产物。意识是与人类社会一起产 生, 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劳动和语言不仅是人类意识得以产生的主要推动力, 而且还是人类意识不断发展并日趋复杂和严密的主要 推动力。
意识是不能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 意识是物质 的特殊属性, 即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意识就 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 而就其反映的对象和 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第三章
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球化的本质和 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应对全球 化挑战提供了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化领域的应用
文化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 义文化进行了深刻批判, 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矛 盾和局限性。
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应以人民利 益为中心,发展符合人民 利益和需求的文化。
详细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强调辩证思维 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解释世界中的作用。它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揭示了社会历史发 展的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重要思想武器,对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解放具有重要意 义。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意识 形态的阶级性,为社会主 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提 供了指导思想。
0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马克 思主义哲学面临着来自不同文化 和思想的冲击,需要不断更新和 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机遇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资本的积累和 劳动力的流动,为马克思主义哲 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更 丰富的实践经验。
0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世界 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在 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 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 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
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 创造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

第03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第03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辩证关系时,特别注意探究资本主义的法权关系。他 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仅决定着其意识形态的 根本性质,也决定着它们的法权关系。资产阶级所标 榜的权利平等和公平,不过是商品生产关系的抽象表 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品的所有者必须按照价值 尺度进行自由交换,才能使产品成为商品。
第四节 资本批判与人的解放 • 一、资本的“本性”与资本主义“拜物教” • 二、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 三、共产主义的实现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一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写作过程和意义
• 《资本论》浸透了马克思长达四十余年的思考和探索, 要把握和理解《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丰富而深邃的哲 学思想,必须首先对其写作过程、理论结构及其形成 过程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有所了解。
(二)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的根本区别
• 马克思在1873年写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的 《跋》中,进一步指出:“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 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 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 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 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 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 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再次清楚 表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辩证法,而马克思 的辩证法则是唯物主义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和发展
•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观察社会历史的哲学方法。 从根本上说,《资本论》的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正 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就是 以这个方法做基础的,这个方法的制定,在我们看来 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
(一)扬弃唯心辩证法,创立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联系及其特点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以下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

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依人的意识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掌握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实际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及系统性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整体性原则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作为整体,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但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整体的功能也不是部分功能的机械相加。

要从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综合地、系统地把握事物,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事物,使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注意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问题,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随便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联系起来。

第二,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能使我们正确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目的要求:学习本章要求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基本观点;掌握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主要原理,着重分析以矛盾为核心的发展观,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上,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理解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主要内容: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二、质量互变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四、对立统一规律教学重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教学难点:对立统一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联系的涵义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

对联系范畴的上述理解,包含以下三个要点:第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第二,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

联系作为一种关系,并不指一般的关系,而是指那种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第三,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物质的相互作用,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

2、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事物的联系总是客观存在的。

(2)承认联系客观性的重要意义首先,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反对封建迷信的基本要求。

其次,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前提和基础。

再次,承认联系的客观性,也是指导人们合理建立各种联系的客观要求和实践原则。

3、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3章_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3章_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历 史唯物主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返回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发 展是一种 自然历史 过程,也 是人们有 目的、有 计划的活 动过程, 因此具有 自身的规 律性
返回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返回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 系
2、社会意识:
A.
B.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机构,根据不同角度可 以将意识划分为: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即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包括政治法律 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 思想、道德、艺术、 c.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宗教、哲学等 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返回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 系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A.
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 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 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返回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 衡性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 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 b.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 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 或地区
返回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 的历史选择性
1、必然性:
主要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 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2、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马克思主义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第三章

在辩证法范畴体系中,运动、变化、 发展是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 • 运动时一般的变化,即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移动到复杂的人类思 维活动,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 变化相对运动来说更具体一些的范畴,侧重于 揭示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的变化以及物质运动 形式的转化。 • 发展则不同,是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反映着 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或从一 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过程。
• 恩格斯根据当时科学发展的水 平,把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 按其复杂程序和发展顺序划分 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 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等 五种基本运动形式。每一种基 本运动形式又包括着无限多样 的具体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 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并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二、世界发展的方向性
一、整体与部分
• 1.整体和部分的概念 •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 3.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的意义
1.整体和部分的概念
• 整体与部分是反映事物和过程的包含与 组合关系的范畴。 • 整体是指构成事物的诸要素和关系的全 部总和,是事物的组成、结构、性质、 功能以及多样性的联系和复杂的相互作 用的辩证统一。 • 部分是指整体中的各种要素和各种关系。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 一,它不仅论证了世 界的物质统一性,而 且揭示了物质世界的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 第二节 世界的运动发展 • 第三节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 恩格斯指出:当我们 恩格斯指出: 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 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 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 候,首先呈现在我们 眼前的,是一幅由种 眼前的, 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 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 画面。 画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

第三章社会的基本结构第一节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社会本质观探索(1)几种主要的错误历史观A、神学历史观B、唯心主义历史观C、自然主义历史观(2)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历史观错误的根源:阶级偏见;生产规模小;不了解实践的意义。

2、社会的实践本质(1)社会的实践本质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社会的实践本质?即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类社会,把实践理解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这样理解的正确性,当然是因为它符合历史事实。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2)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类社会的根本点二、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1、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基本含义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人类社会,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多方面、多领域、多因素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发展变化着的整体。

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2、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第一、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

第二、具有自我意识第三、存在与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三种生产的统一。

第二节社会的经济结构一、生产力及其构成与特点1、生产力的含义2、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基本要素与非基本要素,非基本要素在其它章节还要专讲,这里主要讲基本要素。

(1)劳动对象及其在生产力中的地位(2)劳动资料及其在生产力中的地位(3)劳动者及其在生产力中的地位3、生产力的特征二、经济结构的内容和类型1、生产关系的含义辩析四环节说和三方面说2、生产关系的关系3、经济结构中的占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关系,又叫经济基础。

它决定经济结构的性质,社会和国家的性质4、经济结构的功能第一、第一、把人和物结合,使可能的生产力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二、第二、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三、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1、阶级和对抗阶级2、阶级是个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3、阶级与等级4、阶级与阶层5、阶级产生的根源6、阶级产生的途径第三节;社会的政治结构一、政治结构及其核心1、政治结构的含义2、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二、国家的本质和职能1、国家的起源2、国家的特征3、国家的本质4、国家的职能三、国家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1、国体与政体及其关系2、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特点3、国家的消亡第四节;社会的观念结构一、社会意识产生及其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2、社会意识形态的种类3、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二、观念结构的构成1、几种主要意识形态及其基本特征2、各意识形态的相互区别3、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三、观念结构的功能第一,反映社会存在第二,维护或批判现实第三,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第四、创新功能思考题;1、怎样理解社会的实践本质2、社会有机体及其特征3、怎样理解社会生产力及其基本要素在生产力中的作用4、怎样理解生产关系及其结构5、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有何重大作用?6、为什么说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7、国体与政体及其关系8、试分析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9会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有哪些表现10、简述意识形态间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三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三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重点第三章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

P93~96。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第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进程的展示。

第二,是唯物史观从“假设”发展到科学的证明。

第三,是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第四,是历史研究的唯物主义原则和社会研究的历史主义原则的体现。

《资本论》成功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必然走向灭亡的全过程,证明了只有坚持唯物史观的历史主义观点和方法,才能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形态的具体历史性质。

2、《资本论》的研究方法,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P102~103。

在对资本、资本主义的分析中,必须坚持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

所谓历史,不仅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也包括反映客观现实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所谓逻辑,是指人的思维对上述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即历史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就是指思维的逻辑与客观现实的历史、与思维的历史相一致。

首先,理论的逻辑的起点和进程都应当与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

其次,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在总的发展趋势上的统一。

因为,历史的发展常常包含无数的细节和偶然因素,甚至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来表现其规律性。

3、唯物史观的运用、丰富与发展(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A生产力的丰富内涵P106~109。

P106~109。

(人与生产力的关系;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人与生产力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和社会生产力的基础,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

物质要素只有被人所掌握,只有和劳动者结合起来才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马克思及其重视科学的作用,他认为生产力中包括科学,生产力决定和推动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
2.量的复杂性 (1)量的规定性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2)量的规定性是多方面的
3.由质到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42
事物的量
量是事物可以用数量 表示的规定性。

河流的量:
流域、流速、流量、 长度、宽度、水深、清 澈度 ……
43
事物的度
(1).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 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范围或幅度。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4
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 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
25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45
质变的含义
1.质变是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 他事物,是对原有度的突破。
2.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和非爆 发式飞跃。
(1)爆发式飞跃指通过对抗形式实现质变。 (2)非爆发式飞跃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 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来实现的质变。
46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量变 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 的必然结果。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包括两重含义: 一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能孤 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过程这 样或那样地联系着;二是指任何事物、现象、过 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成分又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着。
5
事物、现象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有直接 和间接的、内部和外部的、本质和非本质的、 必然和偶然的等等不同的联系。
西南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

人口因素的含义及作用: 人口因素的含义及作用:
人口的自然繁殖状况,包括人口的数量、 人口的自然繁殖状况,包括人口的数量、 构成、分布、质量( 构成、分布、质量(健康状况和科学文化 技术水平)以及增长速度和迁移情况等。 技术水平)以及增长速度和迁移情况等。 第一、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 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 第二、它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第二、它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第三、它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 第三、它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 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地理环境的含义及作用: 地理环境的含义及作用:
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 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海洋、森林、 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海洋、森林、 矿藏、动植物的分布情况等。 矿藏、动植物的分布情况等。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 第一、 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 第二、它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第二、它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第三、它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 第三、它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 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 首先 ,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 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 动的首要前提。 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 其次 ,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 结构、 性质和面貌, 结构 、 性质和面貌 , 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活 、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 最后, 最后 ,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 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决定社会形 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 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马哲-第三章

马哲-第三章

编钟
(一)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群 众是实 现社会 变革的 决定力 量
秋收起义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的 制约条件
1、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指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 2、政治条件:主要指政治和法律制度。 3、精神条件:主要指传统、既存的各种 思想观念、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 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
(一)为什么说这两对矛盾是社会的 基本矛盾
3、解决“全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必须通过制度变革、观念更新和国际合 作来加以解决。 其中重要途径之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核心是以人为本。 (2)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3)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的对立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对二者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第三章 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第三章 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

于是我就宣布:苹果、梨、扁桃等等是“果实”的简单的存在形式,是 它的样态。诚然,我的有限的、基于感觉的理智辨别出苹果不同于梨, 梨不同于扁桃,但是我的思辨的理性却说这些感性的差别是非本质的、 无关重要的。思辨的理性在苹果和梨中看出了共同的东西,在梨和扁 桃中看出共同的东西,这就是“果实”。具有不同特点的现实的果实 从此就只是虚幻的果实,而它们的真正的本质则是“果实”这个“实 体”。
二 篇章结构
• 《神圣家族》由序言、结语和九章正文构成。其中,序言为马克思和恩格斯 合写;第一、二、三章,第四章第一、二部分,第六章第二节的a小节,第七章第 二部分的b小节由恩格斯撰写,篇幅较短;马克思完成了该书的主体部分。在 第一章至第三章,恩格斯对鲍威尔等人晦涩的文风、肤浅的思想以及轻视工 人的创造性提出了批评,并揭示了鲍威尔等人对黑格尔哲学的拙劣模仿;在第 四章至第八章,马克思批判了鲍威尔兄弟及施里加的观点,同时正面阐述了自 己的观点。
• 《神圣家族》发现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运动中的决定作用,从 “抽象的人”开始转向“现实的人”。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开始扬弃 人本唯物主义的异化史观,力图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建立在历史唯 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为哲学变革提供一定的思想基础。恩格斯指 出:建立“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个超出费尔巴哈 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 家族》中开始的”。
三 观点提示
• 第一,揭示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秘密。思辨唯心主义的哲学结构是通过 三个环节完成的:首先,从现实的个别事物中抽象出一般观念,把事物 观念化;其次,把观念实体化,认为观念是一种存在于人之外的本质性 实体;最后,把实体主体化,认为实体是一种能动的绝对主体。这是思 辨唯心主义的秘密。
• 第二,建立“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根据法国唯物主义的观 点,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么,就必须使环境合乎人的人性, 使社会合乎人性;既然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天性,那么,就 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来判断人的天性。因此,唯物主义是社 会主义学说的逻辑基础,应当建立一种“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 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4
www.art-com.co.kr
Company Logo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5
www.art-com.co.kr
第三章 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的探索和论证 Company Logo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8
www.art-com.co.kr
第三章 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探索和论证
Company Logo
(一)关于原始农村公社制度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指出,原始公社有好多种社会结构,
标志着依次进化的各个阶段。农村公社是最后一 个社会阶段,它的最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晚 年 马 克 思
6
www.art-com.co.kr
第三章 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的探索和论证 Company Logo
伦 敦 海 德 公 墓 中 的 马 克 思 之 墓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10
www.art-com.co.kr
第三章 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探索和论证
Company Logo
农村公社是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二 重性”的社会结构:
二重性的矛盾
公有制因素 私有制的成分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11
www.art-com.co.kr
第三章 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探索和论证
Company Log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两种发展趋势:
一种可能 是私有制因素加强,战胜公有制,导
致公社制度的瓦解;
另一种可能 是公有制因素消除和战胜私有制因
素,使公社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机体,各种公 平原则以不同的形式长久的保存下去。
7
www.art-com.co.kr
第三章 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探索和论证
Company Logo
(一)关于原始农村公社制度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指出,原始公社有好多种社会结构,
标志着依次进化的各个阶段。农村公社是最后一 个社会阶段,它的最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
“(1)所有其他公社都是建立在自己社员的血 统亲属关系上的。在这些公社中,只容许有血统 亲属或收养来的亲属。他们的结构是系谱树的结 构。‘农业公社’是最早的没有血统关系上的自 由人的社会结合。”
Company Logo
(一)关于原始农村公社制度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指出,原始公社有好多种社会结构,
标志着依次进化的各个阶段。农村公社是最后一 个社会阶段,它的最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
“(3)耕地是不准转卖的公共财产,定期在农业公社 社员之间重分,因此,每一社员用自己的力量来耕种 分给他的地,并把产品留为己有。而在较古的公社中, 生产是共同进行的;共同的产品,除储存起来以备用 在生产的部分外,都根据消费的需要陆续分配。”
3
www.art-com.co.kr
人 类 学(anthropology)
Company Logo
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 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可区分为: 研究形态、遗传、生理等人体的人体人类学; 以风俗、文化史、语言等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
人类学,以及专门研究史前时期的人体和文化的 史前人类学。
马·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 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梅恩的《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 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 菲尔的《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一书摘要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2)在农业公社中,房屋及其附属物—— 园地,是农民私有的。相反,公共房屋和集体 住所是远在游牧生活和农业生活形成以前时期 的较古的公社的经济基础。 ”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9
www.art-com.co.kr
第三章 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探索和论证
第三章 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探索和论证
Company Logo
“在欧洲,只有俄国的‘农村公社’是广泛地 在全国范围内保存下来了。因此,它目前处在这样 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 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
俄国著名的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在信中请 求马克思:
“假若你能说明你对我国农村公社可能的命运 的看法和对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都应经过资 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理论的看法,给我们的帮助会 是多么大。”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13
www.art-com.co.kr
究竟选择哪一种趋势,这“一切都取决于它 所处的历史环境”。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12
www.art-com.co.kr
第三章 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探索和论证
Company Logo
(二)关于原始农村公社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的可能性的预测
Company Logo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History of Marxist Philosophy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1
www.art-com.co.kr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Company Logo
第三章 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探索和论证
一、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 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论证 三、马克思与恩格斯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2
www.art-com.co.kr
第三章 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探索和论证 Company Logo
一、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 主要是指在1879年至1882年间的五本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