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重点条文--2012境外二班

合集下载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sè)啬恶寒,淅(xī)淅恶风,翕(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 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1.(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 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 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suì)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在古代医学著作中,有许多经典之作被后人视为重要的学习资料。

其中一部备受推崇的著作就是《伤寒论》。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写的一本医学著作,记录了他对于伤寒病的认知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伤寒论》中的一些必背条文进行整理和解读。

1. 伤寒论的起源及重要性伤寒病是古代医学中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表现为发热、寒战、出汗等症状。

《伤寒论》是张仲景对于伤寒病的研究总结,成书于东汉末年。

该书总结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辨证治疗法等内容,被后世医学家广泛应用和研究。

对于了解古代医学思想和治疗方法,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伤寒病的病因与病机《伤寒论》指出,伤寒病的主要病因是外感风寒。

风寒侵袭人体后,经过一系列的转化作用,引起人体经络的阻塞和气血运行的紊乱,形成伤寒病的病机。

病机的主要特点是外感邪气侵袭,内伤正气。

3. 伤寒病的四诊法《伤寒论》中规定了对伤寒病的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情况;闻诊则是通过嗅觉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问诊则是通过与患者交流来了解病情;切诊则是通过切脉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

这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对于伤寒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4. 伤寒病的治疗原则《伤寒论》中提出了治疗伤寒病的基本原则,包括解表、清热、泻火等。

解表是指通过发汗疗法排出体内的风寒邪气;清热则是利用药物来清除体内的热毒;泻火则是通过通便或利尿来排出体内的火邪。

这些治疗原则是针对不同阶段和病情而制定的,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5. 伤寒病的药物治疗《伤寒论》中详细介绍了许多可以用于治疗伤寒病的药物,并对其功效和用法进行了说明。

例如,麻黄、桂枝等有发散风寒的作用;黄连、黄芩等有清热解毒的效果。

这些药物在治疗伤寒病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找到新型药物和疗法具有一定的启示。

6. 伤寒病的预后与护理《伤寒论》中也提到了伤寒病的不同预后和护理方法。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

傷寒論背誦條文歸納00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00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016.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180.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182.問曰:陽明病外證雲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259.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

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263.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

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

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

273.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277.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281.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326.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炙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0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

榮氣和者, 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

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

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

宜桂枝湯。

054.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

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090.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091.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

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伤寒论》背诵条文

《伤寒论》背诵条文

伤寒论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上)6.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8.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4)9.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0.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1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1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41)1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3)1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4)15.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61)16.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1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sè)啬恶寒,淅(xī)淅恶风,翕(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suì)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伤寒论》背诵条文112条

《伤寒论》背诵条文112条

《伤寒论》背诵条文112条太阳病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耳。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三、表郁轻证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背诵条文112条

《伤寒论》背诵条文112条

《伤寒论》背诵条文112条太阳病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耳。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三、表郁轻证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伤寒论必背的条文

『伤寒论』伤寒论必背的条文

『伤寒论』伤寒论必背的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5、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SE)恶寒,淅淅恶风,翕翕(XI)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7、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8、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9、太阳病,项背强几几(JIN),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0、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1、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2、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3、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14、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5、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16、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8、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9、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SHUN),此为逆也。

20、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2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亥欠,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2、伤寒心下有水气,亥欠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23、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论》背诵条文

《伤寒论》背诵条文

太阳病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16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必背112条文整理版

伤寒论必背112条文整理版

《伤寒论》背诵条文112条太阳病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耳。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三、表郁轻证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条文

伤寒论条文

伤寒论条文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濡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其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后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后复发其脉洪大发热咽干心烦渴欲饮水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脉浮重按弦硬大而短气不足以息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伤寒医下之复发其热心下痞坚呕吐而下利者承气汤主之。

伤寒论条文

伤寒论条文

伤寒论条文1. 伤寒者,热必至,发热数十日不解,名曰伤寒。

-- 《伤寒论》第一章参考内容:伤寒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为发热,持续数日不退。

伴随着发热,还可能出现头痛、咳嗽、腹泻等症状。

伤寒是一种常见并且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2. 伤寒之为病,最怕恶寒发热,此为其病本。

-- 《伤寒论》第二章参考内容:恶寒发热是伤寒的主要症状之一,也是伤寒病的本质。

恶寒指的是寒战、发抖,发热则是指体温超过正常值。

恶寒发热是伤寒病的主要起病症状,也是伤寒病的早期诊断标志之一。

3. 病机如此,治法何也?一阳指下,余阳自升。

-- 《伤寒论》第四章参考内容:伤寒病机是指病情发展的规律和病理变化的机制。

治疗伤寒病的关键是要根据病机进行治疗。

一阳指下,余阳自升是指在治疗伤寒病时,应以温阳药物为主,通过温暖一阳(即人体的阳气),来促进身体内部的余阳升腾,从而恢复体内的正常生理功能。

4. 病有所起,必有所归。

斗大之病,必有细微之虫。

--《伤寒论》第六章参考内容:病如其起,治疗也要看其病因所在。

斗大的疾病不是无端而来的,其实都可以追溯到一些微小而又不易察觉的细小原因。

在治疗伤寒病时,需要根据病程的发展及病因病机,进行综合辨证、针对性治疗,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5. 夫四逆之候,三十六小时,至少吐下、清便,从此不用汤药。

长不欲已,欲至七日。

-- 《伤寒论》第七章参考内容:伤寒病的治疗需要根据病情调度,对于存在四逆(即寒热虚实、气血失调)的情况,需要进行对症治疗。

对于三十六小时以内,经过吐下、清便后,病情可以好转,治疗结束;而如果治疗七天仍无效,需要更换中药治疗,重点是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6. 微明经络,微结气血,微通营卫,被邪气邪物所伤,致伤寒。

-- 《伤寒论》第八章参考内容:在中医理论中,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与人体的微观世界密切相关。

微明经络、微结气血、微通营卫等是人体微观结构,而被邪气邪物所伤,则是由于这些微观结构被外界因素所侵袭,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sè)啬恶寒,淅(xī)淅恶风,翕(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suì)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热.之阳早格格创做002.太阳病,收热,汗出,恶风,脉慢者,名为中风.003.太阳病,或者已收热,或者已收热,必恶热、体痛、呕顺、脉阳阳俱紧者,名为伤热.016.太阳病三日,已收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没有解者,此为坏病,桂枝没有中取之也.瞅其脉证,知犯何顺,随证治之.桂枝原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收热汗没有出者,没有成取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80.阳明之为病,胃家真是也.182.问曰:阳明病中证云何?问曰:身热,汗自出,没有恶热反恶热也.259.伤热收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热干正在里没有解故也.以为没有成下也,于热干中供之.263.少阳之为病,心苦,吐搞,目眩也.265.伤热,脉弦细,头痛收热者,属少阳.少阳没有成收汗,收汗则谵语.此属胃,胃战则愈;胃战睦,烦而悸.273.太阳之为病,背谦而吐,食没有下,自便宜甚,时背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7.自利没有渴者,属太阳,以其净有热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顺辈.281.少阳之为病,脉微细,但是欲寐也.326.厥阳之为病,消渴,气上碰心,心中痛热,饿而没有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没有止.337.凡是厥者,阳阳气没有相顺交,便为厥.厥者,脚脚顺热者是也.桂枝汤桂枝三二芍药三二炙苦草二二死姜三二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阳强,阳浮者,热自收;阳强者,汗自出.啬啬恶热,淅淅恶风,翕翕收热,鼻鸣搞呕者,桂枝汤主之.013.太阳病,头痛、收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枯气战.枯气战者,中没有谐,以卫气没有同枯气谐战故我.以枯止脉中,卫止脉中.复收其汗,枯卫战则愈.宜桂枝汤.054.病人净无他病,时收热,自汗出,此为枯强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090.原收汗,而复下之,此为顺也;若先收汗,治没有为顺.原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顺;若先下之,治没有为顺.091.伤热医下之,绝得下利浑谷没有止,身痛痛者,慢当救里;后身痛痛,浑便自调者,慢当救表.救里宜四顺汤,救表宜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一枚过汗致阳真汗漏,表已解020.太阳病,收热,遂漏没有止,其人恶风,小便易,四肢微慢,易以伸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新加汤桂枝加芍药死姜各一二人参三二新加汤太阳病收汗太过气营缺累身痛062.收汗后,身痛痛,脉重早者,桂枝加芍药死姜各一二人参三二新加汤主之.麻黄汤麻黄三二桂枝二二炙苦草一二杏仁七十个035.太阳病,头痛收热,身痛腰痛,骨节痛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桂枝麻黄各半汤各三分一桂枝一二十六铢芍药死姜麻黄炙苦草各一二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收汗沉剂,表郁沉证0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收热恶热,热多热少,其人没有呕,浑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收.脉微慢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热者,此阳阳俱真,没有成更收汗、更下、更吐也;里反有热色者,已欲解也,以其没有克没有及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2:1 桂枝一二十六铢芍药死姜一二六铢麻黄十六铢杏仁十六个炙苦草一二二铢大枣五枚表郁没有解沉证,辛温沉剂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取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收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芍药麻黄炙苦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死姜一二二铢石膏二十四铢表郁内热沉证,解表浑里沉剂027.太阳病,收热恶热,热多热少.脉微小者,此无阳也,没有成收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葛根汤葛根四二麻黄死姜三二桂枝炙苦草芍药二二大枣十二枚0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伤热兼经输不利032.太阳取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顺流挽舟法)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葛根加半夏汤死姜减一二加半夏半降太阳阳明合病下利033.太阳取阳明合病,没有下利但是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葛根芩连汤葛根半斤炙苦草二二黄芩三二黄连三二太阳病误下,里热挟表邪下利0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没有止,脉促者,表已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大青龙汤麻黄六二桂枝、炙苦草二二死姜三二杏仁四十个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风热束表,内有郁热038.太阳中风,脉浮紧,收热恶热,身痛痛,没有汗出而慢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小,汗出恶风者,没有成服之,服之则厥顺,筋惕肉瞤,此为顺也.039.伤热脉浮慢,身没有痛但是重,乍有沉时,无少阳证者,大青龙汤收之.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细辛搞姜炙苦草各三二五味子半降半夏半降风热束表,火饮内停040.伤热表没有解,心下有火气,搞呕收热而咳,或者渴,或者利,或者噎,或者小便不利、少背谦,或者喘者,小青龙汤主之.041.伤热心下有火气,咳而微喘,收热没有渴.服汤已渴者,此热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栀子豉汤栀子十四个香豉四合 +炙苦草二二/+死姜三二汗吐下后热扰胸膈076.收汗后,火药没有得出心为顺,若更收汗,必吐下没有止.收汗吐下后,真烦没有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烦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苦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死姜豉汤主之.麻杏苦石汤麻黄四二杏仁五十个炙苦草二二石膏半斤热邪壅肺063.收汗后(062.下后),没有成更止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取麻黄杏仁苦草石膏汤.桂枝苦草汤桂枝四二炙苦草二二收汗过多,误快乐阳而致心悸064.收汗过多,其人叉脚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苦草汤主之.苓桂术苦汤茯苓四二桂枝三二黑术炙苦草二二脾真火停上冲心胸067.伤热若吐、若下后,心下顺谦,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重紧,收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黑术苦草汤主之.桂枝人参汤理中汤+桂枝人参搞姜黑术三二炙苦草桂枝四二脾真兼表温中解表163.太阳病,中证已除,而数下之,遂挟热而利,利下没有止,心下痞硬,内中没有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搞姜附子汤搞姜一二死附子一枚肾阳真证下后复汗,致肾阳真慢躁061.下之后,复收汗,昼日慢躁没有得眠,夜而宁静,没有呕,没有渴,无表证,脉重微,身无大热者,搞姜附子汤主之.真武汤茯苓芍药死姜三二黑术二二造附子一枚082.太阳病收汗,汗出没有解,其人仍收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天者,真武汤主之. 脾/肾阳真火泛316.少阳病,二三日没有已,至四五日,背痛,小便不利,四肢重重痛痛,自下利者,此为有火气.其人或者咳+五味子半降、细辛搞姜一二,或者小便当-茯苓,或者下利-芍药+搞姜二二,或者呕者-附子+死姜至半斤,真武汤主之. 少阳阳真火泛炙苦草汤死天一斤炙苦草四二死姜桂枝三二人参阿胶二二麦冬麻仁半降大枣三十个浑酒七降火八降心阳阳二真177.伤热脉结代,心动悸,炙苦草汤主之.五苓集泽泻一二六铢猪苓茯苓黑术十八铢桂枝半二米汤战服太阳蓄火证071.太阳病,收汗后,大汗出,胃中搞,慢躁没有得眠,逢得饮火者,少少取饮之,令胃气战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集主之.桃核启气汤桃核五十个大黄四二桂枝炙苦草芒硝二二太阳蓄血沉证血热瘀结下焦106.太阳病没有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中没有解者,尚已可攻,当先解其中;中解已,但是少背慢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启气汤.抵当汤火蛭虻虫各三十个桃仁二十个大黄三二太阳蓄血重证,瘀热互结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正在,脉微而重,反没有结胸,其人收狂者,以热正在下焦,少背当硬谦.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正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大陷胸汤大黄六二芒硝一降苦遂一钱匕邪热内陷取有形之火饮相结于胸背135、伤热六七日,结胸热真,脉重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小陷胸汤黄连一二半夏半降栝蒌真大者一枚痰热互结于心下138、小结胸病,正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二黄连一二胃热气滞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闭上调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二黄连一二黄芩一二炮附子一枚热痞兼阳真表阳真中没有固155、心下痞,而复恶热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半夏半降黄芩人参搞姜炙苦草各三二黄连一二大枣十二枚热热错纯痞呕利痞149、伤热五六日,呕而收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正在者,复取柴胡汤.此虽已下之,没有为顺,必蒸蒸而振,却收热汗出而解.若心下谦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是谦而没有痛者,此为痞,柴胡没有中取之,宜半夏泻心汤.死姜泻心汤死姜四二炙苦草人参黄芩各三二搞姜黄连一二半夏半降大枣十二枚火饮食滞痞157、伤热汗出,解之后,胃中战睦,心下痞硬,搞噫食臭,胁下有火气,背中雷鸣,下利者,死姜泻心汤主之.苦草泻心汤炙苦草四二半夏半降黄芩人参搞姜各三二黄连一二大枣十二枚脾胃健壮,痞利俱甚158、伤热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止,谷没有化,背中雷鸣,心下痞硬而谦,搞呕,心烦没有得安.医睹心下痞,谓病没有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是以胃中真,客气上顺,故使硬也.苦草泻心汤主之.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三二代赭石一二半夏半降人参二二死姜五二炙苦草三二大枣十二枚肝气犯胃,胃真痰痞161、伤热收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没有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黄连汤黄连炙苦草搞姜桂枝各三二人参二二半夏半降大枣十二枚(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上热下热背痛欲呕吐173、伤热,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背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黑虎汤知母六二石膏一斤炙苦草二二粳米六盒219、三阳合病,背谦身重,易于转侧,心没有仁里垢,谵语遗尿.收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死汗,脚脚顺热.若自汗出者,黑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邪热偏偏重于阳明350、伤热,脉滑而厥者,里有热,黑虎汤主之. 里热炽衰致厥黑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二石膏一斤炙苦草二二粳米六盒人参二二168、伤热,若吐、若下后,七八日没有解,热结正在里,内中俱热,常常恶风,大渴,舌上搞燥而烦,欲饮火数降者,黑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热误治,邪热炽衰,津气益伤宽重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没有解,脉洪大者,黑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桂枝汤后热衰伤津转属阳明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二阳伤有热,火气不利223、若脉浮,收热,渴欲饮火,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调胃启气汤炙苦草二二芒硝半降大黄四二炎热内衰,腑真初结,气滞没有甚248、太阳病三日,收汗没有解,蒸挥收热者,属胃也.调胃启气汤主之.249、伤热吐后,背胀谦者,取调胃启气汤.大启气汤大黄四二薄朴半斤枳真五枚芒硝三合阳明腑真208、阳明病,脉早,虽汗出,没有恶热者,其身必重,短气,背谦而喘;有潮热者,别的欲解,可攻里也.脚脚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启气汤主之.若汗多,微收热恶热者,中已解也,其热没有潮,已可取启气汤,若背大谦短亨者,可取小启气汤,微战胃气,勿令至大鼓下. 下法辨证239、病人没有大便五六日,绕脐痛,慢躁,收火偶我者,此有燥屎,故使没有大便也.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易乍易,时有微热,喘冒没有克没有及卧者,有燥屎也,宜大启气汤.252、伤热六七日,目中没有了了,睛战睦,无内中证,大便易,身微热者,此为真也.慢下之,宜大启气汤.253、阳明病,收热汗多者,慢下之,宜大启气汤.253、收汗没有解,背谦痛者,慢下之,宜大启气汤.255、背谦没有减,减缺累止,当下之,宜大启气汤.麻子仁丸麻子仁二降杏仁一降芍药半斤黑蜜大黄一斤枳真半斤薄朴一尺胃热肠燥津盈脾约证247、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茵陈蒿汤茵陈六二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二干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236、阳明病,收热汗出者,此为热越,没有克没有及收黄也;但是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火浆者,此为瘀热正在里,身必收黄,茵陈蒿汤主之.260、伤热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背微谦者,茵陈蒿汤主之.栀子柏皮汤肥栀子十五个炙苦草一二黄柏二二干热收黄,热重干沉261、伤热身黄,收热,栀子柏皮汤主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连翘根二二赤小豆一降杏仁四十个死梓黑皮一降大枣十二枚死姜炙苦草二二黄疸兼风热束表262、伤热瘀热正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人参死姜炙苦草三二半夏半降大枣十二枚96、伤热五六日,中风,往去热热,胸胁苦谦,嘿嘿没有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者胸中烦而没有呕,或者渴,或者背中痛,或者胁下痞硬,或者心下悸、小便不利,或者没有渴、身有微热,或者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7、血强气尽,腠理启,邪气果进,取浩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去热热,戚做偶我,嘿嘿没有欲饮食,躲府贯串,其痛必下,邪下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造之.101、伤热中风,有柴胡证,但是睹一证即是,没有必悉具.凡是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没有罢者,复取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收热汗出而解.柴胡桂枝汤 1/2+1/2 桂枝黄芩人参死姜芍药一二半炙苦草一二半夏二合半大枣六枚柴胡四二少阳兼表,太少俱沉146、伤热六七日,收热,微恶热,收节烦痛,微呕,心下收结,中证已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芍药三二半夏半降死姜五二枳真四枚大枣十二枚 /大黄二二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正在者,先取小柴胡汤;呕没有止,心下慢,郁郁微烦者,为已解也,取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柴胡桂枝搞姜汤柴胡半斤桂枝黄芩三二搞姜炙苦草牡蛎二二栝蒌根四二少阳病兼火饮内结147、伤热五六日,已收汗而复下之,胸胁谦微结,小便不利,渴而没有呕,但是头汗出,往去热热,心烦者,此为已解也,柴胡桂枝搞姜汤主之.黄芩汤、黄芩加半夏死姜汤黄芩三二芍药炙苦草二二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降死姜一二半/二二太少合病下利或者呕里热下利172、太阳取少阳合病,自下利者,取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死姜汤主之.四顺汤炙苦草二二搞姜一二半死附子一枚323、少阳病,脉重者,慢温之,宜四顺场.353、大汗出,热没有去,内拘慢,四肢痛,又下利厥顺而恶热者,四顺汤主之.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热者,四顺汤主之.通脉四顺汤炙苦草二二大死附子一枚搞姜三二/四二少阳阳衰格阳317、少阳病,下利浑谷,里热中热,脚脚厥顺,脉微欲绝,身反没有恶热,其人里色赤+葱九茎,或者背痛-葱+芍药二二,或者搞呕+死姜二二,或者吐痛-芍药+桔梗一二,或者利止脉没有出者-桔梗+人参二二,通脉四顺汤主之.黑通汤葱黑四茎搞姜一二死附子一枚少阳阳衰戴阳314、少阳病,下利,黑通汤主之.附子汤炮附子二二茯苓芍药三二人参二二黑术四二少阳热干身痛304、少阳病,得之一二日,心中战,其背恶热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5、少阳病,身体痛,脚脚热,骨节痛,脉重者,附子汤主之.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二二炮附子一枚少阳病热化兼表301、少阳病,初得之,反收热脉重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麻黄附子苦草汤麻黄炙苦草二二炮附子一枚少阳病兼表证沉慢者302、少阳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苦草汤微收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收汗也.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二阿胶三二黄芩芍药二二鸡子黄二枚少阳阳真火旺没有寐303、少阳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没有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桃花汤赤石脂一斤(一半齐用,一半筛终)搞姜一二粳米一降少阳滑脱没有由便脓血(真热痢)306、少阳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7、少阳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背痛,小便不利,下利没有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四顺集柴胡枳真芍药炙苦草等份阳郁厥顺318、少阳病,四顺,其人或者咳+五味子、搞姜,或者悸+桂枝,或者小便不利+茯苓,或者背中痛+炮附子,或者鼓利下重+薤黑、搞姜、五味子者,四顺集主之.吴茱萸汤吴茱萸一降人参二二死姜六二大枣十二枚309、少阳病,吐利,脚脚顺热,慢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中阳缺累,热浊中阻378、搞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黑梅丸黑梅三百枚黄连十六二搞姜十二细辛炮附子桂枝人参黄柏六二当归蜀椒四二338、伤热,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热,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躲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躲热.蚘上进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黑梅丸主之.又主暂利.当归四顺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三二通草炙苦草二二大枣二十五枚(桂枝汤-死姜+当归细辛通草)血真热凝致厥351、脚脚厥热,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顺汤主之.黑头翁汤黑头翁二二黄柏黄连秦皮三二371、热利,下重者,黑头翁汤主之.四顺加人参汤死附子一枚搞姜一二半炙苦草二二人参一二霍治亡阳脱液385、恶热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顺加人参汤主之.理中丸人参、搞姜、炙苦草、黑术三二386、霍治,头痛收热,身痛痛,热多欲饮火者,五苓集主之,热多没有必火者,理中丸主之.竹叶石膏汤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降麦冬一降人参炙苦草二二粳米半降病后余热已浑,气阳二伤397、伤热解后,真羸少气,气顺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重点条文--2012境外二班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
3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9,芍药9,生姜9,炙甘草6,大枣4 枚)
13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20(桂枝9,芍药9,炙甘草6,生姜9,大枣4枚,附子6~12)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
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
(桂枝汤、麻黄汤各三分之一)
25
(麻黄3,桂枝6,芍药6,生姜6,炙甘草4,大枣2枚)
26
27(桂枝,芍药,麻黄,炙草各3,大枣2枚,生姜5,石膏5)
31(葛根12,麻黄9 ,桂枝6 ,生姜9 ,芍药6 ,炙草6 ,大枣4 枚)
32
33(葛根汤+半夏12)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葛根24,黄芩9,
黄连9,炙甘草6)
35(麻黄9 ,桂枝6 ,杏仁9,炙甘草3)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麻黄18,桂枝6,杏仁6,炙草6,生姜9,大枣4 枚,石膏45)
39
40
主之。

(麻黄,桂枝,芍药,炙草,细辛,干姜各9,五味子15,半夏15)
41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
54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
(干姜9,生附子9)
63(麻黄18,石膏45,,杏仁9,炙甘草9)
64(桂枝12,炙甘草6)
67
(茯苓12,桂枝,,白朮,炙甘草各6)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
(猪苓9,茯苓9,泽泻15,白朮9,桂枝6)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

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
(栀子10,香豉18)
(栀子10,香豉18,炙甘草6)
(栀子10,香豉18,生姜15)
82(茯苓,芍药,生姜各9,白朮6,附子3)
95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
(柴胡24,黄芩9,人参9,半夏12,炙草9,生姜9,大枣4枚)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

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
(柴胡24,黄芩9,芍药9,半夏12,生姜12,枳实12,大枣4枚,大黄6)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但少
(桃仁9,桂枝6,大黄12,芒硝6,炙甘草3)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
(水蛭6,虻虫6,桃仁6,大黄9)
135(大黄24,芒硝20,葶苈子18,杏仁
18)
138
146(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
(柴胡24,桂枝9,干姜6,花粉12,黄芩9,牡蛎9,炙草6)
149
(半夏12,黄芩9,干姜10,炙草9,人参9,黄连3,大枣4枚)
154(大黄9,黄连5)
155(大黄12,黄连3,黄芩3,附子3)
157(半夏泻心汤中,干姜减量至3,加大量生姜12)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
(半夏泻心汤中,甘草用量增至15)
161(旋覆花10(另包),人参6,,生姜15,代赭石3,炙甘草10,半夏15,大枣4枚)
163
168
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知母18,石膏60,炙甘草6,粳米30,人参9)
172(黄芩9,芍药6,炙甘草6,大枣4枚)
(黄芩汤+半夏12,生姜9)
173(黄连9,炙草9,干姜9,桂枝6,人参6,半夏12,大枣4枚)
177(炙甘草12,生姜9,人参6,桂枝9,生地50阿胶6,麦门冬15,麻仁12,大枣10枚)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
(大承气汤:大黄12,芒硝18,厚朴18,枳实9)
(小承气汤:大黄12,厚朴9,枳实9)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
(石膏45,知母18,炙甘草6,粳米30)
223(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10)
242
247(麻子仁30,芍药24,枳实24,大黄18,厚朴24,杏仁18)
248
249
252
253
254
255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0
261 (栀子9,黄柏6,炙甘草3)
262(麻黄6,连翘6,赤小豆30,杏仁6,生姜6,生梓白皮15,炙甘草6,大枣4枚)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01(麻黄6,细辛6,炮附子3)
302(麻黄6,炙草6,炮附子3)
303(黄连12,黄芩6,芍药6,阿胶9,鸡子黄1枚)
304(炮附子6,茯苓9,人参6,白朮12,芍药9)
305
306(赤石脂24,干姜3,粳米15)
307
309(吴茱萸15,人参9,生姜18,大枣4 枚)
314(葱白3 茎,干姜5,生附子5)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
(四逆汤,干姜14,附子8用量增大)
318(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各等分)
323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

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
(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炮附,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350
351(即桂枝汤-生姜,+通草6,细辛9,当归9)
353
354
351
371(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10)
378
385 (四逆汤+人参5)
386(人参,炙甘草,白朮,干姜各9)
397(竹叶9,生石膏45,半夏15,麦门冬30,人参10,炙甘草6,粳米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