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菜肴名称中的中国文化(1).

合集下载

数字菜肴名称中的中国文化

数字菜肴名称中的中国文化

很 早 就 了 解 饮 食对 于人 生 的 重要 性 . 吃 把
牙 、 沾 调 羹 而得 名 。 “ 杯 鸡 ” 江 西 宁 不 三 是 都 的传 统 名 菜 。 在 制作 过 程 中 加 的 三杯 因
调料 ( 杯甜 酒、 杯 酱油 、 杯麻 油 ) 一 一 一 而 得名。 我 国 民 间 历 来 有 立 夏 之 日尝 三 鲜 的 习 惯 , 鲜 分 地 三 鲜 、 三 鲜 和水 三 鲜 。 三 树 地 三鲜 即蚕豆 、 菜 、 瓜 ( 有说是 苋菜 、 苋 黄 也
元 麦 、 豆 )树 三 鲜 即樱 桃 、 杷 、 子 蚕 ; 枇 杏
( 有 说 是 梅 子 、 子 、 桃 ) 水 三 鲜 即海 也 杏 樱 ;
烹 饪方 法 命 名 ; 一些 菜 肴 以 比 喻 、 寄寓 、 抒 怀 手 法 命 名 , 现 意 趣 之 雅 ; 些 菜 肴 则 体 一 以人 名 菜 , 典 名 菜 。 中 国 菜 肴名 称 的 另 以
多 特 点 。 大量 的菜 肴 名 称 , 从 烹 饪 工 艺 是
过程 中提 炼 出来 的 , 以料 、 、 、 、 及 昧 形 色 器
“ 学 馒 头 ” 除 自 己 经 常 品 尝 外 , 还 常 太 , 他
用 来 招 待 过 往 的 王 公 大 臣 。 木肃 身 为 藩 朱 王 , 居 一 品 大 员 , 太 学 馒 头 ” 被 更 名 官 “ 就 为 “ 品包 子 ” 由此 可 见 , 建 社 会 里 人 一 。 封 们 以 官 为 贵 的 人 生 价 值 取 向 和 追 求 高 官 厚 禄 的心 态 。 2 0 多 年 来 , 子作 为 儒 家 学 派 的 创 00 孔
引 言
中 国古 代 官 制 自魏 晋 以 来 实 行 九 品 官 品 制 度 , 官 衔 分 为 一 至 九 品 , 品 为 把 一 最 高 , 品为 最 低 。 代 官 品 等 级 的形 态 、 九 历

中国菜肴名称的词汇分析

中国菜肴名称的词汇分析

中国菜肴名称的词汇分析大部分菜肴名称都包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与菜肴的艺术化命名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命名方法、词汇的构成和词汇中突显的文化特征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菜肴的名称。

首先,具体概括了菜肴命名的方法和依据;其次,从语言学角度探讨了构成菜名的词汇特征;最后,揭示了菜名所突显的文化特征。

标签:菜肴名称词汇构成饮食文化中国号称“礼仪之邦”,自古就有尚礼的传统。

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中国人在每次社交或宗教活动之后都伴有筵席,并且认为宴会是表示友谊的最高形式。

”而且我们有着独特的饮食风尚和习俗,食品自古就香飘五洲四海,很多外国朋友都称我国是“烹饪王国”。

2003年4月1日,“地球与人类健康饮食国际论坛”通过了以食圣袁枚的诞辰——3月25日为“国际中餐日”的决定。

这一决定有利于中华饮食文明历史地位的提高,并有力地推动了“中餐走向世界”的实际行动。

我国是个饮食大国,大部分菜肴名称都包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与菜肴的艺术化命名有着密切的关系。

艺术名称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符号,它注重词语的意义,讲究词语的运用,但绝不是一味追求华丽的词藻,而是从平淡中见新奇。

从搜集来的菜肴名称可以看出,它所运用的词汇,大多是日常所见的基本词汇和常用词汇。

本文将从菜肴名称的命名方法、词汇的构成和词汇中突显的文化特征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菜肴的命名方法中国菜肴名称可谓绚丽多彩、千姿百态,这与丰富多样的命名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命名方法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五类:(一)原料类直接用原料来命名是中国菜肴普遍采用的命名方式。

以这种方式命名的菜肴,可以从名称上直观地看出是采用什么原料做成的。

原料可分为主料、配料和调料。

在这类菜名中,主料是必不可少的。

主料的名称可在前、在后,也可出现在中间,它的位置比较随意,也与配料或辅料的名称有关。

配料或调料,是用来强调菜肴中所使用辅助性材料的重要性及其味道的独到之处。

这菜类肴名称主要有以下几种组合形式:1.主料—主料:鸡槌海参、白肉血肠、鸡蓉鱼骨、鹌鹑茄子、枸杞头肉丝。

中国菜名里面的文化拾趣_传统文化

中国菜名里面的文化拾趣_传统文化

中国菜名里面的文化拾趣
中国菜一向为世人钟爱,其菜名也有学问。

厨师给菜肴命名时,也有点像作家撰文著书时命题一样,深思熟虑,让人一看菜名便可窥出菜肴的特色或全貌。

以数字为首的菜名有:一品天香、二度梅开、三色龙凤、四宝锦绣、五彩果味、六君闹市、七星豌豆、八仙聚宴、九转肥肠、十味鱼翅等。

以动物为主料的菜名有:美食蟹、龙虎斗、金蛇宴、发财玉兔、北京烤鸭、麻皮乳猪、金都贵妃鸡等。

以水果命名的菜名有:榴莲蛋挞、凤梨猥包、拔丝地瓜、山楂太极盞、杏奶小金猪等。

蕴含轶闻掌故的菜名有:彩蝶纷飞、一掌定山河、太史五蛇羹、孔雀东南飞、霸王披金甲等。

表示象征吉兆的菜名有:步步登高、发财到手等。

套用成语的菜名有:游龙戏凤、花好月圆、龙凤呈祥、碧血丹心等。

从菜名看中国饮食文化

从菜名看中国饮食文化

从菜名看中国饮食文化学生:陶俊黎班级:10C81.中国菜名概说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享有名誉。

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饮食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

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对他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更新的角度去看中国饮食文化:中国菜名。

中国菜的取名就大为不同,多采多姿,令人目不暇给。

不但用写实主义的手法,也用浪漫主义的笔调;不但有政治、历史、地理的背景,也有神话、民俗、传说的情趣。

中国菜的取名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商品的卷标;而是在实体中糅合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结晶品,甚至在它的背后,还可以抽提出千丝万缕可歌可泣、今愁古恨的情愫和诗篇。

2.中国菜名分类中国菜,不论是见诸经典的佳肴珍馐,还是散落于民间的风味小吃,都讲究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不但讲究菜肴的色香味形,同时还最讲究菜肴的“美名”。

因为菜名不仅能体现出菜品的内涵,还能集中反映菜肴创制者的审美情趣。

菜名经过反复推敲,力求雅致切题,名符其实,让人一看菜名便可窥出菜肴的特色或全貌。

通过参考资料,本人认为可以把中国菜名分成以下几大种类:2.1.以色彩命名。

蔬菜、肉类色泽丰富,恰到好处的搭配能增添色彩的美艳。

因而某些具有鲜明颜色特征的菜肴,便以其色彩命名。

如翡翠虾仁的“翡翠”则主要是取豌豆色。

碧绿清新的豌豆和洁白如玉的虾仁相配,别说其味。

只一睹其色便使人赏心悦目。

2.2.以味命名。

不管多么美艳的菜肴,最终还是供人品尝、食用。

所以菜肴的味,相当重要。

许多名菜就是因其主要口味而得名。

如鱼香肉丝,主要味型是属“鱼香味”,以甜、咸、酸、辣几个基本味别组成。

2.3.以花卉命名。

花卉是人们喜爱之物,若与菜肴巧妙结合,将使之更添光彩。

以花卉命名有两种情况,一是以真实花卉入馔,取其芳名。

如兰花与肚丝烹制,便命之为“兰花肚丝”。

二是有其名而无其实。

关于中式菜名语言文化

关于中式菜名语言文化

关于中式菜名语言文化一中式菜名通常具有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点:1. 形象生动:中式菜名常常使用形象化的词语来描述菜肴的特点或食材。

例如,“龙虎斗”“佛跳墙”“翡翠虾仁”等,通过形象的比喻或象征,使食客对菜肴有更直观的想象。

2. 寓意吉祥:许多中式菜名都带有吉祥、美好的寓意。

如“年年有余”(鱼)、“吉祥如意”(鸡)、“鸿运当头”(红烧肉)等,表达了人们对幸福、顺利和好运的期盼。

3. 地域特色:中式菜名还能反映出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烹饪特色。

比如,川菜中的“麻婆豆腐”“夫妻肺片”,粤菜中的“叉烧”“龙虎斗”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

4. 历史典故:有些中式菜名来源于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或文学作品。

如“东坡肉”“叫花鸡”“貂蝉豆腐”等,这些菜名不仅增添了菜肴的文化底蕴,也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了解到相关的历史知识。

5. 修辞手法:为了使菜名更加生动有趣,中式菜名经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例如,“掌上明珠”(鸽蛋)、“玉树琼花”(菜心)等,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菜名更富有诗意。

总之,中式菜名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汉语的语言魅力,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中式菜名语言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的饮食特点和口味偏好,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语言艺术。

首先,中式菜名体现了中国人的饮食哲学和养生观念。

例如,“佛跳墙”、“霸王别姬”、“龙虎斗”等菜名,都寓意着这些菜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能够带给人们健康和长寿。

其次,中式菜名中包含了许多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例如,“东坡肉”、“贵妃鸡”、“文思豆腐”等菜名,都与历史人物或文化事件有关,通过这些菜名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中式菜名还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价值。

在菜名的命名过程中,人们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拟人等,使得菜名听起来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例如,“蚂蚁上树”、“狮子头”、“水晶虾球”等菜名,通过形象化的描述,让人们更容易产生联想和想象。

浅谈数字菜肴名称中的中国文化(一)

浅谈数字菜肴名称中的中国文化(一)

浅谈数字菜肴名称中的中国文化(一)论文关键词:数字;菜肴名称;文化论文摘要:中国饮食闻名于世,中国饮食文化情调高雅,夸名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作为菜肴名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菜肴名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取向。

这篇论文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入手,探讨了数字菜肴名称所蕴涵的中国文化。

引言中华民族文化悠久,源远流长,饮食文化当算是整体中国文化中最精粹的部分。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孔子曰:“食色,性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老子则说:“圣人为腹不为目。

”由此可见,中国人很早就了解饮食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把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从而造就了璀璨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情调高雅,氛围艺术化,夸名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没有无名的菜肴。

中国菜肴的名称丰富多彩,数不胜数,命名也有很多特点。

大量的菜肴名称,是从烹饪工艺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以料、味、形、色、器及烹饪方法命名;一些菜肴以比喻、寄寓、抒怀手法命名,体现意趣之雅;一些菜肴则以人名菜,以典名菜。

中国菜肴名称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带有数字,这在其他国家的菜名中比较少见。

“难怪一些美国人说,吃中国菜确实是一大享受,既可慰劳自己,也可报答人情,还可欣赏菜名。

”数字菜肴名称中的中国文化数字菜肴名称是指含有数字的菜肴名称。

在中国的菜名中,数字有不少妙用。

这些数字菜肴名称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寓意深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

以下就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进行分析。

“一”。

“一者,数之始也。

”“数始于一。

”从中国古人这一常见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在自然数列中的生成、排列顺序。

显而易见,这里的“一”指的是客观事物的一种数量关系。

数字“一”的这种功能,在菜肴名称中也有体现,如一卵孵双凤、一鸭四吃等。

而在其他一些含有数字“一”的菜名中,上述功能被弱化,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中国古代官制自魏晋以来实行九品官品制度,把官衔分为一至九品,一品为最高,九品为最低。

中国菜名的文化内涵-2019年文档

中国菜名的文化内涵-2019年文档

中国菜名的文化内涵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腾飞,国际地位迅速上升。

经济上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汉语热”,同时来华旅游经商的人数也是与日俱增。

中国有句话讲“民以食为天”,老外在中国同样离不开饮食,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品尝中国的美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本文就中国菜的菜名方面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以期汉语教学和日常的中外跨文化交际中发挥一点作用。

一、古代传承的中国菜名中国人向来讲究名正言顺,所以中国菜的取名,也很有规矩。

先秦时,菜名原始简单,用原料与烹法相结合即可,比如牛炙、羊炙、猪炙等。

到了汉代,依然承袭先秦格式,主料加烹法,一看便知什么菜。

少数菜名中出现了辅料,如牛白羹、犬肝炙、鹿脯等,多了变数。

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规范了,从《齐民要术》上所列的那些大众化菜名(酸羹、鸡羹、蒸熊、蒸鸡、肝炙等)便可见一斑。

隋唐时开始质变,不但色、味、形,连人名、地名、容器名,甚至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都拿来做菜名了。

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中,就收录了几十种这样的名称,比如光明虾炙、贵妃红、长生粥等,明显有唐风唐韵。

宋代开始,菜肴的命名又回归质朴,而在此基础上,元明清又进行了一些发展。

中国菜的起名自有不同路数,但大多还是“不求闻达但求实用”,基本是直接从烹调工艺过程中提炼,以料、味、形、色、质、器及烹饪技法命名。

在此大基调之下,再创新求变,追求文化色彩。

比如有以数字起首的,一到十皆有,一应俱全。

比如粤菜一品天香是以鲍鱼、鹅掌为主料的;二度梅开是以鲜鱿鱼、鸡肫、莴笋为主料的鲁菜;九转肥肠也是鲁菜中的名菜,之所以要用上“九转”两字,据传与店主的九字癖有关。

还有的菜名,龙虎斗、金蛇宴、美食蟹等,因动物为主料而得名,但带“虎”字的菜,皆属“扯虎皮拉大旗”。

比如苏菜“炝虎尾”,炝的是“笔杆鳝鱼”的下半段,因鳝鱼尾部有深褐色斑点,形同虎纹,故尔得名。

老虎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就算一根尾巴,也休想入馔。

中国传统食谱文化

中国传统食谱文化

中国传统食谱文化1. 饺子饺子是中国传统食谱中的一道经典菜肴。

饺子的外形呈半圆形,寓意着团圆和完整。

通常,在中国春节时,家人们会聚在一起包饺子,象征着全家团圆和幸福。

饺子有多种不同的馅料和口味,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特色饺子。

无论是水饺、煎饺还是蒸饺,都展示了中国精细和独特的烹饪技艺。

2. 粽子粽子是中国传统端午节的特色食物。

它由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而成,然后用芦苇叶或粽叶包裹,在锅里蒸煮而成。

粽子的制作过程相对复杂,每个地区的传统特色也略有不同。

粽子的品尝不仅仅是一种食物的享受,更是表达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敬意和纪念。

3. 红烧狮子头红烧狮子头是江苏地区的一道传统名菜。

它以猪肉为主要材料,制作精细且味道鲜美。

狮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勇敢和力量,这道菜以狮子头的形状命名,寓意着祝福和吉祥。

红烧狮子头是宴席上常见的一道菜肴,也代表着对宾客的热情款待。

4. 茶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民热爱品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茶具有多种品种和不同的冲泡方式,每一种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有所不同。

无论是功夫茶还是茶道,茶都是传递友谊和与人交流的媒介。

5. 包子包子是中国传统的早餐食物,也是流行于全国各地的小吃。

包子以面粉为皮,以各种馅料为内馅,制作简便,味道丰富。

不同地区的包子有着各自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代表着中国各地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食谱文化是丰富多样的,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制作和享用,更是关于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展现。

这些传统食谱通过形状、材料、烹饪技艺等方面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饺子、粽子还是茶,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人们互相交流和传承文化的纽带。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传统食谱文化。

菜名里的“学问”

菜名里的“学问”

独家策划SPECIAL Array孔府菜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图/中共曲阜市委宣传部提供The Kong family cuisine ha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九转大肠是用数字作为菜名的典型鲁菜代表。

图/何延海Nine Turns of Large Intestine (Braised Intestines in Brown Sauce) is a typical Shandong dish named after a number.言。

由此也可以看出,数字元素在鲁菜文化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带有吉祥喜庆意味的菜肴,使用频率更高,给人们带来了味觉上与精神上的双重享受。

最有文化味孔府菜是鲁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府菜的代表之一。

在众多的孔府宴席菜点中,几乎每一款菜肴都有一个特别的故事。

从菜名的角度来看,孔府菜无疑是最有文化内涵的。

孔府菜的名称特别讲究意趣之美和质朴之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尤其是那些充满诗意的菜名,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借物喻事,是菜肴的一种命名方法,即借用某种美好的事物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孔府菜中,神仙鸭子、一卵孵双凤、八仙过海闹罗汉等菜肴便是用这种方法来命名的。

神仙鸭子这道菜肴相传始于孔子第七十四代孙孔繁坡时期。

在孔繁坡任山西同州知府时,其家厨做了一道生蒸全鸭,肉烂骨脱,汤鲜味美。

孔繁坡问其做法,家厨回答道,上笼清蒸,插香计时,香尽则鸭熟。

孔繁坡认为此菜火候适宜,连称神奇,随即将其命名为“神仙鸭子”。

一卵孵双凤始名西瓜鸡,为孔府名厨首创。

此菜是用刨去瓜瓤的西瓜和雏鸡加干贝、口蘑等配料烹制而成,口味清鲜,营养丰富,颇有特色。

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孔祥柯品尝此菜后,认为其制法别致,滋味鲜美,但名称不雅,便将其命名为“一卵孵双凤”,即以西瓜为卵,两鸡为凤。

从此,一卵孵双凤成为孔府菜中的上品。

像龙、凤、麒麟、鸳鸯之类的名称,皆有美好之寓意,因此在菜名中出现频率很高,孔府菜尤其如此,其他如麒麟御书、鸾凤同巢等名馔,皆有异曲同工之妙。

浅析中国美食中的审美与文化意蕴

浅析中国美食中的审美与文化意蕴

浅析中国美食中的审美与文化意蕴作者:赵心玮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第7期赵心玮中国美食种类繁多,享誉世界。

不同的美食特点不同,美的侧重点不同,有的重味道,有的重造型,有的重意蕴。

中国美食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被人们赋予了美好的寓意,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形色兼备的中国美食,体现中国的审美意蕴(一)中国美食讲究色彩搭配中国地大物博,农产品种类繁多,色彩丰富。

人们通过合理利用农产品的色彩,进行巧妙的色彩搭配,从而呈现菜品的美。

菜品烹饪十分讲究配色,以清炒山药片为例,在乳白色山药中加入少许的胡萝卜、黄瓜、木耳,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色彩多样。

这道菜以白色为主,点缀了橙色、绿色和黑色,色彩明快,令人赏心悦目。

有些菜品注重摆盘。

把菜品摆出造型,会使菜品更有设计感。

例如,北京传统菜肴——翡翠玉扇,以油菜为主要食材,搭配玉兰片、水冬菇制作而成。

这道菜造型新颖,菜品中几种食材经过焯水、烹调后,一层层呈扇形叠压摆放在盘中;加之煮过的油菜像温润的翡翠,像极了古代大家闺秀手持的玉扇,所以取名“翡翠玉扇”。

这道菜品的烹调方法其实很简单,重在巧妙地运用了菜品烹调后的色泽进行摆盘,再与整体造型完美结合,由此呈现出一道形色兼备的美食。

形象的菜名以及精致的摆盘,使这道经过简单烹饪的家常菜品更加素雅美观。

(二)中国美食讲究造型美造型美是指人们通过各种技法,使制作的食物外观形态美观。

中国美食讲究造型美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单个食物的造型美,也包括食物组合后的整体美。

中国美食的造型美,尤以食品雕刻最为突出。

食品雕刻是指以具有可塑性的食材为原材料进行雕刻,是中国传统玉雕、石雕等工艺雕刻艺术与饮食文化的完美结合。

食品雕刻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一项宝贵的财富,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的食雕作品有食雕花草,在菜品周围或一角做点缀和装饰用。

有栩栩如生的珍禽异兽,有亭台楼阁等。

食品雕刻通过布局呈现出富有意境的图案或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菜单中菜名的文化说解

菜单中菜名的文化说解

菜单中菜名的文化说解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悠久。

“民以食为天”一句话道破其重要意义。

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进一步的吃喝玩乐,都离不开“食”与“吃”。

作为贯穿于漫长悠久饮食文化的一条线索。

中国菜名生动地反映了大大小小的原料名称、烹饪方法、菜式的色香味形,而且菜式创始人或者发源地、吉祥语等也大量出现在菜名中。

关键词:中国菜名;汉语言;修辞;文化内涵;思想;典故;传承一、中国菜名简介长久以来,我国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观念。

“民以食为天”一语出自《汉书·郦食其传》,郦食其是秦末汉初时期的一个书生,他的原句是:“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这一观念如此的源远流长,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诗与农业密切相关,同时也突出了吃食的重要性。

说到吃,就不得不说一说我们想想就令人垂涎欲滴的中国菜了。

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大菜系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丰富多彩的汉民族传统文化在汉语形式多样的表现之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像店铺名称、楼盘名称、服装名称等大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还有菜单中的菜名。

例如“霸王别姬”、”雪山飞狐”、“鱼羊鲜”、“红白两吃”、“鸡上树”等等。

二、菜名背后的烹饪文化以鲁菜为例。

鲁菜,是起源山东的齐鲁风味,是中国传统菜系中的唯一自发型菜系(相对于淮、扬、川、粤等影响型菜系而言),是历史最悠久、技法最丰富、难度最高、最见功力的菜系。

因明清时期大量山东厨师和菜品进入宫廷,使鲁菜雍容华贵、中正大气、平和养生的风格特点进一步得到升华。

作为中国菜的一大菜系,鲁菜具有许多令人百吃不厌的传统名菜,如糖醋鲤鱼、芙蓉鸡片、葱烧海参、九转大肠、汤爆双脆、蝴蝶海参、乌龟蛋汤、德州扒鸡等等,这些齐鲁名菜产生的原因显而易见。

鲁菜的形成和发展与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习俗风尚有关。

山东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地处黄河下游,气候温和,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

美食名字中的中国文化

美食名字中的中国文化

美食名字中的中国文化美食名字中的中国文化王浩骅油条,一种最常见的早餐食品。

关于其由来、名字,相传有一段故事。

南宋时,大汉奸秦桧和妻子王氏设计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英雄岳飞父子,全国军民义愤填膺。

其中,有两个在岳飞遇难地风波亭附近卖早点的小贩,就用面团搓捏了两个形如秦桧和王氏的面人,缠绕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取名为“油炸桧”。

买早点吃的百姓心领神会,纷纷购买并大喊:“吃油炸桧!吃油炸桧!”生意很是兴隆。

后来人们纷纷效仿,各地早点摊上就出现了“油炸桧”这一食品,并逐渐把名字叫成了“油条”。

要说起来,像油条这样有故事,又有文化的食品名字,在中国的美食中,可谓是比比皆是。

而且美食与美名相得益彰,让人未尝美味,光闻其名,就已经垂涎欲滴了。

先看看这一组以数字为首的菜名吧:一品天香、二度梅开、三色龙凤、四宝锦绣、五彩果味、六君闹市、七星豌豆、八仙聚宴、九转肥肠、十味鱼翅等。

你是不是食欲大增,特有品尝品尝的欲望呢?再听听这一组好玩的名字:佛跳墙、老婆饼、撒尿鱼丸、过桥米线、夫妻肺片、狗不理包子、麻婆豆腐、蚂蚁上树、叫花鸡、......等等,你能从这些名字中感觉到什么呢?而以人名命名,是中国饮食名字的又一特色。

诸如宋嫂鱼羹、宫保鸡丁、比如说一代文豪苏东坡吧,就与很多美食名字相关联,什么东坡鱼、东坡羹、东坡豆腐、东坡墨鱼、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等,不一而足。

而且,几乎每一道菜,几乎都有一段故事。

就拿东坡肉来说吧,相传就是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时发明的。

传说,在他刚上任徐州知州不久,就碰上了黄河决口,洪水直奔徐州城下,又赶上天降暴雨,水位猛涨,城池和百姓处于危急之中。

见此情况,苏轼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和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百姓们为了感谢苏东坡的甘苦与共,就杀猪宰羊,敲锣打鼓地送猪羊肉给这位父母官。

苏东坡没有拒绝百姓的好意,而是收下肉后,指点厨师烹调制熟,回赠给百姓。

此肉肥而不腻、酥香美味,被人们称之为“东坡回赠肉”。

春节的年夜饭菜单一桌子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

春节的年夜饭菜单一桌子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

春节的年夜饭菜单一桌子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而年夜饭,则是春节庆祝活动中的核心,代表着家庭团聚、幸福和繁荣。

一桌丰盛的菜品既是家人团聚的象征,也承载着丰收、吉祥和团结的深层寓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春节年夜饭菜单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首先,年夜饭的菜品选择通常极为丰富,每道菜品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

比如,鱼在中国文化中是富饶和财富的象征,所以年夜饭上总会有一道鱼。

除了象征富饶,鱼还带有吉祥和团圆的寓意,因为“鱼”和“余”谐音,与“年年有余”相对应。

而“年糕”也是年夜饭上的常见菜品,它的粘稠和圆滑代表了家庭的团圆和亲密无间。

此外,烤鸭、饺子、年糕等也都是常见的年夜饭菜品,它们通过名称和形状的特殊含义,传达着人们对吉祥如意和美好未来的期许。

其次,年夜饭菜单中的每一道菜品也代表着对祖先和家族的尊重。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祖先和家族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他们被认为是年夜饭的主宾。

因此,每年过年时,人们会准备一道名为“祭祖酒”的菜品,将它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以示对祖先的敬意和纪念。

这一菜品往往由高粱酒、糯米和其他熟食组成,象征着子孙后代的繁荣和安康。

除了丰盛的菜品,年夜饭的准备和享用过程也富有仪式感。

在菜品的摆放上,人们注重色彩的协调和寓意的运用。

比如红色往往被认为是吉祥和喜庆的象征,所以年夜饭上总会有一些红色的菜品或者装饰品。

此外,一些寓意吉祥的食材,如莲藕、红枣、绿豆等,也会被加入到菜品中。

而在享用年夜饭时,人们通常以团圆的方式坐在一起,家长会为每个家庭成员夹一份菜,寓意着亲情的温暖和家庭的和谐。

最后,年夜饭的菜品也体现了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和传统。

中国地域广袤,各个省份都有着独特的饮食习惯和特色菜品。

在北方,年夜饭的菜品通常比较油腻,如炖羊肉、饺子等;而在南方,年夜饭则更加注重清淡和甜点,如汤圆、年糕等。

这些地域差异不仅丰富了年夜饭的菜品选择,也增加了亲友间相互交流和分享的乐趣。

菜肴中的饮食文化和历史渊源

菜肴中的饮食文化和历史渊源

菜肴中的饮食文化和历史渊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菜肴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求,更是代表着特定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元素。

科学家们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发现,各个国家的菜肴食材和烹饪方法都与其地域特点以及民俗文化密不可分。

因此,深入探究菜肴中的饮食文化和历史渊源,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和了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部分:中国菜肴的饮食文化和历史渊源中国菜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文化底蕴,起源于古代的饮食文化和中华美食传统。

古代的中国人特别注重食材的搭配和烹饪方法的创新,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美食文化。

此外,中国的菜肴种类繁多,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也非常大。

例如,以四川菜、广东菜、江苏菜、浙江菜、福建菜等为代表的地方菜系,都是在当地民间饮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第二部分:日本菜肴的饮食文化和历史渊源和中国一样,日本的饮食文化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日本菜肴以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和材料种类闻名于世。

例如,寿司、天妇罗、烤肉等都是日本菜肴的代表作品。

此外,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还体现在其餐桌礼仪和酒文化上。

例如,日本人认为做饭需要专注和细心,洗手等餐桌礼仪也十分讲究。

第三部分:印度菜肴的饮食文化和历史渊源印度菜肴同样具有极其丰富的饮食文化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印度的饮食文化与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等宗教信仰、文化和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例如,印度人民通常采用素食来表达对于生命的尊重,而咖喱则是印度菜肴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之一。

此外,印度菜肴也非常偏爱辣椒、香料和酸味,在食材选用和烹饪方式上也体现出其独特魅力。

第四部分:法国菜肴的饮食文化和历史渊源法国菜肴被奉为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美食之一,背后的原因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烹饪技巧。

法国菜肴的饮食文化源于19世纪之前的贵族饮食文化和乡村的饮食传统。

法国菜肴崇尚自然与环境、讲究调味和色彩搭配,追求原汁原味的食材。

例如,法国鹅肝、鹿肉等都是世界著名的法国菜肴代表作品。

我真想了解每一道菜其中的传统文化

我真想了解每一道菜其中的传统文化

我真想了解每一道菜其中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东西南北、高山平原,每一道美食的背后,承载了不同的环境气候、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历史文化,一道菜浓缩了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

仅仅从菜名方面就有很多故事和传说。

陕西的“羊肉泡馍”,羊肉泡馍与大宋皇帝赵匡胤有关。

传说赵匡胤曾落难受困于长安,终日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

一日路过一家经营卤制牛羊肉的店铺前,掌柜见其可怜,让其把身上带的硬硬的干面饼掰碎,浇了一勺滚热肉汤,并放在火上煮透然后让他食用。

赵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完,感觉其为无与伦比。

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路过长安,仍不忘当年在这里吃过的牛羊肉煮馍,带着文武大臣,专门找到这家店铺,每人吃了一碗牛羊肉煮馍,大家都称赞鲜美无比,胜过山珍海味。

皇上吃泡馍的事一经传开,牛羊肉泡成了长安街上的著名小吃。

河南的“刘秀麦仁粥”,麦仁粥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有关。

刘秀与王莽争雄中原期间,曾被王莽追赶,逃至伊水之滨的一个农家小院,人困马乏之际,喝过刘大嫂熬煮麦仁粥,精神大振,击败王莽,登基称帝,刘秀坐了天下,重喝刘大嫂所煮麦仁粥,称其柔软粘稠,甜中含香,润肺滋肝,回味悠长,亲赐为“刘秀麦仁粥”之名,并封为贡品。

于是麦仁粥因为刘秀而名扬华夏,传承千年。

“腊八粥”,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

有一天,他因饥饿和劳累昏倒在路途,被一放牧女童发现,女童急忙跑回家寻找食物。

可她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粮食都快吃光了,于是她将每个粮袋子底下所剩无几的粮食搜罗在一起,加上一些果仁,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

释迦牟尼吃了香喷喷的粥后,很快苏醒过来,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

后来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

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

每到这一天,寺庙里的僧众将募化来的斋粮煮成稀饭,来供奉神佛,将佛粥供过之后,再分给穷人食用。

后来,腊八粥流传开来,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

“佛跳墙”,传说一群乞丐每天提着陶钵瓦罐四处讨饭,把讨来的各种残羹剩菜倒在一起烧煮,热气腾腾,香味四溢。

中国传统菜肴文化

中国传统菜肴文化

中国传统菜肴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其传统菜肴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菜肴文化世界闻名,不仅因为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还因为它反映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哲学观念和社会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菜肴文化的几方面内容。

首先,中国传统菜肴注重色、香、味的协调。

在中国传统菜肴中,人们追求食物的色彩鲜艳、香气浓郁、口感多变。

中国人相信“色香味”能够增加食欲和满足感,从而使饮食更加愉悦。

为达到这个目标,烹饪师傅注重对食材的选择、刀工的娴熟和烹调技巧的运用。

通过巧妙地搭配不同的食材和调料,中国传统菜肴往往能够给人带来丰富的味觉体验。

其次,中国传统菜肴倡导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被强调为一种和谐统一的存在。

这一哲学观念在中国传统菜肴中也得到了体现。

中国人善于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将自然中的元素和观念融入到烹饪中。

例如,根据季节的不同,使用对应的食材,以追求“与时俱进”;追求食物的原汁原味,注重保持食材的新鲜和原有的营养成分;尊重食材的天然属性,尽量少加调味料和添加剂。

这些都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天地万物的尊重和致力于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观念。

另外,中国传统菜肴也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在中国,饮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宴席被看作一种传统文化和社交礼仪的表现。

通过合理搭配食材和菜肴,主人通常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对友情的珍视。

同时,在座次、用具、礼仪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秩序和道德规范的追求。

例如,根据宴会的规模和重要性,不同的菜肴和装饰会被精心安排,以展示家庭或组织的声望和财富。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传统菜肴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和展示。

最后,中国传统菜肴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中国人有一句俗话:“民以食为天”,强调饮食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菜肴强调家常菜的烹饪,注重家人之间的分享和亲近。

从小到大,父母通过烹饪和食物与子女间建立感情。

即使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国人也尽可能安排时间为家人准备美味的餐点。

品味菜名里的中国文化

品味菜名里的中国文化

品味菜名里的中国文化作者:暂无来源:《烹调知识》 2016年第4期汪志/文我国菜肴食文化源渊流长,各地不仅有丰富多彩的美食品味,而且其食文化也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各地的美食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各类菜肴名称,取名新颖,颇具品味,寓义深刻,令人拍案叫奇。

以数字命名的菜肴有:一品豆腐、二度梅开、三鲜鱼饺、四喜丸子、五味果羹、六福糕点、七星脆豆、八宝烤鸭、九转肥肠、十味鱼翅。

蕴含轶闻掌故的菜名有:金箱藏八宝(豆腐类)、群龙抱珠、桃园三结义、佛跳墙、霸王别姬、龙配凤、进贤炙、贵妃凤翅、老蚌怀珠、玉石青松、草船借箭、鸿门宴、日月星辰、彩蝶纷飞、一掌定山河、太史五蛇羹、孔雀东南飞、霸王披金甲、宫保鸡丁等。

如“宫保鸡丁”,它和清代咸丰年间的进士丁宝桢有关。

此人曾做过一件轰动一时的事,就是杀掉了太监安德海。

相传丁宝桢对吃很讲究,常让家厨试制各色菜肴。

花生炒鸡丁是家厨试制出来的一个品种,很得丁宝桢的赏识,常用来招待宾客。

丁宝桢曾被加封了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这道花生炒鸡丁也就被称为“宫保鸡丁”。

用鸡作原料的菜肴很丰富,如竹笋炒鸡片名为“凤人竹林”,菜花炒鸡块叫“凤穿牡丹”,鸡脚炖白蘑菇丁调之“雪泥凤爪”,鸡脚炖鹌鹑蛋称为“明月映翡翠”,香肠炖鸡块取名“玉树挂金钱”,公鸡与母鸡同锅便是“鸾凤和鸣”,一只鸡加上一条蛇蛳烧就是“龙凤呈祥”,再加一尾鳗就变成“海陆空”。

暗喻祝贺或象征吉兆的菜名,如竹笋炒猪天梯(排骨)是“步步高升”,发菜炖猪蹄是“发财到手”,冬菇摆在青菜上是“金钱满地”。

有些菜名直接套用成语,如鱿鱼炒鸡片“游龙戏凤”,虾仁鸽蛋“花好月圆”,苦瓜炒鸡肝鸭肉“苦凤伶鸾”,菠萝炒番茄“翠柳啼红”。

很多菜名设计非常巧妙,黄豆上面放置猪血或鸭血即“碧血黄沙”;白萝卜丝上放置鲜红辣椒是“踏雪寻梅”;把松花皮蛋、咸鸭蛋、茶鸡蛋等各种蛋切合一起,叫做“丹凤朝阳”;将七片莲藕孔上眼灌入江米,再切五片红萝卜刻成梅花型,便成了“梅花欢喜漫天雪”;青菜豆腐汤叫“翡翠白玉汤”;炸粉条上撒几粒肉末,叫“蚂蚁上树”;甲鱼配上仔鸡,放在砂锅里炖,叫“霸王别姬”;在龙虾片上撒上一点虾皮,名为“雪山飞狐”,猪舌头炒猪耳朵,叫“悄悄话”;红烧猪蹄下面放一点香菜,叫“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西红柿炒鸡蛋,因为颜色一红一黄,有人叫它“关公战秦琼”;用焖烂的黄豆炒黄豆芽,叫“母子情深”。

舌尖上的传统:从明清文人食谱看中华文化内涵

舌尖上的传统:从明清文人食谱看中华文化内涵

舌尖上的传统:从明清文人食谱看中华文化内涵正月过了一多半,春天真真切切地来了。

随着温度复苏的不只是抽芽的植物,还有人们的味蕾。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在春节假期播放引起热议。

虽然褒贬兼具,不一而足,但国人重视饮食的爱吃之心可见一斑。

由此不难发现,“吃货”一词绝不是贬义,更多代表着对于美食的向往。

中国人对吃的热爱自古而有,《舌尖》第三季中就提到了清代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

这部由清代才子撰写的食谱是丰硕中华饮食文化的一个缩影。

在饮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吃货”不止袁枚一人。

自先秦至于明清,古代文人“吃货”们倾注心血,撰写了诸多“食谱”。

古人们都吃什么?对于吃又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谨呈此文,以飨读者。

1、文震亨在蔬果中品雅趣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处处可见关于吃的传说、记载。

自古而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又有八百岁高龄的彭祖善烹鸡汤的故事。

孔子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论断;《庄子》中记载了神厨“庖丁”,连解牛都已臻于化境;汉代刘安发明了豆腐;宋代苏轼更是醉心美食。

凡此种种,足见中国的美食文化传统。

至于明清,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农作物的引进,“吃货”们的食谱日益丰富,他们的饮食情趣也得到了极大满足,登峰造极。

晚明文震亨所著《长物志》中有两卷与饮食有关;明清相交之际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开《饮馔》部专论菜品;至于清之鼎盛时期,才子袁枚置业随园,或会友于此,或云游赴宴,品味美食,终于写下《随园食单》,详论饮食之道,记载菜品加工之法,留香后世。

对于很多古代文人来说,吃,同样是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大事。

文震亨是晚明人,生于1585年,字启美。

南直隶苏州府常州人,生于官宦书香门第。

其曾祖是与沈周、唐寅、仇英齐名的书画大家文徵明。

祖父曾任国子监博士,同样因书画、篆刻而名重;其父亦为高官,其兄文震孟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文震亨也曾官至中书舍人,因朝堂之争而被下狱,后获释复职。

至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覆灭。

一年后,清军攻陷苏州。

美食中的中国智慧

美食中的中国智慧

探索美食中的中国智慧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美食大国。

中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美食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智慧的体现。

本文将探索美食中的中国智慧,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美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一、食材的智慧在中国,食材的选取和运用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中国厨师对于食材的挑选极为严格,注重食材的新鲜、季节性和地域特色。

每种食材都有其独特的口感、营养和药用价值,因此,正确的食材选择是制作美食的关键。

同时,中国厨师在食材的搭配上也充满了智慧。

他们根据食材的特性,运用不同的烹饪技巧和调料,将不同的食材巧妙地搭配在一起,以达到口感和营养的完美平衡。

例如,豆腐配猪肉、鸡肉配蘑菇、牛肉配土豆等,这些经典的搭配都是中国厨师智慧的结晶。

二、烹饪的智慧中国烹饪技艺博大精深,包括炒、炖、煮、蒸等多种方式。

每种烹饪方式都有其独特的技巧和适用范围,中国厨师会根据不同的食材和菜肴需求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

在烹饪过程中,火候的掌握也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厨师会根据食材的特性和烹饪方式,掌握好火候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以达到菜肴的最佳口感和营养价值。

同时,中国厨师还会根据不同的时节和气候,调整烹饪方式和火候,以适应季节的变化和人体的需求。

此外,中国厨师在烹饪过程中还善于运用各种调料和佐料,如姜、蒜、花椒、八角等。

这些调料不仅能增加菜肴的口感和香味,还有助于消除食材中的腥味和异味,提升菜肴的整体品质。

三、餐桌的智慧在中国,餐桌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平台。

在餐桌上,人们不仅享受美食,还通过食物来传达情感、交流思想。

因此,餐桌上的礼仪和规矩也是中国智慧的重要体现。

首先,在餐桌上要注重礼仪。

中国餐桌礼仪讲究长幼有序、尊重长辈、礼待客人。

在用餐时,要等长辈先动筷子,晚辈再开始吃;如果有客人来访,要热情招待客人,给客人夹菜等。

这些礼仪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尊重和谦逊。

其次,在餐桌上要注重情感的交流。

在中国,家庭聚餐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数字菜肴名称中的中国文化(1)论文关键词:数字;菜肴名称;文化论文摘要:中国饮食闻名于世,中国饮食文化情调高雅,夸名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作为菜肴名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菜肴名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取向。

这篇论文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入手,探讨了数字菜肴名称所蕴涵的中国文化。

引言中华民族文化悠久,源远流长,饮食文化当算是整体中国文化中最精粹的部分。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孔子曰:“食色,性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老子则说:“圣人为腹不为目。

”由此可见,中国人很早就了解饮食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把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从而造就了璀璨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情调高雅,氛围艺术化,夸名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没有无名的菜肴。

中国菜肴的名称丰富多彩,数不胜数,命名也有很多特点。

大量的菜肴名称,是从烹饪工艺过程当中提炼出来的,以料、味、形、色、器及烹饪方法命名;一些菜肴以比喻、寄寓、抒怀手法命名,体现意趣之雅;一些菜肴则以人名菜,以典名菜。

中国菜肴名称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带有数字,这在其他国家的菜名中比较少见。

“难怪一些美国人说,吃中国菜确实是一大享受,既可慰劳自己,也可报答人情,还可欣赏菜名。

” 数字菜肴名称中的中国文化数字菜肴名称是指含有数字的菜肴名称。

在中国的菜名中,数字有不少妙用。

这些数字菜肴名称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寓意深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

以下就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进行分析。

“一”。

“一者,数之始也。

”“数始于一。

”从中国古人这一常见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在自然数列中的生成、排列顺序。

显而易见,这里的“一”指的是客观事物的一种数量关系。

数字“一”的这种功能,在菜肴名称中也有体现,如一卵孵双凤、一鸭四吃等。

而在其他一些含有数字“一”的菜名中,上述功能被弱化,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中国古代官制自魏晋以来实行九品官品制度,把官衔分为一至九品,一品为最高,九品为最低。

历代官品等级的形态、来源,品官的数量、类别纷繁复杂并且因时而异。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任何阶层的人们对富贵都有一定的渴望。

富是指对财富的积累,贵则是指对名誉和地位的获取,后者是通过升官来实现的。

一些菜肴的名称表现了人们的这种求官心态。

河南开封有一著名面食—一品包子,民间称之为“发面包子”,是从宋朝的“太学馒头”发展而来的。

明朝时,府邸在开封的周王朱木肃(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非常喜欢“太学馒头”,除自己经常品尝外,他还常用来招待过往的王公大臣。

朱木肃身为藩王,官居一品大员,“太学馒头”就被更名为“一品包子”。

由此可见,封建社会里人们以官为贵的人生价值取向和追求高官厚禄的心态。

6、《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四书皆收者共7条,为本文辑逸第1、4、5、8、10、27、32条。

7、《王门宗旨》、《明儒学案》二书皆收者共7条,为本文辑逸第5、13、17、18、28、29、49条。

8、《王门宗旨》、《圣学宗传》二书皆收者共25条,为本文辑逸第1、4、5、7、8、10、12、14、15、17、18、19、29、21、22、23、24、25、27、28、29、30、31、32、33条。

9、《王门宗旨》、《证心录》二书皆收者共2条,为本文辑逸第25、60条。

10、《圣学宗传》、《明儒学案》二书皆收者共5条,为本文辑逸第5、17、18、28、29条。

11、《明儒学案》、《证心录》、《钱绪山遗文抄》三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45条。

12、《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四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5条。

13、《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证心录》、《钱绪山遗文抄》五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25条。

14、《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证心录》四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60条。

15、《王门宗旨》、《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9条,为本文辑逸第1-17、23-33、49条。

16、《明儒学案》、《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4条,为本文辑逸第5、13、17、28、29、39、40-57条。

17、《圣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3条,为本文辑逸第1、4、5、7、8、10、12、14、15、17、23-25、27-33、36-38条。

18、收入《明名臣言行录》者共5条,为本文辑逸第4、5、18、25、29条。

注释:① 日本内阁文库所藏《证心录》得友人三泽三知夫先生帮助影印,特此致谢。

6、《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四书皆收者共7条,为本文辑逸第1、4、5、8、10、27、32条。

7、《王门宗旨》、《明儒学案》二书皆收者共7条,为本文辑逸第5、13、17、18、28、29、49条。

8、《王门宗旨》、《圣学宗传》二书皆收者共25条,为本文辑逸第1、4、5、7、8、10、12、14、15、17、18、19、29、21、22、23、24、25、27、28、29、30、31、32、33条。

9、《王门宗旨》、《证心录》二书皆收者共2条,为本文辑逸第25、60条。

10、《圣学宗传》、《明儒学案》二书皆收者共5条,为本文辑逸第5、17、18、28、29条。

11、《明儒学案》、《证心录》、《钱绪山遗文抄》三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45条。

12、《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四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5条。

13、《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证心录》、《钱绪山遗文抄》五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25条。

14、《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证心录》四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60条。

15、《王门宗旨》、《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9条,为本文辑逸第1-17、23-33、49条。

16、《明儒学案》、《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4条,为本文辑逸第5、13、17、28、29、39、40-57条。

17、《圣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3条,为本文辑逸第1、4、5、7、8、10、12、14、15、17、23-25、27-33、36-38条。

18、收入《明名臣言行录》者共5条,为本文辑逸第4、5、18、25、29条。

注释:① 日本内阁文库所藏《证心录》得友人三泽三知夫先生帮助影印,特此致谢。

6、《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四书皆收者共7条,为本文辑逸第1、4、5、8、10、27、32条。

7、《王门宗旨》、《明儒学案》二书皆收者共7条,为本文辑逸第5、13、17、18、28、29、49条。

8、《王门宗旨》、《圣学宗传》二书皆收者共25条,为本文辑逸第1、4、5、7、8、10、12、14、15、17、18、19、29、21、22、23、24、25、27、28、29、30、31、32、33条。

9、《王门宗旨》、《证心录》二书皆收者共2条,为本文辑逸第25、60条。

10、《圣学宗传》、《明儒学案》二书皆收者共5条,为本文辑逸第5、17、18、28、29条。

11、《明儒学案》、《证心录》、《钱绪山遗文抄》三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45条。

12、《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四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5条。

13、《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证心录》、《钱绪山遗文抄》五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25条。

14、《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证心录》四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60条。

15、《王门宗旨》、《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9条,为本文辑逸第1-17、23-33、49条。

16、《明儒学案》、《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4条,为本文辑逸第5、13、17、28、29、39、40-57条。

17、《圣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3条,为本文辑逸第1、4、5、7、8、10、12、14、15、17、23-25、27-33、36-38条。

18、收入《明名臣言行录》者共5条,为本文辑逸第4、5、18、25、29条。

注释:① 日本内阁文库所藏《证心录》得友人三泽三知夫先生帮助影印,特此致谢。

6、《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四书皆收者共7条,为本文辑逸第1、4、5、8、10、27、32条。

7、《王门宗旨》、《明儒学案》二书皆收者共7条,为本文辑逸第5、13、17、18、28、29、49条。

8、《王门宗旨》、《圣学宗传》二书皆收者共25条,为本文辑逸第1、4、5、7、8、10、12、14、15、17、18、19、29、21、22、23、24、25、27、28、29、30、31、32、33条。

9、《王门宗旨》、《证心录》二书皆收者共2条,为本文辑逸第25、60条。

10、《圣学宗传》、《明儒学案》二书皆收者共5条,为本文辑逸第5、17、18、28、29条。

11、《明儒学案》、《证心录》、《钱绪山遗文抄》三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45条。

12、《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四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5条。

13、《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证心录》、《钱绪山遗文抄》五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25条。

14、《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证心录》四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60条。

15、《王门宗旨》、《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9条,为本文辑逸第1-17、23-33、49条。

16、《明儒学案》、《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4条,为本文辑逸第5、13、17、28、29、39、40-57条。

17、《圣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3条,为本文辑逸第1、4、5、7、8、10、12、14、15、17、23-25、27-33、36-38条。

18、收入《明名臣言行录》者共5条,为本文辑逸第4、5、18、25、29条。

注释:① 日本内阁文库所藏《证心录》得友人三泽三知夫先生帮助影印,特此致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