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的普适性问题研究
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分析及其探索
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分析及其探索一、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分析1.地域文化丰富特色小镇往往位于一些历史底蕴深厚、地域文化丰富的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这些地域文化成为吸引游客和居民的重要因素,也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资源。
2.自然风光优美许多特色小镇都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山水之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资源。
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发展优势。
3.传统手工艺发展特色小镇往往以传统手工艺闻名,如织布、造纸、制陶等,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丰富了特色小镇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支撑。
特色小镇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1.基础设施薄弱许多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道路狭窄、供水供电不足、通讯信号不畅等问题影响了特色小镇的发展。
2.生产力不足特色小镇的产业多以传统手工艺和旅游业为主,生产力相对薄弱,难以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
3.产业单一特色小镇的产业往往比较单一,主要以旅游业和传统手工艺为主,一旦遇到外部环境的变化,特色小镇的经济就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二、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和对策1.融合发展特色小镇的发展应该注重融合当地的地域文化、自然风光和传统手工艺等资源,构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比如可以发展特色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丰富特色小镇的产业结构。
2.创新发展特色小镇应该注重创新发展,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传统手工艺品的质量,拓展产品的市场空间,增加特色小镇的经济效益。
3.完善基础设施特色小镇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升特色小镇的城市化水平。
4.促进产业升级特色小镇可以通过引进外部产业和技术,促进本地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升级,拓宽特色小镇的产业结构,增强特色小镇的经济韧性。
5.生态环保特色小镇的发展也要注重生态环保,保护好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特色小镇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努力,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和改善基础设施等手段,实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打造旅游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调研报告
打造旅游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调研报告一、特色旅游小镇规划与建设现状(一)规划概况。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发展的意见》(xx政发…xxxx‟xx号)精神,经严格筛选审批,省发改委于xxxx年6月公布了全省xxxx-xx年xx 个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其中xx翁丁葫芦小镇(佤族)被列入xx省xx个创建全国一流特色小镇入选名单,规划布局为“一镇三寨”一翁丁小寨、葫芦小寨、勐来小寨x个片区,是一个跨区域的组合型特色小镇创建项目。
小镇发展定位为休闲旅游类,项目总规划面积为x平方公里,其中翁丁片区x平方公里、葫芦片区x平方公里、勐来片区0.5平方公里,预算总投资x亿元,建设期限xxxx-2020年。
目前,项目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已经通过省级审查,已经获得可行性报告的批复、环评行政许可决定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省政府已批复沧源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翁丁葫芦小镇(佤族)的建设用地已在预留范围内,正在按程序审批建设所需用地。
(二)建设现状。
项目于xxxx年x月开工建设,截止xx年x月,到位资金x亿元,其中:省财政划拨特色小镇创建启动资金x亿元,农发行沧源支行贷款资金x亿元,企业自等资金x亿元。
累计完成项目投资x亿元,其中:翁丁小寨完成投资x 亿元,勐来小寨完成投资x亿元,葫芦小寨完成投资x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一)认识不够到位。
一方面,政策宣传不到位。
一些干部群众对创建特色小镇的基本内涵、政策要求、建设时限、验收指标等方面的政策了解不透,甚至部分领导干部把创建特色小镇简单地等同于美丽乡村建设,没有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拉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县直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不够,主动服务,靠前指导不到位。
另一方面,群众工作不到位,导致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翁丁新寨仍然有部分群众不愿意搬迁,一定程度影响了项目的整体推进。
(二)建设规划不够完善。
项目顶层设计不到位,部分设施规划存在缺陷,项目规划与创建指标不对应。
特色小镇建设研究与实践
特色小镇建设研究与实践一、前言随着国家对于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特色小镇成为了发展乡村经济、带动城乡居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实践,对特色小镇建设进行深入探讨。
二、特色小镇概念特色小镇是一种集城乡居民生活、生产、文化、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现代化的产业带,其核心是产业。
三、特色小镇发展背景1.国家政策扶持国家密集出台政策,引导各地探索特色小镇建设。
2.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与所需的多元化城乡生活需求逐渐增加。
3.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更大的支持。
四、特色小镇发展模式1.基础设施投资型模式政府主导,投资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建设产业园区,培育产业带动小镇发展。
2.农副产品深加工型模式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
3.文化旅游型模式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小镇发展。
4.产城融合型模式将生产要素和城市要素有机结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产业。
五、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的问题1.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小镇产业多为低附加值加工业和传统农业,缺乏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
2.人才流失现象由于小镇产业发展水平限制,人才不断外流,无法满足产业提升需要。
3.基础设施缺乏由于基本设施未得到妥善解决,小镇发展受到了制约。
4.土地制约有的特色小镇受到了土地制约,需要调整土地结构来促进小镇产业发展。
六、特色小镇建设未来展望1.树立产业导向未来特色小镇建设将重视产业导向,进行以产业为核心的小镇发展模式。
2.深化产城融合小镇产业与城市产业进行有机融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3.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基础设施投资,提高特色小镇的发展水平。
4.发展特色文化发掘小镇特色文化,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为小镇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七、结语特色小镇建设是顺应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向,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小镇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某市特色小镇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某市特色小镇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一、现状分析:特色小镇是当前城镇化战略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结合当地的资源和文化特色,形成高品质的生产、生活、旅游、文化等综合功能。
某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近年来也在积极探索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
某市目前已有一些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农业、旅游、文化等领域。
例如,某区的XX小镇以西部文化为特色,打造了具有浓厚地方风味的旅游产业;某镇则以苗绣、苗族民俗文化为特色,形成了一种“苗绣文化+休闲旅游”的模式。
但是,在发展特色小镇的过程中,某市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缺少科学规划,有些特色小镇建设缺乏规划和系统性,缺少整体性的设计。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交通、通讯、供水、污水处理等方面,存在不少瓶颈。
此外,一些特色小镇在运营管理、创新服务、品牌推广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1.加强规划设计。
对于特色小镇的规划和设计要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出发,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和文化特色,注重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建设基础设施。
要加大投入,加快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包括建设道路、铁路、水源、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
3.完善营商环境。
通过优化政策、完善服务、提高管理水平等手段,优化特色小镇的营商环境,为特色小镇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推进创新发展。
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拓展市场、培育产业等方式,推进特色小镇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特色小镇的综合竞争力。
综上所述,某市特色小镇的发展仍需更加注重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营商环境和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完善,才能够健康发展,为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内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国内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特色小镇建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特色小镇建设旨在通过发挥当地特色资源和文化传统,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的宜居小镇,吸引人们返乡创业、旅游度假,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都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地方的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将针对国内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探讨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地方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资源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当地的资源是最核心的元素。
这些资源涵盖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产业特色等方方面面。
在自然风光方面,有的小镇地处山水之间,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有的小镇则依托其特有的建筑风格和乡土气息而著称。
在人文历史方面,有的小镇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有的小镇则以其特有的民俗风情和传统节日而蜚声海内外。
在产业方面,有些小镇以传统手工艺闻名,如江苏苏州的园林艺术、四川蜀南竹海的竹编艺术等;有的小镇则以特色农产品和地方特色小吃而闻名。
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当地资源,发展相关产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对于其他地方的特色小镇建设而言,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资源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特色资源,因此在建设特色小镇时,要注重本地化的特色,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的优势,才能真正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的特色小镇。
二、突出文化传承和创新特色小镇建设不能只停留在挖掘和利用当地资源的层面上,更要突出文化传承和创新。
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内容。
这其中既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包括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弘扬。
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家园,是当地人民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因此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一定要重视文化传承的工作,通过开展文化活动、设立文化展览馆、修缮古迹等方式,让当地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特色小镇建设调研报告
特色小镇建设调研报告《特色小镇建设调研报告》一、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宜居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特色小镇建设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特色小镇建设旨在通过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的小镇,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和趋势,揭示当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调研内容1. 特色小镇的定义和发展趋势2. 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案例3. 特色小镇建设的经济效益4. 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传承和创新5. 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6. 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四、调研方法1. 实地走访调研2. 专家访谈3. 文献资料搜集和分析4. 调查问卷五、调研发现1. 特色小镇建设在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不少小镇通过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特色资源发挥到极致,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 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开发建设过程中忽视对当地环境的保护、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等。
3. 特色小镇建设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激励机制促进了特色小镇建设的进程。
六、建议和展望1. 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好特色小镇的环境和自然资源。
2. 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入,发展以文化为基础的产业,推动当地经济的多元发展。
3. 完善政策法规,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特色小镇建设中来。
总之,特色小镇建设是一个多方面综合的发展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为实现城乡互动、文化传承和经济繁荣而不懈努力。
希望通过本次调研,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促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调研报告
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调研报告特色小镇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旨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为了深入了解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现场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共收集了100份问卷,并拜访了3个特色小镇项目。
一、特色小镇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特色小镇建设是特色农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旨在通过产业转移、农业创新、乡村旅游等方式,改变传统农村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可以为农村提供增加收入的机会,还可以丰富农民的生活方式,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和获得感。
二、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走访,可以观察到特色小镇建设已经在中国广泛展开。
调查发现,有80%的受访者表示了解特色小镇建设,且对其持积极态度。
根据现场走访,特色小镇的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旅游、文化创意、农业等领域。
特色小镇的规模和特色各不相同,但在整体规划上,都强调了宜居宜业、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建设与保护。
三、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虽然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缺乏动力等。
在现场走访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特色小镇的经营和管理机制不够规范,缺乏有效的运营模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等。
四、特色小镇建设的发展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规划设计,合理布局。
各级政府应制定明确的规划标准和规范,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或无序发展的情况。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特色小镇需要有完善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以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3.培育特色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特色小镇应根据当地资源和优势,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提高本地居民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4.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特色小镇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大规模开发和过度消耗资源的行为,保护好特色小镇的独特生态和环境。
国内特色小镇的经验分析与实践
国内特色小镇的经验分析与实践第一章引言近年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特色小镇建设成为了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新时代城乡建设的重要战略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特色小镇模式。
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些特色小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些则面临一系列问题,如面临着环境卫生等问题。
因此,总结分析国内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并提出可行可持续的建设方案意义重大。
本文将结合当前国内特色小镇的建设状况,对其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一些经验性的借鉴和启示。
第二章国内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2.1 国内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在新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其中,小城镇的建设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匠人技艺和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因此,国内特色小镇建设也随之兴起,各地特色小镇的建设成为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战略之一。
2.2 国内特色小镇的建设模式目前国内特色小镇的建设主要有“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和“混合所有制”三种模式。
前者在政府引导下,由政府出资建设,后期由企业经营和管理。
企业主导模式是指企业负责特色小镇的建设和运营。
混合所有制则是政企共同投资建设,共同管理运营。
这三种模式在国内采用得比较广泛。
2.3 国内特色小镇的发展趋势随着特色小镇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特色小镇建设的深入推进,国内特色小镇建设也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当前,国内特色小镇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但随着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逐步加强,产业结构开始向多元化、高端化转变,并形成了多种不同产业的相互融合。
(2)智能化建设近年来,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应用进入传统产业,智能化建设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因此,未来的特色小镇建设中,智能化建设将成为一个趋势。
(3)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对于特色小镇的建设至关重要。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基础和灵魂,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提升特色小镇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特色小镇培育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州为例
特色小镇培育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州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城乡结构、提升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
在特色小镇的培育与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规划定位不清、产业同质化严重、文化内涵缺失、生态环境破坏等。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
本文以浙江省湖州市的特色小镇为例,深入分析其培育与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湖州市作为浙江省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
通过对湖州特色小镇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揭示当前特色小镇培育与建设中的普遍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全国范围内的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本文将首先梳理国内外关于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明确特色小镇的内涵与特征;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详细阐述湖州特色小镇在培育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和湖州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特色小镇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湖州特色小镇培育与建设的现状分析湖州,作为浙江省的一个重要城市,近年来在特色小镇的培育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对湖州特色小镇的深入调研,我们可以发现其在规划布局、产业定位、生态环境、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在规划布局上,湖州特色小镇充分结合了自身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空间布局。
这些小镇在规划过程中,注重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实现了产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产业定位上,湖州特色小镇立足于自身的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发展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
例如,一些小镇以旅游、文化、生态农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创新和升级,提升了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在生态环境方面,湖州特色小镇注重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工程,提升了小镇的生态环境质量。
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一、引言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农民生活品质。
然而,在实践中,特色小镇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规划设计、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规划设计问题与对策1. 缺乏整体规划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地方政府只注重单个项目的开发,缺乏整体规划的问题。
这导致了特色小镇内部功能分散、布局混乱,影响了小镇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效益。
对策:加强规划引导,要求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特色小镇规划的指导,确保小镇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形成有机的空间结构。
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金紧张和规划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小镇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对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色小镇建设应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政府可以引入社会资本,通过PPP等方式,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
三、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1. 产业单一化一些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多元化的产业布局,过度依赖某一种产业,一旦该产业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整个小镇经济的崩溃。
对策:推动多元化产业发展,特色小镇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发展多元化产业,降低风险。
同时,鼓励小镇内的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创新,提高竞争力。
2. 人才流失由于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吸引人才的条件相对较差,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小镇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
对策: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特色小镇应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培养本地的创新创业人才。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人才引进的支持和激励措施。
四、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1. 生态环境破坏一些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影响了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城镇建设特色小镇的调研报告
关于城镇建设特色小镇的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建设不断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为了进一步提升城镇的品质和居民的幸福感,特色小镇成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本次调研旨在探讨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前景,为城镇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特色小镇的定义和发展背景特色小镇是指通过发挥不同地区的特色资源和文化传承,采取差异化发展模式,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的小镇。
特色小镇的兴起得益于国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导向。
三、特色小镇的建设现状和问题1.建设现状:特色小镇建设在我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各地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不少特色小镇项目已经落地实施。
这些特色小镇通过挖掘地方资源、保护传统文化、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游客。
2.存在问题:特色小镇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导致建设过程中出现乱象。
其次,一些特色小镇过度依赖一些特色,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
再次,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不满足居民和游客的需求。
四、特色小镇的发展前景1.优势: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特色小镇利用地方资源和特色文化,打破了传统城市发展的单一模式,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
特色小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2.发展前景:特色小镇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
首先,特色小镇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方式,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高效转型。
其次,特色小镇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居民的幸福感。
再次,特色小镇可以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平台,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繁荣。
五、建议为了推动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我提出如下建议:1.强化规划和管理:加强特色小镇的规划和整体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特色小镇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2.多元化发展:特色小镇要通过多元化的发展模式,避免过度依赖一些特色产业或资源,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特色小镇研究报告
特色小镇研究报告特色小镇研究报告一、背景介绍特色小镇是指依托于某种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而形成的小镇,以此为核心,打造出一种独特的产业集群和文化氛围。
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助于优化城乡发展格局,提升农村经济实力,促进居民增收。
二、特色小镇的定义和特点特色小镇是指依托于特定的资源、产业或文化元素等形成的小镇。
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或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
特色小镇的发展重点在于挖掘和利用小镇独特的资源和特点,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特色小镇的建设模式特色小镇的建设模式主要包括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和社会参与四个方面。
政府作为监管和引导者,通过提供政策支持、资源调配和引导投资等手段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
企业作为主要的实施主体,通过投资兴建特色小镇,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市场运作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市场机制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
社会参与则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社区参与和公众参与,确保特色小镇建设符合社会需求和公众利益。
四、特色小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同时,特色小镇还能够改善农村面貌,提升生态环境,并且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此外,特色小镇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当地的传统文化,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重复建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科学的特色小镇评估标准和管理机制,加强各方合作和协调,避免重复建设。
此外,还应加强对特色小镇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特色小镇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有效发挥社会参与的作用。
六、特色小镇的发展趋势特色小镇的发展趋势包括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智能化发展。
特色小镇需要通过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创新发展实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特色小镇的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智能化发展实现特色小镇的智慧城市建设。
心得体会:特色小镇的发展问题与调适路径(最新)
心得体会:特色小镇的发展问题与调适路径(最新)一、特色小镇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发展迅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运动化”趋势明显在政府评比纳入名单和各类激励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区特色小镇建设已经成为政府的重点工作,有些地区甚至有专门的特色小镇数量、投资规模、产值、人口等考核指标。
(―)功利性较强各级政府把特色小镇作为投资平台打造,希望利用特色小镇招商引资,带动当地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只要投资商承诺投资就是特色小镇建设的资源,缺乏必要的引导、规范和统筹规划。
(三)建设园区化有的地区为了迎合特色小镇建设的指标考核要求,简单把产业园区戴帽为特色小镇,内涵和外壳依然是产业园区,营造的发展环境也是园区发展生态,有的特色小镇甚至连一个居民都没有,完全颠覆了对传统小镇概念的理解,和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相距甚远。
(四)追求短平快效果出于任期考核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有的地区不顾特色小镇的要求,过于追求短平快效果,盲目引进各类投资商特别是房地产商进行开发,使得房地产商得以利用特色小镇建设的名头,获取建设用地从事其房地产投资和建设。
虽然短期内投资可以上去,但导致部分特色小镇演变为了房地产项目,由于小镇缺乏特色产业支撑,极容易演变为“空心镇”和“人为造镇”。
(五)简单模仿复制有的地区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模仿其他地区特色小镇的成功样板,如基金小镇、康养小镇、互联网小镇等名目多样的特色小镇比比皆是。
有的甚至一张规划图即可复制,使得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着千镇一面等问题。
应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不盲目盖高楼,不盲目拆老街区,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
二、特色小镇发展应坚持的调适路径(一)坚持创新导向,高标准培育特色小镇创新培育特色小镇的理念、思路和方法,防止“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
适当提高创建要求,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和数量限制,不搞“运动式”部署推进。
(二)坚持因地制宜,差异化打造特色小镇从实际出发,发掘特色优势,防止照搬照抄、一哄而上。
工作研究: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原则和对策研究
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原则和对策研究一、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应遵循的原则特色小镇建设,应按照“规划为先、特色为本、文化为魂、产业为根、企业主体、引客为要、民生为重、生态为基、大气开放”的原则来打造。
(一)规划为先。
即在打造特色小镇时,应注意规划的引领,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将特色小镇的整体功能、主导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特色街区、特色园区等进行定位和空间布局,强化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整体策划和特色创意,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避免雷同化。
(二)特色为本。
即特色小镇的特质在于“特色”,魅力在于“特色”,同样生命力也在于“特色”。
一是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
譬如,我省的杭嘉湖地区,河汊港湾密布,水资源丰富,特色小镇的打造应体现“水乡”的地域特色。
二是保持鲜明的生态特色。
茂密的生态林、发达的生态农业基地、绿色产业体系、生态型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低碳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符合现代化生态文明的要求,保持其鲜明的生态特色。
如在环境设计、建筑设计、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方面都要注入“生态”理念。
三是保持鲜明的产业特色。
特色小镇支柱产业的打造应结合其所在城市群或都市圈的特点,并把其自身的产业优势融合进去,形成自身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
四是保持风格的独特性。
不同区位、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的小镇,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都需与其产业特色相匹配,一镇一风格,不重复、不雷同,确保特色的唯一性、独特性。
五是保持鲜明的历史人文特色。
我省古镇星罗棋布,历史悠久,名人荟萃,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历史名人是古镇特有的人文特色,体现出各个古镇独特的光阴质感和文化气息,是各个古镇特有的无形“名片”和品牌,具有重大的旅游价值。
各地在打造特色小镇时,应注重发掘小镇历史人文特色,保护和开发好历史名人资源,使其保持独一无二的鲜明历史人文特色。
(三)文化为魂。
即应保持乡村文化的原生性鲜活。
乡村文化是“小镇文化”的内核和魅力所在,我省有着深远的历史积淀,根雕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养生文化等各种民俗文化争奇斗艳,各地可供挖掘的乡土文化十分丰富。
河南省特色小镇发展问题研究
河南省特色小镇发展问题研究河南省特色小镇发展是当前经济转型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推动河南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河南省特色小镇发展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只注重了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
一些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为了争取项目,对环境资源进行了过度开发,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引导特色小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规划不合理的问题。
一些特色小镇在规划过程中,缺乏全面、科学的考虑,导致了用地不合理、功能重叠等问题。
为了保证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健全统一规划管理制度,加强规划指导和监管,确保特色小镇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河南省特色小镇发展中,还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一些特色小镇在发展初期,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无法完善相关基础设施,限制了特色小镇的发展潜力。
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特色小镇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吸引力。
河南省特色小镇发展中,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些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行业的专业人才,导致运营和管理水平不高,影响了特色小镇的品质和形象。
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特色小镇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河南省特色小镇发展中,还存在着特色不鲜明的问题。
一些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特色产业,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应该加大对特色小镇文化的挖掘和宣传,培育特色产业,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特色小镇。
河南省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制定合理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才培养和引进,培育特色产业,以推动特色小镇发展,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与启示探讨
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与启示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不断壮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特色小镇的建设成为了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它集中了传统文化、自然环境和现代化生活方式,成为了吸引人们前往的新热门。
国内外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建设特色小镇。
一、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1. 充分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国内外成功的特色小镇建设普遍都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
比如中国的丽江古城,它以丰富的纳西族文化、古老的建筑和典雅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
又如日本的古镇小樽,它以独特的北海道文化和美丽的小樽运河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来。
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仅能够吸引游客,还能够实现文化传承,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2. 打造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成功的特色小镇建设往往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这种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不仅来自于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还来自于充分发挥设计创意和艺术气息。
比如意大利的锡耶纳古城,它以独特的中世纪风貌和浓厚的意大利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又如美国的威尼斯海滨小镇,它以独特的威尼斯风情和精致的建筑吸引了无数游客。
打造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可以使特色小镇脱颖而出,成为游客心目中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3. 创新功能组合和产业融合成功的特色小镇建设往往都能够创新功能组合和产业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旅游和生活模式。
比如瑞士的卢塞恩,它以独特的欧洲风情和多元化的旅游体验吸引了不少游客;又如中国的西塘古镇,它以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
创新功能组合和产业融合可以使特色小镇不断创新,不断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形成长久的旅游和生活价值。
1. 传承和发展当地文化传承和发展当地文化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出发点。
要充分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提炼文化元素,创造有深度、有内涵、有格调的文化资源,使之成为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
只有传承和发展当地文化,特色小镇才能获得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工作心得: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经验与重要问题(最新)
工作心得: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经验与重要问题(最新)X省特色小镇建设实践走在全国前面。
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特色小镇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型城镇化和特色小镇建设有关情况,也将X特色小镇的案例向全国推广。
一、X特色小镇建设有哪些主要经验?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域概念,也不是产业园区概念,而是区域面积合理、经济活力强、生态环境好、体制机制活、人文气息深厚的相对独立区域。
在建设中,需要把握3个重要方面。
(一)发展定位上强调产城融合特色小镇建设中要求产业特色要明显,打造具有产业、文化、旅游的综合性空间平台,着重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X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具有浓厚X特色的历史经典产业。
特色小镇坚持产业间的融合、产业内的融合、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布局之间的融合,实现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并驾齐驱,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产业带动就业.就业聚集人口,保障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健康和可持续,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二)城市功能上注重有机导入在发展在特色产业的同时,积极推进职住平衡、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服务品质,注重完善好社区功能,特别是加强优质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完善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大高端设施配置,系统性提升整体建设和服务品质。
特色小镇要求建有公共服务APP,提供创业服务、商务商贸、文化展示等综合功能的小镇客厅,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打造具有高品质人居环境、高效自治管理能力、完善的公共配套和商业配套、良好的社区就业环境的现代化城镇社区,而不是“园区+公园+商住区”等功能的简单相加、牵强附会、生搬硬拼。
(三)运作方式上强调市场为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X特色小镇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既凸显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经验总结研究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经验总结研究一、引言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逐渐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区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特色小镇建设不仅为农村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提升了城镇化进程,成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的有效途径。
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经验总结,以期为推动我国特色小镇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特色小镇的概念特色小镇是指依托一定的地理环境、文化底蕴、优质资源等要素打造而成的具有独特特色的宜居小城镇。
围绕城乡融合发展,特色小镇打破了传统城市和乡村的划分界限,具有活力、场所感、互动性等特点。
三、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国特色小镇总数超过10000家,其发展规模之大、建设水平之高、发展速度之快,成为了全球人口稠密之区城乡共生、文明交融的突出范例,在全球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独步天下。
四、我国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总结1.科学定位,建设有特点的小镇——在小镇建设之初,必须严格按照小镇规划指南的要求,从小镇规划、区位、功能、产业和服务功能等多个方面去规划并下定位。
这样才能摆脱地域的局限性,形成特色,建设受人欢迎的小镇。
2.整合资源,具体实施——小镇建设不仅仅需要有全面的规划和科学的定位,还要依托充分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推广。
充分利用资源,将人文景观融入自然环境,将小镇慢慢引向现代化的方向。
3.择优引智,结构优化——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特色小镇发现,引进一些优秀的人才,是最好的促进小镇发展的方式之一。
同时也应该注意结构优化,适度地调整产业结构,并且在营销和市场开拓上下工夫,将小镇的形象打造更为鲜明。
4.推行管理,营造品牌——对特色小镇进行多层面的管理,通过全面的绩效评估来衡量小镇的成果,建立品牌管理机制,实现小镇的规范化、品牌化。
通过有效管理,能够带来质量上的提升,带动小镇规模的增长。
典型案例: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一、目前我国特色小镇中存在的问题1、开拓创新力度不足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上,由于缺乏应有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众多区域的职能部门对特色小镇一直处于理论观望的阶段,没有相关方案规划的出台,具体建设工作更是无从谈起。
此外,即使部分区域存有一定的理论规划,但其大多直接照搬其他区域的经验,创新意识严重缺乏。
2、对特色小镇建设重视不够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不断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益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与建议。
举例而言,在我国各区域都有建设一定关于电子信息产业的高新科技园区,并确立多方面的创新示范基地。
同时,我国还设有经济自贸区、大数据统计审核区域等经济型区域。
而部分区域尽管对特色小镇有一定的关注与支持,但由地方政府组织的相关规划却没有较好落实,尤其是部分区域呈现出明显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
3、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未能突出体现我国是历史文明四大古国之一,拥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保有无数的经典著作,动人心弦的各族音乐艺术,以及各民族区域的特色文化等。
本文仅举几例,以供各职能部分开展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
首先,“竹林七贤”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墨客群体,可适用于各类具有文化特色背景的特色小镇主体建设。
其次,我国有数量庞大的诗词曲赋,不论是唐朝的李白、杜甫,还是宋朝的苏轼、辛弃疾,都是十分适合文化内涵的特色小镇建设主题。
尽管我国的文人墨客各具特色,但仅使用一两位文人作为特色小镇的建设依据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可利用我国大型、综合性较强的文学著作,作为特色小镇的文化背景。
如《诗经》,包含各方向的文化诗集,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能够探寻出更多属于我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并利用好其中的思想内涵,进一步提升特色小镇的价值,以期更好将我国文化传承发扬的同时,为我国社会人民群众贡献不一样的文化产业园区。
4、特色产业链条不够完善尽管目前我国较多区域都有了特色小镇的建设规划,部分区域也进行了具体的实践工作,将特色小镇的建设任务作为当地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但其建设效果往往不够理想,特色小镇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效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的普适性问题研究失败的特色小镇往往千篇一律,而成功的特色小镇则各有各的成功经验。
为总结提炼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研究成功经验的普适性,受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委托,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诸暨袜艺小镇、龙游红木小镇、莲都古堰画乡小镇、金华新能源汽车小镇、吴兴美妆小镇等6个特色小镇开展专题调研。
结果显示,充分尊重市场机制在特色小镇形成、发展中的支配地位,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在特色小镇壮大、提升中的主导作用,是浙江省得以较好推动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经验。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一)因势而起:传统产业化“危”为“机”的转型升级。
主体产业是特色小镇蓬勃发展的经济基础,而特色小镇则是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在浙江省提出特色小镇建设前,各地正处于谋求突破的关键时期,而特色小镇“小而精”、“小而美”的规划设计理念,为这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
在诸暨大唐,袜子制造产业的高度集聚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但开发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功能的缺失,也导致外来人口始终停留在“劳动力”的层面,未能实现“人的城镇化”,引发了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
在衢州龙游,红木行业受到宏观经济影响,完全依赖红木制造的经济模式不仅附加值低,而且已经难以为继,亟需突破传统产业发展模式。
可以说,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和政策支持是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东风”。
(二)乘势而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体产业基础。
特色小镇是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载体,主体产业则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根基。
诸暨大唐镇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从事袜业生产与销售,进入新世纪后袜子产量已占中国70%、全球30%。
金华市从1992年开始就发展汽摩制造业,培育了青年汽车、今飞轮毂、绿源电动车等一批行业优秀企业。
衢州龙游县于2004年引进全国红木制造企业年年红家居集团、湖州吴兴区于2005年成为国内化妆品领军企业珀莱雅的唯一生产基地,两地均形成了相关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
丽水莲都古堰画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为画家、学生的灵感源泉,不仅早于特色小镇的加冕(2015年),也早于当地政府发展文化产业项目的规划(2005年)。
而最为年轻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也是杭州市上城区在“退二进三”背景下发展文创产业的伴生品,文创企业的发展催生了大量融资需求,进而吸引了赛伯乐、敦和等大型融资机构进驻小镇,此后这些行业领军企业进一步吸引了更多金融机构集聚。
(三)借势而兴:经济社会内源发展的动力机制。
浙江省的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在列入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计划后,各地政府并未大包大揽、以政府“有形之手”取代市场“无形之手”,而是充分借力企业家能人、业内领军企业及社会资本等力量,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比于政府,企业家能人和业内领军企业与特色小镇主体产业的共容性更强,因而更注重行业长期发展,而非短期利益。
在吴兴美妆小镇,珀莱雅集团董事长侯军呈致力于将中国民族化妆品品牌推向世界,当地政府支持他组建了一支“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招商引资团队。
在诸暨袜艺小镇,大唐袜业研究所所长顾伯生长期从事袜业生产,对技术缺失导致的利润低下有深刻体会,从而带领团队攻克了自主研发袜机的难题,实现了诸暨袜业从低端生产到高端产业链的突破。
(四)顺势而为:小镇特色发展的政策供给。
政府的公共政策是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功能完善的重要保障。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创立和运行,要求政府有更高的认识能力、细致的管理能力和灵活的调整能力,在市场力有不逮的领域培育、扶持市场主体,在市场力所难及的领域提供公共服务,在市场容易失范的领域及时引导、规范。
特色小镇建设对政府恰当界定自身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尽管有较好的主体产业,新能源汽车小镇、美妆小镇等的产业链依旧稍嫌薄弱,一些新兴企业缺少研发能力,当地政府就通过引进专业科研机构、建立公共研发平台等方式,扶持企业早期发展。
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功能完善,特色小镇均要求有良好的基础设施配套,这其中政府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
(五)聚势而成:特色小镇中人民的获得感提升。
浙江省的特色小镇通常位于城乡结合部,各地政府都把增进包容性发展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必备要素,通过赢得当地居民支持、增强获得感,进一步推动了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如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范围内的原住民仍安置在改建成的白塔社区,外来人和本地人入住回迁房均享受同样的政策,随着特色小镇建设的深入,白塔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古堰画乡小镇通过对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小镇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从而超越了简单的经济指标累加的发展模式,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二、主要问题本次调研的6个小镇,都是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中较为成功的案例,未发现“任务工程”、“房地产化”、“重形轻魂”等不当倾向。
尽管如此,作为尚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这些案例也暴露出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开发区做法依然存在。
尽管特色小镇的创建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但如果小镇仅靠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恶性竞争,小镇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也会大打折扣,有重蹈开发区模式覆辙的风险。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为吸引企业入驻,有些特色小镇仍在采用税收优惠、租金补贴、用地政策优惠等各种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
基金小镇的竞争尤其应该引起重视。
基金公司属于轻资产企业,流动性较强,而目前全省基金类小镇众多,如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南湖基金小镇、梅山基金小镇等,很多基金公司仅仅在小镇注册,并未真正办公,如果小镇在优惠期过后没有足够的内生吸引力,那么企业随时可能“用脚投票”离开。
(二)顶层设计尚有待商榷。
按浙江省的相关政策规定,特色小镇要在3年内完成30—50亿元的投资额。
但大部分特色小镇在短期内并无收入,因而谨慎的投资无论对于政府还是企业都是理所应当的,否则最终造成投资的浪费反而得不偿失。
另外,不同的小镇成长周期不同,且特色小镇要实现“产、城、人、文”融合的目标,3—5年的时间恐怕不太够,嘉兴世合理想大地小镇项目经过7年时间的发展,才刚刚形成一个小镇社区的雏形。
从这个角度看,顶层设计应该具有灵活性,投资不一定拘泥于30—50亿的额度,关键看是否有效;创建时间不一定拘泥于3—5年,关键是内核是否有实质性进展;小镇面积不拘泥于3平方公里,不同的特色小镇可根据实际需求和发展情况适当调整;3A级景区的标准不一定拘泥于旅游人次等硬性指标,关键是环境的质量。
(三)人才引进仍困难重重。
调研的特色小镇普遍反映了人才短缺的问题,认为这会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瓶颈。
特色小镇已经超越了传统产业概念,需要复合型、创意型的高端人才。
但此类人才本身就很稀缺,对于地处欠发达地区的特色小镇,在人才引进方面更是困难重重。
目前各地也出台了相应的人才政策,但是存在着匹配度不高的问题。
例如,红木小镇所需要的木加工技师,在学历、头衔等方面可能无法满足政府设定的享受优惠政策的目标。
因此,人才政策要考虑各个特色小镇的不同特点,提高匹配度,把人才政策做实;另外,特色小镇也要秉持“筑巢引凤”的信念,若真正能提供发展事业的新天地以及优质的公共服务,自然可以汇聚人才、留住人才。
(四)政府观念尚待转变。
对于很多习惯了传统开发区治理模式的领导干部而言,要摆脱大包大揽建设园区的传统思维模式,转向制度构建、环境营造、服务提升等作为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观念,仍存在很大的挑战。
目前政府应该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以及怎样承担责任,仍然不清晰,这造成有些地方政府仍重“绩效”轻“服务”。
实际上要想吸引优质资本、打造特色优质产业、留下优质人才,必须依托于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优质的公共服务既包含了自然风貌、生活配套等“硬”的设施,更需要优质化的医疗教育资源、优质化的政府服务等“软”的配套。
(五)社区营造亟需跟进。
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强调“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但投资主体更关注经济指标,社区营造尚未提上日程。
一些特色小镇从传统的工业园区演变而来,产业区与居住社区之间的割裂较为严重。
例如,美妆小镇的产业区与居住区被一条高速公路隔断,生产和生活难以实现融合。
特色小镇强调社会功能和生活功能,正是其优于传统开发区之处,这也是强调“人的城镇化”的精神之所在,更是特色小镇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粘性的根本之所在。
留住人才、建立起良好的社群关系,即便产业衰退,具有凝聚力的社区也能从衰退中重新发现新的产业机会。
三、有益启示尽管不少政商学界专家认为,浙江省特色小镇是建立在浙江省独特的块状经济基础上的,其它地方很难复制。
但任何事物再独特,都需要遵循最基本的逻辑和规律。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成绩和问题所展现出的内在规律性,能够为其它省份提供借鉴和警示。
(一)值得推广的几点经验1.产业基础和小平台。
特色小镇应该依托原有的产业基础,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形成错位竞争,且定位虽无需拘泥于1—3平方公里,但应因地制宜的“小”,避免摊大饼、粗放式、同业恶性竞争等传统开发区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2.市场“进”政府“退”。
浙江省的特色小镇突出强调“非镇非区”,超越了行政区划范畴,也超越了通常意义上产业园区发展范畴,“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为企业和市场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占主导地位去除了行政束缚,使特色小镇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创新动力。
切不可将“建成多少特色小镇”作为考核下级政府的指标,否则容易导致下级政府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而这势必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导致“空城鬼镇”等政绩工程和走样变形现象。
3.重视环境建设。
浙江省要求把小镇建设成至少3A级景区,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强调发展旅游业,而是期望借助这种方式打破传统产业之间的隔阂,形成资本、文化、人才、产业等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这种重新组合中不断创造出新机会,激发出新动能。
旅游并不是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核心目的,但拥有“高颜值”,可以使小镇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
4.尊重市场规律。
目前特色小镇较为成功的案例,是业已经过市场竞争机制残酷筛选的结果,而绝不是政府事先挑选的赢家。
承认政府有为,但绝不能过分夸大政府作用,不能将特色小镇的成功完全归之于政府“有形之手”的有意设计。
(二)需要避免的几种做法1.避免仅靠政策优惠来培育特色小镇。
我们的研究和调研表明,市场因素(集聚经济)仍然是影响企业选址最为主要的因素,政策的影响相对有限。
如果仅凭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这样的小镇很难具有可持续发展动力。
2.避免特色小镇的建设主体单一化。
目前浙江省部分特色小镇是在政府框架下推动,但诸如良渚文化村、蓝城农镇、世合理想大地等具有小镇色彩的案例表明,城市运营类企业重视社区营造,也能够提供某种优质的市场化公共服务,甚至培育一定的产业,如万科的养老、蓝城的现代农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