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我爱这土地》 导学案.doc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我爱这⼟地》这⾸诗运⽤象征⼿法,表达出诗⼈愿为祖国奉献⼀切的⾚⼦深情。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课⽂原⽂ 假如我是⼀只鸟, 我也应该⽤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所打击着的⼟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林间的⽆⽐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也腐烂在⼟地⾥⾯。

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泪⽔? 因为我对这⼟地爱得深沉……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教案 教学⽬的: 1.使学⽣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较阅读,激发学⽣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特⾊,提⾼学⽣欣赏诗歌的能⼒。

教学重点: 在学⽣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法:朗诵、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

上课前先做个调查:喜欢读⼩说的同学请举⼿,喜欢读诗歌的请举⼿。

(调查后继续导⼊新课),其实,诗歌是最古⽼的⽂学样式,也是很⾼雅的⼀种⽂学形式,她是⽂学⼥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

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学趣味,是从读诗⼊⼿,能欣赏诗,⾃然能欣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学。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聪慧。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起经历⼀次神奇⽽激动⼈⼼的诗歌之旅。

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诗《我爱这⼟地》先来感受⼀下现代诗歌的魅⼒。

⼆、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课前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1)通过查阅资料(络、图书等)了解作者⽣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查字典扫清⽂字障碍。

2.检查预习作业。

⽼师在学⽣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平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

《我爱这土地》学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我爱这土地》学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2 我爱这土地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学习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表达作者的爱国之情的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省金华人。

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代表作有:诗集《大堰河》《北方》,长篇小说《绿洲笔记》等。

(二)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三、导读理解1.诗中的“鸟”歌唱的对象有哪些?明确:土地、河流、风、黎明2.这些对象又象征着什么?明确:土地——象征着生“我”养“我”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正在遭受日本侵略者欺凌)河流——象征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

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3.“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明确:“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我爱这土地》学案设计(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我爱这土地》学案设计(含答案)

《我爱这土地》学案自主预习试锋芒识日积月累1.读准字音,辨清字形嘶.哑()喉.咙()腐.烂()吹刮.()汹涌.()羽.毛()jī()怒悲fèn() lí()明2通晓词义,填对词语①_________:声音沙哑。

②_________:温和柔顺(多形容女性)。

③________: a.形容程度深。

b.(声音)低沉。

c.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④:(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读·观其大略1“我爱这土地”中的“土地”有什么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朗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点明本诗主旨的句子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找出这首诗的韵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家作品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

《我爱这土地-艾青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我爱这土地-艾青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我爱这土地-艾青》导学案
一、课前准备
1. 师生共同收集关于艾青的相关资料,包括他的生平、代表作品等内容。

2. 准备PPT或其他多媒体资料,以便展示艾青的诗歌作品和相关图片。

3. 准备教室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二、导入
1. 利用PPT展示艾青的生平宁代表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 以问题导入,如:“你们对艾青有何了解?他的诗歌作品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思考。

三、进修目标
1. 了解艾青的生平宁代表作品。

2. 理解《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进修过程
1. 进修艾青的生平宁代表作品,包括《我爱这土地》等。

2. 分析《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展开对这首诗歌的深入解读,分享各自的看法和观点。

4. 引导学生欣赏艾青其他的诗歌作品,让他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室练习
1. 阅读理解:请学生阅读《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回答相关问题,检验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2. 诗歌赏析: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艾青诗歌进行赏析,写下自己的感想和理解。

六、教室总结
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艾青的重要性和他的诗歌作品对我们的影响。

2. 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七、作业安置
1.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赏析和写作。

2. 继续了解艾青的其他诗歌作品,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和分享。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我爱这土地 教案.doc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我爱这土地   教案.doc

2我爱这土地教案艾青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3.能引导学生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试着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重点1.能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关于土地,端木蕻良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我想唯有对土地家园深深眷恋的人,才会有如此敏锐的嗅觉,闻到泥土的芬芳。

无独有偶,诗人艾青也曾这样向土地表白:我爱这土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感受那炽热深沉的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通过读文段、看图片引发师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三、“读诗”我能行。

(出示朗读提示)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酝酿感情,组内诵读。

3.展示点评,生生互动:“给你锦囊”或“为你点赞”。

(“送锦囊”和“点赞”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词句)过渡:下面我们走进诗的字里行间,通过“品诗”去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爱。

(引出下一个环节)四、“品诗”我能行。

屏幕出示——思考交流:1.在诗中,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应该都紧扣作者“爱土地”而写,它们分别有什么特殊含义?(注意这些词前面的修饰语)2.哪些词句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爱?(组内交流后再展示)结论:1.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特殊含义(即象征意义):土地——遭受侵略践踏的国土河流、风——反抗精神黎明——光明未来2.分析“常”、“应该”、“嘶哑”、“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等词句,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爱。

过渡:当年的战火牵动着的又何止作者一人,接下来,我们来读另一首诗。

(引出下一个环节)五、“品读类文”我能行屏幕出示: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思考:1.哪句诗最触动你?为什么?2.既是“类文”,有何相同点?过渡:有多少个爱国者,就有多少个对土地的抒情者,下面我们也来“为国写诗”。

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示范教案

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示范教案

2.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主题。

培养爱国情结【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放映题目:我爱这土地,并解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2.背景资料《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嘶.哑(sī) 腐.烂(fǔ) 撕.裂(sī) 喉.咙(hóu) 吹刮.(guā) 汹涌.(yǒng)(2)词语释义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我爱这土地-艾青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我爱这土地-艾青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我爱这土地-艾青》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诗人艾青以及他的代表作《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诗歌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土地的热爱;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4. 提高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导学内容】1. 诗人艾青简介;2. 诗歌《我爱这土地》赏析;3.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4. 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导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艾青的简介视频或者介绍艾青的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进入主题,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宁创作背景。

二、进修诗歌《我爱这土地》1. 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感受诗歌中的深厚爱国情怀;2. 分段解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义和情感表达;3.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1. 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有哪些?这些意象代表了什么?2. 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四、探讨主题和意义1.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哪些情感和思想?2. 你认为诗歌《我爱这土地》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对祖国和家乡有何感想?五、总结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进修,你对艾青及其代表作《我爱这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吗?你对爱国主义有何新的认识和感悟?【课后作业】1. 回顾教室进修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表达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2.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艾青和其其他作品的信息,做一次简短的介绍。

【拓展延伸】1. 了解其他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比如《黄河颂》、《赤壁怀古》等,进行比较分析;2. 通过朗诵、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懂得珍惜祖国和家乡,传承爱国主义情怀。

愿我们的学生在祖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部编版】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目录第一单元导学案1《沁园春·雪》2《我爱这土地》3《乡愁》4《你是人间四月天》5《我看》x第二单元导学案6《敬业与乐业》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8《论教养》9《精神的三间小屋》第三单元导学案10《岳阳楼记》11《醉翁亭记》12《湖心亭看雪》13《诗词三首》第四单元导学案14《故乡》15《我的叔叔于勒》16《孤独之旅》第五单元导学案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8《怀疑与学问》19《谈创造性思维》20《创造宣言》第六单元导学案21《智取生辰纲》22《范进中举》23《三顾茅庐》24《刘姥姥进大观园》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沁园春•雪》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感受词中精炼的语言及丰富的表现力;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3.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及壮志豪情。

二、知识链接1.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3.词: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及研讨与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及研讨与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及研讨与练习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受得深沉……
研讨与练习
欣赏《我爱这土地》,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我爱这土地》 导学案.doc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我爱这土地》 导学案.doc
D.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A.朗读教学法
B.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流程
教师导
学生学
听课锦囊
第一课时(完成目标A、B)




背景音乐:殷秀梅演唱的歌曲《祖国啊,我永远爱你》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我爱这土地)
2.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完成目标C、D)









【学法点睛】
表情朗读是一种略带表演性质的朗读,追求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朗读效果。
【温馨提示】
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聚焦了美景,凝结着美情。现代诗歌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它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极富音乐节奏,能凝练地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结合教学,我觉得,鉴赏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就诵读方法看,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三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
【温馨提示】
注意节奏的划分和朗读的停顿

部编九年级上册2《我爱这土地》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九年级上册2《我爱这土地》导学案附答案

2《我爱这土地》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土地是一种古老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

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抒写了多少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

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有谁不依恋这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的诗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3.背景链接。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2我爱这土地》公开课导学案_2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2我爱这土地》公开课导学案_2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2.通过品与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激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2.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时数: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的爱国诗有哪些呢?如《我用残损的手掌》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爱国诗《我爱这土地》。

(二)出示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感情。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人。

现代著名诗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一个革命者.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调子沉重忧郁;抗战时期的作品多为觉醒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我爱这土地》等。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读诗,整体感知第一步: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解决生字新词。

第二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注意读诗的感情(悲壮和深沉)。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师生从节奏和感情两方面点评)第四步:全班齐读全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2 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2 我爱这土地》教案

2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课题我爱这土地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学会运用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之情。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

他的诗往往把个人的悲欢融入时代的悲欢里,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光的赞歌》《北方》《向太阳》《旷野》等。

写作背景本诗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中国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

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于是他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读准字音嘶哑..(sī yǎ)温柔..(wēn róu)激怒..(jī nù)腐烂..(fǔ làn)辨清字形教学过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

2.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

3.指名朗读诗歌。

4.学生齐读诗歌。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诗歌一、二两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这一主题的铺陈,是蓄势,那么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句诗,则可以说是对主题的高度概括,是诗人情感的迸发和升华。

第二节的两句诗,是那个苦难的年代里,中华儿女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它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感的浓缩。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教案:2《我爱这土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教案:2《我爱这土地》

2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正确划分诗歌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关键诗句。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三、解题,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主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阅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从而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划分诗歌的朗读停顿。

参考: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爱这土地》教案

2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3.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依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

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悟情感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第【1】篇〗《我爱这土地》教案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所需时间一分钟)二、作家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一分钟)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2、写作背景:(两分钟)《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播放日本侵略中国影片黑太阳的《南京大屠杀》前两分钟介绍)。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深情地诵读(八分钟)——第一环节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方法指导: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关联词后,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要停顿。

)2、学生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思。

3、学生自读,体会诗歌情感4、朗读擂台赛。

找2-3名学生朗诵诗歌,教师点评。

四、细腻地感受——第二环节(一)揣摩意象:(十二分钟)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明确:土地、鸟、河流、风、黎明。

2、土地的含义是什么?明确: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3、“河流”、“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联系背景思考)明确:“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满怀悲愤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2、《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2、《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2《我爱这土地》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其旋律与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 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涌动着的激情。

链接材料: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一、自主学习1、填空《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2、请用“/”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二、合作探究1、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2、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3、“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5、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6、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7、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三、拓展延伸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2我爱这土地 教案

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2我爱这土地 教案

2 我爱这土地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

2.分析作者笔下的形象,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3.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炽热而深沉的爱国情怀。

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

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悟情感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请同学们听朗读示范,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深沉。

3.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写作背景,说说该如何理解文本中的“深沉”一词。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我爱这土地》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3.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试着进行诗歌创作。

学习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了解诗人通过对土地等意象的吟唱所孕育的爱国情思。

学法指导:1.结合“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弄清诗人诗歌创作背景、内容和风格等。

2.关于朗读。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没有严格的限制,声音的强弱主要表现在重读的安排上。

一般来讲,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就应该重读。

朗读本诗注意把握三个方面的要领:感情基调——深沉忧郁;语速——缓慢;节奏——停顿恰当【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意象:“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

这个所谓的“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

二、预习任务1.读完“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材料。

2.请用“\”划分、标注诗句的朗读节奏,反复朗读。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三、预习检测1.填空。

《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

主要诗集有《》《》等。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全诗看,作者在诗中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感情?3.本诗的开头作者为什么将自己假设成一只鸟?4.品析下列诗句所包含的意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参考答案:1.略2.诗中的土地突破了土地的本身的意义,上升到了象征祖国,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抒发了那个时代,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注意节奏的划分和朗读的停顿
【教师寄语】
英国诗人培根说过“读诗使人聪慧”。我喜欢读诗,因为它给我清风与明月;给我湖光与山色;给我碧海与晴空,它打通了我与自然的界限。体味着;陶渊明的朵朵菊花点缀了朦胧的南山;龚自珍的片片落红幻化成软软的春泥;晏殊的独自徘徊落寞了曲径通幽;温庭筠的默默斜晖笼罩了悠悠碧水。今天,老师带领着同学们走进了自由、广阔的现代诗歌的天地里,感受了它特有的魅力。
四、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五、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假如────────我
歌唱爱∣∣──→土地(祖国)←────—
六、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 体味诗情,首先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读《我爱这土地》,顺着诗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体味喉咙为什么会“嘶哑”,爱国者的形象即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因为这首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着这只鸟的形象展开的,对于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想象将一无所获。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6.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7.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8.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9.背诵全诗。
三、达标检测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嘶哑喉咙吹刮
二、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回答:“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2《我爱这土地》 导学案
课题
《我爱这土地》
时间
学习目标:
A.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B.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C.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D.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难点
A.关键诗句的理解
B.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C.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七、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附文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二、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一.自学
自查资料了解爱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学法点睛】
¤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1.揭示全诗主旨。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就诵读方法看,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三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
D.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A.朗读教学法
B.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流程
教师导
学生学
听课锦囊
第一课时(完成目标A、B)




背景音乐:殷秀梅演唱的歌曲《祖国啊,我永远爱你》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我爱这土地)
体味诗情,还要善于在诗歌的抒情中寄托情思。诗歌的抒情多是含蓄的,要深入诗情,就要把诗歌所提供的含蓄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杂的生活现象加以精炼概括的东西,还原到它原来的状态中去。
2、调动想象,领略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或生活的图景(“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意”)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种和谐而广阔的、能够诱发鉴赏者丰富想象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艺术境界。意境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清新优美等等。抓住以上这类关键词、并联系具体诗歌反复训练,就不难做到“明意境”的要求。
三、鉴赏感情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
2、比喻象征,发掘内涵
四、鉴赏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二.自由诵读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并纠正你朗读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3.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