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层图形转移教材(杨和斌)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第13课+变换图形(教案)
变换图形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基本变换,包括平移、旋转和翻折的概念及操作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画图软件进行图形变换的实践能力。
3.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通过图形变换创作新的图形作品。
4.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变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用性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图形变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
运用画图软件进行图形变换的实践操作。
教学难点:理解图形变换过程中的空间关系变化。
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画图软件(如Windows画图工具)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图形变换示例图片学生练习用的图形素材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图形变换实例,如旋转的风车、平移的滑梯、翻折的纸飞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能发现这些图形是怎么变化的吗?”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图形变换的概念。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在电脑上进行这些神奇的图形变换。
”(二)新课讲解1. 认识图形变换的基本操作(1)平移:教师首先解释平移的概念,即图形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而不改变其形状和大小。
接着,教师演示如何使用画图软件的移动工具进行平移操作,并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图形移动的方向和距离。
(2)旋转:教师介绍旋转的概念,即图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角度。
然后,教师演示如何使用画图软件的旋转工具进行旋转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旋转中心点和旋转角度对图形变换的影响。
(3)翻折:教师解释翻折的概念,即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画图软件的翻折工具进行水平或垂直翻折操作,并让学生观察翻折后图形的对称性和美感。
2. 实践操作:图形变换大挑战(1)教师给出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要求学生使用画图软件依次进行平移、旋转和翻折操作,形成一个新的图形。
(2)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操作,并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操作方法。
(3)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操作步骤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共同总结图形变换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动感北京
(一)播放视频
(二)任务发布:明星出场图
(要求:从“北京欢迎你”文件夹中至少选出6 位明星图片插入,并按出场设置动画顺序)
(三)作品欣赏
三组 刘丽
一组 张兵
一、统计得分,评出优胜组
二、知识回顾
“预设动画”与“自定义动画”
三、作品回顾课堂闯关排序记载表
第1名 第2名 第3名 第4名 第5名 第6名 第7名 第8名 第9名 第10名 第11名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六年级上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六年级上册老河口市七中老河口市七中陈克文陈克文本课选自湖北教育出版社本课选自湖北教育出版社信信息技术息技术教材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年级上册第55课课教材主要讲述教材主要讲述powerpointpowerpoint与与frontpagefrontpage两种软件两种软件
。
一组 陈虎
二组 刘飞飞
(一)、教师演示“自定义动画”效果设置
①.选取要设置的对象
③.选取要设置的对象
⑦.单击确定即可
⑥.单击预览,查看效果
②.单击自定义动画
命令选项,弹出窗口。
④.单击,选择合适动画效果。
⑤.单击,修改声音。
1.选择[顺序和时间]
2.选取设置对象 3.顺序调节按纽
“自定义动画”操作视频教程
任务驱 情景教 动法 学法
演示法
互
探
பைடு நூலகம்
助
究
合
创
作
新
任务课一
任务 堂二
情景 导入
任务 活三
活动 小结
任务动四
我要当小组长
1. 对学生分组:
课堂闯关排序记载表
2. 评分规则: 第1名 第2名 第3名 第4名 第5名 第6名 第7名 第8名 第9名 第10名 第11名
以教材插图为背景编制问题
于反应③ 、 , ④ 能否 由 S z直接 生成 H2O 7 O S 4 ( 若能, 用化 学方程式表示) 请 。
( )B 进入 人体 会 导致 人 中毒 , 4 a。 。 患者
被 送往 医院 后 , 生往 往 让 其 服 用 医
化合物 知识 的学 习重点 , 就在 这一 类 问题 的 解决 中得 到强化 。
生产 流程 图 、 据 曲线 图 等 , 者在 教 学 实 数 笔
践中, 以这 些插 图 为背 景 编制 问题 , 导 学 引 生进 一 步认 识 和领 悟 插 图 这 一 “ 殊 的艺 特
术语 言 ” 捕 捉 插 图 背 后 所 隐 含 的 丰 富 的 ,
【 例 2 案 】
同的含 硫 化 合 物 之 间相 互 转 化 , 般 所 用 的 一
化 学反应 类型 为
。
( )反应①在 生活 中的应 用是 2
苏教版高 中化 学必修 2 专题 2 三单元 第
《 化学能与 电能 的转化 》 4 第 2页 的插 图“ 燃料 电池实验装置” 图 2 示 。以它 为背景 , 如 所 可
匝 D 哥I 匦 ⑥ [⑨ i [
l I l ! 旦 l
图 1 硫及其化合物之 间的相互转化
验装 置 、 验操作 、 实 实验 现象 等插 图 , 如苏 教
版高 中化学必修 1 专题 1的图 1 0 配制一 -2 ( 定物质 的量 浓度 的溶 液) 专题 2的 图 2 、 —2
间存 在着多种相互 作用 。研究 物质 间的相互
转化关系 , 助于 学生 进一 步认 识所 学 的物 有 质 的性质及它们之间 的转 化规律 。如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信息技术人教第11课选定与移动图形(教案)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选定与移动图形的技能。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用鼠标选定并移动不同的图形元素,以完成一个简单的图形组合任务。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选定多个图形的练习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并分享各自的方法,从而相互学习和提高。
最后,本节课还将教育学生遵守信息伦理,例如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进行非法操作等。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学会使用鼠标选定单个图形和多个图形。
2. 学会使用鼠标移动选中的图形到新的位置。
难点:
1. 掌握如何准确选定多个图形。
2. 掌握如何移动图形时保持图形的精准位置。
解决办法:
5. 解答:
将完成的图形保存到指定文件夹,并命名为“图形作业”。
教学反思与改进
首先,我注意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有些学生不熟悉鼠标的操作,导致在选定和移动图形时显得有些吃力。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鼠标的操作。
其次,我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和记忆图形选定和移动的快捷键上存在困难。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通过更多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快捷键。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图形选定基本操作:
- 选定单个图形:点击图形任一角即可选中整个图形。
- 选定多个图形:按住Ctrl键,单击图形任一角可逐个选中多个图形;按住Shift键,单击图形任一角可选取连续多个图形。
小学数学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图形的旋转》教学为例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研究——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图形的平 移”为例
2、强化解题策略
例如,可以设计以下题目:将下面的长方形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求平移后 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的面积差和周长差。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会发现平移后的 长方形与原长方形相比,面积不变,周长增加了6个单位长度。这样,他们就能 够运用平移性质求出答案。
3、促进知识应用
3、促进知识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情 境,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应用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 知识点的应用价值,还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摘要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图形的平移”这一单元中,主要涉及平移的概念、特 点以及基本性质等知识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掌握相关性质, 提高解题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作业设计策略:
1、突出核心概念
1、突出核心概念
平移是图形变换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指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距 离。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平移前后的图形进行对比,找 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图形平移的基本规律。
1、突出核心概念
例如,可以设计以下题目:将下面的长方形平移到虚线处,并画出平移后的 图形。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会发现平移前后的图形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 只是位置发生了移动。这样,他们就能够直观地理解图形平移的基本规律。
2、强化解题策略
电子工业版(内蒙古)信息技术四上第9课《移动与复制图画》教学设计
电子工业版(内蒙古)信息技术四上第9课《移动与复制图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移动与复制图画》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一课,本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电子工业版(内蒙古)信息技术软件中的移动与复制功能。
学生将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熟练地运用移动与复制功能对图画进行操作,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电子工业版(内蒙古)信息技术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打开、保存文件,以及一些基本的绘图功能。
但学生在移动与复制图画的操作上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电子工业版(内蒙古)信息技术软件的移动与复制功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掌握移动与复制图画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移动与复制功能。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移动与复制图画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操作实践。
2.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操作,讲解移动与复制功能的用法。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硬件准备: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软件准备:电子工业版(内蒙古)信息技术软件。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图画,用于学生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利用移动与复制功能制作的图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制作这些图画。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移动与复制功能的用法,并通过示范操作,让学生了解移动与复制功能的具体操作步骤。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一个简单的任务,让学生运用移动与复制功能完成。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注重图形本质 学会迁移推理
只要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和方法,懂得了举一 反三,触类旁通,给他们任意一个四边形或多边形, 让他们验证内角和,都不会有问题了。
3. 练一练,固新知 学生初步理解了三角形及底和高的概念之后,我 设计了操作练习,通过学生找出三角形对应的底和高, 进一步理解,三角形有三组底和高,底和高互相垂直。 在学生练的过程中,我对易错点加强指导,让学生明 确图形的本质概念,进一步强化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二)第二课时:三角形边里有秘密 1. 摆一摆,有猜想 基于前测中对学生的了解,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准备学具小棒,长度分别为 3、4、5、8 厘米,任选三根, 摆几个不同的三角形,看你最多能摆几个?”有的同 学摆了 3 个(其中有一个不符合特征),有的摆了 2 个, 能成功的只有 2 个,于是学生提出猜想:“和边的长度 有关?” 2. 推一推,有验证
四、评价与反思
在单元整体思考下,这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有以下 几点特色:
(一)紧抓图形本质,发展空间观念 三角形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内容,整体单元 的重点课时教学设计,力求把握图形的本质,突破重
难点,例如画高,准确把握高的概念,探究三边关系, 帮助学生理解:如果不能封口,就不是三角形;必须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内角和 180°,不会 因为三角形的大小而改变内角和的大小。这样,就抓 住了图形本质,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
学生摆完小棒,最终发现 3、4、8 是不行的,初 得结论:3+4 < 8,两边之和比 8 小,所以不行。但此 时下结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还是有点早。 既然前测中有学生发现了 a+b 一定大于 c 的情况,为 了更加直观,可以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利用橡皮筋体验, 当 a+b=c 时围成的图形不可能是三角形,只有将一边 经过拉抻,也就是 a+b > c 时才可以。 如何理解任意 两边大于第三边呢?可以变化角度,想象拉抻。
电子工业版(内蒙古)信息技术四上第9课《移动与复制图画》教案
电子工业版(内蒙古)信息技术四上第9课《移动与复制图画》教案一. 教材分析《移动与复制图画》是电子工业版(内蒙古)信息技术四上第9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画图软件中图画的移动与复制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画图软件进行图画的编辑和处理,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画图软件的基本操作,对画图软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图画的移动与复制操作,部分学生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这些操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画图软件中图画的移动与复制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画图软件中图画的移动与复制方法。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移动与复制操作,进行图画的编辑和处理。
五.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通过设定具体任务,引导学生操作画图软件,完成图画的移动与复制。
2.示范教学法:教师演示图画的移动与复制操作,学生跟随操作。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相互交流与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画图软件,确保学生可以正常使用。
2.准备教案课件,内容包括图画的移动与复制操作步骤。
3.准备实践活动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移动与复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画图软件的基本操作。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学习图画的移动与复制方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图画的移动与复制操作步骤,让学生对这两个操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图画的移动与复制操作,学生跟随操作。
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讲解操作要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实践活动任务,运用移动与复制操作编辑图画。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相互交流与讨论,共同完成更复杂的图画编辑任务。
部编四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杨科辉PPT课件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公开北京
3
4
2
O
1
图形2绕O点顺时针旋转900可得
到图形( 3)所在的位置。
3
4
2
O
1
图形2绕O点顺时针旋转( 1800)
可得到图形 4 所在的位置。
你能应用我们刚学的知识制作一 幅漂亮的图案吗?
试一试你一定行!
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 B,并与同学
进行交流.
A
B
图形A顺时针旋转900形成图B。
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 B,并与同学
位置: 从什么位置起到什么位置 中心点: 绕什么点
方向: 顺时针或逆时针哪一点在
旋转?
B
C
A
A
绕着B点转动
C B C
A
C 瞧!它是绕着A点转动的
B
A C
B
A
绕着C点转动
B C B
A
3
4
2
O
1
3
4
2
O
1
图形1绕O点顺时针旋转900可得
到图形( 2)所在的位置。
A
B
B AO
『数学』
AB DC
A O
AB O
图形B可以看作图形A绕O点顺 时针方向旋转 900 得到。
A O
AB OC
图形C可以看作图形B绕O点顺 时针方向旋转 90得0 到。
A O
AB D OC
图形D可以看作图形C绕O点顺 时针方向旋转 90得0 到。
怎样描述一个 物体的旋转?
总结
进行交流.
A
B
图形A顺时针旋转900形成图形B。
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 B,并与同学
进行交流.
A
B
图形A顺时针旋转900形成图形B。
初中学生对图形变换内容的学习障碍研究
初中学生对图形变换内容的学习障碍研究
杨红云
【期刊名称】《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图形的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个主要内容,努力体现运动变换的理念与思想,是新教材的突出之处.学生在图形的变换的学习中有较多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偏颇,学习死板,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在教学方面:(1)图形变换的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2)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4)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总页数】2页(P125-126)
【作者】杨红云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区初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6
【相关文献】
1.初中学生数学语言学习障碍的成因
2.浅谈初中学生克服口语学习障碍的对策
3.初中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分析及策略研究
4.消除初中学生几何学习障碍的策略
5.初中学生几何学习障碍的归因分析及其对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活用《教师教学用书》,渗透力透纸背的数学之美
活用《教师教学用书》,渗透力透纸背的数学之美发布时间:2022-11-29T01:26:02.855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79期作者:吴小薇[导读] 《教学用书》是孜孜不倦探索教学者的脚手架。
下面以笔者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为例谈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在如何运用《用书》一些做法。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星小学510095摘要:《教师教学用书》在教师教学中的指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用好《教学用书》呢?本文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为例,阐述了《用书》对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学习的时候既要“深入”又能“浅出”,教者有方,应对有度。
关键词:教学用书活用学科素养如果把教师的教学活动探索比作一段深远的旅程,那么凝聚了专家智慧的《教师教学用书》则如路灯,为其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会用、用好、善用《教学用书》,可以让教师特别是初为人师者避免不必要的以身试错,少走弯路。
《教学用书》是孜孜不倦探索教学者的脚手架。
下面以笔者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为例谈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在如何运用《用书》一些做法。
一、明确方向,丰富课堂内涵,呈现“生活无处不数学”翻开这一单元教材,可能会觉得内容浅显易见,可以“短平快”扫除。
但是认真研读《用书》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用书》第66页),三个教学目标中均出现了“通过观察”“操作”的字眼,要求让学生“直观认识”“初步了解”相关图形。
这就给教者一个强烈的符号:这一单元的教学与其他一般单元的推理、演算不同,要在主题图、例题提供的情境图的启发下,让学生观察的视角从教材转到现实情景,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点的认识。
把握这一基本要求之后,在教学这一单元,我非常注重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有两个教学片断让我尤为深刻,第一个是在完成”旋转“这一概念的认知上,让学生举例“生活里的旋转”。
学生举出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教室里风扇的转动、教室门开合、荡秋千、钟摆摆动等都是旋转,进而有学生细致观察又举例:刨笔、打开笔盒、翻书、体育课上左右转等等,这些日久常见的动作也是旋转……第二个情景是在教学“对称轴图形”这一课时时,在最后环节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当学生们发现生活里各种建筑或物品,原来就有他们现在所认识的“轴对称”,从红领巾、自己学校校门、几大银行标志乃至故宫、白宫、鸟巢、凯旋门等等,每一帧照片的出现都会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这就是对称!”“数学原来离我们这么近!”二、《用书》让教者有“方”,应对有“度”《用书》作为教者的必备辅助工具,其指导性、重要性自当非同凡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aining Material
15
6.3 干膜的品质
解像度附着力 盖孔能力 除油剂溶解测试 光谱特性 显影性及耐显影性 耐蚀刻性和耐电镀性
去膜性能
注:以上是测试新干膜的几种基本项目
Training Material
8
项目
干膜抗蚀剂
液态抗蚀剂
解像度 3mil
1 mil
填平性 差
较好
成本
—
比干膜低40~60%
废水处理 膜厚、处理量大
无保护膜、膜薄、处理量小
自动化程度
可实现自动化生产,但要配用 自动除干膜保护膜设备
可以实现自动化生产
房间:100K级 洁净房要求
设备:10K级
房间:10K级 设备:1K级
法。所经清洁处理的板面,流水浸湿,垂直放置,整 个板面上的连续水膜应能至少保持15秒种不破裂。
Training Material
21
6.4.2 贴膜
贴膜时,先从干膜上剥下聚乙烯保护膜,然后在加热 加压条件下将干膜抗蚀剂粘膜在覆铜箔板上。
Training Material
22
贴膜示意图
-聚乙烯膜收 卷辊筒
不需要曝光原件
曝光时间长。 曝光机贵。 只可在红灯房内操作。
盖孔能力差。 曝光时的宽容度比较大
曝光时,操作困难。
对板上的凹坑及擦花有良 好的贴服性。
电沉积溶液控制困难。 设备贵。 对需要盖孔的板、孔内也需要曝光。
在板面有良好的贴服性。 要使用涂布的工艺。
价钱便宜。
对环境的污染比较林。
Training Material
6.1干膜结构
PE 聚乙烯保护膜 (25μm)
干膜(光阻胶层) PET COVER FILM (25μm)
其中:聚乙烯保护膜是覆盖在感光胶层上的保护膜,防止灰尘等污物
粘污干膜 阻止干膜胶层粘附在下层PET上; 聚脂类透明覆片(PET)作用: 1、避免干膜阻剂层在未曝光前遭刮伤; 2、在曝光时阻止氧气侵入光阻胶层,破坏游离基,引起感光度
6.1 干膜结构……………………………… 14 6.2 光阻胶层的主要成份及作用………… 15 6.3 干膜的品质…………………………… 16 6.4 生产工艺……………………………… 17-42
Training Material
2
6.5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43-44 6.6 干膜的管理和检查要点……………… 45-48 七、液体光致抗蚀剂(简称湿膜)………… 49-72 7.1 湿膜组成……………………………… 49 7.2 湿膜的品质…………………………… 50 7.3 生产工………………………………… 51-67 7.4 工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68-70 7.5 湿膜的管理和检查要点……………… 71-72 八、工业安全及污染问题…………………… 73 九、工艺前景及展望………………………… 74
OHKb
Mn+
M n+ Ka OH-
CuO Cu2O CuO
氢键 (褪膜实质上就是OH,将氢键切断)
Mn+:Li+,Na+,k+,Ca++ Ki:扩散速度常数 (Ka>Kb→干膜碎片小) (Ka<Kb→干膜碎片大) 扩散速度:K+>Na+
Training Material
13
六、光致抗蚀剂干膜(简称干膜)
24
补充说明:
贴膜后板子须停留时间15分钟以上,24小时以内。如 果停留时间不够,干膜中所加入的附着力促进剂没有与铜 完全发生作用而黏结不牢,造成菲林松;若停留时间太久 就会造成反应过度附着力太强而显影剥膜困难。
Training Material
25
6.4.3曝光
曝光:即在紫外光照射下,光引发剂吸收光
图形转移
版本(C)
撰写:杨和斌 日期:7/01/2K02
Training Material
1
目
录
一、序………………………………………… 4 二、工序简介………………………………… 5 三、图形转移的方法………………………… 6 四、工艺流程………………………………… 7 五、工艺原理………………………………… 8-13 六、光致抗蚀剂干膜(简称干膜)………… 14-48
下降
Training Material
14
6.2 光阻胶层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光阻胶层的主要成分
粘结剂(成膜树脂) 光聚合单体
光引发剂
各种添加剂
作用
起抗蚀剂的骨架作用,不参加化学反应 在光引发剂的存在下,经紫外光照射下 发生聚合反应,生成体型聚合物,感光 部分不溶于显影液,而未曝光部分可通 过显影除去
卤化物灯在310-440nm波长范围均有较大的相对辐射强度,故
为干膜曝光较理想光源。
Training Material
29
从光源形式来看,可分为散射光、平行 光,两者优缺点比较:
项目
散光源
优点 1) 只要能维持底片与光阻剂的紧
密结合,其成像任务就能顺利
执行。
2) 适用于较宽导线(>0.15mm)
3) 洁净室要求无平行光曝光机严
19
4)处理后板铜面与再氧化之关系 基材经过前处理后表面已无氧化物、油痕等,但
如滞留时间过长,则表面会与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反 应,前处理好的板应在较短时间内处理完。
浮
机
化
石
械
学
粉
刷
处
刷
磨
理
板
板
法
慢
快
Training Material
20
5)处理后板面检查 经处理后的板面是否清洁可进行水膜破裂实验方
Training Material
5
三、图形转移的方法
方il 超幼线型
0.6mil线干膜厚度:1.2mil
0.4mi线l 干膜厚度0.6mil 薄干膜
0.6mi线l 干膜厚度:1.2mil
镭射曝光成 像(LDI
2mil线干膜厚度:2mil
2mil线干膜厚度:2mil 无保护膜型
随后进行微蚀处理去除氧化层
污物
并形成微观粗糙表面
优点 磨刷的刮削使用可将大 1、浮石粉的尖状颗粒与尼龙刷的共 1、去除铜箔较少;
部分污物和杂质去除掉 同冲击将板材表面的一切污物机械去 2、基材本身不受机械应力影响,
除。
易处理薄基材。
2、因无“刮痕”,故无干膜桥接现象
3、板面均匀无沟槽,降低了曝光时
光的散射,从而改进了成像分辨率.
6
四、工艺流程
切料
板面清洁处理
贴干膜 涂湿膜
曝光
显影、蚀 刻、退膜
Training Material
7
五、工艺原理
光成像图形转移法所使用的光成像材料按物理状态分为:
干膜抗蚀剂 液体抗蚀剂
光致抗蚀剂:用化学方法获得的能抵抗某种蚀刻液或电镀 溶液浸蚀的感光材料。
以上两类材料主要是由主体树脂和光引发剂或光交联 剂组成。
OC2H4 m O
CH3 C CH3
CH3 O C2HO4 n CO C=CH2
感光性 显影特性 密着性 干膜强度 褪膜特性
感光性 解像度 显影特性 耐药品性(显影 液蚀刻液电镀 液)
其他:光聚合开始剂,安定剂,染料,密着促进剂
Training Material
10
感光原理:
紫外光能量
光引发剂 R’ 单体
1.3mi线l 干膜厚度:1.3mil
电沉积感光 膜
1.2mi线l 干膜厚度:0.6mil
液体感光剂 1.3mi线l
可造到孔径/板厚比率为 干膜的薄保护膜在粘膜时稳定性比较
2.0的板。
差。
用正常曝光机可以造到最 好解像度级数。
曝光时、尘埃的影响会非常大。
应用在集成电路引线框及 球栅阵列(BGA)
在使用有盖孔的板时,盖孔容易穿。
30
定义
事实上,完全的理想平行光曝光机是不存在的,但我 们经常会用曝光机光源的入射角θc(Declination Angle)和 散射角θα/2(Collimation Angle)来决定曝光机的性能
分可垂直照射到感光层上,其光入 射角小于10 ?,成像图形清晰不易 失真。适宜于密细线路。 1) 对使用环境的净化要求严格。 2) 较散射光源曝光机价格昂贵。 3) 在散光源曝光时不会显示出的 缺点如一些尘粒,底片上刮痕等都 会因平行光的像故而在干膜上清晰 显示而造成断路、缺口。
Training Material
聚合物
自由基传递
聚合交联反应
Training Material
11
显影原理:
1%Na2CO3
CO CO
OH OCH3
CO CO ONa OCH3
未聚合之干膜层被Na2CO3溶液冲掉的原理,是形成钠盐而 被溶解,而已感光部分则不会形成钠盐而得以保存。
Training Material
12
褪膜原理:
格,大大降低洁净化等费用
缺点 1) 发射光光源,由于光线透过 照相底片照射到感光层上的入 射角度较大(最大可达40 ? 以 上易使导线失真。
平行光 1) 在高强光度下,即使底片与干膜
不密接都能获得良好的成像。 2) 在高强光度下,其制作人操作范
围比非平行光大很多。 3) 平行光透过照相底片图形透明部
的特性直接影响曝光质量和效率,光源所发
射出的光谱应与感光材料吸收光谱相匹配,
能获得较好的曝光效果。目前干膜的吸收
光波长为325-365nm,较短波长的光,曝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