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知识重点

合集下载

有关长征的知识点

有关长征的知识点

有关长征的知识点红军长征开始1、背景:1933年9月,蒋介石出动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

此时以王明为代表“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

以博古为首临时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和“不放弃根据地一寸土地”,令红军打阵地战、消耗战,致使战局日益恶化。

2、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1、背景:长征开始后,中央红军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四道封锁线,但伤亡惨重,损失过半。

在危急关头,中共中央政治局接受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占领遵义。

2、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1)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会后,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并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3)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大红军主力会师1、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2、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

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并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

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战略大转移。

长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

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红军长征重点历史知识

红军长征重点历史知识

红军长征重点历史知识整数纪念年事件容易在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进行考察,而长征精神又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意义,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红军长征重点历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红军长征重点历史知识一1.红军长征的原因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2.红军长征的经过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会师。

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3.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

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重点历史知识二.长征精神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①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①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②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长征》知识点专题汇总

《长征》知识点专题汇总

《长征》知识点专题汇总1、起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2、经过参与人员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经过时间1934年10月—1935年10月路线经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等11省;翻越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岷山、六盘山等2 0座大山;翻越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亚克夏山、马塘梁子)、仓德山(昌德山、昌德梁子)、打古山(拖罗岗、施罗山、塔鲁岗)等5座雪山;渡过雩都河、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白龙江、腊子河、渭河等22条河流;1935年9月国民党军集中130多个团的兵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方针,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了新的围剿。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开辟新苏区。

1935年11月19日红2、红6军团共1.7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退出湘鄂川黔苏区。

1936年3月20日红军进到贵州西南的盘县、亦资孔地区。

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电令红2、红6北渡金沙江,同红4方面军会师。

1936年3月31日红2、红6军团离开盘县,分两路向西急进。

1936年4月25~28日2、6分别从云南西北部的石鼓、巨甸地段渡过金沙江,向北前进,连续翻越了几座大雪山。

1936年7月2日到达甘孜地区,同红4方面军胜利会师。

7月5日红2、红6、红32军奉中革军委电令,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7月初红2、红4方面军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共同北进,通过茫茫数百里的草地,击溃了国民党军的拦截。

9月初胜利进入甘南,控制了漳县、洮州、渭源、通渭、成县、徽县、两当、康县8座县城及广大地区。

红1方面军主力由宁夏的豫旺堡附近地区南下,接应红2、红4方面军北上。

1936年10月9日和22日红4、红2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的将台堡同红1方面军会师。

至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部胜利结束。

长征知识点

长征知识点

长征知识点
长征是指中华民族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1934年10月16日至1936年10月这两年半的时间里,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青海、甘肃等地,最终到达陕北的一次战略大转移行动。

长征的知识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背景: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躲避国民党的围剿而进行的战略撤退行动,也是为了寻找革命发展的新道路。

2. 路线:长征主要分为红军长征和工农革命军长征两条线路,红军长征主要经过四川、贵州、云南,最终到达陕北,而工农革命军长征主要经过西北地区。

3. 困难和牺牲: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着恶劣的自然条件、敌人的围剿与追击,战士们需要经受长时间的徒步行军、缺乏食物和药品等一系列困难与艰苦。

4. 战略转移:长征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实现战略转移,通过长征,使红军得以在敌军围剿中保存实力并积蓄力量,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基础。

5. 知名事件:长征中发生了一系列著名的事件,如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草地会议等。

这些事件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6. 影响:长征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一个里程碑,不仅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领导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长征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名著长征知识点总结归纳

名著长征知识点总结归纳

名著长征知识点总结归纳《长征》是由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红军长征的经历所作的一部纪实作品。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为了从敌人的包围圈中脱身,进行战略转移和战略包围,最终达到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次强行突围和长途奔袭的伟大壮举。

《长征》这部作品从七年抗战前两个月的四川境内一直到中枢区域延安为止,历时两年,先后分为五个部分,共十章。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长征》这部作品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历史背景1.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内部的政治形势;2. 相对于敌人强大,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战争形势;3. 《长征》写作的时间点和其写作目的。

二、作者简介1. 《长征》的作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2. 作者的革命斗争经历和军事背景;3. 作者对红军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

三、作品内容1. 红一方面军从江西至陕北的长途奔袭;2.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争和谈判;3. 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4. 穷途末路与战胜敌人。

四、作品艺术特点1. 描写手法:史诗式叙事和现实主义手法;2. 作品结构:五个部分十章的方式;3. 语言风格:平实、朴素、慷慨激昂;4. 情感表达:悲壮、感人、鼓舞性。

五、人物形象1. 毛泽东:领导者、思想家、军事家;2. 周恩来:谋士、将领;3. 朱德:军事指挥官;4. 周逸群:女红军领袖。

六、主题思想1. 豪情壮志:艰苦卓绝、百折不挠;2. 忠诚信仰:革命信念、忠诚革命;3. 革命决心:坚决组织领导红军;4. 人民意志:与人民众志成城。

七、作品影响1. 对中国革命的巨大影响;2. 对人们的触动和感动;3. 对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树立作用;4. 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启发和影响。

以上是对《长征》这部作品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帮助。

13长征知识点

13长征知识点

13红军不怕远征难一、长征1.时间:1934.10——1936.102.原因: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经过:(1)1934.10红军从瑞金出发。

(2)初期受挫: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改道贵州(渡过乌江)——攻克遵义。

(3(4——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

(5)胜利会师:①吴起镇会师。

1935.10党中央红一方面军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②会宁会师。

1936.10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

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4.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3)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遵义会议1.时间:1935.12.地点:遵义3.原因:红军在攻下遵义后休整,党中央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4.内容:1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2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3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4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5.意义:1)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六、典型试题1.“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长征组歌》”。

你认为“红军急切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A.准备北上抗日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C.红军的一种战略战术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2.“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

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

“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A.博古B.陈独秀C.毛泽东D.邓小平3.某影视剧制作中心准备拍摄电视连续剧《一代伟人──毛泽东》,下列镜头不应该出现的是()A.毛泽东领导南昌起义B.毛泽东带领军队进军井冈山C.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紧紧握手D.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名著阅读《长征》详细知识整理及相关练习题和答案

名著阅读《长征》详细知识整理及相关练习题和答案
最后,作者在创作中着力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王树增认为:“坚 定的信仰,这是长 征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在长征途中,年 轻战士和官兵闯过了数不清的危关凶隘, 跋涉了数不尽的险山恶水,忍 受了饥饿、严寒、伤痛、死亡等个体生命几乎难以承载的无情考 验,可 他们却凭着一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战胜了一个 又一个看似不可 能的困难。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战士们依然士气高昂, 苦中作乐,这就是长征精神。
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
,叫这条光辉之路名叫 ______。 长 征 从
______(地
名)出发,到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结束,总里程约为
2.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 》,从人类文明发展 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
军长征
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 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22. 阅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依据诗词内容,说明共产党人对待长征的态度。 (2)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反映了 哪些具体的事件?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 1934 年 11 月 16 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 年 9 月 15 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 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 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 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 1935 年 5 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 中坝、青川、平武 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 年 10 月 9 日到达 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 里;

八年级名著长征知识点

八年级名著长征知识点

八年级名著长征知识点八年级名著《长征》是一部描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文学作品,作者巴金通过深入的调研和真实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段艰苦卓绝的征程。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长征》中的几个经典知识点。

1. 长征的起点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接受了中共中央的指示,开始了几乎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长征。

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之一。

瑞金地处江西省中部,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根据地。

在此前,国共两党在瑞金地区进行了长达几年的军事斗争,掌握了一定的军事控制权。

这为红军的开赴长征提供了比较稳定的基础。

2. 长征的路线长征的路线跨越了中国的18个省份,全长24000多千米。

红军在长征中走过了无数的山川河流,经历了艰辛的战斗和迁徙。

在长征初期,红军遭遇了数次重大的挫折,但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及时地调整了战略,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和策略,最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实现了胜利。

长征的路线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壮观的历史画卷,更是充满了民族精神和革命情怀的传奇。

3. 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革命战争中的一个重要历程,它对中国革命史和世界革命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得以摆脱被敌人围剿的危险局面,取得了新一轮革命斗争的发展基础。

同时,长征也给世界革命提供了典范和宝贵的经验。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

4. 长征的领袖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人物毛泽东、朱德等领袖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带领着红军顶住了极大的困难和压力,在战斗中始终保持了高昂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伟大领袖之一,长征期间他提出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理念,直接推动了新中国的成立。

总之,《长征》这部名著所蕴含的历史意义、人文精神和价值观,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真理和能量,用这种强大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进步。

《长征》知识重点

《长征》知识重点

《长征》知识重点1、本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眼是不怕,描述的五幅图画是:1〉腾越五岭山2〉疾跨乌蒙山3〉巧渡金沙江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

2、这是一首七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诗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精神)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诗句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感受到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4、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5、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三军:泛指全军。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26开国大典1.课文简说。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长征知识点归纳

长征知识点归纳

长征知识点归纳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之一。

在1934年至1936年间,中国红军在国内敌人的围追堵截下,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20余个省份和千山万水,最终到达陕北。

长征不仅是一次艰难的战役,更是一次思想和组织的革命。

本文将从步骤思维的角度,逐个归纳长征中的知识点。

1.起因和背景长征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34年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国民党军队对红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剿,使得红军损失惨重。

为了挽救危局,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战略转移,选择了长征这一艰苦而危险的行动。

长征的背景是当时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内部斗争和组织调整。

2.行军路线和策略长征的行军路线长达数万公里,经历了多次转折和挑战。

红军首先穿越湘江,进入广西。

然后经过贵州、云南、四川等地,最终抵达陕北。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行军策略,如分兵相援、迂回行进等,以躲避敌人的追捕和围剿。

3.领导核心和组织体系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人。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领导红军进行战斗和行军。

红军在长征中建立了一套灵活的组织体系,包括军事委员会、红军总政治部、红军总后勤部等。

这些组织保证了红军的战斗力和战斗力。

4.革命意义和影响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胜利转折点。

通过长征,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威望,吸引了更多的人民加入革命队伍。

长征也是中国红军战略和军事理论的重要实践和发展。

红军在长征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作战风格和战术思想,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5.历史评价和纪念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被视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

中国政府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表彰长征的英雄和精神。

此外,长征也为后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评价和纪念意义。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行动,不仅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革命运动有着重要意义。

长征中的知识点包括起因和背景、行军路线和策略、领导核心和组织体系、革命意义和影响、历史评价和纪念等。

关于长征的知识点

关于长征的知识点

关于长征的知识点1. 长征那可是超级艰苦的征程啊!想一想,红军战士们要背着那么重的装备,翻山越岭,走过荒无人烟的地方。

就好像我们去爬山,还没爬多久就累得不行了,可红军战士们是要一直走啊,那得有多难啊!他们为啥能坚持下来呢?真的太了不起了!2. 长征中战斗不断啊!敌人不停地围追堵截,换做是我们遇到那种情况,会不会很害怕呀?但是红军战士们毫不畏惧,勇敢地战斗,这是何等的勇气啊!比如飞夺泸定桥那场战斗,简直惊心动魄,战士们迎着枪林弹雨往前冲,他们真的是英雄啊!3. 长征途中粮食短缺是个大问题呀!战士们经常饿肚子,这得多难熬啊!就好像我们饿一顿都难受得不行,他们经常这样还能坚持行军打仗,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像过草地的时候,好多战士因为没吃的牺牲了,真让人痛心啊!4. 那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是长征的一大挑战呢!严寒酷暑、狂风暴雨,红军战士们都要面对。

这就好比我们在恶劣天气里出门都觉得难受,他们却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前进,太不容易了!过雪山的时候,有多少战士倒在了雪地里啊。

5. 长征中的团结精神也特别让人感动呀!战士们互相帮助、互相扶持。

如果我们在一个团队里,能做到这样吗?比如有的战士受伤了,其他人就会背着他走,这种情谊多深厚啊!6. 长征可是有好多传奇故事呢!比如四渡赤水,那简直是神来之笔,就像下棋一样,把敌人耍得团团转。

这得有多高的智慧和谋略啊!难道不厉害吗?7. 长征对中国革命的意义那简直太大了!没有长征的胜利,哪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呀!这就好像盖房子,长征就是那关键的基石,没有它房子可就不稳啦,我们可得好好珍惜啊!8. 长征能成功,信念的力量不可忽视啊!红军战士们心中有坚定的信念,相信一定能胜利。

这就像我们追逐梦想一样,有了信念才有动力坚持下去呀,这不值得我们学习吗?9. 总之,长征是一段伟大而又壮烈的历史,红军战士们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的付出,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勇往直前!。

13长征知识点

13长征知识点

13长征知识点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伟大丰碑,它不仅锤炼了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军队,还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以下是 13 个关于长征的重要知识点:1、长征的起因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长征的时间从 1934 年 10 月至 1936 年 10 月,历时两年。

3、四路红军的长征分别是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

4、遵义会议这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5、四渡赤水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6、巧渡金沙江红军声东击西、迷惑敌人,趁其不备,从皎平渡顺利渡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7、强渡大渡河18 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渡河,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道。

8、飞夺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在铁索桥上奋勇前进,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9、爬雪山红军翻越了数座大雪山,环境极其恶劣,很多战士牺牲在雪山上。

10、过草地草地充满了沼泽和泥潭,气候多变,粮食短缺,给红军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11、三大主力会师1936 年 10 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12、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3、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前进。

长征是一部壮丽的史诗,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长征精读批注

长征精读批注

《长征》是一篇经典的革命历史题材文章,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批注: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批注:“难”字写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而“只等闲”则表现出红军战士的乐观心态和坚定信念。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批注:“逶迤”、“磅礴”两个词形象地描绘出山脉绵延不绝、高峻雄伟的特点,而“腾细浪”、“走泥丸”则将山的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批注:“拍”、“横”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自然景观的变化万千,同时也反映出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辛与勇敢。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批注:“更喜”一词表现出红军战士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未来的信心,而“千里雪”则描绘出岷山的壮美景色。

通过以上批注可以看出,《长征》这篇文章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英勇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红军战士的崇敬之情和对革命事业的赞美之意。

八上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点

八上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点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战略转移---长征:(1)时间:1934-1936年(2)起止点:江西瑞金—甘肃会宁(3)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jiao)失利。

(4)转折点:遵义会议(5)经过:瑞金(江西省)→渡过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转折,贵州省)→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陕西省)→会宁会师(甘肃省)(6)胜利结束: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7)长征胜利的主要原因: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

(8)长征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精神。

(9)长征胜利的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③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1)《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军过后尽开颜: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金沙水拍云崖暖:巧渡金沙江大渡桥横铁索寒: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2)生死攸关:1935年遵义会议。

(3)转危为安:1936年长征胜利。

(4)长征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敌人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缺衣少食。

等等。

3.遵义会议(1935年)★★★(1)时间:1935年,地点:贵州遵义。

(2)主要内容: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3)意义(背诵★★★):①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名著阅读《长征》详细知识整理及相关练习题和答案

名著阅读《长征》详细知识整理及相关练习题和答案
22. 阅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依据诗词内容,说明共产党人对待长征的态度。 (2)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反映了 哪些具体的事件?
,使毛主席重新回到了中
国红军的领导层,重新获得了军事指挥权,从而改变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
9.
年 10 月 22 日,红二方面军到达
东北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合,至 此,
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大会师,红军长征宣告结束。
10. 红军翻越的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是

11. 红军长征途中,有几次重要的会师,
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
,叫这条光辉之路名叫 ______。 长 征 从
______(地
名)出发,到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结束,总里程约为
2.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 》,从人类文明发展 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
军长征
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 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长征准备阶段1934日1934年10月10长征失利阶段193410月10日1935长征转折阶段1935月15日1935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大会师阶段1936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忠厚英勇,平易近人,艰苦朴素 1.作为红军长征的总司令,与毛泽东等共同指挥红军长征;2.1935 年, 奉 命到张国春所在的红四方面军执行任务;3.带领红四方面军、红二、 红六 军团来到陕甘宁边区。

长征课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

长征课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

长征课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而进行的一次艰苦的长途转移行军。

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是中国革命斗争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华民族意志和战斗精神的象征。

在六年级上册的课文中,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关于长征的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长征的起因长征的起因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在革命斗争中面临的困境。

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和反动势力的强大压力,中国共产党被迫离开原来的革命根据地,寻找新的落脚点。

这一起因为中国革命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长征的路线长征的路线非常艰险,涉足数千里之遥。

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许多险恶的山川、河流和草地,他们因此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同时,红军还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和追击,形势十分危急。

在这条长征路上,中国工农红军走过了陕北、甘肃、四川、云南等千山万水,最终到达了延安,开创了中国革命斗争新的篇章。

三、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举,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得以保持了党的组织力量和纪律,保证了党的事业的持续发展。

其次,长征使中国工农红军体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革命意志,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最后,长征为中国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后的革命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长征中的优秀指挥员在长征中,有许多优秀的指挥员展现了出色的战略决策能力和领导才能。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他们带领红军顺利完成了长征任务,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英勇事迹不仅激励了红军战士,也成为全国人民心中永远的典范。

五、长征精神的传承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遗产。

长征精神包括了勇敢、坚持、团结、奉献等一系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我们国家和人民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信念。

长征精神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承和弘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年级教案《长征》相关小知识

四年级教案《长征》相关小知识

四年级教案《长征》相关小知识
1、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四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2、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3、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

但红军一面佯攻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

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4、飞夺泸定桥(小学语文第10册15课)
大渡河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索,横跨东西两岸,又叫铁索桥。

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寒气逼人。

5、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1/ 1。

13长征知识点

13长征知识点

13红军不怕远征难一、长征1.时间:1934.10——1936.102.原因: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经过:(1)1934.10红军从瑞金出发。

(2)初期受挫: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改道贵州(渡过乌江)——攻克遵义。

(3(4——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

(5)胜利会师:①吴起镇会师。

1935.10党中央红一方面军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②会宁会师。

1936.10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

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4.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3)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遵义会议1.时间:1935.12.地点:遵义3.原因:红军在攻下遵义后休整,党中央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4.内容:1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2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3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4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5.意义:1)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六、典型试题1.“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长征组歌》”。

你认为“红军急切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A.准备北上抗日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C.红军的一种战略战术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2.“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

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

“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A.博古B.陈独秀C.毛泽东D.邓小平3.某影视剧制作中心准备拍摄电视连续剧《一代伟人──毛泽东》,下列镜头不应该出现的是()A.毛泽东领导南昌起义B.毛泽东带领军队进军井冈山C.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紧紧握手D.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八年级课外阅读长征考试知识点

八年级课外阅读长征考试知识点

八年级课外阅读长征考试知识点一、长征路径及主要历史事件长征是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性战略转移。

以下是长征路径及主要历史事件的一些知识点:1. 长征路径: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终点是陕西延安,全程约12000公里。

长征路径经过云南、贵州、四川、甘肃等地,跨越了五岭十八川,途经大渡河、金沙江、岷江等大江大河。

2. 中央红军突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开始了长征。

红军党中央通过实施分兵计划,分成多个纵队,采取突围战术,努力寻找出口。

3. 渡过大渡河: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了渡过大渡河的考验。

红军采取了木筏、皮筏等多种方式,成功渡过了急流险滩,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击。

4. 渡过金沙江:红军长征途经的金沙江水势湍急,对红军来说是一道巨大的难关。

红军通过筹措船只、攀登悬崖等方式,最终成功渡过了金沙江。

5. 瑞金会师: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艰苦的考验,然而在瑞金会师时,红军又得以重新汇合,增强了士气,为继续长征积蓄了力量。

二、长征的意义和影响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壮举,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长征的一些意义和影响的知识点:1. 提升红军战斗力:长征是红军进行锻炼和提升战斗力的重要历练。

长征途中,红军面对重重困难和艰险,坚持斗争,锻造了铁一般的红军队伍。

2. 扩大了红军影响力:长征过程中,红军通过与当地群众的交流互动,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进一步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力。

3. 统一了共产党的领导:长征期间,党中央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下,通过坚定领导和正确指导,统一了红军的行动,确立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地位。

4. 吸引了大量青年参加红军:长征的英勇壮举吸引了大量的青年人参加红军队伍,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三、长征文学作品长征是一段充满英雄主义和鲜明战斗精神的历史,激发了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长征文学作品的知识点:1. 《红岩》:这是一部由冯至创作的长征小说,通过描写红军战士艰苦卓绝的长征生活,展现了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长征》重点考点

《长征》重点考点

长征知识点考点归纳主题思想: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的远征。

中国工农红军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且始终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之中,历尽艰辛之后,最终胜利会师。

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

艺术特色:1.第一部最客观、最全面反映长征的纪实文学。

王树增的《长征》采用纪实文学的体裁,客观真实地再现了长征中许多历史事件,生动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两年时间里,行程两万五千里,转战南北的艰苦卓绝斗争的全貌。

突破封锁线、血染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故事跌宕起伏、叙事生动活泼、细节精彩、感人至深。

2.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构成主旋律。

在长征途中,年轻的战士和官兵闯过了数不清的危关凶隘,跋涉了说不尽的险山恶水,忍受了饥饿、严寒、伤痛、死亡等等个体生命几乎难以承载的生存极限的无情考险,可他们都凭着一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困难。

长征途中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粮食奇缺、路途坎坷等恶劣环境,红军战士们依然士气高昂,苦中作乐,笑对困难。

为了驱赶疲劳、困乏,战士们在安全的路段,或唱歌,或讲故事,或说笑话,以活跃气氛,体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3.以小见大,普通战士身上折射出崇高的精神。

王树增说:“历史往往是群体的历史。

长征是一个群体的英雄行为,每个战士都是历史的主角。

”本书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他把视线彻底放在每一个战士身上、每一个细节上。

他在那些普普通通的小战士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许多以前被忽视或者被遮蔽的小人物和细节得到了充分呈现。

用绑腿带把奄奄一息的政委背出敌人包围圈的黄欣、为了追上部队女扮男装潜入国军的女战士张吉兰、无名小红军坚持肩扛油印机渡河等等,像这样的普通战士感人的故事在《长征》中比比皆是,从战士们的感人小事和丰富生动的细节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历史的波澜壮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知识重点
1、本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眼是不怕,描述的五幅图画是:
1〉腾越五岭山2〉疾跨乌蒙山3〉巧渡金沙江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

2、这是一首七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精神)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诗句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感受到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
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4、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5、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三军:泛指全军。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