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第1课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概述文章内容,赏析精彩语段。
2.能力目标:体会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受小说中传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
会影响。
三、教学方法
1.激活学生情感: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产生情感共鸣。
2.品析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深入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问题探究法: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小说内涵,提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历史背景、介绍小说梗概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情境。
2.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小说情节。
3.精读品析:挑选课文中的精彩语段,指导学生深入品味,体会人物心理活
动和情感变化。
4.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加深对小说内涵
的理解。
5.小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6.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
1.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
自我评价等。
2.评价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
发展和提高程度。
[初一语文]14《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中国烟台格迈纳尔中学【教材分析】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课文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被迫改学德语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感。
【学情分析】这篇生动感人的小说,初一的学生很容易读通,但不容易深入读懂,因为时间和空间与我们的学生相距太远了,且“亡国之痛”更是一种陌生的情感。
因此,教学中让一系列的问题在讨论中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学时的扩展阅读使学生由“法语”回到“汉语”,体味中国人对祖国语言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圈划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语,理清他的心路历程,并探究其变化原因。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的分析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2、通过对比、讨论,感受“最后一课”的氛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1、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态、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2、勾画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3、探究、分析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心理等。
【教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谈个性化阅读感受,借助文本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精彩句、段的分析,来研究小说的主题,使学生触摸文本的风骨,实现与文本作者的近距离对话,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启思:今天,我们来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氛围、学生、老师等的对比、讨论,感受“最后一课”严肃、悲壮的氛围。
2、圈点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句,理清他的心理历程,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4、迁移学生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课型】探究课。
【教学重点】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感悟“最后一课”对人物的教育作用。
【教学难点】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教室】多功能电子教室。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课间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渲染“最后”氛围。
老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了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了解。
为了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感情经历,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小说的社会背景。
(幻灯片展示)《最后一课》写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
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想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但结果适得其反,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
法国被迫赔款50亿法郎,割让法国北部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求和。
普鲁士接管这些地方以后,下令不准这些地方再学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正是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被介绍到中国已九十三年了,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
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灵魂为之颤抖,感情为之激荡。
那么为什么它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篇章中的经典作品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
(展示幻灯片)我们学习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探究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主要人物的情感。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最后一课》的基本内容和情节。
2.理解《最后一课》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与讨论,理解《最后一课》的主题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三、教学内容1. 导入(10分钟)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可以在课堂开始时设计一个导入活动。
例如,通过播放一段与课文主题有关的视频,或者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2. 基础知识讲解(20分钟)在导入活动之后,对《最后一课》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
可以通过课件、PPT等方式呈现,并结合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解读。
重点强调故事中的主题和情节,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文本分析与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阅读《最后一课》并讨论以下问题: -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的故事发生在什么背景下? - 主人公面对困境的时候,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 故事的结局给你的感触是什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并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
4. 情感教育(20分钟)通过对《最后一课》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祖国的态度和感情。
可以提问以下问题: - 你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你会为祖国做出什么贡献? - 你认为爱国是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互相分享自己对祖国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进一步加深对《最后一课》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在课程结束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思考课程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是否积极。
2.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作
业
设
计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学科
语文
课题
7、最后一课
课型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小说的要素。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过程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
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小说的要素、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
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读?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三、总结课文
1、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
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领会小说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及原因。
1、注重阅读产生的语感程度。
2、联系生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
初步理解“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背景影片──同学们,这段影片描绘的是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前时的情景。
当时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那时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笔下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共同感受小弗郎士的心灵震撼──二、在预习提示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2、默读课文,想一想,是哪些事情促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3、你认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对上述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换看法。
2、分组讨论:⑴上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经历了“最后一课〞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⑵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
⑶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描写,比方:写赫叟老头儿读书“声音发抖〞而又“乖僻〞。
一方面写出赫叟老头儿冲动、悲愤,对“最后一课〞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的天真──“想笑〞,心灵的波动──“难过〞,思想的震撼──“真永远忘不了〞。
试从课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品味其作用。
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可自由发表小组综合见解。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2、回忆中国近代史,不乏有中华民族被外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更不乏有“华人如狗,不准进入〞,“东亚病夫〞的含泪屈辱史。
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侯赛因·达尔《阿尔萨斯的谭雅纳》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被列入教育部初中语文教材。
故事发生在法国阿尔萨斯地区,描述了普法战争后法国与德国分割阿尔萨斯的时期,被德国统治的法国学校宣布用德语教学,班主任默默离别前告诉学生这是最后一课,多年后,老师再次回到学校,用中法两种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
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引发学生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2. 教学目标•理解《最后一课》的主题和情感。
•理解作者传达的思想和教育价值观。
•能准确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教育价值观。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表达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科书《最后一课》。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电脑。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预计时间:5分钟)•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最后一课》的封面,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最后一课》这个故事?你们对这个故事有什么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学校对我们的母语教育有怎样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母语?2. 导读(预计时间:10分钟)•学生分析标题《最后一课》,预测故事内容,并就“最后一课”这个概念进行小组讨论。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教材中的生词和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阅读理解(预计时间: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最后一课》,并回答问题:故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默默对学生说了什么?为什么学生们都对他竖起耳朵?•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理解,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分析与讨论(预计时间: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默默和学生们的相见让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默默回来教学的意义是什么?•各组派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组进行讨论,形成全班共同的理解。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践踏,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8篇)《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一)教学目标1.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意义。
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四)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步理解小说题目的意义,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分析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掌握评点法。
教学难点分析细节描写:小弗郎士对挂在铁杆上的字帖和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
(一)导语设计从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导入,有的放矢。
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受才最强烈。
让我们来看看小弗郎士的体会吧。
今天我们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题解注意将语文学习和历史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安排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并且搜集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这篇小说写的是1870至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故事。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于1870年7月19日向普鲁士宣战。
战争爆发后,由于普鲁士军队已作了充分准备,因而法军连战连败。
在色当战役中,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
(三)研习课文按故事情节发展来分析人物,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小说故事情节的理解,又使他们能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小说背景和主题。小说背景是普法战争时期的法国,主题是爱国主义精神。这是理解整个故事情感基调的关键。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韩麦尔先生的表现。这个案例展示了爱国情感在实际情境中的体现,以及人物如何面对国家的变故。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小说背景对人物情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语言特色分析人物内心。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具体例句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爱国情怀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在现代社会,如何体现爱国情怀?”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模拟课文中的场景,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意识到提问的设计还需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虽然我提出了一个与他们生活相关的问题,但似乎没有完全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精心设计导入环节,让问题更具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小说背景的理解还存在困难。这让我认识到,在讲解背景知识时,需要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沉浸在历史情境中。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从语言、人物、情节等方面深入分析文本,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2.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了解法国历史背景,认识到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与碰撞,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描述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增强口语和书面语的感染力。通过实现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最后一课》的内涵,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宁夏中卫市海原县三河中学饶月久[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难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四、深入探讨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3、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小组讨论)4、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5、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科书分析:1.?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决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要点内容,体味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结合生活的经历和体验能明确地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这两点决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3.七年级学段,学生根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
对小说这种体裁也略知一二,但对小说的三要素:情节的作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
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标准的小说。
所以在教学时,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实为教学的重点。
“爱国〞为主题的文章,教学本课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教学整体观念,有利于主题的理解。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完全具备阅读能力,所以本篇课文先重点让学生自己读,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然后由教师做点拨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学生对小说有着较大的兴趣,但缺乏深入钻研的方法和耐心,读小说往往流于对情节的大致了解而已,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构造,同时侧重于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特点,更要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2.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感悟作品表现重大主题时的写作特色。
4.品析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2.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感悟作品表现重大主题时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品析小说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的设计也在不断的变化,以更有效的方式传授知识。
以下就针对这个领域中最重要的课程“最后一课”作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的设计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直接沟通,以及实现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和施展自己学习能力和技能的最重要的一堂课。
此课程的设计意义在于,当学生对现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延伸自己的创新思路。
因此,最后一课的设计将贯彻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在最后一课中,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感,启发学生运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思考,以实现尊重学生主观性、鼓励学生发挥主体活动性的最大化发挥。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一对一的指导作用。
在最后一课教学中,老师应以教师带领,学生活动为主,采用咨询式教学法,教师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及实践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求他们在具体的实践中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并学习未来在实际工作中的施展。
最后,务必考虑到学生不同专业领域的需求。
我们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最后一课更具多样性和更多实践性,不仅侧重学习知识点,而且要考虑当前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实践需求,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把学习内容应用到实践中。
本次教学设计将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第一,阐述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
这是老师给学生提供学习中心的入口,老师将以实例、论述等方式,通过讲解理论对学生进行讲解,使他们能够深刻的理解和消化基础概念。
第二,进行实践实践活动。
这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多的交流,老师将创设一个环境,让学生可以实践和实现自己的想法,老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可能的帮助和建议,使学生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第三,结合个人经历汇报。
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还可以邀请学生以个人经历的形式做报告,让他们尽可能多的利用自己的经历来拓展自己的思维,让他们开阔自己的眼界。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完成后,学生将学会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也将学会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从而形成自己基本的人生观,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
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举止是这首交响乐的主旋律,郝叟、镇长、邮递员、班上的其他学生是主旋律的配合,而那些细节刻画的布告牌、金龟字、鸽子那么是一个又一个跳跃的爱国主义的音符。
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对人物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等等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决意志。
一、内容呈现1、教师带表情地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想象。
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同学复述故事情节〔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现人物形象,体会字里行间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设置问题情境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爱国主义这一共同的主题,请从文中选择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练习朗读,要求说出感人的原因,并用深情的朗读打动别人。
三、交流对话1、教师与学生对话:话题一:《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种不一样表现在:气氛不一样──不平常的严肃安静气氛代替了往日的喧闹。
学生不一样──上课前的规规矩矩在座位上代替了往日的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老师不一样──夹着铁尺严肃地踱来踱去代替了拿着戒尺紧敲桌子,温和地叫我坐好代替了往日的责骂,漂亮的礼服代替了平常的装束……这种种不同为最后一课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为下文蓄足了势。
同时,这种种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了学生、老师以及镇上的人们的强烈震动,表达了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话题二: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你能从文中找出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并说说变化的原因吗?明确: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了解法国人民在德国入侵法国期间的状况;2.理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改变;3.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人文关怀;4.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法国人民在战争期间的生活状态;2.理解故事中的主人公对战争的感受和反思;3.能够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
教学难点:1.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隐含意义;2.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人文关怀。
教学准备:1.课文及相关教学材料;2.投影仪或黑板;3.复习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和讨论开始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如作者卡西利亚在战争期间的困境和生活状况。
2.设计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亲人的故事,谈谈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步骤二:理解课文1.教师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最后一课》的课文,先让学生自行阅读一遍,然后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课文内容。
2.结合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中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
步骤三:情感体验1.通过阅读文中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思想转变,了解他对战争的看法和体验。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和和平的看法和感受,让学生思考自己所在的年代,对战争的认识和观点。
步骤四:文学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如描写细节、对比手法等。
2.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讨论,深入挖掘课文的主题和寓意。
3.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步骤五:拓展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学习,了解法国战争的历史背景或其他与战争有关的文学作品。
2.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书籍和文学作品,增加对战争和和平的了解。
步骤六:思考和总结1.通过小组和大组讨论,让学生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所学到的知识。
2.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评论或感受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战争和和平的理解。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讨论和书面表达。
教学内容:1. 导入: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询问学生对于“最后一课”这个标题的理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并给出一些暗示,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可能内容。
2. 阅读理解:给学生分发《最后一课》的文本,并鼓励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迅速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用铅笔标记出关键词或有疑问的地方。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他们对于故事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讨论,例如:“故事的主要主题是什么?”、“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重要的变化?”、“你对小说中的教育方式有何看法?”等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整体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结论和观点。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可以深入分析故事的主题,如希望、教育和文化等,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让他们想象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信息和教训。
5. 书面表达: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于《最后一课》的观点和理解。
鼓励学生在文章中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并用自己的语言和观点来表达。
6. 总结和反思:在课堂结束时,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活动,并提供一些反思的问题,如“你对小说中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吗?”、“你通过小组和整体讨论的方式学到了哪些东西?”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这是一节围绕《最后一课》展开的教学设计。
通过故事的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书面表达中。
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继续写1500字7. 拓展阅读:在课堂结束后,鼓励学生继续阅读与《最后一课》相关的材料,如其他有关二战时期的小说、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等。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常德市第十一中学李宗超(2018.3.)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三要素,分析本文的故事情节及背景;2.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3.感受语言对国家和民族存亡,热爱祖国语言。
教学重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2.了解文章线索及人称作用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现场朗诵一首关于《最后一课》的诗歌,让学生回答诗的内容,迅速进入课文氛围。
二、复习小说常识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启发学生从这三方面来分析赏析课文三、教学内容1.解题(从课题入手)提问:T1“课”是什么课?“一”是一节课吗?T2“最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最后?T3是谁给谁上课?T4最后一课分为哪几个阶段?通过这些问题可引出小说的环境(社会环境)和主要人物2.分析情节通过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让学生在文中找《最后一课》的几个阶段(上学途中、课前、课中、下课)3.分析主要人物之——小弗朗士T1结合练习三分析小弗朗士是怎样的学生?找出文中体现心理活动的句子总结:他是懵懂无知、贪玩不爱学习、逐渐变化成长的儿童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全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T2“我”是不是作者,第一人称的作用T3他的情感在课前到课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法语、老师、法国)四、布置作业1.抄写识记本课生字词2.思考课后练习二,学会分析韩麦尔先生第二课时一、检查字词导入二、结合课后练习二,分析韩麦尔先生1.外貌描写穿盛装是为了纪念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将失国土的敬意。
2.神态描写坐椅子看周围,表达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留念和对故土的热爱。
3.动作描写下课时在黑板上写字,表示他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们不忘祖国,体现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语言描写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准确”“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高度赞美祖国语言,唤起人们爱国热情,对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失去祖国语言的不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
都德
教学目标:
1、领会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三、简介背景及作者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四、正字音
祈祷哽咽郝叟懊悔喧闹惨白
五、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六、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
<1>、(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2>、(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3>、(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喧闹——(今日)偏安安静静的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七、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