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主要复习资料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将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重量变(重),体积变(大),放在水中是(沉),沉浮状况(没有)改变。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在日常生活中,(萝卜)(木块)(泡沫塑料)等物体放入水中一般是浮的,(小石子)(橡皮)(铁块)等物体放入水中一般是沉的。
物体的沉浮及自身的(重量)(体积)(材料)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而且方向(相反)。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及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完整版)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完整版)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地球与太阳-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的形状,有南北两极和赤道。
- 地球的自转:地球每24小时自西向东自转一周,形成了地球的昼夜交替。
-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大约365天,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 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环境:地球提供了恰当的气候、水资源和土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第二单元:太阳系-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由太阳和八颗行星以及其他天体组成。
- 行星的特点:行星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内行星包括水金火木土,外行星包括天王星和海王星。
- 行星的运动:行星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公转轨道呈椭圆形。
- 太阳系的奥秘: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控制着其他行星的运动,并产生了光和热能。
第三单元:能量与机械- 能量的转化: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例如,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热能或电能。
- 机械能:机械能包括势能和动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高低而具有的能量,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速度而具有的能量。
- 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一种利用杠杆作用使力量增大或改变方向的物理原理。
- 机械能的应用:机械能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例如,使用杠杆原理的工具、动力机械等。
第四单元:物质的分解与组合- 物质的分解: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研磨、加热等)或化学方法(如酸碱反应等)进行分解。
- 物质的组合: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组合,生成新的物质。
- 物质的循环利用:物质在自然界中可以循环利用,例如,水的循环利用和生物的食物链。
第五单元:生物的生存环境-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生物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分布,例如,陆地、水域和空气中。
- 生物的互相依存关系:生物之间存在着共生、捕食和竞争等相互依存的关系。
-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通过特殊的结构和行为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
- 生物的保护与生态平衡:保护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第六单元:人体健康- 饮食营养与健康:合理的饮食结构和均衡的营养摄入对维持人体健康很重要。
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知识点整理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1 认识常见岩石1、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
2、岩石的用途有建筑房屋、铺路搭桥、制作石桌石凳、制作观赏石等。
3、岩石是天然形成的石头,不是经过人为加工的混合物。
岩石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关。
4、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了解常见岩石的特征?(1)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颜色、结构;(2)用锤子敲击观察岩石的软硬;(3)用滴稀盐酸(或放在水里)观察岩石是否冒气泡。
5、地质学家按岩石的生成方式,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6、由岩浆冷却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由泥、沙、岩石碎屑沉积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化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7、属于岩浆岩的岩石有花岗岩、玄武岩;属于沉积岩的岩石有砂岩、页岩、石灰岩;属于变质岩的岩石有片麻岩、大理岩。
8、地球内部的岩浆有时会在地下深处慢慢冷却,有时又会从地表喷发出来后冷却。
这种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9、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的搬运,然后沉积于陆地、河湖及海洋,这些沉积物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后会形成沉积岩,这种由泥、沙、岩石碎屑沉积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
沉积岩往往具有明显的层次。
沉积岩里常有化石、煤、石油、天然气。
10、当地球表面的岩石被深埋于地下时,往往会在高温和高压下发生变化,由这种方式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11、化石是古代动植物的遗骸或痕迹。
12、煤是埋在地下的古代植物,在高温高压下经历复杂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
13、湖泊、海洋里的生物死后会沉积到水底被泥沙覆盖,经过千百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14、石油是重要的工业燃料,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汽油是汽车、飞机的“粮食”。
15、像面包一样的岩石,还有许多小孔,这是浮石,它是火山喷发时地下熔化的岩石从火山喷发流淌出来的。
2 认识矿物的性质1、大自然中,哪些成分集中且有一定结构的石头叫做矿物。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积木”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2022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13.撬重物的窍门1.用来撬动重物的装置叫作杠杆,它包括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省力杠杆的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如开罐头的螺丝刀、修剪花枝的剪刀、拔钉子的羊角锤、压水井等。
3.费力杠杆的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如扫帚、理发剪刀、镊子、筷子、食品夹子等。
费力杠杆虽然在使用时比较费力,但是能节省距离,更方便。
4.天平的支点到用力点和阻力点的距离相等,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跷跷板的用力点和阻力点都是可以移动的,是一种灵活的杠杆。
5.小杆秤称重物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根据被称物体的轻重,使秤砣在秤杆上移动以保持平衡,根据平衡时秤砣所对应的秤星读出重物的质量。
6.公元前3世纪,阿基米德提出了杠杆原理,并据此完成了一系列发明创造。
为了说明杠杆原理的威力,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
”判断题1.杠杆的支点一定在用力点和阻力点之间。
( × )2.杠杆是否省力与杠杆的长度有关。
( × )选择题1.如果想把一块很大很重的石头挪动一下,应选择的合适机械是(B)。
A.剪刀B.撬棍C.锤子2.剪刀是一种常见的杠杆类工具,下列剪刀中最省力的是(A)。
A.园艺剪刀B.理发剪刀C.裁布剪刀小科和爸爸在玩跷跷板,看图回答3~5题。
3.跷跷板可以看作一种杠杆,如果把爸爸的位置看成是阻力点,那么小科的位置是(B)。
A.支点B.用力点C.阻力点4.从小科的角度看这是一个(A)杠杆。
A.省力B.费C.不省力也不费力5.小科想把爸爸翘起来,应该(C)。
A.让爸爸离支点更远一些B.让自己离支点更近-一些C.让爸爸离支点更近一些基础知识梳理1.像螺丝刀、汽车方向盘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轮转动时轴也跟着转动的装置叫作轮轴。
2.轮轴的轴心可看作杠杆的支点,则轮半径为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轴半径为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因此轮轴是杠杆的一种变形,属于杠杆类机械。
2024年新大象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编复习资料
新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准备单元《雪地上的“足迹”》知识点:1. 用控制变量法时,一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要保持不变。
2. 道搜集证据的方法还有调查法、查找资料法、实地考法……3. 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凹陷程度越小;受力面积越小,凹陷程度越大。
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凹陷程度越大;压力越小,凹陷程度越小。
第一单元《探寻光的路线》知识点1. 自己能够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作光源。
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自然光源有大阳、雷电、极光等,人造光源有电灯、激光等。
2. 光是一种能量形式,光源能够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光能来发光。
3.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4.使用激光笔时,千万不要照射人的眼睛、皮肤等,以免产生危害。
5.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科学家墨子就发现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孔成像”就是此原理。
6.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从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7. 一束平行光照射到平面镜上,由于镜面光滑平整,所以会沿着同一个方向反射出去,这种反射被称为镜面反射。
一般物体的表面并没有镜面那样光滑平整,光照射在上面时被反射到各个方向,这种反射被称为漫反射。
面反射、-反射8. 三三是感觉光的器官。
光源发出的光或者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晴,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9. 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使用潜望镜时物体反射的光经过两次反射后才进入人的视野。
10. 主二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大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
11. 雨过天晴,天空中很多小水珠能把大阳光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这样就形成了彩虹。
我们平时能看到不同颜色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只反射或透射了某些颜色的光。
第二单元《能量》知识点1. 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生磁现象。
2. 由铁芯和缠绕在铁芯上的导电线困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第1课时:温度与水的变化1.双手握住一杯热茶,手会慢慢地热起来;要是握住一块冰,手就会变得越来越冷。
2.我们平时说得热,实际上是一种能量。
它很容易“跑来跑去”,也就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会逐渐上升,升到100℃时水开始沸腾停止加热后,水的温度开始下降;静置一段时间后,再次给水加热至沸腾,并保持对水的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一直保持在100℃。
4.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的现象。
5.水的沸腾过程和温度的变化有关。
6.水从常温持续下降到0℃以下时会结冰,水从液态变成固态。
7.水在100℃时会沸腾,变成水蒸气,水从液态变成气态。
第2课时:水的蒸发和凝结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水的现象。
2.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在这个过程中,水从液态变成气态。
3.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水从气态变成液态。
4.水蒸发的快慢和温度有关。
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的速度越快;水的温度越低,水蒸发的速度越慢。
5.在玻璃杯内加入冰块,静置一会儿,玻璃杯外壁有小水珠附着,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6.自然界的云、雾、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7.自然界的霜、雪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固而成的。
第3课时: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1.将冷的牛奶浸在热水中,牛奶由凉变热。
热水的温度会下降。
2.将凉水和热水相互接触,凉水的温度会上升,热水的温度会下降。
最后温度会相同,都等于室温。
3.在实验中,我们测量物体的温度通常使用温度计,生活中还有更多可以感知温度的方法,比如使用感温纸带、感温粉末.把感温粉末加入水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温度的变化。
第4课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1.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是从加热点往两边传递的;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是从加热点开始往四周传递的。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内容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内容13、山脉的变化1、山脉分为:幼年山脉、老年山脉。
2、山脉占地球陆地面积不足五分之一,它们是地壳板块大规模运动的结果。
3、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它们有的是3亿年前形成的,被称为老年山脉,有些是6000多万年前形成的,称为幼年山脉。
4、裂缝中水结冰时体积膨胀对岩石的挤压力量使岩石发生破碎。
5、风化作用:由于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等外力的作用和影响,给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造成的破坏。
6、老年山脉与幼年山脉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山脉的变化受到哪些自然力量的作用?答:老年山脉比幼年山脉的山峰更平坦、舒缓。
这是受多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7、使岩石发生变化的自然力量有哪些?答:岩石在温度变化的条件下,由于表层和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而发生破碎,裂缝中水结冰时的体积膨胀对岩石的挤压力量,使岩石发生破碎。
岩石在植物根系的膨胀作用下发生破碎,岩石在水、氧和溶解的水中的各种酸的作用下,被溶蚀而破碎,地表的改变是各种自然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8、蘑菇石形成的原因:这些石头长期受到风沙的侵蚀。
9、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
10、讨论题:寒冷的冬天,小明的爸爸买回来两个玻璃杯,小明立刻把杯子拿过来往里倒开水,结果“咔”的一声,杯子碎了。
过了半个小时后,小明的爸爸用另一个杯子倒开水,结果完好无损,小明认为自己的杯子质量不好,爸爸的杯子质量好,你认为是这样吗?为什么?11、冷和热对岩石的作用。
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我们发现岩石。
这说明。
12、植物根对岩石的作用。
向杯子里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放入盛水的盘子里。
豌豆发芽后,我们发现石膏。
这说明。
14、沙洲的形成1、沙洲:大河中央有一些由沙石堆成的“小岛”,人们称它们为沙洲。
2、风能搬动沙子和岩石。
3、在河水搬运过程中,岩石受到水的搬运和相互碰撞、摩擦而形成的卵石。
4、从河的上游沿河往下游走,可以发现河中的石块会越来越光滑。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含科学实验)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一、基础知识1、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提出了四种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通过实验发现,四种假说都能形成昼夜现象,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知道第四种假说才是正确的。
2、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3、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地球在运动,并且21小时自转一周。
太阳是不动的,处于宇宙中心。
他的不朽著作叫《天体运行论》。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法国物理学家傅科通过实验发现摆沿顺时针方向发生偏转,证明地球在自鼓。
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傅科摆实验。
5、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比西边早。
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北京先迎来黎明。
6、坐在车中,车向前行驶,两旁的树木就运动。
坐在转椅上,沿顺时针转动转椅,周围的景物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地球相当于一个“大转椅",太阳、月亮有産升西落(顺时针方向)的现象,地球应该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动的。
7、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左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径,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8、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自转一周大约24小时。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9、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却1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
10、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里不动的秘密。
11、极昼和极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在自转时,绕太阳公转,地轴倾斜,保持不变,阳光在地球上的直射部分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移动形成的。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电磁铁(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电磁铁知识点第15课、电磁铁(一)思维导图:知识点:1.小马达里有铁芯和线圈构成的装置是电磁铁.2.通电时,电流通过绕在铁芯上的线圈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电磁铁是将转换成磁能的装置。
3.根据电磁铁和磁铁都能吸铁,推想电磁铁可能具有磁铁的其他性质,就是在进行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的结果仅仅是一种可能性,需要进一步验证。
4. 制作简易电磁铁【活动目标】学会制作简易电磁铁【活动材料】铁钉、导线(选择稍微硬些容易定型的导线)、曲别针、干电池。
【活动过程】(1)在铁钉上按同一方向缠绕导线20圈(匝)左右或更多。
(2)将导线两端分别连接在电池的两极,尝试用钉帽一端吸引曲别针。
(3)比较不同的电磁铁吸引曲别针的个数。
(4)观察:断电后电磁铁还有没有磁性。
(5)得出结论: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第16课、电磁铁(二)思维导图:知识点:1.电磁铁有南极和北极两个磁极。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或改变线圈与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向,电磁铁的磁极会发生改变。
3.电磁铁有磁极吗【我的猜想】电磁铁有磁极【实验材料】自制电磁铁(电池盒、电池、导线、开关、铁钉)、大头针、小磁针。
【实验方案】(1)通电后,分别用电磁铁的两端和中间吸引大头针,比较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通电后,将电磁铁的两端分别靠近小磁针的两极,观察现象并记录结果。
(注意:电磁铁不能长时间通电,测试结束后要及时断开电源!)【实验现象】(1)电磁铁两端吸引的大头针数量多,中间吸引的大头针数量少。
(2)将钉尖靠近小磁针的N极时相吸,靠近小磁针的S极时相斥;钉帽靠近小磁针的S极时相吸,靠近小磁针的N极时相斥。
【实验结论】电磁铁有南极和北极两个磁极。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第17课、电磁铁(三)思维导图:知识点: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通过增加线圈匝数、电池的节数等可以增大电磁铁的磁力。
2.列举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电磁选矿机、音响、话筒、磁悬浮列车。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一、判断题1. 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2 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3.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白天和黑夜是交替出现..4. 地球是围绕着太阳公转而且同时自传的..5. 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有很多种..二、选择题6. 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A哥白尼B托勒密C 牛顿7. 昼夜形成的原因是A太阳的东升西落B乌云的遮盖C地球的自转..8.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就形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年B天C小时9.下列哪种现象是昼夜交替的解释A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 B 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C地球在自转;D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同时也在转..10.下列哪种现象中与昼夜交替有关的是A猫头鹰B 大雁南飞C 小草枯萎11. 地球自转一周为..A一天B一个月C一个季度D一年答案:1 √2. √ 3 √4 √5√6A 7C 8 B 9D 10A 11A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判断题1. “地心说主张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以天体围绕着地球运动..”2.“日心说”主张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围绕太阳转..3.哥白尼认为地球包括其他星星都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4.托勒密认为所有的日月星辰都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5.托勒密和哥白尼都是著名的天文学家..二、选择题6.在“地心说”示意图中; 处于宇宙的中心..7.A地球 B 太阳C月亮三填空题7. “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提出的;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的;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8. 波兰天文学家▁▁▁▁▁提出了“地心说;”它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围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9. 不朽的名著《天体运动论》是_________的著作..10. 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动的学说称为________地球的形状是______的..11. 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的学说称为_________12. 哥白尼认为答案:1√2√3√4×5√6A 7托勒密8. 哥白尼9 哥白尼10 地心说11日心说12 球形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一、判断题1. 傅科摆利用了摆具有保持方向不变的特点;证明了地球在自转..2.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发生的现象..3. 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外面的景物在向后移动..4. 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二、选择题5. 下列哪项现象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A潮涨潮落 B 冬去春来 C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6. 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A昼夜现象 B 日食现象 C 四季现象7.阳的东升西落;昼夜的交替;正确的解释是A地球不动;太阳围绕着地球转B太阳不动;地球围绕着太阳转C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自转8.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 顺时针9.傅科是通过过程而发现地球在自转的..A星星 B 摆 C 水流三、填空题10.昼夜现象与▁▁▁▁▁有关11. ▁▁▁▁摆动后;地面的刻度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证明▁▁▁▁▁12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或▁▁▁▁▁▁;周期为▁▁▁▁▁;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13. ▁▁▁▁是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证据..答案1√2√3√4√5C 6 A 7C 8A 9B 10地球自转11 摆地球在自转12 自西向东24小时13 傅科摆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一、判断题1. 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2. 世界时区图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3. 经线每个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差相差一个小时..二、选择题4. 下列城市中;一天中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 .. A北京B上海C乌鲁木齐5 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个区时..A、12B、24C、366. 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对表A、太阳B、地球C、地球自转轨道7. 在世界时区圈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A1小时B12小时C24小时三、填空题8. 我国目前统一采用的地方时是▁▁▁▁..9.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这就意味着越是▁▁▁▁▁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10. 不同地区所处的▁▁▁▁▁▁决定了地区之间▁▁▁▁▁▁..答案:1× 2 √3√ 4 B 5A 5B 6C 7A 8 北京时间9 自西向东东边10 经度差时差第5课北极星“不动”的秘密一、判断题1. 人们在观星时方向;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2.一年四季中;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极星东升西落..3. 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在逆时针的运动..4. 晚上迷路时;可以通过北极星找到方向..5. 北极星的位置并不在头顶正上方;而是在人们视线上倾斜的北方的天空中..二、选择题6. 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A头顶正上方 B 北极星 C 北斗星7. 在星星的旋转的照片中;圆环中心的亮点就是..A月亮 B 北斗星C北极星8.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的线叫做A赤道 B 纬线 C 经线9.地球仪上环绕一圈指向东西;并且长短不一的线叫做A赤道 B 经线 C 纬线三、填空题10. 天空中星星围绕着▁▁▁▁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产生的现象..11. 天空中星星围绕▁▁▁▁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2. 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象的轴在转动;称作▁▁▁▁▁▁▁13 ▁▁▁▁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答案:1. √2√3×4√5√6B 7C 8 C 9C 10 北极星地球自转11北极星地球自转12 地轴13 北极星第6课地球会公转吗一、判断题1. 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够证明地区在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2. 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区公转的关键证据..3. “日心说”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动;这与地球的公转的意义是一样的..4. 地球自转的方向跟地球公转的方向一样..二、选择题5.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A自东向西 B 自西向东C自南向北6. 每年的国庆节假日期间;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A 渐渐加快B 逐渐减慢C先加快后减慢D 先减慢后加快7. 在不同的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会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移动..A由西向东 B 由东向西 C 由北向南8. 下列地球绕着太阳公转造成的现象的描述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是..A太阳的东升西落B 一年四季的变化C昼夜长短的变化..9. 打扰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A24小时 B 一个月 C 一年三、填空题10.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11. 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转动;公转的方向是▁▁▁▁;公转一周的时间是▁▁▁答案:1√2√3√4√5B 6 A 7B 8A 9C 10 公转11太阳逆时针一年第7课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判断题1. 北半球在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南极..2. 同一时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是一样的..3. 阳光直射的地区;比阳光斜射的地区温度低..4. 地球在围绕着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5. 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而是垂直的;地球上也还会有四季..6 秋分时;太阳直射在A南极B长度C北极7. 在不同的季节;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变化;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8.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A春季B 夏季 C 冬季9...下列四个节气中;白昼最短的是A劳动节B儿童节C教师节D国庆节填空题10.阳光的____射与____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11.四季的形成与地球运动的两个特点有关..即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12.在四季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是________..答案1 ×2×3×4×5×6B 7 B 8C 9D 10 直斜11地球的公转地轴是倾斜的12夏至第8课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一、判断题1. 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2. 北半球到了夏季;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这种现象叫做极昼..3. 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4. 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和极夜现象发生的地区范围..5. 去南极考察时最好时期是北极出现极夜的时候..二、选择题6. 引起极昼、极夜时间不等长是由于A地球自转周期的变化..B地球在公转的轨道上运行速度不同C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D地球是不规则球体..7.几个月见不到太阳;在极地附近有半年时间处于黑夜之中;这种现象称为A极昼B黑夜C极夜三、填空题8. 极昼与极夜现象与▁▁▁▁▁▁▁▁、▁▁▁▁▁▁▁▁▁▁▁和▁▁▁▁▁▁▁有关.9. 北半球的夏季时;太阳挂在天空就是不会落下;北极中心的地区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的时间;到了冬季;就几个月见不到太阳;北极点附近有半年的时间都处于黑夜之中..人们就把这样的现象叫▁▁▁▁▁和▁▁▁▁..10. 地轴倾斜度大约是▁▁▁▁度..11. 公转过程中;地球倾斜方向▁▁▁▁▁▁;形成极昼和极夜..12. 地球的轨道是一个▁▁▁▁▁;地球距离太阳远近会影响地球上的气温..答案:1√2√3√4√5√6B 7C 8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9极昼极夜10 23 11 保持不变12 椭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热知识点归纳、考点整理
第四单元·热知识点整理1、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热量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2、热的传递方式有三种,分别是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3、不同材料的物体,传热的快慢不同。
4、热在水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热对流。
5、水在沸腾前产生的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由大变小,水在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由小变大。
6、将不同材料的勺子(木勺、塑料勺、金属勺等)插入热汤时,最烫手的是金属勺。
7、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水的现象,水和水蒸气的相互变换与温度有关。
8、在实验中我们测量物体的温度通常使用温度计,生活中还有更多可以感知温度的方法,如使用感温纸带,感温粉末等等。
9、为了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我们可以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感温粉末,搅拌均匀。
然后用酒精灯给试管底部一侧加热,观察水的流动及颜色变化。
10、比较哪杯水凉的慢时,我们需要在容量大小差不多的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中,分别倒入同样多、相同温度的热水。
11、壶中的水烧开是热对流;炉子的热传到水壶是热传导;炉子的热传到手掌是热辐射。
12、保温瓶的内壁镀银是为了减少热辐射。
13、刚从冰箱里取出的牛奶,要使它变热时,我们会把它浸在热水中。
14、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分别传递到另一部分。
15、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会变成看得见的小水滴,这是水的凝结现象。
16、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水的沸点。
17、保温瓶的木塞是热的不良导体,通过隔绝内部物质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减少热传导与热对流。
18、在生活中,让热迅速的传给另一个物体,是我们所希望的,比如用锅做饭时。
但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希望热还是慢慢传递比较好,比如手握锅柄时。
19、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水的现象,水和水蒸气的互相变换与温度有关。
20、水的温度发生变化时,水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化,当水的温度在0℃以下时水就会凝结成冰,当水的温度达到100℃时水就会沸腾。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沉和浮一、填空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它可以用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改变沉浮。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5、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力(等于)重力, 物体就浮在水面上。
10、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1、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2、一块木头重5N,小明用了3N的力把木头压入了水中,这时木头受到的浮力是8N。
五年级下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复习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一、填空:1、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
2、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的理论;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她相信研究天文学只有两件法宝:数学与观测,并在临终前出版了她的史著《天体运行论》。
3、法国一位物理学家名叫傅科,她用实验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已被世界所公认。
恒星的周年视差就是贝塞尔观察到的,证明了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4、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5、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 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6、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就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也就意味着越就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7、人们在夜间观星时,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北极星的位置好像始终没有变化,而其她的星星每天都围绕北极星在顺时针旋转。
8、北极星的位置并不在头顶正上方,而就是在人们视线往上倾斜的北方的天空中。
9、地球就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
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因此,地球仪也就就是做成倾斜的样子。
10、公转就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
公转一周就是一年。
1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球总就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2、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东向西移动,比如北斗七星就就是如此,这可以说明地球在公转。
13、阳光的直射与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
14、在地球的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冬季最长,夏季最短,春季与秋季适中。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复习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复习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热》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温度变化,以及温度变化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教材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过程,掌握热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热的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理解热的基本概念,以及温度变化对物体状态的影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热的基本概念,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掌握物体温度变化的现象,以及温度变化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热的基本概念,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观察并分析物体温度变化的现象,以及温度变化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体温度变化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让学生掌握热的基本概念和温度变化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温度计、实验容器等。
2.教学课件:热的基本概念、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并向学生介绍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温度变化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实验现象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热的基本概念。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变化对物体状态的影响,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思维导图+知识要点)
第四单元 单元划重点思维导图蒸发 沸腾 升化 凝结 凝固 数量转移 温度变化保温瓶内胆向低温物体 固体导热物体容易传导热量不容易传导热量陶瓷、木头、橡胶 热的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空气、水 三个杯子遇热上升,遇冷下降 循环流动 太阳、篝火陶瓷杯吸热 放热 原因水的三 态变化热对流 热辐射方向之间接触气体、液体 不需要热传物质 由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热传递金属 散热性好 保温性好 制作 制作保温杯塑料杯 不锈钢杯 加盖包裹保温材料木塞真空隔层 镀银内壁知识要点一、水的三态变化1、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物态变化取决于温度等。
2、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
3、一般情况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
4、水吸收热量蒸发变成水蒸气(吸热过程),水蒸气遇冷凝结变成水(放热过程)5、气温变化形成了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
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适合的条件下液化而成的。
雨是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
它们在去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
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
二、热量的传递1、两个系统在发生热传递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
2、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
3、热可以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进行传递。
4、三种热传递的方式的不同点:(1)热传递的过程不同,热传导需要直接接触;热对流是循环传递;热辐射是从热源处向四面八方传递。
(2)热传递的媒价不同,热传导在固体中传递能力最强,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弱;热对流只在气体和液体中存在;热辐射可以不依靠媒介直接传递。
5、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6、太阳传递热量的方式是热辐射。
7、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这三种方式。
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
三、传热快慢1、根据物体的导热性,我们可将物体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汇总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汇总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地球自转产生的。
乒乓球转动,手电筒也绕着乒乓球转动
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乒乓球代表地球。
2、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
3、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4、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自西向东)或(逆时针)。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5、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6、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考点归纳、复习必备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整理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基本条件有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2、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里。
3、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4、生态瓶中的小动物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水中有食物和氧气等,这些物质的制造者是植物。
5、入秋后因为气候、日照及食物等因素的变化,丹顶鹤要从东北迁飞到南方越冬。
6、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7、在做绿豆种子发芽与土壤的关系的实验时,我们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获得实验数据,在做这个实验时只能有一个不同条件。
8、适当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数量后,每分钟内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将减少,因为水生植物为动物提供的氧气增多了。
9、对比绿豆苗在有阳光和无光照的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可以发现有光照的绿豆苗的植株高度更高,茎更粗,叶的颜色更绿。
10、为了保护好丹顶鹤以及他们的生存环境,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
1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他们的需要时,他们才能够生存下来,当环境改变时,生物需要适应他们所在环境来维持生存,各种生物之间也有着许多复杂的关系。
12、对比实验只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在只改变一种条件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13、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14、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等,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
15、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要的氧量,并释放出氧气。
16、动物都喜欢生活在各自适宜的环境里,如青蛙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蜥蜴适宜生活在干燥的环境里,天鹅适宜生活在湖泊沼泽等有水的地方,企鹅适宜生活在冰天雪地里,雪狼适宜生活在寒冷的环境里。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五下第四单元知识点4.1《温度与水的变化》实验: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实验方法:①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②测量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
③待水沸腾时,撤走酒精灯(停止给水加热),测量水的温度变化。
④静置一段时间后,再次给水加热至沸腾,并保持对沸水的持续加热,观测、记录水和温度的变化。
实验现象:①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水温达到100℃时沸腾。
②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温度逐渐降低,水面冒出的白气逐渐减少。
③再次加热至沸腾时,水温再次上升,直至100℃保持不变。
沸腾时,水面不断翻腾,有大量白气产生,水中有大量气泡快速上升。
1.水在被持续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水逐渐变为沸腾的状态,水开始翻滚,水面之上有大量白气,水中有大量气泡快速上升。
停止加热后,水停止沸腾,温度逐渐降低,白气逐渐减少。
2.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且只有持续加热,水才会持续沸腾。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3.水在被持续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水逐渐变为沸腾的状态,水开始翻滚,水面之上有大量白气,水中有大量气泡快速上升。
停止加热后,水停止沸腾,温度逐渐降低,白气逐渐减少。
4.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且只有持续加热,水才会持续沸腾。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4.2《水的蒸发和凝结》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水的现象,水和水蒸气的互相变换与温度有关。
2.水蒸发的现象:湿衣服晾干了,水洼里的水变干了。
3.水蒸气凝结的现象:早晨草地上的露珠,刚洗完澡后浴室的玻璃上有水珠。
实验:水的蒸发和凝结※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实验方法: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里分别倒入相同质量的水。
②将其中一杯水用酒精灯加热至80℃,另一杯水加热至40℃。
③各放置5分钟,用电子秤称量每杯水的质量观察并比较水量减少得多少。
实验现象:温度为80℃的水质量小,水量减少得多;温度为40℃的水质量大,水量减少得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主要复习资料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主要复习资料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一、填空: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运动方式自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或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 24小时一年特点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
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因此,地球仪也就是做成倾斜的样子。
【地轴倾斜】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球总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开始学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的理论;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他相信研究天文学只有两件法宝:数学和观测,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史著《天体运行论》。
证明人法国一位物理学家名叫傅科,他用实验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已被世界所公认。
恒星的周年视差是【贝塞尔】观察到的,证明了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带来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球总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4、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5、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6、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7、人们在夜间观星时,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北极星的位置好像始终没有变化,而其他的星星每天都围绕北极星在【逆时针】旋转。
8、北极星的位置并不在头顶正上方,而是在人们视线往上倾斜的北方的天空中。
9、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
北
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因此,地球仪也就是做成倾斜的样子。
10、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
公转一周是一年。
1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球总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2、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东向西移动,比如北斗七星就是如此,这可以说明地球在公转。
13、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
14、在地球的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冬季最长,夏季最短,春季和秋季适中。
15、在地球的同一地点,夏至时的太阳高度比冬至时大。
16、北半球夏季时,太阳长挂在北极天空就是不会下落,北极中心的白天甚至长达半年时间;而到了冬季,就几个月见不到太阳,北极点附近有半年的时间都处在黑夜之中。
人们把这样的现象叫极昼和极夜。
17、在北半球对着太阳时,南极附近会出现极夜现象。
赤道地区不可能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18、现在人们已知道,地轴倾斜度大约是23度。
19、毛泽东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20、现在,人们通过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21、地球是一个自转的球体,不同纬度的地方,自转的线速度快慢不一样,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最大,两极自转的线速度最小,两个极点上线速度为零。
二、问答题: 1、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有几种观点?哪一种是正确的?答: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地球不自转);地球自转(但不公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也自转。
第种解释是真实的。
2、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答:是因为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形成的。
3、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哪些异同?这两种学说能否合理地解释
昼夜交替现象呢?(P76)答:两种学说的相同点是,地球是球形。
不同点:“地心说”认为地球不运动,处于宇宙中心,太阳围着地球运动。
“日心说”认为地球在运动,并围绕太阳运动,太阳处于宇宙中心。
这两种学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哪些证据能说明地球在自转?(P78)答:“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
摆动方向发生偏移;太阳、月亮和星星每天都东升西落的现象;地球上南北方向水平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西的现象。
这些现象都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5、北京、乌鲁木齐、东京、伦敦哪个最先看到黎明?答:最先迎来黎明的是东京,其次是北京、乌鲁木齐,最后是
伦敦。
6、地球上各国新年钟声会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为什么?答:不会。
因为地球的自转使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根据世界时区图的时间差,各国新年钟声不会同一时刻敲响。
7、对于北极星“不动”,我们如何解释?(P82)答:这是因为地球在围绕假想的地轴自转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所以看上去北极星好像“不动”。
8、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P87)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性的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造成了气温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
9、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会怎样呢?(P89)答: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那么极昼现象发生的范围会更大了。
10、如图所示(见教材86页):当地球公转
到A、B、C、D4个方位时,太阳的照射情况季节是怎样的?当转到位置A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春季;南半球阳光斜射,是秋季;当转到位置B时,北半球阳光直射,是夏季;南半球阳光斜射,是冬季;当转到位置C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秋季;南半球阳光斜射,是春季。
当转到位置D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冬季;南半球阳光直射,是夏季。
11、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答:因为地球在自转而且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2、本册中的星体转动方向小结:答:地球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地球
公转方向是由西向东;其他星星绕北极星也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