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1)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
第一课《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下册语文学习的第一课,本课内容包括三首古诗:《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水调歌头》,这三首诗分别取材于我国古代文学名篇,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本文将从三首古诗的背景、作者、主题、意境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
1.《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在登临鹳雀楼时,以鸟类为主要题材,作品具有宏伟壮丽的景色描写,意境深远,为后人所传颂。
这首诗在表现壮美景色的也蕴含了诗人对世事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线,同时也包含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对雄鸟的描写,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渲染夜晚的宁静和思考,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想和感慨。
整首诗以夜晚为背景,描绘了诗人思乡的心情,通过对孤寂、静谧的夜晚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深切的思念。
诗人以简洁清晰的语言,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人生奋斗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3.《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名篇,该诗以描绘水乡风情为主题,通过对江南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人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悠扬的吟唱、淳朴的民风、宁静的江水和蓝天白云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悟。
以上三首古诗虽然在题材和意境上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是对人生感悟的抒发,都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古诗三首》的这一课程设置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学习,旨在通过古诗词的欣赏,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诵内容
四年级语文下册背诵复习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背、默)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第2课桂林山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世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记金华的双龙洞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书第⼀课古诗词三⾸课⽂ 四年级语⽂⽼师在教学第⼀课《古诗词三⾸》时,要引导学⽣读懂这三⾸古诗词,感悟每⾸诗/词中描绘的独特景⾊,体会表现⼿法。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下册语⽂书第⼀课《古诗词三⾸》课⽂,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书第⼀课《古诗词三⾸》课⽂ 《独坐敬亭⼭①》 [唐] 李⽩ 众鸟⾼飞尽, 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 只有敬亭⼭。
注释 ①敬亭⼭: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在的样⼦。
③厌:满⾜。
《望洞庭①》 [唐] 刘禹锡 湖光秋⽉两相和②, 潭⾯③⽆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翠, ⽩银盘⾥⼀青螺④。
注释 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这⾥指⽔⾊和⽉⾊融为⼀体。
③潭⾯:指湖⾯。
④青螺:这⾥⽤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
《忆江南①》 [唐] ⽩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是出江花红胜⽕, 春来江⽔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忆江南:词牌名。
原题下有词三⾸,这⾥是其中第⼀⾸。
②谙:熟悉。
③蓝:⼀种植物,叶蓝绿⾊,可提取青蓝⾊染料。
四年级下册语⽂书第⼀课《独坐敬亭⼭》赏析 敬亭⼭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诗⼈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做过太守。
李⽩⼀⽣凡七游宣城,这⾸五绝作于天宝⼗⼆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活,使李⽩饱尝了⼈间⾟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时的情趣,正是诗⼈带着怀才不遇⽽产⽣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活写照。
前⼆句“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只鸟⼉⾼飞远去,直⾄⽆影⽆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群⼭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选入了三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分别是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春望》。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作,既有深刻的意境,又有鲜明的意象,充满了诗人的激情和感性。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他们对于韵律、节奏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对于古诗文的意境、意象和诗人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也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古诗文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激情和感性,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难点:理解古诗文的意境、意象和诗人的情感,对于古代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古诗文的意境中,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三首古诗,了解诗文的大意,准备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到古诗文的学习中。
可以引用一些与古诗文相关的趣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的内容。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包含了《村居》、《所见》、《小儿垂钓》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描绘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和儿童的生活,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一些常见的古诗句式和修辞手法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古诗的意境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字词含义,引导他们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意境,掌握一些古诗的阅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意境。
2.难点:理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绘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教学法: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古诗的文本和翻译,以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参考。
2.准备相关的图片和音乐,用于营造古诗的情境。
3.准备一些关于古诗的讨论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情境,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古诗的文本,让学生自由阅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对古诗进行翻译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 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是《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农家生活的古诗,主要内容如下: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作者介绍:杨万里,南宋杰出爱国诗人,字廷秀,号诚斋。
汉族江右民系。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
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主题:《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
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脏话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译文: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儿童们飞快地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鉴赏:前两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的清新与宁静。
路旁,树叶刚刚长出,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后两句描绘了儿童捕蝶时的欢乐场面。
“急走”和“追”这两个动词,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极富童趣。
而黄蝶更加顽皮,它置身于黄色的菜花之中,让人无法找到。
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作者介绍:范成大,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
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主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等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及农人紧张的劳动气氛,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如下:
1.《静夜思》:这是一首描绘夜晚寂静、思念故乡的诗。
诗人李白以明亮的月光和寂静的夜晚为背景,表达了他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思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四句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震撼。
2.《登鹳雀楼》:这是王之涣的一首名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远眺黄河景色的情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开阔,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春晓》:这是孟浩然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通过春天的风雨、鸟鸣、花开等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古诗词三首》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三首优美的古诗词,并掌握其中的词语和句子,以及诗句的韵律和意境,让学生在享受美感的同时,提高语文水平和文化素质。
本文将以这三首诗词为主线,详细阐述其内容和知识点。
(一)《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全诗咏叹了凭高而望所见景色的壮美,同时也借此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本诗的知识点主要包括:1、了解词语:鹳雀、望、船、江流、山色、茫茫、江山、云。
2、感受诗歌的韵律:本诗属于七绝,每句四个字,韵脚为“流、色、东、洲、故、侯、神”。
3、理解诗歌的意境:诗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表达了王之涣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则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
(二)《清明》《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描绘了清明节时的寂静与悲凉,以及对亲人逝世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作者的感人才情。
本诗的知识点主要包括:1、了解词语:江畔、踏青、无限、惆怅、哀时、苦、暗香、天半、流光。
2、感受诗歌的韵律:本诗属于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韵脚为“鸟、声、人、生、擣、衣、空、悲”。
3、理解诗歌的意境:诗中“绿肥红瘦”,表现了春景,而“惆怅”、“哀时”则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暗香”、“天半”的描写则更加突出了诗歌的唯美情调。
(三)《江南春》《江南春》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名篇,诗中以细致而富有生气的笔触,描写了江南春天的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展示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丰富艺术创作才能。
本诗的知识点主要包括:1、了解词语:春、江、岸、雨、烟、柳、花、风、篱、浦、行舟、渔舟。
2、感受诗歌的韵律:本诗属于七绝,每句四个字,韵脚为“春、草、鱼、乡、柳、头、岸”。
3、理解诗歌的意境:诗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烟花三月下扬州”,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行舟绿水中,看取晴空白鹭洲”则表达了诗人在江南春天的游览心情。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件
总结
课Hale Waihona Puke 回顾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和主要 内容。
学生发言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古诗词的理 解和感悟。
下节预告
展示下一节课的预告和内容,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 一课《古诗词三首》ppt 课件
在这个课件中,我们将一起学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 首》。通过欣赏、介绍和学习这些古诗词,我们将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课堂导入
自我介绍
分享我们的姓名,年级和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学习诗词的目的
了解为什么学习古诗词对我们的成长和个人发展很重要。
课堂互动
学生背诵
鼓励学生逐句背诵这些古诗,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诗词接龙
以诗词接龙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互动,培养他们对诗词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诗词抢答
通过诗词抢答的游戏形式,加深对诗词的记忆和理解。
课后作业
1 背诵《悯农》
要求学生诵读并背诵《悯农》,加深对诗词 的记忆和理解。
2 仿写诗词
鼓励学生根据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 诗词作品,培养创作能力。
学习古诗词的意义
探索古诗词对于我们了解文化、培养审美情趣和提升语言能力的意义。
课文学习
1
诗词欣赏
通过欣赏《悯农》、《静夜思》和《登鹳雀楼》,我们将领略其优美的艺术表现 和文化内涵。
2
诗词介绍
探索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以及诗词分析,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3
诗词口诀
通过简单的诗词口诀学习,记忆和掌握这些古诗词。
《第1课 古诗词三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2023/12/7
想一想: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己的话说一说你从诗中读到 的美景。
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径,树 上的花儿谢了叶子还没成荫。儿童奔跑着 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没法 找寻。
2023/12/7
看到这样的景色,诗人会有些什么感受? 色彩明艳,景色美丽; 儿童天真,蝴蝶活泼,生机盎然; 径深人少,田园清幽。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 正忙着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 ,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 蓬。
2023/12/7
二读,想画面。
2023/12/7
三读,品深意。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人爱小儿
小儿天真烂漫、调皮可
爱
亡赖:取“顽皮、淘气”之意。
2023/12/7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陶醉、酒醉、沉醉…… 谁为什么而“醉”?
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 , 为孩子的懂事而醉。
诗人为美丽的风景而醉,为安宁的生活而醉 。 2023/12/7
板书设计
上 环境: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秀丽) 片 人物:醉里吴音相媚好(恬静)
下 大儿—锄豆草 中儿—编鸡笼 片 小儿—卧剥莲
蓬
2023/12/7
2023/12/7
拓展发散
你能把这首诗扩展成一个小故事吗?试试吧!
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 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黄蝶忽高忽低,忽左 忽右,忽上忽下,好像故意与他捉迷藏。追了一会 儿,黄蝶大概也飞累了吧,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 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一边用眼睛紧盯着 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语下第一课古诗三首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语下第一课古诗三首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代表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语下第一课古诗三首》是一堂关于古诗的课程,在这堂课中,我们将学习和欣赏三首古诗。
本文将以古诗的形式展示这三首古诗,并对其内容和意义进行解读。
古诗一:《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古诗描绘了春天的早晨景象,诗人在春季的清晨醒来,发现四周鸟儿的鸣叫声满布于空气中。
夜间的风雨声渐渐停歇,花朵在风雨中掉落,唤醒了诗人对花落的思考。
这首古诗表达了生活中观察自然变化的乐趣,并引发了对花朵凋零与人生离别的深深思考。
古诗二:《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古诗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的朋友问起他何时能够归来,诗人却表示不确定。
他描述了在巴山上的一个秋夜,夜雨滂沱,池塘水位上涨。
诗人希望能与朋友一起剪烛西窗,畅谈他在巴山上的夜雨时光。
这首古诗表达了因为离别而引发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情感的表达。
古诗三:《月夜》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银河方向分。
银河北斗西北转,夜半无人私语时。
这首古诗描绘了一个月夜的情景。
行人在路上行走感到恍惚,于是向星星讨问银河的方向。
星星告诉他,河的北方有一个北斗星,并指引他西北的方向。
在午夜时分,没有人在私下交谈。
这首古诗展示了月夜的宁静和神秘,诗人通过描绘夜晚中的场景,抒发了自己对于迷茫和寂寞的感受。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们对于自然和情感的深切关注。
同时,这些古诗也传达了诗人对于生活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些诗歌作品。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对于文学和人文的兴趣,并且通过古诗中的智慧,来启发我们对于生活中的思考和感悟,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第一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小学语文讲读课教、学案年级四学科语文主备人执教人课题:1.古诗词三首教材分析一、以山为伴相知惜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二、湖月相衬美如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诗,以轻快的笔触,勾画出了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三、妙笔天工画江南《忆江南》是白居易晚年在洛阳时写的,词中回忆了诗人曾经观光游览过的江南(江南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的美好风光,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激趣导入1、师出示《静夜思》投影片,“谁能说出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李白)2、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一生漫游过许多山山水水,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山水诗篇。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三首》。
(板书课题)二、释题,简介背景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全班交流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课文笔记。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
课文笔记。
一、古诗词三首
1.《赋得古原草送别》
(一)诗中描绘出古原风光
这首诗把古原的呈现出它神秘而美丽的一面:草长莺飞,莺声独鸣,春游水面,痕迹无限,天地长远,寂寥无声。
(二)诗中饱满的情感表达
诗人对故土的记忆深植脑海,非常珍惜,这样的美好时光却永不能再来,情感十分深沉。
2. 《咏鹅》
(一)诗中描绘出飞行中鹅的壮观景象
诗人写出鹅在天空里翱翔的壮观景象,随波逐流,排山倒海,把它奔腾成一道白色的流光,像一位仙子划破天空。
(二)诗中浓浓的向往之情
描写出一切的壮丽和浪漫,随着鹅的飞翔,诗人描绘出一段灿烂的仙途,弥漫出一种浓浓的向往之情。
3.《游子吟》
(一)诗中描绘出游子思乡的愁怅
诗中描绘出游子思乡的凄凉而真切的愁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游子思念这明媚景色,却遥不可及。
(二)诗中抒发出游子的惆怅
诗中唱出游子的惆怅: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少人家灯火间。
这种怅惘之情深深的打动了诗人的心,又充分表达出了游子思乡的真挚感情。
1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件
“诗豪”:刘禹锡, (772--842),字梦 得,今河南洛阳人。 唐朝文学家。 他善于从民歌中汲取 营养,语言生动,风 格清新,在唐诗中别 开生面,对后世影响 很大。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句大意
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 和谐,湖面平静无风,就像一 面没经过打磨的朦胧的铜镜。 远远望去,那月下洞庭湖里苍 翠的君山,就好像在白银盘里 盛放着一只青螺。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53)秋游宣 州时,距他于天宝元年(742)被迫辞 官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 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 ,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 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 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 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 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 年又号香山居士, 今河南郑州人,我 国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有“诗 魔”和“诗王”之 称。
忆江南
词,又叫长短句, 是我国古代诗歌 [唐] 白居易 的一种。《忆江 南》是词牌名。 江南好, 宋朝是词创作的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鼎盛时期,因此 春来江水绿如蓝。 有“唐诗宋词” 之说。 能不忆江南?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诗文中游名胜
姑苏城外(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识(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故人西辞( ),烟花三月下扬州。 ( )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朝辞( )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欲把( )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诗词三首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纵情诗酒,以诗著称 于世,有“诗仙”之 称。与诗人杜甫合称 “李杜”。著有《李 太白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庭
tíng
(1)堂阶前的院子:~院。~园。
(2)厅堂:~宇。~闱(父母所属内室,借指父母)。
~训(父亲的教诲,亦指家教)。家~。 (3)审判案件的处所或机构:法~。 (4)古同“廷”,朝廷。
潭
tán
1. 水深之处:深~。泥~。水~。~水。
2. 深:~渊。~~(宽深,宽大)。
3. 姓氏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
江 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刘禹锡简介
字:梦得
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
有“诗豪”之称。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与 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 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代表作: 《陋室铭》、《竹枝词》、 《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
《忆江南》是词牌名,不是题目。
常见的词牌名有: 《水调歌头》、《清平乐》、 《西江月》、《沁园春》、 《菩萨蛮》、《蝶恋花》等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赞美祖国山河的词语 锦绣中华、山河壮丽、 大好河山、江山如画、 山明水秀、青山绿水、 风光旖旎、人间天堂…
游记
1、游记 是一种 文学体裁 。
2、指 记述 游览经历 的文章。 3、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 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 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 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代表诗作:《长恨歌》、《卖炭翁》、 《琵琶行》等
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1)“江南好” 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2)“风景旧曾谙” 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江南。 曾:曾经。 谙:熟悉。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麽的熟悉, 多麽的了解。
春来江水绿如蓝。
作业讲评:
五、我能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及整句诗的意思。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
闲:
尽头,指无影无踪。 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诗意: 所有的鸟都飞去了,只有白云悠闲自在地飘着。
附加作业
1、《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李白 ,诗人通过对 敬亭山景物 的描写,抒发了因 怀才不遇 而产生的 孤独、寂寞 的感情, 也正是诗人投身到 大自然 的怀抱,以 山 为伴,寻找 安慰 的真实写照。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句诗运用了 拟人 手法,表达了诗人与 敬亭山之间互为知己的感情。 其中 只有 一词突出体现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 爱。
忆江南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
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
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
芙蓉。早晚复相逢!
诗词对比
这首《忆江南》和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 一样?
它是词,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词,又称“长短句”,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
漫主义诗人,被后
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简介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谁? 李白
独坐敬亭山
独
独自 孤独 单独
思考
此时的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 些什么?他又在想些什么呢?
古诗文中游名胜
姑苏城外(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识(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故人西辞( ),烟花三月下扬州。 ( )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朝辞( )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欲把( )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古诗词三首
目 录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Contents
忆江南
会认的字
luó
螺纹 螺肉 旋螺 星螺
螺 谙
1、 熟悉,精通: 谙练 谙悉 谙晓 谙深 2、熟g
1、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 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
凉亭
牡丹亭
邮亭 岗亭
2、建筑得比较简单的小房子:书亭 3、适中,均匀:亭匀。 4、正,当:亭午(正午,中午)。
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 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我看着山,山 看着我,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只有敬亭山才是我最 知心的朋友。
【创作背景】
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 州时,距李白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 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 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 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通过写 诗人独坐敬亭山的情趣及敬亭山的景象,抒发 了诗人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也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以山为伴,寻 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 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白居易简介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 诗人之一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能不忆江南?
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呢?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
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 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 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 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 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 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 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 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 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 银盘子里的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色,
洞庭: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湖中有不少小山,最有名的是君山 山水色:湖光山色。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青绿色的螺壳。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
诗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 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 可惜不当湖水面, 银山堆里看青山。 遥望洞庭山水色 《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 (宋)黄庭坚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小巧玲珑的青螺。
此时此刻我忘记了其他的一切,心中只有 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了。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 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一片白云; 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寂寞)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 厌:满足。 (“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众
孤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 高飞尽,孤云 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 两不厌,只有 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所有鸟儿都飞向高空,直到看不见影子。
孤云独去闲。
天空中仅剩的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独自 悠闲地飘走了。
相看两不厌,我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感觉敬亭山也看
着我,我们互相对视总也看不够。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
集》。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唐·刘禹锡
望洞庭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和:相互映衬。
和:和谐,这里 指水色与月光融 为一体。
唐·刘禹锡
注释
潭面无风镜未磨。
比喻
潭面:指湖面。潭,水很深的湖。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 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