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震科普研究与科普产品创作
防震减灾平面类科普作品
防震减灾平面类科普作品可以是海报、宣传册、折页等形式,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公众传递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防震减灾平面类科普作品内容:
1. 海报:可以设计一张大海报,上面印有地震预警标识、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如何寻找安全避难点等。
海报应该使用醒目的颜色和字体,以便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2. 宣传册:可以制作一本宣传册,包括地震基础知识、地震前兆、地震应急措施、家庭防震准备、震后自救互救等内容。
宣传册应该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片,以便公众容易理解和接受。
3. 折页:可以设计一张折页,上面印有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注意事项,比如如何保持冷静、如何关闭燃气和电源、如何寻找安全避难点等。
折页应该设计得小巧轻便,方便公众随身携带。
4. 宣传画:可以制作一些宣传画,通过形象的画面和简洁的文字来传达防震减灾的信息,比如地震对生命和财产造成的危害、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和作用等。
5. 科普展板:可以制作一些科普展板,展示地震基础知识、地震监测和预警技术、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减灾措施等内容。
展板应该使用生动的图片和图表,以便公众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地震和防震减灾知识。
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防震减灾平面类科普作品都应该注重内容的准确性和通俗易懂性,以便更好地向公众传递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
有关地震研究方面论文
有关地震研究方面论文学魅力科学之浅谈地震摘要: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势必会造成生态破坏,因此近些年来自然灾害成逐年上升,世界各地大规模地震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国内最近几年的两次大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伤亡.日本的地震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掌握也写关于地震的知识。
本篇论文主要讲述了地震的定义及等级的划分,地震的产生原因,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地震发生的前兆,地震应急防护与逃生知识,震后防疫。
一.关于地震的一些简单介绍地震的定义: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地震的分级:地震的等级可分为十二度,1~3度为微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6度为多有感,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7~10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1~12度为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3.地震产生的原因: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震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3、还有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二.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1.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在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的地震。
地震科普主题的征文(通用)[5篇模版]
地震科普主题的征文(通用)[5篇模版]第一篇:地震科普主题的征文(通用)地震科普主题的征文(通用5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征文吧,征文一般是某个活动、征文比赛等需要,作者将稿件递给征文活动主办者后,作者的作品就可以参与比赛,但是著作权的一部分也相应给了征文活动主办方。
一篇什么样的征文才能称之为优秀征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震科普主题的征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震科普主题的征文1大自然经常会有一些毁灭性的灾难,我们要学会预防灾难,减少灾难。
灾害有许多种:地震、火灾、洪水等。
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二零零八年汶川大地震等,有数十万的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
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
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面跑,蜜蜂会惊飞、逃窜。
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要发生地震。
如果发现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必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火灾逃生法:有序撤离。
逆风逃生,不能顺风逃生,用湿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迅速躲避,如果发生草原火灾没有退路时,讲周围草拔掉,防止火继续往里烧。
台风也是灾害之一。
台风带来的是狂风、暴雨、巨浪和潮灾,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我国近海十五个省最高雨量记录中,百分之八是台风造成的。
洪涝是国内外关注的大灾。
洪涝是由缕降暴雨或大于,引起江河决堤、山洪暴发,淹没田地、毁坏建筑、人员伤亡的水灾。
在我国洪频发,强度大。
长江中下游、黄淮海、江河下游和华南地区尤为严重,每年四到九月是各主要河流的防汛时期。
1991年夏,江淮地区大面积的洪涝灾害,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大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亿!我应该做的`就是不在没有大人的陪同下不去深水区玩耍,不玩火不玩电,过马路要走人行道,要看红绿灯,以防受伤。
其实灾害并不可怕,只要人们加强防范意识,就能减少灾害带来的危害。
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地震科普小论文的征文范文(通用14篇)
地震科普小论文的征文地震科普小论文的征文范文(通用14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征文,肯定对各类征文都很熟悉吧,征文要求篇段合乎格式,字数合乎规定。
你写征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震科普小论文的征文范文(通用1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震科普小论文的征文1“地震来了,地震来了!”新区小学的学生们边说边有序“逃”往操场等空旷地带。
看到这里,大家可不要惊慌,不是真的发生地震了,这是我们学校开展的防震演练。
周一下午第二节课后,我们学校将组织一次防震演练。
听此消息后,我和我们班的同学非常兴奋,盼望着这一刻快点到来。
“滴,滴,滴”三声短哨响起,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立即钻到课桌底下,一二年级的学弟学妹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以飞快的速度冲向教学楼前面的空地。
我偷偷环顾了一下四周,除了我,大约有十几个同学的头露在了课桌的外面,如果真的地震来了,我们会被砸到吗?“滴——”第一声长哨响起,只见我们班的同学抽出一本书,护住脑袋,依次站了起来。
我们如同落入虎口的羔羊,满怀渴望地看着门口。
“滴——”第二声长哨响起,这一次比第一次的哨音还要响亮,从第一排同学起,在老师的指挥下,依次跑出教室,想楼下操场飞奔。
来到操场上,我们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蹲下,用双手抱住头部,等待下一步的指令。
过了一会儿,校长朗声说道:“地震危险解除,各位起立!”同学们纷纷站起,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接着,校长又给我们讲了一些防震知识。
这次的地震演练,令我难忘!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又学到了一些安全防护知识,它为我们的生命安全增添了一层保障!地震科普小论文的征文2今天,我们要进行地震演练。
只听广播说:“我们大家要进行地震演练”,同学们开心极了。
不一会儿,耳边传来“嘘”刺耳的铃声,第一声哨响起,大家吓一跳,我们有的拿起书包就顶头上,有的迅速躲进桌子底下。
我和同桌挨挨挤挤地藏进桌子底下,桌底地方很小,被我们占的一点空位也没有。
地震科普科学小论文四年级
地震科普科学小论文四年级1.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在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侧颤动。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足地核地核主要足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足地壳地震- .般发生在地壳之巾。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ra 内引起地振动的现象。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 .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过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霞,能引起巨人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K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2.地震的成因和类型地震分为天然地霞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霞.如大陨石冲击地而(陨石冲击地篇)等.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时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①构造地震由干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叫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四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霞.这类地震发生的大数最多,破坏力也最人,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②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霞称为火山地霞。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误,这类地谣只占全世界地篇的7%左右。
③塌陷地震山于地不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霞。
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迕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汕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汕地区发生。
防震减灾科普游戏制作与推广的探索
46引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公众了解防震减灾知识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汶川大地震之后,为满足社会公众对地震相关安全知识的需求,在传统防震减灾教育的基础上,涌现了一系列数字化、新媒体形式的减灾科普作品,但针对学龄前儿童的作品相对欠缺。
科普游戏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经由在教学培训过程中应用数字游戏发展而来的,目前尚没有严格的定义。
科普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玩与学习严谨的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游戏的愉悦感带来的主动性和自愿性,使玩家更容易接触和注意其中的科学信息,使科普达到“自主学习”的理想状态。
同时随着游戏引擎技术的提升,游戏给玩家带来的感官体验程度越来越高,向受众传递科学信息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针对学龄前儿童形象化的认知特点和减灾技能养成的目的,科普游戏可以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互动性好、传播面广的特点,推动学龄前儿童防震减灾科普启蒙和教育的发展。
本文以《宝宝地震安全》防震减灾科普游戏APP 的开发和推广的实践为例,探讨开展学龄前儿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的一些思路。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类游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一)科普教育类游戏的发展现状科普游戏是以电子游戏为载体进行科学普及的活动形式,是丰富科普教育手段,提升科普效果的一种重要途径。
我国从2010 年起就倡导开发防震减灾科普游戏制作与推广的探索曹开曹开,北京市防震减灾宣教中心工程师,主要从事防震减灾科普研究与宣传教育工作。
2006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此后在北京市地震局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台网建设运维、科普宣传等工作。
近年来,先后主持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专项、北京市科普项目及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项目等10余项,组织策划多场全市规模的大型地震科普活动,负责设计和制作了一系列平面类、视频类地震科普产品,其中主持研发的我国第一款儿童地震安全知识科普游戏——《宝宝地震安全》,受众超过3000万,获得良好社会反响,成为最受欢迎的地震科普游戏。
2016年被评为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先进个人。
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创意描述
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创意描述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防震减灾这事儿。
你看,地震这东西,就像那位突然闯入你派对的“老朋友”,你根本没法预测他什么时候来,但一来就让人手足无措,心里咯噔一下。
不过咱们可不能像小鸡似的瞎忙,得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在关键时刻稳住心态。
家里要有个“避震小角落”。
说白了,就是找个地方,能躲得安全又舒适,别让自己成了“土豆沙拉”。
像厨房、阳台这些地方,尤其要避免。
想想,如果大摇大摆在厨房做饭,结果震来了,菜还没炒完,哎呀,那就太尴尬了。
准备一些应急物品可不能少。
你要是等到地震来了才想起储备水和食物,那就真是“亡羊补牢”了。
水、食物、手电筒、急救包,这些小东西看似不起眼,但在关键时刻,能让你如同“逢凶化吉”。
而且啊,记得定期检查这些物资,不然过了半年,你发现水壶里居然长了“水草”,那可就笑话了。
家里的家具最好要稳稳当当,别让它们摇摇晃晃,像小摇滚乐队。
家具固定好,才能让你安心,毕竟在地震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头顶上那些“飞来横祸”。
再来说说防震演练。
这个东西听起来可能有点儿无聊,但其实就像练习舞步一样,熟能生巧。
和家人一起进行演练,提前知道遇到地震时应该往哪里跑、怎么躲,真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尤其是小孩,他们的反应速度可比成年人快,趁着这个机会,教教他们,等到关键时刻能帮上忙,岂不是“事半功倍”?演练的时候也别太紧张,给孩子们一些轻松的氛围,搞点小游戏,反而能让他们更乐意参与。
说到这,很多朋友可能会想,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呢?这个时候,记得用“蜷缩”的姿势,像只小乌龟,手抱住头,找个坚固的家具底下躲一躲。
听着可能有点傻,但这可是“保护自己”的金科玉律,能把受伤的几率降到最低。
别忘了保持冷静,紧张没啥用,心态好,才能应对自如。
你总不能在地震来的时候,想着“哎呀,我的发型要毁了”,那就太离谱了吧!和朋友、家人聊聊地震这个话题,也能让大家更有意识。
你知道,很多人对这些事儿不太在意,觉得“与我无关”。
防震减灾作品创作描述
防震减灾作品创作描述
本文将着重探讨防震减灾作品的创作描述。
防震减灾作品是指以地震为主题,以宣传防震减灾知识为目的,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
其目的是通过艺术形式的表现,向公众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增强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防震减灾作品的创作要求:
1. 主题鲜明:以地震防震减灾为主题,突出主题的重要性。
2. 艺术性强:选用适合的艺术形式表现主题,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3. 知识性强:作品要准确、清晰地传达防震减灾知识,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4. 独特性:作品要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防震减灾作品的创作要点:
1. 选题:选择适合的地震防震减灾主题,如地震原理、地震预报、应急救援等。
2. 策划:制定创作方案,确定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如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
3. 创作:根据策划方案进行作品的创作,要注意作品的艺术性和知识性。
4. 审查:对作品进行审查,确保作品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5. 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作品,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总之,防震减灾作品的创作需要创作者具备一定的防震减灾知识和艺术素养,要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知识性,以及作品的传播效果。
通过艺术形式的表现,宣传防震减灾知识,为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作出应有的贡献。
浅谈创作防震减灾科普书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插图和图片的使用和排版
适量性
避免过多或过少的插图和图片使用,保持适当的数 量和分布。
连贯性
确保插图和图片与文本内容连贯,避免脱节或重复 。
布局合理性
合理安排插图和图片的位置和大小,使其与文本内 容相协调。
05
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语言简洁明了
03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内容
基础知识介绍
地震基本概念
应包括地震的定义、地震波、震源、震中、震级等基础知识。
地震灾害
介绍地震灾害的特点、地震烈度、地震灾害的后果等。
防震减灾技术和方法
地震监测
介绍地震监测的原理、地 震监测网、地震预警系统 等。
工程抗震
介绍工程抗震的基本原则 、抗震设计、抗震加固方 法等。
02
读者群体和需求分析
读者群体特征
01
02
03
读者群体年龄分布
防震减灾科普书籍的读者 群体主要是青少年和成人 。
读者群体地域分布
读者群体主要分布在地震 高发区,如四川、云南、 青海等。
读者群体职业分布
读者群体包括学生、教师 、科研人员、政府工作人 员等。
需求分析和研究方法
需求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读者对防震减灾科普书籍的需求,分析读者对书 籍内容、形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要求。
社区和个人防护
介绍社区和个人如何进行 地震防护,例如建筑物的 加固、应急物资的准备等 。
案例分析和解读
典型地震案例
选取典型的地震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 读,例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
VS
防震减灾成功案例
介绍一些成功的防震减灾案例,阐述这些 案例的特点和可借鉴之处。
地震对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影响
地震是一种突发自然灾害,具有破坏力极强的特点,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除了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外,地震也对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地震对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科技创新受阻地震可能导致科技创新活动受阻。
在地震灾害中,科技创新活动的场所可能被毁坏,如实验室、研发中心等。
这将导致科技创新活动的暂停,影响科技进步的步伐。
此外,地震还可能破坏通信网络和电力系统,这对科技创新的进行构成直接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科技场所的抗震能力。
在设计和建造科技场所时,应考虑地震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增强其稳定性和耐久性。
2. 做好备用场所准备。
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启动备用场所,确保科技创新能够顺利进行,并且研究成果得以保存。
二、科学研究受影响地震可能对科学研究造成严重影响。
科学研究通常需要进行长期的实验和观测,但地震可能导致实验设备或观测设备受损,影响科学研究的进展。
此外,地震还可能导致科学家受伤或死亡,这将对科学研究团队产生巨大的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科学观测设备和实验设备的抗震能力。
在设计和建造科学观测设备和实验设备时,应考虑地震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增强其稳定性和耐久性。
2. 做好备用设备准备。
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启动备用设备,确保科学研究能够继续进行,并且研究成果得以保存。
三、地震数据研究地震对科学研究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地震产生的数据和现象可以被用于研究地震的规律和机制。
此外,地震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地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通过收集和整理地震数据,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2. 加强国际合作。
地震是全球性的自然现象,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地震的规律和机制,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四、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应急响应地震发生后,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应急响应。
防震减灾科普大赛作品
防震减灾科普大赛作品1. 引言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可大可小的话题——防震减灾。
别看这事儿听起来有点严肃,其实生活中处处都能见到它的影子。
就像我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讲一个小孩儿在家里跳舞,突然就开始摇摇晃晃的,结果那小家伙还以为是自己跳的好!这就让我想到了地震,如果真有一天地震来了,咱们该怎么办呢?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轻松聊聊这个话题,让大家在哈哈大笑中,明白一些防震的小常识。
2. 地震是什么?2.1 地震的形成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地震到底是怎么回事。
地震其实是地球内部的“闹腾”造成的。
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大球,里面有很多层,有岩石,有液态的东西。
那些岩石在动,偶尔它们就会“打架”,产生震动,这就是地震。
简单来说,就是地球也有情绪,它需要发泄一下,所以就摇晃一下,告诉咱们:“嘿,我还在呢!”2.2 地震的类型地震可不是只有一种,它们也有自己的“脾气”。
有的地震是小打小闹,像是隔壁邻居家在吵架,有的则是巨大的动静,真的是让人心惊肉跳。
比如说,轻微的震动可能让你感觉像是风吹动了窗帘,但强烈的地震就像是个“巨人”在你家里跳舞,整个屋子都跟着摇晃,那可真是惊心动魄啊!3. 防震减灾的基本常识3.1 家庭防震那么,地震来临时,咱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在家里,大家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
可以在墙角放一个应急包,里面装些水、干粮、手电筒,还有个小急救箱。
就像妈妈总说的,“有备无患”,总比临时抱佛脚强多了。
还有哦,家具最好固定好,像书架、电视机这些东西,万一地震来了,它们可不能“趁机逃跑”,把自己和家里的人都压住了!3.2 震中的应对在地震发生时,记住“趴下、掩护、稳住”这三招!首先,别慌,冷静是金。
然后,找个坚固的桌子下躲避,或者趴在墙角,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和颈部。
千万别站在窗边,玻璃破了可就麻烦了,搞不好就会像电影里那样被“碎片飞舞”给打个措手不及。
就像老话说的,“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安全第一,别贪图一时的逞强。
地震产品调研报告
地震产品调研报告地震是一种地壳运动的结果,在短时间内释放出的能量造成了地面的震动。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地震产品的研发和市场调研非常重要。
调研目的:1. 了解市场上已有的地震产品及其功能。
2. 掌握消费者对地震产品使用的需求和态度。
3. 分析市场竞争格局和未来发展方向。
调研内容:1. 地震产品的种类:地震预警系统、地震测量仪器、紧急避难设备等。
2. 地震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地震预警系统能够提前数秒至数分钟发出预警,地震测量仪器能够测量地震的震级和震中等。
3. 消费者对地震产品的使用需求:安全感、保护自己和家人、准确预测地震等。
4. 消费者对地震产品的态度:部分消费者对地震产品持怀疑态度,认为预测地震准确性低。
5. 市场竞争格局:地震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厂商都有一定市场份额。
6. 地震产品未来发展方向:提高预测准确性、实现准确预警、更加智能化等。
调研结论:1. 地震产品市场非常广阔,需求大。
2. 消费者对地震产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安全感和预测准确性。
3. 地震产品的竞争激烈,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性能。
4. 地震产品未来发展方向应当注重提高准确性和智能化程度。
建议:1. 加强地震产品的研发,提高准确预测地震的能力。
2. 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消费者对地震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
3.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动地震产品的全球发展。
4.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规范地震产品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
总结:地震产品的市场调研对于地震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震产品种类、功能和性能、消费者需求和态度等方面的调研,可以了解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地震产品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
防震减灾科普精品创新探讨
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防震减灾科普作品作为一种最直观并且传播最为迅速广泛的媒介,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时代下,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是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基础与核心,是防震减灾科普的重要资源,是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根本宗旨的有效手段。
由此可见,公防震减灾科普精品创新探讨李妍 张丽芳防震减灾科普作品作为一种最直观并且传播最为迅速广泛的媒介,在地震工作者和普通社会公众间搭建起了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桥梁。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时代下,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是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基础与核心,是防震减灾科普的重要资源,是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根本宗旨的有效手段。
由此可见,公众的防灾意识和知识与地震工作者的宣传传播,及其科普作品的形式创新都是密切相连的。
关键词:防震减灾 科普作品 科普精品Discussion on the Innovation of Popular Science Works Related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LI Yan, ZHANG Lifang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intuitive and widespread media, popular science work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have built up a bridge between the earthquake worke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In the age of “Internet Plus ” and new media, the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popular science works are the foundation and core of the publicity for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the important resource for popular science, the key to improve the science literacy of the public, and also the effective means to mitigate the damages brought by earthquake disasters to the most extent. Thus, the public awareness and knowledg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publicity of earthquake workers and the innovation of popular science works.Keywords: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popular science works; high-quality popular science works摘 要众的防灾意识和知识与地震工作者的宣传传播,及其科普作品的形式创新都是密切相连的。
试论地震科普研究与科普产品创作
试论地震科普研究与科普产品创作
张芝霞;杨帆;罗彬;谢迪菲
【期刊名称】《城市与减灾》
【年(卷),期】2014(000)002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张芝霞;杨帆;罗彬;谢迪菲
【作者单位】陕西省地震局;陕西省地震局;陕西省地震局;陕西省地震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体制的新张力——基于中国(芜湖)科普产品交易博览会案例研究 [J], 高瑞敏;张顺
2.科普新利器:基于时事热点内容创作的科普微视频--以飞碟说《雅安地震特辑》为例 [J], 李雅筝;周荣庭
3.从教育学角度浅谈科普剧创作——对比分析学校科普剧和科技馆科普剧创作 [J], 朱培玉
4.从教育学角度浅谈科普剧创作——对比分析学校科普剧和科技馆科普剧创作 [J], 朱培玉
5.出版科普精品架起科普桥梁
——从《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谈视频类科普作品的创作与出版 [J], 吉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科普作品
地震科普作品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自然现象,是一种常见的地球运动形式。
它不仅是地球的表面活动,也是地球内部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相互运动引起的。
地壳板块是地球上不断运动的巨大岩石块体,它们以极为缓慢的速度在地球表面上运动着。
当板块之间的运动达到极限时,由于板块间磨擦、碰撞等力的作用,能量逐渐积累,最终导致地壳发生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种能量释放的过程就是地震。
地震的震源是地震能量释放的地点,发生地震的地方也就是震源所在地。
地震通常分为次生震源和主震源,次生震源是在主震源附近发生的次生地震。
震源深度短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大,造成的破坏也相对较大。
地震强度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震级的计算基于地震波数据。
里氏震级越大,地震的破坏力就越强。
不过,地震破坏力的大小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震波传播途径等因素有关。
地震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地震可以造成建筑物的倒塌、道路的破裂、桥梁的崩溃等,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科学认识地震,做好地震安全防范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做好地震防范工作呢?首先,我们需要提高地震科普意识,了解地震的基本常识,比如如何正确识别地震前兆,学会正确应对地震等。
其次,学校和政府应该定期进行地震演练,提高师生和居民的地震安全意识,并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
此外,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也是重要的一环,它能够提供更高的抵抗地震破坏的能力。
基于地震科普的目标,我们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普及教育活动,并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地震防范的知识,培养大众的地震科普素质和应急能力。
这样,当地震来临时,我们才能够正确应对,减轻地震给我们带来的损失。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虽然无法预测地震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但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应对措施,我们可以降低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
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强地震科普工作,提高地震防范意识,为建设地震安全的社会做出贡献。
地震科学研究
地震科学研究地震,这个自然界的强大力量,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为了更好地理解地震、预测地震,减轻其带来的危害,地震科学研究应运而生,并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逐渐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能量释放。
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像一个复杂的“大机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等部分组成。
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应力积累,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而地震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探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这些相互作用的机制。
为了了解地球内部,科学家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其中,地震波的研究是关键的手段之一。
地震波就像是地球内部的“使者”,它们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会因为不同物质的性质和结构而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
通过在不同地点监测这些地震波,科学家们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密度和温度等重要信息。
除了地震波,地质勘探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
地质学家们通过对地表岩石的观察、分析,以及对地层结构的研究,来追溯地球漫长的地质历史,寻找地震活动的规律和痕迹。
例如,某些地层的褶皱和断裂,可能就是过去地震活动的记录。
在地震科学研究中,实验室模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实验室里,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控制各种条件,模拟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研究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变形过程。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在地球内部深处,岩石是如何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和滑动,从而引发地震的。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模拟技术在地震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通过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输入各种地质和物理参数,计算机可以模拟出地震的发生过程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这为地震预测和风险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地震科学研究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地震的发生过程极其复杂,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如地质学、物理学、力学等,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综合研究。
其次,地球内部的不可直接观测性使得我们获取的数据往往是有限的和不完整的,这给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再者,地震的发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准确预测地震仍然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
地震科普征文
地震科普征文
地震科普征文
近年来,地震频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伤害。
因此,加强地震科普,提高人们的地震认知和应对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结合目前最新的地震知识和研究成果,从地震定义、成因、预测、应对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科普介绍。
一、地震的定义和分类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产生地面震动的现象。
按照震源深度,可以将地震分为浅源地震、中深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按照震源位置,可以分为陆地地震和海洋地震。
二、地震成因
目前,地震成因尚无定论,但是有几种主流观点。
其中,最为流行的一种是板块构造理论。
该理论认为,地球表面被分成多个板块,板块之间发生摩擦和运动,导致地震的发生。
当两个板块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能量积聚,这种能量如果得不到释放,就会导致地震的发生。
三、地震预测
地震预测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能够准确预测地震。
但是,科学家们
正在不断研究地震预测,尝试寻找科学的方法,来对地震进行预测。
四、地震应对
地震应对是指在地震发生时,人们如何应对和保护自己。
在地震发生前,人们应该做好地震应急预案,了解逃生路线和各种应对措施。
在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该保持冷静,靠近支撑结实的物体,并寻找避难所确保自身安全。
总之,地震是一种危险而不确定的自然灾害。
通过加强地震科普,提高人们的地震认知和应对能力,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和伤害。
我们应该牢记:保护自己,实现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地震科学研究
地震科学研究地震科学研究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领域,涉及地震的发生机制、预测方法、地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地震灾害等课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地震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对于保护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地震的定义和分类地震是指地球上地壳中产生的震动现象。
地震可以根据震源的深度、震级以及震中位置进行分类。
根据深度,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根据震级,地震可以分为微震、小震、中震和强震等级。
根据震中位置,地震可以分为陆地地震和海洋地震。
2. 地震的成因地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板块运动。
地球内部由几块构成的板块以及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当板块之间发生摩擦力较大并超过了摩擦力的限度时,就会产生地震。
3. 地震的预测方法地震预测是指根据地震前兆和相关的地震活动规律,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进行预测。
目前常用的地震预测方法包括地震活动参数监测、地震动态学模型、地震概率模型和地震预警系统等。
4. 地震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地震可以导致建筑物倒塌、土壤液化、山体滑坡和火山喷发等灾害。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加强地震科普宣传等。
5. 地震科研的现状和展望地震科学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和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希望能够更精确地预测地震,提前采取措施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未来地震科学研究将继续深入发展,为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伤害做出更大贡献。
结语:地震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领域,对于保护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和规律,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地震科学研究将在保护人类安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地震预报科普内容及设计方法论文
地震预报科普内容及设计方法论文科普,顾名思义,不但要有科学准确的观点,还要有普及大众的通俗易懂的方法。
我国的地震科普多见于地震基本知识、避难救治、震害防御等方面,对于监测预报的内容相对较少,且形式枯燥,缺乏吸引力;涉及预报领域的科普中,还存在与实际业务脱节、将预报工作片面化、过于强调宏观预报、夸大成功案例等错误做法。
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①地震预报本身不过关,难以做到真正的科学准确;②公众对地震预报的认知,与地震部门实际提供的信息有偏差,使得科普形式、方法以及尺度等都难以把握。
因此,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做好地震预报科普,消除公众的疑惑和误解。
在手机互联网兴起的新时代,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科普,形式上可采用简明活泼的漫画形式来介绍地震预报工作。
随着资讯的传播越来越迅速,信息的获取也越来越碎片化。
面对海量的资讯,公众只会选择那些吸引眼球的标题。
“地震预报”4个字就是这种敏感话题,有的人利用它传播不实信息,使手机反而成为谣言的温床。
我们在科普时首先也要引人驻目,其次内容切忌没有新意、篇幅过长。
科普漫画形式简洁明快,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采取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几期连载的方式,使科普由浅入深,由碎片再合为整体。
漫画创意可以在地震部门已有的系列作品上继续开发,但如能够与网络知名漫画公众号合作,以大众更为熟知的漫画形象展示,则会显著增加阅读量,起到更为广泛的宣传效果。
手机网络科普的特点是受众广、传播快,而要使公众对地震预报进行深入、系统的了解,还须依靠科普馆的新技术手段。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已成为各科普馆的宠儿,然而,VR侧重于场景的亲身体验,地震预报工作有其自身特点,可能并不适用于这项新技术。
但内容场景化仍是必须的,合理运用传统的声光电技术到模拟场景中,辅之以互动的多媒体平台和游戏化的模拟道具等手段,也能够满足地震预报科普的需求。
展示内容方面,笔者认为应以海城地震作开篇,利用声光电技术模拟海城地震发生前后的场景,完整的呈现地震前兆的发现、发展到预报的全过程,再由其后发生的唐山地震指出海城地震预报成功案例的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进而引出“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但也并非毫无征兆可循”的科普主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地震科普研究与科普产品创作作者:张芝霞杨帆罗彬谢迪菲来源:《城市与减灾》 2014年第2期陕西省地震局张芝霞杨帆罗彬谢迪菲近年来,地震频发、损失严重,多种震害现象及抗震经验不仅为破解地震科学难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也对地震科普研究和科普产品提出了新的需求。
因此,通过总结震害经验、开展地震科普研究,破解地震灾害防御、应急自救与互救等地震科普宣教产品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满足群众需求、适合新传播媒介的科普宣教产品,再通过有效的科普宣传,普及地震科学知识,是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
地震科普研究现状及需求地震科普研究人才匮乏,研究工作滞后。
受地震科学的诸多问题仍处于探索阶段及其学科研究领域特殊性的影响,地震科普研究活跃度与积极性严重不足,导致地震科普研究与地震监测预报及地震科学技术研究相比相对滞后。
另外,有人认为是在地震科研方面能力不足或者是缺乏从事地震监测预报研究才华的人才去搞科普研究,在科研成果认定、职称评审等管理政策导向上的偏颇,导致从事地震科普研究的人才匮乏。
地震科普研究因不入主流,缺乏经费来源。
地震灾害是小概率事件,地震成因与机理研究进展缓慢,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亟须在地震监测台网、地震预警系统等领域有所突破……面对地震科学存在的诸多课题,地震科普研究显得不入主流,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边缘化,地震科普研究课题立项难,缺乏研究经费来源。
地震科普研究对象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用通俗而准确的科普语言表达地震科学所有内容和现状确实有相当的难度;其次是我国地域辽阔、地震地质构造复杂,建筑物类型也千差万别,不同区域地震灾害的差异性大、规律性不强,也增加了地震科普研究的难度;再就是地震灾害突发性强、危害大、受影响人群范围广,人们往往有“谈震色变”的恐震心理,地震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第一要务是抢险救援、安置灾民和恢复重建,对与地震科普研究至关重要的地震灾害现象、应急自救与互救、避险与救援经验、房屋建筑抗震安全性能等的调查研究往往被忽视了,在地震灾害区域、灾难现场获取第一手生动素材、开展科普研究的最好时机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遗忘、被搁浅了。
比如,汶川地震后,由于发震断裂特殊的破裂过程而引发的震中区周边地区显著差异性震害特征。
比如,为什么唐山地震后被救出幸存者多瘫痪而汶川地震后被救出的幸存者多截肢?远离震中数百千米的陕西,因震死亡的125 人中就有48 人因围墙倒塌压埋致死?为什么汶川地震时远离震中区600千米外的陕西多地围墙会在地震中倒塌?是否单体建筑破坏严重?如何判定近震与远震?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到底怎样?什么样的地震应急避险方式最有效?如何发挥新型地震抢险救援装备作用等等?这些都是亟待科普研究的内容。
科普研究与重大科学研究、工程项目成果脱节。
近年来,地震系统实施完成了一大批科学研究、工程项目,有的科学研究和项目成果科技创新含量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这些成果目前还没有通过地震科普研究转化成科普资源,并创作为科普宣传产品,导致当前的防震减灾科普产品中缺乏科技成果中包涵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产品内容老化、传播形式单一,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
地震科普作品现状及需求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美国等视地震灾害防御如国防,地震科普作品极其丰富,不仅有大量适合学生、家庭、企业、实验室、博物馆等针对性很强的科普书籍,还有互动式的地震体验中心、车载地震体验室、好莱坞影城中的震灾模拟场、科技馆、科普影视片(如“日本的沉没”),形成了“全民教化,以体验与互动的形式,形成了吸引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提高防震意识”的格局。
科普产品不能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阅读与信息获取方式变化的需求。
我国地震科普作品归结起来存在“几多几少”的问题:长篇的、平铺直叙的、说教类多,内容雷同的小册子多,系统的、系列的、图文并茂的少,动漫的、形象生动有特色的少;展板图片式静态的多,视频的、互动体验的少;普适性的多,针对性的少。
有人认为科普产品就是把地震科学的相关名词“翻译”成通俗的语言。
尽管地震科研工作与地震科普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方法与成果形式完全不同。
实践表明,开展扎实的科普研究工作,是创作地震科普精品的根本基础所在,没有科普研究成果的支撑,科普精品创作将无从谈起。
另外不同的作品对同一地震学问题或者概念还存在不同的或者差异较大的论述与解释,例如对于“浅源地震”震源深度,有的说是60 千米,有的是70 千米;对“震级增加一级,能量增加多少倍?”;“教室里安全还是楼道、楼梯上安全?”;“地震来临时,到底应该是逃还是躲?”;“地震安全三角区究竟是哪些地方?”;“什么样的房子最安全抗震?”;“如何选择安全抗震房屋?”;“地震预报与地震预警的区别是什么?地震预警的减灾效益如何评价?”;“地震发生时,是不是总是纵波(P 波)先到,感觉上下振动,然后横波(S 波)到,感觉左右或前后水平方向振动?”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与描述往往是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有误导之嫌。
地震应急避险科普知识存在局限性。
汶川8.0 级特大地震后,以前特别是唐山大震中总结的“就地避震”原则受到质疑,因为在极震区,地震烈度远远超过了房屋的抗震设防烈度,房屋倒塌在所难免的情形之下,这一避震逃生经验已经完全不适合了。
有报道称一名在三楼的女学生在清楚地判断教室要向有水泥的操场一侧倒塌后,果断地向另一侧松软的农田跳下去,不仅自己安全脱险了,还救出了老师和几位同学,显然,在极震区、在房屋建筑还不能达到一定抗震安全性能的条件下,“就地避震”的原则就不那么有效了。
所以总结不同震害经验,开展地震应急避险专题科普研究就显得更加迫切。
随着现代信息传播媒介与方式的快速发展,既为运用视频动画方式展示并解释地震科学现象提供了技术支撑条件,也对地震科普研究和科普作品创作提出了新课题,要求地震科普研究成果和科普产品既具有科学性、也要适应新传播媒介的传播特性。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城乡建筑物特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高层、多层、立体及建筑物密集化程度等特征正在形成,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也对地震科普研究、地震科普作品及地震科普宣传活动形式产生了多层次、多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需求。
为此,不仅亟须地震科普研究新成果来澄清科普传统产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同时也需要地震科普研究顺应时代需求,开展多层面的地震科普研究工作,适应宣传媒介的变化与传播需求,为各类地震科普作品创作提供准确的、丰富的科普创作基础与资源,所以,笔者认为开展地震科普研究已势在必行。
开展科普研究是创作科普精品的根本近年来我国地震活动进入新的活跃期,不同震级、不同地域、不同发震时间、不同民俗建筑等状态下的地震灾害特征;广大震区民众在地震中体验、经历及其避震逃生经验等等,为开展地震科普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世人关注,国家安全已涉及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公共安全等方面。
防震减灾则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安全文化、预防文化已经成为衡量政府效能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日本的9.0 级特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与核事故灾害,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性后果,同时,我们看到了日本国民在重大灾难面前始终保持着的高度冷静与严格自律状态,即使是在免费供应的超市,也不见惊恐、无序与贪婪,反而到处可见镇定、有序与礼让。
可以说这是日本多年来地震预防文化即地震科普宣传潜移默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社会性灾害预防文化的表现。
全社会对地震安全和防震减灾问题高度关注,为维护公共安全和构建灾害预防文化,总结震害经验、深入开展地震科普研究的时机已经成熟,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应顺势而为,广泛开展地震科普研究与地震科普产品创作,为广大社会公众奉献更多喜闻乐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产品。
开展重大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实施成果的科普研究随着一系列地震科学研究新成果的出现,一批国家级、省级地震相关重大项目的实施,以及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地震监测预报、抗震设防、应急救援中的应用,亟须通过地震科普研究将这些新的地震科学研究、项目实施成果及新理论、方法和技术转化为科普教育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普产品的创作。
比如,空间技术在地震科学研究中的应用、GPS 技术在监测预报中的价值、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活断层研究成果的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等等。
通过地震科普研究将这些地震科学研究及重大项目成果等转化为科普资源,可以成为创作地震科普宣教产品的素材,不断丰富地震科普宣传内容。
探讨与建议震害现象与抗震经验是地震科普研究的根本所在,地震科学研究与项目实施成果是地震科普研究的重要资源,开展地震科普研究是科普产品创作的基础与源泉所在。
因此,离开科普研究成果支撑的科普产品将是无源之水,地震科普研究对象既有地震科学本身发展与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又有地震灾害事件中的人及其相关事物的关联反应等等。
有针对地开展地震科普研究,才能够将地震科学事件与地震灾害现象、抗震避险经验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得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地震科普研究成果,为地震科普产品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首先,总结大震后不同地区的抗震避险经验。
比如,经历了1556 年陕西华县8 级特大地震的陕西籍进士秦可大,不仅对当时地震全过程进行了详细记载,还总结了抗震避灾的经验,秦可大在《地震记》中写到“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翼完卵。
力不办者,预择空隙之处,审趋避可也”,这个方法很有效,在多次大地震中验证此法是有效的避震逃生方法。
另外他提出“因计居民之家,当勉置合厢楼板,内竖壮木、壮榻”,这也或许成为关中地区房屋设厢楼并竖粗大立柱的原因吧。
因此,总结地震灾害中丰富的抗震经验,是地震科普研究的重要选题。
其次,重视科普研究与重大科学研究与重大项目实施同步推进。
建议在重大科学研究和大型科技工程项目中增设科普资源研究分项和科普贡献率的考核指标,构建科技创新带动科学普及、科学普及推动科学创新的项目管理机制,改变以往重视成果验收、轻成果普及的现状,使科研、项目成果直接服务于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通过科普宣传教育为防震减灾科技创新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第三,广泛收集并研究震前、震中和震后不同区域人的感受、动植物变化及各类自然现象。
例如关于大震前地光、地声等的记录,在声像记录设备不发达时期,例如唐山大地震时,不同的人描述的印象大相径庭,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已经可以为处于震区不同区域的人如实记录自己所在位置地震发生时的真实情景提供了必需的硬件支持,不仅能为地震科学研究积累丰富的资料,也将为科普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
所以,地震科普研究者应重视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深入灾区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来自灾区不同区域的各类相关资料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