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4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1第4课时《分与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1第4课时《分与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1第4课时《分与合》一. 教材分析《分与合》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与“合”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但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实际操作充满热情。

同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对于“分与合”的概念可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和图片引导才能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分”与“合”的概念,能够运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分”与“合”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与“合”的概念,能够运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分”与“合”的过程。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分”与“合”的实际操作,并能够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分”与“合”的概念。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体验“分”与“合”的过程。

3.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分”与“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如水果、玩具等)和图片,用于直观展示。

2.准备“分与合”的操作卡片,让学生动手操作。

3.准备教学课件,用于引导学生发现“分”与“合”的规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分”与“合”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分”与“合”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分”与“合”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的“分”与“合”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操作方法。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通用4篇)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通用4篇)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通用4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一、教材简析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

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

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

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

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班级情况简析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

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

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

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模板4篇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模板4篇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模板4篇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模板5 篇一教案示例操场上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他们的数感。

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他们的数感。

并且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理解情境图(一)理解主题图1、出示图片:操场上2、根据图意请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1)男生有( )人;(2)女生有( )人;(3)男生与女生共有( )人;(4)男生比女生多( )人;(5)女生比男生少( )人;……(二)尝试解决问题1、出示图片:学生与椅子2、先拿出小圆片摆一摆,说一说,再比一比。

(1)学生列式:10-9 = 1 10-8 = 2(2)教师提问:“1”是什么意思?椅子的数量比老师和同学的人数多1或者老师和同学的人数比椅子的数量少1.(3)教师提问:“2”是什么意思?椅子的数量比同学的人数多2或者同学的人数比椅子的数量少2.3、思考: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二、巩固练习(一)摆一摆,填一填。

1、出示图片:摆一摆1教师: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2、出示图片:摆一摆2教师: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3、出示图片:摆一摆3(1)______比______多______个,______比______少______个,(2)怎样列式?4、出示图片:鸭子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三、实践活动“小调查”(一)出示图片:小调查1、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认位置》 |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认位置》 |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认位置》 |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左、右、上、下”的概念,并正确运用;2.学生能运用“左、右、上、下”描述和认识物体的位置关系;3.学生能够利用“左、右、上、下”指引自己或他人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1.左、右概念的理解;2.“左、右、上、下”的正确使用;3.利用“左、右、上、下”指引行动。

三、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2.多媒体课件或黑板;3.学生桌上的物品,如铅笔、橡皮、书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老师展示一个物品,如一支铅笔,让学生看一看,然后提问:“这是什么物品?”2.学生回答后,老师再问:“这支铅笔在哪里?左边还是右边?”3.引导学生关注物品的位置,了解“左”、“右”的概念,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 讲解(15分钟)1.通过多媒体课件或黑板上的图片,让学生理解“左、右、上、下”的概念。

2.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梳理出它们的基本含义及在生活中的运用。

3.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或黑板上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左、右、上、下”与物品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3. 练习(20分钟)1.让学生在铅笔、橡皮、书包等物品上,摆出指定方向的位置,并正确使用“左、右、上、下”描述。

2.可以让学生两两合作,通过指令指引对方行动,如“向左走一步、向右拐”,并及时进行纠正和提醒。

4. 巩固(10分钟)1.让学生正确地指出自己所在位置,并让学生自己寻找出口,运用“左、右、上、下”指引自己的行动,走到指定的目标位置。

2.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平时在家中、学校或其他环境中,应该如何运用“左、右、上、下”指引自己或他人的行动。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教学及练习,可以对学生掌握“左、右、上、下”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用进行评价。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学生在课堂练习中表现是否积极,是否能准确使用“左、右、上、下”描述物品位置关系;2.学生自主完成寻找出口的活动中,是否能利用“左、右、上、下”指引自己的行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小学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认知6、7,能正确地书写6、72、能用6、7表示生活中的各种物体。

3、培养同学的数感和认真观察能力教学重点:1、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2、写数字,培养同学的数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在电脑上出示42页认知6和7的`主题图,并让同学仔细观察。

1、图上有些什么?2、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多少桌子、椅子。

同学报得数。

3、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还可以怎样数?4、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先数已经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

)5、俺们刚才都是依照1、2、3、4、5、6、7的顺序数数的。

在数数中俺们发现,数5个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二、新授1、认知6和7,你们都观察的很仔细,今天俺们就来认知一下新朋友6和7,板书课题:6和7的认知2、你能拿出表示6的学具吗?你能用它们摆成你喜欢的图形吗?(生拿学具,师出示点子图或其他磁性教具,生动手摆,师选有创意的褒扬,展示) 你知道6是怎么来的吗?5的后面又该是数字几呢?师出示计数器,演示,5拨上1是6。

6的后面再加1个,又是多少?计数器演示。

你能拿出表示4的学具吗?并摆出你喜欢的图形。

3、比较大小,前面俺们认知了5,今天又认知了6和7,那你知道谁大谁小吗?5和6比谁多谁少?6和7比呢?你还能看出谁比谁少?6比7小反过来可以怎么说?4、基序数意义(1)你能从小到大数到7吗?从7开始从大到小数到1呢?(2)观察43页金鱼图,找准起点,数一数这里有几瓶金鱼?(分组活动)(3)先找一找那一瓶装了6条金鱼?从左边数起看一看是第几瓶?(4)从左边数起找到第7瓶,再数一数瓶里有多少条金鱼?5、教学6、7的写法观察字形特点,6像什么?6是一笔写完的,从田字格的上半格起笔一直写到下面再画个圆后完成,7像什么?三、练习48页2、3四、课后作业看看身边有哪些事物可以用6或7来表示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一年级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学会声母m、f,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2. 继续学习拼读音节,能准确拼读m、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 会读儿歌,感受学拼音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会m、f和学习拼读音节。

教学难点:学会m、f和学习拼读音节。

教学方法:观察法、自主合作法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相关的拼音卡片。

学生:《自主拼音本》或拼音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游戏引入以邮递员阿姨送信的方式练习读a、o、e、i、u、b、p的读音及a、o、e、i、u的'四声。

二、学习声母m、f1. 学习m。

(1) 读m:a.观察图画:图上画的谁,在干什么?b.引出声母m,教师范读,让学生观察、模仿,再自己试读,掌握发音要领后练读,然后指名读,齐读,抽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2) 识记形m:把图与声母m联系起来观察,你能发现什么?2.学习声母f(1)读f观察图画,图上画的是什么?猜猜这个声母念什么。

读准f,教师领读,学生练习。

(2)识记f,问:生活中有什么东西和f的形相似?(读儿歌,相机书空。

)3.指导书写,完成读读写写记记。

三、练习拼读1.以f为例,指导拼读,进一步学习拼读方法。

2.合作拼读,全班交流,老师指导。

3.积累音节(前面学过的)拼读。

板书:ma mo me mi mu4. 提问:这几个音节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是由哪个声母和哪几个韵母组成的?练习后提问。

教师指名、变序抽查。

四、学习读读连连1. 学读音节的四声。

(1) 按顺序读,教师范读,学生练习。

可用口头组词来练习四声。

打乱顺序读、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2)教师以一幅图为例指导拼读。

2. 学生合作练习拼读,全班交流,老师指导,重点指导读好双音节词,尤其是轻声,如mā ma。

①图上画了什么?②师范读mā ma。

③总结方法:这两个音节是相同的,后一个音节不带调,读轻声,要又轻又短。

④范读、模仿读等。

五、学读儿歌六、练习巩固1. 找朋友,教师读声母或音节,学生从学具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字母。

优秀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

优秀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

优秀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

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优秀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内容,欢迎浏览,内容仅供参考!优秀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写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视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写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进程一、谈话导入1、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奇妙的数学王国吧!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小明前面是谁?后面呢?”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前、后。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二、探究新知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的例子吗?2、视察画面,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

(1)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2)出示主题图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视察:你发觉了什么?告知大家好吗?(3)大家发觉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得!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轮船上面有什么?大货车前面是什么?小汽车后面有什么?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3、看书第9页,完成书上填空并完成做一做。

指名口答并订正。

三、活动1、拍手游戏。

(1)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

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3、做个老鹰抓小鸡的小游戏。

小华做老鹰,小林、小东、小云、小玉等几人顺次抓着前面一个人的后衣角,开始游戏,老师提问,小东前面是?小云住小玉的哪个面?看图再说一说,老师找学生起来,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一年级全册完整数学教学设计(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一年级全册完整数学教学设计(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标题:一年级全册完整数学教学设计(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如数的认识、分类、排序、比较等。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等。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数的认识、分类、排序、比较等基本内容,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数的认识1.1 认识自然数1.2 认识分数1.3 认识小数第二章:数的分类2.1 整数的分类2.2 分数的分类2.3 小数的分类第三章:数的排序3.1 整数的排序3.2 分数的排序3.3 小数的排序第四章:数的比较4.1 整数的比较4.2 分数的比较4.3 小数的比较第五章:加法5.1 加法的意义5.2 加法的运算方法5.3 加法的应用第六章:减法6.1 减法的意义6.2 减法的运算方法6.3 减法的应用第七章:乘法7.1 乘法的意义7.2 乘法的运算方法7.3 乘法的应用第八章:除法8.1 除法的意义8.2 除法的运算方法8.3 除法的应用第九章:几何图形9.1 认识平面图形9.2 认识立体图形9.3 图形的分类和特征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采用直观教学,利用教具、学具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3. 采用游戏化教学,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采用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数学竞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开展家长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情况。

4. 定期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进度安排1. 每周安排5个课时,共计40周。

2. 每个章节的教学时间为4周,共计36周。

新版南京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位置教案

新版南京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位置教案

新版南京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位置教案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基本的位置概念,如前后左右、上下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前后左右的认识-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询问其位置,如某物在自己的前方、后方、左侧还是右侧等;- 练找出物体的前后左右位置,可以通过游戏或绘制简单的地图进行互动。

2. 上下的认识-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询问其位置,如某物在自己的上方、下方等;- 练找出物体的上下位置,可以通过游戏或绘制简单的地图进行互动。

3. 使用方位词进行描述- 研究并使用简单的方位词,如前面、后面、左边、右边、上面、下面等;- 练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绘制简单的图形、游戏等形式进行训练。

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教师通过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向学生出示物体并询问其位置,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

2.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部位,并进行前后左右的认知训练,如向前走几步、向左边转等。

3. 教学上下的位置概念,可以通过教具、游戏或绘制简单的图形进行示范和练。

4. 教学使用方位词进行描述,让学生提供简单的句子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5. 结束活动: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巩固练,如通过教具或绘制简单的图形来检验学生对位置概念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 教具:小球、纸片、绘图纸等- PPT或黑板、白板等可用于教学展示教学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的思维表达、回答问题的能力来评估其对位置概念的掌握情况;- 学生通过绘制简单的图形或完成相应的练来展示他们对位置概念的理解。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更复杂的位置关系,并进行描述;- 继续扩展学生的方向感知能力,如东西南北的认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4单元:第2课时《一起来分类》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4单元:第2课时《一起来分类》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4单元:第2课时《一起来分类》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一起来分类》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的第2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和原则,能够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但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分类的方法和原则,提高他们的分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类的概念,掌握分类的方法和原则,能够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自己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类的概念,掌握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2.难点:学生能够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并能够解释分类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教学素材(如图片、实物等)、分类卡片。

2.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分类游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尝试进行分类。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分类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分类游戏。

学生需要根据卡片上的特征,将物品进行正确的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类方法和原则,对一些物品进行分类。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最新改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最新改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设计
一、构建情境,阅读理解
从图上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宇排第15”表示什么意思?
“之间”是什么意思?
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二、分析尝试解答问题
1.学生自主尝试
2.反馈交流
生1:数一数
10和15中间有,11、12、13、14这个四个数,所以他们之间有4人。

教师引导:可能部分同学觉得太抽象了,不够直观。

生2:画图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幅图是从头开始数的。

1、2、3、4、5、6、7、8、9,小丽排第10,然后接着数,11、12、13、14,小宇是第15,他们之间有4人。

引导点评: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可以优化,画图用小圆片代替.
生3;
教师引导:用图形和符号画图比较简单。

画图时是否可以不画小丽前面的人呢?学生发现,由于数数的时候只数小丽和小宇之间的人数,所以可以不画小丽前面的那些人。

集体尝试:
追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生:我用的算一算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算式每一步在干什么?为什么5需要-1?
三、回顾反思
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这个问题,解决的对不对呢,一块来检查一下吧!
小丽排在第10个,他们之间有4个人,第11、12、13、14,到小宇正好是第15个。

说明我们解决对了。

解决问题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画图是理解题意的好帮手,并且很直观。

数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

数数时,我们既可以从头数,也可以接着数。

四、巩固练习
数学书做一做。

一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 一上 第四单元 4

一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 一上 第四单元 4

4.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捕捉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基数和序数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会用数一数、画一画等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数一数、画一画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游戏导入。

教师找10名学生上台站成一列报数:1,2,3,4,5,6,7,8,9,10。

问:谁排在第1位?谁排在第2位?……谁排在第10位?第3位小朋友和第6位小朋友之间有几人?你是怎么知道的?新知探究一、理解题意课件出示:小悦和小宇之间有几人?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预设:已知小悦排在第10,小宇排在第15,问小悦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师:“第10”“第15”表示什么意思?“之间”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

“几个”表示多少,“第几”表示次序,是数字的序数意义。

师:求小悦和小宇“之间”有几人,实际是求什么?引导学生明确:“之间”就是求排在小悦后面同时又排在小宇前面的有几人。

师:应该怎么求呢?二、解决问题出示【学习任务】。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搜集不同的解题方法。

集体汇报。

预设1:我是用了数一数的方法,小悦排在第10,继续往后数,后面是第11,第12,第13,第14,第15,这个第15就是小宇,所以说他们之间一共有4人。

预设2:我用了画一画的方法,用圆圈来代表排队的小朋友。

求的是小悦和小宇之间有几人,那我们可以直接从小悦开始画,小悦排在第10,然后一直画到第15,也就是小宇的位置。

一共画了6个圈,去掉小悦和小宇,还剩4个圈。

也可以得出小悦和小宇之间有4人。

预设3:我是直接列式计算的。

用15-10,算出来等于5人。

师:这种方法求出的人数和另外两种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15-10求出来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人数吗?预设:不是,15-10求出的是小悦后面一共有多少人,但是小悦和小宇之间的人数不包括第15人,所以还要再减去1人。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拼一拼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拼一拼
3、组织分类讨论:让学生讨论哪 些积木堆可以拼成长方体,并进行分类。
观察教师的演示,学习拼成长方体的方法。
尝试使用积木进行拼图
探索不同的组合方式。
参与讨论,共同完成分类任务。
通过演示、探索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图形的组合方法,
特别是长方体的构造。
环节三:实践操作
1、组织拼图比赛: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使用相同数量的积木进行拼图。
思政元素:
通过团队合作拼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誉感。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立体图形的组合方法,特别是长方体的构造。
难点:创造性地分解和组合立体图形,探索不同的拼组方式。
3.教学准备:课件、积木
4.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展示课件中的拼图示例,询问学生:“你们能用这些积木拼出什么形状?”
回顾拼图过程,分享体会。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
败的原因。
2、总结拼图要点:强调立体图形组合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总结学习内容,思考如何将知识应用到其他领
所学知识,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并鼓励他们将
3、拓展思考:提问:“我们如何将今天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
域。
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作业设计
1、基础性作业:完成71页做一做,72页练一练
2、提供指导:在拼图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即时的指导和建议。
3、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拼图方法,创造性地使用积木
参与拼图比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拼图。
与组员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尝试创新,探索新的拼图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一、第一单元从零开始1、课时1 数的概念(1)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探索性的感知数字的概念;2. 启发学生用物质实物来认识数字;3.培养学生用口头算法,正确使用数字;(2)基础准备:准备好图片书,小笔记本等备用材料;(3)教学准备:1. 向学生介绍数字的本质性特征、让学生感受数字的概念;2. 将小数中的口头算法讲解给学生,引导学生用口语来合理认字;3.用实物实操,帮助学生感受数字的理解;4.以实例来让学生用数字累加、累减等,来帮助学生根据认算出正确的结果;(4)教学方法:1. 通过图片让学生感知数字的概念;2. 通过例子辅以口头算法,让学生理解口头算法也能解决复杂数字的问题。

3.用实物实操,让学生运用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4.鼓励学生自主活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字的把握力度。

二、第二单元加减法1、课时1 加法的认识(1)教学目标:1.让学生迅速的了解加法的基本概念;2.让学生通过认识和练习,掌握加减法的基本运用;3.学会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情景中的问题;(2)基础准备:准备好图片、板书、实物、纸张、小笔记本等备用材料;(3)教学准备:1.让学生由图片上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2.帮助学生分清加法及减法的基本差异,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3.引导学生用认识加减法,运用十进制算法,进行加减法的口头算法;4.以实例引导学生用小数累加,帮助学生根据认算出正确的结果;(4)教学方法:1.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加法的概念;2.利用实物实操,辅以口头算法让学生体会加法的实际意义;3.鼓励学生运用认识加减法,进行口算口头算法;4.让学生根据实例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情景;。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认识和书写数字1-50;–能够进行数字1-50的顺序排列;–能够识别并书写加法和减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游戏、实物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数字1-50的认识和书写;•加法和减法算式的书写和理解。

2. 难点:•排列数字1-50,掌握其规律性;•怎样将数字运用到实际物品数量的表示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数字卡片让学生认知数字1-50,并进行互动问答。

2. 学习新知识(15分钟)•教师介绍和书写数字1-50,并让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卡片互相组队,顺序排列数字1-50。

3. 合作探究(20分钟)•分组让学生合作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练习,借助物品进行实际操作;•学生互相交流,发现规律,并总结加法和减法的相关知识。

4. 拓展应用(10分钟)•利用竞赛游戏形式,巩固数字1-50以及加法和减法算式。

5. 总结反馈(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四、课堂作业1.用纸板制作数字卡片1-50,并整理好;2.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数字1-50书写示例加法算式示例减法算式示例1 1+1=2 2-1=12 3+2=5 4-2=2………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其中游戏形式深受学生喜爱,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对数字运算规律理解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练习和巩固。

下节课将增加口算练习的环节,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以上为教案内容,希望能够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完善。

一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一上-第五单元-4

一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一上-第五单元-4

4.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使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信息在解决问题时的异同。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能够从图中提取信息,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加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两种方法的异同。

教学准备圆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课件出示:1.口算。

2+9=6+8=3+8=6+7=8+8=5+7=7+9=9+4=学生抢答,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看图列式计算。

师:怎样列式?为什么?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明确:要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新知探究一、阅读理解师:你们看,运动会上,学校的啦啦队队员正在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你们从图中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教师先让学生数一数,再说一说。

预设1:前排有7人,后排有8人。

预设2:男生有5人,女生有10人。

预设3:要解答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能把从图中知道的信息和要求什么连起来说一说?教师指名学生再次说一说,明确可以从学生所站的位置和学生的性别两个不同的角度收集信息。

二、分析解答1.尝试解答。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解答呢?出示【学习任务】。

2.展示交流。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的作品。

预设1:蓝色圆片表示男生5人,黄色圆片表示女生10人。

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男生和女生这两部分合起来,列式计算得5+10=15(人)。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预设: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

教师补充:这位同学选择了“男生有5人,女生有10人”这两个信息来解决问题。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吗?预设2:黄色圆片表示前排的7人,蓝色圆片表示后排的8人。

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前排的这部分和后排的这部分合起来,列式计算得7+8=15(人)。

教师补充:刚刚这位同学从刚才的四个信息中,选择了“前排有7人,后排有8人”来解决问题。

4. 分与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4. 分与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4. 分与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分与合教科书第21~22页的内容。

1.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加深对5以内各数关系的认识。

2.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分与合的过程,帮助学生体会符号表达的意义和简洁性。

3.初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感受分与合的联系和有序性。

多媒体课件,画有箩筐图的操作纸卡,画有盘子的操作纸卡,葵花盘学具,玉米学具。

一、新课导入课件出示: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花吗?有谁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你们在哪里见过它?预设:这是向日葵,我在公园里见过。

师:向日葵的葵花盘外形酷似太阳,花朵明亮艳丽,特别适合观赏摆设。

它的种子也很有用,不但可以做成瓜子,还可以榨出葵花籽油。

二、探究新知(一)4的分与合1.探究4的组成师:同学们,要把4个葵花盘放到两个筐里,而且每个筐都不能空,你们知道可以怎样放吗?出示【学习任务一】。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教师指名学生展示操作。

预设1:每个筐里放2个葵花盘。

预设2:一个筐里放1个,另一个筐里放3个。

预设3:一个筐里放3个,另一个筐里放1个。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思维能力不同。

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出一种分法,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出两种分法,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出三种分法。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在交流时可以让只想到一种分法的学生先说,过程中可以用“还有其他分法吗”引导。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依次呈现三种分法。

提问:同学们分得可真快!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三种分法按顺序排一排呢?教师可提示学生观察每种分法左边筐里葵花盘的个数,引导学生按照1~3的顺序排列。

追问:观察这三种分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预设:第一个筐里先放1个葵花盘,然后每次增加1个,第二个筐里每次减少1个,直到第二个筐里剩下1个。

师:善于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2.符号表示师(指第一种分法):4个葵花盘,一个筐里放1个,另一个筐里放3个,可以用表示。

2024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4单元 11~20的认识练一练教案

2024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4单元 11~20的认识练一练教案

第四单元11~20的认识4.5练一练【课题名称】第5课时练一练【课型、课时】复习课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79-80页。

【教学目标】1.学生正确地数出在11到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掌握20以内的数的数序和大小,能够正确地读出11到20各数。

3.掌握读、写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掌握读、写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课前准备】1.教师:教学课件:《七彩课堂》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七彩课堂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11~20这些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一)10的再认识教师:通过10的再认识,说一说你对10有哪些新的认识?预设1:数数时,10个一就是十。

预设2:“一”和“十”都是计数单位。

预设3:10是最小的两位数,数数时,10个为一组的数比较方便。

(二)11~20的认识教师:对11~20这些数,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预设1: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是由2个十组成的。

预设2:写数时,从高位写起,有1个十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在个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预设3:11~20各数的顺序从小到大依次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在这个顺序中,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会填空吗?预设:学生会说出1捆就是1个十,再添4根就是14,所以1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14。

2困就是2个十,合起来是20。

教学提示:明确“一”和“十”都是计数单位。

二、巩固练习1.教材第79页练一练第1题。

教学提示:圈出10只后,再数一数,引导学生说出先数出“十”的好处。

2024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求加法里的未知数》教案

2024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求加法里的未知数》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4.4 求加法里的未知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列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探索并掌握求未知加数的方法。

2.感受求加法算式中未知加数的思考方法,初步获得一些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3.在操作与交流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求未知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求加法算式中未知加数的思考方法,初步获得一些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导学案
【教学环节】
学习任务一:知识链接,课题导入。

1.读儿歌,巧记10的组成。

2.数一数,这个盒子有几个格子?盒子里又有几个桃子?
盒子里有()个格子,已经放了()个桃子。

学习任务二:探究新知,素养形成。

1.出示例4主题图,思考:再放几个是10个?
列式为:8+()=10
方法一:看图数一数
再放2个是10个,()里填2。

方法二:接着数一数
从8接着数2个数是10,()里填2。

方法三:想减法算加法
10-8=2 8+()=10
2.试一试,在花坛左边添上几盆就和右边同样多?
4+()= 6 学习任务三:随堂小练,素养提升。

1.想想做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准备课——数一数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情境演示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学生交流)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到美丽校园去。

(课件出示美丽校园情境图)二、自主探索,维持兴趣。

1、初步感知。

提问:在美丽校园里,你们看见了什么?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学生描述:在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

鸟儿欢快地歌唱,蝴蝶快乐地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2、数数交流。

提问:美丽校园里有好多东西,你们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选几名学生做小老师,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总结方法。

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生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师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

(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3、抢答练习。

①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图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②学生自己看图说图意。

如:3架木马……4、用点子图表示数。

①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们想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1个点子〉。

②怎样表示秋千的架数?为什么这样表示?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数量?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③探索:什么物体的数量用7个点子表示?8个点子表示的是什么物体的数量?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10个点子表示的是什么物体的数量?三、寓教于乐,兴趣体验过渡: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校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校园)1、找找数娃娃。

美丽的校园里藏着许多数娃娃,你们愿意去找它们吗?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2、说说数娃娃。

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自己从课本第2、3页上找到的物体及其个数。

3、练练用点子表示数。

学生尝试用点子表示刚才所说的物体的个数。

四、课堂演练练习一1、2题五、小结提升,兴趣延伸谈话:数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数学王国的每一个成员都眨着智慧的眼睛在看着我们呢!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吗?你们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

板书设计数一数1 2 3 4 5 6 7 8 9课题:准备课——比多少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的内容,以及第7页"做一做",第8页练习一的第3、4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多”“少”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教学难点:会比几个物体的多、少。

教学用具:将第6页的主题图做成动画课件;学生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方法: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猪、小兔盖房子的情境动画。

小朋友们爱看动画片吗?谁能根据我们看到的动画课件,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呢?2、学生讲故事。

兔妈妈看到小兔们一天天长大了,就决定盖一间大房子,小猪也来帮忙。

小兔搬砖,小猪扛木头,它们终于盖了新房子!你怎么知道是小兔要盖房子?〔从房子上面的头像知道的)你观察得真仔细!你们看水中的小鱼也在为它们加油呢!同学们讲得真好。

小猪、小兔互相帮助,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1、小组合作。

观察动画片,组内交流。

说一说动画片里的物体的个数。

2、小组交流。

(我知道有4个萝卜,3个苹果;我知道有3只小猪,4只小兔;有4根木头,4个小凳;我发现1只兔子搬1块、没有多余的砖或兔子)同学们说得很好,兔子和砖是一一对应的,这时我们就说兔子和砖同样多。

你们记住了吗?(板书:同样多)看舂,动画片里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谁愿意说说?0只小猪吃1个苹果,小猪和苹果同样多;1只小兔吃1个萝卜,小兔和萝卜同样多;我还发现1只小猪扛1根木,还剩1根木头)你发现了谁多谁少吗?(木头多,小猪少)(板书:多少)很好,还可以怎么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同学们真聪明,刚才同学们讲的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知识。

I(板书课题:比多少)3、同桌互相说一说。

动画片中还有什么与什么同样多?什么比什么少?什么比什么多?三、巩固运用,深化拓展1、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①一个同学先摆,同桌需摆得和他同样多。

②同桌合作,一个摆得多,一个摆得少。

同学们合作得真好,想一想,怎样摆,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或者同样多?(数一数,写上数。

对齐摆,长的表示多,短的表示少,一样长的表示同样多)他们的方法都好,你们是怎样摆的呢?我们应该多动脑,多思考,讲究方法。

2、说说生活中1'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谁能用"同样多""多些""少些"说说生活中的事?(我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的手指同样多。

我家女的比男的多,男的比女的少……)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说得这么好,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比一比,谁最聪明。

教师拿出一串红、白相间的珠子,让学生判断哪种颜色的珠子多。

,①生在组内说说。

②小组交流汇报。

(用数的方法比较:数出红、白珠子各有几颗,再比较。

用找朋友的方法比较:一颗红珠子和一颗白珠子是一对朋友,最后剩下哪种颜色的珠子,哪种颜色的珠子就多。

还可以这样比较:因为这串珠子是按一颗红珠子,一颗白珠子,一颗红珠子,一颗白珠子的顺序串起来的,如果最后一颗是白色的,那就可以说两种珠子同样多;反之,就比红珠子多)4、课堂演练。

①完成第7页的"做一做"。

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②练习一第3、4题。

第3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判断两种动物是不是同样多,再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公鸡和鸭子虽然摆得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得密的鸭子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第4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

A、用数的方法:先数出红珠子有几颗,黄珠子有几颗,再比较。

B、. 一颗红珠子和一颗黄珠子是一对朋友,最后剩下哪种颜色的珠子,哪种颜色的珠子就多。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可真聪明,说得妙极了!这节课大家学得很好.其实数学王国里还有许多奥秘呢!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好好学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比多少同样多多少课题:第二单元位置——上下前后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主题图以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过程与方法:经历上下、前后空间位置关系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认识物体空间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一定的辨别空间方位的能力。

教学用具:课件,交通情景挂图,十二生肖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位置师:现在交通便捷,而且有序,大家都很遵守交通规则,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请看画面。

(画面一: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画面二: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二、探究新知(1)教学“上、下”的位置关系。

①观察画面,认知“上、下”的位置关系。

师:这么有序的交通,你知道是什么在指挥吗? (红绿灯)师:对,是红绿灯,它们的作用可真大。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里的红、黄、绿灯是怎么摆的呢?与同桌小朋友轻声说一说。

联系实际提问:刚才,同学们把3盏灯的上、下位置关系说得很清楚,(板书:上下)再看看,在我们的教室有这样的上、下位置关系吗?我们的身体上呢?②练习。

把数学书放存课桌的上面,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然后把你的双手压在文具盒上面。

说一说,数学书上面是什么?你的双手下面是什么?(2)教学“前、后”的位置关系。

①认知“前、后”的位置关系。

下面,请小朋友继续看画面,绿灯亮了,汽车继续前行,这时,画面上有几辆车,你能不能用“前、后”来说说它们又是什么位置关系呢?学生交流。

(教师适时板书:前、后)师:你喜欢哪辆车,就用“前、后”说说它的位置。

⑦练习。

a.出示十二生肖图,让学生说说谁排在最前面,谁排在最后面,谁排在谁的前面,谁排在谁的后面。

b.教室里的座位也有前、后这样的位置关系,看看你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也可以说,你在这个同学的在另一个同学的(被念到的同学请站起来)。

还可以问:从前往后数,他的前面有几个人?后面呢?三、运用知识.巩固练习(1)师生一起玩“做一做”的游戏。

然后同桌两人出座位玩边说方向位置边拍手的游戏。

(2)做“说反话”游戏。

四、质疑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师指着板书) “上”“下”“前”“后”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你能向老师这样举例子说明吗?学会了“上、下、前、后”的位置知识,我们就要懂得在生活中将它们进行应用。

请小朋友回家后结情境给父母说一说生活巾的“上、下、前、后”。

课题:左右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主题图以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左、右”的相对性。

(2)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过程与方法:经历“左、右”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认识物体空间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簧关系,能正确确定“左、右”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景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教学用具:教师:课件,水果。

学生:铅笔、橡皮、铅笔盒等学具。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初步认识“左”和“右”(1)活动一:认识汉字“左”“右”。

’①教师:老师知道你们没上学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好多字了,对不对?出示汉字:左、右②教师:谁认识这两个字?认识的同学请把手举得高高的。

③教师:你们真棒!那么多同学都认识!你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你用右手做什么?(2)活动二:介绍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