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采样的质量保证-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土壤监测的全程序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土壤监测的全程序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发布时间:2021-11-19T09:12:36.96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6月18期作者:罗岭丽[导读] 土壤环境监测时间界限长、空间范围大、参与人员多、技术难度高,罗岭丽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市,510000摘要:土壤环境监测时间界限长、空间范围大、参与人员多、技术难度高,要想保证监测质量并不容易。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快推进对土壤环境监测质量保证问题的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在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中,从样品采集、运输流转到实验室分析,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质量控制措施应覆盖土壤环境监测过程每一环节。
本文针对土壤监测全程序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方法等进行了分析,为土壤环境监测的能力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壤监测;全程序;质量控制引言土壤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就必须做好对土壤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但近年来,我国各地土壤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部分地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超标,酸性化趋势严重,这导致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群众身体健康都大受影响。
因此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与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立足这一背景,本文就土壤环境监测与监测质量保证相关问题做具体分析。
1土壤检测的基本要求1.1监测人员及能力要求土壤环境监测人员的能力决定着土壤监测质量的高低。
监测人员可以分为进行技术业务的人员和进行环节掌控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根据土壤环境监测的环节,可以在编制方案、采样、运输、分析、数据审核、报告编制等环节分设不同的技术人员,提高整体流程的专业性,监测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监测能力要确认及授权,以高素养高技术水平完善监测的各个环节,降低质量风险。
1.2合理配置仪器设备监测仪器作为监测的主力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仪器的配备需要根据所需土壤环境监测的指标来设置。
设备的作用涵盖整个监测流程,配备检定或校准合格的必要监测仪器包括采样仪器、预设处理仪器、便携式分析和实验室分析等仪器。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摘要】土壤监测是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作,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保障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监测过程中,需要采取各项质量保证措施,如严格执行标准操作流程、严格设备设施的维护管理、加强数据分析和解释等。
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质量控制样品、定期校验仪器等手段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也将不断完善和提高,以更好地服务于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才能为土壤质量的改善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土壤监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监测过程、数据质量、标准操作、设备维护、数据分析、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是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
土壤作为自然界中重要的环境要素,承载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人类的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土壤进行监测并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是保障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生态保护的关键环节。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旨在保证土壤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可靠性,确保监测结果能够反映土壤环境的真实状况。
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措施、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标准操作流程的建立与执行、设备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以及数据分析和解释的质量保证等方面都是确保土壤监测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深入研究与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和可比性,还可以为土壤环境保护与土壤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加强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实现优质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措施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措施是确保土壤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重要步骤。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摘要】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在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监测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土壤质量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土壤资源。
监测方法包括采样、分析等,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保证措施包括人员培训、设备校准等,保证监测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措施则是在监测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方法,保证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和一致性。
数据处理是整理和分析监测数据的过程,为决策提供支持。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在于保护土壤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未来发展方向是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监测效率和精确性,为土壤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支持。
【关键词】土壤监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监测目的、监测方法、数据处理、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是土壤监测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壤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在土壤监测中,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是保障监测结果科学可靠的基础,对于土壤环境状况的准确评估和有效监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是通过建立严格的监测体系和规范的监测流程来保证土壤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这包括监测设备的校准与维护、监测人员的培训与考核、质量控制样品的运用等方面。
只有确保监测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则是在监测过程中设置一系列的质控措施来检验、评价和控制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包括现场质控、实验室内部质控、实验室间比对等方面。
通过统一的质控标准和程序,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监测数据中的错误和偏差,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土壤监测中,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只有通过严格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才能保证土壤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撑。
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重视,不断完善监测体系和质控措施,提高土壤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土壤监测的全程序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土壤监测的全程序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摘要:对于土壤监测工作而言,要想获取的监测数据具有准确性、完整性以及精密性,那么就需要做好土壤监测全程序的质量保证以及质量控制工作。
该工作包括有设备、人员、机构、样品采集、实验室质量控制分析以及审核数据等全部步骤。
关键词:土壤监测;全程序;质量控制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就是土壤,且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还是人们生存不必可缺的物质。
土壤环境情况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直接影响,同时还关系到人体健康以及农产品的使用安全,而土壤环境情况需要通过土壤监测进行判断。
环境监测关键的技术以及管理内容就是质量保证,为了使监测所得的数据具有有效性,那么就需要全过程地监控质量,从各个方面选择适合的条件并加以控制。
1 土壤监测要求1.1组织机构测土配方标准化验室,有着健全的全程序质量控制和保障的运行体制,能够将监测质量保证和控制要求全方位落实,且可以控制全程序监测质量。
1.2人员要求土壤监测工作的全体人员都需要进行专业的考核以及培训工作,之后通过考核之后才能够持证上岗。
如果上岗人员的证件没有发放下来,需要在有证人员的指导下展开操作,监督人员还需要对该人员的所有操作负责。
1.3仪器设备要求在监测过程中所使用到的仪器设备需要符合国家强制检定的标准,在应用之前要通过有关部门的检查,只有符合标准之后才能够投入使用。
如果有关仪器设备不再强制检定的区间中,有关化验室和所在的单位需要自行检查,在符合要求之后需在有效期内使用。
另外,化验室需要制定仪器设备管理规定和维修保养措施,记录好设备的应用情况。
2 样品采集质量控制土壤监测的关键一部分内容就是土壤样品采集工作,且是分析土壤监测的根本条件,土壤监测需要获取准确、典型性且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
若是布点采样工作可行性不足,那么采集到的样品就不具备代表性以及典型性,即便数据处理以及样品分析过程再精确也没有用。
2.1监测方案土壤监测需要安排专门的项目负责人,并在现场调查以及收集资料的情况下设计监测方案,监测时需要严格根据制定的方案执行,其中内容需要包括下面几点:监测点位、监测任务来源、监测分析方式、监测频次以及质量控制好保证要求等。
土壤采样质量控制措施
土壤采样质量控制措施1.采样点选取:选择合适的采样点是确保土壤样品代表性的关键。
应根据规模、农作物种类、土壤类型等考虑,采样点应覆盖整个农田或研究区域,并在地形、土壤类型、植被等方面进行细致描述。
2.采样器具准备:采样器具应干净、无杂质,并通过清洗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使用不锈钢铲子或土壤钻等专用工具进行采样。
3.采样深度:土壤中养分、微生物和其他理化性质有明显的深度变化,因此采样深度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一般情况下,0-20厘米或0-30厘米为常见的农田土壤采样深度。
4.采样过程:在采集土壤样品之前,务必将表层杂质如树叶、草屑等清除干净,避免其干扰分析结果。
采样时尽量避免手接触土壤样品,可佩戴手套,以防止样品被外界污染。
5.采样数量:采样数量应根据采样目的和实验要求确定,一般情况下推荐采集不少于10个样品。
此外,在统计分析中,需根据具体情况选取适当的样品数量以保证统计的可靠性。
6.样品包装:采集的土壤样品应放入干净的塑料袋或玻璃瓶中,严禁用其他材质包装,避免样品发生化学反应或挥发的物质被吸附。
同时,样品包装需要标明采样点编号、采样深度、采样日期等信息。
7.运输储存:采集好的土壤样品应尽快运送至实验室,避免样品在采集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阳光直射或其他恶劣环境中。
在运输过程中,样品需妥善包装,防止泄漏或样品变形。
8.质量控制样品: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应配套使用质量控制样品进行检测,如使用标准物质、空白样品和复样等。
这些样品能够用于校正仪器误差、评估分析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9.实验室分析:土壤样品送到实验室后,应按照测试要求进行分析。
实验室应具备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设备校准、样品检测、分析方法验证等。
同时,及时记录和备份分析数据,以便后续对结果进行查找和核实。
10.数据处理:土壤样品分析结果应经过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应根据实验要求和采样目的进行数据分析,如平均值比较、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以获取可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是对土壤中有害物质含量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以评估土壤环境质量和污染程度的工作。
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全过程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分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内容及措施。
一、样品采集质量控制1.选择合适的采样地点:根据监测目的确定采样点位,并结合当地土壤特点,选择典型、代表性的采样点位。
2.采样过程标准化:采用统一的采样工具、方法和标准,确保采样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3.选择适当数量的样本:根据监测目的和地理分布特点,确定采样数量,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二、样品保存和运输质量控制1.样品保存:采样后立即进行样品的处理和保存,严格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样品保存,避免样品的二次污染和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
2.样品运输:在采样后及时将样品送往实验室,避免样品的质量受损。
三、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1.实验室质量体系建立:建立符合国家要求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相关的档案记录、检测设备管理、操作规范等。
2.校正和验证分析仪器:定期对实验室使用的仪器进行校正和验证,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3.实验人员培训和考核:进行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包括仪器操作、分析方法、质量控制等方面,并建立考核机制,提高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
四、数据分析和质量控制1.数据整理和统计:对实验室分析结果进行整理和统计,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2.质量控制参数计算:根据监测方法和相关标准,计算出各项质量控制参数,如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等,评估数据的可靠性。
3.异常数据分析和处理:对于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查找异常数据的原因,如样品损坏、污染等,并进行重新检测或剔除。
五、结果报告和质量控制1.编制监测报告: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编制监测报告,确保报告内容准确、完整。
2.质量控制审查:对制作的监测报告进行质量控制审查,确保报告内容和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包括样品采集、保存和运输,实验室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操作规范,严格控制和监督各个环节中的质量问题,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摘要: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关于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推动解决突出土壤污染问题的实施意见》(环办土壤〔2019〕47号),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变更前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之间相互变更的,原则上不需要进行调查,但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中环卫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用地变更为住宅用地的除外。
经调查地块的地块潜在污染识别,根据资料分析和现场踏勘情况,监测数据,编制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编制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关键词: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引言基于场地环境初步调查的目的和原则,确定本场地环境初步调查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地块潜在污染识别,根据资料分析和现场踏勘情况,监测数据,编制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初步采样分析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编制报告的核心基础。
1质量保证和控制措施在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交接等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管理程序。
为避免采样设备及外部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样品,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如下:1.1 采样、制样质量控制(1)设备校正和清洗防止采样过程中的交叉污染。
钻机采样过程中,在第一个钻孔开钻前进行设备清洗;连续多次钻孔的钻探设备进行清洗;同一钻机在不同深度采样时对钻探设备、取样装置进行清洗;与土壤接触的其他采样工具重复利用时进行清洗。
清洗过程中使用清水。
(2)样品采集质量控制现场采集质控样包括现场平行样、设备清洗样、运输空白样等。
平行样是从相同的源收集并单独封装分别进行分析的单独样品;设备清洗样是采样前用于清洗采样设备,与监测有关与分析无关的样品,以确保设备不污染样品;采集土壤样品用于分析挥发性有机物指标时,每次运输采集至少一个运输空白样,即从实验室带到采样现场后,又从采样现场带回实验室的与监测有关并与分析无关的样品,以便了解样品在运输途中是否受到污染和样品是否损失。
(3)样品流转质量控制装运前核对,在采样现场样品必须逐件与样品登记表、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分类装箱;所有采集到的样品当天转运到实验室,最大限度减少样品的流转时间。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土壤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为了保障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是指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对土壤进行监测与评估,明确土壤的质量状况,并制订相应的保护和修复措施,以确保土壤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环境要求。
本文将从土壤监测的必要性、监测方法以及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土壤监测的必要性1. 了解土壤质量状况通过土壤监测,可以了解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分布及迁移规律,了解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从而判断土壤质量是否达标,是否适宜用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等方面。
2. 发现土壤污染问题通过土壤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土壤中的大气污染物、化工废弃物、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是否超标,以及土壤是否受到了污染,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与保护。
3. 提高土壤利用效率通过土壤监测,可以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土壤的种类和特性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提高土壤的利用效率,保证农作物的生长质量。
1. 实地调查与采样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情况、周围环境等信息,选择合适的采样点,按照一定的规范采集土壤样品,以获得代表性的样品。
2. 实验室分析与测试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至实验室,对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与测试,获取准确的监测数据,为后续的评估和决策提供依据。
3. 数据处理与评估对实验室测试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土壤质量的评估结果,判断土壤是否受到污染及污染程度,为制订保护和修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土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1. 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规划根据土壤监测结果,国家和地方应制定相应的土壤污染防治规划,明确土壤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保障土壤质量提供政策保障和法律依据。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承载着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随着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土壤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土壤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对土壤的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土壤监测是确保土壤质量不受污染和破坏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采集和分析,可以了解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和分布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
土壤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科学的技术手段。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
在进行土壤监测之前,需要根据具体的监测目的和需求确定监测的参数和检测指标,从而确定监测的方案和方法。
还需要合理选取监测样品的采集点和采样数量,确保监测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记录和档案,做到数据的存储和管理规范。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需要选择合格的监测机构和技术人员。
监测机构应当具备相关的资质和认证,并且具备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和检测技术。
监测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监测设备和进行数据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机构还应当进行定期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确保监测结果的质量保证。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
目前,土壤监测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光谱技术、化学分析和生物监测等。
这些技术手段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需要根据具体的监测对象和监测需求进行选择和应用。
还需要不断引入新的监测技术和方法,以适应不同污染物的监测需求。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需要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监测结果应当经过科学的数据处理和解读,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和评价。
还需要将监测结果与相关的标准和规定进行比对,判断土壤质量和污染程度。
只有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才能够为土壤治理和修复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确保土壤质量的重要保障。
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发布时间:2023-02-16T09:10:22.659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19期10月作者:冯伟[导读] 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关于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推动解决突出土壤污染问题的实施意见》(环办土壤〔2019〕47号),冯伟辽宁天元环保监测有限公司辽宁省本溪市 117000摘要: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关于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推动解决突出土壤污染问题的实施意见》(环办土壤〔2019〕47号),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变更前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之间相互变更的,原则上不需要进行调查,但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中环卫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用地变更为住宅用地的除外。
经调查地块的历史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监测数据,如得出调查地块及周围区域当前和历史上均无可能的污染源,地块的环境状况可以接受,调查活动可以结束,应当编制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关键词: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引言基于场地环境初步调查的目的和原则,确定本场地环境初步调查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地块潜在污染识别、根据资料分析、现场踏勘、数据监测,根据资料分析、现场踏勘、监测数据情况,如得出调查地块及周围区域当前和历史上均无可能的污染源,地块的环境状况可以接受,调查活动可以结束,编制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编制报告的核心基础。
1.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根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9)工作程序,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是以资料收集与分析、现场踏勘、人员访谈为主循序渐进的过程,目的为确认地块内及周围区域当前和历史上是否存在可能的污染源。
我公司技术人员了解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掌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及人员访谈的主要内容,同时质量控制人员对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进行了质量上的严格把控。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土壤监测是指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土壤进行采样、分析和评价,从而获取土壤质量的相关信息。
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是土壤监测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在维护土壤质量的稳定性、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土壤监测质量保证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保采样的代表性和规范性。
土壤监测的第一步是采样,采样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对于采样过程需要进行严格的规范和控制,以确保采样的代表性和规范性。
2. 确保实验室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室分析是土壤监测的关键环节,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对实验室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实验室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
3. 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是对土壤监测质量的最终检验,只有监测结果真实和科学,才能为土壤质量的评价和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1.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土壤监测质量的重要保障,只有有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为土壤监测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
2. 严格把关采样和分析过程。
采样和分析过程是土壤监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需要对采样和分析过程进行严格的把关,确保其符合监测要求和规范,并且对环境和设备进行相应的检测和维护,以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 建立标准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方案。
针对土壤监测,需要建立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方案,以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保证监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可信度。
以上所述就是关于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一些相关内容,土壤监测是保护土壤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保障土壤监测的质量,确保土壤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对于促进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次土壤普查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
第三次土壤普查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为了保证第三次土壤普查的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质控与保证措施。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措施:1.计划与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在进行土壤普查之前,应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和设计方案,确保普查的目标和任务清晰明确。
同时,还应进行科学的样本设计,确保样本能够代表被调查地区的土壤情况。
2.培训与标准化操作:在普查实施前,需要对参与普查的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普查工作的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
此外,还需要严格按照普查手册和操作规范进行实地操作,确保操作的标准化。
3.样品采集与处理:土壤样品的采集是整个普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保证样品的质量,需要严格按照采样点确定的要求进行采样,并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在采样后,还需要对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比如去除杂质和分析前的预处理等。
4.实验室分析与质量控制:普查样品的化学分析需要在实验室进行。
在实验室分析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控制措施,比如引入标准样品进行准确校准,进行空白样品和质控样品的分析,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数据录入与管理:普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需要进行及时和准确的录入和管理。
为了保证数据质量,应建立科学的数据录入和管理系统,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数据录入和审核,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6.抽查与核查:为了验证普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可以在普查过程中进行抽查和核查。
比如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可以随机抽取部分样地进行复查,以验证普查员的工作质量和数据的准确性。
7.结果报告与评估:普查结束后,需要及时编制普查结果报告,并进行评估。
报告应包括普查过程中的各项数据、统计结果和结论等,同时还需要对整个普查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以便改进和提高下一次普查的质量。
总之,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可以有效保证第三次土壤普查的质量。
这些措施涵盖了普查的各个环节,包括计划与设计、培训与操作、样品采集与处理、实验室分析与质量控制、数据录入与管理、抽查与核查以及结果报告与评估等。
农田土壤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
农田土壤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我国土壤特别是农田土壤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农产品质量面临严峻挑战,为此迫切需要对农田土壤环境进行科学而有效监测。
本文首先介绍了开展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意义,分析了国内外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现状,提出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对农田土壤环境监测领域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农田土壤;环境监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1 概述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土壤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现耕地地力状况和环境质量状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受二、三产业的污染,土壤中酸性化趋势严重,部分农田重金属含量超标,既制约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又影响到农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迫切需要对耕地进行修复。
为了研究农作物生长规律,控制和治理土壤环境污染,有必要对土壤环境进行监测。
而且随着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土壤环境监测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和科研人员的重视。
开展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有利于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对土壤污染事故进行监测,对污染事故正确、全面地评价污染程度和进行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其次,开展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有利于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为农田土壤污染和农田土壤规划及风险研究等提供可靠的相关数据,也可为土地、土壤等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
因此,大力发展农田土壤监测技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国内外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现状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首先开展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研究。
然后日本、英国、瑞典、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展开了土壤背景值、农用土壤环境等的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并建立了相关的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系统,颁布了有关的法律、法规。
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对农田土壤环境监测起步晚,而且没有国外系统,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首先由中国科学院有关院所会同环保部门在北京、南京、广州等地区开展了土壤背景值、农用土壤环境等的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并于90年代颁布了一些与土壤环境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
土壤环境检测过程如何做质量控制
土壤环境检测过程如何做质量控制土壤环境检测是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土壤治理和农作物种植的决策和实施。
为确保土壤环境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质量控制。
本文将从样品采集、实验方法选择、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方面,详细介绍土壤环境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1.样品采集质量控制:(1)选择典型样品:按照国际标准或地方标准要求,选择典型样本点,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2)采样地点确定:根据样品特性和要求,确定采样点的位置和数量,并进行正确标记和记录。
(3)采样工具洗净:事先用纯水、去离子水或其他合适的清洗溶液,将采样工具进行前处理,以防污染样品。
(4)现场留样:现场对分析前的样品进行留样,以备不时之需。
2.实验方法选择质量控制:(1)选择可靠的分析方法:选用经过验证和认可的标准方法,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方法检核:定期进行方法检核实验,比对历史数据和参考值,检查方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平行样品:在每个批次分析中设置平行样品,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分析,评估实验方法的重复性和一致性。
3.实验操作质量控制:(1)仪器校准:定期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进行校准,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2)质控样品:每个批次实验中加入质控样品,用于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分析结果的可比性。
(3)空白样品:在每个批次实验中设置空白样品,用于检测实验过程中的污染情况。
(4)标准曲线:针对每个分析项目,建立标准曲线,用于样品浓度的定量计算。
(5)实验记录完整:实验过程中应当完整记录样品编号、测量数据、仪器校准记录等信息。
4.数据分析质量控制:(1)结果合理性检查:对于测量结果进行合理性检查,如是否超出了测量范围、是否与理论值相符等。
(2)重复性和一致性评估:对于平行样品和重复测定结果进行评估,计算相关系数和标准差,评估方法的重复性和一致性。
总结:土壤环境检测中的质量控制是确保测试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
土壤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土壤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加强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监督,坚持监测人员持证上岗;使用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并定期进行检定或校准,必要时进行期间核查;严格对报告质量把关。
让具有代表性、客观性、准确性的监测数据,为政策制定、技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更好地为土壤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一、样品采集、运输流转和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1、样品采集和运输流转的质量保证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对监测结果影响很大,采样造成的误差可能比分析测试的误差还要大。
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需严格按照HJ/T 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点位布设:为使所采集的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布点应遵循"随机"和"等量"的原则。
布点方法有简单随机、分块随机和系统随机三种;基础样品数量可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得出;布点数量要能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3个点,实际工作中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来确定。
样品采集∶样品采集通常按3个阶段进行,即前期采样、正式采样和补充采样,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突发性污染事故调查可直接采样。
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农田土壤采样、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城市土壤采样、污染事故监测土壤采样,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特点及方式,需按照相应的规定要求进行作业。
运输流转:在样品采集现场需认真填写采样记录、样品标签、样品信息登记表,与样品逐一核对无误后把样品分类装箱,并在运输过程中严防样品损失、混淆和玷污。
样品由专人送到实验室后,送样人和接样人应同时清点及核实样品信息,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双方各存一份交接单备查。
2、样品制备和保存的质量保证样品制备∶实验室需设风干室和磨样室,风干室应通风良好、整洁、无尘、无易挥发性化学物质,并避免阳光直射。
制样人员与样品管理员同时清点核实、交接样品,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
耕地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
耕地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摘要:耕地样品采集主要涉及到土壤样品的采集,在样品检测中,样品的采集是首要的和十分重要的一步,它决定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依赖于采样和测定两个方面,所以采样的质量控制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近年国家对耕地保护工作高度重视,耕地质量等级评价、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等国家级的项目都对数据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长期对此类项目的观察发现,通过CMA认证的实验室在监测过程中对数据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都控制的较好,因此正确地采集,保证被检样品具有客观性、均匀性、代表性是检验报告具有科学客观、正确性体现的重要基础。
一、土壤样品采集程序控制(1)采样时间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一般在春播之前和秋收之后。
(2)采样深度大田作物采样深度为 0 cm 〜 20 cm ; 蔬菜采样深度为 0 cm - 30 cm ; 果树采样深度为 0 cm 〜 60 cm , 分为 0 cm 〜 30 cm 、 30 cm 〜 60 cm 采集基础土壤样品。
如果果园土层薄( 〈 60 cm ) ,则按照土层实际深度采集,或只采集 0 cm 〜 30 cm 土层;用于土壤无机氮含量测定的采样深度应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主要根系分布深度来确定。
(3)采样点数量采样应多点混合,每个样点由 5 个分点混合而成。
(4)采样路线采样时应沿着一定的线路,按照“随机”、“等量”和“多点混合” 的原则进行采样。
一般采用“S”形布点采样。
在地形变化小、地力较均匀、采样单元面积较小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梅花”形布点采样。
要避开路边、田埂、沟边、肥堆等特殊部位。
混合样点的样品采集要根据沟、垄面积的比例确定沟、垄采样点数量。
(5)采样方法每个采样分点的取土深度及采样量应保持一致,土样上层与下层的比例要相同。
取样器应垂直于地面人土。
用取土炉取样应先铲出一个耕层断面,再平行于断面取土。
所有样品在采集过程中应防止各种污染。
果树要在树冠滴水线附近或以树干为圆点向外延伸到树冠边缘的 2/3 处采集,距施肥沟(穴)10 cm 左右,避开施肥沟(穴),每株对角采2点。
土壤采样质量控制方案
土壤采样质量控制方案
1.采样器具和设备的选择
为了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选择合适的采样器具和设备非常
重要。
通常使用的土壤采样工具有方形铲、直刀、圆形铲等。
选择采样器
具时,要注意其材质坚固、易清洗,并且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以防止
交叉污染。
此外,为了避免不同位置的土壤混合,通常每个采样点需要单
独的采样器具。
2.采样点的确定
在采样点的选择上,要保证采样点能够代表所研究区域的整体土壤特征。
通常,根据地形和土壤类型的分布,设置固定的采样点,并遵循一定
的采样密度进行采样。
同时,在采样点选取时要考虑土壤的植被覆盖情况、坡度、暴露情况等因素,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误差。
3.采样深度的控制
土壤采样深度的控制是保证采样的代表性和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一般
来说,土壤中有效根系的深度是决定采样深度的关键因素。
根据研究目的
和植被类型,确定采样深度,通常为0-20cm、0-30cm、0-60cm等。
在采
样时,要确保采样器具完全插入土壤,并且在其它因素不影响的情况下,
尽量保持一定的采样深度。
4.采样时间的选择
采样时间的选择对土壤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
常土壤采样的时间选择应避免在降雨后或降雨前进行。
因为降雨会影响土
壤湿度和水分含量,进而影响土壤质地和养分状况。
采样时,要选择早上
或傍晚的较低温度时段,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挥发损失对采样结果的影响。
土壤分中心
土壤分中心CERN土壤分中心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的5个专业分中心之一,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分中心负责CERN生态试验站土壤长期观测的质量控制工作,包括:提出长期监测指标和规范,通过组织仪器标定、提供标准样品、技术培训等进行土壤长期监测年度数据的质量控制,建立中国土壤长期监测数据库,为土壤与环境领域的国内外合作研究提供研究数据支持平台。
同时,围绕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通过生态系统的长期联网观测和研究,利用现代分析探测技术以及3S技术和模型方法等,在区域尺度上综合研究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及其环境效应;土壤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土壤资源环境的调控对策;建立区域和国家级土壤科学数据库和土壤资源利用决策支持系统,为国家和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方面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建议。
自1992年建立以来,土壤分中心围绕其职能开展工作,取得以下主要进展:(1)根据CERN 的统一部署,完成了土壤监测指标与观测方法等规范的制定与修订。
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写了《陆地生态系统土壤长期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规范》和《土壤科学数据元数据》,组织并参与编写了《农田生态系统野外监测手册》、《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监测手册》和《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监测手册》等;(2)通过对台站仪器的统一采购、人员培训与指导、数据在线质控平台构建、监测数据年度审核与评价等过程对土壤监测数据质量实施了有效控制;(3)在数据积累方面,除了CERN 土壤监测数据外,先后收集整合了土壤资源数据、土壤肥力数据、土壤环境数据、中国土壤微生物基因数据、典型区域数据、重大项目数据,并于2010年建立了中国土壤数据库,形成了土壤学领域较为完整的数据资源体系;(4)在土壤样品库建设方面,建成包含1个中心样品库和11个区域样品库的分布式土壤样品保存体系,增强了CERN土壤样品的保存和备份能力;整合CERN长期监测、重大科研项目、历史样品等不同专题来源的土壤样品6万余份,并针对已有样品覆盖度不高的区域补充采样1万余份,扩大了我国馆藏土壤样品代表性;(5)在平台建设方面,建成了CERN土壤监测数据在线质控平台、土壤空间数据可视化平台、土壤样品库管理平台、土壤科学数据中心,提升了土壤数据和样品资源质控、管理、共享的信息化水平,并同时为我国农业生产、国土规划、人民健康、生态环境研究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土壤样品采样的质量控制研究
土壤样品采样的质量控制研究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越来越受到重视,土壤样品的质量控制也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土壤样品采样的质量控制研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采样点的位置土壤样品的采集必须保证采样点的位置准确,以免采集到不代表研究区内真实土壤的样品,例如,过于靠近道路、建筑物或排放口等区域。
因此,在采集前进行仔细的勘测工作是必要的。
2.采样器的选择采样器的选择是采样前的关键一步。
通常采用的土壤采样器有手动型和电动型两种。
手动型采样器适用于一些不易到达的地方,采样量较小的情况。
电动型采样器采样效率高,适用于大面积的土壤采集。
选择合适的采样器可以提高采样的精度和效率。
3.样品数量的确定采样点的数量在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的前提下,应尽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术语“样品数量”通常指的是采样点的数量。
根据美国环保局的要求,《土壤现场调查手册》(EPA/600/R-93/122)建议对于小型污染区域,每250平方米设置一个采样点;对于大型污染区域,每10,000平方米设置一个采样点。
在采样前确定合理的采样点数量有助于节约采样时间和成本、提高采样效率。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不同深度区域内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采样前,应考虑采样深度。
土壤标准采集深度为0-20cm,深入到0-30cm或0-50cm。
不同研究目的也有不同的采样深度要求。
1.样品保存采集后的样品应放在塑料袋或玻璃瓶内,并在样品标签上详细记录样品来源、采集时间、采样器型号和采样位置等信息。
同时,在采样后,样品应尽快送到实验室,以避免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变化。
2.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在分析前,样品需要经过一系列处理,包括干燥、粉碎、筛分等。
在这一过程中,严格控制操作流程,避免操作不当导致采样误差的发生。
同时,还需要对干燥前后的样品重量进行检查,确保采样和分析准确无误。
3.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包括校准仪器、采用标准经验进行实验操作、重复检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土壤状态和变化的信息
• 参考和背景信息; • 某一土壤性质(化学、物理、生物)的退 化或改善; • 土壤的生态功能; • 土壤的生产力功能; • 短期或长期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改变和 人类管理活动
数据质量目标
• 目标: 确保长期观测的规范性、可靠性、可比性 和完整性,为长期生态学研究和国家决策提供 数据支持和相关信息服务。 包括: 准确度,精密度,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
定义研究的边界
• 空间:样地,站区调查点和站所代表生态 系统分布区; • 时间:100年尺度 • 洛桑试验站建议:在确定长期试验的面积 时,要考虑时间尺度,保证今后的裂区试 验,目前的农田监测采样地只能满足监测 需要。
3. 采样地背景信息
4.对现存数据的评估
• 了解土壤性质的时空变异性 • 在目前采样设计下的不确定度 • 需要改进的问题
土壤采样的质量保证
CERN土壤分中心
2007,11,20
内容
•数据质量目标 •质量保证计划 •采样操作规程 •质量保证措施
一、数据质量目标
CERN土壤监测目标
观测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驱动下不同生态 系统土壤质量(肥力、环境和健康质量) 的长期变化动态和规律,分析土壤变化的 原因和各驱动因素的相互关系,提出土壤 管理的优化模式。
二、质量保证计划
为实现数据质量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措 施,包括采样过程中质量控制实践的 行政和管理手段。
制定质量保证计划的步骤
• 明确采样目的; • 了解所需的数据类型和研究边界; • 了解采样地点的背景信息; • 对现存数据的评估; • 制定采样计划 • 质量保证目的和质量保证规程
1.采样目的
定位监测土壤质量变化 定期对土壤表层(耕层,每年)和土壤剖面 的理化性质(每5年/10年)进行测定,研究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研究站代表区域土壤质量变化 定期对站代表区域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定, 通过采集表层样品,提出站所代表区域当前 土壤养分状况; 特点:不严格区分土壤的发生层次
年 2005 2006 采样深 度 0-10 10-20 0-15 OM 均值 6.57 8.96 标准差 2.97 2.21 n 6 12
具体评估指标
准确度:用分析考核样的准确度评估; 精密度:样地表土样品重复>=6;剖面样>=3;评估分析的 精密度; 代表性:综合观测采样地与区域调查点结合; 可比性:样地固定,采样时间统一,分析方法统一,年度变 异在一定范围内; 完整性:关于监测的背景信息(样地管理,特殊事件记录, 社会经济信息,采样/分析方法)需完整.
农田土壤空间变异
12个农田综合观测采样地空间变异调查结果 项目 有机质 碱解氮 有效磷 速效钾 变异系数 5~27% 2~34% 20~74% 7~88.5%
土壤性质时间变异性
• 土壤性质在时间上变化受管理措施(施 肥、灌溉、耕作、收获)、环境因素(气 候或微气象条件)、植物生长的影响。 • 如需比较不同年份的季节性变化,则采样 时间需要控制在同一时间段内。 • 为联网比较,CERN年度采样统一定在作物 (植物)收获后的8-11月进行。
森林土壤不同月份土壤硝态氮动态
观测的不确定度评估
• 观测水平的必要标志 • 观测方法(溯源、标准)的要求 • 联网比对和能力验证的需要
数据的不确定度
• 不确定度的表达 可用平均值的标准偏差或数据集的标准偏差 表示 • 置信区间: 如果测量值是正态分布,置信界限相对平均 值是对称的,对于95%的置信区间置信界限近 似为平均值上下的2 个标准偏差.
其它监测目标
识别短期-中期-长期环境变化影响(变幅、频
度、重要性和概率); 土壤化学、生物学、物理性质的变化和动态过 程; 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分人类活动与长期天气变 化引起观测变异的差别; 本地污染物与长距离传输污染的区别; 生产力评估 生物多样性评估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土壤质量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土壤性质的时空变异性
• 空间: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变异,由自 然因素(母质、地形、植被)和人为因素 (耕作、施肥)引起。空间变异随采样面 积增大而增加,深层土壤性质的变异大于 表层土壤性质的变异。 • 长期观测以时间上的变化为主要观测对 象,需调查采样地空间变异的水平,保证 不同时间采集的样品具有空间一致性。
采样目的
土壤背景调查和编制土壤图 按土壤类型和剖面的发生层次采样,分析 项目包括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矿物性质及 生物、物理的形状。通常是一次性的。 安全性评价 要在某一地区或地点查明有潜在危险的污 染状况,需要净化采样工具,根据特定条 件制定采样计划。
2.所需的数据类型
• 本底和参考:土壤分类、剖面层次、样地 背景、监测初期样品,本底(矿质全量、 微量元素和重金属、颗粒组成),初始土 壤理化特征; • 土壤肥力和碳氮变化:OM,氮,大量和中 量元素,微量元素,pH,容重 • 土壤风蚀:颗粒组成 • 空气污染:pH,S,N • 土壤污染:重金属,有机污染物
会同站综合观测场表土有机质数据分布频度图
(1998-2005)
均值:37.6,中位数:35.7,标准差:11.3, 标准误:1.35;
会同站综合观测场表土有机质逐年观测均值和不确定度 80 70 60
OM(g/kg)
50 40 30 20 10 0 1 2 3 4 5 年(起始年:1998年) 6 7
不正确采样方式引起的不确定度
• 缺乏代表性:采集的样品不能代表真实世界 (采样区的代表性、采样方式、采样时间 等); • 空间变异性:无法通过随机大样本取样克服 的变异性。 • 概念不清:1)未区分腐殖层和矿质土壤 2)每年采样深度有变 3)用剖面样代替表土混合样
采样误差实例
• 由农田剖面样替代表土混合样形成的误差
平均值 均值+2S 均值-2S
不确定度的来源
• 不确定度来自数据获取的全过程:包括采样 设计、采样、前处理、分析、数据计算和录 入。 • 据EPA统计,近90%的土壤数据变异来自空间 或时间变异,8%的变异来自采样,2%的变异 来自分析。 • 随机采样误差:与随机样本数相关,例如表 土混合样至少应15-30个点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