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

合集下载

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谢荣平一、教学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要重视朗读,形成良好的语感;要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积累运用“苋菜、腌腊、络子、车胤、囊萤映雪、曾经沧海难为水“等词语。

2、了解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以及高邮咸鸭蛋的特点。

3.朗读品味,感受作者闲适自由、诙谐幽默、雅俗共赏的语言特色。

4.体会作者浓浓的乡情,激发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故乡热爱。

教学重难:朗读品味语句,感受鸭蛋中独特的情趣及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激发学生对生活、习俗、故乡的热爱。

教学方法:为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标》要求,采用创设情境法、点拨启发法,朗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等教与学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忆端午1.根据多媒体出示的相关诗句和食品图片猜中国的传统节日。

2.欣赏端午风俗的图片,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写端午节会选择写哪方面。

【设计理念】根据诗句和特色食品来猜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将古诗与传统节日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学作品的教育,欣赏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设想自己写端午节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本环节设计体现了课标中规定的“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

(二)初步感知,说风俗1.多媒体投影生字词及作者简介2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圈点勾画重要词句,听读完后分别为第1段,2、3段,第4段拟一个小标题。

(端午的风俗,高邮的鸭蛋,端午的鸭蛋)3.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如果你是江苏高邮的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哪几种风俗?【设计理念】本环节初步感知课文,让学生拟小标题,既明确行文思路,又锻炼学生高度概括的能力;让学生找出高邮端午的习俗,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家乡风俗的,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初中教案《端午的鸭蛋》

初中教案《端午的鸭蛋》

初中教案《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学会作者通过观察、体验、感悟来写作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习俗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 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教学难点:1. 学会作者通过观察、体验、感悟来写作的方法。

2. 感受作者对家乡习俗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

2. 提问:你们对端午节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发言。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查找字典理解其含义。

2. 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生字词,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1. 教师提出问题:课文讲述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作者通过观察、体验、感悟来写作的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习俗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 学生分享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七、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端午节的习俗。

2. 学生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习俗,学会了作者通过观察、体验、感悟来写作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端午的鸭蛋》的主要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能够把握作者通过描写鸭蛋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端午的鸭蛋》的主要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2. 教学难点:(1)作者通过描写鸭蛋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引导学生对端午节有一定的了解。

(2)提问:你们知道端午节的特色食品是什么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端午的鸭蛋》,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小组讨论,学习生字词,并理解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通过描写鸭蛋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举例讲解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进行课内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提供相关素材,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运用所学技巧。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端午的鸭蛋》,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家乡习俗的作文,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作文内容充实,细节描写生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端午的鸭蛋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端午的鸭蛋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3. 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方言词语的理解。

2. 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引导学生思考:端午节对我们有什么特殊的意义?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探讨:4. 课堂拓展:(1)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端午节习俗。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思考端午节的意义。

5.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家乡端午节习俗的短文。

3. 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3. 情感态度评估: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了解学生对亲情、友情的认识和珍惜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

2. 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端午节相关活动,如包粽子、挂艾叶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学课件鲁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学课件鲁教版五四制

避邪:避免或驱除邪恶。
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 莫名其妙: 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2.文章题目为端午的鸭蛋,文章从哪里开始写 的? 文章从家乡端午的风俗写起。
3.这样写是否脱离了题目?
没有脱离题目。作者在端午的习俗中介绍 了鸭蛋,这样写水到渠成,自然过渡到写 “端午的鸭蛋”。
4.划分结构,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l) :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 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 的怀念。 第二部分(2—3) :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 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4—6) :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 午的鸭蛋。
端 午 的 鸭 蛋
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yìn náng huáng jīn jí
怀念 热爱
1.作者在文中说“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 大高兴的”是腌蛋”一条,有什么 作用? 3.“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 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 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这几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4.“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 已。”“惊奇不已”的“已”是什么意思?这个句 子有什么特点?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 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 多,可以成批输出。”
3.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家乡鸭蛋 的特殊感情? 家 乡 的 鸭 蛋
名 声
热爱 自豪
特 色
4.端午的鸭蛋给作者的童年带来哪些乐趣? ①打络子 ②挑鸭蛋 (详) ③装鸭蛋 ④挂络子 (详) ⑤吃鸭蛋 ⑥玩蛋壳 (详) 囊萤映雪的故事(联想)
1.作者在文中说“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 是不大高兴的”是为什么?这句话表达作者什 么感情?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端午的鸭蛋》,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作者对家乡习俗的怀念之情。

2. 学习并掌握本文中的重点字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端午的鸭蛋》。

2. 生字词学习:端午、鸭蛋、故乡、习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阅读与理解,生字词的掌握。

2. 难点:理解作者对家乡习俗的怀念之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课文《端午的鸭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讨论作者对家乡习俗的怀念之情。

4. 学习生字词,巩固语文基础。

5.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习俗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情况。

2. 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观察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合作学习的效果。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关于家乡习俗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家乡的文化。

2. 邀请家长或专业人士来讲解端午节的习俗和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首关于端午节的诗歌或短篇小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表现,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的进步。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总结:1. 在课程结束后,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回顾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端午的鸭蛋》教案8

《端午的鸭蛋》教案8

《端午的鸭蛋》教案8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数是写各地的节日风俗,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

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

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细读此文,在欣赏作者优美语言的同时,还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本课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目标: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特色,感受文章的情趣。

山东省荣成市八年级语文上册2端午的鸭蛋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山东省荣成市八年级语文上册2端午的鸭蛋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端午的鸭蛋》备课思路:【教学目标】1.领会作者热爱家乡、珍爱民俗文化、怀恋美好生活的深厚情感。

2.探究写作技巧,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

3.体验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人生趣味,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和诗意。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平凡事物中蕴含的情感和平淡生活中的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法,赏析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联系传统,导入新课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2008年开始我们国家的法定假日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清明、端午、中秋)你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农历五月初五)我们这里过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吃粽子、吃鸡蛋等)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那么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呢?今天让我们一同欣赏“端午的鸭蛋”,去领略鸭蛋的神采,品尝鸭蛋的滋味,感受那无尽的生活乐趣。

(板书标题及作者)(设计意图:从中国的传统节日入手,贴合学生现实生活,便于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学生走进文本。

)二、自主学习(了解作者,检查生字词)1.作者汪曾祺(PPT呈现):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

小说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

汪曾祺散文注重表现“凡人小事”,能做到“以小见大”。

2.字词预习检查(PPT呈现):咂摸拧成小绳用酒和苋菜络子大襟车胤囊萤映雪三、预习检测(了解作者,检查生字词)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所写内容的不同,用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

提示:①(别具一格的)端午的风俗;②(别有风味的)家乡的鸭蛋;③(别有情趣的)端午的鸭蛋。

(板书)(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本是学生熟悉课文的第一步,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篇一:《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详案)《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授课人:灵璧中学张军年级:八年级时间:2021、05、19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诗激趣、导入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多媒体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

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读音2、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你感受到了什么?3、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三、合作探究、把握内容1、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令人惊喜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老字号”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质细而油多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色彩鲜艳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端午的鸭蛋(鲁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鲁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鲁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受对传统文化的怀念;3、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1、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怀念,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可查工具书)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腌( ) 门楣( ) 苋( )菜籍( )贯城隍( )庙车胤()下列多音字注意组词。

┍()__________ ┍()__________ 和┥嚼┥┕()__________ ┕()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肃然起敬:囊萤映雪:曾经沧海难为水:3、.快速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整体感知,圈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

然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4、请你打开记忆的宝库,写两句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诗句。

(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请同学们猜猜这句诗写的是哪一节日?(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5、搜集有关描写端午的文学作品、诗歌、民谣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仔细去品味这些蕴涵乡土气息的文字。

6、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生,江苏高邮人,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

解放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解放后长期担任编辑工作,后在一个京剧团任编剧,在此期间曾参与创作样板戏《沙家浜》的剧本。

1940年发表第一篇作品,1947年曾出版过短篇小说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羊舍的夜晚》,文革后出版《汪曾祺小说选》、《晚饭花集》等。

创作以散文、小说居多,八十年代之后,文学不再承载太多的政治功能,读者开始更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

鲁教版语文(五四制)初二上册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

鲁教版语文(五四制)初二上册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

鲁教版语文(五四制)初二上册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师:江苏高邮出过一名十分著名的作家——汪曾祺。

让我们一同看法一下这位作家。

PPT显示作家其人,生齐读。

〔汪曾祺,高邮人。

师从文学大家沈从文。

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地道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金庸称他是〝满嘴噙香中国味的作家〞。

他的文学作质量朴自然、平淡有味。

读后如饮醇酒,清厚绵长。

他写伟人大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在不经心、不刻意中成就了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师:汪曾祺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如此之深,因此有人就对他说:〝汪老,除了秦观,高邮——就您了!〞汪老听罢笑着说:〝我只能排老三,前头——还有高邮鸭蛋呢!〞汪老为何将自己排在高邮鸭蛋之后呢?恐怕事出有因,明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汪曾祺的散文名篇«端午的鸭蛋»。

师板书标题、作者。

二、了解目的,识记字词〔PPT显示教学目的:1.了解端午节的民俗风情。

2.品味汪曾祺散文的言语特征。

3.体会作者的故土情结。

〕生齐读,师强调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师:预习时有遇到较难识记的生字词吗?跟教员一同识记。

〔PPT显示生字词:汪曾祺qí系百索子jì倘假定tǎng咂摸 zā mo 门楣méi 城隍huáng 拧成小绳 níng 籍贯jí硝药 xiāo 大襟jīn 络子lào 腌腊yān吱 zī——用酒和huò〕〔生齐读两遍,师纠正强调咂摸 zā mo 吱 zī——等读音〕三、走进端午,感受习俗师:课文我们曾经预习过了,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习俗呢?请同窗们快速阅读课文,用以下句式概括作者家乡的端午节习俗。

〔PPT显示:不用说;也不用说。

单是就有有限兴趣。

不用说碧绿的菜畦,润滑的石井栏,矮小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用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瘦削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盈的叫天子〔云雀〕突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案

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汪曾祺【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受对传统文化的怀念;3、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自豪感情和对民俗民风的赞美【教学难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受对传统文化的怀念;【教学设想】一课时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非常不错||,大家知道得还真多||。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略)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鸭蛋络子)三、品读课文||,欣赏“鸭蛋”1、那么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品读2、3两段||。

小组合作||,提示: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

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以下同学尝试: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

③令人惊喜的……||,因为鸭蛋“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④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

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

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出示:
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
------汪曾祺散文的魅力
出示:
感谢汪曾祺!是他,让我们停下匆匆的脚
步,去体味这“凡人小事”的闲适、真实、鲜
活,获得一点清凉,一点宁静,一点“滋润”。
四、课堂小结
汪曾祺写故乡风味小吃和家常菜肴,其实是以另一种方式重回家园,梦回故乡。故乡是每一个在外的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但故乡其实也很简单,简单到可以是端午的各种风俗,可以是放黄烟子、挂鸭蛋络子等童年趣事,可以是一枚鸭蛋。对故乡的回忆,一点一滴都会渗透出诱人的温暖。
预设一:吃“十二红”
预设二:挂“鸭蛋络子”
1)挑鸭蛋
2)玩鸭蛋壳
小结过渡:鸭蛋为高邮人的端午节增添了许多的色彩、许多的快乐。那么,给高邮人带来这么多快乐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鸭蛋呢?
(二)鸭蛋特色
1、给高邮人带来这么多快乐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鸭蛋呢?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幻灯出示:这是的鸭蛋,我是从中看出来的。
资料介入:
咸鸭蛋和高邮鸭作为高邮的形象大使,自古就是进贡朝廷和馈赠亲友的名优土特产。900多年以前,北宋著名词人秦少游就曾以鸭蛋馈赠其师友——时任彭城(徐州古称)太守时的苏东坡。我们知道,东坡居士是一个最懂得人间真味的人,他吃过后盛赞高邮鸭蛋。300多年前,大文学家袁枚到过高邮,品尝过高邮鸭蛋,印象极佳,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腌蛋”条留下了记载。历代文人雅士为此还留下了美丽的诗句:“人家苇花里,放鸭满陂塘”,“百六十里荷花田,几千万家鱼鸭边”。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预设二:很多优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掩、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等词的读音、字形。

学习运用“肃然起敬、囊萤映雪”两个成语。

2.了解作者及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3.了解各地端午习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情趣,真正实现美读课文。

2.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增强语感。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教学重点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3.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是妙笔,还是赘笔?●教学方法1.文献法。

课前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包括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诗词荟萃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朗读法。

本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体会得出。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文章的风味来。

好的朗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文章的深意在朗读中自会呈现。

3.讨论点拨法。

4.涵泳品味法。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创设教学氛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同学交流)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江苏高邮,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二、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多媒体播放各地端午风情画。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端午的资料(文字资料或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交流,然后各组推荐较有价值的资料全班交流,图片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朗读或投影显示。

教师也可酌情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内容如下: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棕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

2.端午节的起源。

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各族英雄人物的说法也较盛行,这里面包括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岁暮捉鬼的钟馗、忠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等。

另有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

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汤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3.端午节的礼俗、食俗。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

后世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与食俗——诸如悬挂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丝、赐扇、沐浴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汤等。

无不出自避兵鬼、驱魔疠、止病瘟、强身体之目的。

4.端午节各地不同风俗。

较流行的有龙舟竞渡,也叫赛龙船,传说是为了拯救落江的屈原。

其他的活动还有插艾、贴符、挂图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1)给加粗的字注音。

腌()门楣()苋()菜城隍()庙(2)辨析形似字。

籍:藉:(3)释义并造句。

肃然起敬:囊萤映雪:任选四位同学回答,明确:(1)yān,méi,xiàn,huánɡ;(2)籍(jí,籍贯),藉(jí,狼藉;jiè,慰藉);(3)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地表示敬意。

囊萤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2.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尽可能读出文章的风味、情趣。

3.全班推选两位同学示范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

4.教师范读第2段,学生跟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意1.提问:请概括文章各段的段意,就文章的思路,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交流看法,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课文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第2、3段,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

第4段涉及端午的鸭蛋,着重写端午的“鸭蛋络子”。

第5段写吃鸭蛋、玩蛋壳。

第6段是补笔。

文章的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课文先从端午的风俗谈起,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有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然后介绍家乡的鸭蛋——高邮咸蛋,最后涉及正题,写端午的鸭蛋。

教师根据学生分析板书:端午风俗家乡鸭蛋端午鸭蛋2.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学生仔细读第1段,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还有一个风俗……”这些提示性的句子。

学生明确: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前五种较普遍,后两种较独特。

作者对家乡的鸭蛋难以忘怀,这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的普遍心理。

家乡、童年永远是一个人生命时空中的至爱。

文章洋溢着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与留恋。

一个小小的鸭蛋凝聚着情趣、诗意和作者的满腔深情。

五、布置作业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请写一段文字介绍你们家乡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模仿课文第一段的写法,以“家乡的中秋节,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为开头,100字左右。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品读课文,揣摩语言,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感受语言魅力;合作研讨,领悟作者的创作风格;体验生活,联系自身经历,介绍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延伸拓展,感受作品的深意。

[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学生朗读自己的写作片断,其余学生评点选出优秀的习作。

二、学生齐读课文(2~6),画出自己喜欢的文句,仔细体会本文语言特点,领悟汪曾祺的语言艺术1.学生品读课文,就自己喜欢的文句进行交流,并简述理由。

2.教师介绍汪曾祺的创作特点。

(多媒体显示)汪曾祺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

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

他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曾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他的语言一方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另一方面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令人读来韵味悠长。

3.学生自由选例品味评析。

生1:“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这一段多用短句,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

生2:“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些话都是朴素的“大白话”,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备感亲切。

生3:“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这段话初读,觉得很平淡,但细细咀嚼,又觉得韵味无穷。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

淡青色的蛋壳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

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生4:“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这两句,融入方言,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生5:“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这两句,典雅的文言词语、诗句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雅俗共赏。

生6:“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一句话幽默风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生7:“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绘声绘色,动感十足,取得了活灵活现的艺术效果。

4.教师总结:大家评析得非常好。

作者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5.学生齐读所评析的语句,再次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三、合作研讨,领悟创作风格教师提问,学生分组研讨。

提问:文章的开头大谈特谈家乡端午节的种种风俗,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为什么不直接切入“端午的鸭蛋”?明确:这正表现了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

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使下文写“端午的鸭蛋”变得水到渠成。

2.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你看呢?学生就此讨论,交流。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题目,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教师只需点明两种评价的角度不同,前者从结构严谨入手,后者从写作风格入手。

四、体验与反思教师提示:汪曾祺先生笔下端午的鸭蛋是那样令人神往。

掀开记忆的一角,尘封的岁月里留下了我们每个人金光灿灿的童年,请把你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介绍给大家听。

学生踊跃发言,师生共同沉浸在美好而又难忘的童年时光里,捡拾记忆沙滩上的贝壳。

五、课堂小结童年是一片海,幼小的我们光着脚丫,在海边嬉耍玩乐,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留在了我们的心海。

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六、延伸拓展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满汉全席洪烛满汉全席令我联想到清朝,联想到那由强大走向腐朽的朝代。

据说清入关以前也很朴素,所谓的宫廷宴席极其平民化,不过是露天铺上兽皮,众人围拢着炖肉的火锅盘腿而坐,类似于今天的野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