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元代山水画中的隐逸情结
元代山水画“逸格”的艺术特征研究
元代山水画“逸格”的艺术特征研究元代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山水画的出现和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山水画中最令人称道的是“逸格”画风,它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
本文将从构图、墨色运用、笔墨风格和意境四个方面对元代山水画“逸格”的艺术特征展开研究。
首先是构图,元代山水画中的“逸格”画风呈现出一种简洁而布局合理的构图方式。
画面布局简洁明快,注重造型和色彩的协调统一,追求简约而有力的表现效果。
一方面,画家在构图上追求整体和谐的美感,通过摆放山石、枯木等来营造出一种富有韵律感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另一方面,画家注重画面的空间感和景深感的表现,运用透视法将远近的山川、水面、建筑物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广阔的空间感。
其次是墨色运用。
元代山水画中的“逸格”画风以淡墨重彩为特点。
画家往往运用墨色的淡墨重彩,体现出大写意的笔法和不拘于细节的风格。
在笔墨的运用上,画家常常使用湿墨或干笔的写法,流畅而灵动,使山石、树木等形象凸现出一种自然和生动的气氛。
同时,画家注重墨色的浓淡运用,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和干湿程度的控制来表现山川之间的纵深感和立体感。
第三是笔墨风格。
元代山水画中的“逸格”画风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笔墨风格。
画家大胆运用写意的笔墨,追求笔墨的随心所欲和自由自在的表现。
画家以豪放和疏逸的笔法雄浑有力地描绘山石的形态,不拘泥于形象的细节,注重形象的整体感和意境的表达。
同时,画家在墨线的运用上喜欢使用“撕裂笔法”,通过用墨的重浓与淡薄之间的对比来突出画面的层次分明和形象的纵深感。
最后是意境。
元代山水画中的“逸格”画风追求的是一种宁静、清雅、温婉的意境。
画家通过山水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的宣泄。
画家善于捕捉自然界的变化和气象的流动,以自然景物为依托创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情趣的意境。
同时,画家注重意境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通过画面的构图、笔墨的运用和色彩的搭配等手法来创造和强化意境,使观者在欣赏山水画作品时产生共鸣和思考。
元代山水画所折射出的隐逸思想
元代山水画所折射出的隐逸思想
山水画在元代是历史上山水画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他们的绘画风格较宋之前的自然主义更加注重个人的心境和生活体验,有鲜明的个人笔墨图式。
士人追求隐逸,远离仕途,在诗词和山水间实现自己的人生归属和人格理想。
这些隐逸的士人有诗人、文人和画家,他们整日围在一起切磋诗词绘画,特别在山水画上倾心之多,开启了元代山水画发展的高峰。
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元代山水画与隐逸思想的关系。
在引言中论述了隐逸文化与山水画的渊源,以及元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士人隐逸成为普遍性。
第一部分阐述了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和隐逸思想的变迁,解读了隐逸文化和历代隐逸思想的内容,以此为序。
第二部分从元代山水画的隐逸特征,元代山水画的人格显现和元代山水画恬淡萧疏的笔墨意趣,阐述了元代山水画所折射的隐逸特质。
第三部分通过对元代山水画家和作品的解读,来表述元代山水画隐逸特征的表现形态。
第四部分论述了元代山水画中的隐逸思想对后世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最后得出隐逸思想对元代山水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具有开拓性。
中国山水画赏析-----元代
中国山水画赏析-----元代元代的山水画作,出现了不同以往的一些特点:一、士人是绘画创作的主体,画上题诗、题文在元代空前高涨,有的自题,有的互题,但都和元代山水画的作者多出于士人有关。
二、元画以高逸为尚,这是元代士人闲逸、苦闷、悲凉、委屈的精神状态所致,因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普遍十分低下,所以这些人渐渐放弃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而崇尚隐逸,追求清高。
倪瓒的“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最能代表元代绘画的精神。
元代初期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唐以来的山水画。
元代中后期,则出现了号称“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瓒。
作为移情寄兴手段的山水画,在元代画家手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画家的人格与个性,在笔墨技巧的探索上也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高峰。
天池石壁图天池石壁图元黄公望绢本浅绛纵139.3 X 横57.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以浅绛法为之,即勾皴之后施以浅淡赭石和花青,这种效果反映出文人画清逸之意,又切合江南山水明丽秀润的特点。
这一创造不仅为画界所推崇,而且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写山水诀》一书中,黄公望(1269-1354)从“三远”的角度讲述了视角的构建:平远、宽远、高远。
这幅《天池石壁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结构,它将众多细节集于一体,自身也不再只是刻画真实的苏州天池山,而是变为一篇关于山的各种面貌和表现的图画式论文。
陡峭攀升的山谷一分为二,虽然左侧的山谷很快掩映在迷雾之中,右侧的山谷中充满了精心描绘的岩石、树林、瀑布和房屋。
在山顶处,一座统御群领的险峰将两条沟壑联系起来。
黄公望直到50岁才拿起画笔,然而在很多评论家眼中,这位不怎么惹人注意的公众人物,虽然后来转而成为道教全真教的一员,仍被视为元朝(1279-1368)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黄公望受到五代(906-960)和北宋大师们的启发,特别受益于董源,他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表达对某些地点和众山的钟爱,并传递出它们的本质——气。
论元代山水画的意境表现及发展
论元代山水画的意境表现及发展摘要:元代山水画发展趋势是在重视对古代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立意。
突出的表现就是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随着文人画的繁荣,绘画作品中诗、书、画进一步密切结合而且成为普遍的风尚。
这加强了中国画的文学趣味,更好体现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山水画;书法;笔墨;神韵;传统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181-02元初山水画处于形式风格转型期,所以它表现出了与前代完全不同的风格,应受社会政治和审美潮流影响,画坛以文人画家为主,他们写意画力求返朴归真,工笔画则师晋素唐,这在赵孟頫的作品中表现的比较鲜明,这是由于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人从事绘画,其中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即后世所说的“元四家”。
他们的画的表现“隐居”、“高隐”、“小隐”以“出世成仁”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默”,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等。
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
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件者的心声。
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这也标志这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古代文人既谈圣贤书,又闻天下事,画中寄托了画者本身对事物的看法和观念。
一、元代山水画“文人画”思潮的发表及和书法的关系元代绘画的发展突出的是文人画。
士大夫的论画标准,以文人画在绘画中最超逸、最高尚、文人画强调“士气”、“古意”,反对“作家气”;对干民间绘画,带有阶段偏见,认为“此画之下者也”。
这个时期,水墨风格显得很别致。
并把书法归结到画法上,元初最有影响的画家赵孟頫在《秀石流竹图》卷中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入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在元人的论画中,还流行着一种“士大夫工画者义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的说法。
论倪瓒山水画的隐逸精神
论倪瓒山水画的隐逸精神白河县第二中心陈定根摘要:将中国山水画推向“隐逸”高峰的典范——倪瓒,是元四家之一,他后半生几乎过着孤寂的隐逸生活,身体的苦难,内心的孤独,是常人难以体会的,所以他唯一能把握守侯的也只有绘画这块绿洲。
但无疑,他的精神是超脱的,他的隐逸人生,使他超越了一切世俗羁绊,最终形成超脱的性格,寂静空灵的心性,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境界。
他将悲凉的毕生,尽情融入画作,谱写了一曲元代隐逸文人的共同哀歌。
这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
关键词:元代隐逸倪瓒元代的山水画独树一帜,在中国绘画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审美意趣、绘画风格、艺术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它着重突出在对意境的追求上,详细的说,就是文人山水画中所展现的隐逸精神。
而代表元代山水画隐逸高峰与极致的就是元四家之一的倪瓒。
倪瓒绘画中美的形式是由元代社会的特殊性和倪瓒的精神世界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隐逸精神是山水画贯彻始终的发展线索隐逸精神是支撑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核心。
它的发生和隐逸文人的山林精神是分不开的。
中国绘画由人物转向山水,由于古代隐逸文人对山川自然审美的自觉,因此,山水画的隐逸精神是与文人的隐逸生活合二为一的。
文人的隐逸,自先秦就存在,如《论语》中记载孔子时常遇到一些避世的隐者,这些所谓的隐者,受庄子哲学的影响,追求着超凡脱俗的生活。
可以说,山水画自一开始,就与“隐逸”二字紧密相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山水画的创作,与文人的隐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最早出现的山水画创作方案,顾恺之(公元346——407)的《云台山画记》,“其内容是对道家人物在山岩栖隐修炼生活的侧写”[1]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隐逸思想推动着山水画从理论到创作的逐步发展与成熟,直到五代十国,山水画才算真正意义上走向了成熟。
细数这一乱世的山水画名家,多有隐逸经历。
通过以上对山水画隐逸精神的简单梳理,可以得出结论:山水画的产生与文人对自然山水的亲密接触,全身心体会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精神核心是分不开的。
元代山水画之“逸气”
元代山水画之“逸气”作者:李慧民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7期摘要:元初蒙古贵族废止了科举制度,使得文人高士不愿意为元政府效力,大多逃亡或者归隐山林。
他们崇尚的是庄子的道家“逍遥游”思想,追求精神的自由,在无奈的社会现实面前,他们只能转而在诗文书画中修身养性,寻求精神寄托。
山水画成为文人士大夫怡情寄性、抒怀明志的一种生活方式。
关键词:元代;山水画;逸气;倪瓒1 元代山水画发展背景元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抒情山水画发展的顶峰。
元画有赵孟頫“复古”指导思想的影响,即后来形成代表元代山水的元四家。
其中倪瓒山水画影响最大,把山水画推到极致——中国山水画之“高逸”。
2 元代山水画之“逸气”2.1 对“逸气”的解说先说“逸”,逸本是指一种牛活形态。
逸《说文》“逃失也”《尔雅·释诂》“去也”。
汉书·成帝纪“循也”;《国语·朕》“亡也”其后通常解释为隐居之意。
隐居着即指遗民,先秦就有遗民。
“逸”最初指的是一种牛活方式和精神境界。
隐逸是一种守志和保身的于段,是明哲保身的一种于段。
它所体现的是一种道德人格,就牛活形态而言,这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牛,无终始着为友”(《庄子·天下篇》)“气”指的是一个人的生理的综合效应。
若就文学艺术而谈气,指的是只和一个人的工作综合牛理作用的影响,是与一个人感情,心理,想象的综合体现。
因为不同的气质的创作者,是作者表现形象也因为不同的性能。
所以“气”通常是由作者的精神、性格,体现通常刚性的作品强烈的感觉。
在当时除了有时称为“气势”、“气力”以常见的“骨”字加以象征,即从整体的观念中分化出来的。
它渗透到文艺作品中就出现了所谓的“逸品”。
“逸品”的灵魂就是逸气。
综上所述“逸气”,是作者超凡脱俗的气概是超越精神的总和,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气质。
体现在文学艺术上就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概。
它渗透到文艺作品即所谓的“逸品”。
“元四家”山水画的隐逸特征
( 倪瓒) 、 《 六 君子 图》( 倪瓒) 、 《 渔父 图》 ( 吴镇 ) 、 《 洞庭渔隐图》 ( 吴镇 ) 、 《 溪 山高隐图》 ( 吴镇 ) 、 《 夏 日山居 图》 ( 王蒙 ) 、 《 青 卞 隐 居 图》( 王 蒙) 等, 无 一
不是表 现 隐居生 活或借 山林来 表达 内心 情感 的 。 “ 元 代是 渔 父 图最 盛 行 的 时期 , 不 管 是 身在 朝
第2 7卷第 1期
2 0 1 4年 1月
镇
江 高 专 学
报
V0 1 . 27 No . 1
J o u na r l o f Z h e n j i a n g C o l l e g e
J a n . ,2 0 1 4
“ 元 四家 " 山水 画 的 隐 逸 特 征
关 键 词 :元 四 家 ; 黄公望 ; 倪瓒 ; 吴镇 ; 王 蒙; 山水画; 写意 ; 隐逸 中 图分 类 号 : J 2 2 2 文献标志码 : C 文章 编 号 : 1 0 0 8—8 1 4 8 ( 2 0 1 4 ) 0 1 — 0 l 1 6一 o 4
元代 后期 , 黄公 望 、 倪瓒 、 吴镇、 王蒙 被 称 为 “ 元 四家 ” 。“ 元 四家 ” 生活在社会动荡年代 , 不 同 的身 世 和经 历使他 们不 约而 同选择 成为 隐士 。 黄公 望 前半生仕 途 受挫 , 晚年 皈依全 真教 , 隐居 杭 州湖 山一 带 。他 的作 品不仅 描 写 此 地 实景 , 而且 侧 重表 现 自己 的隐居 生 活 , 并 以一 颗高 逸 不 凡 的 心 来 看待 世 间万物 。 倪 瓒 终年 隐居太 湖 之 上 , 以纯 洁 清 旷 的心 绪来
元代山水的绘画美学观与尚“逸”之风
然审美 的自觉 ,山水 画的隐逸精神是与文人的隐逸 生活合二 为
一
的。 元代 文人选择 了隐逸生活 , 主要是为了避免社会和统治集
物。 他诗文书画具精 , 倡 导的“ 作画贵有古意 ” , 借古开今 , 以天地 造化 为师 , 追求 写意 , 画史上称之为“ 托古 改制 ” 。他在艺术思想 观念 和创作方法上对元代文人 山水画 的发展与变革产生深远影 响, 如明代董其 昌在《 画眼》 中说“ 赵集贤画为元人冠冕 。” ②
对象精神气质 、再现造化 自然逐渐转 向表 现主观的生活态度和 精神境界。元 以后 , 文人 画空前发展 , 绘 画理论也有 了更为深入 的探讨 , “ 逸” 也得到了进一步 的总结。 倪瓒 的“ 逸笔 ” 、 “ 逸气 ” 说, 到董其昌将 “ 逸品” 视为 自然。
学精神。 “ 元 四家 ” 既有各 自的鲜明个性特点 , 又都具有元代 山水 画的时代风貌 , 重笔墨 , 尚意趣 , 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 , 状物
“ 逸” 本来是指一种生活形态 和精神 境界 , 是古人从 “ 浊 世”
中超脱 出来的一种 生活态度和方式。先秦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是
这种 隐逸思 想的倡导者 , 他“ 以天下 为沉 浊” , 主张要 “ 上与造物
元代 山水 画风是以“ 元 四家” 为代表 。元 四家在长期 的绘 画 实践中 , 通过对山林精神 的推崇和对抒情写意的强调 , 融合 了笔 墨 的写意精神与 客观 山水 形态的“ 表现性写实” , 逐渐形 成了整
( 一) 赵 孟 口“ 托 古改 制 ” 及 其 美 学观 在 中 国 山水 画 发展 史 上 ,赵 孟 颊 是 一 个 承 前 启 后 的 领 袖 人
在中国的历史上 “ 隐逸 ”是 中国社会的中上士层的特有现 象, 是 由中 国的上层 文化人( 即“ 士” ) 与社会 统治阶级之 间的特 殊关 系所决定的。文人 的隐逸 , 自先秦就存在 , 如《 论语》 中记 载 孔子 时常遇到一些避世 的隐者 , 这些所谓 的隐者 , 受庄子哲学 的 影响, 追求着超凡脱俗的生活。 隐逸精神是 支撑 中国山水画的精 神核心 。 中国绘 画由人物转向山水 , 由于古代 隐逸文人对山川 自
探析元代山水画中的隐逸情结
元 四家 吴镇 的 《松 石 图》,以 一棵 凋 零 枯 萎 的松 树 作 为绘 画 主体 物 ,独 立 于 河 岸之 上 ,表 现 了 遗世 独 立 的傲 骨 之 风 。 倪瓒 的 《容 膝 斋 图》,树 木 枯槁 , 岸 边 空 地 一 座 凉 亭 ,远 岸 山 丘 寸 草 未 生 , 一 派 萧 条 孤 寂 的 景 象 ,给 人 一 种 清 古 冷 逸之 感 ,黄公 望 的 《快 雪 时 晴 罔》,白雪 寒 气凌 人 ,山 岭孤 零 零 ,升起 的一 轮红 日更将 画 面的 寒冷 孤 寂体 现 得 人木 三 分 。王 蒙 《秋 山草 堂 图》,画 面水 墨 勾 勒秋 山 ,褪去 爽 朗绚 烂 的秋 色 ,高 山崇 岭 ,树 木清 雅 ,隐 者在 树 林间怡 然 自 得 。 黄 宾 虹 对 元 四 家 评 论 道 : “元 四 家 变 实 为 虚 。” 所 谓 的 虚 跟 元 代 LI1水 画 家 Ⅲ 笔有 着 直 接 的 关 系 ,元 代 画 家用 笔多 为 内敛 清 淡 ,元 代 文人 隐十 多 擅 于 书 I ,张雨 、柳 贯 不仅 能作 且 擅于诗 词 。元代 文 人彼 此交 流 颇多 ,谈 论 的也 大 多 都是 隐居 1【I林 的惬 意 。可 以 说 ,元代 的 隐逸 思想 促进 了文 艺作 品 的发 展 ,同 时也 表现 了元 代 隐者毫 无施 展抱 负 之地 的无 能 为力 。
2018·01
探析元代 山水 画 中的隐逸情结
◇党 君
摘 要 :元 代 山 水 画 在 历 史 山 水 画发 展 中有 着 举 足 轻 重 的 地 位 ,其 绘 画 风 格 更 能 表 现 个人 的 生 活 境 况 与 心 灵 情 感 .在 笔 墨 的 运 用上 也 具 有 鲜 明的 特 色 。 元 代 文人 墨 客 多将 内心 寄 托 于 山 水 、诗 词 之 中 ,借 助 于 此找 寻 仅 有 的 归属 感 . 他 们 追 求 隐 逸 ,远 离仕 途 , 尤 其 是 在 山 水 画 中 所 探 讨 的 隐逸 思 想 颇 多 . 首 先 分析 了隐 逸 文 化 和 山 水 画 之 间的 关 系 .继 而 从 元 代 山水 画 的 隐逸 根 源 、人 文 情 怀 以及 笔 墨 情 趣 入 手 , 阐述 了 元 代 山水 画所 传 达 的 隐 逸 思 想 , 并通 过 对 作 品 的 解 读 探 讨 了山 水 画 隐 逸 特 质 的 表 现 形 态 ,最 后 论 述 了元 代 山水 画 隐 逸 思 想对 后 世 产 生 的深 远 影 响
小议元代“逸品”山水画
美术时空ART EDUCATION RESEARCH文人绘画源远流长,它形成于北宋时期,由苏轼等文人倡导,而真正发展成熟乃至达到顶峰则是在元代。
元代画家大多是文人儒士出身,修身养德是他们立身的根本。
他们作画不图名、不图利,只为抒发性情,在绘画格调上追求脱俗、淡雅,喜用淡墨渴笔拖曳表现出静穆高洁的萧条之美。
“写胸中逸气”是元代山水画的一大特征,在元代,社会阶层的分化造成文人士大夫的地位下降,政治上科举制度的废止也逼迫他们退出政治舞台,绘画成了画家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
明代画家杜琼云:“绘画之事,胸中造化,吐露于笔端,恍惚变幻,象其物宜,足以启人之高致,发人之浩气。
”“聊以自娱”是元四家之一倪瓒提出的绘画主张,他在《为方厓画山就题》一诗中写道:“我初学挥染,见物皆画似。
郊行及城游,物物归画笥。
为问方厓师,孰假孰为真。
墨池挹涓滴,寓我无边春。
”这说明倪瓒的绘画并不是为了表现物体的本身,而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境。
他在题画竹时说:“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
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
”不难看出,倪瓒作画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逸气,至于竹子像与不像、叶子茂密与否、枝干是否笔直这些都不是很重要,甚至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抒发了自己的心声,讲究的是一种清冷、不涉世事的脱俗情怀。
在《答张藻仲书》中倪瓒说:“图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处,盖我则不能之。
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北牡之形色,则又非为图之意。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近迂游偶来城邑,索画者必欲依彼所指授,又欲应时而得,鄙辱怒骂,无所不有。
”倪瓒的美学思想在于不重形似,以草草“逸笔”抒发“胸中逸气”。
首先,倪瓒强调抓住物体的本身特征,发挥想象,不求形似,让描绘的画面不再是强调具体物体,要摆脱传统技法的表现,通过物体的形象融合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画中之物都是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趣、思想、真实情感的。
元代山水画衍变浅析
元代山水画衍变浅析作者:肖莹来源:《书画世界》2019年第05期内容提要:作为一个被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元代的艺术不仅没有出现倒退现象,反而推陈出新,中国艺术史上终于又出现一座高峰。
尤其是山水画的衍变,其“尚意重韵,妙在笔墨”的特点区别于前朝,也为后世的审美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元代;山水画;衍变一、元代山水画概况元代,汉人处于社会底层,许多文人士大夫生不逢时,唯有隐逸林泉,借笔墨抒解愤懑,山水画成为人们最好的精神寄托。
发展至元代,山水画成为画坛主流,并为后世开创了广阔的前景。
这一时期的创作方向主要有两种:一是以陈琳、赵孟等为代表的画家,依旧沿袭两宋时期重法度的审美格局,追求细致典雅和春雨润物式的古雅格调;另一种则是在前朝山水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高克恭、“元四家”为代表的画家重笔墨,尚意趣,而不拘于形似,使得山水画更可玩味。
中国山水画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抒情与写意极致融合的境界。
二、元山水画衍变的艺术特征1.师法前人,融会众长董其昌在其《画禅室随笔》指出:“元之能者虽多,然秉承宋法,稍加萧散耳。
”恽南田在《南田画跋》中指出:“宋法刻画,而元变化,然变化本于刻画,妙在相参而无碍。
”这些反映出元画虽师法宋画却又有新的发展。
如黄公望和赵孟均取法董源、巨然、荆浩及关仝,但绘画风格截然不同。
赵孟绘画风格以清丽典雅、洇润疏秀见长,黄公望绘画风格则以清奇俊逸、刚健雄强为特色。
2.以书入画,追求笔墨“书画同源,以书入画”是元代绘画推陈出新的突破点,也是促成文人画风的标志。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创作理念,主要强调线的表现力。
经过隋唐五代宋辽金的发展,画家们总结出形式多样而系统完善的线描法,如高古游丝描、柳叶描、铁线描等。
线描之意虽有用笔,但多为描绘人物,尤以表现衣纹为主。
将其用于描绘山石、花鸟则显得单一,虽有气韵却缺失风骨。
而将书法融入绘画中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书法发展至元代已臻成熟,且在用笔上富于变化。
王蒙山水画作品中精妙的笔墨营造隐居意境
王蒙山水画作品中精妙的笔墨营造隐居意境对中国画艺术来说,笔墨可谓包括其全部。
这里探讨的笔墨仅指笔法、墨法及用纸特点。
精妙的笔墨是元人绘画的一大特点,王蒙隐居山水画中,均以其多变的笔墨语言体现了王蒙的才情,其用笔之高超,用墨之讲究,是其标程百代的原因之一。
标签:王蒙;山水画;笔墨;隐居意境一、王蒙隐居山水画的笔墨王蒙为了表现江南树木和植被浓密的特点,运用了短小,扭曲如解开的绳索的密集的皴法。
宋代山水画的创作,都以自然为师。
荆浩深入太行洪谷,范宽隐居终南太华等。
真实地再现所描绘的客观对象的绘画创作观念,笔墨技法,必须服从又服务于所要描绘的客观对象。
而到了元代,笔墨被抽离出来,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
王蒙曾说“老来浙觉笔头迂,写画如同写篆书。
”这就是以书入画的明显的体现。
“笔墨”已经成为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本质特征。
“墨分五彩”,墨法的运用源自于中国造纸术的产生。
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云:“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
”清唐岱《绘事发微》说,“用墨之法古人未尝不载,画家所谓点、染、皴、擦四则而已,此外又有渲染、积墨之法。
墨色之中分为六彩。
何谓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
六者缺一,山之气韵不全矣。
在王蒙的隐居山水画里,最明显的感受到曲线的运用。
西方有一派美學家曾作过详细的研究,结论是:曲线最美。
在中国,以曲为美的观点也广泛流传。
康有为说:“行笔之法,十曲五直。
”线,具有引导人的视线的作用。
观赏者的视线会随着线的起止、起伏而运动。
《东山草堂图》整幅用笔明确而沉稳,近景中的巨石用折带法,土坡用短线浓墨,加上苔点,使巨石和土坡产生立体感。
长于土坡的长松和杂树的树干以中侧锋的笔法勾勒,似椭圆形而似干擦的直的线把老松树的皮表现得逼真自然。
中景及远景的山石,仍采用郭熙一路的卷云皴,用笔以中锋为主,中侧兼用,干笔浓墨较多,线条都带看成毛毛的感觉。
对水的表现,通过石头来丰富,用圆转的中锋线条围绕石头的位置来表达。
元代山水画所折射出的隐逸思想
元代山水画的背景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政治动荡,社会不稳 定,这使得许多文人选择了隐逸生活。他们远离世俗的纷 扰,寄情于山水之间,这种生活方式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 艺术创作。
元代的文化政策也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元代统治者重视 文化,鼓励文人从事艺术创作,这为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 良好的环境。
风格
简洁质朴
元代山水画风格以简洁、质朴 为主要特点,注重用笔简练, 不过多着色,强调画面的意境
和气韵。
注重意境
元代山水画家追求画面的意境和 气韵,注重通过画面表达内心的 感受和情感,强调画面的诗意和 神韵。
尚意尚趣
元代山水画尚意尚趣,注重画家的 个性和情感表达,强调画面的趣味 性和生动性。
特点
散点透视
对现代山水画的影响
启发创新
01
现代山水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元代山水画的影响,启发其进
行创新和探索。
强调个性
02
现代山水画更加注重表现画家的个性和情感,这与元代山水画
强调表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有所不同。
融合中西
03
现代山水画在探索中融合了中西绘画元素,形成了更加丰富多
彩的艺术风格。
对世界美术的影响
艺术传承
元代山水画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为后世的山水画发 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文化交流
元代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化 交流价值,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03
元代山水画中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在元代山水画中的体现
1 2 3
描绘自然风光
从《青卞隐居图》谈元代山水画的意象表现
【美术理论研究】一、元代山水画家的逸韵情志元代在中国山水画千年来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一方面元代是蒙古族统治下的政权,社会环境迫使知识分子放弃仕途之道、转向隐逸,把情感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另一方面,随着南宋覆灭,院体画没落,特殊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的急剧变化,使文人成为山水画家的主流。
在异族的统治下,他们借笔墨抒发情怀,带来山水画审美趣味上的变异,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由此文人画正式确立。
在文人画的发展历程中,元代是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
尽管南宋山水画家们已经在创作上有所强调画家主观性情的表现及画面意境的表达,但是一直到了元代,主观性情的抒发动机才在山水画创作中明确体现,文人的“逸气”和笔墨的发展才真正趋于成熟。
也是到了元代,画家们更多地采用麻纸作画,其不易渗化的特点,使得干笔皴擦的技巧充分发挥,画面中的笔墨线条更加灵动。
由宋画所用的绢材质到元代麻纸的广泛运用,促进了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向“重笔”转变,增添了宋代山水画中所没有的苍茫之感,更促使水墨山水画趋向写意风格的演变。
元代的山水画不似宋画以“真”“理”“形似”“客观再现”为重,而是由客观走向主观,由自然再现进入自我表现,将主观意兴的情绪表达放在了重要的地位。
在他们看来,绘画的魅力更在于如何通过自然形象,以笔墨趣味传达出画者的主观精神、情感、气韵。
因此,美国美术史学家方闻把中国绘画由宋到元的转变称之为“元代之文艺复兴”,认为元代进入到了“表现的艺术”。
二、以书入画的用笔之法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在两宋时期就已达到了朴素、娴熟的地步。
画家们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注重造化、注重自然,不断从自然中汲取新的感悟和绘画语言,渴望呈现更为真实的自然,极大限度地发展了笔墨对于表现不同地区特征的可能性,笔墨表现技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到元代,审美趣味的变异使文人画得到发展,画面中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笔墨的突出强调、书法趣味的重视构成了元代山水画的特色。
元代名画家赵孟頫便曾作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元代雪景山水画的“逸境”
元朝时期,汉族传统文化受到一定冲击,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 承与发展。
文人画家的自我表达与情感寄托
1 2 3
身份认同与情感表达
元朝时期,汉族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受到一定压抑 ,通过创作雪景山水画来表达对自身身份的认同 和情感寄托。
自然观与哲学思考
雪景山水画中的“逸境”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的观 察、理解和思考,也反映了他们对人生哲理的探 索。
平远构图
元代雪景山水画多采用平远构图,以横向展开的视角,将 观者的视线引向远方,使画面更加宽广和深远。
笔墨与线条
笔法灵活
元代雪景山水画家善于运用各种笔法,如勾、皴、点、染等,以灵 活多变的笔触表现山川、树木、雪景等物象的形态和质感。
线条简练
元代雪景山水画的线条简练流畅,多用粗细相间的线条表现物象的 轮廓和结构,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概括性。
对当代艺术的启示
元代雪景山水画所传达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对当代艺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例如,画中所表现的 寒林幽谷、雪景寒鸦等景象,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寓意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趋势
原生态与现代性的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 也在不断变化。元代雪景山水画的传承 与创新需要考虑到原生态与现代性的融 合。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要积极吸收 现代元素,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元代雪景山水画的“ 逸境”
汇报人: 2023-11-30
目录
• 元代雪景山水画概述 • 元代雪景山水画的创作背景与动机 • 元代雪景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手法 • 元代雪景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 元代雪景山水画的影响与传承 • 结论与展望
01
元代雪景山水画概述
元代雪景山水画的起源与发展
论元代隐士山水画家与抒情写意山水画
王冕、 杨 维桢 、 朱德润 、 杜本 、 张雨、 吴觳 、 郑 安州知州。 ” ) 他做 官时从 不辍笔 , 而且 以画 束缚 的隐士在 吟诗 书画、 垂钓 弈棋 、 酌酒 品
元祜 、 陆继 善 等一 批 真正 的 隐士 书 画家 。 会友, 后因宰相胡惟庸案 牵连 入狱 , 终逝于 茗 中度过 一生。他 们在现实生活 中看似 放 这 些文人 、 画家 因为 心灵遭受打 击, 不屑 为 狱 中。
这把保 护伞 之后 , 其家庭 受到 了官府 的盘 值 。元代 中后 期 , 由于社会矛盾丛生 , 文人 的隐逸题材 和表 现手 法, 极 大 的创 作 自由 剥和欺压 , 他 的思想发生 了很大 变化 , 开 始 的命 运更加坎坷 。元代 山水 画家悠游于 山 客观 上促进 了元代 山水 画的 兴盛 与变异。 信奉道教 , 于是 把家产分给 亲朋 , 之 后隐居 林 吟诗 作 画 , 来往 酬酢 。他们痴 心 于一 叶 吴镇 的“ 适兴说” 、 钱选 的“ 士 气说” 、 倪瓒 的 江湖 山水 之 间, 长期游历于太 湖一带 , 寄情 扁舟游五 湖、 一片竹林 绘丹青 , 皆以考取功 “ 逸气说” 、 郑 思 肖的“ 君子 画说” , 都 是元代 于 山水 画。他 把 元 画 的“ 高 逸” 推 向最 高 名为俗事 。一些身处 官场 的士大夫也急流 绘 画发展 有序的探索 与开拓。 因此元代 山 峰, 其 山水 作 品最 能 体 现 出 文 人 绘 画写 意 勇退 、 绝 于 仕途 , 走 上 一条 由官而 隐的道 水 画 比起 其他朝 代 的山水 画, 具 有很 多与 抒情之精神。 路。 元代后 期 , 社会 更加 动荡 , 政 局变 幻 , 众 不 同的艺术特 征 , 这 与隐士 山水 画家 自 吴镇 字仲圭 , 号梅花道人 , 嘉兴 魏塘 镇 将相朝 不保 夕 , 使 得元代 文人 更加 畏惧仕 由创作 的空间环境有着很大 的关系。 人 。他绝 意功名 而专 攻 书画 , 在 隐居期 间 途, 整 体 上 文人 隐逸 的功 利 性 大 大 减 退 1 . 元代山水画崇尚“ 高逸” 风格 不 与达 官贵人 交往 , 性 情孤傲 , 志行高 洁。 了。 隐逸文 化功利性 的减退保 证 了隐士 山 元代 山水 画 以“ 高逸 ” 为 尚, 这 是元 代 喜种梅花 于庭 院周 围, 筑有“ 春波草 阁” “ 笑 水画家对 隐逸 文化精神 内涵的守护。元代 士人 由于 一度失 去 了考取 功名 的 阶梯 , 加 俗 陋 室” “ 橡林 精 舍 ” 等雅 舍 , 自喻 品性 情 隐士 山水 画家追 求精神 、 心灵 上的真 正 隐 上社 会 、 政 治的 因素, 在 苦 闷悲凉 、 委 曲求 操, 作 画 宁无 人欣 赏也 绝不 随俗 。他研 究 逸 , 达 到 了一种 至高境界 , 无欲 无求让 隐士 全 、 闲逸 无 聊 的 精 神 状 态 下 而 选 择 的 一 种 理学 , 精通佛道 学说 。 因其 一生过 于孤洁 , 山水 画家 生活得 逍遥 自在 , 他 们把 名隐 实 无 可奈何 的逃避 。他们 报 国无 门, 大批 士 与人 交往 太少 , 记 载他 的史 料不 多。他 喜 俗 的 生 活 推 向 了极 致 。 因 此 亲 近 自然 、 玩 人 空 前 的社 会性 大 退避 是 元代 的普遍 现 画竹 石和 山水 , 最 喜 爱画表 现 隐士垂钓 内 赏 自然 成 为 隐 士 山水 画家 的一种 生存 状 象 , 连 身 居 要 职 的赵 孟烦 都 极 其 向往 隐逸 ,
浅析元代山水画的野逸之气与逍遥精神
自己独特 的视 角 ,含 蓄 曲折 的 反 映社 会 现 实 ,表露 心声 ,取 得 了
很高 的艺术 成 就 。元 代 的山 水 画也 是 隐 逸 山水 画 的代 表 。元 画 四 家在 元代并 不如 当今 所言 这 么 的 被受 推崇 ,明代 中叶 一些 有 名 声
张彦 远在 《 历代 名 画论 》 中提 出 “ 关 于 自然 而后 神 ,失 于神 而后 妙 ,失于 妙而后 精 ” 把 绘 画分 为 三格 “ 神 、妙 、能 ” 北 宋 黄休 复 的 《 益 州名 画 录》 把绘 画分 为 “ 逸” 、“ 神” 、“ 妙” 、“ 能 ” 四格 , 并且 把 “ 逸 格 ” 列 于 其 他 三格 之 上 ,认 为 画 的逸 格 “ 笔简 形 具 ,
水 画 的独立 源 于晋 末 ,成 熟 于元 代 。 中 国古 代 艺术 精 神 有 两 个 重 也保持 着警 惕 ,以汉文 化为 代 表 的 主流 文 化 所 受 的欺 凌 和 迫 害 更 要 源 泉 ,一 个是 以孑 L 子 为 代 表 的 儒 家文 化 ,一 个 是 以老 、庄 为 代 加残酷 ,因此汉族 文 人 并 未 受到 重 视 ,这从 根 本 上 消 除 了文 人 参 表的 道家 文化 ,这两种 文化 浸 透 到 古 代 文 人艺 术 家 的人 生 和 艺 术 与政 治的幻 想 ,也没 有 太 多 的机 会 建 功立 业 ,完 成 传 统仕 人 获 取 创作 之 中。宗 白华在 《 美 学 散步 》 中提 到 “ 中 国绘 画 艺术 的重 心 共鸣 的愿望 。因此大 多 数 的 文人 隐逸 于 山林 荒 野 ,以 书 画来 排 遣
中 国绘画 在世界 上成 一独立 的体 系。 ” 这 样 的开 端就 意 味着 山水 画 它本 身就被 赋予 了某 种精 神 特 质 ,元 代 山 水 画更 是 与道 家 精 神 息
浅析元代山水文人画家黄公望及其作品
浅析元代山水文人画家黄公望及其作品张雅婷[摘 要]“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是元画变法的成熟者,重视在绘画中融入自我情趣和意识的同时强调逸格,认为绘画是画家放逸性情的自娱自乐。
通过对画家生平以及作品的回顾,结合元代艺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深入探究黄公望的绘画思想。
画家黄公望的艺术作品不是简单地描摹物质形态,而是充满了隐逸林泉的诗意和动人心弦的生命韵律。
黄公望的艺术思想对后世的绘画风格影响深远,同时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对进一步探究元代山水画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关 键 词 ]黄公望;道家思想;《写山水诀》;审美一、背景中国画是一种具有哲学性、精神性的艺术形式,在不断的发展中受到中华传统儒家、道家、佛家帝乡的影响,其中,元代很多的山水画家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更多强调精神的超脱和释放。
所谓绘画的最高境界,不仅是画家对客观对象的摹写,还是画家以自身的精神去创造物象并表达内心的真实写照,最终都崇尚一个“意”字。
所谓崇尚意境一说,它又是相对而言的,元朝建立之前,众多士大夫在茶余饭后空闲的时候吟诗作画,事实上他们主要是为了从繁忙劳累的公务和生活当中解脱出来,那是一种在工作之外的放松和修养,即修身养性。
但是在被蒙古统治之后,国情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尤其是元初时期,文人们不再以入仕途为抱负,文人画家们也基本不会以绘画谋生计,这个时期的绘画便开始相对纯粹,他们开始完完全全地投入了精神世界的追求中。
画家黄公望,出生于南宋咸淳年间,当时政权已十分腐朽,再加上奸臣肆意谋权,不久后,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蒙古通过征伐,建立了自汉唐以来规模空前的国家。
元朝的统治在得到巩固后,由于民族关系复杂,元代贵族当权后并未采取科举制度,而是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制度,不同等级在社会和政治上的地位不同,其中蒙古人地位最高,汉人地位最低,根本没有丝毫的政治权力,所以他们都呈现闲逸、苦闷和悲凉的精神状态。
与此同时,全真教兴起,道家的隐逸思想也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寄托,文人画家们开始通过创作书画来抒发内心压抑许久的情感。
元代雪景山水画的“逸境”
元代雪景山水画在当代也备受推崇, 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瑰宝之一,具 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元代雪景山水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明清时期的许多画家都受到元 代雪景山水画的启发和影响,创作出 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02
元代雪景山水画的“逸境”表 现
“逸境”的内涵与特点
“逸境”是一种超脱世俗、自由自在 的艺术境界,强调表现自然之美和内 在精神。
借鉴文人画元素
01
元代雪景山水画受到文人画的影响,借鉴文人画的构图、笔墨
和意境,丰富画面内涵。
融合其他艺术形式
02
元代画家注重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如书法、诗歌等,将
其融入雪景山水画中,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创新构图与笔墨运用
03
元代画家在构图和笔墨运用上勇于创新,打破传统束缚,追求
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笔墨运用
元代雪景山水画在笔墨运用上追 求简练、率意,以干枯的笔触和 简练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形态和 质感,表现出雪景的静谧和纯净 。
元代雪景山水画中“逸境”的表现形式
寒江独钓
以寒江独钓为主题的画面,通过描绘寂静的江面和孤独的钓者, 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境界。
寒林飞雪
以寒林飞雪为主题的画面,通过描绘稀疏的林木和飘洒的雪花,表 现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自然之美。
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使艺术家能够在简约中寻求深意,创造出具有
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
04
元代雪景山水画的创作背景与 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的探讨
01
元代社会环境
元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 画家多追求隐逸生活,寄情于山 水画创作。
02
民族融合的影响
03
禅宗思想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元代山水画中的隐逸情结
作者:党君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8年第01期
摘要:元代山水画在历史山水画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绘画风格更能表现个人的生活境况与心灵情感,在笔墨的运用上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元代文人墨客多将内心寄托于山水、诗词之中,借助于此找寻仅有的归属感,他们追求隐逸,远离仕途,尤其是在山水画中所探讨的隐逸思想颇多。
首先分析了隐逸文化和山水画之间的关系,继而从元代山水画的隐逸根源、人文情怀以及笔墨情趣入手,阐述了元代山水画所传达的隐逸思想,并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探讨了山水画隐逸特质的表现形态,最后论述了元代山水画隐逸思想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山水画;元代;隐逸思想
中国的隐士泛指那些有声望,有理想抱负的文人墨客与大夫,由于人生仕途不顺,人生理念受阻,从而被迫放弃功名利禄,无一展拳脚的用武之地,因此选择远离凡尘,隐居山间,寄情山水,使得内心的情感得以抒发,隐逸文化也自此应运而生。
在文人墨客的笔墨之下、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着隐逸思想的影子,山水画中的隐逸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颇久的历史,而元代的隐逸文化却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丰富最具盛名的时期。
元代初期科举制度废除,程朱理学兴起,到了元末士风发生转变,出现了各种名称的“隐士”,隐逸文化兴起,士人向往山林,元代的山水画审美也产生了变化,从而导致绘画题材也发生了转变,山水画开始转向了画禅境界,最后形成了以“逸格”为鉴赏标准的绘画审美。
一、隐逸文化
所谓“隐逸”指的是逃离现实生活的行为,不论是在精神上亦或是肉体上。
在中国古代,对于知识分子人品与性情的养成与他们所受隐逸文化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对于当时社会人文的影响是存在两面性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隐逸在心灵与精神的双重驱使下,在历史的发展和传承下,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文化。
尤其是由于中国古代那些无法施展理想抱负的士人,隐逸文化的发展日益壮大。
隐逸文化也是通过绘画、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所承载的文化。
二、元代山水画中折射的隐逸特质
(一)元代山水画的隐逸特征
元朝时期隐士居多,从整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来看也是空前绝后的。
吴历说:“元季人生,亦借绘事以逃名,悠闲自适,老于林泉矣。
”道出了元代文人墨客为了逃避现实生活,借助绘画释放心中的苦闷和无奈,来填补内心的精神空洞,更有甚者选择终身归隐山林,过着与世隔
绝的生活。
在绘画题材上,元代山水画中以幽静的深林、朦胧缭绕的云雾、归家心切的水上渔夫等元素符号的表现居多,画面呈现的大多是萧索冷寂、木落荒芜的意境。
元四家吴镇的《松石图》,以一棵凋零枯萎的松树作为绘画主体物,独立于河岸之上,表现了遗世独立的傲骨之风。
倪瓒的《容膝斋图》,树木枯槁,岸边空地一座凉亭,远岸山丘寸草未生,一派萧条孤寂的景象,给人一种清古冷逸之感。
黄公望的《快雪时晴图》,白雪寒气凌人,山岭孤零零,升起的一轮红日更将画面的寒冷孤寂体现得入木三分。
王蒙《秋山草堂图》,画面水墨勾勒秋山,褪去爽朗绚烂的秋色,高山崇岭,树木清雅,隐者在树林间怡然自得。
黄宾虹对元四家评论道:“元四家变实为虚。
”所谓的虚跟元代山水画家用笔有着直接的关系,元代画家用笔多为内敛清淡,元代文人隐士多擅于书画,张雨、柳贯不仅能作画且擅于诗词。
元代文人彼此交流颇多,谈论的也大多都是隐居山林的惬意。
可以说,元代的隐逸思想促进了文艺作品的发展,同时也表现了元代隐者毫无施展抱负之地的无能为力。
(二)元代山水画的人格显现
隐士,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个常见的文人群体,隐逸是知识分子用来逃避现实生活,实现自我超脱的一种生活选择,也是发挥自身才能和思想自由的理想方式。
元代山水画家可以说是一个悲剧的角色,他们没有仕途的机会,也被元蒙看作是低贱的奴婢。
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选择隐居寻求心灵上的归属,放弃仕途学习魏晋六朝士大夫,隐退江湖,独善其身,浪迹于山水之间。
他们的隐逸思想也和山水紧密相连,将自身的价值观寄托于山水画中,以此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雅傲骨的人格,不拘于形式,重在内心的表达。
元代山水画体现了元代文人的人格外化,文人赋予山水人格化,表达文人的思想意境,并促进山水画文人化的发展。
(三)元代山水画的笔墨意趣
北宋文人苏轼在绘画上提出了“论画以形似”、“得之象外”的造型绘画形式,摆脱刻板造型的桎梏,追求主观情感的表达。
黄庭坚追求的表达形式:“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
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要消除笔墨上的种种限制,但是由于政治原因,笔墨的改革发展方向被中断。
直到元代再次被士人提起,并传承了笔墨写意的方法。
赵孟頫提出的“以书入画”将山水画中的笔法和书法中的用笔两者结合,通过用笔的轻重缓急、顿挫来表现主观情感的变化,创作也就变得更为灵活。
这一用笔影响了元代山水画的创作,以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例,画面用笔节奏丰富,中锋,侧锋,粗细长短均不一,结构层次分明,用笔简炼而神似。
其后的吴镇、倪瓒、王蒙等画家在笔墨上都有继承这一思想。
元代山水化笔墨的意趣离不开士人逃避世俗的复杂情感,他们在绘画中表现寂寞、失意、无奈的人生,造就了元代山水画淡泊萧疏的笔墨意趣。
三、元代山水画隐逸特质的表现形态
元代山水画的隐逸思想既有儒家的孔颜之乐也有道家哲学思想,同时也兼顾了佛家的禅学。
其隐逸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道隐、渔隐、市隐、半隐、樵隐等,这些隐逸方式也表现了元代隐士注重心态,而不拘泥于形式。
这众多的隐逸方式也造就了元代山水画题材选取的转变和风格审美的变化。
士人远离尘世,与自然亲近,寻找自己生命的价值,把人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寄情山水之间,结合自身的情感创造出不同的表现形态,其中最出名的“元四家”,隐逸表现形态也各有不同。
黄公望的简逸明快,倪瓒的孤傲超尘,吴镇的萧疏,王蒙的繁密,都表现了不同的绘画风格。
其他的文人画在表现形态上也有不同,如子昂的直抒胸臆,钱选的文人写性等,这些表现形式虽不同,但都体现了元代文人山水的高雅致远的隐逸之思。
四、元代山水画隐逸思想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元代山水画与隐逸文化息息相关,“隐”吸纳了佛教的思想,最后发展出画禅思想,构建了隐士绘画的内涵和思想基础。
隐逸思想和士人的情感融汇在山水画中,发展了山水画的写意性,山水画的“逸格”鉴赏标准也应运而生。
元代山水画无论是在创作主题上还是在审美情趣上,都体现了一种直抒胸臆、寄情于景的隐逸气质。
山水画的隐逸特质对后世中国山水画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代的山水画继承了元代山水的绘画风格,崇尚元代文人的笔墨意趣,“逸格”的审美,对元代士人高雅脱俗的精神品质也十分推崇。
仿、拟元代作品非常多,但在画面布局,笔墨写意和卷轴样式受元代山水画影响不大。
吴门画派的绘画风格将隐逸推向了平常心,自我与世俗兼容的境界。
明代董其昌认为山水之性是文人的心性,生命的真实,他推崇倪瓒,并确立了“逸格”为山水画的鉴赏标准,对清代的绘画影响深远。
纵观现在中国国画的表现形态,不乏粗制滥造的境况,图画僵硬缺乏个性抒发,另外一些世俗躁动,缺少对生命的探索和沉静的深思。
元代山水画隐逸特质的表现形态,是情感抒发和追求生命意义的艺术表现方式,对后世山水画的精神滋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韦宾.宋元画学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2]郭忠信.历代山水画的意象道境[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3]徐建融.元明清绘画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徐晓力.山水画的文化解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5]靳德然.浅析隐逸思想及中国画中的隐逸之美[J].明日风尚,2016,(12).
[6]杨淑.小议元代山水画的写意精神——以元四家的作品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7]杨洲.元四家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文化价值[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
[8]陈传席.精神的折射中国山水画与隐逸文化[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