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160;推荐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
《先生》简介、选文
《先生》简介、选文《先生》主要内容: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卷隽永。
百年国史已有镜鉴: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
教育,国之命脉,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
《先生》以深圳越众影视公司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为基础,结合《新周刊》的专题文章,聚焦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十位先生身影,揭示百年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
他们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睿智、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
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用背影证明民族的正面,但为今日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
张伯苓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教育救国志19岁那年,张伯苓以“最优等第一”的成绩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
时值甲午战败,无船可开,张伯苓满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在家闲居了一年。
当他终于有机会上船练习枪炮鱼雷射击和驾驶技术时,一个“国帜三易”的国耻现场,使他的报国志向从军事转向教育。
在那场降旗、升旗的过程中,张伯苓站在代表政府的“通济”轮甲板上,接收日本把其曾经盘踞的威海卫交还中国,再转移给英国。
在同一个现场,日本国旗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隔一日,中国国旗降下,改悬英国国旗。
张伯苓亲眼目睹国旗升降,痛切感受国家屈辱,内心受到极大刺激,遂立为国雪耻、育才强国之志。
他说:“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
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及苓终身从事教育之救国志愿,即肇始于此时。
”胡适把张伯苓的这个转变写进了《教育家张伯苓》。
他说:“缘自中国败于日本之后,欧洲帝国主义者,在中国竞相争夺势力范围,伯苓即于其时在威海卫亲身经历到中国所受耻辱的深刻。
威海卫原为中国海军军港,中日之战失败后,即被日军占领,旋由三国干涉交还中国,转租于英。
‘通济’号系奉命开往威海卫自日军方面接收,然后于翌日移交英军。
伯苓目击心伤,喟然叹曰:‘我在那里亲眼目睹两日之间三次易帜,取下太阳旗,挂起黄龙旗;第二天,我又看见取下黄龙旗,挂起米字旗。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游李商隐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
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
徙倚三层阁,摩挲七宝刀。
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
【注】①此诗为大和四年春作于郸(dān)州令狐楚幕,时诗人方十七八年华。
①庾郎:东晋中期将领、书法家庾翼。
《晋书·庾翼传》:“翼字稚恭,风仪秀伟,少有经纶大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明媚的春天出游,见到高桥之上骏马疾驰,白鸟高飞于长川之上。
B.烟轻柳新,春意萌发,桃花在春风的吹拂下含苞欲放,与诗人心境相契。
C.此诗为即事感怀之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不落俗套,自成一格。
D.庾翼年少有为,就连青草都要妒忌他的春袍,隐含作者怀才不遇的伤感。
2.诗词常借动作细节抒写人物心境,请简要分析诗句“摩挲七宝刀”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表现的不同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花明韦应物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开篇点题,“绿”“朱”二字分别描写枝条和花朵,色彩鲜艳,画面感强。
B.颈联上句以“乱”状风中叶,下句以“妍”写水边花:诗人好恶之情溢于言表。
C.尾联由物及人,“荧煌”一词生动地写出诗人眼前光色闪烁、花影迷离的感受。
D.本诗体物精细,意境闲淡,显示了诗人细致的观察力以及高超的绘景造境功力。
4.诗中是怎样表现夏花之“明”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乙酉八月十一日晨起闻日本乞降喜赋陈寅恪①降书夕到醒方知,何幸今生见此时。
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鬓弥衰。
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诗。
②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
【注释】①陈寅恪(1890—1969),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亦是杰出的诗人。
①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于1937年8月日军进入北平后绝食而死,死前犹挂念前方战事。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其次次月考试题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第Ⅰ卷一、(12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1~2题。
那位看管敦煌莫高富的道士总是惊惶.担心,认为自己做了错事。
那些洋人一次一次地来,说着不着.边际的大话,在拱手作.揖间,用看似正值的理由把经卷运走了,__________,确定会露.马脚,出大乱子。
他把祖宗的家产给卖了,觉得自己是________子孙,壁画上那些普度众生的菩萨也在始终盯着他。
他确定报官,就算被朝廷抓了去,也认罪________,哪怕是杀头的罪名。
他不想接着被这些物件拖累.了,要尽.早上报,于是给当地官府呈上了拜帖.,上报了实情。
他庆幸自己的隐私尚未走漏.,可以全身而退。
经过很多的繁文缛.节,朝廷用两个月的工.夫将这些经卷运走了。
以后的日子,他时常量上土山眺望..,沙漠始终到遥远的天涯,仿佛有两条深深地车辙。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惊惶( huáng)担心不着(zháo)边际作(zuò)揖B.正值(dāng) 露(lòu)马脚拖累(lěi)C.尽(jǐn)早拜帖(tiě) 走漏(lòu)D.繁文缛(rù)节工(gōng)夫瞭(liáo)望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长此以往不肖服法漫延B.久而久之不肖伏法扩散C.长此以往不孝伏法漫延D.久而久之不孝服法扩散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通过仪器来视察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变更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相识。
B.他们一向致力于救助校内留守儿童的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
C.白鳍豚与拉河豚,恒河豚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淡水豚类,又是数量最少的一种,我们确定要对白鳍豚加以爱护。
D.抱着成为优秀舞蹈演员的想法,我们的歌舞剧也成型了,所以,在青春时期,我们至少要有一两个幻想。
郁达夫轶事八则
郁达夫轶事八则郁达夫卖文郁达夫钟情于书,藏书丰富,却在日寇侵占杭州时,藏书全部惨遭劫难!文官考试与达夫诗微月一痕,浓霜满地,进东华门时口占一绝云...郁达夫的图书馆情结郁达夫不仅是图书馆的常客、高邻,更是图书馆的知己...轶事四则后人的郁达夫情结大江健三郎、九丹,都受着郁达夫的影响...郁达夫写“古诗”?郁达夫是近现代文学家中格律诗写得最好的,很容易人被误为‘古诗’----------------------------------------------------------------郁达夫卖文五四时期创造社的重要作家郁达夫(1896—1945)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小说家,他一生的著译有40多种。
他又是个著名的书痴,他节衣缩食,大量购书,勤奋读书。
他的“绝交流谷因耽懒,出卖文章为买书”的诗句,正是他执著于淘书藏书读书的真实写照。
他的淘书之痴迷,藏书之丰富,读书之广博,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几乎是首屈一指的。
郁达夫自幼有逛旧书肆书摊买书的习惯,并且终生不辍,因而藏书颇富。
他原籍浙江富阳,曾在日本留学多年,1922年回国后,曾在北京、广州、上海、杭州等地居住,抗战期间客居南洋,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不论是哪里,他都是大量买书,他著作所得的稿酬,多是做了买书的费用。
三十年代在杭州居住,他的寓所称为“风雨茅庐”,藏有中国古代典籍和西方书籍数万册,在江浙一带的藏书家中,他也是挂了名号的。
郁达夫的日记中关于买书的记载颇多。
如:“晚饭后,上湖滨去漫步,在旧书铺内,见有《海山仙馆丛书》中之《酌中志》一部,即以高价买了回来。
此书系明末宦官刘若愚所撰,对于我所拟做的历史小说《明清之际》,很有足资参考之处”。
(1932.1.9)“买书又三四十元;中有明代《闽中十子诗抄》一部,倒是好著。
”(1936.2.8)“出至南后街看旧书,买无锡丁杏舫《听秋声馆词话》一部二十卷,江都申及甫《笏山诗集》一部十卷,书品极佳,而价亦不昂。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民国十大教育家传记合集《先生》素材运用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民国十大教育家传记合集《先生》素材运用作者:暂无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3年第2期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
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先生》-书以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为基础,结合《新周刊》的“先生”专题文章,聚焦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十位先生身影,揭示百年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
书中涉及胡适、蔡元培、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等人,将他们传奇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通过故事点滴渐次呈现。
这十位先生已远去,往事亦随岁月尘封,可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用背影证明民族的正面,为今曰中国教育立下可鉴明镜。
先生们学贯中西,为世师表;以弱身御强世,为国家民族传承与担当。
不仅为高中生写作开拓了宏大殊特的文思视域、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史料素材,更昭示着经世学问之坐标及自由独立之人格伟力,示范着国师风骨与学人风度。
【先生丰碑】梅贻琦:联大八年寒梅,清华一径新竹。
先生瘦得风骨、默得儒雅,至今回望西南联大的旗帜犹显妖娆。
梅贻琦生前选定把墓穴修在了“十八尖山”,这样在过世之后仍然能日夜守望着北京的清华园。
他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保护住这所大学。
【经典看点】素材关键词:坚守、坚忍、从容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大清华被占领,南开几乎被夷为平地。
为了保存中国大学教育的最后一线生机,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决定南迁……1938年5月4日,由各方向辗转跋涉昆明的993名学生再次开课,于是有了中国教育史上如幻境般的短暂奇迹——西南联大……这一时期的梅贻琦,一改过去行事谨慎、不轻率表态的风格,遇事十分果断。
在西南联大时期,梅贻琦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负责驾驶它的责任。
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
观《先生》有感
观《先生》有感在老师的强烈推荐下,我看完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十集纪录片《先生》,片中讲述了胡适等十位大师的生平事迹,看完之后,被他们的精神、行为和品质深深感动!雨果说:“有了物质,只是生存;有了精神,才是生活”。
而他们就是富有各种美好精神的人杰,很值得我辈年轻人学习,那么,到底有哪些美好的精神?以我浅薄的见解,有以下几点体会:1、炽热的爱国救国情怀,强烈的民族责任心。
十位先生无一不具有这种情怀,特别是主张“教育救国”的马相伯、张伯岺、晏阳初和陶行知等。
马相伯毁家兴学,捐献全部家当3000亩,创办了著名的复旦大学,先后培养出了杰出的教育家蔡元培以及民国要人于右任,邵力子等人;“九一八”事变后,先生以91岁高龄奔走呼号,组织多个救亡团体和义卖活动,连续12次发表国难广播演说,将自己百岁诞辰所得寿仪全部捐献出来,以慰劳抗日伤兵,他说“我是一条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忧国忧民之心令人敬佩;著名教育家张伯岺将教育作为毕生事业,先后创办了南开小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大学等,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包括周总理在内的爱国优秀青年;“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1922年发起了全国识字运动,“拆了庙来盖学堂”,在河北定县创办“人类社会实验室”,倡导义务教育,深刻影响了毛泽东等青年学子,在他的奔走下,194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晏阳初条款”,拨款用于中国的乡村教育与复兴;另一位平民教育家陶行知,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放弃高官厚禄,脱下西装,穿上长衫,走向农村,先后创办了育才中学和晓庄师范。
立志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小学教师!他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要求学生每天四问:我的身体、学问、工作、道德每天有没有进步?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强调知行合一等等,这些教育思想深刻地影响后人且永不过时!还有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可以说,是蔡元培成就了今日之北大,近代历史上,以一所大学对国家民族影响之深,除了北大没有其二!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五四运动,为中国人进行思想启蒙及文字改革的新文化运动,这两件载入史册的大事,北大都是主要阵地!没有主政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努力及坚持怎么可能做到?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的麾下学者如云,既有新派学者陈独秀、鲁迅、李大钊、徐悲鸿,也有前清遗老辜鸿铭;既有留洋博士胡适,也有仅中学学历却颇有学识的青年梁漱溟……。
删尽繁华剩简明——忆雪堂诗词选(四)
删尽繁华剩简明——忆雪堂诗词选(四)庚寅人日独游桃花涧时距予辞院事恰值一月用养根斋主贺年诗韵白虎来充值岁神,桃花例放一番新。
难为斯世能容我,未必当初要识人。
高树已谙风冷淡,曲江还忆月清纯。
仙源或在青峰侧,只是如今懒问津。
元夜禅城聚饮醉归有作还寄诸君子当空莫问几回圆,十二轮中占一先。
灯火漫争今夜势,酒风真得古人传。
垂杨欲雪宜诗日,小豆初花怯梦天。
闻道明朝有新雨,肯来同听北山泉?恩施州奇观写意造就西南景一圈,不知神力出何年?如携梦幻云归洞,足见担当石插天。
佳卉应时开火雪,乱流争道响清圆。
我来拽住春风尾,试写桃源第二篇。
注:坪坝营景区万亩杜鹃林内有古乔木杜鹃30余种,长者寿逾千年,胸围数米,号“杜鹃王”。
其中云锦杜鹃和鸡血杜鹃尤为独特,花开两季,春红秋白,天下罕见。
用韵答耐寂兄见寄天许吾侪并世来,湖山啸傲老怀开。
谊联南北人千里,血写春秋戏一台。
卧月牛闲劳雨顾,立崖松古任风猜。
相逢莫笑头俱雪,心上清晖尚可裁。
大漠胡杨风华凋尽剩顽根,犹向天涯极处伸。
露积三更全品性,沙抟万里费精神。
片云结阵情何已,孤月凌霄影自亲。
冰窟火炉频选择,尚多余兴笑松筠。
秋夜银汉无声入郭流,淡风吹送小凉秋。
三边鼓角来黄海,午夜灯花笑白头。
草木难为廊庙计,河山窃替子孙忧。
闲琴莫问谁能识,一曲清弹对老牛。
河间谒纪晓岚先生墓一角荒丘宿草深,岁时伏腊有谁临?我来祭拜携秋月,公自安眠证道心。
千载以还人渺渺,九原之上梦沉沉。
是他黄鸟多情甚,又趁西风送好音。
岁杪故园踏雪惬意人生酒一杯,绿阴天植自成围。
遥啼郭外鸡催客,素裹枝头雪补梅。
黄石有缘真可语,清风无界莫相非。
春光近在溪桥岸,涨破寒冰悄悄回。
春日偶成一遇东风眼便青,世间何物不多情?泉开冻锁星星缓,笋脱泥封角角争。
大块行空云作势,小堆藏雪石为盟。
连天野草无名目,总是先生让后生。
京师三月不雨人日始得迟雪新河有诗寄慨步玉奉答我羊城百年不曾见着此景也天意何曾失准常,还于节后赐新妆。
可能心气偏燕赵,不遣琼瑶过汉阳。
两首关于劳动的诗词
两首关于劳动的诗词1.劳动人民干净土,桃花今日识风流。
——老舍《春游小诗·参观闵行新城》2.劳动诸贤者,同来问病夫。
——刘禹锡《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3.一床方丈向阳开,劳动文殊问疾来。
——白居易《病中诗十五首·答闲上人来问因何风疾》4.经年不上江楼醉,劳动春风飏酒旗。
——白居易《病起》5.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
——白居易《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6.劳动故人庞阁老,提鱼携酒远相寻。
——白居易《病假中庞少尹携鱼酒相过》7.曾沾几许名兼利,劳动生涯涉苦辛。
——元稹《新政县》8.劳动更裁新样绮,红灯一夜剪刀寒。
——王建《酬于汝锡晓雪见寄》9.劳动先生远相示,别来弓箭不离身。
——王建《从军后寄山中友人》10.迎劳动都门,旌旗风亦好。
——曾巩《韩玉汝使归》11.未成三径已荒芜,劳动先生枉棹过。
——薛师石《水心先生惠雇瓜庐》12.晚年逢盛世,日夕百无忧;儿女竞劳动,工农共戚休。
——老舍《诗二首·今日》13.吾辈生涯爱劳动,夫随妇唱菜亲栽。
——老舍《赠白土吾夫》14.三八念诵,劳动大众。
——释普济《偈颂六十五首·三八念诵》15.脱离劳动逾三世,来到农村学绩麻。
——俞平伯《绩麻》16.半夜竹声嗔客去,又教劳动岁寒枝。
——卢挚《岁旦后四日留别宗坛师松溪许君邹君心远五首·其五》17.劳动同舟远相示,白云深处是丹霞。
——成鹫《舟中雨况》18.平生归宿东北方,长劳动中寂而止。
——释德洪《枣柏大士画像赞(并序·二字原无,据四库本补)》。
【九日得新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_0
【九日得新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九日得新字
孟浩然九日得新字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赏析】
孟浩然(公元689——公元740),字浩然,号孟山人。
是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与王维并成为“王孟”。
其刚正志高,但仕途坎坷。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浩然的诗歌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
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
”隐居闲适、羁旅愁思。
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
1/ 1。
一百年前的重阳节
宜聚餐合影,吃家乡味道,会至交亲朋“三日,晴。
午后抵上海,寓共和旅馆。
下午同广平往北新书局访李小峰、蔡漱六,柬邀三弟,晚到,往陶乐春夜餐。
夜过北新店取书及期刊等数种。
玉堂、伏园、春台来访,谈至夜分。
”这是鲁迅先生1927年10月3日的日记,也是他生命中最后9年定居上海的起点。
共和旅馆位于上海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长耕里内,长耕里夹杂在今江西中路、四川中路、延安东路之间,与外滩的距离非常近。
鲁迅和许广平在共和旅馆住了5晚,于10月8日搬到了景云里。
这几天时间里,他的活动主要是跟亲友会面。
鲁迅来到上海的第二天(10月4日)是重阳节。
“四日晴。
午前伏园、春台来,并邀三弟及广平至言茂源午饭,玉堂亦至。
下午六人同照相。
……”这是鲁迅当天的日记。
伏园、春台指鲁迅的绍兴老乡孙伏园(原名孙福源)、孙福熙兄弟,他们在北京时就与鲁迅相识。
鲁迅三弟周建人几年前从北京来到上海工作,此时已经在上海安了家。
玉堂指林语堂,鲁迅与林语堂是老朋友了,同在北京当撰稿人、当教授。
特别是前一年,林语堂受邀回家乡,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长,还邀请鲁迅去厦大任职。
鲁迅在厦大任教一个学期后,离开厦门去了广州。
不久,林语堂也离开了厦大,最终也来到上海。
对比鲁迅前后两天的日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作为胞弟的周建人自不必说,当时的林语堂、孙氏兄弟与鲁迅的关系也极密切,否则不可能初到上海就连续两天都见面。
由于鲁迅初到上海,住在旅馆,因此饮食基本都是在饭馆解决。
这5天里,我们可以从其日记中看到,鲁迅和亲友去的饭店,主要有“陶乐春”“言茂源”“全家福”“六合馆”等,在这几个饭店里,由他人邀请的是“陶乐春”“全家福”“六合馆”,而由鲁迅发起邀请吃饭的场所很固定,就是“言茂源”,他在10月4日中午、5日中午、7日晚上,三次邀请了不同的亲友在这里吃饭。
熟悉鲁迅小说的人可能还会发现这家饭店的名字有些似曾相识。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这是鲁迅小说《风波》中写到的“茂源酒店”,现实中绍兴确实曾有这么一家酒店,因为主人姓言,又叫“言茂源”。
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篇读书笔记摘抄
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篇读书笔记摘抄鲁迅先生的《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深刻描绘了中国社会病态的随笔集,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判,展现出了他对于民众困境的关切和对于中国未来的思考。
第七篇读书笔记摘抄:《东方之珠》我正式进入这个豪华的海滨大都市,经历着每个新朋友到达的往日。
我很仔细地检查着我的所在地,看见了浓厚激烈的运动,看见了摩多车上的活动,看见了舞会上的活动,看见了巨大的礼堂和影院,我突然想到:这里归国的我将会如何在这里游玩,我如何在晚上找到电影院,找到咖啡厅,找到国内的场地。
如果只有这些,我会突然忘记游玩的;我会在我重新出发的时候,遗憾我并没有看到这些。
这是一座小城市,因为我迫切地找到了富饶的刺激物(白云背对着和我有关系的问题)。
它的博物馆堂也令我感到失望,因为它是为了贡献予公众而去设计的。
我拿起那部《吴越春秋》。
经过5分钟,我就去了五行书店。
《吴越春秋》的作者们还在等我,则没有不见面的结果。
在bright86 的白色版本中,我对这个版本一点都没有去写。
我很想知道《吴越春秋》的作者如何嫁接出自乌斯怀龙江湖网,从那块颗粒上结晶。
《吴越春秋》作者是如何使他的书能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吴越春秋》作者还是我的朋友,他是我所有人们的朋友;也是在这儿,我借他的宽度。
我本人对工作的平凡:为它勾画出白色的关系。
我对作者的生活虽感到温暖,但还是抛开它,抛开朝景去探索。
作者的全部"《吴越春秋》在我心中经营少年行军与极少数人并驾齐驱。
他的办事处。
他对《吴越春秋》的原稿和东方书报社的实施。
这个优秀的作者,我能在每一个人的屋顶上看见。
我的困惑就是谁将成为鲁迅文学先生的待定事务。
它依旧是闷热而愚疤。
我们写不同于这个世界的小说和诗歌,我们的头上无头白纱。
虽然我们不再这样,但还有其他方式,例如与其他人士讨论《吴越春秋》,甚至是在写《红楼梦》。
因为别人以为因为我自己是作者吴越春秋和中文《红楼梦》而成为《红星照耀中国》的楚地溃夫人。
缅怀吾师袁良义先生
缅怀吾师袁良义先生传薪授业接文统论道求真续汗青——缅怀吾师袁良义先生作者:邸永君《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3日 10版)青年时期的袁良义。
资料图片2014年中秋节,作者拜望恩师袁良义(左)。
资料图片2015年7月9日凌晨四时,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明清史专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资深教授袁良义先生,因患壶腹癌,医治无效,不幸在京逝世,享年87岁。
作为关门弟子,永君得先生沾溉尤多,恩同再造;惊闻噩耗,深痛可知。
追念先生,不禁泪流;往事历历,涌上心头。
一时针倒转,回拨至二十五年前。
1990年深秋,某日午后,幸得北大中文系王善教授引见,我怀着百分敬意,专程拜见先生。
二位教授当年曾为室友,故颇有旧。
先通电话云,推介一生徒,并愿陪同前往府上拜见。
先生当即应允,表示“欢迎光临”。
因同住中关园,且仅隔数楼,步行几分钟即到。
转过楼角,举目而望,先生已偕夫人立于单元门外,面带笑容,出迎宾客。
只见先生浓眉大眼,目光深邃,身材健硕,神态俨然。
握手通名,引入客厅,落座寒暄,一见如故。
先生不时提问,我一一作答。
历一时辰,方告辞而出。
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先生之讷于言语,惜字如金;与我之无知无畏,口若悬河,形成鲜明对比。
当晚,于王善教授处得知,先生对我印象甚好。
云“科举时代,讲求身(身材相貌)、言(言语谈吐)、书(书法造诣)、判(文章水准),此君身、言,皆甚可观,书、判待考试时可验。
允其报考,认真应试可也。
”我闻此言,大喜过望,从而坚定报考北大之决心。
入学后方知,先生择人,标准甚严,眼光颇高,宁缺毋滥,绝难通融。
先生当年已六十有二,临近退休。
原本打算不再收徒,而此次为我,决定山门再启。
冥冥之中,似有前缘。
良义先生原籍安徽。
1928年5月26日,出生于宣城县沈村镇一徽商世家。
父名澄江,经营有方,家境殷实,家风醇厚。
先生为仲子,自幼聪颖过人,尤擅数学,且文史兼胜。
1946年,以全县第一名之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史学系。
【先生之风】《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卷隽永。(感人肺腑)
【先⽣之风】《先⽣》,⼀个称谓,⼀种修为,⼀卷隽永。
(感⼈肺腑)《先⽣》,⼀个称谓,⼀种修为,⼀卷隽永。
那些背影,⼀个民族的正⾯。
欲阅读原⽂和纪录⽚,请点击下⾯的链接。
⼀个称谓,⼀种修为,⼀部纪录⽚(点击阅读)⼤型系列纪录⽚:《先⽣》1-10集完整版(点击阅读)《先⽣》有声书(点击聆听)民国先⽣,远去的精神——访邓康延(点击阅读)邓康延和他的先⽣们(点击阅读)秉烛者:邓康延(点击阅读)西南联⼤英⽂课本(点击阅读)民国先⽣,远去的精神——访《先⽣回来》策划⼈邓康延(点击阅读)“ 先⽣回来”展出的⼗位民国先⽣的头像和背影胡适的题字“宁鸣⽽死,不默⽽⽣。
”蔡元培的北京⼤学校长任命状导读:⼤型纪录⽚《先⽣》,再次把民国时期⼀批有影响⼒的⼈物拉⼊我们的视野。
⽽根据纪录⽚内容出版的书籍《先⽣》和“《先⽣回来》致敬展”等都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
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前,让我们⼀起回望这些先⽣的背影,追思⼤学师者之风范与担当。
《先⽣》序⾔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犹如华夏的背影,渐⾏渐远。
“莫放春秋佳⽇去,最难风⾬故⼈来”,初看是喜语,再看是痛语,再再看,或看出旷达。
.......省略。
《先⽣》后记我看⼗⼤先⽣师,要传道、授业、解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为师者,必须“智如源泉,⾏可以为表仪”。
蔡元培⼤学教育的长者,⼩学课本的童⼼蔡元培胡适儒雅之河,静⽔流深胡适马相伯为叫醒中国,⾃称是“叫了⼀百年的狗”马相伯张伯苓津门⼀户南开,进出多少荣辱张伯苓梅贻琦联⼤⼋年寒梅,清华⼀径新⽵梅贻琦竺可桢时事风云难测,守拙浙⼤⽓象竺可桢晏阳初平民教育,⽤花的念想培⼟晏阳初陶⾏知知⾏,春风⾛过,⼤地知道陶⾏知梁漱溟⼈⽣辩论会,诤⾔独⾼远陈寅恪学问是命的另⼀⾯,撑着独⽴⾃由(⼝述/邓康延采访/丁晓洁)整理收藏于2017年4⽉28⽇农历丁⾣年四⽉初三【阅读链接】⼀个称谓,⼀种修为,⼀部纪录⽚(点击阅读)⼤型系列纪录⽚:《先⽣》1-10集完整版(点击阅读)《先⽣》有声书(点击聆听)民国先⽣,远去的精神——访邓康延(点击阅读)邓康延和他的先⽣们(点击阅读)秉烛者:邓康延(点击阅读)西南联⼤英⽂课本(点击阅读)民国先⽣,远去的精神——访《先⽣回来》策划⼈邓康延(点击阅读)蔡元培⽣平品读好书:《西南联⼤⾏思录》《南渡北归》(全新套装三卷本⽆删减)《先⽣》,⼀个称谓,⼀种修为,⼀卷隽永蔡元培就任北京⼤学校长演说清华⼤学校长梅贻琦视频西南联⼤的那些名⼈《南渡北归》,⼗⼤好书之冠⼤师之后再⽆⼤师——《南渡北归》读后感怀《先⽣》,⼀个称谓,⼀种修为,⼀卷隽永世间若是有君⼦,名字⼀定叫胡适⼀代国学⼤师陈寅恪俞⼤维怀念陈寅恪先⽣陈寅恪的最后⼆⼗年清华“国学院”四⼤导师清华四⼤导师,中国⼈的四种风⾻长歌当哭,清华四⼤哲⼈⼀代完⼈卢作孚:创造⽽⾮享受幸福品读好书《陈寅恪与傅斯年》张伯苓教育思想的现代启⽰张伯苓:教育“在于造成完全⼈格”西南联⼤的那些名⼈西南联⼤启⽰录:⼤学者,有⼤师之谓也西南联⼤给我们的启⽰珍视西南联⼤的遗产西南联⼤的⼒量(上)西南联⼤的⼒量(下)我⼼中的西南联⼤西南联⼤办学经验对我们的启⽰中国名⼈在西南联⼤的清贫⽣活《西南联⼤⾏思录》读后感民国时期⼤师频出的家庭原因我的教育阅读:民国⼤先⽣读“民国范⼉”有感民国⼗⼤先⽣读后感读《民国⼤学》有感【推荐阅读以下书籍】作家岳南作家余世存南开⼤学教授熊培云。
纪录片先生观后感
纪录片先生观后感纪录片先生观后感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纪录片先生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纪录片先生观后感篇1我要给此纪录片满分。
评价纪录片的准则有很多:拍摄手法,拍摄画面,后期制作等等,但拍摄的内容才是它的灵魂。
一部纪录片能够揭开了被掩盖了许久的幕布,带给大众震撼,可谓振聋发聩,这就是一部好的纪录片。
一代大师的是非曲直并不是某些所谓政府想要隐藏便能石沉大海的,历史终将冲刷掉所有的虚假,展露出事物的本质。
对于我等小辈来说,很多人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仅仅知道郭沫若,老舍等等追着共产主义跑的作家,以为这就是语文,他们就是文学学者的代表。
但实际呢?看完纪录片的我开始不断的搜索陈寅恪,郭沫若,红卫兵等这些关键词。
而蒋天枢能放弃自己的事业,首先完成老师的遗嘱。
此举方为我中华文人之举措,称之为君子,看后不仅赞之,叹之。
进来宣传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学习国学,学的是什么?这些榜样才是我们缺失的精神。
感谢《先生》纪录片,为我打开了一扇精神的大门,三十分钟一集的简短介绍仅是抛出的一块砖,让我们自己去追寻先生的足迹。
我要为此纪录片打满分,也希望身边更多的人能够尽早看到这部片子。
以下是我的总结: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有一件事给我印象比较深,陈先生出一考题为对对子:孙行者。
他认为古文相对来说不方便口语,但最能体现出中国文字的对仗,押韵,平仄。
的确,四字成语记忆,朗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且他本人也一直使用古文写作。
2.先生坚信思想应自由,哪怕要经受罹难。
3.数学非常重要,因为逻辑思维一定要清晰。
4.先生留学期间多方学习,科学,语言,等等。
但并未获得这些博士头衔,因为他认为学习知识本身是重要的,但要三年的时间研究一个问题未免有些浪费时间。
梅贻琦两岸清华本是同根。
张伯苓的得意门生。
1.“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的阅读答案及赏析木兰花慢·彭城怀古〔元〕萨都剌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王帐连空。
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
空有黄河如带,乱山起伏如龙。
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
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
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
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1】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
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徐州即彭城,本词首句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B.“想铁甲重瞳”一句,以“想”字领起,描写了当年铁甲重瞳的项羽,骑着乌骓汗血宝马,军帐连空,盛极一时的气势。
C.“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一句,用西汉张敞为妻画眉和唐代张愔与关盼盼的爱情故事两个典故,暗示历史风流已为陈迹。
D.“人生百年如寄”抒发了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的感慨,“且开怀,一饮尽千钟”表达了词人积极向上豪迈旷达的情怀。
②“禾黍”词出《诗经》:“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
”下面诗句与本词“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中“禾黍”寓意相同的两项是(4分)A.禾黍日已熟,杯酒聊开颜。
(宋·欧阳修《初冬归襄城弊居》)B.空余此余基,千秋泣禾黍。
(宋·汪元量《阿房宫故基》)C.沛然时雨来,芃芃禾黍起。
(明·吴兆《喜雨》)D.禾黍秋风周洛邑,山河残照汉咸阳。
(明·宋讷《壬子秋过故宫(十九首)》)E.桑边禾黍水重围,时有秋虫上客衣。
(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八十七)》)③请简要赏析词的结尾句“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4分)参考答案①(3分)D(“积极向上,豪迈旷达的`情怀”不符合文意)②(4分)B、D③(4分)这两句描写了词人在落日余晖中回望荒城,倚栏目送鸿雁远飞的场景。
借景抒情,表达了繁华已逝、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含蓄深沉,余韵悠长,耐人回味。
适合作标题的诗句
适合作标题的诗句:【1】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
适用于珍惜时间。
白昼不要白白地度过,青春一去不复返。
出自清·翟灏《风俗编·时序》:“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
”【2】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适用于顺应时势,看清时局,抓住规律等。
聪明的人能顺应时势制定计划,愚蠢的人却违背道理采取行动。
出自《后汉书·朱浮传》:“盖闻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常窃悲京城大叔以不知足而无贤辅,卒自弃于郑也。
”【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适用:谦虚,不要夸耀。
伐,矜都是夸耀的意思,出自《老子·第二十四章》“自见者不,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
适用于借助外物(路),奋斗,前行等。
这是收入《全唐诗外编》的唐代诗人龚霖《老学庵笔记》之四中的诗句,仅此两句。
“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意思说,只要有可以向上攀登的路,更高的山,人也能攀登上去。
诗句是条件复句。
“但有路可上”是“更高人也行”的必要条件,有了这个必要条件,就有可能产生“更高人也行”的结果。
这两句诗虽然说的是登山之事,但有丰富的哲理情趣。
【5】莫倚高枝纵繁响,也须回首顾螳螂。
适用于警醒、警惕,不要沾沾自喜等。
宋代陆元光为晋陵宰时,当时幕僚中有好谗谤同列者,一日同会,忽闻蝉声,幕官谓陆曰:“君既能诗,可咏此也。
”陆辞之不可,即席作《咏蝉》:“绿阴深入汝行藏,风露从来是稻梁。
莫倚高枝纵繁响,也须回首顾螳螂。
”因以是讥之,其人愧而少戢。
这首诗写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相互关系。
【6】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适用于可持续发展等。
这句选自诗歌《书扇示门人》,作者是范仲淹,原诗为: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这首诗明白如话,但哲理深刻。
一派青山风景恬静幽美,这是前人的田地为后来的人占有,但是占有田地的人不要得意不已,还有想占有这田地的人在后面呢。
山河依旧,人事更替,得失不是永远不变的。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3)
凭谁问
以廉颇自比,虽64岁仍想 为国效力,却无人问津, 他感到悲愤,抒发了他壮 志未酬的苦闷。
2.借助典故和背景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揣摩辛弃 疾的情感。
典故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佛狸祠 廉颇
用意Βιβλιοθήκη 作用情感“英雄无觅”,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及对
建功立业,令人
当前局势的担忧
敬慕,讽刺南宋
赞颂功业,如果遇到这样的国君自己的 怀古伤今 统治者的无能,
孙权继承父兄大业,年轻有为,英明 果断,积极抗曹;刘裕虽出身低微, 却能励精图治,厉兵秣马,势如破竹, 成绩北伐大业;霍去病,北击匈奴, “封狼居胥”;廉颇老当益壮,穷且 益坚,壮心不已,愿为国家效命。这 些英雄豪杰均体现出豪放气势
事件方 面
两首词中展现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足鼎立的赤壁之战,刘裕的 北伐中原,西汉与匈奴之争,南宋与金之战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 体现豪放气势
情感方 两首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期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面
文题:都是怀古词 都有“怀古”二字,表明两首词都是怀古词
手法
都借古讽今,运用比喻、对照等修辞手法
情感
都赞扬了一些英雄豪杰,显露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更主要的是 抒发了积极进取的豪放之情
不同点
主要写的是周瑜。周瑜儒雅洒脱, 春风得意,二十四岁做中郎将,三 十四岁做三军大都督,“外托君臣 形象:所写之景及 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年纪轻轻 人有所不同 就建功立业;而满腹锦绣的东坡居 士不但未被重用,而且被贬。写本 词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因而 特别敬慕周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 怜无数山。
郭沫若诗歌《赠达夫》赏析
郭沫若诗歌《赠达夫》赏析郭沫若诗歌《赠达夫》赏析赠达夫郭沫若十年前事今犹昨,携手相期赴首阳。
此夕重途如梦寐,那堪国破又家亡。
1936年,郁达夫受托为解除郭沫若通辑令并动员回国抗战事,专程前往日本,11月15日到达东京。
当晚,达夫便在一位日本改造社成员的陪同下前往市川市江户川郭沫若寓所,邀请诗人去东京参加改造社所主办的为编译《餐迅全集》兼为郁达夫洗尘而设的宴会。
席间,郭沫若写了这首诗,也请郁达夫写诗留念。
郁达夫的诗是:却望云仙似蒋山,澄波如梦有明育。
逢人怕问前程释,一水东航是马关。
郭诗用倒装写法,一开始就把人引入历史的回顾之中。
郭沫若、郁达夫同是创造社的元老,又是文坛上的一对挚友。
阔别十年后在日本重逢,重温旧事,浮想联翩,论及国事,慨当以慷。
那是在1922年,创办《创造季刊》初期,因经济困难,杂志难以出版,销路又不好。
有一个夜晚,郭、郁二人同往上海四马路泰东书局拜见书局经理赵南公。
赵说杂志销路不好,初版二千份还剩下五百。
听了这消息,两人倍感痛苦和难堪。
为了解除心中的苦闷,便上街喝洒,连喝了三家酒店,昏昏,凄凄寂寂地回到静安寺路的住所,归途中二人自比为“孤竹君之二子”,象伯夷、叔齐到首阳山一样准备着挨饿。
这种“赴首阳”的感慨,既有感于个人身世的'艰难,更包含有丰富的时代内容,份量是极其沉重的。
一、二两句忆旧,三、四两句话今。
“此夕重逢”顺势而下,紧承“十年前事”。
十年别离,痛楚生活的回忆,而今重逢,应当是高兴的,诗人无意去写那些A好、欢乐的场面,而说这些重逢好象是在梦里一般。
“如梦寐”,一是说本以为不能再见面恍如梦中,二是暗示见面并不乐观,优心忡忡,前途渺茫,为结句作了有力的衬垫。
最后以“那堪国破又家亡”结束全篇,寄慨无穷,抚今思昔,百感交集,优时伤世,万虑潮生,怎能不为相互的遭遇而慨叹,不为国破家亡而悲枪呢?又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思想。
意思是说,我不能坐视祖国的沦亡,我要回国去重上战场,而不是到首阳山隐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 ——推荐十集大
型纪录片《先生》
【推荐】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
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
“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初看是喜语,再看是
痛语,再再看,或看出旷达。
民国的学者、政要、作家、名士,纵有诸多称呼,终不及“先生”二字来的亲近且大气,可以俯身,可以仰望。
这在当下虽是个加上姓氏就被常呼的字眼,却又是个能遥想到鞠躬的场景。
先生,几千年的敬语,也被冬烘过,也被秋杀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我们这代人上学时,私塾和学堂已远,戒尺和鞠躬已远,破四旧里,先生落魄;三十年后的市场化中,先生贬值或被作价。
教育大景,江河日下入大坝,蓝天白云走黄沙。
百年国史已有镜鉴: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
值此时辰,我们勉力拍摄一
部回溯民国先生的十集纪录片,共鸣了隔代不相逢的后生们。
《先生》聚焦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大家身影,揭示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梳理中国教育百年间的重大事件、观念嬗变,旨在溯源问脉,固本图新。
头十集选定的十位人物
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
他们也曾身为学生,唯理想至老不灭,或者说破灭一次,再理想一次。
在波澜壮阔的文化民国、烽火连天的战乱守拙、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里,他们宛如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但为今日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余音袅袅里是千年前范仲淹先生的长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部纪录片。
胡适:儒雅之河,静水流深相比鲁迅,胡适温文尔雅、待人和善,他甚至能说“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他曾写信劝说周氏兄弟:“我是一个爱自由的人,我最怕的是一个猜疑、冷酷、不容忍的社会。
我深深地感觉你们的笔战里双方都含有一点不容忍的态度,所以不知不觉地影响了不少的少年朋友,暗示着少年朋友朝着冷酷、不容忍的方向走,这是最令人惋惜的。
”胡适坚持使用白话文和白话诗,无论遭多少人骂,他照样去做。
他用理性的、温和的方式开出一条天地相通的大道。
蔡元培:大学教育的长者,小学课本的童心先生所提倡的“兼容并包”、延揽人才的教育体系,奠定了中国大学的根基。
在他看来,大学需要多元的思想碰撞,无论是革命派的陈独秀,还是留辫子的辜鸿铭,只要有专长都能到他的大学里教书。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曾想用美育来代替宗教,他还能“大学者编小课本”。
梅贻琦:联大八年寒梅,清华一径新竹
先生瘦得风骨,默得儒雅,至今回望西南联大的旗帜犹显妖娆。
赴美后,他一直紧攥着“庚子赔款”的钱袋子,甘于自我
拮据。
实际上,即便当年执掌西南联大,太太为了补贴家用也要做饼去卖。
1955年,梅贻琦回到台湾新竹筹措清华大
学复校,上面催着要快要大,但他坚持先从研究所一步步办起,蒋介石也只能认同。
许多年后,印证了先生是对的。
今天的台湾清华,规模不及台大的一半,排名却在台大之前,更无须比照对岸硕大无比的胞校。
梁漱溟:人生辩论会,
诤言独高远100年前的北平,四位志趣相投的少年,把盏理想后立意:以后不互称大哥二哥,各以短处总结一字相呼,以资警惕。
梁姓同学得名“傲”,演绎了独具风格的一生,尤其因他与最高领袖毛泽东的一次公开辩论,更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先生很早就做乡村建设实验,发动农民成立自己的组织争取自身的利益,倡导“伦理本分,职业分途”,没有势不两立的阶级,融汇西方现代社会和中国文化的优点。
时光是终裁法官,以细节和大节,印证了他傲得正。
陈寅恪:学问是命的另一面,撑着独立自由先生治学如暗夜秉烛,他也是暗夜一烛。
喧嚣白昼之后的盲者,午夜抚史,端坐旧藤椅,目光如炬,洞彻史实和现实。
好友王国维自杀时,陈寅恪仿佛也死过一回,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一直活下来。
他以德式研究的缜密穷究东方文化的博大沉雄,纸中夹着故国百万雄兵。
先生远去,却在《柳如是别传》中
留下影子,那个反清复明的风尘女子便是风云女子。
彪炳千秋的不是威权,是威权下弱弱的不屈、默默的抗争。
马相伯:为叫醒中国,自称是“叫了一百年的狗” 在他百岁时,上海时尚杂志《良友》登出他的肖像,国共领袖同声道贺,而他梦里不知身是客,喊着杀敌,客死异乡。
他的百年人生与中国的百年屈辱抗争平行,寿高则多辱,而他倾囊于一个复旦,抬升着东方的希望。
如果我们今天还能听到老人嘶唳的吠叫,一是后辈敏感的心,二是国情使然。
张伯苓:津门一户南开,进出多少荣辱先生影像憨态可掬,却是行走江湖的侠士。
当年左翼愤青指责他建校募集的是官僚乡绅的臭钱,老先生讷讷地说:我就是个挑粪工,用粪土培育你们鲜花啊。
先生一生只做南开一件事。
蒋介石敬重他,抗战最艰难时依然资助办学,败退台湾时留下飞机待他南渡。
蒋介石临终前还向儿子蒋经国询问伯苓先生百年纪念会的筹备情况。
后来,先生最后连南开的校门都进不了。
那些愤青开始把粪桶泼向一生向善兴学的老人。
竺可桢:时事风云难测,守拙浙大气象先生是气象学者,1936年危难之际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是一次意外拐弯,却拐出一片别样的风景。
他身材瘦削、举止优雅,戴着一副圆圆的眼镜,貌似苦行僧,眼镜后面的光泽“温厚光辉”。
1949年后,他对来访的新政权代表有过一番发自肺腑的赞许和提醒。
他谨言慎行,行政职位一路上行,却终究无法挽回当过远征军的儿子死于非命,他能
预测天上的风云,却弄不懂天下的政治风云。
晏阳初:平
民教育,用花的念想培土先生早年到欧洲办报欲教育知识
贫瘠的华工,却在收到一位华工的书信后发现被华工教育了。
他把一家人搬到很土,没有咖啡时就把包谷面弄糊了替代的地方。
抗战初他辅政湖南,先把冗官裁了一多半,民主选举出一些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使湖南成为抗日中坚。
即使最后大陆没有了他平民教育的空间,去非洲、东南亚照样守护花的念想,让联合国也为这个几无国籍的人致以人类的敬礼。
陶行知:知行,春风走过,大地知道先生做事就是四个字:身体力行。
他不畏官、不怕穷、不惧难,他喜欢孩子、喜欢顺口溜、喜欢学校,他知道学校能消灭监狱,知识能抗衡独裁,行动能打破专制。
而他还能用知和行造字,再把这个字身体力行地用到自己身上。
而今遍及全国的行知学校和育才学校究竟怎样,先生可知否?后生如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