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清朝民俗
清朝的庙会盛会民间文化的展示与传承
清朝的庙会盛会民间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清朝的庙会盛会:民间文化的展示与传承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庙会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也是展示民间文化的重要场所。
清朝时期,庙会盛行于全国各地,成为清朝时期民间文化展示与传承的重要平台。
本文将深入探讨清朝的庙会盛会,从其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对民间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庙会的起源与发展庙会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化活动,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信仰与祭祀活动。
庙会最早起源于先民对神灵的崇敬之情,人们在神庙周围设立摊位,供奉饮食和物品,以期神灵保佑他们的生活和事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庙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市,成为人们交流、娱乐和贸易的场所。
清朝时期,庙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
清政府为了加强统治和推行农商工业政策,鼓励庙会的举办,使庙会成为了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庙会在清朝的各个地区兴起,举办时间长达数天至数月不等,各式各样的庙会在这一时期中被大规模地创办,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庙会文化。
二、清朝庙会的特点清朝时期的庙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民俗活动的集中展示:庙会是民间文化的集中展示,人们可以通过庙会了解并参与各地区的习俗、风俗,以及其他地区的文化表演。
庙会不仅是商品交易市场,也是一种民间艺术、文化表演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2. 多样性:清朝庙会的类型多种多样,有宗教庙会、民间庙会、商品集市等。
宗教庙会通常是为了祭神、祈福而举办的活动,人们会在庙会上举行祭祀仪式、焚香、燃放烟花等。
而民间庙会则更加注重娱乐性和休闲性,常常举行各种传统民间游戏、表演和比赛。
3. 特色商品的贸易:庙会是一个重要的商品交易市场,人们可以在庙会上买到各种特色商品和手工艺品。
清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庙会成为了商品流通和交易的重要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买到新鲜的农产品、各种艺术品和奇珍异宝。
4. 文化传承与活态展示:庙会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地,也是文化活跃的舞台。
人们在庙会上可以欣赏到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化表演,例如戏曲、舞蹈、杂技等。
清朝习俗礼仪文化
宫廷规矩
• 清代最讲究国法礼仪,官场上的礼度和 称谓言谈极有分寸。否则很有可能会有降 级处分。
• 清代文武官员被皇帝或皇太后召见,应一 律跪安,汉大臣必须自称“臣×××恭请 皇上圣安”或“臣×××恭请皇太后圣 安”,满籍大臣则称“奴才”。
清朝后妃侍寝礼仪
皇帝每日晚膳时,决定哪一位妃子当晚侍寝。每个妃子都有一块绿头牌,牌面上是该 妃子的姓名。备晚膳时,敬事房太监将十余块或数十块绿头牌放在一个大银盘中,谓之膳 牌。 皇帝晚膳用完,太监举盘跪在皇帝面前。如果皇帝没有兴致,则说声“去”。若有所 属意,就拣出一块牌,扣过来,背面向上。太监拿过此牌,交给另一位太监,这位太监专 门负责把将要求承幸的妃子用被裹着扛到皇帝的寝所来。 出于清代皇帝高度的戒备心理,防止妃子中出现刺客,妃子必须裸体来到皇帝寝所。 方法是妃子被带到离皇帝寝所不远的一间屋里脱光衣服,宦官用红锦被或大衣将她裹上, 扛上肩,背进皇帝的寝所。到帝榻前,去掉外裹的红锦被或大衣。 后面发生的事情当时人的记载道,“届时,帝先卧,被不复脚。……妃子赤身由被脚 逆爬而上,与帝交焉。敬事房总管与驼妃之太监,皆立候于窗外,如时过久,则总管必高 唱曰:是时候了。帝不应,则再唱,如是者三。帝命之入。则妃子从帝脚后拖而出。驼妃 者仍以氅裹之,驼而去。去后,总管必跪而请命曰:留不留?帝曰:不留。则总管至妃子 后股穴道微按之,则龙精皆流出矣。曰:留。则笔之手册曰:某月某日某时,皇帝幸某妃。 亦所以备受孕之登也。此宫禁中祖宗之定制也。” 清帝召幸嫔妃,照例在门前倒悬红灯,在行宫也是这样。 宫女们入宫时梳辫子,一旦 被临幸并获得名号,就要把头发盘上去。
抓周礼
• 民间: 这是在新生儿一岁时,举行的卜定婴儿未 来前途和职业的一种礼仪。此俗,宋代即 有。清代仍延续,没有太大变化。所陈之 物有金银之宝、文房四宝、书籍、秤尺刀 剪、女工针线、玩具等等。 宫廷:陈列物品相似,弧矢(弓箭) 公主 皇孙女除外
清朝的节庆习俗
清朝的节庆习俗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充满丰富多彩节庆习俗的时代。
在清朝的统治下,人们隆重庆祝各种传统节日,并遵循着一系列独特的习俗。
本文将介绍清朝时期一些重要的节庆和相应的习俗。
元旦:清朝时期元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它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在年初的第一天,皇帝会率领朝臣前往皇家祭坛,祭祀天地神灵,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同时,百姓们也会在家中设祭,祈求平安吉祥。
人们还会举行盛大的游园活动,欢度新年。
春节:春节是华人社会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朝时期亦不例外。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在清朝,祭祖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传统之一。
人们回到故乡,整理祖坟,上香祭拜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端午节:端午节是清朝时期庆祝的一个重要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划龙舟,以纪念屈原,还会吃粽子和贴艾草,以驱邪避疫。
此外,在清朝,皇帝还会亲自观看龙舟竞赛,并为胜出的队伍颁发奖品。
中秋节: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也是清朝时期庆祝的重要节日之一。
人们会赏月、品尝月饼,并举行各种文艺活动,如舞狮、击鼓等。
在清朝,皇帝会赐予宫廷妃嫔珍贵的月饼作为礼物,并邀请她们一同欣赏皇宫中的明月。
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
在这一天,人们会点亮灯笼、猜灯谜,还会吃元宵,庆祝团圆和新春的到来。
在清朝,皇帝会举行盛大的灯会,展示宫廷的繁荣。
其他节庆习俗:除了以上几个重要的节日外,清朝还有许多其他节庆活动,如端五节、重阳节、腊八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通过特定的仪式和习俗表达自己对节日的敬重和祈福之情。
总结:清朝的节庆习俗丰富多样,凝聚着人们的情感与祝福。
这些习俗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展示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象征。
尽管历经时光变迁,但一些传统习俗至今仍然保留着,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新的传承和发展。
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会珍视和传承这些独特的节庆习俗,使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清朝的民俗风情婚嫁与丧葬的习俗
清朝的民俗风情婚嫁与丧葬的习俗在中国历史上,清朝是一个富有独特魅力的时期。
清朝的民俗风情涵盖了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婚嫁与丧葬方面,有着独特而严谨的习俗。
本文将介绍清朝的婚嫁与丧葬习俗,以展示清朝时期的民俗风情。
婚嫁习俗清朝的婚嫁习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首先,婚姻的选择往往由家长或长辈进行。
父母会根据双方家庭的背景、地位和经济条件等来选择合适的对象。
婚姻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不仅仅是个人事务,更是一种家族的联姻。
在婚礼仪式方面,清朝的婚礼都是非常隆重的。
新娘会穿上精美的嫁衣,头上戴着红簪子,身穿红褂,寓意着喜庆和吉祥。
新郎则会穿上正装,佩戴勋章和玉佩等饰品,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婚礼上,亲友们会赠送礼金和婚礼用品,祝福新婚夫妇幸福美满。
另外,婚后的新娘还需要进行三朝之礼,即入新朝、过父朝和过母朝。
这些仪式彰显了新娘向新家庭的融入,并表示对双方父母的敬意。
丧葬习俗清朝的丧葬习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清朝社会,人们对死者的尊重和丧礼的严肃态度非常重视。
首先是丧葬的仪式,通常以举行三次葬礼为主。
第一次是抚恤,也称为“白葬”,多在死者过世后的几天内进行,主要是家人和亲友前来慰问并祭奠逝者。
第二次是入棺,指将死者入殓并送至灵堂,这一步通常由家族的长辈或专业的丧葬人员负责。
第三次是下葬仪式,俗称为“送终”,是最为庄重的一次葬礼,家人和亲友将死者送至墓地,并进行祭拜和守灵等仪式。
在清朝,人们也非常重视丧葬期间的禁忌和礼仪。
家人和亲友通常会着素服和白色巾带,表示悼念之情。
而在葬礼期间,丧家通常会遵循一定的禁忌,如不进行娱乐活动,不吃油腻和刺激性食物等。
除此之外,家人还会为逝者安排祭祀仪式和后事。
这些仪式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对于贵族或重要官员的丧葬,所举行的葬礼会更加盛大和庄严,各种仪式和服饰都会更加精致繁复。
结语清朝的民俗风情婚嫁与丧葬的习俗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人们对于家族的重视。
清朝的茶文化与茶道习俗
清朝的茶文化与茶道习俗清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在清朝,茶文化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普及,并形成了独特的茶道习俗。
本文将介绍清朝茶文化的特点以及茶道习俗的演变。
茶文化在清朝的发展起源于明朝,但是在清朝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清朝皇家非常重视茶文化,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茶会,且继承了明朝的一些茶会活动,如皇帝和文武百官品茶、聚会交流。
茶在这个时期被视为一种高雅的饮品,也是社交活动和交流的重要元素。
在清朝的宫廷中,茶文化更是达到了巅峰。
皇帝每天都会举行茶会,邀请贵族、官员以及文人墨客品茶。
在这些茶会上,不仅可以感受到茶的独特风味,还可以欣赏到独特的茶艺表演。
茶艺表演在清朝被高度重视,茶师们被视为宫廷文化代表。
除了宫廷茶会,清朝的普通百姓也非常热衷于茶文化。
茶摊成为了街头巷尾常见的风景,茶馆也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茶馆中,人们可以品味各种茶叶,闲聊天事、听音乐、观戏剧。
茶馆成为了人们交流、放松心情和寻求灵感的重要场所。
在清朝,茶道习俗也经历了一些改变和演变。
茶道强调礼仪和仪式感,是一种将茶饮制作和享用过程化繁为简的艺术。
在清朝的茶道习俗中,人们注重茶具的选择、茶叶的烹制以及品茶的技巧。
茶道注重内外宣泄,强调“清心寡欲”,追求精神的宁静和自我修养。
茶道习俗不仅仅在宫廷中流行,也传播到了民间。
按照茶道的传统,泡茶成为了一种艺术,人们追求泡出最合适的茶水,去除杂质、调整温度和时间来保证茶的口感。
茶道习俗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升了品味和欣赏茶的水平。
除了茶道习俗,清朝还有一些茶具和茶具艺术形式值得一提。
例如,茶壶在清代的发展尤为迅速,各种造型独特的茶壶不仅成为了实用工具,还成为了一种艺术品。
人们注重茶壶的制作工艺、色彩与造型的搭配,追求“品茗同音、品味前人”的目标。
此外,茶具的收藏也在清朝达到了巅峰。
茶具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受到了皇室和贵族的喜爱。
清朝的社会风俗习惯
清朝的社会风俗习惯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社会风俗习惯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结婚习俗、葬礼习俗、衣着习俗以及饮食习俗四个方面展开阐述,以探究清朝社会风俗习俗的特点和意义。
一、结婚习俗在清朝,结婚习俗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仪式。
一般来说,婚姻是由父母之间商定的,女方的父母会聘请媒人为其物色合适的婚姻对象。
一旦双方家庭认可,就会举行婚礼。
清朝的婚礼通常以厅堂婚礼为主,包括迎亲、纳吉、拜天地、拜堂等环节。
此外,红缎结婚服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表着喜庆和祝福。
二、葬礼习俗葬礼在清朝被视为一个庄重而严肃的仪式。
根据封建礼仪,葬礼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上、中、下。
而葬礼的等级将取决于逝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一般来说,葬礼会有一个繁琐的流程,包括穿衣、奠仪、办丧事、安葬等环节。
此外,在清朝社会中,祭祀亲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传统,人们会利用祭祀仪式来缅怀故人和传承家族血脉。
三、衣着习俗清朝的衣着习俗在当时被称为“深裁东方式”。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马褂,搭配宽松的裤子,头戴帽子。
而女性则穿着长衫、长裙,搭配头巾和发髻。
此外,清朝的贵族还有特定的服饰规定,例如:蓝色龙袍和黄色宝襟是皇帝的专属服饰。
四、饮食习俗清朝的饮食习俗以清淡、注重营养为主。
著名的清代菜系有“京菜”和“淮扬菜”。
京菜是指清朝皇宫的宴会食品,多以色、香、味俱佳而闻名。
而淮扬菜则是清代江苏地区的风味菜肴,注重烹调技巧和原料的选择。
此外,清朝的饮食习俗还包括如饮茶、品茗等传统文化的延续。
总结起来,清朝的社会风俗习俗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这些习俗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也反映了家族、仪式、尊重和传统的重要性。
尽管清朝已经结束,但它的社会风俗习俗仍然对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清朝社会风俗习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发展。
清朝的民俗与传统节日
清朝的民俗与传统节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丰富多彩的时代,其民俗与传统节日反映了这一时期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清朝的一些民俗习惯以及几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一、婚俗与嫁娶在清朝时期,婚姻被视为家族和社会的重要事件,因此婚俗非常热闹而庄重。
婚礼通常分为“纳彩”、“问名”、“聘金”和“迎亲”等环节。
在“纳彩”阶段,新郎家要向新娘家送上彩礼,以示尊重。
接下来是“问名”,即由双方族长相互询问新人的名字,以确保婚配的准确性。
然后,新郎的家人还要支付一笔聘金给新娘的家族,以此奠定婚姻的基础。
最后,是迎亲的环节,新郎一家要前往新娘家,将新娘接回自己家中。
二、祭祀与宗教仪式清朝时期,祭祀活动在民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祭祀活动包括祭祖、祭天和祭神等。
祭祖是清朝人民非常重视的一项仪式,通过祭祀祖先,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清朝的皇帝也会定期举行天地祭祀,以此祈求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平安。
此外,庙会和寺庙也是清朝时期的重要场所,人们会在这里参拜神灵,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和家人。
三、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清朝时期也是人们期待已久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祭拜神灵、赏花灯等等。
此外,庙会也是春节期间非常热闹的活动,人们会在庙会中品尝各种美食、观看表演和舞狮,共度欢乐时光。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农历节日,也被视为家庭团聚的节日。
在清朝时期,人们会在这一天欣赏月亮、赏月,并吃月饼。
此外,一些地区还会举行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增添节日的气氛。
五、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清朝时期也备受重视。
人们会在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并举行龙舟比赛。
与其他节日一样,端午节也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日子,人们会与家人一起庆祝,分享美食和快乐。
总结:清朝的民俗与传统节日展示了这个时代独特的文化魅力。
无论是婚姻的庄重和热闹,还是祭祀的虔诚和敬意,都是这个时代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和追求。
清朝的民俗习惯与节庆活动
清朝的民俗习惯与节庆活动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一个充满着各种民俗习惯与节庆活动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传统习俗与节庆庆典非常重视,这些独特的传统文化更是丰富了中国的历史遗产。
本文将介绍清朝时期的一些代表性的民俗习惯与节庆活动。
一、婚嫁习俗清朝的婚嫁习俗非常庄重,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
在婚礼前,通常会进行订婚仪式,由双方长辈见证并商定婚期。
在婚礼当天,新郎需要在早晨祭祀先祖,之后由喜娘将新郎迎入新房。
新娘则需彩礼,并由喜媒为其妆扮。
婚宴上,客人们举行敬茶、敬酒等仪式,祝福新婚夫妻。
二、孝道观念与祭祀活动在清朝,孝道观念非常重要,对祖先的敬畏更是一脉相承。
每年农历的三月、九月,还有传统的清明和重阳节等节日,清朝人民都会进行祭祀活动。
祭先祖活动包括祭拜祖宗神位、扫墓、祭奠祖宗,以及向祖宗表达诚挚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三、春节习俗春节是清朝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人们亲朋好友团聚、祈福祭祖的时刻。
除了家人的团聚外,人们还会贴春联、贴窗花、挂灯笼、放鞭炮等,以求带来好运和吉祥。
此外,还有舞龙舞狮、打麻将、看春晚等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
四、端午节习俗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清朝时期人们非常热衷的节庆活动之一。
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并在家中挂艾叶和菖蒲,以避邪。
同时,还有赛龙舟、高空抛绳索、赛跑等各种民间游戏,使得节日氛围更加浓厚。
五、中秋节习俗中秋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清朝人民喜爱的重大庆典。
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并在庭院或家中摆放水果、糕点与月饼等祭品,以表达对月神的敬意和祝福。
六、其他庆典活动除了以上几个节庆活动外,清朝还有许多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庆典活动。
比如每年的元宵节,人们会放天灯、猜灯谜,共庆佳节。
还有重要的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人们会奉猪首、祭神山,以求来年丰收和平安。
此外,清朝还有一些皇室特有的庆典,如皇帝的生辰日和母亲生日等。
清朝的民俗习惯与节庆活动丰富多彩,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清朝的习俗与节日庆典
清朝的习俗与节日庆典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具有深远影响。
在清朝,习俗和节日庆典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围绕清朝的习俗与节日庆典展开论述。
一、清朝的传统习俗1. 求婚习俗在清朝,求婚是一个重要的仪式。
男方家庭会派人前往女方家中,向女方家长提亲,并送上聘礼。
女方家庭则会安排相亲会,让男方与女方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如果两家达成共识,就会举办订婚仪式。
2. 婚礼习俗清朝的婚礼习俗繁多,主要包括过门、拜堂和喜宴等环节。
过门时,新娘要踏过一块红布,象征着她进入新的家庭。
拜堂时,双方家长要为新婚夫妻行礼,祈求天地和祖先保佑他们婚姻幸福美满。
喜宴上,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同祝福新人。
3. 出生习俗在清朝,出生是一个喜庆的时刻,家人会为新生儿准备满月宴。
满月宴上,亲朋好友会献上贺礼,并给新生儿取名。
而且,清朝还有为新生儿理发的习俗,寓意着祝福婴儿健康成长。
4. 葬礼习俗清朝的葬礼习俗十分庄重。
逝者会在家中举行告别仪式,之后进行火葬或土葬。
家人和朋友会穿上孝服,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葬礼过后,白事期为三年,期间需要遵守一系列禁忌和规定。
二、清朝的节日庆典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清朝也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人们会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庙会、舞狮、放烟花等活动也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在清朝还有贴春联、贴门神等习俗,以驱除邪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2. 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的节日。
在清朝,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等,以驱邪避灾,祈求平安健康。
此外,竞渡、荡秋千等游戏也是端午节期间的传统活动。
3.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月饼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在清朝,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表达团圆和祝福的心情。
此外,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也是中秋节的特色。
4. 重阳节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祖活动,在清朝被广泛庆祝。
清朝的风俗与日常生活
清朝的风俗与日常生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风俗与日常生活展现了一个独特而多样化的社会文化。
本文将探讨清朝时期的风俗习惯、社会礼仪和日常生活,以展示这一历史时期的独特魅力。
一、风俗习惯1. 宴会礼仪:清朝时期,宴会礼仪被认为是展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方式。
宴会通常在府邸或宫殿中举行,主人会准备各种美味佳肴,并设宴对客。
在宴会上,人们必须遵守一定的礼节,如尊重长辈、遵循座次等。
2. 礼节之邦:清朝强调礼仪之邦的观念,人们非常注重正式的社交礼仪。
无论是朝廷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要遵循一套复杂的礼仪规范,如衣着、礼节用语等。
这种礼仪制度体现了清朝社会等级和尊卑关系的秩序。
3. 婚俗习惯:清朝的婚俗习惯丰富多样。
结婚通常需要通过红娘或媒人的安排,而后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如定亲、过门、拜堂等。
婚礼上,还会举行祭祖、敬酒、宴会等活动,旨在彰显家族的荣耀和传承。
二、社会礼仪1. 朝廷礼仪:清朝的朝廷礼仪非常庄重,皇帝和官员都必须穿着礼服参加各类仪式。
朝廷的礼仪程序繁琐,包括上朝、进贡、封爵等,都需要遵循严格的规范和仪式。
2. 民间传统:除了朝廷礼仪,清朝民间也有丰富的传统礼仪。
如腊八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人们会隆重举行祭祀活动、互赠礼品,以及举办各种民间游乐活动。
3. 社交礼仪:清朝社交中的礼仪非常繁杂。
无论是和亲友团聚,还是和朋友交往,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礼节。
在社交场合,人们要相互致意、互赠礼品,并参与各式各样的文娱活动,如茶艺表演、戏曲演出等。
三、日常生活1. 衣着打扮:清朝时期的人们注重衣着的品质和色彩,尤其是官员和贵族阶层。
男子通常穿长袍,女子则身着对襟衫、褙子等传统服饰。
此外,头发的盘发、饰发也是女性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2. 饮食习惯:清朝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
人们吃饭以米饭为主,搭配各种蔬菜、肉类和海鲜。
此外,清朝还流行饮茶,茶具和茶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3. 娱乐活动:清朝的日常娱乐活动丰富多样。
清朝民间娱乐和乡村信仰和民俗
清朝民间娱乐和乡村信仰和民俗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代表,其盛行的贵族文化和官僚文化,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大众文化的形态。
但是,清朝民间娱乐和乡村信仰和民俗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一、清朝民间娱乐(1)民间戏曲清朝时期,广阔的大地上,民间戏曲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在清朝,戏曲被称为杂剧,它用传统的故事、故事、传说和历史事件来表达中国人民的感情和思想。
在清朝,有各种各样的戏曲流派,如四大南戏、京剧等。
清朝的许多家族都是有自己的戏班子的,整个家族都参与了这个事业。
(2)游戏清朝的游戏很多,如风筝、橄榄球、杆球、跳房子、拍毽子、放纸鸢、跳绳等等。
这些游戏在当时的年轻人和儿童中非常流行,这些游戏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身体,还提高了互动和社会性技能。
(3)饮食文化清代饮食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
当时的饮食文化讲究用料新鲜,烹调讲究十分严格,所以有许多非常出色的美食,如北京的烤鸭,苏州的杂烩汤,潮汕的牛肉火锅等等。
二、清朝乡村信仰和民俗(1)人神关系在清朝的乡村,人们对于神灵的信仰非常深厚。
他们认为神灵可以赐福、化险为夷,并能给予人类健康和繁荣。
因此,一些神堂和庙宇经常是祭司和普通爱好者以各种各样风格的舞蹈和音乐向神表达敬意的地方。
(2)婚俗文化清朝的乡村中,婚姻是祷祝、祈福和生育后代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婚姻过程中,人们有许多信仰和仪式,如求姻缘、破竹成婚、喜鹊报喜、头鞋敬天、拜月等等。
这些婚俗文化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们朴素而真挚的心愿。
(3)节庆文化清朝的乡村里每年都有各式各样的节庆,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等等。
这些节庆不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也为人们提供了增强亲情和友情的机会。
总之,清朝的民间娱乐和乡村信仰和民俗非常多样和丰富,这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造诣,也展示了他们积极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
清朝的风俗与民间习惯
清朝的风俗与民间习惯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风俗与民间习惯体现了时代的特点与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从婚俗、服饰、饮食、戏曲与庆典等方面探讨清朝的风俗与民间习惯。
一、婚俗清朝的婚俗注重家族地位的维护与繁衍后代的重要性。
在清朝,婚礼通常分为聘礼与迎亲两个环节。
聘礼时,男方会派人送礼物给女方家庭,并商定婚姻事宜;而在迎亲时,女方则穿着嫁妆,由男方家人前往接领。
此外,新婚之夜还有一项叫做“洞房”的仪式,新娘一般会蒙面、由家人带入新房,象征神秘与喜庆。
二、服饰清朝的服饰以“襟、袖、领、腰”为主要特点,男女装饰各有不同。
男子一般穿着长袍、短褂、长裤,戴着黑纱帽或顶盔;而女子则穿着旗袍、褂子、对襟衫等,多以花卉、动物为图案,色彩鲜艳且富有装饰性。
此外,清朝还有许多特殊场合的礼服,如皇家的黄袍、朝服等。
三、饮食清朝的饮食文化多样且丰富,涵盖了满族、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特色。
清朝时期,宫廷有独特的御膳房,供皇帝与官员享用精美的御膳;而一般百姓则以米、面、肉类等为主要食物,如糖饭团、包子、面条等成为当时民间的主要风味小吃。
此外,清朝的茶文化也相当发达,茶艺成为人们交流与休闲的重要方式。
四、戏曲戏曲在清朝占据重要的文化地位,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清朝时期,戏曲表演多以皮影戏、京剧、评剧、越剧等形式存在。
皮影戏是以剪纸做成人物形象,配合灯光投影来表演故事;京剧则是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方式,精细的脸谱艺术成为京剧的一大特色。
五、庆典清朝的庆典活动丰富多彩,包括皇家宫廷的庆典和百姓的民间庆典。
皇家庆典如皇帝登基、生日庆典等规模盛大,参与者众多,要求庄重隆重;而百姓的庆典如年节、婚嫁、丰收等则更富有民间风情,人们会举行舞龙舞狮、放烟火等庆祝活动,以表达喜庆与祈福之情。
总之,清朝的风俗与民间习惯深刻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
从婚俗、服饰、饮食、戏曲与庆典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清朝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的民俗与节日
清朝的民俗与节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魅力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民俗与节日也是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清朝的民俗与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的多样性。
本文将重点探讨清朝时期的民俗与节日,带领读者一窥这个充满魅力的历史时代。
一、婚俗与丧葬风尚婚俗与丧葬风尚是一个社会的风向标,也是民俗文化中重要的方面。
在清朝时期,人们重视婚嫁,婚礼庄重而隆重。
人们在布置婚礼时,寻求吉祥许愿的符号和象征,如红色喜字、龙凤图案等,以表达对新人美满婚姻的期望。
丧葬风尚方面,清朝时期同样有独具特色的民俗。
人们会进行厚葬,举办隆重的丧葬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
二、春节与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清朝时期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人们在春节期间会贴春联、放鞭炮、赏花灯、守岁等。
此外,清朝时期还有许多其他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意义,以及相关的民俗活动。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承载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三、庙会与民间艺术庙会是清朝时期另一个重要的民间活动。
在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味到各种美食,欣赏到丰富多样的表演,还可以参与到各种游戏和娱乐活动中。
庙会既是人们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社交和娱乐的场所。
民间艺术也是清朝时期的瑰宝,包括戏曲、曲艺、杂技等。
这些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人们带来无尽的乐趣和享受。
四、宗教与信仰清朝时期,官方信仰是儒教,而民间信仰则多种多样。
儒教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尊崇。
此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在清朝时期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人们在信仰中寻求心灵慰藉和希望,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与信仰相关的宗教仪式和习俗,丰富了民俗与节日的内容。
五、服饰与饮食习惯清朝的服饰以袍衫为主,男子一般穿长袍、马褂,女子则穿旗袍。
清朝的服饰注重庄重与典雅,颜色以蓝、绿、红等色系为主。
清朝的民间艺术
清朝的民间艺术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其高度发达的文化和艺术而闻名于世。
在清朝,不仅宫廷文化繁荣,民间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本文将介绍清朝时期的几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包括剪纸、泥塑、布袋戏和糖画。
剪纸剪纸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朝非常流行。
清朝的剪纸艺术具有丰富的主题和独特的风格。
剪纸艺术家运用剪刀将纸张巧妙地剪出各种形状和图案,如花鸟、人物、动物等。
剪纸通常用作装饰品和祭祀品,也用于表达喜庆和祝福之意。
清朝的剪纸作品精美细致,艺术价值极高。
泥塑泥塑是清朝时期的另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
利用粘土和泥土,艺术家们用手雕刻和塑造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和物品,如人物、动物、花鸟等。
泥塑作品具有生动逼真的特点,能够展示出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技巧。
泥塑通常被用来制作公仔、玩具和装饰品,也用于宗教仪式和民俗活动中。
布袋戏布袋戏是清朝时期广受欢迎的民间戏剧形式。
它是一种操纵木偶的表演艺术,讲述了各种传统故事和传奇。
演员们利用布偶来扮演各种角色,并通过操纵线索或棍棒来表达人物的动作和情感。
布袋戏常常结合音乐、舞蹈和戏曲唱段,给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布袋戏既有娱乐性,也承载了一定的教育和道德意义。
糖画糖画是清朝时期流行的一种小吃,也是一种有趣的艺术形式。
糖画师傅用糖漆在铁板上迅速绘制出各种形状和图案,如花、鸟、人物等。
糖画不仅色彩鲜艳,而且味道美味可口。
清朝的人们常常将糖画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也作为庆祝节日和婚庆的装饰品。
总结清朝时期的民间艺术丰富多样,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剪纸、泥塑、布袋戏和糖画等艺术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这些民间艺术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清朝的民间艺术无疑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道璀璨的明珠。
清朝的民间习俗与传统节日
清朝的民间习俗与传统节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也是一个拥有独特民俗和传统节日的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积极参与各种习俗,庆祝各种节日。
本文将介绍清朝时期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并探讨其意义与影响。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在清朝时期也是如此。
春节期间,人们按照习俗进行各种庆祝活动。
在农村,人们会挂红灯笼,贴对联,烧爆竹,放鞭炮,表达对新年的喜庆和祝福。
此外,家家户户也会煮年糕、水饺等传统美食,以示团圆和吉祥。
二、清明节清明节既是对逝者的思念和祭奠,也是展示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
在清朝时期,人们通常会扫墓祭拜祖先,并在墓地附近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踏青、插柳等。
此外,人们还会在清明节期间举行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
这些习俗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也增加了人们的娱乐活动。
三、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清朝时期非常重要的节日。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庆祝屈原的传统。
此外,人们还会在门上挂艾叶、菖蒲,以驱除邪气,增添吉祥。
清朝时期,端午节的习俗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民间举办的龙舟比赛规模更加庞大,人们的参与热情也更高。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家庭节日,也是清朝时期备受重视的节日。
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聚在一起观赏月亮、品尝月饼,并向亲友赠送月饼,表达团圆之情。
清朝时期,中秋节的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如舞狮、击鼓、赏灯等,人们络绎不绝地参与其中。
五、腊月节日腊月节日是指农历腊月中的一系列节日,包括小年、腊八节和除夕等。
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举行祭祖、祈福、守岁等活动,为新年的到来做准备。
清朝时期,腊月节日的习俗也非常丰富。
人们会贴门神,放鞭炮,举行花灯游行等活动,以驱除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以上仅是清朝时期的一些民间习俗与传统节日的简要介绍。
在清朝时代,这些习俗和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居民们通过参与其中,不仅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清朝的民间传统与民俗习惯
清朝的民间传统与民俗习惯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王朝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为民间传统与民俗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本文将探讨清朝时期的民间传统和民俗习惯,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对社会的影响。
一、服饰与礼仪清朝时期的服饰与礼仪体现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明显特征。
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人们在着装和社交场合中都遵循着严格的礼仪规范。
例如,乾隆年间,封建礼教到达了顶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按照等级制度来决定该穿着何种服装和饰品。
富贵人家的女性通常穿着精美的旗袍、脚上佩戴绣花鞋,头上束发印花头巾。
而普通百姓则着装朴素,妇女则以半边短裙搭配棉袄为常见。
二、婚俗与丧葬清朝时期,婚俗与丧葬习俗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结婚是人生大事,因此在清朝时期,结婚仪式十分庄重,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步骤。
例如在婚礼上,新娘会穿着红色嫁衣,化浓妆,新郎则穿着正式的礼服。
而在丧葬习俗方面,则是讲究朴素和庄重。
根据封建礼仪,丧葬期间家属要穿素服、对外宾要簿带纸钱等,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三、节日与庙会节日与庙会是中国民间传统与民俗习俗的重要体现,而在清朝时期,这一现象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传承。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朝时期也是人们最热烈期待的节日之一。
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拜祖先、贴春联、放鞭炮等。
另外,在一些重要的庙会中,人们会表演京剧、杂技、民间舞蹈等,吸引了大量观众前去观看。
四、谚语与俗语清朝时期流传至今的谚语与俗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
这些谚语和俗语在农村地区尤为流行,它们以简洁的文字、韵律感强的语言形式,蕴含着中国人对事物的感悟和智慧。
例如:“吃不了兜着走”、“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等等。
五、习俗与民间信仰清朝时期的习俗与民间信仰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祭祀活动,尤其是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拜。
清朝的民间传统与民俗习惯
清朝的民间传统与民俗习惯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民间传统与民俗习惯丰富多样,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下面将通过多个方面来探讨清朝的民间传统与民俗习惯。
一、节日与庆典清朝的民间传统中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
比如,春节是中国传统的最重要节日之一,人们会举行祭祀、宴会、放烟花等庆祝活动。
除此之外,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清朝时期人们非常重视的节日。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还会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赏花灯、包粽子等,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二、婚俗与嫁娶清朝的婚俗与嫁娶活动也具有独特的传统。
在当时,人们讲究“三从四德”,女性要顺从父亲、丈夫和儿子,男性则要尽孝、尊崇和保护女性。
婚礼上,会有一系列的礼仪,如过门、拜堂、敬茶等,体现了家族传统和婚姻的神圣性。
此外,嫁娶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新娘要在新房门口点灯、踩踏红布等,旨在驱除恶灵、祈求幸福。
三、葬礼与祭祀在清朝时期,葬礼和祭祀是人们非常重视的仪式。
葬礼中,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丧葬礼仪,如穿丧服、撞钟、奠酒等。
而祭祀活动中,人们会祭拜祖先、神灵和先贤,并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如烧纸钱、上香等。
这些仪式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追思,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四、民间戏曲与艺术清朝的民间传统还包括丰富多样的戏曲和艺术形式。
京剧是清朝时期流行的戏曲表演形式,它兼具唱、念、做、打的特点,表达了中国人对生活、情感和历史的理解。
除了京剧,其他戏曲剧种如评剧、黄梅戏等也受到人们的喜爱。
此外,绘画、书法和篆刻等艺术形式在民间也有着广泛的传承,成为清朝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习俗与传承除了以上所述的传统活动外,清朝的民间传统还包括一些习俗和传承。
比如,年初一的“迎财神”活动,人们会在家门口焚香祈求财运亨通;在小孩出生后,会举办“满月酒”庆祝活动,表达对新生命的祝福。
此外,清朝还有一些特定地区和民族的传统习俗,如满族的“满披”和蒙古族的“三五”等,使得民间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清朝时期的民间文化与习俗传统
清朝时期的民间文化与习俗传统在历史上,清朝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时期。
它持续了267年,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朝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传统的时期。
虽然清朝在文化上受到西方科技和文化的影响,但中国民间文化和习俗传统在这一时期仍然保持着强烈的生命力。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受欢迎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清朝时期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举行,持续十五天。
在这个节日期间,人们经常做一些准备工作。
在春节的准备期间,人们通常会春联贴上门,向家里祈求好运和幸福。
同时也会进行大扫除,以驱除旧年的不吉祥气息。
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制作各种食品,包括汤圆、饺子等。
这些食品代表着团圆和幸福,也是庆祝春节的重要象征。
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一些有趣的民间文化活动。
例如,打炮仗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人们认为打炮仗可以驱逐鬼怪和不祥之气,并吸引更多的好运。
此外,放鞭炮、舞龙舞狮等活动也很受欢迎,这些活动代表着华丽和繁荣。
二、传统婚礼在清朝时期,传统婚礼是一个重要的民间文化活动。
它通常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准备。
婚礼中有各种各样的仪式和传统,这些传统在现代中国的婚礼中仍然存在。
汉族传统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提亲、过大礼和迎娶。
在提亲阶段,男方需要找到红娘并向女方家提亲。
一旦得到女方家人的许可,男方家人就会向女方家送上聘礼,表示对女方的重视和尊重。
之后,即进入过大礼阶段。
在这个阶段,男方家人会送上新娘的嫁妆,以表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感激。
最后是迎娶阶段,男方家人需要接新娘回家。
婚礼中还有一些传统活动和仪式。
例如,在大礼过程中,新娘需要向女方家长香烟,表达对家庭的敬重。
而男方则需要在新房内放置喜字和红灯笼,以表示幸福和吉祥。
此外,在婚礼的庆祝酒席上,新娘还需要穿上祖传的红色嫁衣,以显示出她的尊重和喜悦。
三、传统习俗除了春节和婚礼,清朝时期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
例如,中秋节是一个庆祝农业收成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清朝的社会生活习俗
清朝的社会生活习俗清朝的社会生活习俗,许多传统节日都被保留了下来清朝官员礼服为带马蹄袖的圆领袍,挂朝珠,胸、背有补子,表示品级。
一律剃发梳辫,夏天戴敝沿凉帽,冬天戴折沿暖帽,上缀朱纬,帽顶饰顶珠,顶带因品级而异。
贵族、重臣及有军功者,赏戴花翎,以示恩宠。
官员便服为长袍,外罩黑色马掛。
马掛初为军装,是满洲贵族的马上装束,康熙后官民普遍服用。
清朝入关后,勒令汉人换上大襟左衽的满洲服装,造成北京和内陆服装史上的一大变革。
民间一般男子穿黑色长袍大掛。
但“男从女不从”,故清代汉族妇女服饰仍保持明代样式。
南方汉女上身穿衫、袄,下身束裙,北方汉女上身穿袄,下身穿裤,并扎裤脚。
汉族女子多缠足,穿弓鞋。
满族女子穿上下连裳的旗袍,外罩马甲。
不缠足,着礼服时,穿高跟在足心的“花盆底鞋”,平时鞋也厚底。
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外缠包头布。
后来梳平髻,名一字头”。
维吾尔族人缠布于头或戴小花帽,穿长统靴,男服右开襟,女服有领无襟,内衬长襦,外加背心。
女子外出以花巾罩面,婚前编数十条辫子,婚后改成两条。
蔵族平民男子穿大领无衩衣,妇女穿小袖的短衣或黑褐裙。
苗族一般穿短衣,赤脚。
壮族妇女喜穿袖式桶裙。
清汉族人的不同风味的烹调技术相当高,菜谱达800种以上,形成了各种不同风味的菜系。
如“北京菜”名扬中外,其风味特点是在清代达到完善的。
北京菜以爆、烤、测、卤、炒、扒、煨、焖、酱、扒丝等制作方法见长,讲究稣、脆、鲜、嫩,做到色、香、味、形、器俱佳。
清代各种火锅盛行于世,如北京的测羊肉;内蒙古的白肉火锅很有名。
清人袁枚著的《随园食单》一书,介绍清代流行的食品有326种。
各种应节食品,如年糕、元宵,端午的五毒饼和粽子,中秋之月併,重阳之花糕,以及腊八粥等,全国各地都很流行。
满族除尚守旧俗,喜食牛奶制品外,其它食品几乎与汉族无异。
回族的饮食习惯不吃猪肉。
维吾尔族一般吃面食,全家人围在炕上抓吃。
藏族喜食糍耙、牛羊肉,日常饮料是奶茶。
清代饮茶之风极盛,茶馆遍及南北城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是一个多民族时代。
在这个时代,生活着50多个民族。
满族是统治民族,被称为满清帝国。
其社会生活习俗,必然对被其统治的各民族产生深刻的影响。
但是,被统治民族尤其是经济文化发达的汉族的社会生活习俗,也对满族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因此说,清朝是我国社会生活习俗变革的重要时期。
对此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本文仅对清入主中原后,汉满两族的生活习俗的一些变革做一番阐述。
首先是强令剃发。
清统治者使用强制手段改变汉族人民的一些生活习俗。
汉人原是束发的,就是将头发向上一挽,再用冠或巾罩住,或把头发梳理整齐后,用一块帻巾把头发包起来,因而,束发就成为汉人的特征。
辫发原是辽、金男子的生活习惯,他们将头发梳理后编成一根长辫子,垂在脑后。
满族原是女真族,属东胡民族系统,其社会生活习俗深受辽金的影响,所以,满族亦尚习剃头辫发。
剃发,就是将额角以上的头发剃去,把脑后剩下的头发编成辫子,耷在背上,或者盘在头上。
剃发辫发是满族男子的特征。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强大起来,统一了女真各部,夺取了明朝占有的辽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满洲贵族就强令其统治区内的汉族男子剃头辫发,作为归顺的标志。
不肯剃发者要遭到惩处。
顺治元年四月,清军入关。
五月一日清军占领通州,摄政王多尔衮谕令通州官兵士民剃发。
同月,清军攻占北京,多尔衮再下剃发令,令凡"剃发归顺者,地方官各升一级,军民免其迁徙"。
"凡投诚官吏军民,皆著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有虽称归顺而不剃发者","显属抗拒,定行向罪,发兵征剿"。
接着又严令"俱即剃发","尚有故违,即行逐剿"。
这项剃发令的特点是恩威并重,剃则抚,不剃则剿。
剃发改变汉人的民族习俗,从精神上征服汉人,遭到北方人民的强烈反抗,"三河县民为乱"。
清统治者与汉族人民的矛盾急速尖锐起来。
当时,多尔衮鉴于全国大局未定,为集中兵力镇压李自成起义,不得不暂时改变强令剃发政策,以缓和与北方汉族人民的矛盾,于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廿三日颁布暂缓剃发令:"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剃发事实上就停了。
其次,是改易服装。
这是清统治者改变汉人生活习俗的又一措施,它几乎与剃头辫发同时推行。
汉族的服饰基本上是宽衣大袖,清廷命令改易汉装,推行以箭衣小袖为特色的满族服装。
清代衣冠服饰有严格规定,康熙时,平民、听差人及书吏,只准用匹绫、纺丝棉、细茧、葛芋、梭布、狼狐、羊皮等,不得用狐肷做皮帽,器饰上不能用金;奴仆、优人、皂隶只准用纺织棉等,不得用缎纱及各种精致皮衣。
因此,清代官职高低,行业不同,其衣质和服饰亦各异,以此来标明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如果违制着衣,就要受到惩处。
清代一般士人和商人穿长袍马褂,戴瓜皮帽,而商人的袍褂按规定只能用绢布缝制,表示贱人一等。
农民一般穿棉织短褂,长工、奴仆夏天则穿背心,脚穿草鞋或麻鞋,有的则赤脚,头戴草帽或斗笠。
满族普通妇女,穿长袍,长可掩足,极为宽大,袖口不用马蹄袖,平而较大,袖端、衣襟、衣裙镶缘各色边缘,领头较低,后逐渐加高,至辛亥革命前夕长袍变为小腰身。
长袍也是汉族妇女的主要服装。
满族妇女常在长袍的上身加罩一件短的或长至腰问的坎肩(马甲、背心)。
鞋底极高,普通为一寸多至二寸,后增高达四、五寸,鞋底上宽而下圆,形似一花盆,俗称花盆底。
鞋为木底,底的中部凿成马蹄式,称"马蹄底"。
这种高底鞋多为中青年妇女所穿,年老妇女穿平木制作的平底鞋。
清皇帝的礼服有朝服、衮服、龙袍(吉服)、端罩等。
朝服是皇帝在祀典礼仪、殿廷朝会、外藩朝觐时穿用的,袍上纹饰以金色的龙纹为主,问饰彩色云纹,还纹饰十二章。
十二章是指13、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宗彝、藻、火、粉米等十二种纹饰,分别纹饰在左右肩、衣和裳。
它是最高权威的象征,是帝王专用的。
龙袍又称吉服,是皇帝在一般礼节场合穿用的袍服,衣面为明黄色,袖作石青色,圆领,右衽,箭袖、两肩、前后身及衽里共绣金龙九条,十分精致,从前面看是五条,从后面看也是五条,恰成"九五之尊"。
前后身列十二章,下摆饰八宝平水纹,即在平列的水纹上呈现出山石宝物,如和合、鼓板、龙门、玉、鱼、松等物,表示四海清平,江山万代。
衮服为石青色,套在龙袍外面。
清代的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雨服冠等。
如清皇帝的冬服冠,帽檐上折,呈圆形,由薰貂或黑狐皮制作,上缀朱纬,顶三层,冠名珠各一,皆承以金龙四,饰秉珠如其数,上衔大珍珠一。
官员的帽上戴有不同色质的顶珠以区别不同品级,称为顶戴,也称顶子:一品红珊瑚,二品花红珊瑚,三品亮蓝宝石,四品暗蓝宝石,五品亮白水晶,六品暗自砗磲素,七、八、九品是金花或金花银(有纯金,也有包金的)。
清代官员的帽后有一根孔雀翎,即所谓花翎。
花翎分三眼、双眼、单眼。
眼是指孔雀翎上眼状的圆花纹,一个圈即一眼,翎眼多寡反映了等级的差别。
清代规定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驸,可戴三眼花翎;清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及和硕额驸,可戴双眼花翎;五品以上,在王宫服务的内大臣、前锋、护军各统领、参领,可戴单眼花翎。
皇帝因大臣立功赐予戴花翎。
这是较高的褒奖。
后来,又出现了一种"蓝翎",是染成蓝色的鹳鸟羽毛制成的,无眼,是三品以下官员所戴。
清代汉人的婚姻仍与过去一样,父母包办,媒妁说合。
同时仍通行娶妾。
妾称为姨太太,或姨娘,或小婆。
妾在家庭中地位很低贱,要像仆人一样服侍公婆、丈夫和正妻。
妾的父母、兄弟姐妹一般不能与夫家往来,就是说不承认亲戚关系。
妾不能上事宗庙,死后不能被祭,也不能与其夫合葬。
妾的生活十分悲惨。
满族的婚姻习俗,人关前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由八旗管理婚姻,同姓允许婚娶,也不论辈份。
满族的婚礼也较简单。
订婚时,男方给女方送马鞍箭。
女方送新娘时,男方出外亲迎,然后设宴,赏赐金银绸缎。
后来,随着满汉两族经济文化往来密切,满族的婚姻习俗在汉族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废除了某些落后的婚姻习俗,如禁止婚姻不论辈分,严格辈分,讲究伦常。
清人主中原后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封建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繁琐细密的婚姻礼节,大体上有以下几个过程:"相看- -插戴(订婚之意,即下小定)--过礼(下大定)-- 婚礼-- 回门"。
相看,就是男家主妇至女家,问年龄,观容貌;插戴,即相看合意后,男家的长辈至女家,将首饰、珠玉亲手给新人插戴,意即订婚;过礼,就是女方送嫁妆,男方则送回礼。
婚礼十分隆重,新房布置讲究,必须由全科人(父母子女俱全的人)的长辈妇女铺床,在被子四周放枣子、栗子、花生等果品,意为"早生贵子"。
婚期由新郎亲往迎接新娘。
新娘上喜轿一般在夜里,一路吹吹打打送到新郎家,行合卺礼,设宴欢庆喜。
新郎新娘人洞房。
新娘坐床后,由新郎揭开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叫做"揭盖头",旋即新夫妇一起喝"交杯酒",吃子孙饽饽、长寿面。
至此,婚礼遂告完成。
回门是在结婚后的第三天上午,新郎叩见岳父母,新娘拜见父母亲。
婚礼中仍保留满族的一些民族特点,如喜轿射箭,即喜轿到了新郎家时,新郎手里拿着弓箭,向密闭的轿们连射三箭(实际上是射向轿底)。
据说是为了赶走跟着喜轿而来的鬼怪。
满族贵族的婚娶都讲究门当户对,不与平民结婚。
但可以和蒙古、汉、朝鲜等族的官僚贵族联姻。
此外,满族妇女比汉族妇女有较多的自由,未出嫁的姑娘可以随便出人庙会、戏院、市肆、茶楼。
所有妇女均不缠足。
清代重要节日有年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
年节是清时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全国性的大节日。
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千家万户都重视年节。
节前要洒扫门庭,去尘秽,净庭户,理发洗澡,采购年货。
蒸制年糕,杀猪宰羊,烧煮菜肴,缝新衣,备祭品,换门神,贴春联。
清皇宫也挂春联。
宫中对联多在腊月二十六张贴,正月初三撤除。
除夕、元旦是年节的正日。
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即阴历十二月三十。
除夕之意是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另换新岁。
除夕要祭神祀祖,"每届除夕,列长案于中庭,以供百分。
百分者,乃诸天神圣之全图也";同时悬挂祖先画像,供奉茶果、粉糍糕、烧香烛,全家依次跪拜。
祭神祀祖是表示感激神灵祖先的恩惠,并祈求来年降赐吉福。
除夕是全家团圆之夜,要吃年夜饭。
这顿年饭,鸡、鸭、鱼、肉样样俱备,非常丰盛。
《燕京岁时记》日:"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始取之。
"北方过年节吃饺子,饺子内包一小钱,吃到者谓有福,至今农村仍流传。
南方则吃年糕,谓年年升高。
江南等地有守岁之俗,除夕晚,室内点燃红蜡烛,直燃到次称守岁烛。
在明亮的烛光照耀下,人们通宵不眠,叙旧话新,展望未来。
爆竹声亦通宵震如雷响。
年节中,清代各地流行"压岁钱",意谓终年有钱。
压岁钱有两种:一是"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二者"尊长赐小儿者,意谓之压岁钱"。
后者一直流传至今。
京师除夕《燕京岁时记》有过生动描述:"京师谓除夕为三十晚上。
是El清晨,皇上升殿受贺:庶僚叩谒本管,谓之拜官年。
世胄之家,致祭宗祠,悬挂影像。
黄昏之后,阖家团坐以度岁。
酒浆罗列,灯烛辉煌,妇女儿童皆掷骰斗叶以为乐。
及亥子之际,天光愈黑,鞭炮益繁,列案焚香,接神下界。
和衣少卧,已至来朝,旭日当窗,爆竹在耳,家人叩贺,喜气盈庭。
转瞬之间,又逢新岁矣"。
元旦是正月初一,一年之首。
一般百姓都要穿新衣,几乎每家要挂"桃符"(即画的"门神"),放鞭炮,焚香拜天地,祭祖宗,互相拜年,拱手互祝"恭禧发财",庆祝新年之喜。
清皇帝在元旦"清晨,到奉先殿、寿皇殿,在列祖列宗神位、御客前上香行礼。
回宫后,进早膳,吃煮饽饽和团圆饼,煮饽饽即水饺,其中有一裹着银锞,放在碗面上,若一下箸得之,则为吉利。
"京师元旦盛况《帝京岁时纪胜》有过详细叙述: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
肩舆簇簇,车马辚辚。
百官趋朝,贺元旦也。
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无停。
更间有下庙之博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买江米白酒击冰盏声,买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良可听也。
士民之家,新衣冠,肃骊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昧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饫蒸糕,呷粉羹。
清代其他重要节日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大体上沿袭唐宋元明等朝习俗,不过亦有变化。
元宵节,清代规定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为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节",比明朝缩短了五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