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校园欺凌法制研究

合集下载

日本教育惩戒的立法与实践

日本教育惩戒的立法与实践
该案中学生家长以体罚暴行罪起诉女教师,最终东京高 等法院做出判决,认为:“ 作为教育上的惩戒手段,有形惩戒 力的行使应限定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内。然而,当教师提醒学 生注意或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告诫、警告或斥责时,对学 生的身体稍微施加带有一点强度的外在刺激(有形力量的行 使)可以发挥教育上很重要的唤起注意行为和促使觉醒的功 能,而且也是有效果的。”该案学生的性格开朗外向、容易和 人亲近,但纪律性差;女教师跟班上同学非常熟悉,也经常跟 他说话、开玩笑,对他“ 戳了一下”只是为了提醒他遵守纪律, 并非由于愤怒、生气或单纯从个人感情出发对其行使的暴力 行为。因此,刑法上的暴行罪不成立,女教师的行为不属于 体罚,无罪。
日本教育惩戒的立法
在日本,《 学校教育法》及《 学校教育法实施细则》( 以 下简称《 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对教育惩戒的具体手段和 形式进行了规定。
首先,惩戒的前提条件是“ 在教育上有必要”。教育上 的必要除了包括对学生学业和教育上的考虑外,还应包括维 持学校纪律和秩序管理的需要。其次,校长和教职员工对学 生实施惩戒时应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等,教育惩戒需 要平衡惩戒的教育效果与对当事人权利的侵害两个方面,应 充分考虑到当事学生的性格、行为、身心发育情况以及不良 行为的程度等因素。惩戒的教育效果必须是正面的而非让学 生因恐惧肉体伤害而停止不良行为。再次,《 实施细则》明 确规定了惩戒权的行使人,即涉及退学、停学及训告的处分 由校长行使,当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训告等不涉及改变学 生身份的,通常由直接进行教学实践的教职员工行使;但不得 转交给学生代表和其他非教职员工。
日本对体罚的相关规定
日本《 学校教育法》中规定,教师虽然有权对学生加以 惩戒,但不得体罚;如果教师实施了体罚,根据公务员法要追 究其相应的刑事或民事上的法律责任。日本教育界普遍观点 是,体罚不仅会降低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还会使学生 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并由此产生反抗性、攻击性的心理,无 法达成教育目的;同时还会成为校园欺凌和学校暴力的诱因。

国内外校园暴力防治对策研究

国内外校园暴力防治对策研究

国内外校园暴力防治对策研究校园暴力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环境的稳定都具有严重的影响。

因此,国内外都在积极研究校园暴力防治对策,以保护学生的权益和创造安全的学习环境。

本文将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阐述国内外校园暴力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一、学校防治对策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负有保护学生的责任。

在国内外广泛的校园暴力防治研究中,学校采取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预防校园暴力的重要手段。

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沟通能力,提高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减少暴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在校园暴力防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加强心理学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同时,学校也应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3.加强教育管理学校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和教育。

加强对学生参与团体活动的引导和监督,避免暴力行为在集体活动中的发生。

此外,学校还应定期开展校园暴力宣传教育活动,增加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识和警惕。

二、家庭防治对策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社会化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

因此,家庭在校园暴力防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国内外家庭防治校园暴力的常见对策:1.家庭教育的重视家长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培养孩子的情感智商和沟通能力。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重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际关系观。

2.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提高孩子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尊重,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和安全感,防止外界暴力因素对孩子的影响。

3.加强家庭监护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监护,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和情绪状态。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最新)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最新)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最新)一、引言校园欺凌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校园欺凌问题也逐渐成为教育界、心理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因、表现、影响及应对策略,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提供参考。

二、调研背景与目的1. 调研背景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在各地学校屡见不鲜,形式多样,影响恶劣。

社会关注度提升:媒体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增多,公众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

政策法规的出台: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旨在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

2. 调研目的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其表现形式。

分析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其对学生个体和校园环境的影响。

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应对策略,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参考。

三、调研方法1. 文献综述收集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文献,了解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分析政策法规,掌握国家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治理措施。

2. 问卷调查设计针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的问卷,全面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和各方看法。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调研范围,确保数据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3. 深度访谈选择部分典型案例,对受害者、施害者及其家长、教师进行深度访谈。

通过访谈获取更为详细和深入的信息,补充问卷调查的不足。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校园欺凌的规律和特点。

结合文献综述和访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四、校园欺凌的现状分析1. 校园欺凌的定义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内外,学生之间通过言语、行为、网络等方式,故意对他人进行持续的、恶意的攻击和伤害,造成受害者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

2. 校园欺凌的主要类型肢体欺凌:通过殴打、推搡、抢夺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身体上的伤害。

言语欺凌:通过辱骂、嘲笑、诽谤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心理上的伤害。

关系欺凌:通过排挤、孤立、散布谣言等方式破坏受害者的社交关系。

校园欺凌的国际比较及其教育启示

校园欺凌的国际比较及其教育启示

校园欺凌的国际比较及其教育启示校园欺凌是当今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不仅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还可能对其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发生频率以及应对策略存在明显差异。

通过对各国校园欺凌现象的比较,可以为我们在教育领域采取有效措施提供重要的启示。

校园欺凌通常是指在教育环境中,学生之间使用身体、言语或心理手段对他人进行的侵害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包括身体暴力、言语侮辱、社交排斥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校园欺凌是一种重复发生的、不对称的欺凌行为,施害者和受害者之间存在权力差异。

在不同国家,校园欺凌的类型与发生率各有特点。

以美国为例,根据国家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约有20%至30%的青少年在某种程度上经历过校园欺凌。

美国的校园欺凌普遍表现为言语欺凌和社交排斥,施害者多为同班同学或朋友。

相对而言,身体欺凌的发生率相对较低,通常与性别和群体特征有关,男孩们更有可能施加身体暴力。

在欧洲,校园欺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芬兰作为教育体制备受推崇的国家,每年都会进行校园欺凌的全国性调查,发现大约10%至15%的学生表示在过去的一个月中经历过欺凌。

在芬兰,校园欺凌表现为社交排斥与网络欺凌,其独特之处在于,对于心理和社交的影响尤为严重。

亚洲国家同样存在校园欺凌的现象。

比如在日本,校园欺凌被称为“いじめ”(ijime),这种现象往往涉及紧密的社会关系和集体文化。

研究显示,约有10%的学生在某个时段经历过这种欺凌行为。

在此文化背景下,受害者往往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且大多数情况下选择沉默以避免更大的社会排斥。

在比较校园欺凌的国际现象时,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家庭背景与文化氛围对校园欺凌现象产生了直接影响。

以家庭环境为例,在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往往鼓励独立与表达,这可能使得一些孩子在暴力行为中表现得更为激进。

相对地,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家庭教育更注重集体感与社会规范,强调个体的服从性和相互关系,这可能会导致儿童选择隐忍与沉默,而非直接对抗。

校园欺凌现状及法律解决路径探讨

校园欺凌现状及法律解决路径探讨

校园欺凌现状及法律解决路径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欺凌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校园欺凌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文化,它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害到了他们的生命安全。

如何有效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成为了学校、家长、社会以及政府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校园欺凌现状校园欺凌是指学生在学校和校外活动中,以挑衅、威胁、诽谤、伤害甚至侵犯他人隐私等多种方式对同学进行的精神或肢体上的攻击。

校园欺凌行为无疑会给被欺凌者造成极大的伤害,不仅影响到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也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境尴尬,甚至可能导致自杀等极端事件的发生。

现在的校园欺凌,不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冲突,很多时候还涉及到了网络,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泄露他人隐私,进行人身攻击、人身威胁等行为都被称为网络欺凌,这使得校园欺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二、校园欺凌法律解决路径探讨鉴于校园欺凌在社会上的严重性,政府在立法上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改革。

201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在第二百七十七条新增“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和“通过虐待方式对他人造成身体伤害”的法律规定,这直接针对了校园欺凌行为。

在《刑法修正案(九)》的规定下,校园欺凌者会因带来的后果而进行刑事打击。

由于校园欺凌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犯罪,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干预。

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增加对学校、学生以及家长的引导和教育力度,同时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和严格的法律规定来保护受害者的权益,阻止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校园欺凌:1、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政府应该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明确的定义和条款规定,明确欺凌行为的行为主体、行为对象、行为方式等,为司法机关提供更加具体和明确的处罚依据。

2、完善校园欺凌举报和处理机制:政府应该加强对校园欺凌事件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完善的举报渠道和处理机制,鼓励学生和家长积极举报校园欺凌事件,确保每一起校园欺凌事件都能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

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

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

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的两大国家,对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十分重视。

本文将从中日两国的法律、社会背景、教育制度、家庭环境等多个方面比较研究中日青少年犯罪情况,并探讨其成因和对策。

一、法律环境中国的青少年犯罪处理主要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依据,该法规定了对未成年人实施的特殊刑事法律制度和特殊程序,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中国还实施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教育改造措施,提供心理矫正、教育改造等服务。

日本则通过《少年法》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进行了规范和制度化管理,采取了少年保护制度和少年矫正教育制度,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了差别对待。

二、社会背景中国和日本都是东亚国家,在社会背景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是由于两国的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青少年犯罪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异。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家庭教育作用受到影响,一些青少年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日本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但是随着家庭结构、传统观念等的改变,一些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疏于管理,导致了一些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三、教育制度中国和日本都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教育问题。

中国的义务教育在全国普及,并且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

但是受到教育资源不均等的影响,一些贫困地区的青少年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日本的教育则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和行为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合作,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一些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足,导致了一些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四、家庭环境中国和日本的家庭环境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在传统观念下,家庭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家庭环境受到城乡差异、家庭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家庭教养方式过严或过于宽松,导致一些青少年的行为不端。

日本的家庭则受到家庭结构变化、家庭教养观念转变等因素的影响,使一些家庭无法给予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

日本教育惩戒制度探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教育惩戒制度探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教育惩戒制度探究及对我国的启示日本的家庭惩戒制度强调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他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父母可以依法对孩子进行合理的纪律惩戒,比如口头警告、罚款、限制活动等。

这样的制度使得家庭在孩子教育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了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

这种制度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是,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石,家庭惩戒的实施应当符合法定要求,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日本学校内部的惩戒制度主要包括一对一的谈话教育、缓刑、责任教育等。

学校教育惩戒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依法行事,不得使用任何形式的体罚和虐待。

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的个别谈话,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引导他们改正错误并且做出认真悔过的努力。

学校也会对一些轻微的违纪行为给予缓刑处理,通过规定规定期限的反省时间来使学生逐渐改正错误。

对于恶劣行为,学校会采取适当的措施,如责令其参加道德教育、辅导职业教育、禁止参加学校有关活动等。

这种制度的启示是,学校的教育惩戒应该注重引导和教育,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发挥师生互动教育的特点,促进学生的素质提升。

日本的社区协力的惩戒制度强调社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戒。

在日本,社区有义务监督和协助学校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

社区通过巡逻、宣传、指导等方式来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如开展社区教育、举办反暴力教育讲座等。

社区也会与学校建立紧密的联系,及时交流学生的违纪行为和犯罪情况,共同制定处罚措施,确保对学生犯罪行为的及时处理。

这种制度的启示是,社区的力量是教育惩戒制度的重要一环,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学生犯罪行为的关注,积极参与教育惩戒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日本教育惩戒制度在我国教育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家庭惩戒制度,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习日本学校内部的惩戒制度,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借鉴日本社区协力的惩戒制度,加强对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监督和处理。

日本校园欺凌问题研究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日本校园欺凌问题研究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日本校园欺凌问题研究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摘要:近年来,日本校园欺凌事件与日俱增,NHK新闻中也经常出现有关此类问题的报道,大部分围绕中小学生发生,有的学生为此不愿意去上学,有的甚至达到自杀的程度。

因此,如何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成为了日本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校园欺凌现象为核心,进一步探究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应对措施,对于我国进一步开展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日本社会校园欺凌网络暴力法制化启示一、引言“校园欺凌”(日语称作“いじめ”)现象最初于80年代后期出现在小学,进入90年代后逐渐向初中、高中蔓延,是日本社会长期以来难以根治的顽疾,甚至已经成为日本影视作品中的常见题材。

2006年以前,日本文部科学省对“校园欺凌”下了定义,即「自分より弱い者に対して一方的に、身体的・心理的な攻撃を継続的に加え、相手が深刻な苦痛を感じているもの」(对比自己弱的一方实行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攻击,让对方感到严重的痛苦)。

但从2006年以后,文部科学省根据新的调查结果对其定义重新进行了阐述「当該児童生徒が、一定の人間関係のある者から、心理的、物理的な攻撃を受けたことにより、精神的な苦痛を感じているもの」(青少年儿童由于受到有一定关系的人带来的心理、物理上的攻击而感到精神痛苦)。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校园欺凌”通常是发生在同学之间,对受害者进行心理及物理的攻击,使他们感到精神上的痛苦。

二、“校园欺凌”的分类及现状如果按照集团主义意识划分的话,大致可以分为“排除型”(集体孤立)和“圈养型”(小团体主义)两类;按照实施方式划分的话,可以分为“暴力型校园欺凌”和“言语型校园欺凌”,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本校园欺凌事件逐渐从传统校园欺凌向网络霸凌事件转变。

(一)“校园欺凌”的分类1、暴力型校园欺凌对被害者实行殴打、束缚等,对人的身体产生直接伤害的行为。

2、言语型校园欺凌通过诽谤、谩骂、散播谣言等言语的方式,给被害者带来不愉悦感以及精神上的伤害。

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对策

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对策

校园欺凌的类型
身体欺凌
包括殴打、踢人、推人、咬人、抓人等动 作。
言语欺凌
包括辱骂、嘲笑、恶意评论、无端指责等 言语行为。
社交欺凌
包括排挤、孤立、歧视、忽视等行为,使 受害者在社交上处于不利地位。
财务欺凌
包括抢夺、破坏、索要财物等行为,导致 受害者经济损失。
校园欺凌的特点
普遍性
在国内外不同地区和学校的调查中,都发现校园欺凌的存 在相当普遍。
VS
国外研究方法
国外研究则更倾向于使用实验法和纵向研 究法。实验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实验变量, 纵向研究法则能够深入探讨校园欺凌的发 展趋势和影响因素。
研究内容比较
国内研究内容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欺凌的概念、类型、成因和 对策等方面。对于概念,研究者多从心理学、教育学 和社会学角度进行界定;对于类型,研究者多根据欺 凌者的行为特征和被欺凌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划分;对 于成因,研究者多从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进 行分析;对于对策,研究者多从教育干预、法律制度 和社会支持等方面提出建议。
社会因素
总结词
社会因素对校园欺凌现象产生深远影响,包括社会价值 观、媒体报道和社会支持等。
详细描述
社会因素也对校园欺凌现象产生重要影响。一些社会价 值观可能会鼓励欺凌行为的存在,例如强调竞争和优越 感的社会环境可能使得一些学生更倾向于进行欺凌行为 。此外,媒体报道也对校园欺凌现象产生影响,一些媒 体可能会过度渲染和夸大欺凌现象的存在,从而增加公 众对校园欺凌的关注度和担忧
国外研究内容
国外研究则更加关注校园欺凌的心理机制和干预策略 。研究者通常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探讨校园欺凌的 心理机制,包括认知过程、情感反应和社会认知等方 面;同时,研究者也更加注重干预策略的研究,包括 个体干预、群体干预和社区干预等方面。

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经验镜鉴

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经验镜鉴

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经验镜鉴一、本文概述校园欺凌是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伤害。

近年来,日本在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成功的做法和策略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本文旨在介绍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的经验,以期为我国校园欺凌治理工作提供镜鉴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概述校园欺凌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学生个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强调治理校园欺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将详细分析日本在校园欺凌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包括其立法保障、学校管理制度、预防教育措施、心理辅导和援助体系以及社会各方参与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经验和做法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揭示日本校园欺凌治理的特点和优势,并探讨其对我国校园欺凌治理工作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以期为我国校园欺凌治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学习和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校园欺凌治理体系,提高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日本校园欺凌现状及其影响近年来,日本校园欺凌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的数据,校园欺凌事件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受害者的年龄范围也逐渐扩大。

这些欺凌行为不仅包括身体上的伤害,如殴打、推搡,还包括心理上的折磨,如恐吓、孤立、嘲笑等。

日本校园欺凌的现状表现为多样性、隐蔽性和长期性。

多样性指的是欺凌手段的多样化,既有直接的暴力行为,也有间接的心理施压。

隐蔽性则体现在许多欺凌行为发生在校园之外,如网络欺凌,使得学校和家长难以察觉。

长期性则指的是欺凌行为往往持续较长时间,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受害者可能会出现心理创伤,如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导致自杀倾向。

欺凌行为也可能影响受害者的学习和社交能力,使其难以融入社会。

校园欺凌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家庭矛盾、校园暴力等。

关于日本校园霸凌现象的研究

关于日本校园霸凌现象的研究

关于日本校园霸凌现象的研究一、影响原因1.社会压力日本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学生在学业上和社会地位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来自家庭、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一些学生以攻击他人的方式来释放压力。

2.家庭问题一些学生在家庭中可能受到各种问题的困扰,比如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在学校内产生霸凌行为。

3.文化因素日本的文化中,强调个人的忍耐和自我约束,这种文化背景可能会让学生在面临问题时不愿意发声,同时也为霸凌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土壤。

二、表现形式1.肢体侵害在日本的校园中,一些学生会采用肢体侵害的方式来实施霸凌,比如殴打、推搡等行为,甚至可能导致身体受伤。

2.言语伤害除了肢体上的侵害,言语上的伤害也是校园霸凌的一种常见形式。

一些学生会用侮辱性的言语攻击其他同学,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3.网络霸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霸凌也成为了日本校园中的一个新问题。

一些学生会利用网络平台对其他同学进行侮辱、恶意传播等行为,给受害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三、针对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对于家庭问题导致的校园霸凌,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引导父母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及时解决家庭内部问题。

2.加强学校管理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需要学校加强对校园霸凌行为的监管和处理,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体系和心理辅导服务。

3.社会关注和呵护社会各界需要加强对校园霸凌问题的关注和呵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

日本校园霸凌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范和化解校园霸凌问题。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为日本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日本高校奇葩法律案件(3篇)

日本高校奇葩法律案件(3篇)

在我国,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在日本,却发生了一起令人啼笑皆非的校园法律案件——一起校园“掉头案”。

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日本高校在管理上的漏洞,也引发了人们对校园法律问题的关注。

一、案件背景2018年,日本某高校发生了一起奇葩的校园法律案件。

该校一名女学生在放学途中,因为一个“掉头”动作,被学校以违反校规为由,处以罚款1000日元。

这名女学生不服,将学校告上法庭。

原来,这名女学生在放学途中,看到一位同学在路边摔倒,便上前搀扶。

在搀扶过程中,她不小心踩到了路边的一块石头,导致鞋子掉落。

为了捡起鞋子,她不得不停下脚步,在原地掉头。

然而,这个简单的掉头动作,却被学校认定为违反了校规。

二、案件审理这起案件在日本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法庭上,女学生表示,她只是出于好心帮助同学,并没有恶意。

而学校则认为,女学生的掉头动作违反了校规,影响了学校形象。

法官在审理过程中,认真听取了双方的意见。

经过调查,发现该校确实存在类似的校规,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保持直线行走,不得随意掉头。

然而,法官认为,该校规过于苛刻,不符合实际。

在考虑女学生的良好动机后,法官最终判决学校败诉。

三、案件反思这起校园“掉头案”虽然令人啼笑皆非,却暴露出日本高校在管理上的漏洞。

以下是案件引发的几点思考:1. 校规过于苛刻:该校的校规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保持直线行走,不得随意掉头。

这种过于苛刻的规定,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自由,还可能导致学生在紧急情况下无法及时作出反应。

2. 管理理念需更新:在处理校园问题时,学校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

这起案件表明,学校在管理理念上亟待更新。

3. 法律意识需加强:在我国,校园法律问题日益突出。

这起案件提醒我们,学生、家长和学校都应加强法律意识,共同维护校园秩序。

4. 校园暴力问题不容忽视:这起案件虽然奇葩,但背后却反映了校园暴力问题的严重性。

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校园欺凌现状及法律解决路径探讨

校园欺凌现状及法律解决路径探讨

校园欺凌现状及法律解决路径探讨一、校园欺凌的现状校园欺凌是指学生在校园内或者与校园相关的环境中所进行的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肢体欺凌、言语欺凌、网络欺凌等。

校园欺凌的形式千变万化,给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甚至导致一些严重后果。

根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并不低,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校园欺凌不仅给受害者造成了身心伤害,也给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为校园欺凌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心理健康,也会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所以,应对校园欺凌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其中法律的力量至关重要。

二、校园欺凌问题的法律解决路径1. 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在校园内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知晓自己的权利并且不侵犯他人的权利。

这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力度,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

也需要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配合,让孩子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也能够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力量。

2. 建立有效的法律规范为了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法律规范。

这包括对校园欺凌的定义、预防和处理机制、法律责任等方面的规定。

只有有了明确的法律规范,才能够在事后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也可以在事前让学生有所顾忌。

3. 严厉打击校园欺凌行为4. 加强监管和救助除了对肇事者进行严厉打击外,对受害者也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救助。

学校应该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一旦发现校园欺凌行为,立即进行处理。

也要为受害者提供心理辅导和法律援助,让他们尽快走出阴影。

5. 加强家校社合作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需要家校社多方合作。

家庭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行为规范。

学校和社会也要共同关心这个问题,建立起相应的机制,形成合力应对校园欺凌问题。

日本校园欺凌问题的防治经验及其启示

日本校园欺凌问题的防治经验及其启示

2020年12月20日 *该文为浙江省教科规划2018年度研究课题“中日校园欺凌现象及防治的比较研究”(2018SCG116)的研究成果E-mail :****************摘要关键词日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校园欺凌问题,建立起了推进立法防治、预防与惩戒并举、社会协同治理相结合的校园欺凌防治体系,取得了较好成效。

结合我国实际,日本校园欺凌问题防治对我国的启示为:结合国内实际推进法治化建设,规范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置机制,通过汇聚多方合力,不断推进校园欺凌治理的发展。

日本校园欺凌防治校园欺凌事件危害之深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

针对校园欺凌问题,我国政府近年来推出多项政策,在政策层面迈出了一大步,但各地对于校园欺凌的防治实施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日常生活中校园欺凌现象仍时有发生。

日本作为对校园欺凌问题关注和研究较早的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园欺凌防治体系,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抑制了校园欺凌现象的进一步严重化,对我国防治校园欺凌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日本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现状1.日本对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日本对校园欺凌问题关注较早,文部科学省曾多次修改和完善对于欺凌的定义。

目前沿用最新版本为文部科学省2013年的定义,指的是“在校生(儿童)的一方受到来自学校里与其有一定人际关系的另一方学生(儿童)的心理或是物理性的行为(包含网络行为),从而造成身心的痛苦,地点不限于学校”。

日本对“校园欺凌”的定义有以下特点:一是明确了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时空性,地点不限于学校;二是关注受害者心理,以受害者的心理感受作为欺凌评判的重要标准;三是对欺凌判断标准的描述较为具体,并将网络欺凌写入定义中。

2.日本校园欺凌的类型及特点(1)日本校园欺凌的类型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17年对校园欺凌的官方统计调查分析报告,将校园欺凌分为9种不同类型:(1)嘲笑、说坏话、恐吓;(2)群体孤立;(3)轻度肢体欺凌;(4)重度肢体欺凌;(5)敲诈勒索贵重物品;(6)偷窃、隐藏、损坏贵重物品;(7)逼迫做讨厌、危险的事;(8)通过电脑、手机等网络中伤;(9)除前八项的其他类型。

日本校园欺凌防治措施研究及对我国借鉴意义

日本校园欺凌防治措施研究及对我国借鉴意义

日本校园欺凌防治措施研究及对我国借鉴意义摘要校园欺凌作为一种校园性的暴力行为,给受害者与社会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

为了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问题,日本政府在2013年推出了《防止欺凌对策法》,完善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措施,为相关部门解决此类事件提供了法律依据。

分析和研究日本关于校园欺凌的防治措施,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国解决此类校园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日本校园欺凌防治措施借鉴日本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便对校园欺凌投以关注,在经过一系列的整治措施之后,欺凌案件有所减少。

好景不长,校园欺凌事件在2000年前后又有抬头的趋势,但未能引起社会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日本在大津事件之前并没有针对校园欺凌的专门的法律法规,解决此类问题的法律依据为文部科学省出台的措施或通知。

在大津事件之后,整个社会对相关教育部门的失职和相关法律的缺失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反思,通过正式的法律条文来预防与治理校园欺凌事件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共识。

1日本校园欺凌原因在日本社会里面,欺凌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

学校、公司、单位等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和一般秩序的场所常常成为欺凌行为的高发区域。

在诸多的欺凌行为中,校园欺凌是最为人们所关注的一种。

校园欺凌(school bulling),主要是指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个体或群体进行身体或心理的伤害的暴力行为。

日本校园欺凌现象的严重性和普遍性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社会环境背景密不可分。

1.1畸形文化的压迫日本是一个强调集体主义之上的国家,集体主义意识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个人意识被集体主义所压迫,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于集体。

在日本社会里面,与“大多数”所不一致的即为“不正确”,是一种“罪”。

脱离集体群体与不遵守集体规则的人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而这种人往往会被“合法”惩罚,成为欺凌对象。

因此,日本的欺凌现象往往具有集体性、多发性等特点。

日本的校园文化深深受到这种集体主义意识的影响,在班级和各类群体中,只要有人表现的与大多数成员不同,欺凌似乎成为理所当然的一件事。

日本积极防范并有效解决校园欺凌事件

日本积极防范并有效解决校园欺凌事件

日本积极防范并有效解决校园欺凌事件日本《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中明确规定,各地方政府需制定防范校园欺凌的基本方针与具体措施;学校层面应设置纳入了心理医生、退休警官、家长代表等共同构成的“学校欺凌对策小组”;鼓励教师在协助家长与当地社区的基础上,积极防范并有效解决校园欺凌事件。

根据日本最新出炉的2016年相关统计显示,在日本47个都道府县中,爱知县在积极发现并解决的欺凌事件认定数量统计中排在第4位。

近期,爱知县教委收录并发布了县内中小学教师解决欺凌事件的案例集,通过展现欺凌事件全貌、学校和教师的解决过程,以及家长们的相应行动、教师本人的反思等,为今后进一步有效防范并解决校园欺凌事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指南。

案例一:小学女生被同学集体排斥女生安藤性格孤僻、不爱说话。

她被欺凌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只是整个班级学生都远离她、排斥她。

安藤经常在课间被同学小动作敲打,清扫过程中大家也不愿帮她搬桌子,体育课分组的时候,其他学生也会大声抗议跟安藤一组。

虽然安藤本人并没有向老师倾诉,但班主任认为,这就是一种欺凌现象。

一次课堂上,指导教师发现两名男生对安藤进行头部敲打,于是立刻警告。

班主任也及时对两名男生进行说教。

半个学期后的一次清扫中,教师本以为几名学生在热火朝天地抢着搬桌子,却发现,其实是大家争先恐后搬走桌子,最后没抢上的人接受惩罚,要搬走安藤的桌子。

于是班主任立刻叫停并教育了几名相关学生。

在学期末的一次篮球课上,被分到安藤所在组的学生鸿利大声抗议,其他学生也纷纷表示不情愿,于是老师立刻进行说教,但鸿利却说,“凭什么就说我一人,其他人不也不愿意吗?”这一现象已经不是一个人所为,而是整个班级的问题了。

于是,教师带领学生们回到班级以后,在全班面前谈起校园欺凌,并让所有学生写下自我感想并发表,学生们均意识到欺凌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表示如果是自己受到欺负一定很不好受,以后坚决杜绝。

【教师总结】在全班一起思考校园欺凌以后,即便安藤依然不爱说话,班级同学也不再恶语相向,安藤也表示“今后努力多说话”。

校园欺凌文献综述外国

校园欺凌文献综述外国

校园欺凌文献综述外国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或学校周围进行的有意的、反复的、负面的行为,这些行为会对被欺凌者造成伤害。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校园欺凌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综述外国的校园欺凌文献。

1. 美国的校园欺凌研究美国是校园欺凌研究的先驱之一。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研究人员就开始关注校园欺凌这一问题。

1982年,美国的Dan Olweus 教授发表了第一篇系统性的校园欺凌研究论文。

他发现,校园欺凌会导致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问题、自杀行为和学业成绩下降。

此后,美国各个州和学校开始制定和实施防止校园欺凌的政策和计划。

2. 欧洲的校园欺凌研究欧洲的校园欺凌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欧国家,比如挪威、芬兰和瑞典。

这些国家也是校园欺凌研究的先驱之一。

挪威的Olweus教授提出了校园欺凌的定义和分类,并且发明了一种校园欺凌调查问卷。

芬兰的研究人员发现,校园欺凌会对被欺凌者的健康、行为和学业成绩产生长期的影响。

瑞典的研究人员则发现,家庭环境和群体环境对校园欺凌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日本的校园欺凌研究日本的校园欺凌研究主要关注校园欺凌的类型、原因和对策。

研究发现,校园欺凌主要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和网络欺凌。

校园欺凌的原因有多种,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日本的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实施校园欺凌预防计划,如实施课程和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社交技能和情感管理能力。

4. 澳大利亚的校园欺凌研究澳大利亚的校园欺凌研究主要关注校园欺凌的影响和对策。

研究发现,校园欺凌会对被欺凌者的社交、情感和学业产生不利影响。

澳大利亚的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实施校园欺凌预防计划,如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意识和技能,建立校园欺凌举报机制,和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

总的来说,外国的校园欺凌研究主要关注校园欺凌的定义、影响和对策,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校园欺凌的影响。

这些研究为我们了解校园欺凌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从行政法视角论校园欺凌的统一责任

从行政法视角论校园欺凌的统一责任

从行政法视角论校园欺凌的统一责任从行政法视角论校园欺凌的统一责任一、引言回顾过去,校园欺凌问题普遍的问题,日本德国等都予以高度关注并拿出了行动,日本更是早已通过立法将之从道德问题上升到了法治问题,不过近年日本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并未衰减相反竟上升。

若从行政法的角度,将保障措施予以普遍行政行为化,必定大有裨益。

二、校园欺凌问题检视(一)校园欺凌的概念关于校园欺凌方式上分为肉体折磨和精神折磨、手段又各异、各个年龄段和男女性别上也存在不同,所以一直莫衷一是。

最早研究校园欺凌问题的是挪威的Dan Olwens教授,日本的研究较为深入,与我国情形类似。

日本文部省定义,所谓校园欺凌,是指由学校认定的、向比自己弱小的人所实施的身体、心理上的攻击。

该攻击具有单向性、持续性、使对方感觉到深刻的痛苦。

而且这种攻击所发生的场所不限于校园内。

在1994年的大河君事件后文部省、在定义中除去了“由学校认定”这一条件。

日本警察厅定义,所谓的校园欺凌是指,个人或数人反复、持续的对特定的个人或数人进行肉体上的攻击,或通过言语进行心理上迫害,如威胁、骚扰、将其孤立、无视其存在,从而给其带来痛苦。

警察厅的定义相反的聚焦于给别人带来痛苦一说侧重于加害者一方。

各种定义的共同点在于,校园欺凌是持续性的、隐蔽性的、具有蓄意伤害性的在校内或校外存在的学生间的不良行为。

(二)目前该问题造成的影响领域、原因、方式校园欺凌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的范围,我国有20%的学生欺凌别人过或被别人欺凌过。

首先它引起了新闻媒体舆论界的高频报道,并引起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和评论,媒体的高度传播更是将这个话题影响到全社会。

校园欺凌也使公安系统受到影响,因为校园欺凌可以变为严重暴力事件从而降低公安系统的工作效率。

直接影响的是教育部门,教育部门的工作重心是督导教育,但是校园欺凌事件的大面积存在会让教育部门转移工作重心。

当然,在学生、家长这些对象上,影响之大更是不言而喻。

从“校园欺凌”事件说起,浅谈加强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教育

从“校园欺凌”事件说起,浅谈加强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教育

从“校园欺凌”事件说起,浅谈加强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教育摘要:近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中职学校是重灾区,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法治教育,提高中职学生法律意识,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法治教育;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校园欺凌”事件窥见中职学校法治教育不足的现状2016年5月20日,昆山某中专发生一起校园欺凌事件,2名女生遭同学殴打抢钱、拍裸照侮辱;2016年5月11日,上海某学院预科班一名15岁女生,她先后被5名同校女生化丑妆、扇耳光、烟灰烫、罚跪地、浇冷水,折磨近4个小时近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以上的数据显示中职学校是校园欺凌事件的重灾区,以上“校园欺凌”事件窥见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从年龄段来说,施暴者多是未成年人,年龄多集中在15至18周岁之间,他们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人的过度时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尚不成熟,有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容易上当受骗,有的冲动易怒,有的性格偏执等等,无知无畏,最容易触犯法律的“雷区”。

第二,中职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被欺凌的孩子不懂用法律维权,不知道报警,选择了沉默,谁也不告诉。

这是长期以来,本属于法律管辖范围的,被当作了内部问题进行解决。

施暴者不知法律的底线,肆无忌惮,不知敬畏,侵害他人人身权甚至生命权,构成刑事犯罪却浑然不觉。

更有甚者还将暴力行为拍成视频,在网上传播,不以为耻,反以为“傲”。

第三,长期以来,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教育内容上,把专业考试和专业技能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上,在这一背景下,形成了“偏重技能,轻视素养”、“管控有余,教育不足”,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尤其法治教育缺失。

第四,中职学校法治教育程度不够深入。

虽然目前很多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但是课程内容设置单一,中职学生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认识程度不高,对法律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只局限于表面文字理解,对绝大多数法律条文一知半解,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法律维权能力较弱,法律盲区较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校园欺凌法制研究作者:陶建国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15年第02期摘要:校园欺凌现象一直以来为日本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2011年的大津校园欺凌事件进一步暴露出学校和教育委员会在应对校园欺凌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对此,日本社会呼吁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

在大津欺凌事件影响下,日本政府在较短时间内公布了《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

该法出台后,学界对立法进行了评价,认为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关键词:校园欺凌;立法;教育委员会;教师中图分类号:DF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5)02-0055-08DOI:10.14156/ki.rbwtyj.2015.02.007校园欺凌是指由学生实施的对其他学生造成心理上或物理上的影响进而使其深感精神痛苦之行为,日本社会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始于1980年前后[1],但在2013年之前,日本未对预防和规制校园欺凌制定专门的法律,学校及有关机关应对欺凌问题所依据的是文部科学省出台的措施或通知a。

此外,教育再生会议于2006年发布的《欺凌问题紧急建言—面向教育者和国民》也在指导学校规制和预防欺凌现象方面发挥一定作用b。

在1980年代中期和1990年代中期,日本曾两次掀起校园欺凌问题大讨论热潮,其直接原因是有学生因遭受校园欺凌而自杀[2]。

但在此两次大讨论中人们尚未对学校的不作为提出过多批评,也未更深入地研讨立法问题,更多的是对禁止校园欺凌的意义以及如何采取有关预防措施进行讨论。

2011年9月,日本大津市某中学发生一男生因遭受欺凌而自杀事件,该事件在日本社会引发巨大反响,掀起校园欺凌问题的第三次讨论热潮。

透过大津事件,人们对学校和教师熟视无睹的态度和行为深感震惊,也要求重新审视学校和教育委员会的关系及其各自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大津校园欺凌事件直接推动了政府的立法工作,通过立法强化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和规制成为社会共识。

在大津事件推动下,日本于2013年6月公布《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但也不得不承认仓促之间制定的这一法律尚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改正之处。

一、校园欺凌立法的背景2011年9月29日,滋贺县大津市某市立中学2年级学生在学校体育馆遭受其他3名同学的暴力行为(用布条将其身体捆绑,口贴胶带),10月8日,实施暴力的学生又到受害学生家中盗走贵重物品及钱财。

受害学生于10月11日从自家住宅跳楼自杀,自杀前一天曾发送邮件给加害者声称自杀,但加害者未予回应。

学校及当地教育委员会在最初阶段极力逃避责任,主张并未发觉存在欺凌事态,自杀行为与校园欺凌无因果关系。

学校和教育委员会对该事件以全校学生为对象先后进行过两次事实调查,很多学生声称加害学生对自杀学生存在欺凌行为,但学校并未向社会公开全部调查结果。

自杀学生的父亲虽从校长手中获取了调查结果,但校长告知其由于涉及学生个人秘密,不得向外界透露,并签订了保密契约,这一结果使得死者父亲无法向死者的同学征询信息,其后,死者父亲再次请求全面公开信息,但教育委员会将开示的文书几乎全部涂黑,对此,死者父亲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

不久之后,在社会舆论和有关证据面前,学校转变了态度,承认自杀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收到过该学生遭受欺凌的申告,其他教师也将有关事态书面反馈给了校长。

但是校方和教育委员会仅承认存在欺凌事实,不承认自杀与欺凌之间有因果关系。

2012年8月,大津市成立了由法官、律师、大学教授共5人组成的“第三方调查委员会”进行彻底调查。

2013年1月31日,调查委员会得出结论,认为自杀的直接原因为遭受欺凌,并且否定了教育委员会和加害者家长的“家庭环境也是导致自杀原因”的主张,认为导致自杀的原因除了欺凌行为外无其他诱因[3]。

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加害者自2011年9月初就在教室、卫生间、走廊等场所多次对自杀的学生实施各种欺凌行为,包括直接的暴力和语言行为。

调查委员会认为该事件当初曾有多名学生向班主任反映存在欺凌现象,但班主任未能对学生的反映采取确切的对策,未对学生的申告给予高度重视。

在学生向多名教师反映情况后,多名教员认为可能存在欺凌问题,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班主任和学校,但学校最终未能将有关问题作为欺凌事件对待,学校和教育委员会在探明事实和真挚检讨方面过于懈怠,对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4]。

大津校园欺凌事件在日本社会引发了激烈反响[5],有教育评论家认为,学生能够向教师申告欺凌问题甚为难得,但教师表现出极端的麻痹,这反映出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育委员会在教育活动中也存致命问题,但教育委员会对此缺乏认识,此外,学校和教育委员会之间有必要建立起相互评价系统。

也有教育家认为,大津欺凌事件折射出教师队伍中存在遮丑倾向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反映出有必要打破学校和教育委员会之间“老板与小弟”的关系[6]。

《东京新闻》发表的社论指出,学校和教育委员会仅用3周时间完成调查、不积极公布调查结果、未听取加害人意见、不承认自杀和欺凌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一切表明学校和教育委员会即草率又无责任感,优先考虑维护学校与教育委员会之间的组织关系,未站在学生立场思考问题,对此应予反省[7]。

《琉球新报》社论指出,为了防止校园欺凌,应在学校实行班主任共同担任制,学校有必要从社会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应对小组,设立接受学生咨询的第三方机关[8]。

大津欺凌事件还引发了日本社会改革教育委员会的讨论,人们认为,在大津事件中当地教育委员会对学校指导不力,反映出该机构体制僵化、缺乏危机管理能力。

教育委员会成员主要来自学校教师,出于人际关系和对校长的敬畏,委员会难以对学校进行强有力的指导,对学校的一些问题过于偏袒[9]。

大津欺凌事件发生后,文部科学省认为日本全国可能存在类似于该事件的欺凌问题,为了把握校园欺凌真实情况,了解各地欺凌对策的贯彻情况,有助于今后提高欺凌对策的有效性,文部科学省于2012年12月在全国进行一项紧急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中小学从2012年年初至调查时点共发生校园欺凌事件14.4万件,其中重大欺凌事件278件。

重大欺凌事件中欺凌行为以“嘲弄、戏弄、辱骂、威胁”居多(57.6%),其次分别为“对人身进行打击”“排挤”“强行索要金钱和物品”“隐藏、损毁、丢弃物品”“利用电脑和手机进行诽谤”。

对于具有犯罪倾向的欺凌行为有11.4%的学校未向警察通报,有50.9%的学校表示仅对特别重大的事件进行通报。

地方教育委员会中有8.1%未要求学校定期进行欺凌实态调查,43.8%未对社会进行防止欺凌行为的启发和宣传活动。

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中91%为教师提供了应对欺凌的指南手册,但市街村的教育委员会中仅有15%。

被调查的学校中在2011年有5.4%未进行全校欺凌实态调查,有12.1%的学校未在校内开展过关于欺凌问题的研修活动,仅有10.6%的学校专门开展过校内研修[10]。

文部科学省此前尊重学校自主应对欺凌问题,几乎不在具体欺凌事件中对学校和教育委员会提供个别指导和咨询。

大津欺凌事件发生后,文部科学省于2012年8月设置了“儿童安全对策支援室”,对因欺凌引发的自杀事件提供支援措施,包括到学校现场进行支援。

同年9月,出台《关于欺凌和学校安全的综合处理指针》,详细规定了对学校和教育委员会的支援措施,构筑国家积极应对校园欺凌的综合体制。

文部科学省还于2013年5月16日发出《关于应当早期向警察咨询通报的欺凌事案的通知》,对应向警察通报的欺凌事件具体的适用例进行了归纳,供学校和教育委员会参照。

地方自治体受大津事件影响,积极推进欺凌防止条例的制定工作并成立调查机构,自大津事件后至2013年7月1日,共有大津市等8个地方自治体制定地方欺凌防止条例,对欺凌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各方主体职责、规定具体的对策内容[11]。

为了及时调查事件,这些自治体均规定设置常设第三方调查机构,如云仙市在政策企划科(市长直属)设“儿童欺凌防止专门委员会”,大津市在市民部(市长直属)设“欺凌对策推进室”。

也有的县或市还在教育委员会设置第三方机构,如佐贺县多久市在市教育委员会中设“欺凌问题行动对策委员会”[12]。

二、《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的出台及建立的相关制度以大津欺凌事件为契机,日本有关制定欺凌对策法的呼声日益高涨。

2012年12月,在第46次众议院议员总选举时,一些政党在政权公约中提出了校园欺凌防止对策,主张制定校园欺凌防止法、重新审视教育委员会制度、强化教师的培训、完善校园欺凌咨询体制,增加学校心理咨询师数量等。

2013年1月25日,日本成立教育再生实行会议,2月26日,教育再生实行会议在《欺凌问题的对应(第一次建言)》中提议制定一部整合社会力量应对欺凌问题的法律,主张将道德教育作为常设课程;强化学校、家庭、地方社会的责任;对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加强指导等[13]。

文部科学大臣也在2012年12月28日记者招待会上呼吁各党派推动欺凌对策的立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负责对大津欺凌事件进行调查的“第三方调查委员会”于2013年1月31日提出了调查报告书,报告书第三部分对如何建构校园欺凌防止对策从六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对教师的建议”“对学校的建议”“对教育委员会的建议”“对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建议、“危机的对应”“未来课题”等,该报告书的内容对立法草案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可以说该报告书的建议内容构成其后政府立法草案的基调。

2013年4月,民主党、生活党、社会民主党共同提出《欺凌对策推进基本法案》;5月16日,自民党和公明党也共同提出《关于防止欺凌等对策推进法律案》,后各党派经过多次协议,决定将两部法律草案一体化,以自民党和公明党的草案为基础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于6月18日共同推出法律草案。

草案经众议院文部科学委员会以及参议院文教科学委员会审议后,提交参议院审议,于2013年6月获得通过。

《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共5章35条,适用于小学、中学、高中、中专及特别支援学校,不适用于幼儿园。

该法的基本理念是鉴于欺凌防止对策是关涉所有儿童的问题,必须创造儿童安心学习和开展其他活动的环境,不在校园内外发生欺凌行为。

让儿童了解欺凌防止对策是为了所有的儿童不实行欺凌行为及在发现其他儿童遭受欺凌时不漠不关心,以及了解欺凌对儿童身心造成的影响或引发的其他问题。

《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要求文部科学大臣与有关行政机关密切协作,制定出有助于防止校园欺凌的综合且有效果的基本方针,基本方针应包括如下内容:(1)关于校园欺凌防止对策的基本方向事项;(2)关于欺凌防止对策的基本内容;(3)其他对策。

地方公共团体参照文部科学省的基本方针,根据当地情况制定综合且有效果的地方性基本方针。

学校参酌国家和地方性欺凌对策基本方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该校的欺凌防止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