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学生养成教育
浅谈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是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在一步一步的丢失,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的点还没有达到最优化的程度!一、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而传统文化教育正是帮助学生深扎民族根、熔铸中国魂的重要方式与方法。
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不仅有经典原文,还有文化知识和游艺游戏。
例如,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字数相对较少,却遣词考究,读来朗朗上口,不仅易于儿童接受,而且利于微言大义的彰显,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悟到汉字的“音、形、义”,感受到文化的“精、气、神”。
可以说,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有效的教育。
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第一,在传统文化中,存在丰富的“劝学”素材。
这些资料经过教材化的处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快速步入学习旅程。
不论是在《礼记》《论语》《荀子》等大人之学中,还是在《弟子规》《三字经》等童蒙读物中,以及大量的诗歌、家训等文献中,都含有许多劝导向学的内容,或是对劝学思想的阐释。
这些劝学语句告诉学生,学习的目的是立言,是“谋道”,是“美其身”,是“学以为己”,是“多知明达”与“心明目”。
如果不学习,则“言不成章”,无法增长智慧,甚至与禽兽无异。
无论贫穷或富贵,学习都是终生之事,不能半途而废。
可以说,古人对学习重要性的论述和勤学精神的阐释,比今人更加深刻和丰富。
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感染,如若方法得当,比常规教育带来的影响更加深远、持久。
第二,在传统文化中,包含各种学习方法。
这些经过前人总结和验证的学习策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能为其日后的个人文化修养奠定基础,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这些学习方略,不只是单纯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勤奋,不只是简单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积累,更不是粗率的“认字号儿”和“蒙师无须讲解”的学习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影响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规范。
对于学生而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能够对他们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强化他们的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积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在修身养性、礼仪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丰富的内容,这些文化传统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修养和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倍加重视和传承。
2. 正文2.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修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诚信、仁爱等道德观念被视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这些价值观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孝顺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和孝顺。
通过传承这一价值观,学生能够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培养出孝顺的品格,使他们懂得珍惜亲情,尊重长辈。
诚信是另一个受重视的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诚信为本,认为诚实待人、信守承诺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领悟到诚信的重要性,养成诚实守信的品德,从而树立良好的人格风范。
仁爱、礼让等道德观念也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些道德准则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感受到仁爱之美,懂得关爱他人,学会与人为善,培养出宽容、包容的心态。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益良多,拥有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道德修养。
因此,加强学生德育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首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学生应当对自己的文化有一定的认同感,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到自豪。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和辉煌的文化成就,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文化自信心对于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孝道”、“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道德启示,培养品德修养。
比如,通过学习孝道,学生能够了解到对家人的尊重和关怀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仁爱,学生能够发扬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精神等。
再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尚礼讲廉、重义守信、勤俭节约等。
通过学习这些行为规范,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学生通过学习尚礼讲廉的观念,能够培养出尊重他人、谦虚谨慎的习惯;学生通过学习勤俭节约的观念,能够培养出艰苦奋斗、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等。
最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而深邃的审美情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欣赏到古人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陶冶情操,开阔思维,培养美的鉴赏力。
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个人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通过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和审美情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一、崇尚和谐共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融的观念,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衡。
这种观念对小学教育很重要。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需要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得到来自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尊重与关爱。
通过培养孩子们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相互尊重、沟通和协作,促进他们的个人和社会发展。
二、尊重师长和长辈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尊重师长和长辈,注重家庭和睦。
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培养孩子们尊重师长、敬爱长辈的观念非常重要。
学生应该学会听从老师的指导和教诲,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威,同时也要学会尊重长辈的生活经验和智慧,从中受益并成长。
三、注重内外修养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内外修养,强调品德修养和道德教育。
小学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教育他们明辨是非、善恶,培养正直、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此外,小学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外在修养,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律能力。
四、尊重自然和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倡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观念。
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教育他们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和行为。
同时,教育他们珍惜资源、节约能源,从小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五、注重个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性发展,强调“立德为先”,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个性的完善和自身的发展。
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潜力和个性特点。
只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培养平台,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六、注重教育方式和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的是“启发式教育”,即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精神,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有着众多的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习养对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中华传统文化习养对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导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以儒家为主,道家、佛家为辅,凝聚着中国人民五千年的智慧结晶。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期,传统文化习养对于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和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尊师重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谐共生三个方面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习养对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一、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尤其在教育业中,尊师重道更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和行为准则。
在中国古代,师者,即老师,是尊贵的存在,承载着传人纳米黑源码扎-《大思维》新加4个格外分享专属【精彩-】+WDXEWXAE,报效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中小学生接受传统文化习养能使他们对师长具有敬意,懂得尊师重道。
传统文化习养培养学生对师长的尊敬和敬意。
在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是基本的道德原则之一。
学生应该对师长产生尊敬之情,尊重师长对自己的教育和指导。
通过尊师重道的教育,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恭敬地对待师长,以及如何正确地表达对师长的敬意,在与师长的交往中建立起正确的师生关系。
传统文化习养培养学生遵从教育规范。
传统文化中,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在这种场合下,师长有权利对学生行使教育权力。
学生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老师的安排。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白自己在班级和学校中的地位,学会遵守纪律,增强集体意识。
传统文化习养培养学生向别人学习和尊重别人的能力。
中国有句古语:“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学生应该向师长学习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智慧。
通过学习师长的优点和长处,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进步和完善自己。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要求。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通过传统文化习养培养他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统文化习养培养学生的心灵修养。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我们应当担当起培养下一代良好习惯的重任。
在当今社会,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美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力量。
第一,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其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美德,如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等。
这些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我们要通过课堂教育、家庭教育,让小学生了解这些传统美德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们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我们要鼓励小学生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和尊重他人的社会习惯。
通过这些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可以使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充分保障,使他们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更加自信、自立、积极向上。
我们要注重启蒙教育,使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机会也是极度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在课堂中开展卫生健康知识教育活动,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通过开展团体活动,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协作与自我管理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可以使小学生在德育上得到更全面的锻炼,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要注重榜样力量的引领。
小学生是处在人格塑造阶段的儿童,他们需要榜样来引领他们。
家庭成员、老师、社会名流等都可以成为小学生的身边榜样,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可以影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家长和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提升,树立正确的榜样形象,引领小学生培养良好习惯。
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作用》研究报告毛景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于1990年提出,为推动和促进全国中华民族传统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国家教育部将之定为全国重点科研课题。
2009年四月份,我校被正式批准为“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学生养成教育研究”的实验学校,并承担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据此,我们就正式确立了这个课题来研究。
(一)课题形成的背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在全国普及《公民道德纲要》,贯彻实施国务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设若干意见》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在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不断冲击下,年轻人喜韩服,看韩剧和日本漫画,过洋节,一些青少年信念缺失、道德沦丧、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样的客观事实面前,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研究和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积累了许许多多的优良传统美德。
这些优良传统美德不断发展,又注入了新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中学生如何将这些美好的传统继承和发扬下去,使之代代传承和弘扬是摆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议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申报课题为: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二)研究的意义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虽遭外敌侵略却永远不会灭亡的核心力量,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继续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和精神十分重要。
(1)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概括起来是:孝敬父母教育,尊师重道教育、团结友爱教育,立志勤学教育,自强不息教育,谦虚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严己宽人教育,人贵有耻教育,见义勇为教育,整洁健身教育,求实创新教育,敬业爱岗教育,勤劳节俭教育,见利思义教育,清正廉洁教育,爱国爱民教育,天下为公教育等,这些鲜活充实的教育内容可以丰富新时期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内涵,可以说中华民族历史上所有的优良传统道德以及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切优秀成果,无不包容其中。
让养成教育在传统文化中孕育
让养成教育在传统文化中孕育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能够渗透其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继而影响着学生自身素质的养成。
本文笔者着重从氛围营造、教育实践以及与养成教育结合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其在传统文化中渗透养成教育具体策略,以便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养成教育孕育文化是民族的“根”。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道德、伦理甚至社会责任等等,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能让学生从小孕育在优秀文化之中以便形成良好的素养。
从具体方法来说,可以通过诵读经典,结合德育实践,以及学校、班级乃至家庭日常教育,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营造氛围,构建传统隐性文化,做到润物无声教育不仅仅包括课堂,也包括校园。
对于校园文化来说,既包括显性文化,比如校规制度等,也包括隐形文化,比如三风、校园环境等。
对于传统文化来说,要让学生真正从中得到启示并形成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里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面墙,每一棵草。
可以张贴名句,或者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等等。
1.校园文化营造。
对于学校来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文,最有底蕴的是历史,因此在校园布局上,作为校长需要考虑的是随机渗透传统文化与美德,或者说学校的历史与文化。
比如校训,校风,或者地方传统文化,有的还可以开辟传统文化专栏,定期张贴一些关于传统美德的历史故事。
有的学校在这一方面就比较注重,校园里到处都是国学内容,比如三字经、千字文,随处可见,甚至还有学校即便在走道旁,台阶前也张贴标语,有温馨提示,也有习惯养成,等等。
2.班级文化营造。
相比校园文化“含蓄”味道而言,班级范围虽小,但是影响更大。
班级文化对于养成教育来说却更为直接。
比如一日常规考核,良好习惯养成,或班级前后墙张贴的学生作品,乃至书法作品、名人名言,等等,这种班级文化的营造,在一定程度有利于推进学生养成教育的持续深入。
当然,这里班级文化不仅仅包括“静态”文化,还有“动态”文化,比如定期安排学生讲故事,颂唐诗,或者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等等,在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下,学生养成教育上有种趋同现象,而当真正达到这种效果时,其养成教育也真正“养成”。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三、利用班会课,活动课等播放 利用班会课, 德育故事动漫视频, 德育故事动漫视频,或收集一些哲理 思想性较强的教育小文章, 性、思想性较强的教育小文章,读给 学生听,让学生边看或边听,边点评, 学生听,让学生边看或边听,边点评, 边分享,触动学生的心灵, 边分享,触动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 的孝心、善心、爱心和慈悲心等。母爱》 《问候之美》 牛的母爱》 问候之美》 》《掉进枯井的驴 《钉子的故事》《掉进枯井的驴》 钉子的故事》《掉进枯井的驴》 《抬头是片蓝蓝的天》 抬头是片蓝蓝的天》 《一包巧克力饼干》 一包巧克力饼干》 《化整为零的孝心》等等 化整为零的孝心》 大方广网、大度网、 大方广网、大度网、道德隆弘网
“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君子乐得做君子 “学者万病,一个静字治得。” 学者万病,一个静字治得。 学者万病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行有不得 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个行动,你 拿破仑 希尔说: 播下一个行动, 希尔说 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 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 将收获一种命运。 将收获一种命运。”
四、写心灵日记。 写心灵日记。 五、善于抓住一些教育机会, 善于抓住一些教育机会, 利用名言或小故事,随机教育。 利用名言或小故事,随机教育。 “学习生智慧;恭敬心生智慧; 学习生智慧;恭敬心生智慧; 学习生智慧 清净心生智慧;改过生智慧。 清净心生智慧;改过生智慧。”
“只有尊敬他人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 只有尊敬他人的人, 只有尊敬他人的人 尊敬。 尊敬。”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上等学子能经受老师的折磨,忍耐 上等学子能经受老师的折磨, 上进;中等学子能经受老师的鼓励, 上进;中等学子能经受老师的鼓励, 奋发图强; 奋发图强;下等学子能经受老师的赞 爱中成长;劣等学子, 美,爱中成长;劣等学子,什么都不 能接受,事事叛逆。 能接受,事事叛逆。”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广泛,对教育的影响也是深远而持久的。
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传统文化中,读书教育被视为重要的修养方式,但知识的掌握不仅仅停留在学以致用的层面上,更强调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的验证和应用。
根据传统文化的观点,要想真正掌握一门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
这种知行合一的观念对教育提出了要求,告诫教育者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应用知识。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师生关系。
传统文化中,师养徒弟、徒弟尊师的思想在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徒者,心悦诚服虚心受教也。
传统文化中强调教育者应以身作则,树立学生追求德行和知识的榜样。
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学生提供真诚的帮助和引导。
同时,学生也应尊敬教育者,虚心接受教育者的教诲,关注师长的言传身教。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终身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修养和学习应该是终身的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时期。
这种观念对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鼓励他们持续学习和不断提升自己。
同时,教育机构也应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让人们在不同的阶段都能够接触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资源。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道德教育、知行合一、师生关系和终身教育,这些传统价值观和观念都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代社会,教育者应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者:张学炬巩玉顺来源:《华人时刊·校长》2014年第10期2013年12月30日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我作为一名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小学教师,深感有责任和义务将它们继承和传递下去。
在我从教以来的十几年中一直在努力去做着,尤其在近一段时间内,有了党中央有关文件的明确导向和指引,加之自己的更加勤于探索,取得了优良的成果。
第一,入则孝出则悌,做一个经得起评价的好孩子。
“百善孝为先”,“初学做人德为先”。
从踏入教育战线的那一刻起,我一直把品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主张把学生的立足点定位在一个好人的基点上。
通过平凡小事去透析、澄澈一个好人的标准,经过具体事例让学生理解怎样去做才是一个好人。
比如,我有时会在课堂内外以多种形式教育学生要遵守作息时间按时上学回家,回家或出门要及时向父母打招呼决不让父母为自己多担心,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主动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家长监护下做一些适宜的体力劳动等等。
在学校里与小伙伴们和睦相处,互助互爱,共同进步。
坚信自己的友好和关爱会换取同伴的友好和关爱。
在集体中传递正能量,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力争成为受人仰慕的小明星。
第二,今日事今日毕,坚决与拖拉懒散的思想习惯作斗争。
孩子之所以表现为拖拉懒散,在于习养,一般都有一些思想根源。
我有时在课外与学生促膝而谈,找一找学生的思想最近发展区域,试图从根源上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此外,以学生具体转变的生动事例作为教材,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只要自己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坚持与自我做斗争,总会有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教育与学习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教育与学习方式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一直注重教育和学习,以培养人才为重要任务。
这种传统的教育与学习方式既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又对培养学生的品格、智慧和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尊重师长与传统师德文化中国传统教育中,尊重师长是一项重要的传统价值观。
学生需要遵守师长的教导,并对老师抱有敬意。
师德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老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注重德育与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教育者通过教育与引导,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儒家文化中,尊重、谦和、孝顺等道德准则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重视知识的积累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教育者会传授学生丰富的知识,并注重学生对先贤智慧的理解和传承。
在古代,通过经典的阅读和背诵,学生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智慧。
四、强调实践与体验式学习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实践和体验,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传统文化中,学生会参与一些农田劳动、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的价值。
五、尊重学生个性和发展中国传统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追求全面的人才培养。
教育者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并提供相应的培养机会。
这种教育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六、注重思辨与学术讨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思辨和学术讨论被视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学生被鼓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和同学、老师的交流讨论来增进彼此的学习。
这种学术讨论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强调终身学习的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被教育要保持学习的状态,并在各个阶段都有进一步学习的渴望。
这种终身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教育与学习方式注重尊重、德育、知识积累、实践体验、学生个性发展、思辨讨论和终身学习。
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成长之路
神州教育钟州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成长之路耿慧敏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弘扬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工程,要从“娃娃”抓起。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让学生们从小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意义。
现在,独生子女的一代逐渐进人社会并将成为 社会建设的主流,而这些生在蜜罐里,长大糖水中的学生,尽 享着长辈们的无限宠爱,他们吃着肯德基麦当劳,玩着电子游戏,而对于父母和社会的期待却理解甚少,对中华传统文化更 是一无所知。
因此,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也是必须 要履行的义务。
我校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促进经典美文的传承与创新在大语文教育观的理念指导下,使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的殿 堂,感受阅读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音养良好的诵读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基一学生不仅会记住若干的 名篇佳作,每学期至少读懂2本名著,写好一本读书笔记,还 能理解与应用在日常中所学到的经典诵读内容。
为此学校也编 辑了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作为校本课程列人课表,在老师有效 方法的引导下,还会把融会在经典诗文、名著中的中华民族的 智慧、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学习方法、意志品质等,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学生的心田,并演化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 点滴滴。
经典美文与语文课堂读写教学的探索,让教师们始终把自己的状态置在一个全新的领域-----种常学常新的状态。
在研究中接受新知,在研究中发展专业。
研究使教师更多地思考,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阅读,怎样更好地实现经典文化与语 文读写教学的融合,怎样设计课堂教学思路,怎样投放操作材 料等。
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促进了新课程的优化 与发展。
此外,通过师生共同读写,构建师生情感交流的空间 和桥梁,改善师生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发掘 教师教学的潜能,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 发展和提髙,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涵养养成
化教 育理念与教育路径的创新 , 切实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在 大学生涵养养成 中的多重功效。 [ 关键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 大学生 涵养养成
[ 中图分 类 号 ]G 6 4 1[ 文 献标 识码 ] [ 文章 编号 ] 1 6 7 2—3 4 7 3 ( 2 0 1 3 ) O 6— 0 0 6 1一 o 4
重要 的影 响 。
一
理, 形 成 乡土情 结及 本根 观念 , 增 强对 国家 的归属 感 及 责 任感 , 引发 热爱 祖 国 的强 烈情 感 , 激 发献 身祖 国 的 自觉行 为 , 最 终树 立 科 学 的辩证 思 维 以及 理 性 的
爱 国态度 。
2 .优 秀 传 统 文化 教 育 可 以提 升大 学生 的 人 文
中 国传统 文化 作 为 中华 文 明 的结 晶 , 是指 中华
的理解 过 于片 面 , 对 于 爱 国主 义 的表 达 趋 于 盲 从 和
冲动 , 造成 一些 过 激 言论 和不 良后 果 。就 一 般认 识
民族 世代 相 传 、 具有 民族 风 貌 和 民族 特 质 的各 思 想 文化 及 观念 形 态 的 总 和 。 中 国传 统 文 化 内容 丰 富 ,
号: G Q T I 1 0 0 9 。
[ 作者 简介 ] 任
伟( 1 9 8 0一) , 女,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 思主义学院 , 讲 师。
一
6l 一
化 。一方 面 , 优秀传 统 文化 凭 借 完 整 的 知识 体 系可 以使 大学 生开 拓视 野 , 增长 见识 , 完 善知识 结 构 。另
冢 由 电入 t J l
Z , U l J上 卜 厢 U剐 ~ 『 匹、 厢 l ’ 删 ,
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养成教育影响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养成教育影响的研究摘要:回首我国的教育史能够发现,养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正如孔子所指出的那样:“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亦重视习惯的培养,其指出,所谓的教育,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因此,小学生的养成教育非常关键。
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此,将从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着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养成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养成教育;爱国情怀;人文素养;一、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世界上亦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这些传统文化礼仪包括:孝顺父母,尊老爱幼,见利思义,公而忘私,团结友爱,诚信忠恕,见义勇为,和睦坦荡,先人后己,礼貌待人,遵纪守法,上下有序,学无止境,德智兼备,讲求公德,廉洁奉公,重民爱民等,可以说,这些文化礼仪体现出中国人民朴素的价值观。
从内涵的层面对中华传统文化加以审视可以发现,此种文化形式乃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依托宗法家庭背景,将儒家伦理道德作为内核的社会文化系统。
中华传统文化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一脉相承,是无数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浸染之下,国人的价值观体系得以形成。
回顾中华传统文化所涵盖的元素可以发现,儒家思想、道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公平等均是传统文化的构成元素之一。
由此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本,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古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励志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处世准则等。
通过将前述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运用于小学教育以及教学活动当中,将确保学生在其少年时期便可以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对其心灵的滋养和灵魂的浸染。
所谓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小学生塑造良好的价值观,让其言行举止同公共行为准则一致,进而让其逐渐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晶,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精华和价值观念,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智慧和艺术精髓,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究竟对学生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呢?一、培养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礼仪、尊重、忠诚、诚实、孝顺等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对于学生的成长发育非常重要,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懂得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珍惜友情,懂得感恩父母和老师的养育之恩,懂得付出和奉献。
在现代社会,这些美德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长。
二、养成精神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格物致知”、“修齐治平”、“忠恕仁爱”等精神品质。
这些品质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养成扎实的求知欲、坚定的意志力、鲜明的个性,使他们拥有刚毅坚强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具备不畏艰难、坚毅不拔、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这些品质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支撑,可以帮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勇敢,勇往直前,不断提升自我。
三、弘扬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包括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团结协作精神等。
这些民族精神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具备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民族心态,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引领审美情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雅俗共赏”、“正心修身”、“厚德载物”等艺术美学观念,倡导“礼乐尚、文以载道”的审美情操。
这种审美情操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开拓他们的艺术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它承载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观念,在当代社会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演变,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学生在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时,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
这种自信心可以使学生更加有底气地面对未来的发展和挑战。
其次,传统文化能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优秀的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观念的培养,强调孝顺、诚信、礼貌等美德的形成。
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汲取这些积极的价值观,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对于他们的人格塑造和品德养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再次,传统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视角,它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艺术作品等,可以开拓思维,拓宽视野,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追求与表达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接触和欣赏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时,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情感的抒发,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这对于他们人生的追求和审美价值的修养都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
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审美素养。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让学生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繁荣进步。
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当前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探索篇•课题荟萃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当前小学生的教育意义胥新顺(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兴平小学,甘肃白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以儒家思想流派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尤为深远。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定义了人们应该遵守的社会义务和个人品德要求,“仁、义、礼、智、信”构建了整个社会道德体系,有效提升了社会的道德水平,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长盛不衰、使我国成为礼仪之邦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不管是儒家思想,还是佛家、道家,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都多多少少带有一些局限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采取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受西方文化影响,好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有的过分的依靠家长,事事依赖家长,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有的孩子自私自利,缺乏爱心,作风漂浮。
所以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基层教育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笔者认为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中小学德育意义深远,有利于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修养。
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重视启蒙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启蒙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还充分遵循了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启蒙教育思想灿若星河。
《三字经》就是一本不错的启蒙教材,古人有云:“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它全文仅有1000多个字,但教育内容包含广泛,具有集思想性、哲学性及教育性为一体的特点,是老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知识遗产,对加强时下我国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字经》中的第一部分(自“人之初,性本善”至“人不学,不知义”)强调了教育和学习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自“为人子,方少时”到“首孝悌,次见闻”)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中的人和事教育少年儿童要知礼仪,懂得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第六部分(自“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重点强调了学习方法和成才的关键是什么。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一、引言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文化传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美德。
这些美德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
在当今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更加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小学生这一重要的成长阶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的重要性1. 培养社会责任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可以使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责任感。
中华民族一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这种传统美德可以使小学生立足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心他人,勇于承担责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塑造良好品格把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小学教育,可以使小学生内化这些美德,形成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比如孝顺、诚实、勤奋、宽容、礼仪等传统美德,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小学生这些美德,可以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谦逊有礼、宽容待人、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的良好品格。
3.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可以使小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先贤的奋斗历程和贡献,可以使小学生深刻认识民族的伟大精神,从而自觉维护民族尊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1. 培养孝顺之心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观念和孝道,要培养小学生的孝顺之心,首先要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教师和家长要携手合作,教育孩子尊敬长辈、照顾弱者,让他们明白孝顺不仅是一种道德情操,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培养诚实守信中华传统文化注重诚信,要让小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守信的态度和习惯,以道德故事、课文、情景剧等形式引导学生,使他们懂得做人要讲诚信,言行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文化与学生养成教育——墨江民族学校国学进校园阶段总结张庆莲中国具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修身养性的功能。
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少儿伦理素养、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道德信念、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民族学校在学校德育工作策略的决策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对未成年孩子的积极作用,经过多方考证,仔细斟酌,慎重策划,决定从2011年4月起,小学部每周开设一节《国学课》,以《弟子规》为国学教育起步教材,之后围绕“国学与养成教育”这一德育主题,逐步引入国学经典,通过“书香浸润人生,经典伴我成长”的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民族学校少年儿童身上根植,让每个从民族学校走出去的孩子都是涵养深厚谦谦君子,礼仪随行的儒雅少年。
一、国学养成教育往实处走2011年4月,民族学校提出国学进校园促学生养成教育的工作思路,在小学部开设国学课,由语文老师负责授课。
10月,申报市级课题《墨江县民族学校国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没有被审批。
但课题审批与否,并未影响我校对国学进校园促学生养成的工作进程。
2012年7月,在县局领导的牵线下,我校与“云南士恒基金会”取得联系,由来自北京大学、云南大学的26位大学生志愿者和昆明墨江两地的80多个孩子,在我校开展“亲近国学,养成良好习惯”国学夏令营活动。
这次夏令营活动对于一部分孩子影响及其深刻,是一次值得而有意义的活动。
将国学教育作为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做实做好,这是学校统一的工作思路。
也随着国学教育在我校的深入开展,围绕其“有效性、趣味性”,其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
每学期,除了上好常规《弟子规》国学课,学校还会统一组织以《弟子规》为内容的书法比赛、演讲比赛、学生才艺展演等。
免费为教师提供国学读本,开展教师读书会、学习测试比赛、论文心得比赛等。
2013年9月28日,在孔子第2564周年诞辰日,民族学校小学部一千多名师生在墨江县电影院,举行墨江县民族学校首届国学文化节“诵读经典,亲近国学”《弟子规》朗诵会。
朗诵比赛共18个班级参赛,节目紧紧围绕《弟子规》学习成果汇报要求,孩子们分别用朗读、情景剧、舞蹈、小品、手语、弟子规操等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诠释和演绎着民族学校莘莘学子对《弟子规》的解读和感悟。
虽然无法准确量化国学教育对学生养成教育的作用,但是,9月28日的朗诵会长达两个半小时,孩子们做到了全程安静、有序而投入。
纵观学生各个方面,孩子们越来越显得规矩、校园越来越干净、整洁、有序,家长们也感受到了孩子们更加孝顺乖巧,这些变化,都是传统文化在我校走实、走深入的具体体现。
探索不会止步,活动会越加丰富。
国学进校园在我校不会变成一项呆板的工作。
我们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采用创造性的工作思路,让国学文化与精神愉悦地在全校师生言行中潜移默化。
二、文化引领学校向高处走国学课堂开班的两年时间里,校园里同学们听说读唱《弟子规》的美妙声音,老师们案头的《弟子规》《论语》、博客里如影随形的《弟子规》带来的星点记忆,一张张让孩子和老师皆童颜一笑的小奖状……“文化”的巨大力量正在像种子一样影响着民族学校每位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文化办学”,这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所有文化的学校就是一所有灵魂的学校。
为了民族学校的“文化办学”宗旨,“国学文化”作为我校办学的文化主题,学校做过,也将继续做很多探索研究工作。
迄今为止,在县局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已建成初具规模的孔子大厅、国学教室。
整个小学部,其班级文化建设,从硬件上也能充分感受到浓浓的国学文化氛围。
孔子大厅里,孔子先生神情肃穆,充满信任和慈爱,“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声音似在大厅与国学教室之间回响。
民族学校李祖江校长写下这样一幅对联——“民校师者,应以圣人诲人不倦转仁风为己任;墨江学子,当为孔子学而不厌参圣道作益身。
”对联高高挂在孔子大厅,时刻提醒着我们:作为民族学校的学子,中华文化养成的厚度,将影响民族学校办学的深度;作为师者,我们文化的底蕴,将决定学校发展的高度。
三、存在的问题国学进校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也渐渐为学校学生、教师、家长了解和接受。
但不得不承认,工作愈深入,愈深刻地体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观念不够统一可以说,从理论到实践,民族学校的国学教育工作已经看到了丝缕阳光。
但依旧有大部分的老师和家长,对自己最伟大的传统文化缺乏一定了解。
让经典陪伴孩子的生命成长,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工作,但在强大的“应试教育”体制面前, 如此极具生命力呼唤生命本真“国学养成教育”却只能成为学校教育一个点缀。
即使我们艰难的行走到此,依旧在观望、舆论中踌躇前行。
2、资金缺口大,影响校本教材的研发到目前为止,我校1-3年级使用的《弟子规》教材,均为新华书店统购教材。
四年级已经入《千家诗》学习。
因资金缺乏,学校无法结合校情、生情编制适合本校师生的校本教材,每学年孩子们的“教材”,只能就地取材,由家长负担。
我校每个年级按300名学生记,以六个年级计算,家长将为此投资共计18000元/年。
(中学每班60人计,30个班,若一起开课则费用翻倍。
)虽然家长从未抱怨增加了其经济负担,但对于学校一些养成教育的活动方案、活动主题就不能分单元开展,对家校联合开展养成教育活动,也带来了一定难度。
3、教师和家长的传统文化学习缺乏专家引领国学,对于广大的老师和家长,都显得有些陌生而畏惧,对其学习,有心而无力,多是“敬而远之”。
所以我们需要请专家进来或派学习团队出去,这样的学习才不会误读经典,误人子弟。
此外,学校国学读书会若要持续开展,也离不开专业人士引领和专业教材。
4、教育教学活动相对单一、内容贫乏除了每周一课,学校也搞过课间乐教、书法比赛、诵读比赛等国学教育活动,但因教师教学任务重,且无专任教师,孩子们情景式参与体验教育教学活动少,家校联系养成评价跟不上,学校教育工作整体联系性不够强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学养成教育的效果。
总之,国学教育与养成教育的研究在我校可说初见成效,民族学校国学教育德育工作组及课题组也深知国学养成教育工作依旧前路艰辛。
我们会矢志不移,在领导、老师和家长的支持下,一定克服困难,将我校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做得更为实在而深远,甚至,让国学养成的影响渲染整个墨江养成教育的盎然春意。
一切尽在努力中……2013年10月20日《弟子规》教学心得民族学校郭娅三年前,我校推广《弟子规》进校园,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思想升华的过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末秀才李毓秀所著。
其文以三字一名,两句一韵精编而成。
内容通俗易懂,哲理清晰地教导人们基本的品德修养、孝亲友爱、以及生活中应有的礼节,特别适合小学生学习。
下面简单说说教学《弟子规》时的几点心得:一、快乐诵读,大量识字开始学习的时候,孩子们还在二年级,诵读与识字对于他们来说仍成为了“头等大事”。
起初,我读一句,学生跟念一句。
因为孩子们对古文很好奇,课上都能认真的跟读。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面临新的问题:当“新鲜劲”一过,有些孩子在诵读时像小和尚念经似的,有口无心地跟读,明显有了厌倦情绪,我很是苦恼和失望,怎样才能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弟子规》呢?怎样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弟子规》呢?于是我转变了教学方法:在要求他们“心、眼、口”皆到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诵读方法。
即看黑板读、指读(便于识字);学生个人领读,小组领读,男女分开读,开火车接龙读……孩子们表现欲很强,常常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
由于小学生处在记忆力最好时期,不久,大家既会背又认识不少汉字。
我也不断地用各种方式鼓励他们。
特别是在今年我校举行的学习《弟子规》展演活动中,我班还编排了《弟子规操》,这一来孩子们诵读的积极性更加高涨,诵读《弟子规》已经成为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取其精华,以点带面在讲解《弟子规》时,面面俱到明显不合适,选取最精华的部分,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弟子规》“谨”这一部分,原文共有18句话,216个字。
我选取了切合孩子们生活实际,与孩子们行为规范密切相关的4句话:“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从“作息合理”、“衣冠工整”、“饮食适中”、“举止大方”四个方面进行引导,由于贴近生活,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又大大提高了诗文学习效率。
我还注意同时还结合具体内容是用主题鲜明的故事激励学生,用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打动学生,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沉香救母》《铁棒磨成针》。
这些经典故事和个性鲜明的经典人物让孩子们加深了对《弟子规》的理解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三、诗文育人,身体力行《弟子规》孩子们是学完了,但是如果不能把它落实到实际生活、学习中,如果不能力行,学生背完《弟子规》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我调整教学思路,把“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展开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先要求自己做到“身体力行”,这样才有说服力。
以前上课,我的讲台很凌乱,“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现在我要“见己恶,即内省”了。
我又不失良机地把《弟子规》的内容运用到教学语言上。
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发现老师用《弟子规》内容与他们对话时,全都活跃开了。
一天我正在讲课,有两男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我就严肃地讲:“话说多!”大家脱口而出:“不如少!”那两个正在交谈的男孩知嘎然而止,满脸愧色地坐直。
在教学“入则孝”章节时,引导学生自觉尽孝,告诉他们孝敬长辈不需要等长大,现在就可以以各种方式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例如,在诗文课和班会课上,我让孩子们举手发言“身体力行”带来的收获和快乐,有的给父母端茶送水、捶背、盛饭、摆收碗筷、打扫卫生……大家都很兴奋。
有一位妈妈对我说:“老师,那一次吃鱼,王东伟第一次把最好的鱼肉都夹到我的碗里,感动得我差点掉下眼泪来。
”《弟子规》终于融入了孩子们的心灵和生活中去了!先圣说: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我们就从《弟子规》开始,让孩子们从经典诗文中汲取营养,在经典诗文点点滴滴影响下,心灵变得更加纯洁向善。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让我们坚持不懈把中国传统文化宣扬下去吧!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学习《弟子规》有感民族学校杨徐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是我们每位教师追逐的梦想。
教师的幸福是什么?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一种幸福;受学生爱戴,是一种幸福;得家长信任,是一种幸福;被同行敬重,是一种幸福;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从理解与尊重中来,从沟通与合作中来,从博爱与智慧中来。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也从书中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