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课题:过秦论[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二〕:能力目标: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贾谊政治主X进步性和局限性,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教学难点]翻译句子,注意句式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那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及背景〔1〕作者名片——贾谊,世称贾生、贾某某。

西汉著名的大儒,文学方面更是才华卓绝、独步千古。

受汉文帝器重,22岁时被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

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旧臣周勃、灌婴排挤,被贬为某某王太傅。

政治上受挫的贾谊常拿自己与屈原作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

汉文帝7年,贾谊被重新召进皇宫。

文帝听完贾谊一番宏论后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不久,贾谊转任梁怀王太傅。

汉文帝11年,梁怀王入朝,不幸坠马而死。

贾谊“自伤为傅无状〞,抑郁悲泣一年而死,年仅33岁。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最为有名。

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

〔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的西汉初年,此前经历了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文景之治〞前期,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开始繁荣。

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贵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豪门大量侵吞农田,逼使农民破产,“卖田宅,鬻子孙〞,以至“易子而咬其骨〞。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

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二、文体常识——“论〞“说〞“议〞。

论:着重在是非,结果往往是作出判断,不一定要有许多人,作名词时,“论〞是评论或议论。

说:一种文体。

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议:着重得失,结果往往是做出决议;往往是许多人一起交换意见。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教案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教案

人教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王朝兴衰: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 识辨读史秘籍:文言文主要词法和句法。

3. 体悟古为今用: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

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整体感知作者和背景1.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

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

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诵读学习点拨: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10过秦论教案3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10过秦论教案3新

《过秦论》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

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

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

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

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

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

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

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一、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殽(xiào)函膏腴(yú)合从(zòng)(以下“约从”“从散”之“从”皆读zòng)翟景之“翟”读zhái(凡姓皆如此读)墨翟之“翟”读dí(名)召(shà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读。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过秦论》说课稿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过秦论》说课稿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过秦论》说课稿《过秦论》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该文论述了贾谊关于秦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分析,指出其关键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三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的阶段,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

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脉络;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3,认识贾谊对秦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

新课标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认识“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

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这就需要揣摩文意。

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文中所载的道,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可以把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本课计划安排两课时。

今天我重点讲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有:首先,导入课文,我计划从近年热播的古装影视作品导入,让学生明白要了解历史的真相必须通过阅读历史文献。

2020年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10过秦论贾谊教案(2)

2020年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10过秦论贾谊教案(2)

内容备注课题:过秦论教学目标: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对话学习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作者: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翻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伦比。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问民生却是问鬼神之事。

解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

年少即以作诗属文闻于世人。

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湖南长沙,任长沙王太傅。

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政论文集)。

贾谊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过秦论》上、中、下三篇。

其中《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

贾谊在贬居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辞赋《吊屈原赋》,亦有《鹏鸟赋》等作品。

文帝七年召回长安。

为梁怀王太傅,后因梁怀王坠马而亡,自伤失职,抑郁而终,卒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一)运用“因声求气”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本的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

(二)运用“文本间性”原理,以意逆志,体悟文章的“味外之致、韵外之旨”。

(三)赏析文章在“繁与简”、“大与小”方面的处理技巧,感受文章的“运斤之妙”。

二、教学方法听读——品读——析读三、教学步骤(一)介绍“因声求气”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它为“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

”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

如何才能更好地领略这篇“气盛”的文章,获得较大的审美享受呢?清人刘大櫆说:“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这里说的就是文本鉴赏的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方法——“因声求气”。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者精神气质的外化。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精神内质。

(二)分析文本一、二两段1.学生齐读第一段。

教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该怎样读?回答这一问题前,先看看音节的特点,四字一顿,结构相同。

再看语意特征,同义叠写。

2.这一句如果要翻译,怎样表达?明确:有吞并天下之心。

教师:这里用的是“化简为繁”的写法。

3.第二段中有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吗?齐读文章,试着找出来。

(最突出的一个长句“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4.如果要用最减省的信息翻译这一句,可以怎样译?明确:六国的政治、外交、军事人才较多。

或六国人才济济。

教师:这里就读出了问题。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彬彬君子之风,纡徐优雅、中庸含蓄,表达讲究意内言外,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话到嘴边留半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教学设计(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教学设计(1)

过秦论教学目的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5、背诵课文3、4、5段。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设计大家都知道“弱肉强食”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

在两千多年前,秦王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关于贾谊和写作背景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

少时即以博学能文闻于郡中。

河南郡守吴公爱其才,招置门下,后吴为廷尉,荐之于汉文帝。

年二十余,后为博士(学术顾问)。

因得文帝赏识,一年之中即迁太中大夫。

又建议文帝改革制度法令,文帝欲任之为公卿,因遭大臣谗毁,贬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比。

在长沙三年,后召回长安拜为梁王太傅,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后梁王坠马而死,贾谊哭泣岁余,抑郁而终,时年三十三岁。

贾谊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的主张,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他的作品有“赋”七篇(存五篇),《新书》五十八篇,明人辑于《贾长沙集》,《过秦论》是代表作。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之《过秦论》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之《过秦论》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

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

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

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

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

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

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

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一、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殽(xiào)函膏腴(yú)合从(zòng)(以下“约从”“从散”之“从”皆读zòng)翟景之“翟”读zhái(凡姓皆如此读)墨翟之“翟”读dí(名)召(shà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5:第10课 过秦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5:第10课 过秦论

过秦论【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二)能力目标: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贾谊政治主张进步性和局限性,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教学难点】翻译句子,注意句式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及背景(1)作者名片——贾谊,世称贾生、贾长沙。

西汉著名的大儒,文学方面更是才华卓绝、独步千古。

受汉文帝器重,22岁时被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

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旧臣周勃、灌婴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政治上受挫的贾谊常拿自己与屈原作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

汉文帝7年,贾谊被重新召进皇宫。

文帝听完贾谊一番宏论后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不久,贾谊转任梁怀王太傅。

汉文帝11年,梁怀王入朝,不幸坠马而死。

贾谊“自伤为傅无状”,抑郁悲泣一年而死,年仅33岁。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最为有名。

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

(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的西汉初年,此前经历了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文景之治”前期,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开始繁荣。

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贵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豪门大量侵吞农田,逼使农民破产,“卖田宅,鬻子孙”,以至“易子而咬其骨”。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

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二、文体常识——“论”“说”“议”。

论:着重在是非,结果往往是作出判断,不一定要有许多人,作名词时,“论”是评论或议论。

说:一种文体。

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议:着重得失,结果往往是做出决议;往往是许多人一起交换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二):能力目标: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贾谊政治主张进步性和局限性,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教学难点】翻译句子,注意句式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及背景(1)作者名片——贾谊,世称贾生、贾长沙。

西汉著名的大儒,文学方面更是才华卓绝、独步千古。

受汉文帝器重,22岁时被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

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旧臣周勃、灌婴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政治上受挫的贾谊常拿自己与屈原作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

汉文帝7年,贾谊被重新召进皇宫。

文帝听完贾谊一番宏论后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不久,贾谊转任梁怀王太傅。

汉文帝11年,梁怀王入朝,不幸坠马而死。

贾谊“自伤为傅无状”,抑郁悲泣一年而死,年仅33岁。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最为有名。

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

(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的西汉初年,此前经历了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文景之治”前期,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开始繁荣。

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贵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豪门大量侵吞农田,逼使农民破产,“卖田宅,鬻子孙”,以至“易子而咬其骨”。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

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二、文体常识——“论”“说”“议”。

论:着重在是非,结果往往是作出判断,不一定要有许多人,作名词时,“论”是评论或议论。

说:一种文体。

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议:着重得失,结果往往是做出决议;往往是许多人一起交换意见。

作名词时,“议”是建议。

三、解题《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四、基础字词落实:加点的字注音。

崤.函()雍.州()膏腴.()逡巡..()销锋镝.()..()召滑氓.隶()猗.顿()鞭笞.()藩篱....()..()遗镞.()锄耰棘矜长铩.()万乘.()作难.()钩戟.()谪戍.()度.长絜.大()合从.()景从..()赢.粮()隳.名城()..()墨翟.()劲弩蹑.足()黔.首()乘.便()行.伍()缔.结()瓮牖绳枢....()5.整体把握本文先叙史实后作分析,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分为四个时期。

1.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第1段)。

2.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第2段)。

3.秦始皇统一全国(第3段)。

4.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4段)。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分两层。

前一层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

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

点出全文中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互动导学一、引入新课:贾生李商隐贾谊毛泽东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二、合作探究:使用说明:用10分钟阅读课文及注释,用25分钟完成此部分。

(一)第一段内容分析:1、解释加点的词语,如有词类活用请注明类型再做解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名化险固的地方牢固的名状用席用包袱用布袋子名状对内法律制度名状对外使动使……争斗2、思考: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

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

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二)第二段内容分析:1、、解释加点的词语,如有词类活用请注明类型再做解释。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通“殁“. ②. 蒙,继承;因,沿袭。

名词做状语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④ 使动用法 使……弱,削弱爱,吝惜;致,招纳。

名化 盟约 连词,表并列关系。

类,辈制,统领,统率。

(11(12 名化 败逃者(13) 使动使……漂(14)因.利乘便 (15)延.及孝文王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要求:先勾画重点字词,有特殊句式的点明句式类型,翻译时以直译为主。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翻译: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翻译: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翻译:3、本段作者分了几个层次来论述秦国的发展?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第一层:写三代秦君的功业。

第二层:写列国合力对付秦国。

(运用对比,反衬秦国的强大)第三层:九国兵败,臣服于秦。

第四层:一笔带过孝文王和庄襄王,过度到下文。

第二课时一、 课时教学目标:1、 研读课文第3——5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2、 分析秦国灭亡原因,掌握作者的论证手法,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3、 背诵课文第3——5段。

二、 课前预习检测案: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全对的一组是( )A.崤.x áo 函 膏腴.y ú 墨翟.d í 良将劲弩.n ǔB.逡.q ūn 巡 鞭笞.t à 系.x ì颈 瓮牖.y ǒu 绳枢C.藩.f ān 篱 囊括.ku ò 黔.qi án 首 度长絜.xi é大D.氓.m én ɡ隶 蹑.ni è足 锋镝.d í 锄耰棘矜.q ín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①合从缔交 ( ) ②倔起阡陌之中( )③赢粮而景从( ) ④百有余年矣 ( )3、下列名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外连衡而斗.诸侯B. 约从离.衡 C. 赢粮而景.从 D. 序.八州而朝.同列 4、解释下列句中的“度”的用法。

(1)内立法度( )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4)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5)宁信度,无自信也( ) (6)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7)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8)一年一度秋风劲( )(9)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 (10)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11)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5、解释下列句中“利”的用法。

(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5)天时不如地利( )(6)商人重利轻别离( ) (7)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三、课上合作探究案:(一)第三段内容解读。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①奋六世之余烈 功业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 举起 ③ 履至尊而制六合 踩,动化,登上。

④ 威振.四海 通“震”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名作状 以为:以之为 ,把……作为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退⑦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言,著作。

愚,使……愚昧,愚弄⑧以弱天下之民 使…衰弱,削弱⑨ 因.河为池 凭借 ⑩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名化坚固的屏障 (11) 聚之咸阳 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

(12)信臣精卒 信,诚信、可靠2、翻译重点句子。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翻译: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翻译: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翻译: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翻译: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翻译:3、思考:本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

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文字是写其“守”的?作者又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答:“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

“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

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

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服务的。

(二)第四段内容解读。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