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关于建立新型学校德育体系的思考
关于建构学校德育新模式的思考
关于建构学校德育新模式的思考学校德育伴随为专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必须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化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须遵循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本结合对传统模式弊端的解析,就学校德育新模式的建构作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从“伟大”走向“平凡”我们的教育沿袭了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做法,在学校德育中表现为注重政治、思想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重视德性修养而忽视基础明。
实际上,道德教育应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只有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才更充实。
只有在实现了学校德育的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这一最低层次目标基础上,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德育既要造就仁士圣人,更要提高全社会民众的一般道德水平。
我们评价德育实效低下往往不是指缺少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而是缺少遵守社会公德并具有民主法制意识的平民大众。
特别是现时代,某些市场经济需要的道德规范已经超越了人们的政治信仰和思想意识形态,如公平竞争、按纳税、信誉至上等是各个民族、各个党派、各个阶级、各个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所共同要求的。
所以,道德教育特别是市场经济道德规范的教育在我国目前和下个世纪具有特殊的意义。
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应扭转我们学校德育中的“倒金字塔”序列(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社会主义,大学才讲怎样做人)①,把重点放在培养受教育者基础明修养的道德教育上,由只重视“伟大”转向抓住“平凡”。
当然,抓住“平凡”,并非放弃“伟大”,而是要在完成低层次目标的基础上向高层次的目标过渡。
这就要求我们学校德育要优化内容的序列,注意德育目标的渐进性。
为此,我们要加强基础明建设,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抓住主要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科学人生观教育;突出主导性内容,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以理想性内容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挖掘新的德育内容。
具体地说,就是除了中小学德育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外,注意挖掘传统化的精华,寻求现实生活中典型的优秀的人和事,运用重大的时事,选择优秀的书刊、电视化等作为教育内容。
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德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的公民。
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结合实际经验,探讨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德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德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操。
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层出不穷,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德育课程的有效建设,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志青年。
二、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实践在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立足学生现实需求,贴近实际。
学校德育课程建设要立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德育课程,使之能够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
2.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教学。
德育课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参观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开展德育特色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德育特色活动,如德育主题班会、德育志愿者活动、德育主题演讲、道德实践活动等,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4.注重家校合作。
学校德育课程建设需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1.德育课程内容的设置。
德育课程的内容设置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启迪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德育课程建设需要具备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他们不仅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关于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思考
关于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思考天津电子计算机职专冯莉一、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我年级组在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中,对“职专生的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
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职一9班(中职特长班)、职一15班(3+2班)、职一12班(注册生班)为调查对象。
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
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与分析特别予以总结。
调查结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
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
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
如果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
调查结果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
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学习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
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
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调查结果3、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
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
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新时期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真诚守信 明辨事理 修己立德 笃行道义
珍重生命 谦恭有礼 亲敬自然 博爱公正
一、要从多层面分析反思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既不能凭空而来,也不能局
限于学 校已 经 开展 的 德 育 工作,而 要 基 于 新 时代 对 学 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从社情、校情、学情 三个层面分析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现状,发现问题,分 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找到开展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和有利 契机。
例 如:天 津 市 静 海区 第七 中学成 立了以校 长 为组 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思政课教师以及班主任等为成员 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把德育工作纳入“一把手”工 程,并做到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学校德 育工作,分析学生情况,明确学期工作思路。又如:黑龙 江省哈尔滨市第七十三中学通过“六会”(年级组长会、 年级班主任工作例会、全校班主任培训会、班级工作案 例剖析会、班科任会诊会、家长会)研判学生中出现的 新情况与新问题,并且针对性地提出德育管理“三节”
二、要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与办学理念深度融合 当前,中小学校在进行德育工作顶层设计时,往往
是结合重点时段、配合重大活动、突出重点目标、体现 重点内容,却忽视了作为立德树人关键环节的德育工作 需要与学校办学理念进行深度融合。古往今来,无论是 高等院校还是中小学校,无论是百年老校还是新建学 校,其办学理念均承载着历任校长、教师和学生对本校 办学的价值追求和育人理念,体现了对学校的办学目标 定位。办学理念可以说是依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大方向而制定的学校发展的小方向,是基于学校特有的 校情学情、基于学校的历史和现实而作出的价值选择, 是立德树人价值导向在学校工作实际中的具体运用和 展现。[1]
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一、引言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课程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素质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实践和思考两个方面,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探讨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意义、面临的挑战以及具体的实践策略。
二、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意义德育课程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和支撑,它的建设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课程建设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途径。
学校作为学生的主要教育场所,肩负着培养学生品德的责任,德育课程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行为准则。
德育课程建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德育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的教化,更应该是一种全面素质的培养,德育课程建设应该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德育课程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德育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学校应该通过德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一代接班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尽管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意义重大,但是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德育课程建设存在现实的困难和障碍。
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不断推进,但是受到了素质教育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德育课程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加。
德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固有思想观念的束缚。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德育课程一直以来都被视为老师的责任,学校领导与教育管理部门对此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都不够,这些都给德育课程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困难。
德育课程建设中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和难点。
当前学校德育课程建设中依然存在一些鲜明的问题,如德育课程内容不够系统和完整、德育课程与学科课程脱节、教师德育课程专业素养不高等等,这些都给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1.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是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实践者,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关键。
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不仅要有较高的教育水平,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教育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
学校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组织开展德育课程建设的教学活动和研讨会,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
学校还可以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引导教师正确处理学生成长中的思想道德问题,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思想政治素养。
2. 强化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面的推进和改革。
学校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德育课程建设的体系和机制,明确德育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完善德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德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强化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学校可以加强对德育课程的研究和探索,积极探索德育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尝试引入新的理念和理论,创新德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德育课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3. 加强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家校合作是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 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学校德育课程建设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让学生在德育课程建设中成为自己成长和发展的主体。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鼓励学生自主发展的机制和体系,提供有益于学生德育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在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如设置德育课程专场、德育主题实践活动等,鼓励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成长和进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德育课程建设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德育课程建设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科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学校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对于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因此,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尤为重要。
首先,学校德育工作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
学生的品格塑造是德育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正直、诚实、勇敢、宽容等良好品格。
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班会等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他们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和判断力,能够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次,学校德育工作需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德育工作只是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家庭教育同样重要。
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家长讲座、亲子活动等,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需求和问题,通过家庭教育补充和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共同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第三,学校德育工作应注重实践教育。
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生活的本质和道德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道德规范,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四,学校德育工作应注重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长和潜能。
学校应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并在德育工作中予以充分发展。
学校可以提供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通过个性化的德育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人特长,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浅谈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发展建设
浅谈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发展建设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学校德育工作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发展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学校德育应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品德教育应在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得到适当的培养和引导。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如道德讲堂、品德培养班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健康人格。
学校德育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学习负担的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学校在德育发展中要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学校德育要注重学生的法制教育。
随着法治社会的建设,学校德育要将法制教育纳入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开设法制课程、法治教育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使学生具备守法意识和法律素养,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学校德育要注重学生的环境教育。
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应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
学校可以组织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培养环保意识,做到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
学校德育还应注重学生的科技教育。
在信息化时代,学校德育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可以通过设置科技课程、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提髙学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学校德育还应注重学生的文化教育。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德育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学校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化课程、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并能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和对话。
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1. 强化学生的道德教育:学校可以引入更多实践性的道德教育活动,开设课程或组织
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分享交流的方式,增强道德意识和道德价值观。
2. 加强师生互动与沟通:学校可以建立定期的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与老师
面对面的交流机会。
通过这种形式,学校可以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和问题,并通过个
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倡导和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
区服务、环保活动等,并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知社会责任和关爱他人
的重要性。
4. 引入多元化的德育内容:学校可以增加德育内容的多样性,引入音乐、美术、体育
等领域的教育资源,通过艺术、体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5. 提供充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心理疏
导和支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课程教育,帮助学生建
立健康的心理素质。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需要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方
式和渠道,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德育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1500字
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1500字学校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在当前社会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以下是我对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首先,德育工作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传统的德育工作往往注重灌输和规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从单一的知识面扩展到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因此,学校德育工作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在解决问题和面对困难时能够独立思考和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德育工作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学生的德育成果,将学生从教室带到社会,让他们体验与他人互动和合作的过程,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德育素养。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帮助他们体会到关爱他人和奉献的重要性。
同时,学校也可以与社会各界合作,邀请行业专家或社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实践活动,提供学生与实际问题接触的机会,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第三,德育工作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校德育工作应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参与社会活动。
例如,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社会实践机会,开设在线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分享经验和交流思想。
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智能设备和传感技术,开展德育活动,监测学生行为和情绪,提供个性化的德育服务。
第四,德育工作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第一所学校。
学校德育工作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
学校可以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为家长提供德育指导和支持。
同时,学校也可以与家长合作开展德育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共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构建学校德育新模式思考
构建学校德育新模式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一所学校,除了开展课程教育外,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
因此,学校必须思考如何构建一种适合当今时代的新型德育模式,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
一、构建现代化、科技化的德育模式现在的学生都是“数字原生”,他们熟练掌握各种现代技术,对纸质书籍的接受度不如以前。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这一趋势构建新型德育模式。
新型德育模式应该包含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平台、教学视频等多种形式,既可使学生在家里学习,又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除了采用科技化的手段外,学校的师生也需要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德育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宣传活动,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
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义工、志愿者、社区服务和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三、个性化德育教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
因此,学校需要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增加个性化的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识别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德育教育方案,让其受益良多。
此外,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习惯和信仰设立多元化的德育教育,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建立德育评价体系任何教育缺少评价都难以进行。
学校的德育评价体系应该以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记录学生的德育表现、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工作表现等多种形式来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
五、注重家庭德育学校的教育只是学生人生中的一部分,家庭德育同样至关重要。
因此,学校应该与家长进行紧密合作,在家庭教育方面进行指导和支持。
同时,学校也应该通过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和形式,吸引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德育教育中来。
总之,构建学校新型德育模式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只有在不断改进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德育教育,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发展。
构建学校德育新模式思考
构建学校德育新模式思考关于构建学校德育新模式的思考学校德育作为专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必须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须遵循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目前,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面对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状况,德育工作者必须对传统德育模式予以扬弃,探索建立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和学生品德发展需要的新模式。
一、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
我们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
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
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
学好《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
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
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
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建设的思考
学校德育的社会工具职能,决定了其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影响着民族复兴与国之强大。
而学校德育的实施又难免受到社会政治经济风俗等环境的影响。
因此,学校德育能否实现多方合力育人,并接受现实效益、未来意义的重重考量,必须研判新形势,在理论创新、顶层设计、模式优化、自主发展等方面系统思考、综合考量,构建符合需要、符合实情的工作体系。
笔者结合区(县)基层德育工作实践经历,提出以下观点与读者思辨。
一、学校德育面临的新形势研判“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
研判学校德育面临的新形势,必须要将其放在大势、大局中思考,也必须结合基层实际等关键领域综合考量。
笔者认为现阶段,学校德■武汉市江夏区学校德育工作指导中心徐强生的影响可想而知。
相信看到老师的评语,宋文杰同学一定会有所感触和反思,也会下决心发扬优点、改正不足的。
三、家校携手共写评语的积极意义1.评语工作由班主任单声道播报变为学生、家长和老师三位一体的立体声播报,既调动了学生自我教育、寻找成长突破点的内在需要,又确立了家长在教育孩子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家长明确育人要求。
家校共同育人的目标越清晰,家校合作的效率也就越高。
2.多数孩子通过这次活动加强了和家长的沟通,学会了展示自己的长处,树立了自信心。
家长的评语字里行间写满对孩子的肯定和殷切希望,谆谆教导,爱子之心溢于言辞。
学生真切体会到唠叨的父母是爱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也会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3.班主任在听取审核领导的意见后,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反思,积累了经验,有利于今后此项工作的改进和完善。
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写评语的工作充分体现了学校德育工作从现实工作出发,注重德育教育效果的理念。
学生的自评体现了学生自我教育,即对自己的品德、习惯的反思。
家长写评语,培养了家长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感,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家长有教育指导孩子的权利和义务。
孩子逐渐学会了尊重父母,聆听父母教导,而融恰的亲子关系也使得很多家庭形成文明、和谐、民主的家风。
浅析关于建立新型学校德育体系的思考
浅析关于建立新型学校德育体系的思考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的目标日益多元化。
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更多的关注也开始转向学生的素养和品德培养。
本文从新型学校德育体系建立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学校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一个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德育体系,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素养。
关键词德育体系、学校、现代社会、素养、培养引言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将德育工作纳入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培养他们成为有良好品德的公民。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德育工作也需要不断更新与改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本文将从建立新型学校德育体系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满足现代社会对德育的要求。
德育体系的重要性德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一个良好的德育体系可以给学生提供优秀的道德榜样和良好的道德环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可以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同时,德育体系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立新型学校德育体系的思考1. 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合作机制建立新型学校德育体系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机制。
学校可以联合家庭、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德育工作。
家庭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第一责任主体,学校应与家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培养。
政府应加大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提供经费和政策支持。
社会各界可以提供相关资源和专业支持,帮助学校完善德育体系。
通过多方合作,建立一个共同参与、互动的德育体系,能够更好地服务学生德育的发展。
2. 引入创新教育理念与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德育工作也需要引入创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关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
在学校中,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感情、人格修养、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
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和社会秩序。
一个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是否得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就如同树木的根一样,只有扎实了树木的根基,才能够让树木茁壮成长。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德育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传授一些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感、人格修养、行为习惯、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德育教育工作应该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
德育教育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任务,也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而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学校领导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更需要提供合理的德育教育方案和政策支持;学生则是德育教育的主体对象,需要愿意接受德育教育工作的引导和教育。
只有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够使得德育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与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相适应。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成长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得德育教育工作更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
教育工作者们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德育教育服务。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也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只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家庭和社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立新型学校德育体系的论文
建立新型学校德育体系的论文建立新型学校德育体系的论文随着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接轨,由于观念、文化、方式的不同而引发的矛盾冲突日益增多,学校德育急需找到适当的途径,来宣泄这痛苦与迷惘。
面对当前学校德育的诸多缺陷,面对学校德育转向思路的日益清晰化,我们似乎已发现了问题的答案:“无根的德育”呼唤生命的回归,“无情的德育”渴望情感的滋润,而网络的冲击使我们意识到了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由此便汇成了我们寻找已久的支持学校德育的阿基米德点。
一、生命化德育通过对当前学校德育现状的反思,我们认识到以传统德育理念为支撑的现代德育是“无根的德育”,由此,便造成了道德虚伪的盛极一时。
若要真正摆脱这种困境与无奈,顺应德育转向潮流,只有加强生命化德育,关注个体生命价值与生命体验。
生命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
对于生命,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然后才是对意义的追求。
而在我国传统德育理念中,往往是脱离生命空谈意义,甚至以生命的牺牲为代价,而赞叹“死的光荣”。
其实,假若生命都失去了,还谈何意义的实现呢?笔者认为,生命化德育的实质便是教人体悟生命的意义,因此,生命化德育首先是珍惜生命的德育,包括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学会保护生命,尊重生命。
为此,生命化德育必须开展人际交往的教育,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交往的规则,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和平相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
此外,学校中推行生命化德育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从课程、教学方式、教师素养、学生文化等方面着力,填补当前学校德育的生命真空,造就活生生的“道德人”。
首先,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的全方位课程的渗透。
“语文”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渗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进而理解道德的价值。
“艺术”教会学生欣赏生命的美,在美的陶冶中体悟道德的真谛。
小学《品德与生命》、《品德与社会》是实施生命化德育的主体,它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生活为逻辑,设置“我和我的同学”,“我要安全回家”,“我的成长与家庭”等主题单元,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保护自我,正确地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交往,学会共同生活,从而真正理解道德的意义,主动地去维护道德规范,训练道德能力,养成道德习惯。
关于构建高校德育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高校德育体系的思考:教育的“灵魂”,成长的“基石”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教育犹如一座大厦,而德育体系则是这座大厦的灵魂,支撑着教育的根基。
然而,如何让这灵魂更加鲜明和深刻,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德育体系,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构建高校德育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首先,让我们将高校德育体系比作教育的“灵魂”,它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
这灵魂,由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心理教育三部分组成,它们相互融合,共同推动教育的进步。
然而,这灵魂是否足够鲜明和深刻,是否能够支撑起教育的高楼大厦,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方面,高校德育体系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教育的前行道路。
通过价值观念的培养,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指导;通过道德规范的实施,我们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心理教育的开展,我们能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
这颗星辰,就像是一股力量,激发了教育的发展动力。
另一方面,高校德育体系有时也像是一道复杂的谜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思考和努力。
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平衡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确保它们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教育的进步,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这道谜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可能会阻碍教育的进步。
那么,如何确保高校德育体系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价值观念的培养,这就像是为教育的“灵魂”提供坚定的信念。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指导。
其次,我们需要强化道德规范的实施,这就像是为教育的“灵魂”提供有力的约束。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道德规范,为他们的发展奠定基础。
再次,我们需要加强心理教育的开展,这就像是为教育的“灵魂”提供温暖的光芒。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温暖的光芒。
关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一、建立德育教育体系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健康和发展都有很大作用,要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可以通过多方面来达成,包括校内文化、师生关系、课程设置等。
建立德育教育体系是必要的,要从制度、思想、方法等方面去建立和完善。
特别是要从激励机制、评价制度、教学方式等角度出发,各方面力求完善和深化,从而不断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能力和效果。
二、强化德育教育的贯穿性和针对性德育教育必须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过程中,才能发挥其作用。
在这方面,学校需要全面理解德育教育的特点和方法,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即从体验、活动、训练、监管等方面全面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切实加强德育教育与教学任务的整体协调,做到“德育融入课堂,德育贯穿教育”。
三、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德育教育的协调发展学校德育教育虽然重要,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不容忽略。
学校应该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联系,共同促进德育教育的发展。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任教育者,家长要积极参与到学校德育教育中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念,同时家校之间也要积极密切沟通,建立起家校合作机制,来共同推进德育教育的发展。
四、注重德育教育的科学性德育教育的科学性是确保其有效性的基础。
学校要从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等方面不断突破和创新。
对于德育教育实践要坚持实证研究,注重结果监测,对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进行评估。
同时学校还要开展并推广一些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先进方法和经验,如心理辅导、法制教育、心灵鸡汤等,从而达到德育教育工作的良好效果。
总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要从体制建设、课程设置、文化传承、家校合作等方面全方位地进行策划和布局,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人生和事业中更为成功。
浅谈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发展建设
浅谈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发展建设
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发展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更加繁重和复杂。
本文将从教育理念、育人目标、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浅谈。
教育理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指导。
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理念应该是以德为基础、以德育人、全面育人的理念。
传统的道德教育注重行为的规范和道德规则的灌输,而现代德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肯定性和个性发展。
学校德育工作应该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德育工作的育人目标应该是全面发展。
传统的德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而现在的学校德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创新、合作、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
学校应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程、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培养策略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新形势下,培养策略应该是全面的、积极的和差异化的。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文化传承、活动组织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
学校可以加强课堂教育,开展德育主题班会和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学校还应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德育;生命化;情感性;网络道德教育论文摘要:多元社会的到来,传统价值体系和学校德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的科学主义受到了置疑,网络的强行介入生活使道德问题更加凸显。
我们发现以社会需要为原动力的学校德育正在悄悄地转向。
对当前学校德育现状的,反思及对德育转向的认识为新的德育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思路。
以生命化德育、情感性德育、网络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全面、整体结构化学校德育体系正在形成。
随着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接轨,由于观念、文化、方式的不同而引发的矛盾冲突日益增多,学校德育急需找到适当的途径,来宣泄这痛苦与迷惘。
面对当前学校德育的诸多缺陷,面对学校德育转向思路的日益清晰化,我们似乎已发现了问题的答案:“无根的德育”呼唤生命的回归,“无情的德育”渴望情感的滋润,而网络的冲击使我们意识到了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由此便汇成了我们寻找已久的支持学校德育的阿基米德点。
一、生命化德育通过对当前学校德育现状的反思,我们认识到以传统德育理念为支撑的现代德育是“无根的德育”,由此,便造成了道德虚伪的盛极一时。
若要真正摆脱这种困境与无奈,顺应德育转向潮流,只有加强生命化德育,关注个体生命价值与生命体验。
生命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
对于生命,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然后才是对意义的追求。
而在我国传统德育理念中,往往是脱离生命空谈意义,甚至以生命的牺牲为代价,而赞叹“死的光荣”。
其实,假若生命都失去了,还谈何意义的实现呢?笔者认为,生命化德育的实质便是教人体悟生命的意义,因此,生命化德育首先是珍惜生命的德育,包括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学会保护生命,尊重生命。
为此,生命化德育必须开展人际交往的教育,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交往的规则,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和平相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
此外,学校中推行生命化德育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从课程、教学方式、教师素养、学生文化等方面着力,填补当前学校德育的生命真空,造就活生生的“道德人”。
首先,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的全方位课程的渗透。
“语文”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渗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进而理解道德的价值。
“艺术”教会学生欣赏生命的美,在美的陶冶中体悟道德的真谛。
小学《品德与生命》、《品德与社会》是实施生命化德育的主体,它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生活为逻辑,设置“我和我的同学”,“我要安全回家”,“我的成长与家庭”等主题单元,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保护自我,正确地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交往,学会共同生活,从而真正理解道德的意义,主动地去维护道德规范,训练道德能力,养成道德习惯。
其次,实施分享与体验的教学,使生命化德育真正触及灵魂。
真正的德育是感染灵魂的德育,而不是空洞干瘪的说教与盲目残暴的灌输。
生命化德育必须通过体验教学来实施。
所谓体验教学是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
在有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从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
再次,实施生命化德育必须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让其在德育实践中实施生命化的德育方式。
从己经产生的中小学德育问题看,不少是由教师反生命的德育方式所导致,这方面表现很多,如教师的体罚与变相体罚;教师的病理性语言的讽刺挖苦等等。
这些反生命的德育,造成了学生沉重的心理问题,德育的最终结果只能是道德背叛。
生命化德育即“品格教育”,它理应成为当前学校德育改革的轴心与灵魂。
二、情感性德育认知、情感、实践是驱动个体道德发展的三架马车,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引发个体道德畸形。
叶澜教授认为,道德必然具有科学知识所没有的独特个性,即情感性、情境性和践履性等。
道德具有情感性,正所谓“行道而得之于心谓之德”,情感不仅支撑着人的道德认识系统,而且在由知向行的转化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德育中,大量的应是通过非理性的心理形式,即主体的欲望、情绪、情感、意象等来表现理性内容。
我们把体验认知型心理结构设定为德育的心理模式,即德育一定要以人的情感体验为中介。
在德育中,我们要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创设可感受的对象,有移情效应的气氛以及理想的或冲突的情境,通过情感的中介作用,使受教育者在意识和无意识层面尽可能地活跃起来,运用想象、幻想、无意识记忆、直觉、灵感等方法来把握价值体系。
现在很多学校重视道德教育屮的情境教育,在课堂上模拟一个道德环境,通过音乐渲染、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审美与道德的相近和互补,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接纳规范。
通过综合各学科发展成果,反省教育及道德教育的已有观念和经验,特别是正视当代德育现实的不足,我们愈加认识到,必须高度重视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及德育中的地位和价值。
叶澜教授提出的“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为我们的学校德育研究开启了一条新路。
沿着这个思路,笔者认为实现情感性道德教育,需从以下三方面人手:第一,教育者的情感素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
道德教育是伦理之知,充满主观内在性、主体选择性,它附着于情感化的人格身上,吸引学生自觉_愿地趋同和认同。
《学记》中讲“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说情感是知识传授的桥梁。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在教育过程屮,教师只有怀着一颗关切的爱心去接触学生,才可能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
如果一个学生经常感受到教师的爱,他就会对人生充满希望。
教师对学生真诚的情感滋润,可以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痕迹,为学生情感升华打下必备基础,从而使他们增强道德责任感。
第二,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情感交往是学校德育的枢纽。
伦理知识总是出现丁-人的具体实践中,即人只有在道德交往的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和运用。
道德本身便是应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了维系人与人的关系而存在的。
_古以来,情义无价是我们永恒的道德篇言。
但由于近代工具主义理性的泛滥,拜金主义思潮的席卷全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条逐渐被物质金钱所取代,从而导致社会道德的失范。
学校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之下,亦步亦趋,从而出现了学校德育危机。
为此,我们必须致力于师生及生生之间情感交往建设,营造理解、宽容、尊重的交往环境。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用岛己的爱去创造氛围,与他们多进行情感交流,建立起平等、民主、亲切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
第三,受教育者情感经验的积累是学校德育的前提。
叶澜教授认为人的早期的联系感、安全感、依恋感、秩序感等等,是人的德性成长最主要的起始性的情感机制。
正是由于这些情感机制的支撑,人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能力才会不断发展。
为此,必须加强学生情感经验积累的引导。
首先是安全感、信任感,在此基础上才是价值上的认同感、共通感,最后是敬仰、敬慕和一种追求高尚的情感,这同个体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一致的。
三、网络道德教育学校德育的开展及其效果离不开其存在的外部环境,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学校德育必须做出相应调适,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能促进学校德育实施的有利因素,同时尽力消除不利因素。
如今网络已逐渐走进学校和家庭,将成为人生存的另一个空间,“就像先辈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应付马匹或汽车的世界一样,我们也必须从现在就帮助我们的孩子躲避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危机,使他们成为高效率、有成就的电脑化世界的公民。
”面对网络提供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学校必须做出积极的反应。
第一,教会选择。
面对多元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存的网络环境,如何教会选择是我们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首先,培养批判性思维。
传统德育把那些预定好的东西强加给人,不仅不能产生思想,反而扼杀了德性的发展,因为它们缺乏人性所需要的自由探究、审慎思考和理性的观念。
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多元道德价值观并存,价值观念冲突不可避免。
个体必须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各种道德和价值观,根据所处的文化背景来作出自己的选择。
其次,教育要正确引导。
我们强调教会学生选择,并不是倡导相对主义价值观,而是在教师价值引导下,自主地作出选择,把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变为主体自主选择、肉主建构的过程。
第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笔者认为,对于传播信息的网络,我们既耍教会学生怎样上网,同时又要教会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遵守道德。
现在很多人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技术,但有些人却利用它做出一些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
因此,学校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青少年一代成为合格的“网络公民”。
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可以针对网上许多道德失范现象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就网络道德建设开设专门课程,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使知行达到完美的结合。
还可以针对社会道德问题进行网上讨论,如前几年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木子美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
第三,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功能。
校园网建设方兴未艾,它为进行网上教育提供了先进手段。
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发挥网络优势,把优秀的道德资源登上网,在网上开设道德聊天室,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中有组织地进行讨论,并进行积极引导。
因此,加强校园网建设,向学生提供便利的上网条件,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把各种优秀文化和健康有益的信息推上网,发挥校园网应有的德育功能是我们学校应采取的对策之一。
传统德育的回天乏术,工业文明的道德畸形,信息社会的道德冲突都警示我们,学校德育改革势在必行。
建构全方位、整体结构化的德育体系是我们的惟一出路。
从当前学校德育的微妙转向中,我们发觉以生命化德育为灵魂,情感性德育为血肉,网络道德教育为神经脉络的新型学校德育体系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