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路——基于国家自主性理论分析
国家自主性与国家能力:文献综述与理论探索
国家自主性与国家能力:文献综述与理论探索苗爱民;蓝剑平【期刊名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年(卷),期】2022()6【摘要】国家是古典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和重点研究领域。
国家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现代国家与传统的城邦、氏族以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封建制国家有重大区别,现代国家的崛起与建构是近现代人类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通过梳理国家自主性、国家能力和国家强度等相关重要文献,分析理论发展脉络、演变历程,指出鉴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及构建路径的巨大差异,需要创造性地吸收并应用这些经典理论,比如国家的“强”与“弱”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且会随着时间及环境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国家能力并不是越强越好,国家自主性也不是越强越好。
对于当前中国来说,既要避免发达国家的政治衰朽(political decay)病,又要避免广大亚非拉“弱国家”“失败国家”等的教训;既要增强国家能力构建“强国家-强社会”,又要限制权力边界防止权力的越位、错位及缺位等,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总页数】11页(P91-101)【作者】苗爱民;蓝剑平【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0【相关文献】1.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路——基于国家自主性理论分析2.经典文献中的国家竞争力理论:一个文献综述3.发展型国家理论、国家自主性与治理能力重塑4.国家的自主性与国家能力──组织现实主义国家理论述评5.多元权力网络视角下的国家权力自主性——兼论迈克·曼对国家回归理论的发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1.1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概念界定及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地位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概念,源于对社会治理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
它强调的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互动与协作,形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政府不再扮演唯一的社会治理主体,而是与市场和社会组织共同承担起治理责任,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核心在于“共同”,即多方参与、共同治理。
这一概念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社会治理共同体体现了治理理念的现代化。
它摒弃了传统的单一中心治理模式,转向多元共治,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
社会治理共同体有助于提高治理效率。
通过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协作,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形成治理合力。
再次,社会治理共同体强调公众参与,有助于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信任度,从而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不仅是治理模式创新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
深入研究和理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对于推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段落为文章的第一部分,旨在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后续讨论奠定基础,并突出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角色。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国家治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挑战。
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愈发重视从传统行政管理向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
社会治理共同体作为这一新型治理理念的具体体现,旨在通过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公众等多元力量,形成协同合作、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近年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强调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
如何有效构建并完善社会治理共同体,探索其生成逻辑与内在运行机制,尚处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几点思考【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前中国的重要课题。
本文首先掰述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要求,然后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以及推进路径选择。
接着强调了加强党的领导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实现关键举措。
最后再次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取得更大成就。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挑战、党的领导、关键举措、重要性。
1. 引言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重要性在当前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现实挑战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的必经之路,只有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国家实现长治久安。
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也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和长远稳定。
只有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深入探讨其中的内涵、面临的挑战以及路径选择,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不断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确保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现代化,为实现中国梦强国梦提供坚实保障。
2. 正文2.1 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要求一、内涵:1. 创新政府治理理念: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改革和创新政府治理理念,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现代化的治理模式转变,注重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2. 提高治理效能:现代化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基础与建构路径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基础与建构路径陈朋【摘要】现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现代国家治理需要建立在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基础之上.无论是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还是中国自身的历史探索均表明,“政府+市场+社会”构成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政府也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以努力构建和营造适应市场需求的社会秩序.国家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共赢而非零和博弈关系,良性合作亦是可欲可求的.因而,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之间,还要寻找社会的支持.构建以“政府+市场+社会”为基础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主动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社会组织的治理能力、坚持不懈地推进法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最基本的内容.【期刊名称】《湖北行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页(P24-27)【关键词】传统国家;现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作者】陈朋【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委党校,江苏南通226007;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2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5.02.004对于正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现代化是一个富有深刻内涵的话题。
面对这一议题,“各种理论流派都试图从不同的视角来解释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的社会实践,而国家治理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探讨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
所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后,人们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给予了热切关注。
从其内涵看,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集中反映和外在彰显。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伦理秩序建构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伦理秩序建构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建构与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特征与新要求,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与发展,对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赓续与升华。
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益成分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对西方自由主义治理理论的根本性超越,对进一步丰富全球治理理论的内涵,以及对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有着普遍性意义和独特性贡献。
深刻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遵循,并系统解析其在理论创设中凸显中国话语、在议题设置上确立中国场域、在逻辑建构中演绎中国思维、在哲学基础上彰显中国意蕴的基本要义与逻辑理路,是阐明这一理论科学性的根本所在。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生成的内在逻辑科学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有其内在规定性,既是基于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也是理论自身演绎升华的结果。
国家治理现代化,既体现为具体化的治理目标与治理策略,同时还关涉国家精神、国家情感、国家意志和国家伦理的建构及其正当性与合理性追求。
从发生学审视,国家治理理性源自契约政治对王权政治的消解,与资本主义国家理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有着密切关联。
资本主义国家理性无法消解国家权力在与资本勾兑过程中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和规制,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则深刻揭示了国家作为阶级压迫或反抗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的本质特征。
因此,在经典社会主义国家理论中,无产阶级专政成为国家的首要功能与基本属性。
从一般意义上说,特定阶级专政意味着权力主体的阶级性、实施手段的强制性,以及对社会行为一致性和价值选择的同质化要求。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一方面立足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之上,强调国家在社会行为规范与秩序建构中的主导性功能;另一方面,注重创新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强调在处理国家与社会事务中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治理方式的共商共治,即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本前提,强调在国家主导下,通过规范、民主、科学且有效地运用系统治理工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完善,以此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现实进路
·16·【收稿日期】2023-10-11【作者简介】周 宇(1997-),男,安徽安庆人,法学硕士,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党校助教。
引 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走现代化发展道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中国式现代化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本国内具体国情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能够被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直接适用的普适性。
中国式现代化涵盖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中国各领域的现代化,法治现代化是其在法治领域内的具体显征。
法治将是未来我们党、我们国家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必须坚持的最根本性保障路径,必须以法治为根本手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与基础,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基础与保障,而法治的发展又必须依靠中国式现代化并深蕴其中,因此,法治与现代化并非两个不相关概念,二者必须共同推进,不可分割开来。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不仅是一组新的概念,也是一种新的法治文明形态,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后得到的中国特色法学概念,科学把握其基本内涵与其在当代中国的推进方略,既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理解,为将其推广至全世界奠定理论基础,又有助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夯实法治之基。
一、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世界上所有迈入现代化进程的国家都会将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但基于各国人文、经济、社会形态以及公民和社会意识等原因的差异性,其追求和实现法治的方式并不尽相同,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国情而生,遵循着法治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对中国如何通过法治来推动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规律和经验总结,并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大底层逻辑,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将这些研究成果同我国主旋律决策和报告相结合,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法治模式从法治模式上看,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具有完全的中国样式,其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略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自主性发展
Lo O al Sys t em A n d sc咖堡垒!圭垒金三竺!!竺!望坚!.二::蠢譬翟嚣霞略论中国:去制现代化的自主性发展刘晓倪冬梅摘要法制现代化发展的自主性问题是中国法制发展的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
9卸便是在当代中国,西方法学也一直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我们在世界法制现代化的舞台上同样缺少“话语{叉竹。
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在全球化背景下法制现代化自主性发展问题,我们怎么才能超越狭隘的东西方主义模式现,找出一务与我国传统.条件相契舍,能够反映中国特点和民族精神的,解决我们实际问题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自主性的法制现代化之路,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
关键词法制现代化自主性全球化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图分类号:D920.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O i5-02一、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内涵(一)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沿革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意识到自己体制上存在的重大问题,积极的进行一系列的变法改制,开启了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这一时期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路径主要是法律移植。
由于当时我们自身的法制发展极不健全,所以对待西方的法律一律不加选择的完全照抄照搬,难免生搬硬套。
漏洞百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很快因为忽视法制理念,从而导致社会各界抵制法制的思潮高涨,以至于使中国约法制现代化发展陷入停滞。
直到改革开放,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才得以重新启动。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法学研究的发展,对待西方的法律我们不再不加选择的全盘接收,而是注意到了法律适用的本土性问题和本土资源,我们有意识的开始思索中国当下的现实问题和需要,思考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发展进路。
(二)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深刻内涵1.中国法制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这是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政治规定性。
我们强调社会主义,就决定了我们不能盲目迷信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思想和法学理论,照抄照搬建立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的法律制度,因为这些法律制度与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不相容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综述
3.关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
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 治理能力现代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者们的表达方式虽然存在差异, 但是基本观点高度一致,都认为两 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学者俞 可平就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相辅相成,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整体。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 有效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基 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充 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效能的必要保 障。学者魏晓文立足于历史与现 实、本土与国际、理论与实践等多 重维度,在分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一、概念与内涵:国家治理 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界定
概念与内涵是研究“国家治理 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起点。 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 学理上的阐释和分析,形成了一批 具有研究价值的学术成果。
1.关于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 理体系现代化
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概念,学 术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制 度论”,把国家治理体系定义为制 度体系。持这一看法的学者认为 国家治理体系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 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 序,它涵盖了规范行政行为、市场 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程 序。可以说,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 包括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 制等三个方面的制度体系。这一制 度体系是党领导人民对国家和社 会事务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一整 套国家制度,包括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 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 二是“系统论”,把国家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信息技术应用不足
信息技术在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提高 治理效率是当前面临的问题。
公民参与不足
公民参与是治理的重要基础,如 何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04 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的途径
强化法治建设
01
02
03
04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确保国家 治理有法可依。
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目录
• 引言 • 国家治理能力的定义和重要性 •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挑战 • 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途
径 • 案例分析 • 结论和建议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 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主题。
02
它旨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提 高国家治理效能,促进经济社会 发展。
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 发展,鼓励公民参与社 会治理,形成政府与社 会共同参与、协同共治 的良好局面。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 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 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 验,为推进国家治理能 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 供有益借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6 结论和建议
结论
01
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需要政府、社会和公民的共同 努力。
02
当前我国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已经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 战和问题。
03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加 强制度建设,推进法治建设, 促进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实践要求和时代意义
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实践路径和时代意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深入认识,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路径连续性的整体思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把握。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我国的治理现代化是在吸收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本民族发展历史,借鉴各国治理经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探索而来,既具备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科学性,又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的民族性,还具备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能政府集中管理体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改变了国家工业空白的状况,逐步解决人民基本的温饱问题,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但是,国家社会各方面的管理以行政命令为主,管理方式相对单一,形成了权力相对集中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调控体制,具有显著的全能性特征。
必须辩证地看待全能型政府集中管理体制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实践要求和时代意义张翠吉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不断演进与发展,治理成为当代政党和政府获取、巩固与维护政权需要回答的关键议题,是各国思考、规划和建设本国发展道路需要研究的重大议题,也是当代世界反思、总结和探索人类整体命运需要回答的基本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和方法。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我国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治理理论。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1-0015-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发展研究”(19JJD710005)。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各个国家都在探索新的治理方式,寻求适应新时代的国际治理模式。
作为一种全面的国家治理思想和理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文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展开探讨,分析其意义和发展趋势。
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各级政府、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构成的整体治理结构,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治理能力是指在治理过程中,政府和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所具备的分析问题、制定政策、实施措施和监督评估等方面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则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升级和提高,包括政府系统、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治理能力、治理水平、治理效能等方面的提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意义在当前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增强国家竞争力通过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国家的治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增强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这对于国家实现现代化、转型升级、走向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适应新时代治理需求,实现长治久安面对新时代的治理需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必须不断适应变革,不断更新完善,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能力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推进全球治理新秩序,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贡献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普及,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而全球化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进行全球治理。
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可以提供有效的治理经验和范例,为全球治理新秩序的建设作出贡献。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发展趋势随着国家治理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社会进步的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治理结构政府在治理中的职能转变已成为一种趋势。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动力与法治路径
2021 年第 2 期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动力与法治路径
李 涛
[摘
要]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存在两条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彼此促进的主线,即改革的
进路和法治的路径,这两条主线的共同推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改革是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完善和发展国家
其是法制层面) 的现代化而成长,否则,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便失去了稳定的可预测的考量指
标。
”⑨完备的制度是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没有现代化的制度就不会有现代化的国家和社会
治理,全面深化改革正是要消除制度层面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创新体制机制,
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
九大以来,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过程中,党和国家坚持法治方略,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了新的
探索,努力克服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理论上,
“社会发展体现为社会系统复杂性的增加,尤其是经济规模和经济独立性的增加,促
成了法律关系的极大松动。这导致了紧密的、传统型的法律结构的瓦解,那些不适应现有权利和
组成部分之一。《改革决定》 中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
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强调法治的重要意义,法治既是国家治理
现代化的出发点和根本遵循,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和具体任务。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动力:全面深化改革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有其自身的理论逻辑,也有其独特的实践逻辑,
制度和治理体系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同步推
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及战略意义
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及战略意义作者:王曼来源:《奋斗》2017年第03期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十几年来,我们党对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的思路和规律的认识逐渐由自发走向自觉、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局部推进走向全面系统建设,对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战略布局日趋科学、理性。
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思想和战略,从实践层面看,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调整;从理论层面看,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践行,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的丰富、发展和开拓。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要义符合经典马克思主义国家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恰如马克思对巴黎公社运动中新政权建设思想的阐述:是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的阶级国家而走向阶级和国家都将逐渐消亡的、通往共产主义的过渡征途之中。
按照马克思的构想,在这一阶段,要逐步实现“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
而如何把国家的政权收回社会,则是要把“旧政权的纯属压迫性质的机关予以铲除,而旧政权的合理职能则从僭越或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当局那里夺取过来,归还给社会的负责任的勤务员”。
也就是说,首先要消除国家的阶级压迫性,逐步消除国家的政治统治属性,然后把之前由国家所掌管行使的、任何社会正常运转都必需的公共管理职能逐步地转交或归还给社会。
社会主义新中國已经消除了国家的阶级压迫性质,而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逐渐地把“旧政权的合理职能”逐步地“归还给社会”。
这种“归还”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政府要与社会分享管理或治理国家及社会的权力。
政府要逐步地让渡权力给社会,让社会各方更多地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中来,实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让社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自治能力和权力。
当然,首先,政府让渡权力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次,必须阐明的是,当前我国所倡导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以党的执政地位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前提基础的,决不等同于“多元政治”。
论人才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及实践路径
论人才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及实践路径◎任瑞升 黄 维内容提要 国家之治在人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发展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人才的价值作用更加凸显,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作为社会发展的先进代表,人才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国家治理当中都发挥着引领、示范、创新、推动的作用,影响着国家治理水平和现代化进程,人才发展与国家发展进步具有天然的内在统一性。
国家现代化首先是人才的现代化,人才以其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技能及实践推动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人才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要重视把握人才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遵循其发展规律,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动人才发展,着力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人才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互促进、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人才发展 国家治理现代化 内在逻辑 同步发展〔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12-0008-0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①强调了人才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密关系,为新时代我国人才发展和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人才发展体现在人才素质的提升、规模的扩大、结构的优化、竞争力的增强、体制机制的完善等诸多方面,其对国家治理意义重大,人才发展水平反映了国家治理水平。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历程_概述说明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历程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我国面临着诸多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新挑战和压力,因此必须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说明。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回顾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起源和背景,以及一些关键里程碑事件。
其次,在第三部分中,将重点探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定义与重要性,并介绍政府机构建设与优化以及公共服务提升与创新方面的进展。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相互促进的关系、经验借鉴与国际合作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将对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和把握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和动力,并通过分析互动关系和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进一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2.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历程2.1 起源和背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封建专制体制无法满足人民对于更好生活的需求。
因此,许多国家开始思考如何改革现有的国家治理体系,并寻求适应时代要求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新模式。
2.2 关键里程碑事件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历程中,一些关键里程碑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20世纪初至中期,中国进行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改革运动,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二战后,许多欧洲国家和发达国家也经历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国家自主性理论
国家自主性理论《学习时报网》(1/12/2009第06版)评论0条点击量:491国家自主性理论□刘圣中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已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学界的重要流派,在比较政治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把政治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国家自主性理论(state autonomy)是历史制度主义“回归国家”的一个理论突破。
在新的全球化和地方化双向发展的时代,这一理论提供了视野更加开阔、理论与现实更加切近的方法,对同样处在宏大的“世界体系”之内的当代中国的政治现实或许可以进行新的解读,发现一些新的道理。
国家自主性理论(state autonomy)延续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克服了行为主义统治时代以来对国家和制度的忽略,重新思考国家制度本身的结构性特征,发现国家制度作为一个组织体也具有自身的利益属性,其行为具有明显的自我维持和自我保护的特征。
国家自主性理论可以解释传统制度主义和行为主义所不能解释的国家现象。
给我们一个更加恰当的历史与制度的分析。
部分继承了韦伯对国家的定义,历史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斯科克波(Skocpol)认为:“国家被看作是一个控制了一定版图和人口的组织,它形成和追求着不仅仅是简单反映社会团体、阶级或者社会需求和利益的目标。
这就是所谓的国家自主性”。
斯科克波指出国家是“以行政权威为首的并由该行政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妥善协调的一套行政、治安和军事组织。
任何国家都首先和主要从社会索取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来创立和维持强制组织和行政组织。
……这些基本的国家组织在任何地方都至少是潜在地独立于支配阶级的直接控制,它们实际上的自主程度和效力因具体情况而千差万别”。
斯科克波主要运用这一概念来分析社会革命中国家变量的重要影响力。
几乎在同时,诺德林格(Nordlinger)对斯科克波的国家自主性提出了批评。
他把斯科克波和另一位著名的学者克雷斯纳(Krasner)概括为克雷斯纳―斯科克波模型,他认为这一模型强调的是冲突模式下的国家自主性要强于维持现状的国家,但是他认为维持现状的适应性国家并不一定比冲突变革型国家的自主性低。
国家治理的现代理念及体系构建
国家治理的现代理念及体系构建作者:何翔舟,吴俊杰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摘要:体制转轨、经济转型使社会治理面临的对象和环境具有新的特征。
传统治理模式和方法显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社会治理的自身发展也呼唤一场"否定之否定"或者说"建构式"的自我革命和自我改进。
在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下,政府一元化管理模式把治理体系划归为治理对象,导致"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主体错位而成为制约社会治理创新的桎梏。
如何以治理创新为切入点,准确把握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互动交叉服务的基本趋势,化解政府治理绩效认同危机,以及从新的视角用新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创新社会治理的体制与机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实的国家治理特征,在预测未来理念的基础上,从长远战略与具体对策的角度,探索构建政府、非政府组织、市场主体和公众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相互协作的经纬网式的治理体系。
关键词:国家治理;体系构建;政府管理;治理半径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7)04-0003-08国家治理的现代理念及体系构建,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
纵观古今中外,能够不失时机地调整并改善国家治理理念与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事业快速发展并实现长治久安的制度基础,也是充分体现国家长远战略的必由之路。
从根本上讲,当前在国家治理理念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仍然是国家治理不可回避的矛盾,对人们提出的严峻挑战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之间的各种矛盾不断上升的趋势,以及国内社会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提升与发展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考验。
而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变革不仅是治理本身的创新推动,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必然。
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思想探析
290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思想探析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思想的提出执政层面。
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领导人制度治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邓小平首先提出要从制度上加强党和国家的建设,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其思想内涵丰富,成为了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江泽民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胡锦涛提出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习近平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国家制度治理的战略思想。
制度层面。
凡治国,必先定其制。
在文明的结构中,制度文明反映和体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直接规定并影响其他文明维度的深度与广度,正所谓:社会变迁,必合于律吕。
制度前进一小步,社会进步一大步。
制度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规则,是国家机构正常运转、发挥效能的基础性架构和根本保障。
国家制度与治理,是决定一个国家性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问题;国家应通过变革、完善、督查、维护制度等方式有效实施制度治理,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次“入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入“解题”阶段。
所谓“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通过系列的制度安排和宏观顶层设计,使国家的治理体系日趋系统完备、不断科学规范、愈加运行有效的过程。
所谓“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现代性能力不断获取并逐渐强化的过程。
其中,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体现国家的制度设计能力,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贯彻治理体系的执行能力。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治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协同治理理论框架逐渐受到重视,成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构建,以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挑战和需求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指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国家从传统治理模式向现代化治理模式转型的过程。
随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变迁,传统治理模式已经难以有效应对社会问题。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
在建设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需求。
现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正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行政机构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需求,导致治理效率低下和资源配置不合理。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各种社会问题具有了横跨国界的特点,需要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域的协同治理。
社会主体对治理参与的呼声日益高涨,单一的政府行为难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治理需求。
构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推动治理方式从单一的行政指令型向多元的协同治理转变,以适应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协同治理理论的内涵和特点协同治理理论是一种基于协作、合作和共同决策的治理模式,旨在解决多元化社会问题和提高治理效能。
协同治理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政府、市场、社会等多种主体之间的合作和协作,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责任协调,实现有效的问题解决和公共服务提供。
协同治理理论的内涵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协同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之间的平等性和合作性。
相对于传统的单一治理主体,协同治理理论主张政府、市场、社会等多种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应当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
协同治理理论注重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决策。
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
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摘要由于国家居于国内政治经济和国际政治经济的交界面,国家具有了相对于社会的自主性。
国家自主性并非一个常量而是一个变量。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结构与国际体系的变化,国家自主性相应地也会有所增减。
作为国际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国际制度既可以削弱也可以增强国家的自主性。
当国际制度所发挥的功能与国家的目标基本一致时,国家会将国际制度引入国内治理来增强其自主性。
关键词国际制度国家自主性国内治理国际制度是国家间互动的产物。
套用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的名言“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1] 国际制度也是国家造就的。
正是在对国际制度与国家行为之间变量关系的探究中,国际制度理论在模型构建和经验检验上都取得了相当的进步。
本文旨在从比较政治学中引入国家自主性的概念,提出国际制度可以增强国家自主性的命题,从而为分析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动力提供一种国内政治的视角。
一、国家自主性的概念战后行为主义革命发生后,特别是20 世纪60 年代和70 年代,无论在国际关系还是比较政治领域,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政治学都遭到了尖锐的批评。
在国际关系领域,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现实主义受到了跨国主义和相互依赖理论的挑战。
[2] 根据其观点,随着“跨国关系”在世界政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国家不再是国际关系唯一的行为体,甚至不再是最重要的行为体。
在政治理论和比较政治研究中,自由多元主义、权力精英主义和工具马克思主义都对国家中心论感到不满。
这三种以社会为中心的理论路径之间虽然也进行了激烈的论战,但它们在理论中都或多或少地将国家剔除了出去,政府变成了社会集团利益、精英利益或统治阶级利益的传送带。
但是,从理论上“去国家化”的浪潮并没有持续多久。
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国际关系和比较政治中都出现了国家理论的复兴。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一度强调非国家行为体的新自由主义者转而接受了现实主义将国家看作主要行为体的假设,从而逐渐与新现实主义走向趋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 国家治理现代化纳入全面深化改革 的总 目标 ,不仅是建设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必然要求 ,也体现 了我党关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的重大理论发展和 理论 创新 。我 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国家 ,我 国所要实现 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从属于社 会主义的 ,因此我 国实现现代化所走 的路绝不是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对 内剥削 、对外掠夺 的资 本 主 义 现代 化 道 路 ,这种 现 代 化 在 本 质 上 是 血 腥 和暴 力 的 ,是 与 社 会 主 义 水火 不 相 容 的 。 中 国的 国家 治理 现 代 化 ,走 的是 社 会 主 义 的 道 路 , “ 是根 植 于 中 国大 地 、反 映 中国人 民意 愿 、 适应 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 化 、实现 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的必 由之路 0 ” Ⅲ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现代化道 路 ,具 有坚 定 地道 路 自信 。 中 国国家 治 理 的现 代 化是 继 工业 、农 业 、国防 和科 学技 术 四个 现代 化 之后 的第 五 个 现代 化 ,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 0 1 5 年第 4 期( 总第 9 4 期)
皲 回 国 家治 理 现代 的 递路
基于 国家 自主性理论 分析
姚
振
(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日 照 2 7 6 8 2 6 )
[ 摘要]十 八届 三 中全 会 以推 进 国家治理 体 系和 治理 能 力现 代化 为 全 面深化 改 革 的总 目标 。 国
[ 中图分类号]D 6 3 — 3 [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6 5 6 6 ( 2 0 1 5 ) 0 4 — 0 0 3 5 — 0 5
改革 开 放 三 十 多年 来 ,我 国取 得 了一 系 列 显著 的成 绩 ,但 也 出现 了许 多 问题 ,这些 问题 不
家治理 现 代 化 问题 成 为 中 国 当前发 展 亟 需 解 决 的 问题 。 国家 自主 性 理论 对 当下 我 国推进 国家 治 理 现 代 化提 供 了某种 理 论依 据 和 思路 启 示 。本 文拟从 国家 自主 性 的 独特 视 角提 出推 进 我 国 国家
治理 现代 化 的进 路 思考 。 [ 关键词】 自主性 ; 国家治理 ;现代 化 ;限制权 利
一
3 5—
程 在 器 物 、制 度 和文 化 三个 层 面 上 齐 头 并 进 。 国
它 构成 国家 治理 的 “ 血肉” 。国家 治 理 体 系 和 治理 能 力 是 一 个 有 机 整 体 ,国 家 治 理 体 系 的完 善 与 国 家 的 治 理 能 力 提 高 ,是 一 个 硬 币 的 正 反 两 面 。 只 有 推 进 国家 治 理 体 系 的 现代 化 ,才 能 实 现 国家 治 理 能 力 的 现 代 化 ;反 之 ,国家 治 理 能 力 的 提 高 有 助 于 国家 治 理 体 系 的完 善 。在 实 现 国家 治 理 体 系 和 治 理 能 力 的现 代 化 进 程 中最 为关 键 的 一 环 是 保 持 政 府 的权 威 。现 代 社 会 中一 个 有 权 威 的政 府 是
一
家 治 理 现 代 化 的 实 质就 是 实 现 国 家 和 社会 的 协 同
共治 ,它包括 国家治理体 系现 代化和治理能力 的 现 代化 。 “ 国家治理体 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 的制度 体 系 ,包 括 经 济 、政 治 、文 化 、社 会 、生 态 文 明
和 党 的 建 设 等 各 领 域 体 制 机 制 、法 律 法 规 安 排 , 也 就是 一 整套 紧 密相 连 、相 互协 调 的 国家 制度 。 ” _ 2 _ 『 1 1 闭共 产 党 旗 帜鲜 明地 指 出 中 国 国 家 治理 体 系 是 各 种 制 度 相 互 协 调 、有 机 结 合 的 统一 整 体 。现 代 社 会 处 丁高 度 分 工 和利 益 分 化 的状 态 ,人 们 的 需 要 和 求 多 种 多样 ,各 个 利 益 主体 为 了 追 求 自
及时解决 ,不利 于我 国的现代化建设 , “ 中国梦”也将仅仅停 留在梦的阶段。问题倒逼改革 ,中
央 在 十八 届 三 中全 会 上 提 出 了 “ 推进 国家 治理 体 系 和治理 能 力 的现代 化 ” ,确定 了未来 社会 主义
建设的整体 目标和宏伟蓝 图。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 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 自主 性的强弱。国家 自主性的强弱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关 系的不 同状态 ,将 国家 自主性保持在合理 的 范围内是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的关键。 概 念 厘 清 :国家 治 理现 代化 的解 读
化 内在 的价值和精神 。因此 ,在推进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中 ,一定要高度重视其内在 的核心价 值理念 ,将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 “ 现代化”的全过程 中,使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现代化进
[ 收稿 日期 】2 01 5 — 0 5 — 2 0
【 作者简介]姚
振( 1 9 8 8 一) , 男, 山东滕 州人 , 曲阜 师范大学政 治与公共 管理 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专业硕士研 究生。
它 的 提 出体 现 了 我党 关 于 现 代 化 问题 的认 识更 进 一 步 。现代 化 是 一 个历 史 过 程 。在这 一 历 史 过 程 中 ,人 们 最 直 观 的感 受 大 多 是器 物 层 面 的 现代 化 ,最 开始 提 出 的 “ 四个 现 代 化 ’ ’实 质 上 是 器 物 的现 代 化 ,是 生产 力 和 物 质基 础 的层 面 上 的现 代 化 ;国家 治 理 的现代 化 实 质 上是 政 治 制 度 现 代 化 的 问题 ,是 在 上 层 建 筑 和思 想 文 化 意 识形 态 的层 面上 的探 索 ,它更 强 调 先 前被 忽 视 的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