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三贴近”原则指导下怎样选择和运用新闻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贯彻落实“三贴近”是符合新闻规律和新闻属性的新闻之本。
贴近实际不仅是新闻的基本要求,更是新闻真实性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新闻社会责任的体现和传播价值的实现。
贴近生活是新闻的源头活水,只有贴近生活,才能让新闻线索源源不断,才能让新闻工作者在感受生活中体会自己的责任与意义。
而贴近群众则是新闻的落脚点和新闻媒体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
因为只有贴近群众,才能让新闻广泛传播。
也只有贴近群众,才能使新闻作品的影响力不局限于事件本身的动态变化而成为具有深远的意义的经典。
“三贴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高度概括总结了新闻的基本规律。
近年来,无论重大题材,重大事件的成功报道;还是典型人物,百姓故事的感动中国,无不在证明,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无论对于新闻作品本身的真实可信,还是对于新闻工作者的人生价值实现,抑或是对于新闻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来说,都是必须尊重和遵循的根本要求。
新闻作品作为一种反映和纪录最短时距社会生活的手段,必须注重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视角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报纸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使报纸的功能不断得到增强和完善。
而要实现这些要求,“三贴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在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如何在“三贴近”原则指导下,忧患题材在新闻中的选择和应用。
新闻工作干预生活的功能与生俱来,选择适当比例的忧患题材报道理应成为干预生活的重要途径。
因为,无论生活主流是什么样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忧患现象是无法灭绝的。
我们选择忧患题材作为新闻素材,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展现新闻素材中的忧患因素,使大多数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或认同,从而形成一种有力的社会舆论,有助于忧患因素现象本身的消灭。
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必须高度重视亿万人民的主人地位,忠诚地为人民的利益、人民的需要服务,鄙视、漠视人民及其需要,不仅是对人民的损害,也是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损害。
具体来讲,新闻报道之所以要选择适当比例的忧患题材或事实,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源于新闻本质的需要。
生活的本质起初不外乎代表光明面的主流和代表阴暗面的支流。
新闻要客观公正地反映生活本质就毫无例外地要反映阴暗面中的忧患因素,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二是从增强传播效果考虑。
当前新闻传播中受众逆反心理尤为明显,“正面宣传反面”或为受众的共有心态,宣传动机和实际效果往往呈反比例增长,这和长期以来对“正面宣传为主”的曲解有关。
传播策略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是我们展现忧患素材的目的是从根本上消灭忧患。
这也是我们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所应遵循的一个标准。
什么是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认为,新闻事实只要能催人深省、让人感情产生巨大的波澜,形成巨大的社会舆论,从而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或消除,这就是符合正确的舆论导向的。
某报曾刊登的《重压下的小姐俩》一文,报道了一位年仅12岁的姐姐和年仅9岁的弟弟在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又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后成了“孤儿”而面临辍学的悲剧性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各界有识之士纷纷提供援助,民政部门又将姐弟俩纳入了低保。
本报相继以《千斤重担众人担》和《重压下的小姐俩有低保了》为题进行了连续报道,在反映了悲剧事件的同时,也展现了社会的美好风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再如某报2007年4月18日一版《林老师为了学生去打工》一文,客观报道一位年仅26岁的教师为了供养一名贫困学生(孤儿)而去做兼职的事件,虽然教师是不允许做兼职的,但林老师的行为本身是不应受到指责的。
文章见报后,有关部门对那名贫困学生做了妥善安排,多所学校准备为孩子提供学习机会。
这些新闻事实本身都带有忧患色彩,但正是这些忧患色彩一次又一次地唤醒着人们,为了消除这些忧患而进行着共同的努力。
“三贴近”的提出,体现了按新闻工作规律办事的内在要求。
因而,做到“三贴近”,必须克服简单化、一般化、表面化。
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为例,改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少报、不报,而要善于从读者角度看问题,把党的意志同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群众的思想、感情、生活联系起来,让读者感到党报是工作、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感到党报的报道、评论与己息息相关。
例如,某报多年前刊发的《谁为鹤岗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就把谁奉为座上宾——市政府为外来投资者发放贵宾卡》和2008年9月30日刊发的《郊区敬老院昨日剪彩,百名老人喜迁新居——72岁的五保老人付文献双手竖起大拇指“共产党让我过上幸福生活”》等文章,都是领导活动,按照常规的写法,就是交待完时间、地点、事件后,写哪位领导出席活动并在讲话中提出什么要求等,干干巴巴的没有味道。
记者在写稿时没有按照常规的写法去写,而是紧紧抓住两个活动中的“为外来投资者发放贵宾卡”和“五保老人双手竖起拇指称赞共产党让我过上幸福生活”这两个闪光点去展开,领导的活动日程一笔带过,这样,既报道了事件,又突出了新闻事实,抓住了人们的眼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成为会议活动报道的成功范例。
如果会议报道和领导的活动都能从新闻的主体出发,把那报纸的可读性必定会大大增强,受众也会乐于接受。
这也是“三贴近”的具体体现。
显然,“三贴近”对编辑记者的思想水平、工作能力等,都提出了全方位的新要求。
缺少创新精神、满足于按部就班的人,是不可能在“三贴近”。
□
试论在“三贴近”原则指导下怎样选择和运用新闻素材
田 琳
(鹤岗日报社,鹤岗 154100)
[关键词]“三贴近”;新闻素材;记者
208活力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