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论,现代性,中国]中国美术现代性:油画“中国化”实践中的审美趣味三段论转化
【精选】美术鉴赏3。。4
一绪论1.美术与美育美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
崇高的审美理想,使人由生物的人发展为社会的人。
作为造型艺术的原始思维有三种形式。
1.写实的手法.2想象的手法.3观念的手法。
一个国家的繁荣强盛,要看精神文化于物质文化两方面发展高度。
2.我国西周时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春秋孔子开创平民教育之门他倡导文,行,忠,孝,文包括礼,乐《诗》《书》体现了德智体美相结合的思想。
3.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耳濡目染就会侵润心灵,亚里士多德认为美育可以起净化心灵的作用。
最早提出美育一说的是席勒《审美教育书简》4.近现代论述美育的是王国维和蔡元培,王在《论教育之宗旨》将教育分为心育和体育。
二美术的文化内涵5.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对艺术的起源解释如模仿说,表现说.游戏说,诬术说,劳动说。
当人类进入以磨制石器为标志的石器时代,史前原始美术品在数量,表现内容和题材方面都有很大的超越。
6.模仿说苏格拉底认为艺术不但模仿美的事物和形象,而且还可以模仿人的心灵和人的内心活动。
游戏说最早是由德国席勒提出。
劳动说是基于恩格斯对劳动与艺术创作的分析。
柏拉图则“美即理念”的美学思想。
7.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和静态艺术。
8.美术作品必然具有人工创造性,审美性,形象性,情感和思想性等主要特征美术作品的这些特征是美术作为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等社会功能的基础。
9.美术的教育功用主要是由于美术作品所具有的情感和思想性决定的。
三美术的分类即艺术语言10.美术分类:绘画,雕塑,设计艺术,建筑与园林艺术,书艺和摄影艺术6类,从社会功能分纯艺术和实用艺术。
11.从美术审美特征来讲,美术可分再生艺术和表现艺术:从绘画使用工具,材料,技法分中国画,油画,水粉画,色粉画,版画,壁画,素描等。
12.从绘画题材内容风肖像画,风俗画,历史画,风景画,,静物画。
13.中国画分人物,山水,花鸟画,从绘画社会功能和表现形式分招贴,年画,连环画,漫画,组画,插画。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当代演变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当代演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它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美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追求,传统美学思想深受各个时期不同领域人士的推崇与传承。
而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
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传统美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电影、音乐等媒介渠道随时随地接触到美学思想,这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内涵。
例如,网络上的手绘教程、化妆教程、美食教程等不断涌现,通过这些教程,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美学思想,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体验到传统美学思想的独特魅力。
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代人们对美学追求的层次和内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传统美学思想中,一直将人类心灵追求的美与自然、艺术作为焦点。
但是,在当代社会中,人类生活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了社会、政治等更为丰富和复杂的领域中。
因此,当代人们对美学的追求早已不是简单的审美过程,更多体现在人们思想层面如何品味、如何欣赏、如何理解和如何传承。
例如,环保、公益等社会活动,它们对我们的某些人、事、物发生的影响,给予我们新的思想启发和感受,让我们领悟到了更高层次的美。
最后,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不断被新的美学思想所借鉴和吸收。
艺术不仅是美的表现,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创意,同时也是人文和时代背景等因素所叠加。
在这种背景下,外来文化的交流和深入,为我们传统美学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当代美学思想不再局限于中华民族的原始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得到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从而衍生出多元化的美学思想。
总之,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当代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
与时俱进,掌握传统思想的精髓,并与新时代、新事物融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共鸣和碰撞下,让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延续和发扬光大。
当代中国静物油画的观念性特征和视觉上的反美学特征
入 中 国 ,0 纪 9 年 代 , 物 油 画 在 中 国 油 画 史 味器物 ‘ 2世 0 静 存在 ’ 于静物 画的文化哲学价值。 定 对 象 的界 定 或 是 为 艺 术 所 下 的定 义 。 把 ” 上 达 到 空 前 的繁 荣 , 艺术 家在材 质 、 色彩 、 成 、 构 形
式等方面不断探 索、 富油画的艺术表现语言 , 丰 形
至 上 , 深 刻 地 表 达 当代 人 普 遍 的 生 存 体 和 工业 文 明使 人在 成为 世界 主宰 的 同时 , 言” 而 的特质 , 以少胜 多、 以无胜有 , 用无语 的 验 。从美 学 的角度 而言 , 它传 达 的语境 和 也 逐 渐 失 去 了原 本 属 于 自己 的 永 恒 寓 所 和 描绘来化解现实 的喧嚣。
[] 1席跃 良. 色彩与设 计色彩. 清华大学出版
社 .06 2 0.
化本质。
引言
静物 画, 顾名 思义 , 是把静 态之物作 就
视 觉 的角度 介 入现 实、 思现 实 、 判现 反 批
传统认 识论 导致 的“ 二元对 立” 中体 实 , 为 艺术 家 表 达 自我 意识 的载 体 。 集 成
艺 术 家 季 大 纯 的 静 物 画作 品 蕴 含 着 独 为绘 画对 象 的一种 艺术形 式 , 它通 过对 现 现在 当今 的现代技术 文明与人 的生存 困境 技 在他 的作 品 中, 有的人和物 所 实生活 中常见事物 的描绘 表达对 艺术的见 这 一矛 盾上 。 当今社 会 , 术 的力量似 乎 特 的观念性 ,
物质 的实用价值 急剧增长 导 仿佛存 在 于另 一个世界 , 所有 的涂 画修 改 解 、 生活 的感 悟、 情怀 的宣泄和 对世界 征服 了 自然 , 对 对 人们逐 渐发 现 自己 都 与精 神 意 识 有 关 , 品 的 主 题 和 现 实 的 作 的理解 , 具有 审美价 值 、 赏价值和 人文力 致人 的 物欲 越 来越 强 , 欣
现代艺术思潮 论述
三论述题1、试论现代艺术的起因与特征起因:1、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加速了生活节奏,美术作为商品走进市场,给艺术发展带来激烈的竞争。
2、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眼睛延伸到宏观与微观世界。
因此现代艺术家必然要创造和选择新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己所认识的新世界。
3、现代哲学直接影响现代美术创造。
特征:1、现代主义美术具有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否定和排斥19世纪中期以来的写实主义传统2、更重视对原始社会艺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美术、希腊古风时期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的研究3、自印象主义之后,西方美术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绘画、工艺品的表现语言上,探索写意的表现手法。
2、概述尼采思想的主要内容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
创立了“权力意志说和超人哲学”,提出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他是反理性主义的典型。
从权力意志论和永恒轮回说出发提出了他的超人哲学,这是他哲学中的一个最重要主题。
1、尼采从“权力意志说”出发,建立了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非道德主义的理论体系,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和欲望都是由追求权力意志的本能支配的,无限地追求权力是生命的最基本的普遍法则,也是道德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标准。
2、尼采鼓吹人生的目的就是实现权力意志,扩张自我,成为驾驭一切的超人,他的伦理思想是反映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因而成为法西斯主义思想和暴行的理论基础。
3、他的美学思想受叔本华的影响。
尼采提出希腊悲剧具有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两种精神,真正的悲剧精神就是用最大的痛苦去换取最高贵的人生。
他认为科学与道德阻碍生活,艺术则发扬生活,肯定生活。
3、论述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杰出的思想家、心理学家之一。
创造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
他系统的论述了人的个性结构学说,并强调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
艺术学概论框架第一章
突出特点 把创作主体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 艺术创作过程,并融会到艺术作品之中
2 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又具有相对的独立 性
有其深刻的经济和政治根源
19世纪的俄国经济上十分落后,但文学艺术涌现 了列夫托尔斯泰、普希金等一批作家
19世纪俄国反对沙皇政府封建主义专制统治的斗 争,新的生产力强烈要求打破破旧的生产关系
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更离不开创作主体, 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具有该特点的原因: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 生产
艺术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 能动性和独创性
唐代韩幹《照夜白图》和元代赵孟頫画马各不相 同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作品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独到发现和深刻理 解,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 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
但他还包含辩证法思想,认为“理念”是内容,“感 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艺术离不开 内容,也离不开形式,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 性。
中国古代:文以载道说。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 是文的本源。
主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 动”
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 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自由的艺术”不夹杂任 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顾闳《韩熙载夜宴图》用“心识默记”的方法
艺术形象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二 者是有机的统一
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 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使其具有令人惊 叹的感人魅力
中国美术理论中的主要范畴与命题
中国美术理论中的主要范畴与命题
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在长期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宝贵 的理论范畴与命题。不同的概念和提法,常常是随时代变迁而衍生其具有时代 性意义的语言载体,它们或是随着时代审美趣味的转化而強化了某一方 面, 或是从新的角度再次提出同一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难孤立、片面地用某种既 定理论套式来分割中国传统美术理论这一有机的传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 断地加深领悟我们民族美术理论传统的精髓。
一、形与神。形与神是中国画论最主要的范畴之一,是长期影响是国画学思 想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核心问题。“形”与“神”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发展变,也形成富于民族特色 的审美特征。
二、似与真。“似”是历代艺术探讨最多的问题之一,在艺术理论中常常出现 对它的阐释,它是基于中国艺术理论中的形神观所引起的观念。
创造的审美对象,往往具有普遍意义的欣赏心理基础,能够凝炼地反映特定的 审美趣味。 六、笔与墨。笔墨问题,历来是论述颇多的问题,也是中国美术理论中最具民 族风格的一对范畴。它不仅仅涉及艺术创作活动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更重要 的是它所体现出的形式开头美感,而从这些形式美感中又反映出深刻的审美内 涵。 七、解衣般礡。绘画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艺术创作活动有其特殊的 规律,它是要求创作者纯化自己的思维,摒除杂念,以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一种 创作性劳动。“解衣般礡”论就是強调主体精神的作用 ,主张人的情感在创作 活动中的无拘无束的抒发。 八、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南朝齐梁时期重要的艺术批评家谢赫在《画品》 中提出的绘画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在中国绘画理论中的影响是窥深远 的。 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外 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张璪的这句名言见载于张彦的《历代名画记》,其 后,历代的艺术家和批评家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全面而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创作者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十、搜尽奇峰打草稿。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一命题以及 对其所作的阐述,是中国绘画理论中一个重要问题,它是在历代 有关论述的 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绘画思想的继承总结,在自然物象如何转变为艺术形象这 一问题上,提出了具有系统性和代表意义的创作方法。
美学三书读书笔记
美学三书读书笔记【篇一:专业读物100种】专业读物100种郭勇健(编于2005年4月,修订于9月)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也是目前最好的一部《西方美学史》,可能代表朱光潜的最高学术成就。
读美学史似乎没有用处,就像读哲学史是无用的一样。
但用处其实还是有的,只是体现得比较缓慢,没有那么明显罢了,就像喜马拉雅山每年只不过增高那么一点点,肉眼看不见的。
要有心理准备:当你看了以下书目之后,便会发现,这绝对不是一份“速成”的书单。
学术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怎样做到“不空”?当然要有自己的见解,但必须先了解前人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中国人在20世纪所写的最好的美学入门书。
知识量不小。
行文生动,文才斐然。
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美学史上的传世之作,必定都是有文采的(康德几乎是唯一的例外)。
文字不清不楚的人,怎么搞学问?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朱光潜的处女作,大家的处女作往往不可小觑。
易中天先生说:“这部著作类似可以看见太阳的一滴水,支撑着它的是整个西方美学。
”4.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美的历程》是写得最好的中国美学史,至今无人超越;也是李泽厚写得最好的一本书,至今无以超越。
《美学四讲》代表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的最高水平。
5.宗白华《艺境》(或《美学散步》)宗白华有灵性,对中国艺术有独到的感悟,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不可以绕过。
依我看,此书是“艺术美学”。
他的表述没有逻辑。
文字自然是很好的,如诗一般,但关键是文字背后的体验。
邓晓芒对他的评价是:有体验而无理论。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是,阐明庄子乃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源头,可谓抓住要害,这个发现如今几乎已成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以上几本均为必读书目。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关于中国美学史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图景,资料丰富,可以利用。
中国美学审美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美学审美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中国现代美学审美主义伴随中国社会变革和主流美学形态转换, 先后发展出无功利审美主义、心理自足审美主义、个体感性审美主义和生命本体审美主义四种历时性形态, 各形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较强的针对性。
无功利审美主义是为对抗中国实用主义文化观和人生观而引入的;心理自足审美主义是借鉴西方心理学美学成果建立起来的;个体感性审美主义则是为纠正客观派、实践派美学的偏颇而提出的;生命本体审美主义则是对实践论美学的超越与反拨。
四种形态的审美主义共时上与主流美学交织互补, 历时上具有清晰的发展线索, 构成中国现代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
梳理美学审美主义思想, 有助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现代美学发展规律, 展望当代中国美学发展未来。
关键词:审美主义; 无功利; 心理自足; 个体感性; 生命本体;Abstract:Aestheticism in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diachronically develops into four forms along w ith Chinese social change and mainstream aesthetics, namely disinterestedness, psychological self-sufficiency, individual perceptual and life ontology, displaying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times and strong relevance. Aesthetic disinterestedness is introduced to combat China pragmatism culture view and the view of life; psychological self-sufficiency aestheticism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achievements of w estern psychological aestheticism; individual perceptual aestheticism is proposed to correct the prejudice of social school and objective aesthetic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life ontology aestheticism is the refuta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doctrine of practice aesthetics. These four forms of aestheticism synchronically mingled w ith the mainstream aesthetics either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w hile diachronically presented a distinct history of development, w hich constitutes an integral part of modern China aesthetics. An overall analysis on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ism ideology w ill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and look ahead a bright futur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Keyword:aestheticism; disinterestedness; psychologicalself-sufficiency; individual perceptual; life ontology;20世纪中国有两种类型审美主义, 一是文艺审美主义, 另一个是美学审美主义。
中国油画的现代性进程(DOC)
中国油画的现代性进程作者: / 日期:2009-07-13 13:49:41 来源:中国油画学会现代艺术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方面,现代艺术在西方的生成,与它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而现代艺术在中国落地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形成整体性的现代社会环境。
当时中国现代艺术的策源地上海,只是西方殖民主义在处于前现代的中国辽阔版图上建立的资本主义“飞地”。
因此,中国早期现代艺术缺少与中国社会文化的自然联系,也缺少立足于本土的接受者。
这使当时的现代艺术实验大多流于样式的模仿,而缺少作者出自内心的创造激动和精神指向。
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界将学习西方现代画派的绘画称作“新派画”,以区别于古典写实绘画。
“新派画”主要指野兽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当时的前卫绘画,也包括部分印象派画家、后印象派画家的风格。
从二十年代开始,中国艺术家陆续介绍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及其作品。
刘海粟、汪亚尘、方干民等人先后在报刊上介绍印象派、立体派绘画以及塞尚、凡高等画家的艺术事迹;1921年,上海美专的《美术》杂志出版了《后期印象派专号》;1925年,刘海粟发表《艺术叛徒》文章,表彰凡高“革传统艺术的命,实在是一个艺术上的叛徒”。
到三十年代初期,“新派画”在西画界已堪与古典写实风格分庭抗礼。
在当时在美术院校学习绘画的青年人心目中,“新派画”的影响更有超出古典写实绘画之势。
西洋画从传入中国到被中国文化界所接受,经历了上百年时间。
但“新派画”之被中国美术界接受,显然要快得多。
这当然是由于时代环境的不同。
其具体原因还有以下几点:一,文化进化论观念在中国文化界影响深远,新兴艺术流派被看作艺术进化的成果;二,从欧洲和日本归来的艺术家传递的信息,古典写实绘画大势已去;三,“新派画”在观念和技法上,与中国文人写意画有相通之处,技法移植,观念转换,大笔一挥,俨然新旧皆备。
而清末以来盛行于中国文化界的“西学东源说”,亦往往为西方新派画传播者所借用,如刘海粟曾发表《石涛与后期印象派》一文,谓“现今欧人之所谓新艺术新思想者,吾国三百年前早有其人,发之矣……观夫石涛之画……在三百年前,其思想与今世所为后期印象派、表现派者竟完全契合,而陈义之高且过之”。
艺术审美的辩论辩题
艺术审美的辩论辩题正方,艺术审美是主观的,因此不存在绝对的标准。
艺术审美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都是基于个人的感受和情感。
因此,艺术审美不存在绝对的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
正如著名艺术家毕加索曾说过,“艺术是一种个人的东西,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
”因此,艺术作品的价值和美感是因人而异的,没有谁能够对他人的审美观进行绝对的评判。
此外,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也受到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比如,古代中国的山水画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高尚的艺术形式,但在西方文化中可能并不被看作是艺术的最高形式。
因此,艺术审美的标准是多元的,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反方,艺术审美是客观的,存在普遍适用的标准。
艺术审美并非完全主观,存在着普遍适用的标准。
首先,艺术作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其历史、文化和社会影响来评判。
比如,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在艺术史上被公认为杰作,其对后世艺术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表明艺术作品的价值是可以被客观评判的。
其次,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也受到艺术家的技艺和创造力的影响。
著名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曾说,“艺术是一种技艺和创造力的结合。
”艺术家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意创作出具有普遍美感的作品,这种美感是可以被广泛认可的。
最后,艺术审美的标准也受到专业艺术评论家和学者的影响。
他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客观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被广泛接受并影响着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评价。
综上所述,艺术审美既有主观的一面,也有客观的一面。
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我们既要尊重个体的审美观,也要考虑到其历史、文化和社会影响,以及专业评论家的观点。
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的价值和美感。
中国美术现代性:油画“中国化”实践中的审美趣味三段论转化
中国美术现代性:油画“中国化”实践中的审美趣味三段论转化【摘要】中国美术现代性在油画领域的“中国化”实践中,审美趣味的转化成为重要话题。
本文通过对审美观念的转变、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文化认同与创新、技术手段的变革以及审美趣味的重构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了中国美术现代性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审美观念的变革促使油画艺术有了新的表现方式,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让艺术作品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认同与创新推动艺术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技术手段的变革为油画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审美趣味的重新构建则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审美形式。
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发展与油画“中国化”实践的意义将在未来继续引领中国艺术发展的方向,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关键词】中国美术现代性, 油画, 中国化实践, 审美趣味, 三段论转化, 审美观念, 传统与现代, 文化认同, 创新, 技术手段, 变革, 发展, 意义, 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中国美术现代性:油画“中国化”实践中的审美趣味三段论转化在当代中国美术领域,油画“中国化”实践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和现代审美观念的融合,艺术家们试图探索一条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标准的创作之路。
审美趣味的转化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传统审美观念和现代审美理念的碰撞中,油画作品的审美趣味不断得以重构,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油画“中国化”实践中的重要议题。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之间找到平衡点,让作品既具有历史传承的深厚内涵,又不失时代感和创新性,是艺术家们面临的挑战。
这种跨时代的对话不仅丰富了油画作品的内涵,也为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能性。
文化认同与创新是油画“中国化”实践的核心议题。
艺术家们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进行创新实践,使作品具有个性化和现代性。
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和重构,艺术家们试图打破传统桎梏,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趋势的油画作品。
这种文化认同与创新的结合,为油画“中国化”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国美术现代性-油画“中国化”实践中的审美趣味三段论转化
中国美术现代性:油画“中国化”实践中的审美趣味三段论转化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家在西方油画这一艺术门类的“中国化”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本土油画发展的自身面貌和形态。
到现在为止,中国油画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在这跨越百年的时间维度里,中国油画经历了不同美学趣味的嬗变。
通过分析中国本土油画不同美学趣味的嬗变,以及外部因素对其美学趣味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可以为我们勾勒一个油画“中国化”的审美趣味嬗变图景。
一、古典和谐美至悲剧的崇高的转变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变革展示了一个在历时态的变革进程中,显示出多维度、以及多种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交织的复杂景观。
作为中国美术变革中具有旗手性意义的美术家,徐悲鸿1918年撰写了《中国画改良论》一文,鲜明指出了与当时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变革者们大致相同的“以写实改造中国画”的观点,并且他通过借西方古典油画写生、写实的观念对水墨画进行改造,将变革的手术刀切在了传统水墨语言的“主神经”上,由此为油画在中国本土滋长成一大审美系统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必须注意的是,此时西方油画在中国的身份,只是一种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变革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对油画“中国化”本体意义上的自觉发展。
在这特定的历史时代下选择西方油画的写实技法对中国美术进行现代性的变革,有其深层的历史和社会渊源。
“在中西文化冲撞的最初过程中,屈辱的记忆深深的烙在每一个有民族正义感的中国人心中。
于是,追求中华文化振兴和社会变革的人们,选择了用科学理性的认知观改造古典的诗意文化品质。
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困境中,传统审美文化的世俗享乐,遁世逍遥品质成为大多数人所无法奢望,视国家民族解放为己任的精英人士所摈弃的审美态度。
”①古典和谐的理想之境已成过去,人们在“中/西”力量不对等的碰撞中和民族解放的艰苦战争中感受到的是个人与社会、私人情感与历史命运、个体生命与民族灾难的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
这就是崇高的审美体验:从痛感转化为快感,由对立不和谐感转向统一的和谐感,由压抑的痛苦转向解放的欢欣。
艺术史三段论:原始、古典和现代.doc
艺术史三段论:原始、古典和现代徐子方摘要:在对黑格尔、科林伍德有关艺术进化和演变理论回应的基础上,根据主流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的根本性变革,不难看出,对应史前和文明社会初期、古代、现代,世界艺术的发展明显存在着原始艺术、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三大历时性板块。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再细分,最终可以确立“三段(原始、古典、现代)七期(蒙昧、巫术、神话、宗教、人生、现代、后现代)”的艺术史分期构架,从而为人类艺术发展脉络的把握提供了一个宏通式的认识架构。
关键词:艺术史分期;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艺术中图分类号:J110.9文献标识码:A三段论本为古典逻辑学术语,指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段论式,此处借用来阐发艺术史,“段”已变为时间概念,原所指意义不再。
就是说,在宏观上可将迄今人类艺术的发展视为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艺术三个阶段,简称为艺术史三段论。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发展时期,从而有助于对人类艺术发展脉络的科学把握。
一人类艺术的历史发展总体上可分为前后三阶段,此设想在理论界由来已久。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黑格尔在其《美学》演讲中即已将人类艺术发展分为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三大块。
20世纪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一书又将人类艺术经历巫术艺术、娱乐艺术和真正的艺术(表现、想象)三大发展阶段纳入自己的理论视野。
然而,随着艺术史的持续发展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既有三段论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判断标准皆已显示出种种局限,有重新思考之必要。
众所周知,黑格尔的艺术史三段论是从他的“理念的感性显现”正反合辩证历程展开的,所谓“理念和形象的三种关系”“始而追求,继而到达,终于超越”[注:参见G.W.F.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3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03页。
]。
而科林伍德呢,他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兼考古学家,却偏偏不是一个艺术史家,他将为了功利性目的(巫术、娱乐、设计等)的艺术以及伴随着众多技巧的再现型艺术完全排除出真正艺术的殿堂之外,甚至断言艺术与材料无关,宣称“只要是真正艺术的作品,它们就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制作的,它们并不是按照任何预想的计划而制作的,而且它们也不是把某种新形式赋予特定材料而制作的。
中国美学命题
中国美学命题有:
1.游于艺:指人在艺术中得到自由和解放。
2.充实之谓美:指人的内在精神修养决定外在的审美表现。
3.澄怀味象: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首先要使自己的心境虚静
澄明,才能更好地去品味和体验审美对象的内在意义和审美价值。
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以自然为师,
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同时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
5.文以载道:指文学艺术应该承载道德伦理和人文价值。
6.文,心学也:指文学艺术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是个人情
感和思想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现代性:油画“中国化”实践中的审美趣味三段论转化
摘要:20世纪初,西方油画被中国本土艺术家作为美术变革的手段,开始了油画“中国化”的历程。
随着中国社会背景和时代语境的变化,油画这一西方艺术门类在中国本土的发展也在美学上展现出多维度的审美趣味,呈现出复杂的面貌。
反观油画“中国化”的百年发展,中国本土油画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经历了不同的审美趣味演变。
关键词:审美趣味;崇高;丑;荒诞;后现代
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家在西方油画这一艺术门类的“中国化”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本土油画发展的自身面貌和形态。
到现在为止,中国油画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在这跨越百年的时间维度里,中国油画经历了不同美学趣味的嬗变。
通过分析中国本土油画不同美学趣味的嬗变,以及外部因素对其美学趣味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可以为我们勾勒一个油画“中国化”的审美趣味嬗变图景。
一、古典和谐美至悲剧的崇高的转变
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变革展示了一个在历时态的变革进程中,显示出多维度、以及多种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交织的复杂景观。
作为中国美术变革中具有旗手性意义的美术家,徐悲鸿1918年撰写了《中国画改良论》一文,鲜明指出了与当时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变革者们大致相同的“以写实改造中国画”的观点,并且他通过借西方古典油画写生、写实的观念对水墨画进行改造,将变革的手术刀切在了传统水墨语言的“主神经”上,由此为油画在中国本土滋长成一大审美系统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必须注意的是,此时西方油画在中国的身份,只是一种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变革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对油画“中国化”本体意义上的自觉发展。
在这特定的历史时代下选择西方油画的写实技法对中国美术进行现代性的变革,有其深层的历史和社会渊源。
“在中西文化冲撞的最初过程中,屈辱的记忆深深的烙在每一个有民族正义感的中国人心中。
于是,追求中华文化振兴和社会变革的人们,选择了用科学理性的认知观改造古典的诗意文化品质。
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困境中,传统审美文化的世俗享乐,遁世逍遥品质成为大多数人所无法奢望,视国家民族解放为己任的精英人士所摈弃的审美态度。
”①古典和谐的理想之境已成过去,人们在“中/西”力量不对等的碰撞中和民族解放的艰苦战争中感受到的是个人与社会、私人情感与历史命运、个体生命与民族灾难的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
这就是崇高的审美体验:从痛感转化为快感,由对立不和谐感转向统一的和谐感,由压抑的痛苦转向解放的欢欣。
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加上以再现客观现实见长的西方油画画种的本土化应用,正好符号时代的需要。
二、悲剧的崇高走向理想的崇高
1951年,主管全国文艺工作的周扬在《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中指出:“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今天的胜利,最后摆脱了过去的悲惨命运,开始建设自己的新的生活。
旧的、黑暗的、悲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目前文艺创作上头等重要的任务是我们的文艺作品必须表现出新的人民的新的品质,表现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以他们的英雄事迹和模范行为,来教育广大群众和青年。
”②这段话准确地表述了一个审美转折
期的到来,那就是从悲剧的崇高走向理想的崇高。
另一方面,当中国人民终于涉过苦难之河,初步完成了当家作主的第一步,迎接她的却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峙和冷战,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复杂斗争。
在这种“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大环境中,50―70年代的油画创作实践,塑造了大量的“理想遮蔽个体情”以及“符号化”和“典型化”的“工农兵”形象的艺术作品。
在不同题材的作品中,正面人物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满足和对危害“无产阶级伟大事业”的敌对分子的愤慨激昂,反面人物的阴险敌视和漫画式的奸诈狰狞,这些塑造手法都被定型化。
然而,在这种畸形形态下,美术的普及在当时却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文艺为政治服务,首先要做的就是歌功颂德,以确证新政权的合法性和带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在内外不同的意识形态视角中确立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
“文革”十年造成的破坏是灾难性的,主题性创作以一种“三突出”的模式成为政治图解符号。
艺术自律和艺术创作自觉的问题几乎被完全忽视和搁置了。
在这种因政治规约艺术的造成的巨大张力中,随着政治斗争形势的变化,审美态度的变化也会成为必然。
三、多元化共存的审美趣味
如果“文革”十年可以称作“扭曲的年代”,那么在20世纪80年代,则可以称作“回归的年代”。
在这一时间段,最令中国本土艺术家感到惶恐和新奇的,应该是对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至后现代语境下的奇特面貌。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亦即所谓的后现代语境中,在艺术上的表现是不同于西方艺术面貌但又与其有深层关系的一种多维状态。
“反思”是这一时期意识形态的特点,在文化艺术创作上的表现,就是所谓的“伤痕文艺”。
“丑”的因素开始出现在艺术家的画面上。
在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过程中,他们开始正确看待“现实丑”。
在这一时期,西方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思潮涌入中国,形成新的冲击波。
在这种内在反思和外在冲击的激荡中,以西方“现代派”为主导的审美趣味支配着80年代中国本土艺术的具体实践。
在这种多因素的干扰和融合中,西方艺术对“荒诞”的表现也开始出现在中国油画家的作品中。
如果说八十年代的美术探索还局限于照搬外来形式和审美趣味的话,那么在九十年代始,对外来形式的借鉴和新话语的创造则是渐渐地成为自觉的和内在的需要。
至现在,中国油画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与世界艺术尤其是西方后现代艺术的新思潮相互碰撞,在各自的维度中独自发展又相互融合,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风貌。
在审美趣味上“和谐美”、“丑”、“荒诞”等亦散发着各自独特的魅力并多元化的发展和延伸。
结论
纵观油画“中国化”的百年发展历程,我们在这百年的时空维度中,可以简略地总结出这么一条中国本土油画审美趣味嬗变的发展路线:在20世纪初的古典和谐美至悲剧的崇高的突变,到新中国建国后,由悲剧的崇高走向理想的崇高,发展至20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丑”和“荒诞”的美学范畴。
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本土油画在同其他艺术种类的借鉴和融合中展现出多元化共存的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1]周来祥:《文艺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注释:
①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206.
②周扬:《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周扬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