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意义理论视域下的师生关系建构

合集下载

论教学视域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论教学视域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合当代师生关系建构理论研究成果, 围绕古代汉语课 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 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 程教学 目的, 在教学视域下 , 和谐师生 关系的建构 学, 就 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 我们认为 , ”3 J 由于
问题进 行探 讨 。

古代汉语学科内容去今甚远 、 艰深乏味 , 在课时减少 、
学生 的学 习意识 淡薄 的现 实背景 下 , 有效提 高学 生 要

教 学视域 下和谐 师 生关 系建构 的要 求
西南 大学 教 育科 学 研 究所 邵 晓枫 、 其 发对 古籍阅读能力和中学文言文教学能力 , 廖 实现教学效能 20 年以来建构师生关 系的理论研究进行 了综述 , 的最优化 , 00 在师生关系的建构上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 认 为 , 大学者 从不 同 的视 角和 学科 角度对 师生 关系 认识 、 广 兴趣实际和尊重学生 的现实需要 , 加强交流与
才谈得上真正得心灵沟通 , 也才谈得上真正和谐的师 角色 , 而不是一 个传 道 者 的 身份 。 因此 , 立 和谐 的 建 生关 系。教学过 程 中 , 不仅 要 重视 学生 知识 向度 的发 师生关 系 , 一是 教师 要 树立 正 确 的学 生观 、 师观 和 教 展, 更要重 视学生 情 感 向度 的 发展 , 重 学生 的价 值 质量 观 , 尊 教学 中教师 要多站 在学生 的角度审 视彼此 交 取向, 满足学 生的多元 化 、 个性 化发 展需要 , 积极营造 往 的态度 、 言行 , 多从 教 学环 节 来 审视 学 生学 习兴 要 师生之间相互信任与尊重, 彼此接纳与理解的和谐氛 趣淡 薄 , 习动机 不强 的原 因 , 师要 自觉 消解 由于 学 教 围, 使学 生不断 产生 被 重视 感 和安 全 感 , 有效 缩 短师 身份、 年龄 、 知识和传统等因素生成的话语霸权, 在给 生 之间的心 理距离 , 到心 灵相通 , 达 心理相容 。 学 生提供 心理一社 会支持 和技术 支持 的同时 , 充分尊 其次 , 师生平 等 。无论 从 法 律或 人格 角 度 而 言 , 重学 生 的人 格 , 护学 生 的 自尊 , 育学 生 的 自信 心 保 培 师 生之 间的关 系都 应 是平 等 的 , 尽 管师 生 所 承担 的 和 良好 的意志 品质 , “ 鼓励他 们 自我展示 、 自我实现 , 为 社 会角色 和责任 是不 同的 , 但是他们 作 为人 的存在 却 学生创造 一 个 安 全 的心 理 环 境 , 他 们 充 分 体 验 愉 使 是 相同 的”[ 教育 中 的 民主 意 味 着 师 生 的 平 等 , 。1 4 教 快 、 成功 和 自信 ; 学生 也 要 正确 了解 自我 、 正视 自我 、

德国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阈下高校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德国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阈下高校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2019·09摘要: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用交谈组织起来的生活世界,以及普通语用学建构起来的理想的交往行为环境,对于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关系的影响日益凸显。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重视主体之间交往行动的合理性,这一思想有利于分析我国目前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针对当代社会交往中的异化现象,哈贝马斯持批判性观点。

我国大学师生交往同样存在异化现象,需要我们构建自由交往,打造相互尊重、和谐交往的师生关系,对此,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交往行为;哈贝马斯;网络学习;共同体;师生关系作者简介:刘静澜,武汉轻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语语言教育。

(湖北武汉430023)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19)09-0066-03德国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阈下高校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关系的构建□刘静澜哈贝马斯在其1981年发表的《交往行动理论》一书中,将“社会交往行为”归纳为哈贝马斯理论的核心范畴,继而将“系统”和“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

哈贝马斯将人的交往行动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原始目的性行动,即基于工具性的行动,主要针对客观和外部世界。

第二种是规范性调节行动。

从本体上说,关系规范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种是戏剧行动。

戏剧行动即追求主观感受及外部世界的相适应性。

第四种是社会交往行动。

在社会交往这一高级行为模式中,行为者基于各自理解和积累的生活世界的视阈,同涉及主观精神、客观世界和社会各界的各种人和事物,以研究共同共性的社会交往状况。

哈贝马斯将这种由交往行动组成的既世俗又抽象的世界,称为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理论视阈的生活世界,分别基于传统文化和符号系统,既有关于社会制度和社会本质的,又有关于个性自由、个体导向和自我本体的统一。

根据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行动理论,交往主体间遵循某些有效的行为规范,通过语言符号通用媒介而自发产生的交往行为,交往的目的是达到行为主体间的一致和相互理解,通过交往保持人类社会的一体化、有序化和合理化进化。

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高校在线教学场域中师生关系的建构

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高校在线教学场域中师生关系的建构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Online Teaching Field of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Behavior Theory 作者: 李争一[1,2];曲铁华[1]
作者机构: [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2]通化师范学院,吉林通化134002出版物刊名: 现代教育管理
页码: 82-87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7期
主题词: 高校在线教学;教学场域;师生关系;交往行为理论;关系构建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砖墙大学"的传统教学方式被打破,"点击大学"成为高校师生
关系建构的崭新场域,互联网成为师生交互的中介和桥梁。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高校在线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发生转换,师生间情感淡化,师生交流依靠符号互动来达成,学生学习不受时空限制,
这些改变造成师生交往的话语环境发生变化,直接交往的机会被压缩,交往主体间性的中介转移,交往的生活世界虚拟化。

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关照,秉持"学生为中心"是高校在线教学师生关系构建
的理念遵循,提升信息素养是高校在线教学师生关系构建的根本手段,创建良好环境是高校在线教学师生关系构建的必要保证。

诺丁斯关心伦理学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建构

诺丁斯关心伦理学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建构

诺丁斯关心伦理学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建构作者:赵镇美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2021年第10期摘要:诺丁斯关心伦理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的良好人际互动;是一个教师以专注和动机移位来对学生施以关心,并收到学生积极反馈的双向互动过程。

诺丁斯关心伦理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具有关系性、连续性和责任不平等性等特征,因而该师生关系的建构,需重视学生的反应,给予学生恰当的关心,并要采用多元方式,维系师生之间的信任。

关键词:关心伦理学; 关心教育;师生关系;学生发展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30-0035-04師生关系形成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以描述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地位、相互之间的作用和态度。

师生关系虽是一种人际关系,但又带有独特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蕴含着师生互动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当下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因此,师生关系的和谐也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受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在反思男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建构了以关心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为我们当下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了视角。

作为学校场域中最为基础的人际关系,诺丁斯关心伦理学启发我们,师生之间需要形成相互关心与信任,构成关心型师生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关心能力,寻觅学校教育的真谛。

一、诺丁斯关心伦理学视域下师生关系内涵从“关心”在英文词典中的解释出发,关心是在精神上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责任感和牵挂感。

在中文词源上,“关心”是指“挂念”或者“注意、留心”。

这表明关心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关心者对被关心者“全身心投入和接受”的过程,同时,真正的关心是认真倾听、观察和感受他人的问题和需要,接受他人传递的一切信息。

诺丁斯曾提到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这种专注或者关注决定着“关心”能否发生,即言之,关注的时间虽可长可短,但从“关心”产生的那一刻开始,关心者的精神必须是专一的,是心无旁骛地关注被关心者的问题和需要的。

核心素养视域下班级管理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

核心素养视域下班级管理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

核心素养视域下班级管理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1. 引言在班级管理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还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 核心素养视域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综合能力,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不断提升自我,并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符合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目标,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2.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当师生之间存在着良好的互信、尊重和沟通时,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特点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可以充分关注和引导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他们的潜能,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成长。

2.3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合作与交流等核心素养,提高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3.1 建立互信与尊重建立互信与尊重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守信用、公平公正,并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也要鼓励学生相互尊重、互相信任,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2 做好沟通与反馈良好的沟通和及时的反馈有助于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教师应该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及时给予回应和解决方案。

教师也应该向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3.3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舒适、安全、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视角看高校师生关系的重构

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视角看高校师生关系的重构
动者 能够不 被扭 曲地进 行交往 , 能 够 获 得彼 此 问 真 实 的
主观认 识 , 能 够 通 过 没 有 外 界 强 制 力 的 争 论 来 讨 论 和 解
会是一个舞台 , 每一 个个 体都 要在 观众 或对 象面 前表 演 自己 , 背诵着早 已准备好 的“ 台词 ” 让观众去领会 他的 “ 潜 台词” , 因此这也不 是一 种合理 性 的行为 。( 4 ) 交 往行 动 是一种运用语 言和非语 言符号理 解人们 各 自处境 和行 动 计划 以便在行 动上 达成 一致 的互动 。 目的性行 动基本 是 同客 观世 界相 联 系 的; 循 规性 行动则 是 与社会 的世 界相 联 系的 ; 剧作性行动则与 主观世界 和客观世 界都有 联系 。 哈贝马斯认 为 , 只有交往行 动 , 行 动者才 能为 了商 议对情 境 的共 同定义 而 同时涉 及 到在客 观世 界 、 社会 世界 和 主 观世界 的各项 内容② 。只有交往 行动包含 了行动 者实现 相互理解 的诸 要素 , 而且这 种互 动必 须先 有一 套背 景假 设和袖里乾坤 。 哈贝马斯认 为 , 当代社 会 的系 统世界 和 E l 常生 活世 界之 间产生 了严重 失衡 。生产 、 科学 以及政 治等主题 化 、
个世界里 , 理 性 成 了征 服 自然 、 控 制社会 、 操 纵个 人 的工
具。
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 十分关键 的作用 。高校规 模化 的教 学组织方式 , 使师 生之 间很 少有 孔 子式 或苏 格拉 底式 的 思想互动 。以考 试 为衡量 标 准 的课 堂 教学 , 使 师 生之 间
与此系统世界 、 生活世界 的概念 相对应 , 人类社 会 的 生产 和再 生产是 由相 互独立 的两 个过程 构成 的 , 社会生 产过程和交 往过 程。相对 应地 , 人类 的基本 生 存方 式是 劳动与交 往 。劳动 作 为一 种 工具 性 行 为 蕴含 的是 一种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陈殿林(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3011)摘要:建构主义是一种新兴的西方教育心理学理论。

建构主义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单一的“传授—接受”知识的关系,促进师生关系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如何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建构主义师生关系一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co n str u 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学习理论,于90年代逐步完善并传入我国。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皮亚·杰认为认知过程是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识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在建构主义诞生之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学习观。

皮亚·杰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S-R公式理论,即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刺激反应的过程。

教师向学生一味的灌输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刺激学生对知识被动地接受;学生对知识接受过程只是一种在教师刺激条件下被动的反应过程,缺乏对知识内在结构的真正了解,更不能把知识运用于现实中。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教师与学生是“知识传授者”与“被动接受者”的关系,如果教师的教学手段再程式化,很容易在师生间形成一种“刺激者-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的机械化的师生关系,这与提倡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之音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引进有利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促进师生关系在建构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向着信赖欣赏﹑尊重平等﹑合作互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健康方向发展。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以教授与学习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知识和人格得以充分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用命令﹑训诫﹑说教的方式对待学生,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的被“奴役”的地位。

理想的师生关系及其构建-论文大赛

理想的师生关系及其构建-论文大赛

理想的师生关系及其构建张慕芳韩愈《师说》中曾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生关系这一问题在教育中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常常引起人们的思考,而师生关系也确实在教育活动当中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理论当中,存在着许多指导师生关系的思想。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环境的变化,现代教育当中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师生关系,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和现代师生关系淡漠的特征,目前的师生关系仍然需要人们更多的注意力,需要进一步探究如何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

一、我国师生关系的现状(一)师生关系的界定师生关系是教育关系的基础关系,师生关系与一般的社会关系不同,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

对于师生关系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归根结底其定义又是有着共通性的。

通常来讲,师生关系的含义为: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其中以教育与被教育、促进与发展为最高核心层次,由它制约着师生间的管理关系、人际关系、伦理关系等。

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育和接受教育,其基础是师生的理解、对话和沟通,而在管理上则以民主为特征。

师生关系包含着情感关系,在师生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和心灵沟通建立情感基础,而这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二)师生关系影响因素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

宏观角度,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程度、教育制度的设置、传统思想的影响、普遍的教育理念等。

微观角度则可以从师生关系当中涉及到的主体来分析。

包括:第一,教师的观念: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的思想境界,教师看问题的心态和视角;教师的技能水平: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技能,驾驭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建构能力;教师的行为手段、行为方式;教师的道德修养:责任意识,人格特质。

此外,还有教师的性别、年龄、经验、职务等因素。

解构师生关系

解构师生关系

解构师生关系我们知道,一个结构的存在意味着它有中心和边缘,它有一套等级森严的制度,它遵循着一个固定的原则,以一个稳定的基础来维持结构的继续存在。

这就是工具理性带来的科层结构的本质。

在传统的教学结构中,教师享用着"话语霸权",学生则只能"聆听";教师是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边缘地位。

这个结构遵循着"师道尊严"的逻辑,不平等的等级关系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了。

我们先来谈一下话语。

简单地说,话语就是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方式的具体运用。

由于话语体现一定的欲望,所以话语总是体现出一定的意识形态。

教师就是这样通过自己宏大叙事的话语方式,客观上给学生灌输了"我就是权威"的意识形态。

福柯曾围绕权力对社会进行了分析。

他所说的"话语即权力",深刻地揭示了"话语-权力"之间的关系,即话语隐含了权力,而权力的载体往往就是话语。

福柯并没有善罢甘休,后来还将"话语即权力"引申开来,将真理与知识也视为了权力。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说:"我们应该承认,权力制造知识;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教师通过运用自己的话语权力,强迫学生接受自己认为的那些是真理的知识。

福柯以"人之死"否定了主体哲学,他认为主体是权力造成的。

与之相反,哈贝马斯走的是另一条路线。

他没有囿于笛卡尔以来的主体哲学,而是突破了主体哲学的认识论,将主客体视为一种对话关系,从而提出"主体间性"--即一种交往理性--的概念。

可见,在哈贝马斯那里,师生关系不是主客体的对峙关系,而是平等交往的"主体间性"关系。

我们用唯心主义的观点来看看传统师生关系的非法性。

教师"目中无人"地进行教学,由于教师主体性的过分突出,让学生的存在失去了意义。

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理论探究及师生角色认识

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理论探究及师生角色认识

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理论探究及师生角色认识摘要:本文介绍了行为引导教学法的起源、理论基础和核心理念。

通过与传统教学方法从教学特点、教学结构、师生角色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了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的本质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探讨了教师和学生在行为引导教学方法中的角色地位。

关键词:行为引导教学法传统教学法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由于德国职教的巨大成功,我国将行为引导教学模式引入国内职教领域。

近年来,各所职业院校均强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现校企无缝衔接。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的应用实施却并非易事。

原因有很多,但笔者认为教师对行为引导教学法的本质理解不够透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本文将对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理论进行一些分析,希望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这种教学理念,以便更适当地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更好地培养职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行为引导教学方法释义行为引导教学方法起源于德国职业教育领域的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为多元智能教学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活动建构教学论。

其教学设计遵循杜威先生“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因此行为引导教学方法从理论支持的角度看,非常适合用于达到职业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成为“既具有胜任具体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又具有一定的适应新异工作情境的迁移能力的劳动者。

”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的具体概念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整个行为引导教学方法体系由头脑风暴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和未来设计教学法八种经典方法和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教学课程特点开发出的各种创新方法构成。

二、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我们所说的传统教学法,实际上大部分是借鉴苏联教育理论和经验,基本运用凯洛夫以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教育目标的“五环节”教学法模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传授式教学。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绝对意义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视域下师生关系重构与前瞻

新课程视域下师生关系重构与前瞻

新课程视域下师生关系重构与前瞻一、引言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近年来,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良性互动,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

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费时低效”问题是当前新课改时期我国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症结,大部分学校仍在“穿新鞋、走老路”。

但作为一名教师,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培养目标偏离了教育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很滞后,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核心,师生关系贯穿整个过程,从教育理念的转变,到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都离不开师生互动与沟通。

因此,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特点和发展,探索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模式,不仅具有重要的教育和社会意义,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推进素质教育也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秉承新的教育理念。

引领新课程改革需要秉承新的教育观念。

没有对现行教育观念的反思,没有新观念的重建,教学行为方式将很难根本转变,而没有科学观念指导的行为改变往往是被动无奈甚至是扭曲的。

新课程视域下的教育观念就是对基础教育诸问题的看法,从教育性质到教学目标和任务,从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从教师的角色到学生的作用,从学习的过程到质量的评估等,构成一个观念体系。

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而教育行为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人格的完善和素质的提高。

2.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

广大教师应当摒弃“教师中心主义”、“师道尊严”等传统观念,改变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用心了解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学生,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

教师应当与学生平等对话,多设计温馨的对话场景,让学生走近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进而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解读其心灵,沟通情感。

同时,应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以此推动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积极,从而实现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

论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师生观

论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师生观

阐释师生 关系 变得更加 刻不 容缓 。虽然从 2 0
而在 我 国 , 师道尊 严 的理念 由来 已久 , 早 果要 准确 地表 达 出 师生 之 间的 关 系 , 仅仅 用 “ 体 ”或 者 “ 体 ” 是 无 法 完全 表 述 的 。 主 客 或 者 从 另外 一 个 角 度 来 看 , 主 体 、 “ “ 客 体 ”都 属 于哲 学 范畴 , 哲学 对 教育 学 的指 导 语简单 地套用到教 育学上来 , 更不是教 育学不
教 育相 结 合 , 更加 坚 定 了 教师 的绝 对 权 威地
交往 中展开 的 , 在 师生交 往关 系中展 开的 , 是
谓之 畔 ; 而不 称师 , 之倍 ( 。倍畔 之人 , 教 谓 背)
教师, 不依 师 法言 行 者 , 人都 应 该唾 弃 他 。 人
明君 不内( 纳 朝 士大 夫遇诸 涂不 与言 , 背畔 非常重 要 , 但哲学指 导并不 等于把一些 哲学术 《 记 》 中也 宣 扬 “ 严 然 后 道 尊 , 尊 然 加分 析 地 接受 任 何哲 学思 潮 的影 响 。 另外 , 学 师 道 体与 客体 , 还是 主导 与主体 、双 主体 等观点 ,
1 师生观的历史发展
教学 中 师生之 间到 底 是一 种什 么样 的 关 后 民 知敬 学 ”s。这 就 为 整个 封 建 社会 的 师 在教 学论 中 , 于教 学关 系的理 论 , i ] 关 无论是 主
系, 学生 在教 学 中扮 演 何种 角色 , 教师在 教 学 生关 系奠 定 了基调 。鸦 片战 争后 , 国门 洞开 ,
世纪7 年代末 开始 , 国教育学者 开始着 重研 在 战 国时期 , 0 我 苟子 就 强调 学 生对 教师 的服从 , 究师生 关系 , 可惜的 是 , 但 他们 的研究始 终 停 主张 “ 云 亦云 ” 甚至 认 为 “ 而不 称 师 , 师 , 言 留于主 客体 二元对 立的 误 区之 中 , 以 自拔 。 难 下文 将具 体 展 开 论述 。

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新型师生和谐关系建构

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新型师生和谐关系建构

No. 11, 20"9Serial No.1612019年第11期(总第"6"期)理 论观察Theoretic Observation••教育学研究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新型师生和谐关系建构孙小雯,任凤琴(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摘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

对交往行为理论研究最为深入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哈贝马斯,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作为探讨构建新型师生和谐关系5切入点,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5视角下,分析当前我—存在5师生关系扭曲、教学模 式固守“单主体结构”、教学内容“去生活化”等现象,可以提出以平等性、双向互动性、生活性为内容5基本构建框架,对解决当前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师生关系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I 章编号:1009 — 2234(2019)11 — 0127 — 04上个世纪90年代,一股社会学理论与教育学 相结合的方法论思潮以现实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显现出不容忽视的作用,以哈 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理论, 由此逐渐融入我国教育大环境。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尽管具有不同程度的乌托邦色彩,但其理 论内核在促进师生沟通、处理师生关系以及提高教育实效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师生和谐关系建 构一直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随着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师生关系也面临着相应地挑战,如何利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建构师生 和谐关系,是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时代课题。

一、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内涵(一)理想的语言情境交往行为理论强调,交往过程中,语言是最基本的媒介,交往的参与者需要通过语言使沟通更 加顺畅,从而促进交往的有效实现。

同时要通过言语的有效性为交往的合理性奠定基础。

哈贝马斯将“言语有效性”概括为:“对于客观世界陈述的真 实性要求,对于主观世界表达的真诚性要求,对于 社会世界建立人际关系的正确性要求。

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师生关系的重建

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师生关系的重建

系统 论 、控 制论 、认 知 科学 的研 究成 果 ,发 展为更 丰 富 的建构 主义 理论 。其核 心观 点 如下 : ( 一) 重视 学 生 学 习经验 的主动 建 构
建 构 主义认 为 : “ 识 不 是 被 动 接受 的 ,而是 知 主动 建构 的” ①, “ 认 识 过 程 中 ,不 是 客 观 的 东 西 在 起 主 要 作 用 ,而 是 主 观 的 东 西 起 主 要 作 用 。不 是 我
在 大 学 身 上 ,大 学 需 要 发 挥 自 己 的 优 势 ,去 反 思 社
⑥ 高 德 胜 . 知 性 德 育 及 其 超 越 : 现 代 德 育 困 境 研 究
E . 北 京 :教 育 科 学 出 版 社 ,2 0 :7 . M] 03 1 ⑦ ⑧ ⑨ [ ] 西 美 尔 著 . 于 沛 沛 等 译 . 货 币 哲 学 三 德 E . 北 京 :中 国社 会 科 学 出版 社 ,20 :99 2 ,9 1 M] 0 7 0 ,9 3 3 . ⑩ ⑩ ⑩ [ ] 威 廉 ・布 罗 德 ,尼 古 拉 斯 ・韦 德 著 . 朱 美 进 宁 ,方 玉 珍 译 . 背 叛 真 理 的 人们 E . 上 海 科 技 教 育 出 M]
而 仪 仅 有 主 观 的 、建 构 的 、有 用 的 知 识 。 知 识 是 主
本 质 和知识 的获得 。最 先对 建 构 主义进 行 哲学 描 述
的 是 意 大 利 历 史 学 家 和 哲 学 家 维 柯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建 构 主义 观点 是 由皮亚 杰 的认 识发 生论 和维果 茨 基
[ . 上 海 :上 海 译 文 出 版社 ,1 9 :序 2 . M] 97 ,1
注释 :
① ② ③ ④ ⑤ ⑩ ⑩ ⑥ ⑩ ⑩ [ ] 西 美 尔 著 . 刘 小 枫 ,顾 德 仁 明译 . 金钱 、性 别 现 代 生 活 风 格 E . 上 海 :学 林 出 版 M3

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构

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构

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构开题报告题目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构指导教师张桂院别教育学院班级小教10语文学号 10108090246姓名楼如蔚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二日第一部分选题的意义近日,一连串的校园砍杀事件,体现出人们对于生命的漠视、情感荒漠化(常感到不快乐、不幸福)、社会责任感淡化等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向世界呼吁教育理念应由“学会生存”转变为“学会关心”,“关心教育”应该作为培养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人的选题是“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构”,该选题针对现在的师生之间关系的疏离、关心的缺失。

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现在很多人认为我们就应该鼓励甚至强迫小孩子去学习我们为其事先规定的课程内容。

我们呼唤关心教育,需要老师与学生建立关心关系。

这种关系不是仅仅说“我关心”是不够的,这只能说明你的确试图去关心学生。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也即“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

师生关系是以“教”与“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校园里的各种群体关系中,师生关系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双方民主平等交往、和睦相处、互相关心、尊重、理解、信任、教学相长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是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

[11] 关心教育理论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富有影响力的德育理论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内尔.诺丁斯。

“学会关心”这一具有国际意义的教育思潮备受关注, 成为西方教育理论的强音。

关心教育理论对今天学校关心文化、师生关系的构建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关心教育理论的现实背景研究首先,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巨变对学校教育提出新的关怀要求。

传统家庭的结构功能发生急剧的变革。

成人对个性化的追求促使他们趋向于以冲突的方式应对家庭中的不平等,许多家庭的破裂与重组在所难免。

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的结构与意义理解

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的结构与意义理解

反馈性语言
用于评价学生的表现或回 答,提供建设性的反馈。
开放性语言
用于鼓励学生思考或提供 更多细节,不局限于标准 答案。
学生反馈的意义解读
言语反馈
学生通过言语表达对教师问题的回应或对教师指导的反馈。
非言语反馈
学生通过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言语方式表达对教师行为的回应或理解程度。
教师评价的意义理解
认知能力评价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对师生言 语行为互动的深度和广度,探究不同 文化背景下的互动差异,以及如何通 过干预和培训提高教师的言语行为技 能,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研究师生言语行 为互动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 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情感 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师 生言语行为互动的影响和作用。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评估学生的 言语行为表现来调整教学策略,
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培养学生能力的策略
通过言语行为互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 交流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
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 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可以培养他们的 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01
02
03
教师素质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经 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会 影响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的 质量和效果。
学生特点
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态 度、参与度等也会影响师 生言语行为互动的效果。
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否积极、和谐 、融洽等也会影响师生言 语行为互动的效果。
03
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的结构分析
话轮分配与转换
师生言语行为互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 动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情感发展。

论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论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论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在教育领域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生关系的建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和沟通。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学生才能在良好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风格以及情感需求。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他们的特长和需求,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只有真正关心学生,才能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感纽带。

其次,教师在建构良好师生关系时,应该注重平等和尊重。

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单向的,而是应该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选择,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和发言权。

只有在平等互尊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愿意与教师建立起亲近的关系,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另外,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还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沟通是师生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双方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期望。

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困难,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同时,教师也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最后,要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面临各种压力和困难,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怀。

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让他们能够积极应对挑战,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身心。

综上所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只有建立了亲密、平等、尊重、沟通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师生关系,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学生成长才能更上一层楼。

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尊重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蓬勃。

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观念影响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制约着教育的成效,也影响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当前学校教育实践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必然要求教师树立一系列科学的教育观念。

一是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

生命是一个过程,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学校教育过程是其生命历程的重要阶段。

优化师生交往,实际上也是改善师生生活、提高师生生命质量的过程。

只有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才能使师生倍加珍视学校生活,才具有共同建设学校生活的动力基础。

二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

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只有不断探索、认识和把握气教育规律,才能有效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

对于教师而言,不断加深对于规律的深刻认识,是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的重大任务。

教师必须克服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思想,要认识到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实际上是自我发展的过程。

只有尊重教育自身的规律,教师才能够认真处理师生交往,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

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协调统一和充分自由的发展。

其中既有身体的健康发育和成熟,也有知识技能的获得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此外,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

教师只有遵循“以学生以本”、促进学生健全发展的教育宗旨来实施教育活动和处理师生关系,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得以建立。

2?课上关注学生,课后关爱学生有人说,孩子是“家长心中的树,老师眼中的林”。

这话不假。

由于“独生子女”是父母唯一的宝贝,家长特别希望老师甚至所有老师都来关注关照这个孩子。

而老师的教育教学是立足于几十个人一个班的整体,而家长往往缺少这样的参照系统。

因而,很容易出现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表现优秀,而老师对其评价却一般的现象。

所以重视每位家长的孩子,关注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才是让家长满意、达成合作的关键。

可是,老师时时刻刻对班上每个同学都关注行得通吗?这里的技巧全在于老师心要“诚”、脑要“灵”、眼要“准”、嘴要“勤”、手要“平”地去课上关注学生,课后关爱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6卷第2期V o l .46ɴ.2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A n h u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H u m.&So c .S c i .)2018年3月M a r .2018ʌ教育研究ɔD O I :10.14182/j .c n k i .j.a n u .2018.02.014行为意义理论视域下的师生关系建构∗徐赟,周兴国(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关键词:师生关系;行为;意图;生命意向;内在需要摘㊀要:探讨师生关系建构及其发生机制和条件,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相比情感因素在师生关系建构中的作用,行为及其意义的理解是师生关系建构的核心和关键.师生关系中,行为的内在意义主要表现为意图㊁生命意向和内在需要三个方面.教师对行为意义的理解制约着师生关系的建构,师生关系的冲突往往是对相互性行为的意义理解的偏差.因此,在师生关系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要参照学生内在的需求来理解学生行为的意义,剖析学生的生活处境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要形成一种理解性的教育能力,从更多的要求走向更多的支持和关怀.中图分类号:G 525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12435(2018)02010406O nC o n s t r u c t i n g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T e a c h e r s a n dS t u d e n t s u n d e rT h e o r y o fB e h a v i o rS i gGn i f i c a n c eP e r s pe c t i v e X UY u n ,Z H O UX i n g Gg u o (C o l l e g e of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A n h u i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W u h uA n h u i 241000,C h i n a )K e y wo r d s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e a c h e r s a n d s t u d e n t s ;b e h a v i o r ;i n t e n t i o n ;l i v i n gp u r p o s e ;i n n e r d e m a n d s A b s t r a c t :D i s c u s s i n g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r e l a t i o n s h i psb e t w e e nt e a c h e r sa n ds t u d e n t sa n d i t sm e c h a n i s ma s w e l l a s c o n d i t i o n i s a r a t i o n a l b a s i s f o r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g o o d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C o m pa r e dw i t h t h e r o l e o f e m o t i o n i n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t e ac h e r s a nd s t u de n t s ,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f b e h a v i o r s a n d i t sm e a n Gi ng s a r e th e c o r e s a n dk e yp a r t s o f r e l a t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 t e a c h e r s a n ds t u d e n t s .T h e i n n e rm e a n i n gso f b e Gh a v i o r b e t w e e n t e a c h e r s a n d s t u d e n t s i n c l u d e t h e i n t e n t i o n s ,t h e l i v i n gp u r p o s e s a n d t h e i n n e r d e m a n d s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e a c h e r s a n d s t u d e n t s i s r e s t r i c t e d b y t h e t e a c h e r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s o f b e Gh a v i o rm e a n i n g s .C o n f l i c t sb e t w e e n t e a c h e r s a n d s t u d e n t s a r e o f t e n c a u s e db y t h e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fm u Gt u a l b e h a v i o r .T h e r e f o r e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e a c h e r s s h o u l d c o m p r e h e n d t h em e a n i n g o f s t u d e n t s 'b e h a v i o r s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 i r i n n e rr e q u i r e m e n t s ,a n a l y z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s t u d e n t s 'l i v i n g c i r c u m Gs t a n c e a n db e h a v i o r ,t h u s d e v e l o p i n g t h e e d u c a t i o n a l 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a b i l i t y ,f r o mr a i s i n g m o r ed e m a n d s t o o f f e r i n g m o r e s u p po r t a n d c a r e .㊀㊀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两个要素,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本议题.从实然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有着不同的状态:一些师生关系是良好的,积极的;另一些师生关系则是不良的,消极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这些不同状态的师生关系,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影响,从而有着性质上的区别.师生关系的状态及性质,不仅关系到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建构良好积极的师生关系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有效教育的起点和基本任务.也正是如此,师生关系的话题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历久弥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硬件不断更新和升级,然而宽敞明亮的校舍和先进的设备并没有改善师生关系.近年∗收稿日期:2017G10G22;修回日期:2017G11G20基金项目: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 K 2016A 0402)作者简介:徐赟(1985G),男,安徽潜山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㊁教育政策分析;周兴国(1962G),男,安徽南陵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来,从教师对学生实施硬暴力或软暴力到学生辱骂教师㊁殴打教师甚至杀害教师,师生之间的冲突与日俱增,相关的教育案例不断见诸报端.由此,如何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成为师生关系研究及教育实践关注的焦点.从有关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来看,更多侧重于回应 师生关系是什么关系 师生关系有哪些类型 哪些因素影响师生关系 什么是良好的师生关系 等有关师生关系的本质㊁类型㊁影响因素㊁价值等方面的问题,对 如何建构师生关系 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似乎回答了师生关系的本质㊁类型㊁影响因素和价值问题,如何建构的问题就变得只是操作层面的技术而已.现有研究缺少对 师生关系建构 之本质的认识,使得 如何建构 的各种建议㊁主张和观点,或者是日常经验的描述与总结,或者是一厢情愿的臆说,难以对积极的师生关系建构提供有益的指导.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 师生关系建构 及其发生机制和条件,从而为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理论基础.一㊁从情感到行为意义:师生关系建构的视角转换的学校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师生关系作为一种存在的状态,是师生双方建构的结果.所谓师生关系建构是指师生双方在教育场域中基于教育交往活动而形成特定的师生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通过教育交往活动中的相互联系逐渐对对方形成主观判断,进而影响师生相互性的行为,并且通过一个持续的事态而形成特定的师生关系.就师生双方而言,其关系的建构是一个极为复杂动态的过程,而且亦是一个可变化或可逆转的双向过程.所谓复杂动态是指师生关系建构亦如人际关系一样,其影响因素甚多;而所谓可变化可逆转则是指师生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通过双方介入或者有意识的努力,发生或消极或积极的改变.师生关系建构亦如所有的人际关系一样,其影响因素甚多.个体指向他人的行为,总是包含着感情因素和理性因素,同时也包含历史的因素,因而每个人的交往行为都是感情㊁理性和历史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情感的因素往往被学界当作讨论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将情感作为建构师生关系的基石.从文献来看,诸如舍勒的情感现象学㊁内尔 诺丁斯的关心理论㊁西奥多 肯珀的 地位 权力情感理论 等成为继师生关系主客体争论之后的重要理论基础,情感因素在现象学㊁交往理论㊁社会学㊁心理学㊁人本主义等多维度师生关系透视中不可或缺.毋庸置疑,一种更加积极的师生关系,会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消极的师生关系,则往往伴随着消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体验又会进一步加强或减弱积极的或消极的师生关系. 感情支持有助于建立和维持积极的关系和课堂气氛,从而支持学生的参与㊁学习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认识. 正是借助感情支持,这些关系与学生协调起来,为他们提供了发展能力和证明自主性的机会. [1]214然而,这类观点仍然有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其一,感情作为个体内隐性的心理感受,其外在化需要借助于语言和行为才能为他人感受到;其二,一种支持性的情感本身即为良好师生关系的表征.这就意味着,评判师生关系之良好与否,往往以是否有一种支持性的情感为标志.感情与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交往的一体两面,不应该脱离相互关系来谈论感情,也不应该脱离感情来谈论相互关系.情感是交往行为的产物,而不是反过来,情感是交往行为的条件.尽管在一般情况下,好感有助于促进交往,但就普遍情况而言,情感产生于交往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思想㊁观念㊁意识的生产最初是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㊁思维㊁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基础行动的直接产物. [2]524思想㊁观念㊁意识的生产如此,情感的生产也脱离不了这个原理,社会层面如此,个体层面也是如此.由此来看,在一种有关师生关系建构的解释性的理解中,感情并不能作为基本的因素独立存在,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本身就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组成部分.如果师生关系的建构并不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那么一定有一个更为根本的基础,那就是师生之间的交往行为.概言之,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其建构是以师生的交往行为为条件的.首先,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以行为为中介的,任何社会关系都是行为的结果,同时行为也是建构社会关系的基本因501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徐赟,等:行为意义理论视域下的师生关系建构素.其次,相比语言,行为对情感的表达或许更为间接和含蓄,恰恰正是这种间接和含蓄使其比语言更符合个体与个体交往的实践特征.然而,在师生关系构建过程中,行为并不是纯粹客观的对象.尽管对于任何已经发生的行为而言,其客观性不容质疑.但是,每一种行为都不是孤立的,孤立的行为只是对于行为者有意义,而并不涉及他人.一旦行为牵涉到他人,则行为的客观性就会因交往对象对行为的理解而具有主观性.一种行为,在不同的人那里,其意义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就会建构出不同的社会关系.行为并不仅仅是师生之间关系的表现,更是包含着诸多的内容,是行为者的内在世界的外在 表达 .舒茨曾经指出, 通常社会学文献将他人的每个行动诠释为他人体验的表达.但表达在这里可能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行为者的外部过程可作为行动者体验过程的指标,另一方面行动者藉由已然行动的设定 企图表达某些事物 . [3]25个体的行为是一种表达,具有如言语表达一样的功能.所不同的是,行为表达显示出两个方面的意义:即透过行为,行为者内在体验的东西得以显现;同时通过行为,行为者的意图或动机或需求也得以显现.一个人的内在体验是精神性的和情感性的,它归属于个体的自我;而一个人通过行为想表达出什么,则体现了行为的外在意义,或者说相对于行为对象的意义.从以上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师生关系建构是建立在师生双方对行为之意义的理解基础之上.换言之,对交往对象行为意义的理解,是师生关系建构的核心和关键.同时,行为仍然是师生关系建构最直接的中介.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有关理解和解释师生关系之建构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即行为和行为的意义.行为是个体能够观察到的客观对象,而行为的意义则基于诸多因素的主观理解或诠释.正是因为个体对行为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在教育交往中,就形成多种形态的师生关系.二㊁意图㊁生命意向与内在需要:行为意义的三重意涵何谓 行为的意义 ?尽管哲学对 意义 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当 意义 指向个体的 行为 ,形成 行为的意义 ,那么,通常情况下所谓 行为的意义 就是指个体行为者的 意图 .在麦金太尔那里,所谓对行为的理解,也就是对行为意图的分析与把握.因此,对行为的理解也就是 将某个特定的行为片段与一个行为者的各种意图联系起来 [4]261.从这个角度来看,理解行为的意义,也就是对行为者意图的把握.在更为抽象的意义上,即在生命活动的意义上,行为的意义则并不是与片段行为相关的某个方面的意图,而是个体全部的精神呈现.如梅洛 庞蒂所说的那样, 任何生命活动都具有一种意义,它们在科学本身中不能被定义为某些外在的过程的总和,而应被定义为某些理想的统一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展开. [5]236在师生交往中,学生在课堂上以及在学校里所做出的一切行为,无论是合规行为还是违规行为,本质上都是其生命活动,因而都具有某种特定的意义.在另外的场合,梅洛 庞蒂则用 生命意向 来表达类似于 理想 的含义.在学校这一特殊的空间场域中,师生关系的建构是师生双方共同互动的过程,但就双方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而言,教师在师生关系建构中无疑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换言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师生关系究竟是积极性的还是消极性的,教师因素的影响力远大于学生因素的影响力.教师作为在各个方面都比较占优的一方,往往倾向于把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加诸学生,当学生不能达到或满足教师的期待时,一种否定性的评价就会给学生带来无法预料的心理上的痛苦,而当学生产生某种心理上的痛苦并且试图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摆脱这种痛苦时,由于努力往往又偏离学校的要求,从而受到进一步的打击.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会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现出来,而不为教师和学生所觉察.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师还是没有通过那些具有指标性质的行为表现,来真正地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 内在需要 .对行为的错误理解,导致错误地理解学生.学生真正的 内在需要 在学校的日常生活里得不到满足,或者说教师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真正需要,而是从自己的 推断的需要 出发来要求学生.其结果是 成人推断出的需要与孩子们自己的需求之间的冲突 [6]60.学生 内在需要 与教师 推断的需要 的冲突正是师生关系冲突的内在依据,而师生关系冲突则是两者需要60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第46卷冲突的外在表现.基于 推断的需要 而发生的师生交往,导致师生关系不合意的建构.从 推断的需要 出发,教师对学生一切外在的要求,就会被视为一种外在的控制.这样,关于行为的意义就有了三种阐释:意图㊁生命意向㊁内在需要.虽然不同的学科用不同的概念来指称行为的意义,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意图㊁生命意向㊁内在需要等,都是借助行为者的行为而外显出来的.所有的行为都是其内在意义的外在表达,而意义则是行为的主观诉求.站在行为者的立场来看,每一种行为都是行为者整个生命的外在显现.我们把这些与个体行为有关的意图㊁生命意向㊁内在需要等,称之为行为的内在意义.在每一种特定的处境中,行为者都会赋予其行为以特定的意义,即通过某种行为来实现其意图.三㊁相互性的理解偏差:师生关系建构的现实困境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基础之上.师生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主体间性,使得交往主体的行为意义在关系建构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由此,不同主体对所观察到的以及对交互性的行为意义之理解,就应该成为理论关注的重心.此处设定主体行为的双重意义,即行为主体所赋予的意义和观察者或有交往关系的主体所理解的意义.主体行为的双重意义,在现象学社会学那里,特别是在舒茨那里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阐述.舒茨指出,假定行为者A在行动H上,赋予了S意义.行动H是经由某些外在的过程,是A的体验指标,而A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者正在解释A的行动.由于A的行动意义S不能直接向B显现,因此,B必须要以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为基础来理解A的外在的行动,并赋予H以S .[3]37舒茨把H的S意义称之为主观意义,观察者赋予H的意义为客观意义S .舒茨的分析表明,在人际交往的日常互动中,由于个体行为有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之区分,因而在相互性的理解中,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意义理解上的偏差.这种偏差或者是由于主观上的成见,或者是由于受到习俗性的思维方式之支配.由于观察者总是受到自己的生活经验㊁实践的导向性要求以及交往主体共同生活处境的意向性指示,使得这种理解偏差总是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关系建构便会面临困难.用舒茨的意义理论来分析师生相互性的关系建构便会发现,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教师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者和引导者,作为师生关系建构之主体,由于对学生的行为意图没有真正的把握和理解,或者所理解的行为之本质与行为者所赋予的行为之意义有着较大的差距,结果导致所建构起来的师生关系往往背离社会的一般期望和教育期望.换言之,在现实生活中,师生关系建构面临一个突出的问题,即教师所理解的学生行为之意义与学生所赋予的行为之意义不同,从而使师生的交往互动陷入困境.舒茨的分析揭示了行为者赋予的行为意义和观察者赋予的行为意义之不同及由此而产生的关系建构之实践意蕴.从表面上来看,师生之间的交往行为并由此而建构的师生关系,是与师生各自围绕确定的任务而展开的行为相关联的,但实质上,师生关系的建构是建立在双方各自对对方行为意义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辩证性和相互性的特征,而不是简单的或机械的因素关系,更不是单向的决定关系.用梅洛 庞蒂的话来说,就是 在行为实际依赖的各种变量与这一行为之间,呈现出一种意义关联,一种本质关系 [5]241.当师生双方在教育场域中的每一种行为都具有内在的行为者赋予的意义和外在的由交往对象赋予的意义时,那么师生关系的紧张与冲突,就不仅仅是双方各自认识㊁价值观或观念的冲突,而更多是各自对所赋予的行为意义之间的偏差而来的冲突.行为意义的理解偏差是相互的,也就是说,在整个的师生交往中,既存在教师对学生行为意义的理解偏差,同时也存在学生对教师行为意义的理解偏差.而这种相互性的理解偏差,往往会对师生关系的建构带来极其消极的影响.师生之间积极关系建构的失败,是行为意义理解的失败.然而,与一般的社会关系不同的是,师生关系只不过是成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发生在学校空间场域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又是能够对未成年人的学习和未来社会关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关系.在师生关系的建构中,教师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决定或制约着师生之间某种关系的形成.换言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师生关系究竟是积极性的还是消极性的,教师因701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徐赟,等:行为意义理论视域下的师生关系建构素的影响力远大于学生因素的影响力.因此,在通常的情况下,师生关系建构的失败更多是因教师对学生行为意义理解出现错误的结果.图1㊀师生关系建构中的行为意义关联图四、基于行为意义理论的师生关系建构要求如前所述,基于日常教育活动而建构起来的师生关系尽管具有相互性的特征,但就师生关系的形态和性质而言,教师则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当教师对日益恶化的师生关系不断抱怨的时候,这种抱怨本身至少表达出两种意思:一是消极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是一种可怕的负担,已经影响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以及生存状态;二是通过抱怨,教师试图减轻自己在其中所承担的责任,以此让自己稍有释怀.但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即便抱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其心理上的负担,但师生关系却不会为此而有改善.因此,教师需要做的则是对此进行理性的反思,通过对自我行为的改变,来建构一种更加积极的师生关系.一是参照内在的需求来理解学生行为的意义.通常情况下,教师总是参照某个或某些外在的标准来对学生的行为加以评判.这时,一种尝试性的理解就被日常的评价判断所代替,其结果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行为的真正意图.如果参照学校所确立的外在标准纪律㊁校规㊁公约㊁规范等,学生的行为是违规的,因而需要通过教育来加以矫正;但是参照学生的内在自我需求 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内在需求,而非教师 推断的需求,那么这些行为就是学生满足其内在需求的表达.与此同时,正如梅洛 庞蒂指出, 那些严格意义上的人类行为,如言谈行为㊁劳动行为㊁穿衣行为,并不具有固定的意义;我们只有参照各种生命意向才能理解它们[5]244理解人类的一般类型的行为是如此,理解个体特定的行为也是如此.由此 生命意向 就成为理解行为意义的最根本的根本.即使是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想理解学生特定环境下的特定行为,也同样需要参照学生的 生命意向 .从梅洛 庞蒂的观点出发,那么教师就会发现,无论学生怎样的行为表达,其实都是其生命意向的表达,只是他们借以表达其生命意向的方式 行为㊁行动或所做的事情出现了偏差.因此要改变学生的生命意向的表达方式,就需要教师遵从学生的生命意向,引导学生以恰当的方式来加以表达.只有这样,无论是内在的需求,还是生命意向,也无论参照怎样的社会外在标准,大概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在遵从生命意向及满足学生需求的过程中,一种引发师生关系冲突的需求冲突及生命意向冲突,就会由此而得到化解.内在的精神世界冲突的化解,乃是外在师生关系问题建构的根本所在.二是理解学生的生活处境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理解学生的行为意义,无论是立足于学生的行为意图,还是行为的内在需求,或者学生的生命意向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学生行为与其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整个的教育过程中,凸显出受教育者生命个体及生命整体的意义及其与现实处境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人而不是行为,整个生命环境中的人而不是某个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全部和重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解学生行为的意义,也就如雷蒙 阿隆所说的那样, 重新找到行为者所思考的处境的逻辑 ,并且从这种处境的逻辑出发, 理解他所采取的决定 , 重新找到行动者所知觉的处境和他所采取的决定之间的联系[7]166.当下师生关系建构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教师往往孤立地看待学生的某些片段性行为,仅仅从孤立的片段性行为出发,忽略了整体的人及其生命的意义,忽略了片段性行为与其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关系,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忽略了学生的自我追求与教育之间存在的必然冲突关系.由于对教育过程中必然存在的诸多关系的忽略,导致了教师行为对整个师生关系建构的破坏性影响.这种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任何表现都会以他认为适合的方式来做出相应的反应.然而,由于仅仅是立足于行为的反80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第46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