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16篇重点文言文复习题
苏教版语文文言文中考复习练习题
苏教版语文文言文中考复习练习题中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九年级的同学想要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成绩,不妨多做习题。
下面小编整理的苏教版语文文言文中考复习练习题,同学们不妨看看。
苏教版语文文言文中考复习练习题第一部分阅读《河中石兽》,完成第11~14题。
(12分)河中石兽纪昀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人教版教材)1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2分)(1)遂反溯流逆上矣。
( )(2) 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 )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
14.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
苏教版语文文言文中考复习练习题第二部分阅读《黔之驴》,完成第11~14题。
(12分)黔之驴柳宗元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专项复习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复习苏教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项练习《古代寓言二则》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郑人买履() (2)遂()不得履 (3)宁()信度(4)遽()契()其舟 (5)先自度()其足(6)宁信度(),无自信也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3)反归取之(4)遽契其舟 (5)楚人有涉江者 (6)宁信度,无自信也3.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度:(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度:4.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
(1)是吾剑之所从坠是:(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是:(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是:5.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至之②市,而忘操之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1)做代词,代物的:(2)做动词用的:6.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3)宁信度,无自信也。
(4)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5)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是吾剑之所从坠。
(7)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狼》1.解释加点的字。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 )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 )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 )骨。
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 )。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顾( )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 )奔倚( )其下,弛( )担持( )刀。
狼不敢前( ),眈眈相向。
④少时( ),一狼径( )去,其一犬( )坐于前。
久之( ),目似瞑,意( )暇甚。
屠暴起,以( )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 )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 )其中,意( )将隧入以( )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
屠自后断其股( ),亦毙之。
【初中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初中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一、古代寓言二则(全文背诵默写)(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一、两个古代寓言(全文背诵和听写)(一)郑人买履想买鞋子的人先用脚坐在鞋上。
去城市,但忘了操作它。
我有鞋子,但我说:“我忘了拿。
”拿去吧。
而恰恰相反,市场罢工,所以他们不能上台。
那人说:“为什么不试试呢?”日期:“,。
”(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水过河的人。
他们的剑从船上掉入水中。
他们突然同意了他们的船,说:“这是我的剑落下的地方。
”停船,。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按原文填空。
(1)填出文中空白的句子。
(2)“郑仁买鞋”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划船寻剑》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秦相该组织准备的论文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增加的单词。
①先自度其足()② 我忘了拿()③反归取之()④ 那他就不能表演了()⑤遽契其舟()⑥ 不困惑()3在下面的句子中解释“直”这个词。
①反归取之()② 芝芝市()③何不试之以足()④ 因此,事物之外有兴趣()4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不试之以足?② 如果你要一把剑,你不也会感到困惑吗?③是吾剑之所从坠。
④ 去城市,但忘了操作它。
5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郑人买不到鞋子的原因是什么?6《郑人买鞋》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呢?七、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类似的例子。
请你举一个例子。
语言简洁明了。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题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题复习1、《晏子使楚》选自《燕子春秋》原文: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言辞的人,现在他将要来了,我想要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大王您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这是什么人?’我们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赏赐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两个小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枸橘,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条件不相同。
现在的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东西,进入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苦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同步测试:一、基础知识及应用(课文理解)。
(一)、解释文中下列词语的意义1.方()2.坐()3.徒()4.固()(二)、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齐人固善盗乎B.缚者曷为者也C.圣人非所与熙也D.系向牛头充炭直(三)、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意义。
2016-2017年【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精品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苏教版)一、古代寓言二则(全文背诵默写)(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按原文填空。
(1)填出文中空白的句子。
(2)《郑人买履》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
《刻舟求剑》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秦相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先自度其足()②吾忘持度()③反归取之()④遂不得履()⑤遽契其舟()⑥不亦惑乎()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字。
①反归取之()②至之市()③何不试之以足()④故时有物外之趣()4、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不试之以足?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③是吾剑之所从坠。
④至之市,而忘操之。
5、用文中语句回答,郑人买不到履的原因是什么呢?6、《郑人买履》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呢?《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呢?7、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类似的例子。
请你举一个例子。
语言简洁明了。
二、《幼时记趣》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幼时记趣》选自《》,作者是清代作家。
2、解释加点的字。
①明察秋毫()②故时有物外之趣()③私拟作群鹤舞空()④徐喷以烟()⑤于土墙凹凸处()⑥以丛草为林()⑦盖一癞蛤蟆也()⑧方出神()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苏教版七下语文 期末复习系列练习:主要文言文篇目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 整理制作1、《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4、《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1、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项为之强jiāng 庞然大物pángB、遽契其舟jù 遂不得履suìC、自度其足duó 而忘持度dùD、梵天导木塔fén 其喙有钳huì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吕氏春秋》是春秋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B、《幼时记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运用奇特的想像,从而使事物形象描写的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C、《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富有文字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D、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3、根据提示默写课文①《三峡》中写出三峡的山高峻的句子。
②《三峡》中写出三峡夏季江水迅疾的句子。
③《<论语>八则》中论述学与思的辨证关系的句子。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之至之市故时有物外之趣则以钳搏之其虫旧曾有之为方为秋田之害二虫尽为所吞项为之强以岁以大穰何不试之以足以丛草为林5、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者臣来我B、方北面而持其驾向着北方;面向北方C、将奚为北面为什么D、吾用多用处②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我欲之楚此非楚之路也③翻译句子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④这则寓言形成的成语叫做⑤写出它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6、阅读《地震》,完成下列各题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
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
苏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苏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1、学而之,不亦乎 ?( ? 十 ? ) (yu è) :通" 悦" ,愉快。
2、女知之乎 ?⋯⋯是知也。
( ? 十 ? ) 女:通 " 汝" ,你。
知:通 " 智" ,明。
3、扁望桓侯而走。
( 扁蔡桓公 )) :通 " 旋" ,回,掉。
4、在胃,火之所及也。
( ?扁蔡桓公? ) :通 " " 。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 ?狼? ) 止:通 " 只" 。
6、日之其所亡。
( ? 羊子妻? ) 亡:通 " 无" 。
7、河曲智叟亡以。
( ?愚公移山? ) 亡:通 " 无" 。
8、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 ?木 ? ) 帖:通 " " 。
火:通 " 伙" 。
9、无他,但手熟。
( ? 油翁? ) :通 " 耳" ,相当于 " 了 " 。
10、争渡,争渡,惊起一。
( ?如梦令?李清照 ) 争:通 "怎"。
11、路溪忽。
( ?西江月?辛弃疾 ) ,通 " " 。
才美不外⋯⋯ ( ? ? ) :通 " " 。
何眼前突兀此屋。
( ?茅屋秋所破歌? ) :通 " " 。
12、坐寂然,无敢者。
( ?口技? ) 坐:通 " 座" 。
13、日扳仲永于邑人。
( ? 仲永? ) 扳:通 " 攀" ,,引。
14、寒暑易,始一反焉。
( ?愚公移山? ) 反:通 " 返" 。
15、甚矣,汝之不惠。
( ?愚公移山? ) 惠:通 " 慧" ,明。
16、一厝逆,一厝雍南。
( ?愚公移山? ) 厝:通 " 措" ,放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初中16篇重点文言文复习苏教版初中16篇重点文言文复习题整编:伍自炳(一)论语十则(二)桃花源记(三)陋室铭(四)爱莲说(五)三峡(六)记承天寺夜游(七)马说(八)送东阳马生序(九)小石潭记(十)岳阳楼记(十一)醉翁亭记(十二)出师表(节选(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四)鱼我所欲也(十五)曹刿论战(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课文下面注释: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习:经常地复习。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诚,诚实。
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
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18、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文后练习: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附加练习1、阅读理解。
①选文中讲学习方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讲学习乐趣的句子是。
③讲学习态度的句子依次是④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依次是2、写出出自选文的六个成语,并任选其中三个造句或写话。
成语:造句或写话:__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
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案:1、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择善而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回答时应该要肯定这种说法。
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二)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课文下面注释:1、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2、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
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4、要():通“邀”,邀请。
1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7、具言:详细地说出。
18、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19、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20、及郡下:到了郡城。
21、诣():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3、遂:终于。
24、规:计划。
25、未果:没有实现。
26、寻:随即,不久。
27、问津: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文后练习:下面各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做解释。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不足为外人道也附加练习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答: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
3.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
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答案1. 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2.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 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三)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__________________;牡丹,_____ ____________;莲,_____________。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课文下面注释:1、选自《全唐文》。
陋室,简陋的屋子。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3、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
6、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7、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金经:指佛经。
10、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1、案牍():官府的公文。
12、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1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15、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16、蕃():多。
17、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18、染:沾染(污秽)。
19、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20、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1、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22、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23、焉:助词。
24、隐逸: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2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26、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7、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8、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29、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0、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文后练习: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
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孔子云:何陋之有?5、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附加练习1.本文开头用类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古人实例,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孔子的话回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蓄作结的句子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