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大纲版)解析版
2013高考全国2卷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特别详细
2013高考全国2卷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特别详细第一篇:2013高考全国2卷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特别详细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2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大纲卷)
2 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考点】古代中国监察制度【解析】监察制度创设的初衷是为防止地方叛乱,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立,往往是把若干邻近地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监察区,由中央定期派遣官员巡视,后来,这些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这说明了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是中央集权在起作用。
B项经济发展推动地方行政区域调整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与题干不吻合。
C项错在监察力度减弱,这与史实不吻合。
监察区不属于疆域领土问题。
【答案】A13.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考点】汉初治国理念【解析】材料中“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意思是说葬礼过于浓重,服丧过度的话,这都直接影响到百姓的生活,汉文帝认为“吾甚不取”,说明他反对这种奢靡的做法,崇尚的是节俭之风。
ABC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答案】C1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考点】北宋的改革与变法【解析】范仲淹认为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源在于吏治不整,因此,他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腐败的官僚制度。
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因此,他改革的重点在于增加财政收入。
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B15.《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
这反映了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考点】元明清时期的文学成就【解析】《窦娥冤》和《水浒传》都表达了底层百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也寄托了他们的期待与愿望,故选C。
2013全国卷高考文综试题及其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本试卷共16页。
如遇缺页、漏页、字迹不清等情况,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
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图5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6分)(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3)某课外活动小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8分)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益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6分)(2)读图6A,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它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8分)(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6分)(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4分)3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高考文综历史部分(带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12.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A.中书省 B.内阁C.军机处 D.礼部图513.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15.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
它赞美的是A.联邦体制 B.分权制衡原则C.共和制度 D.主权在民原则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28.(20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2013全国统一高考(广西卷)文综试题及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政治试题(适用省区:广西)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题4分 共44分图1示意某跨国公司的制造企业和研发中心在中国的分布。
读图1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多地投资建制造企业主要是为了A.扩大市场份额B.分散投资风险C. 建立营销网络D. 利用廉价原料2.该公司研发中心选址考虑的首要因素是A交通B人才C市场D资金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
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
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C降水集中于7、8月份D位于半干旱地区4.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A几乎没有降水B植被截留降水C降水大量下渗D人工拦截径流自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温州的一些瓜农到海南岛承包土地种植西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他们每年8月底到海南岛种西瓜次年五月中旬返回温州。
据此完成5—6题。
5.温州瓜农选择在海南岛种植西瓜是因为海南岛A西瓜品种优B种植成本低C种植利润高D市场需求大6.温州瓜农每年5—8月离开海南岛主要原因是此时间A温州正值农忙季节B海南岛不宜种植西瓜C瓜地休耕以恢复肥力D海南岛西瓜竞争力弱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
据此完成7—9题。
7.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C固体废弃物D泄漏的石油8.赤潮爆发的海域一般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9.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C中、低纬近海D高纬近海某种生物的种密度指单位面积该种生物的个体数量。
图2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种动物的种密度等值线图。
据此完成10—11题。
10.H、K、Q、R四地中该种动物的种密度可能相等的两地是AH、R BQ、R CQ、H DH、K11.该种动物的种密度与年均温的空间分布是正相关的地区是A.Q、R之间B.N、M之间C.S、R之间D.S、K之间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分析精品文档9页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分析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与2012年考题相比,在命题指导思想、试卷结构和分数设置上基本一致,围绕学科主干知识,以考查学科能力和历史素养立意,总体难度适中,试题的设置稳中有变,注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不回避热点,符合新课标和新课改精神,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教育观念的革新,对于今后的历史教学有很强的导向性。
具体分析如下:一、试题特点分析1、稳中有变,关注人文素养试题在结构形式、内容分布、阅读量、难易程度等方面基本保持稳定,客观题仍以政治史、经济史方向的内容为主,没有出现否定式选择题,史学常识和史学方法类题不再单独呈现,而是渗透到整个试题中,主观题突出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向内容的整合,以政治、经济为主。
主观必做题分为一道材料解析题(40题)和一道比较说明题(41题),第41题打破了近几年常规,是一道脱俗创新的新题型,避免了复习备考中出现的经验性、模式化问题,试题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和分布比较合理,必做题部分中国古代史30分,中国近代史23分,世界史32分,选做题部分15分,其中的四个选修模块内容,第45题、46题均为中国近现代史,第47题为世界史,48题为中国古代史,试题材料新颖,可读性强,设问指向明确,难度不大,容易做答。
2、重视基础知识,坚持能力立意试题围绕主干知识命题,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解读史学文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是否能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40题中要求“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分析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45题中要求“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46题中要求“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等,对能力的考查涵盖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考试大纲要求的四个层次目标。
【VIP专享】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部分及解析word版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部分及解析——优渡满分张世雄(适用地区:河南、山西、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云南、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客观题部分:24.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宁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灰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小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28.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29.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 力图拜托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 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及备考建议
・
试 题评 析 ・
领 域 划分
政 治 部 分 所 涉知 识点 分值
经 济 部 分 文 化 部 分 分 值 所涉 知识 点 分值 所 涉知 识点 分值 合 计 2 5 . 宋 明 理 学 的地 位 和 1 0 作 用 4
中 国
2 9 .中 国 现 代 化; 4 0 . ( 2 ) 】 洋 务 l 7 运 动
6 3 5
.
2 3
1 9 2 5
现 代 史 世 界 2 6 . 雅 典 民主 政 治 2
2
4
世 界 2 7 . 英 国光荣 革命 近 代 的 特 征 4
化, 学 生 对 此 也 应 该 比较 适 应 。
尽管 全 国 I卷 历 史试 题 的 阅读 量较 大 , 但 它 所考 查 的 知识 点 却是 相 当 有 限的 。 这 主要是 因为 它所 容纳 的题 目数量 是有 限的 , 必修 部分 只有 1 4 道 试
题, 4 道 选 修题 又 限选 l 道, 所 以对 每个 学 生 而 言 , 要做 的试 题 总共 只有 l 5 道, 因此整 张试 卷能 考查 的 知识点 并不 充分 。 2 0 1 3 年 高考 全 国 I卷历 史试 题
史 选修 部分 常规 主观题 组 。 其中, 历史 必修 部分 常规 主观题 组只有 第 4 0 题 一 道小 题 , S O L O题 组 也 只有 第 4 1 题 一 道小题 , 而历 史选 修部 分 常规 主观 题 组 由 四道 小题 构 成 , 题号为 4 5 —4 8 题。 这 与 往年 的试 卷构 成 相 比没 有 发 生 变
征
4
2 6 l 8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北京卷)解析版(1)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D.唐【答案】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与国家统一问题。
变七国为一国,行县制,是秦始皇兼并六国、推广郡县制度的结局。
故答案选B。
13.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图7 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答案】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都城的变迁。
西汉都长安(西安);北魏都平城(大同)、洛阳;北宋都东京(开封);南宋都临安(杭州),明太祖都应天(南京)。
结合地图知识,答案选C。
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答案】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和对外经济交流。
青花瓷是明代以来才有的产品;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于十七世纪。
故答案选C。
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B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
《春秋繁露》是汉代董仲舒的代表作,主要是吸收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的产物;《儒林外史》是明清时期的小说,不是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
故答案选B。
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答案】C本题考查文史素养。
A项错在雕版印刷术长期使用,直到今天;B项错在“普遍实行坊市制”;D项错在工农业发展失衡现象并没有改变。
故答案选C。
1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2013年高考试题——历史(全国卷大纲版)解析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解析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考查要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周代分封制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地方诸侯分权共同管理国家,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任命郡守县令代表皇帝管理地方;分封制下依靠宗法血缘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等级关系分明,郡县制下郡守县令都有皇帝直接任免,没有严格等级关系,都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
因此周代到秦国墓葬的变化反映的是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转向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变迁。
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大宗小宗的血缘关系,而非经济发展;B项表述错在混淆分封制下诸侯与周天子间分权体制;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
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考查要点:程朱理学。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理解程朱理学的内容与地位变化(在宋代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的史实。
在两宋时期统治者依然以传统孔孟之道作为统治思想,朱熹的理学(新儒学)被称为伪学,因为相对于孔孟之道,理学增添了许多新思想如“理为万物本源和三纲五常”,没有被两宋统治者接受直到明朝时期才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A项与此题无关,B项不是原因,明太祖删掉《孟子》中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的史实相矛盾,因此明代时期的官方思想的儒学已不再是原来的孔孟之道;D项中心学没有成为官方哲学。
2013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全国卷
2013年高考文综 (大纲卷)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1小题 每题4分 共44分29.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B】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0.“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郑板桥这首《画竹诗》形象地描述了他画竹从“冗繁”到“清瘦”、从忠实描摹到表现竹子独特精神的艺术升华过程。
这表明艺术创作【A】①是对对象的再现与创造相统一的过程②是把艺术观念转变为现实艺术作品的根本途径③具有与物质生产实践同样的规律与特点④是按照创作者的意图改造对象世界的观念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1.毛泽东说:“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
”这段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C】①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真实和可靠②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形成“好主意”的前提条件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④冥思苦索无助于“好办法”、“好主意”的产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2.18世纪的产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工业化历程。
许多国家通过工业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产生了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
有学者据此把工业化比喻为一把双刃剑。
从唯物辩证法看,工业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联系【D】①是客观的,因而与人无关②是必然的,不可改变③是具体的,因时因地而异④是变化的,因势而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3.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于2012年3月25日选举出第四任行政长官。
2013年山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
中央集权 B。
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解析】考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周代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与君权神授无关,排除D项。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王城”东西南北井然有序。
答案:B《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与本题关系:没有关系。
10。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解析】考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本题考查重农抑商。
商人不得购买土地(“名田"),是为了防止商人兼并土地,保护小农;违反禁令者,没收田地与财物。
A项符合史实,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材料体现对商人购买土地进行处罚,并不是加强商人户籍管理,排除C;B项也与材料含义无关。
答案:D《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与本题关系:《四种版本合一教程必修1+2》第135页有关于重农抑商的详细介绍及评价,内容涉及正选项。
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国家行政权早在秦朝已转移到君主手中,排除B;元朝宰相权力相权反弹,排除C;自从秦代开创中央集权制以来,世卿世禄制已被打破,排除D。
答案:A《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与本题关系:《四种版本合一必修1+2》第17页,有如下文字:中央权力愈来愈大,地方权力愈来愈小.第18页:“元朝:一省二院,相权反弹.(忽必烈改制)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归入中书省.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威胁皇权.”可帮助考生解答本题.12。
201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ⅠⅠ卷及答案
2 013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合历史试题解析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解析】考点:史论。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记述内容不一”,“常遇人传颂黄帝事迹”,“择其言尤雅者”。
A项与题干“记述不一甚至荒诞”矛盾;史著作历史文献记录没有要求说“一定”(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排除项;历史文本记录具有主观性,排除D项。
答案:B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B流民问题严重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考点:中国古代农业。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宋代“不抑兼并”,即放任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严重,必然导致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减少。
(土地是一定的,集中在地主手中的多,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就少。
小题,呵呵!)B项中的流民问题严重,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不过,该项推测也属合)。
A、与材料及史实不符,项公然与题干冲突。
答案:D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北货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悉盐铁粗重之类,南北互通有无。
B、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且与史实不符。
材料可以体现岭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但仅从南北运输量,无法直接体现南北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排除A项。
2013年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 试卷及解析(新课标ⅱ)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4分)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3.(4分)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4.(4分)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1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5.(4分)“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6.(4分)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7.(4分)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富强资料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解析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考查要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周代分封制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地方诸侯分权共同管理国家,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任命郡守县令代表皇帝管理地方;分封制下依靠宗法血缘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等级关系分明,郡县制下郡守县令都有皇帝直接任免,没有严格等级关系,都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
因此周代到秦国墓葬的变化反映的是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转向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变迁。
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大宗小宗的血缘关系,而非经济发展;B项表述错在混淆分封制下诸侯与周天子间分权体制;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
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考查要点:程朱理学。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理解程朱理学的内容与地位变化(在宋代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的史实。
在两宋时期统治者依然以传统孔孟之道作为统治思想,朱熹的理学(新儒学)被称为伪学,因为相对于孔孟之道,理学增添了许多新思想如“理为万物本源和三纲五常”,没有被两宋统治者接受直到明朝时期才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A项与此题无关,B项不是原因,明太祖删掉《孟子》中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的史实相矛盾,因此明代时期的官方思想的儒学已不再是原来的孔孟之道;D项中心学没有成为官方哲学。
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
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C.频繁改革的结果 C.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答案】A【解析】考查要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解答此题关键在理解雅典民主是雅典公民的民主和公民必备的参政素质就是要有很强演讲能力。
B、C、D项不能说明政治领袖与演说家之间联系的原因。
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答案】D【解析】考查要点:光荣革命。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光荣革命实质(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旧贵族之间妥协,最终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
因为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新贵族与信仰英国国教的旧贵族联合发动的宫廷政变,既延续世袭君主制的传统又使资产阶级得到国家政权。
A、C 项表述错误,B项世袭男性优先在光荣革命后又有表现。
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B.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答案】A【解析】考查要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日心说。
根据题干“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的意思结合哥白尼日心说提出的意义来解答。
中世纪科学发展受到基督教教会的控制,日心说的提出推翻教会在科学方面的权威观点地心说,使科学开始摆脱教会神学的控制而独立发展。
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的科学成就都是在日心说开始突破教会神学束缚的影响下得以发展,因此答案为A项。
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D.太平洋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考查要点:晚清近代化的发展。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理解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经济方面工业化、政治方面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理性化、科学化,由此排除C、D项,A项中的“新政”实际上是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继续,但缺乏政治现代化方面表现。
因此答案为A,反映中国近代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工业化的开始----政治民主化的尝试---民主政治的建立。
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答案】B【解析】考查要点: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依据题干材料“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可以判断此时中共把革命的重心放在城市,依靠无产阶级在城市的革命引领农民暴动来取得全国革命胜利,因此选B项。
A、C、D项与题干材料表述意思不符。
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有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幕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D.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答案】D【解析】考查要点: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与新政。
解答此题关键是搞清楚胡佛总统应对危机的举措的实质---坚持自由放任前提下的有限干预和新政内容。
A项不是胡佛总统的措施,B 项是胡佛总统的措施,但后来新政中罗斯福并未借鉴这种做法,C项不是“干预”而是自由放任,D项是属于干预但力度小,得到政府贷款的只是一些大银行,修建的公共工程较少,故属于“有限干预”,后来新政中受到政府接济的银行与修建的公共工程增多,故答案为D项。
32. 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
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
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 屡遭战争重创B. 社会制度相同C. 发展水平相似D. 历史上关系紧密【答案】A【解析】考查要点:西欧的联合。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分析欧共体成立的背景。
在二战后西欧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联系日益紧密,西欧国家加强经济联合的要求产生,但影响西欧经济联合的首要因素是历史上的多次战争导致宿怨较深尤其是法德两国,因此法国首倡舒曼计划意图在于以经济合作化解政治矛盾与宿怨,实现地区永久和平以有利于经济发展,故直接原因为A屡遭战争重创的影响。
B项只有一个有利条件,C项表述错误,西欧六国中法德发展水平要高于其他几国,D项表述与历史不符。
33.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答案】D【解析】考查要点:斯大林模式。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952年苏联农业产量的增加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并非解决斯大林体制下农业发展长期滞后的问题,故A 项错误;工业化在1937年已实现,B项错误;对农业的改革是从赫鲁晓夫开始,在1953年后,故C项不正确;马林科夫以1952年农业产量增加来说斯大林体制下农业发展长期滞后的问题已经解决,说明马林科夫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答案为D。
34.图6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
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A.③②④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答案】C【解析】考查要点:德国疆域变化。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了解德国的分裂与统一与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的史实。
图①中的奥匈帝国建立与1876年。
解体于一战后,图②相对图③波兰的版图扩大是在二战后。
图③中德国版图包括了奥地利,是在1938年以后,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图④中东普鲁士地区的存在是在一战后,战胜国对德国领土重新划分形成。
故答案为C.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B【解析】考查要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比较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A项中“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错误,B项正确,中国的改革是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要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形成的高度集中管理经济的做法,注意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与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经济,因此都面临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C项错误,“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期间不存在,而是众多小农生产。
D项中工业化在苏联开始于1925年以后不是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文》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
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有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