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计量基础(3)测量结果与测量准确度

合集下载

刘小明-中级质量工程师课程大纲

刘小明-中级质量工程师课程大纲
◆掌握抽样检验之基本概念,技术标准型抽样检验,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及GB/T2828.1的使用,孤立批计数抽样检验及GB/T2828.2的使用,其他抽样检验方法和抽样检验的实施。
◆熟悉和掌握统计过程控制概述、控制图的基本原理、分析用控制图与控制用控制图、常规控制图的做法及其应用、过程能力与过程能力指数、过程控制的实施六方面内容。
习题讲解
第二章常用统计技术
第一节方差分析
一、几个概念
二、单因子方差分析
三、重复数不等的情况
第二节回归分析
一、散布图
二、相关系数
三、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四、可化为一元线性回归的曲线回归
第三节试验设计
一、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正交表
二、无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三、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习题讲解
习题讲解
第五章计量基础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计量的内容、分类和特点
二、计量的法律法规
三、剂量的溯源、校准和检定
第二节计量单位
一、概述
二、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
三、法定计量单位的基本使用方法
第三节测量仪器
一、概述
二、测量仪器的计量特性
三、测量仪器的选用原则
第四节测量结果与测量准确度
一、测量结果、测量误差及测量结果的修正
六、维修性设计
第三节可靠性试验
一、环境应力筛选试验
二、可靠性增长试验
三、加速寿命试验
四、可靠性测定试验
五、可靠性鉴定试验
六、可靠性验收试验
第四节可信性管理
一、可信性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管理的基本职能、对象和方法
三、建立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FRACAS)

计量基础知识讲座 第三部分 量值传递、精密度、正确度、精确度相关概念

计量基础知识讲座  第三部分  量值传递、精密度、正确度、精确度相关概念

(二)、计量器具 计量器具是指能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值的装置、 仪器仪表、量具和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 单独地或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 计量器 具一般可分为实物量具、计量仪器[仪表] 、计量装置以及用 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按其在检定系统中的位置可分为计 量基准、计量标准、工作计量器具。(通用计量术语)计量 器具是指能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测对象量值的装置、仪器仪 表、量具和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包括计量基准、计量 标准、工作计量器具。(计量法)
谢谢!
通常所说的测量精度或计量器具的精度,一般即指精确度(准 确度),而并非精密度。也就是说,实际上“精度”已成为“精确度 ”(准确度)的习惯上的简称。至于精度是精密度的简称的主张,若 仅针对精密度而言,是可以的;但若全面考虑,即针对精密度、正 确度和精确度三者而言,则不如是精确度的简称或者本意即指精确 度更为合适。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对计量结果的评价,多系综合 性的,只有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才对精密度和正确度单独考虑。那么 ,为何不去简化(如果说是“简化”的话)一个常用术语,而偏要 去简化一个不常用的术语呢!再说,就大多数计量领域和计量工作 者来说,已经习惯于“精度”来表示“精确度”或准确度了,何不 顺其自然呢? 顺便说一下,本书中所用的“精度”,系指“精确度”(准确 度),即精密度和正确度的综合概念。
四、中国的量值传递体系 (一)、计量基准、标准的作用及法律地位 计量基准一般分为国家计量基准(主基准)、副计量基准和工作计量 基准。 国家计量基准 简称国家基准,是在特定计量领域内复现和保存计量单位并具有最高 计量学特性,经国家鉴定、批准作为一全国量值最高依据的计量器具。 副计量基准 简称副基准,是通过与国家基准比对或校准来确定其量值,并经国家 鉴定、批准的计量器具。 工作计量基准 简称工作基准,是通过与国家基准或副基准比对或校准,用以检定计 量标准的计量器具。

计量基础

计量基础

3.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三、测量仪器
4.测量仪器的选用原则 ① 技术性-最大允许误差(1/3-1 /5)、测量范围、灵敏度、 稳定性等;

经济性-成本。包括基本成本、安装成本、维护成本;
四、测量结果
• • • • 测量准确度; 测量精密度; 测量重复性; 测量再现性;
四、测量结果
1, 测量准确度: 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准确性-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 一致性-是指在统一计量单位的基础上,无论在何时何地采用何 种方法,使用任何计量器具,以及由何人测量,只要符合有关的 要求,测量结果应在给定的区间内一致。 溯源性-是指任何一个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都能通过一条 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与测量基准联系起来的特 性。 法制性-是指计量必需的法制保障方面的特性。
五、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
1, 测量误差: 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所得的差称为测量误差,简称 误差。 2, 测量结果修正: 对系统误差进行修正后的测量结果,称为已修正结果。用 代数方法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加,以补偿其系统误差的值,称 为修正值。 3, 测量不确定度: 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 参数,称为测量不确定度。
计量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根据其作用与地位,计量可分为:
科学计量——基础性、探索性、先行性; 工程计量——应用性,各种工程、工业、企业中的实用计量; 法制计量——公益性,是保证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 生、环境监测、资源控制、社会管理等有关的测量工作。
一、基本概念
3.

计量的特点:
2, 测量精密度: 是指在规定条件下获得的各个独立观测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质量工程师考试理论与事务第五章计量基础考试要点

质量工程师考试理论与事务第五章计量基础考试要点

计量基础△zhangwu √shuxi \liaojie Pxxxyema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内容、分类和特点△1。

计量定义:从广义上说,计量是对“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确认的过程.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从狭义上说,计量是与测量结果致信度有关的、与测量不确定度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规范化的测量。

\2。

计量内容包括6个方面:计量单位与单位制;计量器具(或测量仪器)、测量仪器、实现复现计量单位的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与计量器具;量值传递与溯源,包括检定、校准、测试、检验、检测;物理常量、材料与物质特性的测定;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与测量理论及其方法;计量管理,包括计量保证与计量监督等。

√计量的分类:科学计量工程计量法制计量;分别代表基础性、应用性和公益性三个方面。

√计量的特点: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法制性。

二、计量的法律和法规\ 1。

构成:1986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基本内容:计量立法宗旨、调整范围、计量单位制、计量器具管理、计量监督、计量授权、计量认证、计量纠纷的处理、计量法律责任等。

√3.《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目的:保证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

√4.《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对象: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

.。

P205(不包括家庭自用、教学示范用)三、量值的溯源、校准和检定√1。

溯源定义: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国家计量基准或国际计量基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2.校准和检定△1。

定义:数值*测量单位(计量单位)表示被测量的量值,因此所谓的计量单位,是指为定量表示同种量的大小而约定的定义和采用的特定量。

为给定量值按给定规则确定的一组基本单位导出单位,称为计量单位制。

包括国际单位、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与国际单位相同地位)、非国际单位(国家未选定)\ 2.构成:SI基本单位7个;包括SI辅助单位在内的导出单位21个;SI基本单位和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组合形式单位;SI倍数单位20个;国家选定的非SI单位16个;以上组合形式单位; △3。

第五章计量基础

第五章计量基础

[角]分

],’(1/60)‘‘(x/10 800)rad
体积 质量 旋转速度 长度 速度 能 级差
[角]秒
升 吨 /原子质量单位 转每分 海里 节 电子伏 分贝
“ L, (1) t/u r/mln n mile kn eV dB
1”=(1/60),=(n/648 000)rad
11。:1dma:10—3m3
用SI基本单位和SI导 出单位表示
lrad=lm/m=1 1sr=lm2/m2:1
lHz=1s—' 1N=lkg·m/s2 1Pa=1N/m2 1J=lN·m lW=1J/s
lC=1A·s 1V=lW/A IF=1C/V ltl=1V/A
1S=ln—1
1Wb=1V·s 1T=lWb/m2 1H=Wb/A 1℃;lK
• (6)由以上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单位。
二、计量单位
• (二)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 • 2.掌握SI基本单位
量的名称
单位名称
长度 质量 时间 电流 热力学温度 物质的量 发光强度
米千克(公斤) 秒Fra bibliotek安[培] 开[尔文] 摩[尔] 坎[德拉]
单位符号
m ks s A K m01 cd
注:1.圆括号中的名称,是它前面的名称的同义词。 2.无方括号的量的名称与单位名称均为全称.方括号中的字,在不致引起混淆 、误解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去掉方括号中 的宇即为其名称的简称. 3.本表中使用的符号,除特殊指明外,均指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规定符号和国 际符号。 4.在日常生活和贸易中,质量习惯称为重量。
一、基本概念
• (一)计量的内容、分类和特点 • 3.熟悉计量的分类和特点 • 2)计量的特点 • (1)准确性(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

测量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测量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测量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测量学是一门研究测量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下是测量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总结:
1. 测量的定义:测量是通过比较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未知量的过程。

2. 测量的目的:测量的目的是获取准确、可靠、可重复的数据,以便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

3. 测量的基本要素:测量包括被测量对象、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三个基本要素。

4. 测量的误差:测量中存在着各种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
是由于测量仪器或方法的固有缺陷引起的,而随机误差是由于环境因素和人为
因素引起的。

5. 测量的精度和准确度:精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准确度
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6. 测量的单位:测量结果需要使用适当的单位来表示,例如长度可以用米、厘
米或英寸等单位。

7. 常见的测量方法:常见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比较测量等。

8. 测量数据的处理:在测量中,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
整理、筛选、统计和图表展示等。

9. 测量的不确定度: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测量结果通常伴随着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是对测量结果的范围或可信度的度量。

10. 校准和验证:测量仪器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和验证,以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

这些是测量学的基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有更具体的问题,
可以继续提问。

计量基础知识教案

计量基础知识教案

计量基础知识教案
章节一:计量基础概述
计量是指通过测量、检验、校准等手段,确定物理量的大小、形状、位置、质量等特征的过程。

计量基础是计量学的基础,是计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章节二: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是计量的基础,是计量学的核心内容。

国际单位制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计量单位体系,包括7个基本单位和多个衍生单位。

基本单位包括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和坎德拉。

章节三: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测量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随机误差是指多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

章节四: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的范围,是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指
标。

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需要考虑到测量误差、仪器精度、环境条件等因素。

章节五:测量标准
测量标准是指用于确定物理量大小、形状、位置、质量等特征的基准或规范。

测量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因素。

章节六:计量认证
计量认证是指通过对计量单位、测量标准、测量设备、测量方法等进行检验、评定、认证等手段,保证计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计量认证对于保障产品质量、促进贸易交流、提高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计量基础知识是计量学的基础,包括计量单位、测量误差、测量不确定度、测量标准和计量认证等内容。

了解计量基础知识对于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计量人员培训内容(计量基础篇)

计量人员培训内容(计量基础篇)

计量人员培训内容(计量基础篇)一、计量室的职能1、为生产检测配置并满足生产工艺检测要求的检测器具;2、对生产检测器具的可靠性实行有效的监控和维护;3、为生产及辅助生产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服务;4、负责公司量值的溯源和传递;5、提供涉及计量和检测的各种服务并做好计量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计量室文件管理架构三、计量的内容、分类和特点(计量室人员的工作内容)Ⅰ、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工作内容通常可概括为以下六方面:1、切实执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与单位制;2、做好计量器具(或测量仪器)的管理工作,包括实现或复现计量单位的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与工作计量器具;3、量值传递与溯源,包括检定、校准、测试、检验与检测;4、物理常量、材料与物质特性的测定;5、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与测量理论及其方法;6、计量管理,包括计量保证与计量监督等。

Ⅱ、计量的分类1、科学计量--代表计量的基础性;是指基础性、探索性、先行性的计量科学研究。

2、工程计量(工业计量)--代表计量的应用性;是指各种工程、工业、企业中的实用计量。

3、法制计量--代表计量的公益性;是指由政府或授权机构根据法制、技术和行政的需要进行强制管理的一种社会公用事业。

其目的主要是保证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资源控制、社会管理等有关测量工作的公正和可靠性。

Ⅲ、计量的特点1、计量的特点可归纳为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及法制性四个方面。

准确性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是在一定的测量不确定或误差极限或允许误差范围内,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一致性是指在统一计量单位的基础上,测量结果应是可重复、可再现(复现)、可比较的。

溯源性是指任何一个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与测量基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法制性是指计量必须的法制保障方面的特性。

2、计量不同于一般的测量。

测量是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一般不具备也不必完全具备上述特点。

计量知识培训

计量知识培训

第二章 十大计量
1. 几何(长度)计量:游标卡尺(带表、数显) 千分尺、千分表、百分表、水平仪、投影仪等 2. 光学计量:分光光度计、白度计等;投影仪是利用光的 传播规律和成像原理,它不是光学计量范围。 3.电离辐射计量:主要用于科研、生产、国防、医疗卫生、 环境监测等方面。例如:X光、B超。 4.力学计量:力学计量包括质量、容量、密度、重力加速度、 硬度以及振动与冲击等计量测试. 5. 声学计量:研究物质中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和影响 的科学。例如声级计。
9.量程---标称范围上限值和下限值之差的模. 10.示值误差---指测量仪器的误差,是测量仪器示值与对应输 入的真值(约定真值)之差. 11.量值传递---通过对计量器具的检定和校准,将国家基准所 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通过各等级计量标准传递到工作计量 器具,以保证对被测对象量值的准确一致. 12.量值溯源---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 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国家 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13.测量误差来源---器具误差,环境误差,人员误差,方法误差. 14.在国际单位制中规定了七个基本单位:---长度(m),质量(kg), 时间(s),电流(A),热力学温度(K),物质的量(mol),发光强度(cd).
例:有一标称范围为0~300V,在示值为100V处,其实际值为 100.50V,则该电压表示值100V处的相对误差为 Δr=(100.00-100.50)/100=-0.5% (3)引用误差---计量器具的绝对误差与其特定值(XN)之比. r=Δ/ XN 引用误差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特定值---一般称为引用值,它可以是计量器具的量程或标称范 围的最高值(或上限值) 例:某台标称范围为0~150V的电压表,当其示值为100.0V时,测 得电压的实际值为99.4V,则该电压表在示值为100.0V处引 用误差为: r=Δ/ XN =(100.0-99.4)/150=+0.004=+0.4% 而100.0V处相对误差为 r=Δ/ X0=(100.0-99.4)/99.4=+0.006=+0.6%

计量基础知识

计量基础知识

计量基础知识计量基础知识计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柱,它是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和定量化的方法体系。

计量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事物的大小、数量和特征,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

一、计量单位对于某一物理量,计量单位是表示该量大小的标准量。

计量单位的选择应满足以下原则:唯一性、普遍性、稳定性、精确性等。

国际单位制是现代的计量单位体系,它包括一系列已经确定的标准单位,如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等。

与国际单位制相关的其他系统包括公制、英制、美制、厘米-克-秒制等。

二、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测量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指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误差,导致连续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系统误差通常由于人员操作不当、仪器设计或校准不准确、环境因素或测试样本的变化等原因造成。

随机误差是指由于各种随机原因导致的测量结果的不稳定性。

随机误差通常由于仪器精度有限、条件不稳定、测试样本的不同或操作者的技术不同等原因造成。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测量精度、改进测量仪器、规范测量条件等方式来减少误差。

三、测量精度和分辨率测量精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异程度,它可以通过比较多次测量的结果与真值的差异来确定。

测量精度越高,测量误差越小,越能准确地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

分辨率是指测量仪器的最小量度,也就是最小可测量的差异,常用单位为数字化的比特(bit)或字节(byte)。

分辨率越高,表示可测量的精度越高,结果将更加准确。

四、误差处理误差处理是一种通过各种数学方法来处理数据,减少误差,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

误差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加减法、乘除法、半差法、三分压降法等。

其中,半差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可以减小误差并提高测量精度。

误差处理还包括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

数据处理是指对原始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整理,包括数据清洗、修正和转换等。

数据分析是指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组、分类、描述和统计,以推断或检验某种假设或理论。

第五章 计量基础

第五章 计量基础

单位符号 min h d ° ′ 〃 L(l) t u r/min nmile kn eV dB tex hm2
平面角
体积 质量
旋转速度 长度 速度 能 级差 线密度 面积
国家标准GB3100 -93和GB3101-93对SI单位的使用进行 了规定. 书写单位和词头符号的注意事项 : 1,单位和词头的符号,不论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一律 用正体,不带省略点,且无复数形式 . 2,单位符号的字母一般为小写,但如果单位名称来源人 名时,单位符号的第一个字母为大写. 3,词头符号的字母,当所表示的因数在106以上时为大 写,其余均为小写. 4,一个单位符号不德分开,要成为一个整体. 5,词头和单位之间不留间隔,不加表示相乘的任何符号, 又不加圆括号. 6,相除形式的组合单位,在用斜线表示相除时,单位符 号的分子和分母应与斜线处于同一行内,而不宜分子 高于分母.当分母中包括两个以上单位时,整个分母 一般应加圆括号,而不能使斜线多于一条. 7,单位与词头的符号按名称或简称读音.
SI基本单位:
量的名称 长度 质量 时间 电流 热力学温度 物质的量 发光强度 单位名称 米 千克(公斤) 秒 安(培) 开(尔文) 摩(尔) 坎(德拉) 单位符号 m kg s A K mol cd
SI导出单位由包括SI 辅助单位在内的具有专门 名称的SI导出单位(21个)和组合形式的SI导 出单位. SI 辅助单位是弧度(rad ) 和球面度 (sr ). 有些SI导出单位,在用SI基本单位表示时,比较 繁琐,不便使用,为了简化单位的表达式,经 国际计量大会讨论通过,给它以专门的名称. 例如:力的单位用N代替kgm/s2.
计量单位的大纲要求
(一)掌握法定计量单位的定义 (二)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 1,了解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 2,掌握SI基本单位 3,熟悉SI导出单位和SI单位的倍数单位 4,了解可与SI单位并用的非SI单位 (三 )掌握法定计量单位的基本使用方法

计量专业技术总结

计量专业技术总结

计量专业技术一、计量系统基础知识计量是指对物理量进行度量的过程,它涉及到数量的关系和一些基本的概念。

计量系统基础知识是计量专业的基础,内容包括:1.物理量、单位和数量值•物理量是指可以通过测量获得数值的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共有七个基本量:长度、质量、时间、电流、温度、物质量和光强度。

•单位是指用来表示物理量大小的标准量,可以分为国际单位和非国际单位,例如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为米(m)、质量单位为千克(kg)等。

•数量值是指用单位来度量物理量大小的数值,通常采用科学计数法来表示。

2.计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计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测量不确定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程度,涉及到多种因素,如测量器具的精度、环境条件等。

二、计量器具使用和维护计量器具是计量的工具,其使用和维护对于保证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在使用和维护计量器具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计量器具的使用•确认计量器具的性能和精度是否符合测量要求,选择正确的计量器具。

•在测量之前,对计量器具进行检验和校准,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使用计量器具时,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2.计量器具的维护•定期对计量器具进行维护和保养,例如清洗、检修、校准等。

•储存计量器具时,避免受潮、震动和温度变化等影响。

•计量器具出现故障时,应及时维修和更换。

三、计量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数据处理和分析是指对采集到的计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评估,以获得准确的计量结果。

在进行计量数据处理和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数据质量的评估•对采集到的计量数据进行评估,判断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根据数据质量的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

2.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例如平均值、标准差、方差等。

•在使用数据处理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分析,避免出现误差和偏差。

3.数据分析和评估•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以获得准确的计量结果。

[所有分类]五、计量基础_OK

[所有分类]五、计量基础_OK

习题: 校准的主要目的是( A.B.C.D )
A.确定示值误差
B.调整测量仪器或对其示值进行修正
C.实现溯源性
D.给标尺赋值或给参考物质特性赋值
E.判断测量仪器的计量特性与给定技术要求的符合性
21
习题: 对于非强制性检定的测量仪器,( A )正成为实现单位统
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主要手段
A.校准
B.周期检定 C.非周期检定 D.定点检定
22
习题:查明和确认测量仪器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称为( C )
A.计量
B.测量
C.检定
D.校准
习题:按照我国规定,( A.B.C )属于强制检定的管理范围 A.社会公用测量标准 B.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并列入国家强 检目录的测量仪器 C.企业、事业单位最高测量标准 D.用于企业内部结算的测量仪器
13
2、校准的主要目的 1)确定示值误差,有时也可确定其是否在预期的允差范围之内 ; 2)得出标称值偏差报告值,并调整测量仪器或对其示值加以修正; 3)给标尺标记赋值或确定其他特性值,或给参考物质的特性赋值; 4)实现溯源性。 校准的依据是校准规范或校准方法。 校准的结果可记录在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中,也可用校准因数或校 准曲线等形式表示。
溯源性 法制性
溯源性是指任何一个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都能通过 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与测量基准联系起 来的特性。溯源性是准确性和一致性的技术保证。
法制性是指计量必需的法制保障方面的特性。由于计量涉 及社会的各个领域,量值的准确可靠不仅依赖于科学技术计量又称工业计量,它代表的计量的( C )方面。 A.基础性 B.探索性 C.应用性 D.公益性
习题:以下是计量的特点的有( A.C.D)。 A.准确性 B.统一性 C.溯源性

计量学技术基础考试重点

计量学技术基础考试重点

计量学技术基础考试内容:第一章1. 测量:根据计量检定规范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的规定,测量的定义为: 测量:以确定量值为目的一组操作。

(1)要选择相应的测量原理和方法、标准和仪器等; (2)进行一组操作; (3)获得被测量的量值。

要注意测量与计量在概念上的区别。

2. 计量学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定义 计量学(metrology ):关于测量的科学。

计量学涵盖有关测量的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主要任务:逐步将不可测量的量转化为可测量的量,从而达到改善和控制该量的目的,起到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作用。

3. 计量与测量的区别与联系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 、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这种“活动”包括测量操作活动以及其他科技活动,如法制活动、管理活动等。

测量是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一般不具备、也不必具备计量的技术特性。

从技术层面上说,计量属于测量的范畴,是测量的特定形式。

但计量又严于一般的测量,是与测量结果置信度有关的、与不确定度联系在一起的规范化测量。

计量更侧重于法律性和行政性,有其重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4. 计量学的分类当前国际上趋向于把计量学分为科学计量、工程计量和法制计量三类,分别概括计量学的基础、应用和社会事业三方面的内容。

1875年,“米制公约”的签订促进了各国计量制度走向统一,称为现代计量学创立的标志。

第二章1. 单位米的发展过程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选用英国制成的30支铂铱合金米尺中的No.6作为国际米原器,即米的实物基准。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将米的定义改为“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5能级之间跃迁时,在真空中辐射波长的1650763.73倍”,成为最先量子化的国际单位。

1983年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再次把米的定义修改为“一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 时间间隔内所经路径的长度”。

计量基础必学知识点

计量基础必学知识点

计量基础必学知识点计量基础是指在研究或实验中进行测量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计量基础知识点:1. 单位与量纲:物理量具有大小和单位两个基本特征。

单位是表示物理量大小的标准,量纲是指物理量的类型。

2. 测量误差:测量过程中存在着各种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随机误差是指重复测量同一物理量时结果的变异。

3. 测量准确度与精度:准确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度是指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或一致性。

4. 数值分析:在实验中,常常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数值分析,包括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等。

5. 误差分析:对测量误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误差来源。

常用的误差分析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

6. 有效数字:有效数字指表示测量结果中具有意义的数字。

有效数字的确定涉及到测量仪器的精度和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

7. 定量关系:很多物理现象可以通过数学关系来描述,可以使用函数关系、线性关系等来建立定量关系。

8. 测量仪器:各种测量仪器都有其特定的工作原理和测量范围,了解仪器的特性和操作方法对正确进行测量是非常重要的。

9. 测量方法:不同的物理量需要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例如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比较测量等。

10. 实验设计:在进行实验时,需要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包括确定测量的目的、选择测量指标和确定实验步骤等。

这些是计量基础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进行实验测量,并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计量学基础教学第5章

计量学基础教学第5章
3
第一节 概述
二、 量值传递及溯源的必要性
1、任何计量器具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误差,如 果没有国家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及进行量值传递 或溯源,计量工作将无法进行。
2、对于新制的、修理后的和使用中的计量器 具,必须用适当等级的计量标准来确认其示值和 其他计量性能。
4
第一节 概述
三、 量值传递、溯源及保证量值准确一致的基础
四、 用计量保证方案(MAP)进行传递或溯 源 MAP是一种测量过程的品质保证方案,
它使参加MAP活动的计量技术机构的量值能 更好地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
MAP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参加的计量 技术机构的校准质量进行控制,定量地确定 校准的总不确定度,使总不确定度小到足以 满足用户的要求的程度。
16
1、实施MAP的一般步骤
器具
23
第三节 计量检定
二、 检定方法
整体检定法的优点是:简便、可靠,并能求 得修正值。
整体检定法的缺点是:当受检计量器具不合 格时,难以确定误差由计量器具的哪一部分或 哪几部分所引起的。
24
第三节 计量检定
二、 检定方法
2、单元检定法 步骤如下: 1)分析影响受检计量器具准确度的各项因素 2)分别测量各项因素造成的误差 3)列出各分项误差对总误差的关系式 4)综合总误差或总不确定度,判断是否合格
1、科学基础:计量学理论、计量单位制等; 2、技术基础:计量器具的检定体系等; 3、法律基础:计量法及有关法规体系等;
4、组织基础:国家计量部门及其计量研究 机构等。
5
第一节 概述
四、 量值传递及溯源体系
国家计量基准 计量标准
工作计量器具
(a)
(b)
量值传递或溯源体系的形式 : (a)三角形 (b)树枝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测量结果第四节测量结果第4节大纲要求掌握重点难点(说明:以下讲义用★重点掌握☆重点熟悉※重点了解:难点▲标识)(一)测量结果、测量误差及测量结果的修正★1、测量误差的概念☆2、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概念※3、测量结果修正的方法(二)测量准确度★1、测量准确度、正确度和精密度的概念及其表示★2、测量重复性和再现性的概念及其表示※3、测量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区别一、测量结果、测量误差及测量结果的修正讲义内容:一、测量结果、测量误差及测量结果的修正(一)测量结果测量结果是按规定的测量程序所获得的量值。

测量结果可以是观测值本身,也可以是根据几个观测值通过计算的结果。

例如一组观测值的平均数、中位数等。

测量结果可以要求按适用的标准进行修正,如气体体积按标准温度和压力进行的修正。

(二)测量误差(二)测量误差测量结果与真值的差称为测量误差,简称误差。

测量结果是人们对被测量的认识结果,测量结果不仅与量的本身有关,而且与测量方法、测量程序、测量环境与条件密切相关。

而被测量的真值是与被测量的定义一致的某个值,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

它只有通过完善或完美无缺的测量才能得到。

测量真值本质上是不能确定的,是无法确切获得的。

因此在实际使用时需要用约定真值,或接受参照值来代替。

约定真值是对于给定目的,赋予一个量的可用于替代其真值的值。

由于约定真值和真值充分接近,可以认为约定真值和真值的差可以忽略。

例如可以将通过校准或检定得出的特定量的值,或由更高准确度等级的测量仪器测得或由多次反复测量的结果所确定的值作为约定真值。

接受参照值则是用作接受参照值则是用作比较的经协商同意的标准值,它可是基于科学原理的理论值或确定值,或基于一些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试验工作的指定值或认证值。

也可基于科学或工程组织赞助下合作试验工作中的同意值或认证值。

测量误差往往是由若干个分量组成的,这些分量按其特性通常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大类。

所以测量误差是各个分量的代数和。

即:误差=测量结果-真值=(测量结果-总体均值)+(总体均值-真值)=随机误差+系统误差测量结果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平均值之差,称为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来源于影响量的变化随机误差来源于影响量的变化,是不可预知的或随机的,它会引起被测量重复观测值的变化,称之为“随机效应”。

正是随机效应导致了重复观测中的分散性。

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称为系统误差。

由于只能进行有限次数的重复测量,真值也是只能用约定真值代替,因此可能确定的系统误差只是其估计值,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度。

系统误差也来源于影响量,若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若已识别,则可定量表述,称之为“系统效应”。

若该效应的大小是显著的,则可通过估计的修正值予以补偿。

系统误差是测量误差中量值(包括大小和符号)确定的部分,其效应可以通过修正来消除。

而随机误差则应视作随机变量,大小和符号不确定,其效应不能通过修正来消除。

特别注意,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本身既可能为正的,也可能为负的,即上述“测量误差是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之和”指的是“代数和”。

(三)测量结果修正(三)测量结果修正对系统差尚未进行修正时的测量结果,称为未修正结果。

当由测量仪器获得的只是单个示值时,该示值通常是未修正结果;而当获得几个示值时,未修正结果通常由这几个示值的算术平均值求得。

例如:用某量规测量一个圆柱直径例如:用某量规测量一个圆柱直径,单次观测所得的示值为14.7mm,则该测得值是未修正结果。

如果重复进行10次测量,所得的示值分别为14.9、14.6、14.8、14.6、14.9、14.7、14.7、14.8、14.9、14.8mm,则该测量列的未修正结果为其算术平均值,即(14.9+14.6+…+14.8)/10=14.77≈14.8mm。

对系统误差进行修正后的测量结果,称为已修正结果。

用代数方法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加,以补偿其系统误差的值,称为修正值。

例:在上述例子中,若所用的量规经过检定,其修正值为-0.1mm,则单次测量的已修正结果为(14.7-0.1)mm=14.6mm;而10次测量的已修正结果为(14.8-0.1)mm=14.7mm。

需要强调的是系统误差虽可以用适当的修正值来估计并予以补偿,但这种补偿也是不完全的,也即修正值本身也含有不确定度。

所以修正值只能对系统误差进行有限程度的补偿,不能完全消除。

[例题]测量误差是[例题]测量误差是( ac )。

a.测量结果与真值之差 b.测量结果与真值之差的模c.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的代数和 d.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的模之和e.修正值和偏差之和[例题]当测量结果以代数和的方式与修正值相加后,其系统误差的绝对值将( d )。

a.变大 b.不变 c.恒为零 d.变小[例题]任何测量误差都可表示为( b )的代数和。

a.系统误差与真值 b.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c.随机误差与真值 d.测量值与随机误差二、测量准确度二、测量准确度(一)准确度的定义测量准确度与测量误差所表示的实际上是同一问题,不过文字表述的方式不同。

测量误差小,则准确度高;反之,测量误差大,则准确度低。

准确度(accuracy)包括正确度和精密度两个概念。

准确度的正式定义是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其中正确度(trueness)指的是大量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与真值或接受参照值之间的一致程度,它表示测量中系统误差的影响;而精密度(precision)指的是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它表示测量中各种随机误差的影响。

测量方法的准确度既可用于评估一种测量方法,也是比较和评定使用这种测量方法的不同实验室水平的重要依据。

正如前面已指出的正如前面已指出的,真值通常是未知的,因此在实际使用时常用约定真值或接受参照值代替。

这个术语所以不称为“精确度”,是因为“精确度”这个词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对一部分人而言,“精确度”与本节的“准确度”是一个概念;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精确度”就是“精度”,也就是“精密度”。

为不引起概念上的混淆,现在学术界和工程界都统一使用“准确度”这个术语。

与测量准确度有关的国际系列标准iso5725《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是在1994年及1998年发布的,与此等同的国家标准的编号为gb/t 6379。

gb/t 6379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1部分——第1部分:总则与定义(iso5725—1:1994,idt);——第2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基本方法(iso5725—2:1994,idt);——第3部分:标准测量方法精密度的中间度量(iso5725—3:1994,idt);——第4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正确度的基本方法(iso5725—4:1994,idt);——第5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精密度的可替代方法(iso5725—5:1998,idt);——第6部分:准确度值的实际应用(iso5725—6:1994,idt)。

[例题]下列关于测量准确度的说法[例题]下列关于测量准确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d )。

a.准确度应符合检定规程的要求b.准确度为±1mgc.准确度为0.5%d.准确度的值无法准确给出,但可以说准确度高或低。

[例题]下列关于测量准确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ce )。

a.测量准确度为0.25级; b.测量准确度为0.25%;c.测量准确度合格; d.测量准确度为±0.25ma;e.测量准确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

(二)正确度(二)正确度正确度是准确度的一部分,它指的是大量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与真值或接受参照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当已知或可以推测被测量的真值时,测量的正确度即为人们所关注。

尽管对某些测量方法,真值可能不会确切知道,但有可能知道所测量特性的一个接受参照值。

例如,可以使用适宜的标准物料(物质或材料)或者通过参考另一种测量方法或准备一个已知的样本来确定该接受参照值。

通过把接受参照值与测量方法给出的结果水平进行比较就可以对测量方法的正确度进行评定。

正确度通常用偏倚,即测量结果的期望值与真值或接受参照值之差来表示。

(三)精密度(三)精密度精密度是准确度的另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精密度是在规定的条件下,独立测量结果间的一致程度。

这里关键的是“规定的条件”,对不同的规定条件,有不同的精密度的度量。

最重要的精密度的度量是重复性(repeatability)和再现性(reproducibility)。

重复性和再现性是精密度的两个极端值,分别对应于两种极端的测量条件:前者表示的是几乎相同的测量条件(称为重复性条件),重复性衡量的是测量结果的最小差异;而后者表示的是在完全不同的条件(称为再现性条件),衡量的是测量结果的最大差异。

此外,还可考虑介于中间状态条件的所谓中间精密度条件。

(四)重复性(四)重复性重复性是在重复性条件的精密度。

重复性条件是指为获得独立测试或测量结果,由同一操作员按相同的方法、使用相同的测试或测量设施、在短时间间隔内对同一测试或测量对象进行测试或测量的观测条件。

重复性条件包括:相同的测量程序或测试方法;——同一操作员;——在同一条件下使用的同一测量或测试设施;——同一地点(实验室);——在短时间间隔内的重复。

重复性可以用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来定量表示,例如重复性标准差、重复性方差、重复性变异系数、重复性临界差与重复性限等。

(五)再现性(五)再现性再现性是再现性条件的精密度。

在gb/t 6379.1—2004《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确度)第1部分总则与定义》中,再现性条件是指由不同的操作员按相同的方法,使用不同的测试或测量设施,在不同的地点(实验室),对同一测试/测量对象进行观测以获得独立测试/测量结果的观测条件。

也就是说,与重复性条件相比,除所使用的测试/测量方法和程序相同外.其他条件都可以改变。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计量领域中,再现性有时也称复现性,且再现性条件与上述(gb/t 6379.1—2004所指的范围有所不同:最极端的可以容许按不同的测量方法和程序,有时则限于只有其中一部分条件发生改变。

在此种情形下给出再现性时,应详细地说明测量条件改变的情况,包括:测量方法与程序、地点(实验室)、操作员、测量仪器等(包括校准)及测量时间的间隔等。

这些内容可以改变其中一项这些内容可以改变其中一项、多项或全部。

而gb/t 6379系列标准要求,再现性条件中测量方法与程序应该相同,其他条件则都发生了变化。

当这些条件中只有部分变化时,则称为“中间精密度条件”。

再现性可以用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来定量表示,例如再现性标准差、再现性方差、再现性变异系数、再现性临界差与再现性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